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王汉建

(机电工程学院,08级,机械0809班,200807215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00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10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但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态村

第2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闻专业;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92 -03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也不断处于调整与优化之中,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意愿。为了有效缓解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2015年7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创业江苏’行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工作,推动扩大就业与提升质量并重、创业带动与促进就业并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最大限度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

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指导下,在南京晓庄学院大力支持下,新闻传播学院着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升学生的就创业的能力,加强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本课题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的研究。

一、数据来源

(一)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课题组主要依据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分析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状态。该数据库由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各院就创业办人员负责动态更新,课题组以截至2016年11月1日的数据来撰写本调研报告。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

为深入、准确了解2015、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进行了“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调研方式为网络问卷。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共有491人,最终有效样本为452份。问卷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学习状况、求职过程、已入职者的工作状况、待就业者现状和就业后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方面等。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调研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评价情况,课题组进行了“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调研”,调研方式为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5日至29日,最终有效样本为47份。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年度招聘情况、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就业能力的评价等。

二、就业去向

(一)就业地区分布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有464人,占94.6%;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有19人,占3.8%;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有8人,占1.6%。

(二)就业省份分布

2015届、2016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最多,其次是上海市,分别达到420人(85.5%)和39人(7.9%)。调研的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两个省份与此一致。

(三)就I城市类型分布

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为55.2%,在地级市就业的比例为22.3%,在县级市或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

(四)就业行业分布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在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就业的分别达到386人(78.6%),51人(10.4%)和48人(9.8%)。

(五)入职单位性质

从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分布来看,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就业单位主要是民营企业,达到95.6%,少量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就业质量

(一)名校深造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中进入名校继续深造读研的共有45人,其中在国内读研的有23人,到国外读研的有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2013届和2014届深造读研人数为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4%。2015届、2016届深造读研人数占的比例高于前两年2.7%。

(二)对口就业

调研数据显示,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中,认为所从事的工作同其专业对口(包括非常对口和基本对口)的比例为77.6%。有89.5%的学生认为学院开设的实践课程非常有用,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能够做到学用结合。有67.2%学生认为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三)薪酬水平

调研数据显示,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薪酬均值为3000元/月,最高的达到8000元/月,最低的有2000元/月。在同一行业中,毕业生的成绩排名越高,薪酬越高,统计检验显著,成绩排名每提升一个等级,薪酬增加3%。就业单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年薪分别比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低10%、20%,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和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年薪相当。

四、满意度调研

(一)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研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为92.4%,比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的比例高出2.5个百分点。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47家用人单位分布在江苏省和上海市,与近3年内所招聘的其他学校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很好”和 “较好”的比例为82.8%。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67.6%)“学习能力”(55.1%)“解决问题的能力”(43.2%)。这与用人单位的访谈反馈信息基本吻合。

(三)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学校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参与比例最高的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讲座”,分别占52.2%和60.7%,但“创业大赛”“创业交流项目”“与创业者或企业家交流”的参与比例较少,只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已经创业的学生比例只占到总人数的5.4%,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都在班级排名的50%之后,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创业的活动。

调研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较高,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开发创新技术或激发创新思想”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都在70.0%以上,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提供所需的职场经验、人生阅历”“获得商业建议和商业经验”“加强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超过60.0%,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积累社会关系”“获得创业场地和孵化器”“提供商业机会”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也接近60.0%。

五、对学院和学生发展的建议

(一)学院应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新常态下,用人单位的岗位数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对毕业生的需求自然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如何在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谋求一席之地,这是摆在学院发展和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一个现实问题。从调研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最满意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学院毕业生在和名校的毕业生同等竞争中应该寻求错位发展,名校的学生理论素养比较扎实,我院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所以要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到用人单位就能用起来,这应该是学院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二)学院应着力培养具有“知行合一”精神的新闻人

陶行知老校长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也要身体力行去做,相辅相成。学习成绩排名较前的学生收入较排名较后学生的收入要高出3%,这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果。但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占总人数很少的比例,而且这部分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他们一般在学校比较活跃,重视课堂外的活动和实践。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如何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是摆在学院领导和老师面前的课题。

(三)学院应加大深造读研学生的培养

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深造读研人数和占总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届,就读的学校面也更广,除了江苏省,还包括了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云南省、江西省等省份,出国留学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韩国。学生读研深造的愿望一年比一年高涨,学院给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了专门的教室,学院领导鼓励看望考研学生。接下来学院还将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专业教师和考研深造学生结对子,在迎考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同时开始一系列的考研讲座和交流会,帮忙学生们更好地复习迎考。

