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贸易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具业;现状;进口;出口;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中国家具业出口总额达174.64亿美元,是世界头号家具出口大国。中国家具形成了以广东的珠三角、浙江的长三角为主体的抢眼出口区域,大富豪、耀邦、皇朝、KUKA、左右沙发等国内品牌林立,美国、意大利等家具大举入华,湖南家具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现状怎样?该何去何从?
一、湖南家具业现状
1.生产企业与状况
截止05年,湖南家具业约780多家,实现销售额210亿元,从事出口的主要有晚安、梦洁、吉亚尼、伟特等。
不置可否,这些家具厂家进行着市场细分,祥源的办公家具、?福满居的远红理疗水床特色产品、康达的“网虫”连体专利电脑桌椅等;尽管梦洁获中国驰名商标,伏强家具获全国“质量信得过单位”等。但就整体而言,湖南家具企业多,但规模小―湖南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只有12家,过亿的仅3家;缺乏合理化的分工;缺乏国内名牌……湖南家具生产企业发展着,但还很薄弱。
2.湖南家具流通企业现状
2006年湖南家具家饰产品消费总额为450亿元,约占全国消费额度的1/15,但湖南家具家饰业年产值仅80亿元,市场80%的产品来自省外、国外,家具零售呈白热化状态。
湖南家具形成以万家丽中档卖场为核心,西边的广大环球与南边的井湾子家具城为低价两轴,红星美凯龙、宝马国际家俱为国际名牌驻点,亚洲的美克・美家、简约与沉稳的曲美为高端市场的落点,延伸到新芙蓉、南湖家具城及众多的专卖店,硝烟四起的竞争中像宜家家居、百安居这些卖场都未入主湖南。
二、湖南家具进口贸易分析
从进口额来看,01年始,湖南家具进口以年均21.2%的速度在飙升。多年来,湖南人对国外产品心理上的仰望姿态,伴之以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对进口家具关税税率下调为零,这使得湖南进口的家具大幅增长。
就进口结构来说,主要以木质家具为主。世界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以原木做成的家具与日昂贵,配之以精心的设计并融入高科技,便成了许多湖南人赖以为荣的珍藏品:一张木制餐桌/床通常在10000元以上,更别提红木家具,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就进口来源来看,依次为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意大利及法国,这些国家因多年的历史沉淀、原创设计、手工的精雕细琢兼之以材质的合理运用,深受湖南人喜爱。
就进口品牌来说,莱礼欧邸的欧美风格相融、艾芙迪的美国风情、而意大利则打造着皇室宫廷的经典。但时至今日,纯欧美式的、豪华的家具进入到湖南的还很少,许多都只是原料进口,运用国内生产线加工而成进口品牌。
三、湖南家具出口贸易分析
为真实地了解湖南家具企业出口贸易情况,现从780多家企业中以企业规模、企业所在区域并以2006年为基准,抽取80家企业调研,其结果如下:
1.家具的外销程度
80家企业中,全部内销者为35家,所占比例为43.8%,内外销兼做者45家,其比例为57.2%,意味着湖南只有1/2强的企业在做出口贸易。湖南家具出口起步晚,当广东、浙江等地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湖南才在2002年由晚安床垫签订了8万美元的第一单合同,湖南有名的家具企业如伏强、波士、光明、天子等均以内销为主,而波士家具于2006年才取得外贸的经营权。即使做外销,也以外销为主,在《2006年上半年家具分会会员企业家具出口排名》中,前200名见不到一家湖南家具生产企业。国内外消费心理、审美意识的不一致、出口退税的下降、人民币汇率的节节攀高及国内原材料的涨价,使得外销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许多企业不敢涉足外贸。
2.出口品牌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
由于内外销兼做的企业只有45家,故下面的调研均以45家为准。其自创品牌有12家,所占比例为26.7%,而贴牌有33家,占到73.3%。而在自创品牌中,一大半以上的品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名牌效应,如湖南安化羊角塘风景区的仿古竹家具厂。
3.出口利润率
因了湖南家具业以贴牌生产、以加工贸易为主,而贴牌处家具产业链的最末端,只能收取加工费,其利润率低。湖南45家企业其平均利润率徘徊在5.89%-15.94%,而处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如意大利、法国等其利润率通常在50%及以上。
4.出口商品的结构
依家具所用材料,湖南家具业出口的家具材质以木制(43.3%)及竹藤(27.4%)为主,两者合计高达70.7%,这是因为湖南属南方亚热带气候,速生林发展迅速,如杉树、松树;丘陵地区,以桃江―十大“中国竹子之乡”之一为主要产竹带;湖区则有大量的生态杨树。这些林业资源为家具业提供着充足的工业用料。
依家具用途,湖南家具则由酒店家具(38.3%)、办公家具(25.4%)及床垫(24.9%)三分天下。酒店家具一直是湖南出口的优势项目,而美中房地产的持续高涨助推着办公家具的迅速发展,湖南床垫由梦洁、晚安及星港三足鼎立,其出口比重达24.9%。
5.出口的市场分布
由于欧盟家具生产强国如法德意及美国、加拿大都因产品结构、居高不下的高成本,使其家具业不断萎缩,湖南家具业入侵美国、欧盟,两者比例达53.3%。由于香港、日本与湖南地缘与文化的优势,故有30.3%的家具出口至此。而伟特、吉亚尼等企业一直在开拓着韩国、中东及南非等这些新的国际市场。
四、湖南家具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贴牌与加工贸易为主流
湖南除了“梦洁”新材料家具等少数采用的是自己的品牌,其它大多以加工贸易为主,伴之以贴牌。生产出的家具附加值低,盈利空间小,陷入价值链的低层次循环。贴牌只是权宜之计,加工贸易只是目前廉价劳动力的最直接消化方式,湖南家具业要有优秀的产品,创立自我的品牌,方可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原创设计
没有创造,便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发展。湖南家具业缺乏原创设计,最擅长跟风―从广东、浙江到欧美和香港。湖南应尽快培育如姚伟延般的“相当中国”家具的设计师,将中国文化、湖湘文化融入其中,将古典元素与现代因子相融,设计出湖南人自我特色的家具。
3.外销利润率低
中国与湖南外销量的提升,主要缘于价格优势,但从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升值让该种优势荡然无存。假定原出口家具的换汇成本(以美元为例)为8.02,在1:8.28情形下,家具企业可盈利;但现在人民币升值,甚至已突破7.3;与此同时,出口退税率下降,2006年9月,家具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双重压力下,家具利润还在阪下走丸,企业只能以隐形方式提升价格―提升产品的内涵、提升产品的服务。
4.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统计到2007年,中国家具52.3%直接或经香港中转出口到美国,而美国,伴随着GDP的下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趋弱,导致家具的需求下降,与之升温的却是中美贸易摩擦。这就要求湖南企业一方面保持和减少对美国的出口,另外,应市场的多元化,进军东南亚、澳大利亚等新市场。
5.出口的品种单一
从出口品种来看,2006年主要是木制及竹藤家具、酒店与办公家具及床垫。就国际市场行情分析,多样的仿实木?家具、软体家具及文教家具面临着新的市场机会。湖南家具业可将市场细分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或木质、或竹藤的产业链,继而市场定位。
6.贸易条件差
从前面调研中发现,湖南进口的是高端产品,而出口的却是大路货。以一张普通餐桌为例,进口价位通常在10000元及以上,而出口价平均为2000元,其贸易条件劣势可见一斑。湖南家具业别无选择―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改善贸易条件。
7.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
2003年美国27家家具企业对原产于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提起反倾销,这要求湖南一方面提升家具的档次,以提价;同时湖南家具业必须积极应诉反倾销。
中国家具出口到欧洲受到森林认证的限制―FSC标识,湖南家具业应注重环保,研发出绿色产品,并进行绿色加工。
8.缺乏规模效益
湖南家具业人均年产值约为5250美元,而西方先进国家为10至20万美元,这与湖南企业小而散且大多是民营、私营企业有关,在国内、国外众多竞争行家面前,湖南家具业显得不堪一击。这要求湖南企业弱弱联合,兼并与重组,并进行合理化的专业分工,以求得规模效益。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引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第二台自主制造,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超级秘书网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7月.
[2]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3.
一、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粗放型、数量型的外贸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粗放型、数量型的外贸发展方式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外贸出口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不协调。我国在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成交价格却一路下滑,外贸规模与自身效益未实现同步增长。二是我国出口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建国50多年来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而且资源利用率较低,从投入与产出看,2005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当年全球消耗的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O%的水泥。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比2000年增加了27%;COD排放总量高达1142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
2、 低层次的外贸结构
从市场结构而言,我国贸易伙伴基本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及地区。2001、2004至2007年我国出口前四位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地区,且大陆对香港地区出口中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最终流向美国和日本的转口贸易。我国贸易伙伴集中度高,一方面无疑将凸显来自这些国家的国家风险,由于这些国家是环保立法比较完善、环保技术先进的国家,容易受到来自这些国家的贸易紧急限制、反倾销诉讼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回旋余地。
