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作文教学;三个阶段;侧重点;描写;思索;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共分三年教学,也就是作文教学有三个阶段,认清这三个阶段的特点、要求和联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现将我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欢迎大家指正。
一、初一作文
初一作文主要是在小学水平的基础上训练提高记叙表达能力。要求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初一作文还是训练描写能力。包括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这些描写主要是突出、强调中心。比如学写母爱的作文,如果把描写母亲具体对我的劝导、教育、关心的语言展现出来,就能突出、强调母亲的关爱。又比如《背影》课文中通过买橘艰难来突出父爱这个中心的动作描写,就能使人印象深刻。而不能表达中心的就要惜墨如金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要有意识地在作文中增加景物描写,以此使文章增加文采、韵味。
当然,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初一还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围绕中心叙述、围绕中心定详略等技巧。要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训练。
这些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一的学生刚刚十二三岁,他们能学会观察社会、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就不错了。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还有欠缺。如果这时要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具体评论,就有点儿难为他们了。
所以,初一的作文一般都是以“我”为中心,写“我”的所见所闻。所以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考人物的作文题目有《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榜样》、《我们班的明星们》、《母爱》等,考事件的有《我们班的二三事》、《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最快乐的一天》、《第一次》等。
二、初二作文
初二作文仍然是在初一作文的基础上训练表达更完美。所以从大处来说,初一和初二的作文教学可以合并在一起。稍有不同的是初二作文的视角更广泛,深度会更大,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发现和感受上,也就是说,在具体描写上和初一要求一致,或者更具体。在抒情、议论上开始要求学生掌握运用。
这样的教学是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比初一有明显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分析评价能力也比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映在作文题目上,就可以看到常考的题目是《发现》或者《它使我懂得了》、《这就是美》、《幸福》、《生活变了》、《我长大了》、《心中有——》《在——的路上》《我学到了——》等带有我的看法、我的思考一类的记叙文。
三、 初三作文
初三作文应该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初三侧重点还要放在记叙文上。议论文、说明文按基本要求,只要训练一下常规写法,练习主要是随着课文教学进行。
议论文可以按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证明论点来写三大段:一般在第一大段提出论题或论点,在第二大段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第三大段围绕现实提出希望。这种写法简单实用,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作文练习主要练习的是举事例和讲道理的写法。
说明文作文教学是学会交代清楚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主要训练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要着重练习实用说明文,比如说介绍家乡的一个建筑物,一种名吃、特产、物品,以及去车站旅游景点路线说明,等等。
因为中考对说明文作文要求不高,所以说明文作文练习主要是放在平时讲课过程中,随着课文教学进行专项练习。不必进行大的、专门的练习。
但在初三,记叙文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记叙文的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复结:写好题目;用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写法来记叙,比如小标题式,欲扬先抑,对比等。此外,还要练习优美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使学生的文章层次清楚、写法新颖、词句优美、富有文采、立意深刻、形成特点,并且会修改自己、他人的习作。
所以记叙文教学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各种描写训练要贯穿初一到初三三个阶段中。既要有课堂上的小作文练习,又要有大的专题练习,更要有不同阶段的专项侧重点来练习。
对初三学生来说,不但要在初一写好记叙文,初二有所思索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在初三表达自己参与改变社会的意愿。而改变社会、提高社会就要首先改变提高自我。所以初三中招考试经常围绕人的素质出题。考一些有关提高素质的话题。既可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文体、内容、写法,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
关键词 现代教育 生物课程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建立探究式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上课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这样旁征博引,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讲解要点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笔者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双方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大力开展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是一门研究性极强的学科,这就少不了有更加生动的教学手段辅助。每一个概念、定义和“真理”的形成,都经过了先辈们千百次的实验和推理证明。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科,必须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出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实验课开始前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首先要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高度,意识到动手实验的重要性。要真正懂得,好的实验室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讲足、讲全并且开足、开全教材中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操作的全部实验。对于实验课的设计来讲,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章节之中的实验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提前做好备课和其他充分准备,保证实验活动课时间,防止理论教学挤兑实验教学课时的情况发生,切实保证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配套的《生物实验手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验目的分析透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次实验到底做什么,课后应该得到和收获什么,然后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并把一些注意事项介绍给学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们都能自主设计好自己的实验步骤,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的主体,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讲解实验目的和过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向: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获得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等过程的亲身体会。
(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向。在学生亲身参与操作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才是最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遵循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在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力争给每个学生操作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一边动手实验,一边动脑思考,互相探讨并彼此启发。
实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谈论归纳,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民主讨论的科学作风,以及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课的量化考核,更能促进学生重视对自身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客观地了解教学效果,有利于进行教学总结,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初中生物教学要植根生活的土壤。初中生虽然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但是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态度和喜好。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实验,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例,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生物学科研究的实质,掌握生物知识。