(四)学院应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

在2015届、2016届毕业生当中,有创业意向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明显增多,并且毕业生们对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的评价较高。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在学生对创业需求明显高涨的形式下,学院应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开设创业讲座,邀请企业老总担任创业讲师,深入课堂,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竞赛,要请专任教师和企业创业人员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的创业成才服务。

(五)加强与市县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与跨省单位交流平台

从调研中显示,2015、2016届毕业生到县市工作的学生人数明显比往届要多,到外省工作的学生也有所增加。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毕业生们认为在南京就业的成本比在市县要高,租房和出行的费用是主要_销,同时认为竞争的压力也较大,而市县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些,同时单位还能提供毕业生工作施展的平台。毕业生们也希望学校多与市县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大四实习期间就可以到实习基地实习,为就业打好基础。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外省,大部分外省的毕业生也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作,这也是学院今后拓展实习、就业基地的一个方向,让外省的就业单位了解南京晓庄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博雅. 东部沿海就业形势和趋势分析――基于上海、天津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14,(09).

[2]周曼.陈登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教育学术月刊,2015,(09).

第3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一.我的家乡——社区基本简介

县是省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省西部,市东北端。东部依绕河与县、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自治县为邻。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一)地形地貌

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二)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经济概况

⒈农业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⒉畜牧业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⒊工业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社区位于县北部,该社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县位于前列。该社区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财产性纯收入下降。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纯收

六、居民收入变化特点

(一)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较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至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2、增长慢导致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增收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间收入差距仍较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供需影响职工正常增收。

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四)部分城乡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

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宁愿吃低保不就业;被征地农民中有的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愿望,也有的有参赌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补偿”再吃“低保”。部分城乡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不仅自我封闭了就业增收之门,而且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调查

根据走访各类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关键词:养房、养孩、看病、吃药。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贷款买房,每个月的月供大约在800-1000左右。社区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费用在生活总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舒适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区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多有人就业于事业单位中,因这些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大多数人群是就业于地方中小型企业中,只有地方企业效益取得整体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最终才能促进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扩大财源和尽力争取转移支付额度的基础上促工资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时足额兑现津贴标准,促进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总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城乡经济,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要根据农牧区和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和结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过改革完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缚和技能障碍,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

第4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

梦之始最美的地方

——花香之都河南鄢陵

我的家乡——河南·鄢陵,是生我养我育我的地方,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也是我生命中最美最圣洁的一方故土,这20年来,它教会了我什么叫爱,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学会坚强。正因为如此,在我身处异乡,独自一人的日子里,也未曾感觉到孤单,我经常笑着对自己说: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曲折,生活多么的艰辛坎坷,即便是我一个人,我也都会一直一直坚强地走下去,决不退缩!因为我知道,它永远都会在我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为我加油,激励我不断前行!

之所以以“家乡的建设”为实践报告的主题,正是因为它看着我不断成长,我看着它不断发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事实,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关于“实践”才更有意义,更加贴切无比。

鄢陵呢,是一种植花卉为主,其品种更是不计其数、五彩缤纷。一旦你走进它,便有一种置身于“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之感,春季鲜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蜡梅飘香,阵阵扑鼻而来的花香、草香、果香,声声悦耳的鸟儿欢叫,这难到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内心所想、所思、所感更是无以言表。

是不是很美、很诱人?如果你想更深一步地了解它、走进它,那就跟我来吧!

鄢陵县隶属河南省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地无矿藏,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单纯依靠粮棉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越来越小,因此,鄢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发挥传统优势,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再则,鄢陵地处中原,四季分明,属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气候向华北温带纬线地带气候的过渡区,是我国南方气候型的典型过渡地区,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也是沟通南北花卉的桥梁和纽带。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在鄢陵经过一两年驯化,枇杷、石楠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百分之10—百分之15。

近年来,鄢陵县为了提高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建立了稳固的科学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乐2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了技术顾问团,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建立了中原地区最先进的鄢陵锦花组织培养中心,鄢陵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完成了对腊梅、樱花、红叶石楠、食用仙人掌、绿巨人、芦荟、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等近40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樱花、腊梅、二乔刺槐等植物的快繁和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腊梅的组培快繁技术属国内首创,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使鄢陵花卉科研在全国高科技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县里还成立了鄢陵花卉办公室,从事全县花卉生产的规划、花事活动的筹办、技术培训与指导、新品种的引进与信息服务等。各乡镇也都成立了花卉办公室,各个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专抓花卉生产,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领导和服务体系。同时