从产品结构而言,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自9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由1985年的50.5%下降到2006年的5.5%;而工业制成品出口产量比例增长很快,从1985年的49.5%增长到2006年的94.5%。但我国出口产品还徘徊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据统计,2005年我国仅有万分之三左右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我国拥有商标的企业不到40%,自有品牌出口比重不到10%,名牌的产品只占我国出口500强的企业销售收入的6%。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20年里,这些领域的我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而且这种垄断是合法有效的。这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将构成严重的知识产权壁垒和市场准入障碍。
3、 进口贸易中对外国废旧物资进口现象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口废旧物资。近年来,我国原料性废旧物质的进口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废旧物资进口虽然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供应的紧张状况,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生态安全也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将原料性废物输入我国进行再加工,避免了在本国进行再生产时对能源和环境产生的压力,实现了污染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废物再生利用行业的技术水平还较低,在东部沿海地区甚至还有一些手工作坊的废物再生利用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非常大。
另外随着电子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被淘汰报废的电子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据长期关注废物国际转移的绿色和平组织于2003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有80%电子废物出口到亚洲,其中的90%进入到我国。我国广州潮州贵屿、南海、浙江台州等地已成为最大的电子废物集散地,每年要吞吐上百万吨电子垃圾,形成了大规模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在电子垃圾分拆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对当地水体和大气造成了严重危害。
4、 盲目开发出口产品、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为了追求狭义的经济利益,盲目地开发出口产品、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比如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出口野生动物,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无节制的对野生植物的采挖和出口,导致产区土地的沙化和草原的退化,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对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了过度开采,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对未来资源供给能力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和推断,到2010年,在我国45种重要矿石资源中,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到2020年仅有6种,具有战略意义且消耗量极大的铁、铜和石油资源我国都将无法自给。过度开采还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在对钨砂、锡、钼、稀土矿和其它稀有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选炼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资,还破坏了矿区植被和表土的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使得人们的福利水平降低,并严重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流通领域的外贸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5、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发达国家制定出的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的开拓。我国出口产品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出于保护本国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在产品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制定了较高的标准,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频繁遭受国外技术性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质量检测协会提供的资料,中国出口产品每年因遭受各国“绿色壁垒”封杀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仅农副产品因农药超标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为70多亿美元,在“环保壁垒”面前,我国已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另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出口成本,给产品竞争力带来压力。多数发达国家通过应用立法手段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敏感性产品加以限制,如采用绿色标志认证等。但我国出口企业在申请相应的认证时必须缴纳相当数量的标志申请费和使用年费以及较大数额的环境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这就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以上所有这一切都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1、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不高,因此我国国际竞争力格局依然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弱的态势。就市场结构而言,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弱的竞争态势导致我国的贸易结构和发达国家及地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我国贸易伙伴基本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及地区,这就凸显了来自这些国家的风险,制约了我国的贸易开放程度。
2、 对外贸易政策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制约和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单纯追求数量、忽视效益。因此受这种指导思想影响,90年代以前,我国的外贸发展基本实行的是粗放型、数量型的外贸发展方式,只注重了外贸的总量和规模的发展,忽视了经济效益,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它对资源以及环境的影响。90年代以后,这种外贸发展模式并未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导致盲目开发出口产品以及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对我国的资源以及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3、 贸易发展政策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协调因素。
90年代以前,我国实施的是“出口创汇为中心”的贸易政策。为了增加国家急需的外汇,对外贸易主要以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这是以牺牲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外汇。90年代以后,我国的贸易政策从“出口创汇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不少政府和企业甚至受利益驱动,大量进口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旧物资,这对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4、 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进而使我国获得了大量的贸易机会,对很多国家的出口急剧增加,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和地位都在不断地上升。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很多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把我国视为竞争对手,打压、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这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极大的影响。
5、环境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中内容失衡,所涉及的有关污染防治的内容多于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的内容,这就不利于对为了出口而盲目开采一些自然资源的管理。
三、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必须对贸易发展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尽量减少不利的影响,以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1、 必须深化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
外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要转变外贸发展战略,推进外贸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将环境保护纳入贸易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中,改变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2、 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外贸结构。