以社会生活为例,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这些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和表达,让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也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撇开书本上展示的,不照本宣科。因为,在生活实际中,很多实验对象和需要学生认识了解的生物种类不少来源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例如讲萝卜条在盐水里会失水,在淡水里却会吸水这一问题时,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也知道黄瓜放在水里会吸水的现象,这样兴趣就来了;又如在讲解鱼类时,很多学生自己也在家养金鱼,这样他们对鱼的形体构造特点会更有兴趣,学习得就更快;再如植物生长这类教学课程,很多学生都有家在农村的亲人,都可以从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种植中了解知识,在讲解时他们更能全神贯注。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现如今信息时代让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更趋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重点强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进行分析,结合本人对高效课堂的认知及应采取的做法做一些总结。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德育
初中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开创了新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确保初中生德育的健康、科学发展。此时,重点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生的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
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科技越发达,人文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危害也就越大,德教已经超过了“立身之教”。一个人的优良道德素质在于青少年时期的引导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年龄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材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边快速做笔记,没有互动,学生不会独立思考,被动的死记硬背,个人素质没有明显提升,还有可能引发学生厌烦情绪,丧失学习动力。
2.2应试教学
“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教师教学时只向学生讲解考试考点,学生以题海战术专攻考点,导致了教师教学古板老套,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水平没有得到提升,以至于各种学生不道德行为的新闻层出不穷以及越来越多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高效课堂的建立措施
3.1根据课标,分析学情,设立教学目标
目前教育仍是以考试考核为主,参照教材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成效。上新课之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确定教材主干知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能力目标,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社会道德辩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世界观。
3.2依据教材,丰富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例如,可增加互动教学、时政教学。互动教学可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部分,既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在问答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政教学则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政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3.3借助现代教学使教学多样化
初中思想品德分为四部分内容:心理、道德、 法律、 国情。一可根据这四部分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和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心理部分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情景体验、一对一心理测试、集体心理训练等教学方式。道德部分可采用名人榜样示范式、情景回放体验式、模拟问题解决式、真人体验式。法律部分可采用典型案例教学和现场模拟等方式。国情部分可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主题情境式授课。同时,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教学、学校的数字博物馆学习、3D模拟教室教学。二则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教学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这类学生采取情境模拟式和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社会发展教育研究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或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吸引起学生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3.4开展实践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甄选出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社会时事或社会风土人情,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升个人素养,精神上得到满足与鼓舞,也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
四、总结
综合所述,高效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造境转新,设景生情”,只有情景交融,心境一体,学生才能领悟个人价值树立正确价值观。然而,欲速则不达,高效课堂有待仔细探讨。既要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投入和充满激情,又要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从全方位、多层面的考虑与实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的”过程,并生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高效课堂即可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思想品德 实用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94-01
在传统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呆板,多是圈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初中生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掌握一些概念和理论,但由于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他们不会将说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由于课堂缺乏生机,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最起码的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不理想。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学生学习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中,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激发兴趣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即为激发兴趣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初中生几乎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在思想品德的导入和讲述中,我们就可以运用歌曲来调动学生。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然后问学生:“同学们,李春波这么喜欢他的家,喜欢他的父母,这是为什么呢?”让同学代表发言,之后我总结,“同学们,家庭这么好,那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这样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这一课的主题,又点燃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当然,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演小品、讲故事、猜谜语、唱歌、新闻等等。
二、开展对话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敞开自己、接纳对方,在师生双方人格和思想的互动中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即为开展对话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身心在师生双边的联系和激励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边缘领域”进行不断的生发和创新;这种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使学生学会自尊、尊人;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学生合作、助人的优良品质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性格。
三、引导参与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逐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育方法,即为引导参与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教师创设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施展。导学式教学法包括导入、导读、导议、导结、导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男生 ? 女生》时,先用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歌曲将学生带入本课,然后启发学生,男女生的交往其实就像划船一样是很美丽的,能带给我们许多有意义的东西,此时及时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男女生交往的意义、男女生怎样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怎样对待交往中出现的男女情感、以及与异往时怎样保护自己,其中后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议论,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做课内练习。
