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化陷入困境。很显然,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单独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或选修课,落实相应学分。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专业支撑,从课程设计、教材到师资队伍都非常匮乏。目前,一般高校都由保卫干部或辅导员来承担安全教育课程,但这支队伍离高素质、专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几乎没有高校能够单独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而要落实学分就更不容易。
其次,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和手段落后。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有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主题班会、班团重大活动,或者将安全教育安排在实习动员、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由于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教育形式接受度不高,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手段上,高校保卫干部或辅导员主要以讲座、培训、灭火演练、’应急疏散为主,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兴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性极低。
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教育部、省市教委三令五申,大力推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但另一方面,高校在落实安全教育经费、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安全教育师资等方面的政策无法及时落地。如黄迎乒老师通过对河南省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究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重视情境式教学模式,更提出在教育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高校安全教育的目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安全观,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说到底安全教育是了大学生自身,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因此安全教育课程不能以教师为主导,不能简单的说教、听教或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角,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更多地应以讨论、案例体验为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活动中。
充分重视情境教育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因此,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创设有利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而相互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具体,在安全教育中,开展诸如榜样学习、游戏教学、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参观考察等等,都是寓安全教育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也就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注意的是,情境教育中的协作、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也要充分让学生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进行协作、交流。
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多媒体和互联网如此发达、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安全教育更积极应用各种工具和各种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如建立安全教育网站或BBS,让学生充分互动,参与案例讨论;或者分类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网络测评试卷,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测评;制作安全课程视频或者课程PPT,供所有学生下载、学习、分享。
三、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9-02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影响大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给高校的稳定安全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各类高校在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为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意识,减少学生中的各种安全事件和案件,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1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1.1 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新的新问题、新情况给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高校的发展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学生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校园内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还有超市、通讯网点、银行、医院、浴室、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这种复杂的高校教学、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体系格局和运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但是给大学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一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窜入校内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三是校区分散,校区间人流、车流、物流互动性很大。这些现实的问题在客观上给学校和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1.2 校园周边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活跃的思想、社会经验的缺乏和频繁的社会交往都给了一些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机会。感情纠葛、经济纠纷、争强好胜等小矛盾在得不到及时化解的情况下,引发一些抢劫、、打架斗殴、伤害等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面对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特殊的消费对象,校园周边各种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场所日趋增多,网吧、台球城、录像放映点、发廊、旱冰场、大排档等.这些场所容易引发治安问题。校园周边经济、围墙经济的发展导致校园周边的外来人口增加,交通流量增加,也给大学生出行安全、饮食安全带来不少的隐患。
1.3 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耐挫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人群,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部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立能力较差,防范识较弱,思想单纯欠成熟,考虑问题幼稚,处理事情简单蛮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部分大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比如经不起挫折甚至精神失衡、心理疾病导致自杀、自私自利侵害他人、法制观念淡薄以身试法、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他大学生的安全生存和学校整体的安全稳定工作。
1.4 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差,个人防范能力弱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在宿舍内私自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问题屡禁不止;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男生)对离开宿舍不关门窗、钱财外露、轻信他人等不良习惯进行的经常性提示不重视:有些学生将健身器具、家具等重物在放在阳台或高处,多次纠正不改;有些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在外摊点集体用餐;部分学生参与传销、赌博、酗酒闹事等严重违纪行为频繁发生;许多学生外出时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贪图方便而乘坐无牌无证摩托车;有些同学以各种借口违反规定在校外租住,受到外界的诱惑,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会做出越轨的行为。上述的习惯和行为得不到纠正和控制,从而导致校园发生火灾、盗窃、伤害、被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轻则造成了人身伤害、财产财物的损失,重则造成了大学生的伤亡,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上述各类案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差,许多大学生防范能力很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安全生存的基本常识。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大学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大都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生理尚未完全发育,心理更不成熟;从高中升入大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失意、压抑、焦虑。有的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和忧郁症。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增多,如疏导不及时,可能会诱发或导致违纪、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盗窃、报复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给高校和整个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针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问题,从高校的培养教育功能和维护学校的稳定安全的层面上来认识,笔者认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是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需要;是体现高校培养功能和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2 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