一方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意识到调整市场以及开发新市场的重要性,加大对俄罗斯、东盟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必须顺应环保要求,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结构。对于出口而言,坚持“科技兴贸”方针。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的提高,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对于进口而言,对于一些污染密集型产品以及有利于我国环境改善的产品和技术、设备型产品,应该加大进口力度,来减缓我国的资源及环境恶化程度,同时应严格禁止对洋垃圾的进口。
3、 发展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通过技术进步,使自然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新能源得到开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同时不排斥传统产业的对外贸易,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能够提高资源、能源使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4、 尽量防范对外贸易对环境的破坏,加强我国生态环境管理。
禁止盲目开发出口产品以及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形成国家级、区域级、保护区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大型生态建设工程、重点资源开发区及土地利用变化等进行有效监测与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另外贸易发展规模必须适应环境容量,同时增加环保投入,促进环保产业大力开展。
5、 建立与完善外贸预警体系,减少贸易风险及贸易摩擦。
为减少并且有效地应对贸易摩擦,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应建立功能齐全的外贸预警体系,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整体能力,通过政府指导、商会协调及行业自律的有机结合,为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 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
严格的环境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不但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能拉动贸易的发展,为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我国应制定适度的环境标准,同时还要加强环境标准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连贯性。必须完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构建起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确立“污染者负担”和“受益者补偿”的合理有效结合的原则,为具有公益性的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在实现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困难重重,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构建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外贸结构,为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条件,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东,陈梦根.中国不应在资源消耗问题上过于自责.统计研究,2007(2).
[2]刘学艺等.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战略转变.环境保护,2007(03B).
[3]浦树柔,陈泽伟.资源瓶颈在两难中突出重围.望,2004(9).
[4]孙中和,张晓静. 中国外贸发展模式备忘录. 国际商报,2007年3月26日第1版.
[5]霄,王爽.关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财经问题研究, 2006(10).
[6]黄锦明.关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11).
关键词: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1]。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2]。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1.出口非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3]。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4]。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2.进口非市场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对外贸易不断降低关税,意图缓解较大的贸易顺差,扩大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项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实现进口自由化,并没有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对一些取消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数目限制,且进口产品时需得到政府的批准,且中国进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国内企业得到了高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使生产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5]。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四)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对外贸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正在逐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使贸易间的摩擦增多。有研究显示,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6]。随着反倾销金额的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反倾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严重打击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一方面与我国政治、经济有关,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日益强大,借口制裁中国[7]。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也有部分内部原因,如企业自身因素,价格策略相对单一;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对反倾销认识错误;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为1:9,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4.2,美国为1:2.6。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此领域对劳动素质要求不高,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仍发展滞后;(2)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8-9]。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不高;(3)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无同意的协调管理部门;(4)服务贸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此前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颁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体。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在企业的经营中导入环保概念,研制和生产更多的环保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提供不要的对策和帮助,积极与国外沟通,了解国际化标准,尽快是本国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使科学技术含量升高。加强对认证市场的控制,规范认证行业,完善认证体系,帮助企业树立产品质量认证意识,提高产品质量。(2)企业方面:①树立标准化意识,并逐渐强化,采用国际化标准,并且严格执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各项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地位;②企业适当增加研究开发费用,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使产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产品”,表面对外贸易争端的出现。一旦出现贸易争端,应积极寻求政府帮助,通过政府交涉,尽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②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④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①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10];②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11]。(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3]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8 (09):35-37.
[4]王荣.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3 (14):143-144.
[7]徐晓勇,雷冬梅.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生态服务逆差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57-61.
[8]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169-171.
[9]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2):90-95.