立了鄢陵县花卉协会。鄢陵县花卉产业联合会。把从事花卉生产和营销的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由技术人员和商务工作者组成的花卉生产和营销队伍。这样,大大促进了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也为花农营造了有利的条件的环境,从而增长经济来原,使花农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鄢陵花卉也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潮流不断创新,不断的发展,我们坚信:鄢陵的花卉——明天会更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园林城市的创新,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及人们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视,都需要大量的花卉苗木,市场潜力巨大。鄢陵花卉生产以观赏绿化苗木为主导,兼有盆景盆,喧花切花及地被植物,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对花卉花木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十分重视,大力开发,引进,驯化花木新品种,努力提高花木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辟国内外花木销售市场,全力打造“鄢陵花木”品牌,鄢陵的花卉产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是啊!“鄢陵花卉”这一品牌的打造,是充分挖掘传统潜力,紧紧依靠科技的进步,腊梅就是鄢陵的品牌的典型代表。“鄢陵腊梅冠天下”此乃出自清代诗人的诗剧,已经广泛流传在花圃园林行业。鄢陵腊梅具有花期长,花香浓,花色艳,可观性强等特点,在寒冬腊月的霜雪中一支独秀,卓然不屈,体现了中华民族高洁,坚强的品格,是人们推崇的备选的国花,对于旅客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开发冬季赏花源的绝佳资源。而这些也都归功于花农的辛勤培育和劳动,促成了花卉旅游产业的飞跃,开发有利资源,共创美好的未来。

今天,对花都的诠释更是秒不可言,有人这样说:鄢陵没有铁矿,没有同矿,唯一有的是金矿,这个金矿便是“环境”!

目前,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它关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没有了环境,人类的生存将

失去了保证!所以我们要携手,万纵一心,团结一致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天空依旧蔚蓝,让鸟儿依旧飞往成群,让我们的地球依旧美丽,让污染从此远离我们!

进入21世纪“绿色”,“自然”,“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词,这使鄢陵花卉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西北的退耕还林政策,各地的绿化工作和“绿色奥运”更给鄢陵花木提供了机遇,中国申奥成功后,鄢陵花农立即意识到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商机,纷纷培育适宜绿化美化首都的花木。这样,随着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生态体系的建设。

鄢陵花卉苗木产品面向全国,以三北地区为主,行销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0年来,向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提供绿化苗木达70亿株。如鄢陵在20世纪80年代就向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提供观赏苗木。至今,在新疆维族自治区的轮台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仍有鄢陵花卉的驯化,提供基地,为绿化祖国,装点江山,美化城乡,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鄢陵的古桩腊梅盆景造型崎特,修剪得体,名称恰当,在全国历届梅花腊梅展中先后获得14个金奖。1986年鄢陵腊梅被选到美国林肯纪念观。鄢陵会柏造型也是鄢陵花卉的特色产品。鄢陵会柏适应性强,耐修剪,株型优美。会柏造型包括两大类,其形象栩栩如声,惟妙惟肖,1999年被01选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并获大奖。为我国花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一切都让我们信心百增,使我们更加坚信:鄢陵花卉必将走向世界!而且进一步扩大了鄢陵花卉的市场份额,使鄢陵花卉产品始终畅销长趁内外,走向大江南北,又使鄢陵花农从市场里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更加稳键速度地奔向小康。

好啦!这便是我这次实践报告的内容,听了之后,周游了一番,是不是很过瘾呀!处处都是花草树鸟,是不是与总不同呀!这里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镜子,更始人类美好未来的叫想曲,因为他的“包容”,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这里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地方,在我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要用我的全部去成就我的梦想,而家乡的繁荣便是我的所有。这是我一生中永远不可背弃的誓言。

最后,让我用一首诗来作为这次实践报告的结尾吧!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迎来了新的一年

花儿开了

燕儿归了

梦展开了翅膀

飞了

飞的好高好远

梦想装载着一切

在青山白云之间

无限娇艳美丽

成就了所有

梦之始最美的地方

在太阳下

闪着亮光

鸟儿的一声欢叫

第5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逐渐兴起影响了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学前教育这一专业,从而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就业期望与其实际就业不相符等尴尬,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即转业。本文研究了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因素,并对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