2.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大学生安金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应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工程,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防范能力。在实施安全教育工程过程中,首先要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落实安全教育内容、课时、学分;其次,要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应组织制定和实施适合各学校情况的学生安全教育考核考评体系,在院系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中占一定的比例,按年度由相关部门组织考评考核;院系应根据情况确定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负责人,年度有计划、有总结,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有记载,达到专业课教学的规范和标准:再次,要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经费的投入,满足安全教育教学、教材、各种辅助资料的需求,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学提供基础。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
2.2 大力开展安全宣持活动,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氛围
校园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借助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形
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周或宣传月;开设咨询活动,针对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咨询服务;同时,利用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大力营造“一切为了学生安全、一切为了校园安全”的安全教育氛围,让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启发,不断增强学习安全知识的自觉性。
2.3 常年不间断开展生存安全常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
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讲座或一场报告就能培养出来,需要从大学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分阶段、不间断地开展各种安全常识、生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让大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安全学习、生活的技巧,在理论的学习、实战演练训练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
2.4 抓好几个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
一是抓好重点学生、弱势群体的安全教育。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于有厌学、厌世、轻生等抑郁症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疏导,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对重点学生和人群,应当建立齐全的教育帮扶和心理疏导档案资料,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保证教育的持续有效。在对女生的安全教育上,主要是强化女生的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的教育。二是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加强新生人学时的安全教育。从新生入学起就抓好安全教育,让他们尽早熟悉校纪、校规,及时适应环境,增强安全防范知识,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因而在此期间除了采取一定安全管制、监督措施外,特别要强化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做到安全知识“入眼、入耳”,安全意识“入脑、入心”,防止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各类事故发生。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防传销教育。三是借助重点场所适时开展安全教育。对学校各重点要害部位,既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确定为重点要害部位。在人群集中的大型活动场所,既要指导学生文明有序开展活动,服从指挥,又要教育学生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如何进行应急疏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5 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增强效果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要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案件、事故进行教育。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结合学生特点,经常举办安全实践演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
总之,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未来生活、生存安全的一项基本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高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做到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成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万牛,杨蓉,中国大学生生存教育培养策略[J],社科纵横,2009年第12期
[2]张红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年第22期
[4]邓浩,高校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8期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 问题及措施
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8月29日上午,21岁的浙江女大学生王金芳从家中出门办事,随后失联,当晚,被发现陈尸井里。这都是今年黑色八月发生的惨剧,受害者均是女大学生。为何女大学生如此容易被害?甚至有媒体做了一个实验:开豪车搭讪女大学生,结果5名学生中有4人上了陌生人的豪车。报道一出,引起了哗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关于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
(二) 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初次独自面对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人生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认识不足,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进校服务,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是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安全观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教育,高等学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许多学校都只是辅导员在开学入学大会、节假日前的班会、年级大会上面宣讲一下,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安全教育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于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些做法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往往等到发生了事故才来总结、反思,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一阵风。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系统、效果不佳、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化较严重。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不系统,一般只注重某些安全教育的内容,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被忽视;并且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几个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或者消防演习的形式来开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时有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一些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是高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一)改革高校管理制度,构建安全教育网络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大学的"育人"功能是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方面。学校各部门之间应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行性,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反应,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状态,学生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要解放思想,改传统狭隘的管理观念为开放多元的管理理念,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以便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设施存在隐患,二是大学生自身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安全防范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完善安全实施,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使广大师生注意安全教育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高校的安全工作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三)安全教育讲全讲细,做到真正的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等院校;消防安全; 宣传教育