关键词:对外贸易;技术壁垒;专利壁垒;绿色壁垒;影响;对策
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经济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在传统的,以高关税为特点的老牌贸易壁垒被削弱的同时,一些富有隐蔽性,主要以非关税形式出现的新式壁垒也在悄然滋生,并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环保时代”,“信息技术时代”,“专利主导未来”的来临,使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活力。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壁垒”、“专利壁垒”、“绿色壁垒”这三种不同的壁垒类型都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合理的回避壁垒对我的限制性作用。
一、壁垒的类型
1.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一般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家为了刻意的限制进口数量,通过颁布不合理的法律或法规,来认为的增加中国对它国的出口,以保护国内食品质量、动植物生长安全、环境保护等不正当理由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实施极为严厉的技术标准、商品包装、安全检测等一些列不正当利己保护措施来形成技术性壁垒,使本国进口减少,限制中国出口增加。这样必然会减少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和不和谐因素的出现。
2.专利壁垒
对技术、环保、反倾销、知识产权的保护本是合法的,无可厚非的,但现在的国际贸易领域中,很多国家都已处于一种利用合法外衣达到不合理保护的地步,对专利的保护也是如此。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专利产品,他们将这种专利优势不合理的应用在了对外贸易中,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 产品市场进入受专利阻挠等困难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发到国家通过自身的专利技术,认为的控制对贸易,打破原有贸易的平衡。
3.绿色壁垒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的不断降低,传统关税壁垒受到更多限制,于是一些国家开始寻找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手段上的隐蔽性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打出的以保护环境不受破坏,保护人类健康为理由等名正言顺的“幌子”,这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不同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中一个重要的壁垒形式,是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期间出现的。世界贸易组织曾对技术壁垒做出这样的解释,技术具有的一方,认为的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和增加商品检测难度,以保证进口的商品质量为理由来控制本国的进口。贸易技术壁垒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而产生的技术问题,各个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最含蓄的而又不是关税问题的壁垒问题。
2.专利壁垒对出口的限制作用
专利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这是由于专利比例的优势所导致的,一方面,专利壁垒可以增加本国的出口数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合理的控制进口的数量,这对中国企业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中国专利方面的弱势,必然会引起对外贸贸易的逆差。无论是技术壁垒还是反倾销壁垒等的实施,虽然也是以合法外衣为掩护,但相关法律的制定往往是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一般来说,专利壁垒的运用是合理的,并不会对贸易双方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专利的作用是相互的,保护双方国家专利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3.绿色壁垒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及对外贸易摩擦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差,出口的产品多为工业半成品或初级材料,获得的利润非常低,企业成本巨大,为了增加出口数量,中国大多数企业采用降低价格的手段来实现,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份额,但是对于中国企业利润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列的。要达到别国制定的苛刻的技术和环境标准,意味着我国企业今后要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乃至报废的各个环节改进传统设备与发展模式。发到国家为了较少产品的进口,认为的设置绿色壁垒,对中国等发展国家出口的产品进行技术打击,这样的单边贸易行为必然导致贸易摩擦的出现。
三、针对新壁垒的对策
1.通过非技术收到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
当今发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在一定时间内很难赶超技术先进的发到国家,因此突破技术壁垒对于对外贸易的限制就可以采用双方合作的方式来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提升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首先,对于WTO这样的世界贸易组织,能够为组织内的各成员国提供贸易洽谈的机会,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商,统一检验标准,减少贸易限制。其次,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协作,形成统一的贸易政策,减少贸易技术壁垒。最后,双发开展技术标准的合作,突破技术壁垒的限制,相互承认对外的检测标准和产品质量,加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
2.公开专利策略,打破专利独特性
公开专利策略就是将专利的技术通过某种渠道让想要了解专利的都人都知晓这种专利的特性,导致专利的秘密性收到损害,使竞争对手无从中获利。这种手段一般在两家或多家公司同时开发一项技术,如果本企业预知竞争对手可能稍占优势,专利即将被别人申请,而如果竞争对手一旦申请成功将对自己的生产、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不如将该技术内容抢先公开,使该项技术的专利失去新颖性而不能注册。合理的运用公开专利对策对于我国的中草药的的出口等其他支付注册专利费用较难的领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通过缔结多方环境条约来限制绿色壁垒
想要冲破绿色壁垒,通过缔结多方环境条约来解决各方的贸易问题,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国际贸易组织坚持贸易自由原则,这位缔结多方环境保护条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发达国家的违反非歧视的原理的绿色壁垒。对适合自己的产品设定较高环保标准的我国出口产品的信贷,中国提出的防御基于国家双边或者的多边贸易协定的原理,处理和最优惠国待遇的原则,特别照顾的原理信贷及信贷的环境条约,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借此双边协商,协商解决。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及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国家多不可能通过设置种种壁垒来限制国家与国家的对外贸易。贸易壁垒,同一切事物一样,不会一成不变,新的,反映经济发展特点的壁垒必将取代传统的贸易壁垒。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能否合理把握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排除种种壁垒对于中国贸易的影响,必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措施,突破壁垒的限制。(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兆刚.潜水艇专利的规避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09)
[2] 王全良.专利壁垒及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6)
[3] 黄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01)
【关键词】 湖北外贸 外贸依存度 对策
一、湖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外贸易依存度过低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基本指标,它不仅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还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一般来说,外贸依存度越高,该国或地区对对外经济的依赖程度越大。
从图1可知,湖北省的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徘徊于10%左右,远低于中国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明显偏低,表明湖北对外贸易额在湖北GDP中的比重较低,因而湖北GDP的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也就不高。湖北省过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其外贸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无法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高新技术,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微弱;也无法带动相关行业的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这反映出湖北省经济发展开放水平低,经济社会封闭式发展,影响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2、出口商品种类单一
湖北省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这类产品不掌握核心技术、品种单一、缺乏自主品牌,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主要是资源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如淡水鱼、磷矿、纱锭、粗钢等。因此,湖北省出口商品首先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一般而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具备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只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以及投资条件的相对差异而选择最合适的地点。低端的产品结构使湖北省出口产品缺乏结构上的竞争力,劳动力优势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替代。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都是价格需求弹性以及供给弹性都比较高。从需求弹性看,一旦价格提高,进口国可以转向其他国家进口,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从进口弹性看,一旦价格提高,就会引来许多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出口产品具有高的供需弹性,这使得中国不得不依靠低价格竞争战略。
最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就业息息相关。在当前对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城市工人下岗较多、农村又有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情况下,一旦国外限制湖北省的出口,就可能导致相当程度的社会问题。
3、对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
湖北省对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但对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主要还是要靠美、欧、日等传统市场拉动。以2009年为例,湖北省对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这四国的进口额分别为15.8亿美元、7.7亿美元、6.9亿美元、4.5亿美元,分别占湖北省进口额的21.8%、10.6%、9.6%、6.2%,对这四个国家的进口贸易量占到湖北进口市场的48.3%。在出口市场上,2009年湖北省对美国、日本、荷兰、韩国四国的出口额分别为10.7亿美元、6.2亿美元、5.5亿美元、4.1亿美元,分别占湖北省出口额的10.8%、6.2%、5.5%、4.1%,对这四个国家的进口贸易量占到湖北进口市场的48.3%。
高度集中的贸易市场已经成为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双方合作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外贸进出口。就出口市场而言,虽然近些年对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出口额与比重有所增加,但是总体上过度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局面并未改变。企业出口渠道因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狭窄,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据湖北省商务厅数据,2010年,湖北省国际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共有22起,包括出口反倾销调查15起,反补贴调查3起,保障措施调查3起,针对反倾销裁决的司法诉讼案件1起。产品涉及钢铁、化工、轻工、纺织等产业的16大类,涉案企业70余家,涉案金额2800余万美元。进口市场的高度集中,一方面,国内企业的利润容易受到跨国公司垄断出口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进口区域一旦出现纠纷、战争、天灾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国内企业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以日本为例,由于中国对日本有着大量的零部件进口,且都集中在核心汽车零部件,在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后,湖北省汽车行业相关企业短时期内无法正常运转,损失重大。