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00万人之多。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希望自己的就业环境可以舒适,可以有比较高的薪资,不希望从事劳动强度太大的工作,这些想法与现实就业环境并不相符。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建立京津冀、苏沪浙、珠三角等工业基地,进而发展地域向内陆偏移,造成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更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使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向往城市。

(二)公立园与私立园条件差异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幼儿园的办学热潮,但其规模大小、学校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距。相对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二者来说,毕业生更愿意选公立幼儿园,因为最起码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有保证。有些在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私立幼儿园的大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转向公办,转向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状态下园里的教师状况会一直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当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社会认知度

幼师待遇、地位不高。幼师薪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情况更甚,私立园幼师还存在与公立园编制体制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师这一行业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幼师的偏见,觉得就是哄孩子的职业。

(四)国家的重视程度

只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会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才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资源的稀缺。2010年国务院国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办学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下这个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师范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多,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却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较为轻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换工作也能够很轻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岗位。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因而轻实践的心理,对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的不够全面给专业课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课要多,并且大多理论课为必修课。实践课程多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的上课时间多为学期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见习时间较短。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使学生对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在临场教学能力不够充足,从而失去对教学的自信心,毕业后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另外,众多院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就业指导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在应付课时,使学生对幼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这一职业没有保持积极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是把幼师当做一种职业,当出现更好的选择时就会转向更好的工作。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没有产生科学而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想要找到工作条件较好待遇好的岗位,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从而在就业地域上出现集聚现象。只有树立科学而又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与进展前景提供准确无误的价值观指导。

(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和微小的教学经验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由于社会越来越在进步中,社会上对又是这一行业的认知度的提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生更加的关注自身的技能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幼师需要关爱孩子,能够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创新教学内容,在艺术方面希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能够坚持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等。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必然导致跳槽转业。

(三)受到家庭环境与独生子女情况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正在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的人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农村孩子渴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回到家乡或选择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那么就会造成某些城市幼师出现饱和情况,而有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稀缺。

作者:刘停炜 孙红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剑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2]唐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02).

[3]谢坤,黄慧君.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第6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GIS;毕业生;就业去向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解廷民,王彤,王琦.北京地区法学类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J].2012.

第7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工子女;学困生;干预措施

学困生是指那些虽然智力发育正常,没有任何感官障碍,但是在知识、能力、体质等综合要素的结合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够有效开发智力水平、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他们集中表现出丧失学习动机、出现认知障碍、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公开与老师进行对抗等行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纷纷进城务工。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突然来到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思想、生活习俗都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在学习上存在明显劣势。民工子女出现学困现象比较严重。

一、造成民工子女学困生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个人道德、文化水平等个人特质以及家庭环境都直接反映在孩子的教育上。务工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是民工学困生出现的家庭原因。

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养而不教育:许多民工家庭在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觉得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再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只需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不流落街头就算尽到父母的责任了,他们不过问孩子的学业;(2)错误的教育:家长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不注重耐心引导,忽视沟通,动辄打骂,给孩子的心理、身体都带来创伤。

(二)社会因素

社会是个大染缸,经济发达的城市与民工子女的家乡相比有着更多的诱惑因素,网吧、游戏室等对于孩子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容易使孩子丧失学习积极性。而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遗留影响下,城市居民对民工都有着强烈的排外情绪,这样冷漠的生活环境也会使孩子滋生自卑心理,影响到学习。

还必须提到教育公平这个因素,现在还有教育行政部门面向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插班费,迫于生活压力,许多民工选择将孩子送入民工学校,而民工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都与当地学校存在差距,直接体现在教学质量上。

(三)学校因素

为了保护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缓解地方学校教学压力,不少地方部门都针对民工子女开办了相应的民工子弟学校,安顿民工子女入学。但是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不尽如人意,很难让学生安心学习,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这些都直接影响民工子女学习效果。

二、针对民工子女学困生的干预措施

从民工子女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要想解决民工子女学困生问题,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综合考虑,创建一个有利于这群特殊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保障孩子必要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及时沟通,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父母要及时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言传身教,积极主动学习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家庭教育。不要忘记多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就孩子教育问题多沟通,形成家校联盟,合力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针对引诱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坚决打击,惩恶扬善,肃清社会风气;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平等对待民工子弟学校和当地学校,统一管理,划拨资金扶助其完成正常教学设备的配备,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在师资分配等问题上综合考虑,不区别对待,真正做到教育公平;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指导学困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寻回自信心。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在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困生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工作,努力为民工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校风、班风建设,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视情况来加强和农民工子女的沟通,了解他们所想,了解他们所需,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所在,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方式上要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施行分层教学。传统的班级授课将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刀切,学困生本就处于学习困难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很难跟得上教学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对学困生有更多的关注,因人施教,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信心。