【中国分类法】:D631.6
一、高等院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育高等专业人才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学校就能稳定一方。消防工作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既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需要,也是确保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也是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具有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对其未来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带来积极影响。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火灾事故持续频发。据公安消防部门不完全统计,2000~2009年,我国高校火灾事故共发生3700 余起,共造成111人死亡,2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4230余万元。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被困4名女生缺乏火灾自救知识仓促选择跳楼全部身亡、2010年南京海宁宾馆火灾,被困两名女大学生在发现火情后没有及时逃离火场,忙于收拾个人物品以致延误逃生时间最终丧生⋯⋯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被大火吞噬,每场火灾都是那么触目惊心,一次次敲响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警钟。鉴于校园火灾危害的事实,国家教育部等相关安全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消防安全教育规定,消防安全俨然成为了当前高等院校安全工作的重点。然而,目前高校的消防安全教育状况参差不齐、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促进学校进一步提高对消防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高等院校消防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
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根据消防安全教育的需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和培训内容;对每届新生进行不低于4学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但由于我国将消防安全教育正式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时间较短,各高校的教育领导者自身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不强、思想重视不够和消防安全的社会传统与氛围淡漠等种种原因使得高校消防安全教育严重缺失,问题重重。
(一)重硬件,轻教育。
国家现行的校园建筑消防安全设计规范、消防安全行政部门对校园消防硬件设施的验收考核标准,以及违规带来的经济惩罚均使得高校不得不重视校园消防硬件工作,校园消防安全设施器材齐备。与此同时,对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硬性考核标准的缺乏导致了众多高校在重视消防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为数众多的高校对学生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严重缺失。
(二)重形式,轻效果。
思想上的轻视,教育目的定位的偏失直接导致高校把对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重点放在了形式和表面上。没有考虑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实际效果,更多的高校采用在诸如春秋火灾高发季节,通过拉横幅,摆放展板,开设一两次讲座等简单形式来教育学生提高消防安全知识。殊不知此类形式的教育虽在一定程度或一定时期内引起少部分学生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了解和重视,但无法让全体学生根本上提高消防安全知识,无法让全体学生对消防安全时刻警醒。
(三)教育不规范,专业教育人员缺乏。
据不完全统计,只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一章总则中第六条“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的相关规定,将消防安全教育课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绝大多数的高校在消防安全教育方面仍属空白,没有将消防安全教育课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高校一般虽设有专门的校园消防教育管理部门,但与庞大的学生群体相比,专业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者严重不足,这也导致了无法对全体学生开展专业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滞后,直接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四)大学生消防意识淡薄
当前高校大部分学生消防意识淡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如热得快、电饭锅等;二是手机、电脑的充电器长时间充电、私拉乱接电线等违章用电严重;三是部分学生有卧床抽烟等不良习惯。四是宿舍或楼道内杂乱堆放。尽管学校保卫处、宿舍管理科等部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了详细安全管理规章。但每次突击性安全检查,总是收缴各类禁用的大功率用电器成百上千。这种规章完善与不安全行为“并行”的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从安全原理角度分析,是因为没有对受教对象完善安全教育。
对高校火灾案例进行总结,发现火灾情况下学生的应急处置技能严重缺乏,如不懂如何报警、不会使用手持式灭火器、不了解逃生基本技能等。因此,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与培训,提高消防意识,强化消防应急技能尤其是逃生技能培训,对“平安校园”建设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三、高等院校构建消防安全教育模式的路径和措施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才会对火灾有高度警惕性,才能时刻把消防安全放在首位,从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正确意识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也不是单靠教育管理部门的督促检查,更需要的是学校和师生共同参与。
(一)转变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模式。
造成安全监管力度穿透性不强、安全管理效果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管理职能不够渗透,学生群体没有共同参与,停留在被动安全监管状态。因此,要贯彻消防安全监管,就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层层落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淡化宿舍区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监管关系,营造安全宿舍区的文化氛围。
将消防安全文化列入公共课或第二课堂的必修课,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保持平安教育的持续性,成为求学和今后工作中的“必修课”。在实践环节上,需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将所学知识“生活化”。以宿舍区为主,囊括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识别、排查,并按专业、片区等分组评比等活动,公布考核结果,实施奖惩策略,促进和巩固效果。
2、让安全管理渗透到学生群体,提高安全监管绩效。
由学校组织有关安全专家实地调查,制定学生宿舍区安全检查表。每个宿舍中选拔一到二名宿舍消防安全负责人 每天与宿舍楼管理人员共同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依据消防安全检查表,将消防安全工作予以记录存档,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处置。
(二)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营造消防安全气氛,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高校要明确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的采用各种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定期开设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知识及灭火逃生技能培训、举办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趣味运动会、组织学生排查消防安全隐患等教育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自身参与,在参与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努力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提高受教育学生的灭火及逃生自救能力。
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消防安全氛围,传播消防知识。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教育条件,如校报、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络等媒介和传播手段,开设相对固定的消防宣传栏目,组织宣传火灾事故教训,曝光火灾隐患,提高防火安全意识,让学生时时提高警惕,思想上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防止火灾悲剧在学校发生。
(三)制定和完善消防安全教育制度。
高校要制定和不断完善现有的消防安全教育制度,将其列入学校教育大纲中,并对学生受教育情况适度考核。从课堂和社区实践两个层面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以学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消防安全知识,具体实施按大学四年完成(对于三年制专业,可以调整内容和实施),如表1所示。
同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育人员匮乏的现状,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辅导员等教育管理人员先行进行专业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聘请公安消防人员兼职学校消防教育辅导员,以此扩大专业教育队伍。
(四)与消防部队加强合作,探索建立校外消防教育基地。
学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消防部队合作建立消防教育基地。将消防安全教育延伸到校外,定期组织学生到消防官兵所在营地体验观摩,增加受教育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总之,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规范化制度管理相结合”,努力推动高等院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从而保障校园的和谐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姜海珍.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8,(6).