4、区域内贸易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受到产业基础、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湖北省各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主要依靠武汉、黄石、宜昌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地区发展落后,其中武汉在全省外贸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2008、2009年为例,武汉市进出口139.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68%。其中进口70.7亿美元,占全省的78.7%,出口69.1亿美元,占全省的59.6%。黄石市进出口14.1亿美元,宜昌出口13.7亿美元,分居全省进、出口总额榜第二、第三位。虽然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全省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冲击,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2.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8%,但这并没有改变湖北省对外贸易的总体结构。2009年,武汉市进出口114.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66.6%。其中进口56.5亿美元,占全省的56.6%,出口58.2亿美元,占全省的80.3%。黄石市进出口11.5亿美元,宜昌出口10.3亿美元,分居全省进、出口总额榜第二、第三位。省内各地区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发展,严重阻碍了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5、对外贸易结构失衡
从经济类型来看,湖北省国有企业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上占主导地位。由图2可知,虽然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2009年。从2000年占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4.05%到2008年的44.39%,份额逐步降低,2009年38.21%首次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40.79%。从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对外贸易份额来看,两者都逐步上升,而其他企业的贸易总额增长更快,分别由2000年的32.58%和3.37%增长到2009年的40.79和21.00%。虽然从趋势上看,国有企业份额不断下降,外资企业份额缓慢增长,民营企业等其他企业的份额快速增加,但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份额过大,这种整体格局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从贸易方式来看,湖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的比重过小,发展滞后。2009年湖北省进口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分别为520937万美元、149665万美元、54426万美元,湖北省出口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分别为604915万美元、333489万美元、59436万美元。贸易方式在湖北省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中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尤其是一般贸易是湖北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方式。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但是份额不断下降,加工贸易发展缓慢,2009年达到最高仅为28.04%。而加工贸易是当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形式,其发展滞后说明湖北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程度不高,这也是造成湖北省外贸总量、规模都很小的重要原因。当然,湖北位居内地,运输成本和出海通道不畅也是造成湖北省外贸发展以一般贸易为主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的新局面。这为湖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增强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奠定良好基础。总体看来,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积极因素:首先,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仍然支撑对外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其次,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助推发展低碳经济、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为内外资企业提供新的投资热点。最后,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相关政策为湖北省带来重大机遇。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也为湖北省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湖北省将努力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拓宽出口领域和地区;同时以原材料、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关键技术为重点,扩大进口贸易规模,保障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其次是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在新能源、环保科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实现利用外资突破;不断改善外商投资软硬环境,整体提升外资项目的集约化程度和环保水平;突破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然后是对外经济合作水平显著提高。扩大劳务外派规模,提高外派劳务层次,推动劳务外派收入有较大提升;扩大境外投资的规模和领域,力争在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最后是口岸建设取得突破型发展。通过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电子口岸等多口岸协同,实现集“水、铁、公、空、信”五位一体的专业化、网络化口岸服务体系,力争将湖北省建设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枢纽。同时,推进和深化省内外口岸协作,引导和促进经济要素资源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口岸网络格局。
三、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政府支持,提供政策引导
(1)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区域内贸易现状。湖北对外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变量的推动,这通过湖北省外贸出口拓展的轨迹可以验证。着力加大外贸扶持政策和资金向上争取力度,强化政策研判、商情传递、政策咨询,大力营造促进外经贸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外贸经营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能更有效地提升企业外贸竞争力和投资经营的能力。
湖北省目前的外贸发展过度依赖武汉、黄石、宜昌等市,区域内的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贸易现状急需改善。对此,应积极扶持发展其他地市的外贸水平,形成全省各地市共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推进“大通关”建设,促进口岸物流发展。首先,大力提升武汉口岸枢纽功能。促进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和武汉出口加工区协同发展,加快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利用长江干线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推进“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带动湖北省保税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其次,加快构建一体化口岸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联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形成水、铁、公、空、信相配套各有侧重,互为促进、布局合理的口岸体系。不断拓展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中转站、多功能货运站、国际机场等节点的物流功能,增强口岸配套服务能力。加强口岸合作,推动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体系建设,构建一体化口岸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全省口岸的综合竞争实力。最后,促进口岸功能整合。加强与沿海口岸查验单位的合作,深化区域通关改革,推行货物“属地报关、口岸验方”,实行“多点申报、多点验放”,提高通关效率。简化和规范转关运输监管,使铁路、港口、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创新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监管办法,不断提高船舶积载率,提高“大通关”效能。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贸易发展
(1)优化贸易结构,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湖北经济既要扩大内需,加快增长,更要优先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加快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湖北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要克服加工贸易的弊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增强其对湖北经济的带动作用为重点,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形成全省外贸发展尤其是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当前,湖北省需要主动将自身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引领的国际产业竞争相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为此,我们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湖北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鄂建立地区或公司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采购中心等机构;同时要把吸引高技术领域的国外人才或智力作为重点,积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
(2)开发农业贸易潜力,促进农业贸易发展。湖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具备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力。但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等是制约湖北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湖北省应根据自身实际,有规划、有步骤地加大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规模,加快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深度挖掘农业贸易潜力,推动湖北省外贸发展。
3、开拓企业目标市场,促进对外投资合作
(1)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行市场多元化策略。企业应当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知名网络企业合作,搭建全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探索建立网上交易会和海外样品仓储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增加贸易机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并在非洲、欧盟以及东南亚新建立三个营销中心,为湖北省企业及优势产品在全球范围扩大和深化合作关系搭建平台。支持企业通过行业商协会开拓境外市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引导企业抱团出征,将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与目标市场对接。
出口企业应在进一步巩固扩大香港、美国、日本、东南亚、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非洲、拉美、独联体、东欧等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应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实现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严格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发展中国家购买力较低、外汇短缺,因此要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政府和企业应将出口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适时推行网络贸易的形式展开市场多元化策略,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推动湖北省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以实现市场多元化目标。
(2)加强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合作。从2003年起,湖北省逐步加快了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但仍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光纤通信、计算机软件、汽车及零部件、钢铁、船舶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进行自主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进出口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度。
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鼓励其通过新建、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重组、组合等多种方式,到境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同时引导科研、勘测、设计等企业内外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展国际工程市场。最后,加强综合劳务基地建设。加快以海员外派为主的综合劳务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明强:湖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价格月刊,2009(7).