四、调节情绪教学法
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顺利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即为调节情绪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基本做法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进而生发越发强烈地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问题难度,使学生适度焦虑并给自己一个适度的学习压力,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等等。
五、指导研究学习教学法
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研究学习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即为指导研究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特别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重视学生分享与合作的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
比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初中生网络交往现状调查”和“初中生网络交往对策”两个课题组,指导他们问卷调查和搜集资料,让学生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要求填写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新的知识又提高了合作与实践能力,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六、列举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中国画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学生互动 标新立异 正确引导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世界画坛的一朵瑰丽的花。中国画是以传神写意、抒情言志为主要特征的,是二者结合的意象艺术。它所追求的是神似,既不同于完全写实的具象艺术,也不同于完全脱离形体的抽象艺术。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意识在造型过程中形成的绘画艺术。它既有完备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技法与表现形式。
中国画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所占的份量还比较重。通过中国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能使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那么,在初中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在内容多、课时短的情况下,去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1、从创设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清代画家龚贤说:“未学画先知看画,不知看画学必差矣。”这句话说明了提高眼界,提高欣赏能力对作画的重要意义。要尽快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传神、写意、抒情特点的理解,就得从创设情境入手。由于古代山水、花鸟画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要看懂、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进而受到美的感染,应有一定的情感铺设。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设好易受感染的情境,为他们架设一个情感阶梯,如借助背景音乐、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模拟情境等,渲染情感氛围,营造审美情境,以期进入“情动于衷”的奇妙境界。
出于音乐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中国画”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是以乐激情,导入新课。为了诱境,吸引学生,先放一曲古典古筝乐《高山流水》。顿时,学生悄无声息,那流水般的乐曲,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把他们带入了名山大川幽静的意境中。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一种静谧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中国山水、花鸟画。”第二步是配乐读画,帮助理解。我一边让学生听课,一边让他们欣赏《高山流水》的乐曲,在感情基调与思想内涵上,乐曲与国画作品有相似之处,二者的配合也就较为和谐。这样,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分散精力,反而兴趣倍增,加深了对中国山水、花鸟画的感知能力。第三步是配乐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大胆质疑,加深体验。如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墨、线为基础,它的使用工具有哪些?――毛笔、宣纸、墨、砚等,在用笔上主要有哪几种?――勾、点、皴、擦、染等。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借境抒情、意境表达、笔墨情趣,还初步体会到了音乐与美术结合的奇妙,更主要的是进而加深了对中国画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了意境美的熏陶。
2、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兴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训练必不可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体验笔墨情趣的重要途径。技法训练的传统策略是老师指定内容和方法由学生练习,老师点评、范画,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当今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见多识广,表达欲强,希望能有较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在不否定过去旧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让学生在宣纸上画自己喜爱的花草、虫鱼等等,让他们发现笔、墨、纸、砚是国画的重要工具,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墨有重、浓、淡、清之分等;再抛出问题:同学们在作画的过程是怎样用笔的?中锋、侧锋……。这种相互设问、相互解答,而不是在思想上和技能训练上局限学生的形式,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学习兴趣怎么会不提高呢?他们会兴趣盎然地体验笔墨情趣,不停地练习基本技法,以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会激发出更加高昂的学习热情。这种跃跃欲试、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场面,不正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课堂效果吗?
3、学生互动,突破难点。学生们从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画的技法有了初步的体会,但是,对笔墨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强”这一特点入手,以花卉为例,注重演示、范画、提问和解释。例如:我重点演示梅花的画法,一朵梅花一般分为五瓣,画花时因有正、侧遮挡,故点花瓣不一定点完,点花瓣后,在花瓣上点花蕊,花蕊先画花丝,呈向四周放射状,再点蕊头、花萼,以衬托花和苞。通过具体演示,将知识更直观、准确、简明地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地指导学生笔墨技法的练习,形成师生互动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4、在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作练习,是美术技能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发展的环节。在国画创作的这一课中,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标新”和“立异”。因为“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立意、构图,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因此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特点: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误解。在教学中用词要准确,尤其是概念教学时,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词语,都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带来麻烦,造成错觉。例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便于学生掌握,避免听觉疲倦。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例如,有的学生学完正方形后问教师:“正方形是矩形吗?”教师是这样回答的:“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因此正方形是矩形,它具有矩形的全部特征,它是特殊的矩形。”这样的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心角,弦,弧关系转化定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两个圆心角,两条弦,两条弧中,如果它们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其余各组量也分别相等。”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分,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有困难的,他们必须通过自然语言去理解数学语言。