[2]黄如兰.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实践和思索[J].企业家天地,2010,(5).
[3]韦庆夫.浅议学校消防安全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9).
[4]王萍.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探索[J].科技信息,2008,(31).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摘要:对于高校来说,安全稳定是办学的基础,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处在基层,掌握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传达着国家、学校的方针政策,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安全稳定大学生
1 概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学生成为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重点。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帮助学生贯彻落实好国家、社会、学校的各项政策。
2 高校安全稳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呈现稳定、健康态势。但是,一些不稳定的现象依然存在着,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对于高校来说,为了确保日常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2.1 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及道德水平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越来越多,其教育的模式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各种腐朽的政治思潮和信息不断腐蚀着大学生的头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过于虚幻,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甚至有的大学生根本不学习政治理论。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对社会敏感问题做出过激的行为,例如,2012 年在西安、青岛等地发生的抵制日货行动中,出现的打、砸、烧恶性事件,其中就有部分大学生参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受到部分大学生崇尚,在这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
2.2 高度关注特殊学生
2.2.1 经济困难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收费改革、物价不断上涨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经济困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不可回避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特困生,他们中间大多数在学习上能够勤奋刻苦,生活中节俭朴素。但部分往往由于自尊心强,爱慕虚荣,承受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薄弱而导致自身压力很大,从而出现自卑、敏感、孤僻,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等现象,更有甚至引发偷盗,诈骗等犯罪行为。
2.2.2 学业困难生。学业上出现困难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类,从高中到大学,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和环境、周围人群以及大学老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动力不足。第二类,对大学生活迷茫,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兴趣,沉迷于网络,终日无所事事。第三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个别甚至出现退学的念头。第四类,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严重,学习上自暴自弃。
2.2.3 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面对竞争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和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心理障碍、精神失常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休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念头。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健全,存在生理缺陷,以及受过处分等,在高校内部,这部分学生成为影响安全稳定重要的因素,同时这部分学生也是辅导员重点关注的对象。
2.3 大学生突发事件频发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比较复杂,在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进而出现突发事件。例如2010 年西安音乐学院发生的“药家鑫事件”,2012年出现的反日游行,打、砸、烧恶性事件,2013 年发生在复旦大学的“4.1 投毒案件”,此类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社会的稳定性。当今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比较差、缺乏交往技巧,并且不善于处理感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性格扭曲、偏执等现象,情况比较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跳楼等事件,进而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3 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3.1 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借助于学生日常交流、年级大会等活动,针对防火、防盗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等。另外,通过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借助演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培养相应的逃生技能。与此同时,对于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实习等特殊时期,通常情况下要求辅导员注意安全稳定问题,及时做好安全稳定教育。
3.2 严格日常管理,确保信息渠道通畅
对于辅导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活动规律和行动信息。首先,辅导员需要深入学生宿舍、课堂等,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和所想,同时透过他们的思想进一步对其行为动向进行判断,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准确信息,进而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预防工作。其次,培养一支精干的学生干部队伍。在组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时反馈学生的动态信息。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借助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对学生中存在的苗头性东西进行及时准确地捕捉。再者,对于辅导员来说,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信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作为辅导员,要与任课老师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生上课情况,与有厌学情绪、逃课行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谈话,尽可能早的将其挽救。
3.3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心理辅导
对于高校来说,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共性的方面,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违规违纪的学生当中,这部分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并且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辅导员需要接近这些学生,通过谈心、干预的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对于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辅导员要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心,并且必须有学生干部专门盯防,确保辅导员随时能掌握信息。与此同时,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准备心理条件,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3.4 建立完备的安全稳定预案
高校辅导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稳定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在组织开展安全稳定工作时,这些对辅导员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24 小时保持手机畅通,如遇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同时用理性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汇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同时要做好善后工作,把事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尽量最小化。
3.5 加强辅导员自身学习,提高安全教育水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自身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辅导员除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外,还要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
4 总结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导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不断拓宽工作思路,综合分析面临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着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伯成.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辅导员成熟的标志[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8(6):53-55.