关键词: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国际贸易
一、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外贸易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浙江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对外贸易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浙江经济迅速在全国崛起,使得浙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浙江经济主体开始确立。众所周知,文化产品对外贸易能否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历来是业界讨论的热点,浙江省政府应始终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的要求减少逆差,保护我国文化产品的安全性。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后拓展文化产品对外交流的程度,对外贸易市场销售额发生变化,文化产品国外市场实现拓展。当前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自由的国际贸易格局规范化,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激烈交融。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如何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制定正确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浙江省的发展史作为参考,浙江省凝聚自身文化精神,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已经在市场中形成鲜明的“浙江文化特色”,并多次被国家认定为最具潜力的省份。
通过浙江省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浙江省1978年GDP值为123.73,,2009年GDP值为22990亿元,2009年相较于1978年翻了186倍之多,浙江省GDP占全国GDP总值从1978年的3.39%上升为2009年的6.70%。浙江省不仅经济增长量飞速提升,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也取得很大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浙江省1986年进出口数量为6.96亿元,2009年为3738.23亿,2009年的进出口约为1986年进出口数量的537倍,1986年出口总量为37.68亿,2009年为9085.93亿元,2009年出口总量是1986年出口总量的241倍。浙江省用24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究其原因,进出口文化带动了该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结构转型。随着改革春风吹遍大地,浙江省对外经济发展迅猛,大量的特色文化传播到国外。浙江的经济格局逐渐多元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性企业,多元化的经济格局激发浙江省的经济活力,推动结构优化,不断提高增长速度,带动相关沿海经济地带的发展,但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理解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我们应先理解文化对外贸易的定义。文化对外贸易可细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对外贸易指的是有形与无形两方面,有形产品指带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工艺品等,无形文化指语言、传说等。狭义的文化对外贸易指国家与地区之间有型文化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文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进口与出口,进口与出口带动国际经济沟通与交流。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推动各国文化沟通与交流,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也必然会在诸多问题,其中,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文化贸易发展结构问题
浙江省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最为明显,对外贸易成为其最突出的经济代表体。十几年前浙江对外出口总值就高达七千多亿美元,净值也有二千多亿美元。由此可见,浙江省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于国家经济贸易却呈现落后局面,与其它各国相比暴露诸多问题。例如浙江图书进出口的逆差大约在十比一,而欧美国家的逆差大约为一百比一;浙江在2007年-2009年媒体方面,电影进口率达到3234部,而出口影片则几乎没有,进口影片票房营业额达到十几亿人民币。由此可知,浙江对外文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在媒体发展上受到严重限制。另外,浙江对外文化出口贸易一般主要针对港澳日韩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存在不平衡问题。
2.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浙江文化产品贸易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创意产品源源不断涌现的前提,无论是社会哪个行业,几乎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比如影视行业的光盘,空白光盘与录制完内容的光盘价位落差巨大,这个差价就是知识产权要保护的主要成果。影视作品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知识产权价值,所以浙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最为显著。当下,诸多发达国家都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十分普遍,这也从侧面表明浙江这个对外文化贸易大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缺乏的执法与执行力。
3.科技创新程度问题
文化企业需要用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文化包装,也需要赋予文化新定义,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难的过程,运用科技手段将文化进行包装,推动企业文化产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但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仅有创意是远远不足的,因此,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围绕外来文化交流,促使新兴文化产品与艺术模式最快速度被世界认可为出发点。
4.市场化程度和各区文化贸易发展层次问题
浙江省文化交流项目呈现持续增长局面,政府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主要项目被用于对外交流和宣传方面,盈利项目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挡了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进度。虽然义务文博会等会展已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并且引领了文化会展行业,但杭州动漫节却远不如义务文博会,本身专业人才和硬件设施成为两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实力去承办大型会展活动的企业较少,这都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层次差异。
三、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综合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并在结合浙江省贯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上,坚持对外开放,并不断深化发展模式,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践行效益型发展性模式,以竞争带动经济发展,坚持省份特色文化,突出自身优势,用双向互动来替代原有“出口为主”的进出口模式,以全省经济增长作为最终发展目标。为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推动浙江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浙江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浙江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浙江各城市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比如杭州动漫文化、绍兴文人故居经典文化、义务市场文化、宁波戏剧文化等。大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古老的经典文化已经很难走进人们的心里。所以,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衍生出契合现代人消费理念的产品,广泛吸收融合各界民族经典文化,在提高文化内在价值和对外推广力度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精神与实用价值的结合。