民工子女学困生也是我们祖国未来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健康全面成长不仅仅是其个人、家庭的事,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如何有效转化民工子女学困生,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第8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缺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041-02

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企业,如服装、针织、陶瓷树脂、鞋业,主要工种是电平车工、织机、缝盘工、彩绘工、注浆成型工等。由于用工量大,招工难问题已演变成制约企业发展瓶颈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缺工原因分析

(一)就业岗位与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导致结构性失业

一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起步晚,规模较小,目前还是以针织服装、陶瓷树脂、鞋业、雨具箱包等加工型行业为主,对18―30岁的女性普通操作工和车缝工需求量大,而对男工需求量相对较少,加上年轻女性又是商业、旅游、娱乐、餐饮等行业的主要用工对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招女工难问题。

二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加上出口退税率、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调整等因素,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面对这种压力,企业最需要的是无需培训的年轻熟练女工人,而不愿意招收年龄较大且无一技之长的工人,致使30岁以上男工,特别是“4050”且无一技之长的下岗工人就业更加困难。

(二)工作时间长、工资偏低、福利差、用工单位招收“廉价劳动力”的观念和现实制约了员工招聘

1、工人的工作时间偏长。国家实行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全年月均制度工作日为20.83天,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工作时间的,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而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但这些工时制度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没有实行,工作时间大多为10―12小时/天,一个月一般只休息2―4天。

2、普通工人工资水平偏低。一般月工资900―1600元,若以某员工一个月工作28天,每天工作11小时为例,按照普通城市最低工资标准700元/月和有关劳动法规加班工资折算方法折算,该员工月工资总额应为1600元以上(不包括企业应为员工缴纳的约2900元/年社会保险费)。

3、工人社会保险待遇未能落实到位,职工参保率偏低。企业往往以节约成本,工人不愿参保为由,而不愿意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大部分员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新生代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影响企业招工

新生代农民工,也被称为农民工“二代”,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目前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渴望融入城市。他们打工更多为开阔视野,学知识,学技术,寻求发展的机遇。他们不会仅仅为了赚钱而选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安全没有保障的企业就业,他们渴望得到正常的休息时间、合理的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权利。此外,年青人大都希望挣脱家庭约束,到城市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特别是一些较有能力的管理人才、业务人员和熟练工大多向往到大中城市务工。近年来少数初高中未继续升学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思想不成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宁可在家吃闲饭也不愿当普通工人。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仍然较大

农村近年来跳出大田经济发展山地经济作物或海洋经济,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收入普遍增加。特别是茶叶、芦柑等经济作物采摘,季节性强,工资高,日工作3―4小时,工资50―60元,还能免费膳宿。而“就近就业”的观念如靠近矿区的煤炭装车工、拣煤块、“小厂进乡村”家庭作坊式的兴起,在家妇女为教育子女亦选择在家门口打工。而劳动密集型企业上班时间长,按照企业管理制度,难于经常请假兼顾农业生产,致使农村劳动力要转为企业产业工人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五)企业文化底蕴不深,外来务工人员难以稳定

由于个别企业对外来工人只注重招人,不注重留人,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务工人员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企业没有实行亲情化管理,个别企业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与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动辄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使用简单的经济手段,扣发工资补贴,甚至辞退等。因此,外来员工对企业难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只能选择“以脚投票”,一走了之。