[2]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5):397-399.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做到每天放学1分钟的安全交通警示教育,每周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自己活动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要及时报告老师。并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学生不买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不卫生的水和饮料,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检查,及时整改。每天实行上课点名制度,让班干部报告人数给上课的老师。每天放学的路队,也让路队长认真清点人数,并及时填写路队名单,进行评价。送路队时教育学生要好好走路,不要边排路队,边打闹,不要在路上玩,要按时回家。课间,派出小卫士检查,对于追逐打闹的学生做好登记。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我认真做好教育工作。
4、家校联系,保障安全。 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表格,我始终时刻携带着,随时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同时强调家长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第一”。 学生意识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5、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责任到人。
为了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我园成立了由以园长为组长、副园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园各项安全工作,定期每月对幼儿园设施进行检查,查找园内不安全隐患,包括显在的、隐蔽的,如开关、电器、食品卫生、消毒,消防栓、灭火器,户外大型运动器械等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确保幼儿了的安全。并建立了安全检查档案,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每一处都设立了安全责任人,并挂上牌子。
6、严格执行接送、交接班制度。
为了幼儿的安全,我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清点幼儿,并作好记录,防止漏失。不违反规定随意接送幼儿, 不允许非幼儿家长接送幼儿,特殊情况必须由家长事前说明并提供足信凭证。进一步加强门卫来人来访登记制度。
7、加强对卫生、药品的管理。
对保健室内的药品、消毒物品、治疗器具等分类摆放,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过期、失效的卫生用品。对于有毒药品(如灭害灵、灭鼠药、消毒药等),单独存放,妥善保管。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卫生室和药品间。每周向家长出保健知识专刊。
8、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
关键词: 高职师生 安全意识 培养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在校人数不断增多,开放型校园的建设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以及日益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这些影响高职院校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一般都有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阶段,这是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阶段。因此,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的任务更艰巨。在加强高职院校安全与管理的同时,应该更重视高职师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教育。安全问题决定的是人类的生存问题,没有安全的环境,人类将不能很好地生存,而安全意识培养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决定了安全教育的本质。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是公众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校,因为高职学生最终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并大多数在生产一线岗位,其安全知识水平对全社会安全水平有重要影响。
一、高职师生安全意识现状
1.高职教职员工方面。为反映高职教师的安全意识状况,研究选取与高职学校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安全基本知识与学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精心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全校500名教职员工中的128名抽样调查发现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于校园安全的内容认识不足,没有抓住校园安全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安全意识,但是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大部分教职员工认为自己具有一些安全知识,但是具体到消防器材的使用、上当受骗真实经历等,还是暴露出安全意识的缺乏。
2.高职学生方面。为反映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研究选取消防、财产、人身、食品卫生、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全校2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并没有认可学校某些安全管理规定;缺少基本的消防安全意识;宿舍财产安全意识不强;在公共场所对财产安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信息安全方面安全意识薄弱;由于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因此很多人对道路安全标志了解甚少;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是很强等问题。
3.高职院校师生安全意识矛盾方面。通过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遇到被盗、被骗等问题后,更愿意求助周围学生;认为校园案件发生的主要责任在于宿舍物业管理、校园保安管理等学校方面。而高职教职员工认为学生在发生各类安全问题后应第一时间向班主任、辅导员求助,学生发生被盗、被骗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学生的主观因素。另外,教职员工认为能让学生愿意了解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达到较好效果的宣传方法主要有主题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板或海报宣传、发放相关的宣传单等。这说明教师对于安全知识的宣传方面倾向于理论层面,这与学生容易接受的安全教育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更能引起兴趣的是观看知识影片、图片展、情景模拟等能参与其中的安全教育形式。
二、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