初中代数和几何都是数学语言的入门阶段,在教学中,凡引进的数学符号应当用自然语言作解释性说明,使学生理解符号语言的语义,即它的内容和意义,并明确符号语言的句法,即符号语言的形式、构造、规则,才能使学生懂得这些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数学内容,否则将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表面化,使形式和内容脱节。适当“淡化概念”,也是处理这两种语言的关系的一种可行办法。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就对某些概念采取了“淡化”措施,即或者不明确给出定义而在实际中使用这些概念,或者用描述性说明代替形式定义,淡化处理有利于突出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教学型数学语言和通俗语言的合理使用。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例如,教师讲解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题型时,一边讲解一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明白“同向”“追及”,问题也便于解决了。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使学生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启发学生把坐标解释为“座位的标记”,即“第几排第几列”,接着让学生找出教室中位于某排某列的学生,再任意指定某个学生,让其他学生回答某某位于某排某列,在此基础上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内点的表示方法,这对学生理解坐标系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做。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描述过程、概括结论、说明思路,让学生逐渐从不知如何开口,到会用,进而善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1.模仿叙述
教给学生一种说话的模式,让学生仿照模式进行思考,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
2.辨别真假,规范训练
将错例呈现出来,通过争论来辨别其错误所在,并进行规范训练,在表达容易出错的地方应注意强化。如“x与y的2倍的和”是x+2y而不是2(x+y)。
3.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过程中必然伴随交流过程,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数学交流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途径,也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交流的驱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合作伙伴。既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有义务听取他人的观点、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意图,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概念 要点 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通俗语言去简化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领会概念的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
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
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
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
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
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
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三、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四、“活化”概念
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一、电子书包的由来与现状
电子书包的概念是伴随着电子书(e-book)的诞生而提出的,电子书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地方早已开始了实践应用。在我国,很多省市正在推进“绿色电子书包”计划,台湾也在积极开展“互动学习计划”。
2009年,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在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的电子书包项目在中国数字出版会上登场;2009年的德国国际图书展览会上,有些专家再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2018年前后纸质书将消失;2010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各出版社都希望成为电子书包教学内容提供者或标准的制定者。
二、电子书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使他们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笔者以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为例,谈谈电子书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电子书包教学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学生们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学习资源就可以轻松地提出题,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订好实验计划。学习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很快就能根据研究问题准备好实验用品。
(2)猜想与假设。此时学生就可以借助电子书包的在线交互互动功能,在课前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学习资源制定实验计划并设计实验步骤,知道如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以及怎样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解决化学探究实验的各项基本问题。
(4)进行实验。学生在课上进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事先安排一名同学利用电子书包的视频拍摄功能,将本组所做的探究实验过程全程拍摄下来。一方面可以在课下借助拍摄的实验视频复习实验过程,理解和掌握实验探究的目的和重点;另一方面在思考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分析误差原因、改进实验步骤时,都可以对照拍摄的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观看和思考。
(5)获得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记录电子书包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通过简单数据处理,最后归纳和分析有关实验数据,得出最终结论。
(6)反思与评价。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们的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所用时间过长,在药品和用具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完成一次实验大约需要20分钟;全班各个小组一共进行了30次实验,实验结果的差异相对平均值较大,有的实验甚至不成功。
借助电子书包强大的数字化资源以及方便的在线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改进实验的方法。以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死板讲解的一些问题,现在通过电子书包,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并且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7)表达与交流。学生借助电子书包的网络在线功能就可以与教师和同学在课下交流,分享实验探究的成果、数据和视频。
2.联系生活实际
利用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顺利地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应用在生活实际中,这样不仅仅拉近了生活与化学的距离,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科学的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3.家校共育
在使用电子书包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也会参与到相关的讨论中。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些实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电子书包面临的挑战
经过十几年的应用与探索,电子书包在初中教学中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优势,但是仍然面临一些观念上和技术上的挑战。
一方面,电子书包的应用,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班班通”和校园网络项目的实施,让每间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都已接入校园网络,为电子书包的推广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i-Fi、4G技术的“无线城市”“无线校园”也在建设中,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据统计,上完小学、初中、高中,山东省的学生每人最少要使用213本教材,一共需要花费1743.23元人民币。再加上字典、参考书、课外练习册等教辅用书,花费就更多了。从长远来看,电子书包的应用可以节省教材成本。在较贫困地区推广电子书包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电子书包在较贫困地区还没有发展起来,要克服的困难较多。
另一方面,电子书包也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智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由于电子书包的便捷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操作更多地采取简单的复制与粘贴,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会被忽视;学生在进行数字运算时会使用电子书包自带的计算器功能,导致出现离开电子书包就不会学习的情况;长期或过分依赖电子书包,会弱化学生对文字的切身感受,使学生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由于屏幕的明暗变换和电子辐射等因素的存在,持续使用电子书包会对学生的视力产生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