二、破解招工难题的对策

(一)发挥企业招工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吸引力

企业是用工的主体,也应是招工的主体。企业用工观念不能停留在劳动力资源过剩的传统思维定势上,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善待员工,建立规范的劳资关系,加强人性化管理,以服务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形成一种人才和企业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建立激励机制,以工招工;根据国务院研究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通过熟人和亲戚介绍就业的比例大大高于通过中介机构介绍就业和自己应聘比例。因此,以工招工是缓解企业招工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该引导企业制定奖励措施,通过发动本厂员工回家乡现身说法,向家乡亲朋好友寄招工简章、写信宣传企业用工状况,吸引更多的新员工。此外,企业要树立常态招工观念,配强劳工干部,不断建立并完善企业用工信息库,及时研判用工需求情况,为企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留人。利益决定民工流向。在招工难的背景下,工资福利待遇已成为企业招工的竞争利器。“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草”,改善员工工作条件,提高工人工资福利,落实社会保险待遇,遵守劳动法规,从而提高企业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也将大大得到缓解。三是大力培养健康向上、诚信亲和的企业文化。企业不仅要把好招聘关,更重要的是要留住员工,留住所需人才。特别是对于新生代“80后”、“90后”农民工,要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与第一代农民工仅为求生存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人才资源看成企业的第一资源,把员工看成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尊重其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注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工人培训,为其提供岗位发展空间,并注重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使员工在心理上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企业服务。

(二)发挥乡镇作用,劳动力转移与企业招工工作一起抓

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和企业招工工作,发挥好乡镇政府在乡镇村的第一线作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一是进村入户了解并掌握本辖区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就业状况和所属引办、企业工种缺口情况,从而促进供求关系的对接。二是积极动员、及时组织本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现全县18―35周岁外出务工人员约3万人)到本土企业就业,做好“感情回归”,并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促进合理流动。三是乡镇和企业共同配合,在重要村别、劳动力富余的村别举办招工现场会。

(三)发挥县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

第9篇: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契合状态,是思政领域本身就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但从实践中来看,似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割裂态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前者在内容上必然呈现出“空对空”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与思考。从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实现突破。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言,分为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以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教育。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有针对性,笔者将在课程教学领域展开模式探讨。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这就要求,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这里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传递为例。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考察当前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面对宏观视阈下的问题往往缺乏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或者说,针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讲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描述。

(一)教学目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在难以把握内容边界的情况下,就使得教学目的无法清晰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结果必然是,将上述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课时内来讲授,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教学风格。这样一来,就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行动力和实践引导的效能。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所包含的要件比较丰富,这里只取教学形式这一要件作为考察对象。教学形式包括课堂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就可知晓,其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激励大学生从科学的视野去考察身边的社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统一”。将目光转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可知,一些教师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除了有课堂理论教学外,就剩下视频播放教学了。而走出课堂之外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被实践。这就导致了科学发展观能够进入学生的耳朵,却难以进入他们的心中和脑中。

(三)教学反馈

任何一门课、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结束前都应进行教学反馈。这不仅是正常的教学流程安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我评估与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以期末考试、小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反馈渠道。这就难以使教学、学校管理层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上述反馈形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开展。

二、针对现状的思考

上述现状具有普遍性,表明它的形成具有历史积累性,也具有环境促使性。因此,改观现状惟有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具体来说,笔者做以下三点思考。

(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

所谓校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将其转换为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来看,则要求将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到案例的构建之中。如,当地的产业发展、城乡经济特点,以及民生问题等。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所来自的区域差异性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请他们在班上谈谈自己家乡在发展中的成绩或是不足。这样一来,在与学生切身感受发生联系的背景下,就能激发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的自我认知转换,从入耳转换到入心、入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其内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仅来自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惟有把握这对辨证关系,才能充分理解该体系的核心要义。正因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作为该知识点的教学形式而遵循。上文已经指出了现存的不足,这也成为实现本文主题要求的关键。

(三)改革现有考核形式

根据笔者的体会,一定的考核形式不仅是推动教师进行课改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调整学生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事实,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从单一考核形式,转换为多样化考核形式;从期末考核形式,转变为包括课题、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从而,针对科学发展观的课题教学中,就能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课题教学效果的评价载体。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

三、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内容的深刻性、系统性;并且,蕴涵着我国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为此,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展开。

(二)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

大学生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就很不相同,可能工科学生更注重实践中的体会,而文科学生更习惯于从哲学思辨上来把握。由此,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应从方法论的高度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来促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处世之道。

(三)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

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须充分发挥诸如校报等舆论导向作用。这里仅以校报应从那些方面来发挥自身的作用谈谈。

1.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校报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为: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采集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事迹。以学习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为主线,树立榜样来形成高校校园思想文化氛围的先进性。

2.实现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校报的栏目建设上,可以开辟诸如:学生心声、意见反馈等为主题的专栏。通过这种沟通平台的建立,就能有效避免学生的一些过激言行的发生。

综上所述就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未能穷尽所有的措施要件,但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从而,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依次展开。当然,还应对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新西部,2010(12)

[2]葛征宇.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