2.拓宽贸易渠道,提升竞争力
文化贸易必须讲求效益,对外宣传文化的重点应逐渐向对外文化贸易转变,经济效益是现代文化宣传的本质。比如开办杭州动漫节、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全国戏剧文化大赛等等。基于展会营销推广文化贸易,减少成本的基础上保证交易数量。当下,浙江省在对外贸易中基本是采用国外公司模式,交易成本高居不下,国外友人在对我国文化差异理解的偏差也不利于浙江省文化对外的有效传播。浙江省内也有很多文化贸易公司,同行之间的压价现象不利于浙江对外文化的积极传播,将小型企业合并并统一向国外市场投入增加利益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规模化措施。
3.完善相应法律机制,加大帮扶力度
我国整体文化贸易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仍旧有较大差距,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结合政府帮扶十分重要。企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金融投资,管理税收是重点内容,一个规范健全的发展格局能够有效促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履行配合政府颁布的政策和制定相关发展趋势的规章制度,完善对外文化贸易研究系统,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正确指导文化贸易高效进行。
4.充分使用外资,调整进出口结构
为更好发展对外经济,促进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应充分使用外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进出口结构类型。外资作为企业新型发展资金,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将国际标准引入国内,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标准化、国际化。充分利用外资可以考虑采用以下7个方式:
(1)进行教育和科技改革,引入外资参与投资,注重人才培养工作;
(2)进行产业转型、重组与改进,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吸引外资;
(3)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利用外资优势,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与技术,对产业进行创新与发展;
(4)把握文化紧缺现状,研究经济文化的热点,利用外资加强文化产业建设;
(5)加强生产模式向集约型转化,吸引外商投资,增加文化宣传的力度;
(6)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满足外资企业要求,增加人才资本总量;
(7)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开发出独具我国特色的产业文化,吸引外商眼球,加大资金投入。
5.优化文化产品进出口类型
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被誉为最优潜力的省份之一,但其国际竞争能力较差,分析其具体原因,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浙江省出口的产品大多是技术水平低和附加价值低的类型,富有创新能力和自主制造的产品少。为更好加快文化产品对外出口,应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与自主开发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我国企业在世界文化产品之林立于不败的地位。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绝离不开繁荣的经济,应重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延长产业链,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的转型,进行企业有序改革,推动产品进出口业务,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接着,我们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先进文化带动我国文化发展进程,秉持我国传统美德,坚持道德操守,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生产各具特色的中国产品,引导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后,坚持发展浙江省经济,推动浙江省文化改革,带动浙江省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以小见大地分析我国文化产品贸易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方式,浙江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当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趋势不断加强,带动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也不断增长。浙江省作为产业发展潜力大省,在对外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浙江省已经与超200个国家直接进行贸易往来,推动浙江文化对外传播,带动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文化产品逐渐走出国门,以浙江省为例来分析我国文化产品发展策略也应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留华.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11-16.
[2]石传玉,王亚菲,王可.我国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11):256-432.
[3]王喜平.对外贸易对河北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1(08):21-45.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评价指标 修正原则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 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滑冬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3).
[2]佟家栋.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分析,南开学报,2005(6).
[3]陈柳钦,宾建成.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南方论丛,2005(2).
一、 企业商标英译的现状及其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成效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也在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扩展其外贸业务,包括加入外贸网站,到国内外商贸展销会参展等。然而,要打通国际市场,这些形式都离不开企业正确有效的英译,而商标的英译尤为显得突出。纵观当前我国企业商标的英译,可谓“特色”鲜明,十分“实在”。“特色”鲜明主要是指一些以地名、人名的企业商标,在英译中大都采取了汉语拼音形式;而十分“实在”则是说很多企业把商标直接字面对等,追求音似,这样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成效。
首先,商标英译影响了外贸企业品牌的识别,降低外贸产品的被选购率。我国很多企业商标的命名都是以地名或人名来进行的,颇具中国特色。如江西南康市罗边玻纤有限公司,其商标被译为“LUOBIAN”;辉明、华春是人名用于商标中也被直接拼音为“HUIMING”,“HUACHUN”等,包括著名运动员李宁的服装品牌也是拼音“LINING”。但是除了像李宁、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识别度广的人名和地名外,其他的很难被国外消费者识别。因为中英文发音方式不同, 有些汉语拼音在英语中无法被直接读出,国外消费者会觉得茫然,而趋易避难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同类产品的情况下选择其能辨识的商标。
其次,商标英译影响了外贸企业品牌的品质形象,削弱产品外贸影响力。一般来说,企业产品的品质形象都是以产品的质量决定的。然而,消费者在判断产品质量之前要做的是使用该产品,如何才让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呢?商标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不恰当的英译可能毁了商品的品质形象。如江西凌峰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专做建筑和装饰材料的企业,它的商标就简单字面对译为“MOUNTAIN”,Mountain一词在英语中是指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用这个词作为一个建筑装饰材料企业的商标,其在质量、形象上都不能匹配商品,从而直接影响了商品的品质形象,自然在对外贸易中的效果不会很好。