1.明确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首要内容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教职员工不仅要教育学生热爱生命,而且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实现自身价值。学生不仅要尊重、维护生命,而且要学习思考生命,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其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学习知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网络安全、防盗防骗等知识。师生只有真正意义上掌握安全知识,才有可能规避各种危险;熟悉危害自救及后续处理方法。高职教职员工必须熟悉各类应急预案,才能在自救的同时更好地展开救助学生的行动。学生应该学会面对各种危险情况时的自救方法,这样在应对危险时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2.调动高职师生培养安全意识的主动性。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更多注重的是科研、教学、技能水平,会主动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学校应帮助其认识到安全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主动了解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的观点,自觉提高安全意识。高职学生教学过程多会强调其主动性,在安全意识培养过程中应该贯彻这种思维。首先让学生端正安全意识培养的态度,安全素质同样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学生在安全意识培养中的主体性;其次,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如宿舍安全隐患检查、校园巡逻、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处理等,通过对违法违纪事件的检查、纠正,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3.采取多种高职师生安全意识培养形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道德修养的提高,为安全意识培养打好基础,依托课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职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利用微信、QQ等平台宣传安全知识,能让更多师生接受。教职员工指导学生拍摄、参与、观看安全教育微电影,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安全教育情景剧大赛,学生选取剧本、排练、表演、观看的过程,教职员工指导、评比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安全意识的过程;总结已发生的高校学生安全案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安全警示教育。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发生在身边的具体案例相结合,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更容易对安全事件吸取教训。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教职员工的安全素质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安全意识的高校教师队伍。教职员工具备较强安全意识,才可能更好地给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具有较强安全意识的专业教师,课程教学中会利用自己的安全知识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高职院校应理顺安全意识培养的运行机制,建立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专门机构,负责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郁涛.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及研究.时代教育,2011,3.
[2]吴有云.试述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中国电力教育,2008,9.
1.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心理安全素质
具有良好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具有密切接触社会,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具备健全人格,才能提高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概念。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健全人格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如果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力;能对自己和他人及社会具有积极、客观的社会认知;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有效运用个人能力从事社会活动和劳动,那么就可认为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例如,健全人格大学生在逆境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心理安全问题相对较少。在重视健全人格共性的同时,重视个性的凸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校园心理安全文化建设特色需求。根据大学生人格类型,通过不同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安全素质。人格特征的优良与否,只能结合具体个人和环境分析,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者需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特点,关怀每一个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校园心理安全文化。
2.以校园和谐发展为主题,转变校园心理安全文化理念
近年来,高校开始逐渐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隐性影响作用,加强校园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或寝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或寻访学生寝室的机会,和学生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校园生活相对单调、枯燥、乏味,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所在。高等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便大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使大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人格得以完善。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科普宣传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能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保健方法与技术,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提高心理素质。
3.构建校园心理安全预警系统,预防心理安全问题发生
如大一学生主要关注新生适应问题,大二和大三学生主要关注学习问题,大四学生主要关注就业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必须发挥原有优势并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和拓展校园心理安全预警的途径。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安全预警的网络模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准备、心理健康预警的实施和心理健康预警反馈与总结三个阶段。首先,对新入学新生进行必要心理普查,回访收集必要信息;其次,适时开展研究生心理安全咨询、辅导,举行心理安全系列讲座或团体训练增强学生心理安全信心;最后,助人自助指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来访学生增强自我帮助能力,给他“渔”而不是“鱼”。
4.推进校园心理安全立法,对校园安全应依法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