再次,商标英译影响了国外消费者选购外贸企业产品的习惯思维,减少企业外贸市场份额。一个在发音上符合消费者习惯,在意义上代表企业良好品质,在民俗上符合消费者心理习惯的商标英译是成功的,它将随着商品直接进入消费者视野,影响消费者选购商品,并养成持续购买习惯。比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与其商标译名发音易记、符合消费者心理习惯有很大关系。同样,在对外贸易中,如果外国消费者对某个中国商品的商标英译认可后,也会形成一系列的出口效果。
二、 企业商标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文化差异,简单字面对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商标翻译又“符合符号学的翻译观,是由解码到编码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移植。”因此,在商标翻译中要特别注意文化的传递。然而,在很多企业商标英译中存在译名忽视文化差异的现象,从而导致该企业产品在国外不受欢迎,影响销售和出口。翻译界非常熟悉的例子就是“白象牌”电池,其商标被字面对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在美国的市场上很少有人问津。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文化的差异,因为在英语中,A White Elephant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自然不会选择一个无用而且累赘的东西了。又如国内知名商标“大白兔”奶糖,直接英译为“White Rabbit”。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在大部分国家可能对销量都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销往澳大利亚,White Rabbit就很难适应他们的口味了。因为澳大利亚是生产羊毛的主要国家,而兔子喜欢吃牧草,是羊毛生产的主要祸害,澳大利亚人极其厌恶兔子这种破坏草原的动物,所以澳洲人也就不会喜欢带有“Rabbit”商标的商品。这就如西方国家不喜欢dragon,而我们中国文化就特别喜欢龙一样。
也有些用简单字面对译,看似英译到位,比较准确,但忽视了不同语言文化中词汇表达不同含义的现象。比如,“孔雀”牌彩色电视机的商标被译为PEACOCK,乍眼一看,这样翻译似乎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因为英语中peacock就是我们说的的孔雀,而且在汉语中,孔雀象征着美丽和高贵,孔雀开屏看起来又是那么的绚丽多彩,用这个来形容彩电当然也是恰当且有吸引力的。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他们通常认为孔雀是爱炫耀和虚荣的人,如果用Peacock这个英译必然很难使“孔雀”牌彩电在西方国家打开销路。正如金惠康先生指出:“汉语原文的汉字对中国人来说也许意义丰富,但对英语读者可能费解或怪诞,若译者不做修改地直译过去,译文效果就得不到发挥。”
(二)注重语音效果,直接汉语拼音,英语国家难以认可
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标音的语言符号,其实是一种“舶来品”。然而,由于其拼写形式与英语十分相似,常常被直接当作英文广泛用于各种标识中,有时被误认为是汉语的英译。我国很多企业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某个地方或开创者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商标也都以人名和地名为依托,采用人名或地名来命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而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这也给英汉翻译时带来很多的困难。如前文所提到的“辉明”、“华春”、“李宁”等。据相关调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近五年来公布的2714件中国驰名商标,发现有1099件同时注册了英文标识(含汉语拼音标识),比例为40.5%。事实是,由于英语发音方式与汉语有较大差异,这些商标在英语国家很难得到认可,更难得到认同,自然也不利于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了。
除了人名、地名外,还有些汉语词义丰富,却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英语来与之对应。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语音上的相似,也采用汉语拼音的形式。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化妆品,大宝、百雀羚、绮梦、满婷等,都分别用拼音标为“Dabao”、“ Peh-ChaoLin” 、“Q iM eng”和“MANT ING” ;又如“百胜”在汉语中表达企业发展能百战百胜的美好愿望,但简单将其英译为“BAISHENG”则失去了原意,让他国消费者一头雾水,难以接受。可见,直接使用汉语拼音作为中文商标的英译,往往起不到商标的标识作用。
(三)缺乏词义辨析,影响品牌传播
英汉两个语言除了在文化和语音上存在差异外,语义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不是每个汉语都有可能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词汇,即使是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反映出来的意义可能大相径庭。同时,企业商标是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体现,因为商标最初是基于将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正确有效的商标翻译是企业品牌提升的传播媒介。
我国一些企业的商标英译中,很多译者没有正确区分英语中的相关词义,从而影响了品牌的传播和对外贸易的开展。如飞鸽牌自行车,是国内除了永久、凤凰之外的第三大传统自行车品牌,然而,其英译商标为Flying Pigeon,使其国外销量就更加不如其他两个品牌了,因为译者没有注意到pigeon在英语文化中一方面表示是可食用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易受骗的人的含义。用这样的词作为商标,品牌传播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又如九江嘉益建材有限公司,其商标被译为JOY,虽然读音上有些与汉语相似,但是JOY一词在英文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也会被广泛用于人名和地名中,仅在美国就有德克萨斯、伊利诺伊等五个地方以其命名。中国企业以其命名会让国外消费者误认为是国内品牌,从而削弱自己品牌的传播。
三、 企业商标英译的改进方法
(一)合理选择简明词汇,体现商标标识功能
英译是要让商标在符合原意的基础上让目标读者容易读、容易念、容易记,简单明了。如果选择一些复杂的词汇,会让消费者选择该商品时对商标的识别产生厌恶心理,从而放弃该产品的选购。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企业选用“跃进”作为企业商标,有些英译为“Great Leap Forward”,英文名字繁冗复杂,让人望而生畏,其对外贸易的销量就可想而知了,远不如直接译为“Leap”简洁明了。
当然,有些企业选用简明词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美的商标的英译为“Media”, 美乐牌收音机英译为“Melody”,寓意为人们使用此品牌的收音机能收听到美好的音乐。这样的英译准确清晰的体现了商标作为一种产品的标识功能,让消费者一下就能明白,具有简洁、易记和音韵美的特点,即是“音美”、“形美”,更是“义美”。 又如“回力”牌运动鞋其“回力”指的是“回天之力”的意思,但英译中不需要更不能这么复杂的翻译出来,所以其商标被简单英译为Warrior,这不仅与“回力”在发音上相似,且英文的意思是“勇士”,勇士当然有回天之力,那么穿上勇士鞋的人则不言而喻,自然消费者愿意选择这样的品牌及其产品了。可见,简洁明了的词汇,能很好地让消费者认识和记住企业的商标和品牌,从而喜爱和愿意选购这样的商品。
(二)坚决摒弃消极词汇,注重中外文化差异
商标也是一个企业文化的体现,是为了展示和反映企业创办者对企业的一种期盼、一个目标,亦或是一种寄托。在英译商标时,除了要注重国家层面上的中外文化差异外,也要兼顾到企业商标本身的文化内涵。如金鸡牌闹钟被英译为“Golden Cock”,飞龙牌药品被英译“Flying Dragon”,“芳芳”牌洗涤用品被英译为“Fangfang”,这些英译中译者没有很好的区分中外文化的差异,选用了一些消极的词汇,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外贸。其中,cock一词在英语中除了公鸡意思外,更有表示男性生殖器的含义;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邪恶的怪物;而fangfang在英文中却意为毒牙。正如有学者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词汇用在商标中给西方文化中的消费者是怎样的感觉,一定会弄巧成拙,让人抵制这样的企业及其产品。
所以,一个成功的商标英译应当在英语文化里的受众中产生其在源语文化中所产生的相同效果,应摆脱各种限制,宣传产品,刺激消费者的正面联想,从而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最终促进产品外贸,如江西著名商标“四特”,选用了“Saint”这样的积极词汇,就很符合英语文化。
(三)适当创建汉式词汇,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在对外贸易中,企业如何才能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我们认为要塑造企业的自主品牌形象,就要让商标译名符合受众的审美,因为“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不是服装和其他装饰,但商标译名也需要美感。只有美的事物才可能会、应该会得到良好的传播,有了良好的传播,品牌就能得到提升,市场销量自然就会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