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养老机构能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养老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可实现最大化利用。老年人不仅得到养老服务,而且还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从而缓解当前养老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合肥、六安等地,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刚刚起步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70家。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缺乏专业医疗救助能力,不能提供正规的医疗服务。而当前现实情况是:全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其中我省有170万左右,这些老年人很多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随时需要专业化养老和医疗服务。当前我省医疗机构床位十分紧张,许多老年人大都是慢性病,医院不可能将有限的床位长期给这些老年人使用。而我省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省总数不足1%,医疗保障问题在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不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给老年人及其家属带来许多困难和精神压力。
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一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契机,部分养老、医疗机构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利用三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投资500万元,把三里街养老机构改造成为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拥有床位260张,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合肥市滨湖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依托雄厚的医疗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2010年3月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科,拥有床位236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该院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施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四种类型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此外,安徽省针灸医院利用中医针灸优势,六安市金安区人民医院利用社区门诊医疗技术,正在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受到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床位供不应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医保政策方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人医保费用难以全部报销。如,入住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的老年人,属于合肥市职工医保、新农合只能报销部分护理费,属于省直单位医保、工伤等其他医保不能报销。二是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享受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如,民政部门虽然给合肥市滨湖医院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使其有从事养老服务资格,但由于政策问题,医院得不到地方政府在养老床位和运营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
三、主要经验和启示
尽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社会现实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23亿,占总人口9.1%。2011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1000.8万人,占总人口15.6%,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664.8万,占总人口9.7%。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医疗保障成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充分整合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利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舒适养老和优质医疗服务。
3.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同时,老年人的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看病费用。
四、政策建议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业整体服务水平。
1.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于养老公益性事业,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2.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各级政府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3.鼓励集团化发展。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合肥九久夕阳红集团就是从一家民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来,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发展成为拥有7所老年公寓、2所学校、1个职业培训学校等集团化企业。合肥滨湖医院属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该集团也是拥有多家医疗机构,目前正建设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正在向医疗、养老集团化发展。
4.明确服务对象和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点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包括有急性和慢性病的老年人,肢体残疾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等。这些老年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外,更重要的随时都需要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等服务。
5.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业界限,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以通过公共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有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和先进医疗、康复技术及设备的专业机构经营,以提高养老专业化护理水平。
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医疗等机构培训一线护理人员;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了解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工作开展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去年11月20日起,市人大工作研究会鲍小如、吴新太、郑继忠等一行,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先后深入到市老年公寓、屯溪康乐老年公寓、徽州区市第三人民医院、黄山区孝为先老年公寓、屯溪区蓝天夕阳红护养院、昱中社区阳光养老乐园服务中心和定位呼叫平台等处,了解我市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的现状 ,还到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参观考察了他们推进医养结合的先进经验。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我市养老和老年医疗服务现状,并就我市如何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探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全市养老敬老机构形式多样,发展较好。有公办区县级养老院7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71家,医养结合医院2家,共有养老床位8023张,同时,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老年津贴,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全覆盖。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大部分得到了扩建、改建和重建,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医保、大病救助全面实施,老有所医同样也实现了全覆盖。医养结合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好的典型,尽管不完善,但是确实是我市医养结合的有益探索。
1、政府主管,公立医院医养一体型。如黄山市三院(徽州区人民医院)今年5月开设老年病科,设置病床44张,已接收一般敬老院无法承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150人次。其做法是:老人处在病态时,办理住院手续,即为医,按住院收费,有医保的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当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时,转为养,按托老模式,自理规定养护费用。市三院的做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模式的新路。
2、政府主办,社会机构托管型。如市老年公寓和黄山区孝为先养生疗养服务中心,是民政部门投资的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条件设备齐全,服务规范,收费合理,而且还自聘了医护人员,
解决老人简单的小病处理,是有条件的老人养老的好去处。
3.政府主办,社区服务普惠型。如屯溪昱中街道办事处与黄山市拨拨就灵信息化服务中心共同兴办的阳光养老乐园和智能信息化养老定位呼叫机系统,把社区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做的很细很扎实,不仅开展日间托老服务,而且利用定位呼叫平台,通过养老定位呼叫机,及时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时医疗保健需求和安全急救,还延伸至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现代化居家养老服务。
4、政府主办,乡镇五保老人全托型。以黄山区甘棠镇敬老院为代表的我市各乡镇敬老院绝大多数食宿条件改善,管理服务到位,和
当地卫生院建立联系,定期为老人体检,做到小病不出院,五保户都能在敬老院颐养天年。
5、社会主办,民营医院医养一体型。 如民营的黄山屯溪蓝天夕阳红护养院从2013年起就收治老人。他们的想法就是:要把躺在床上的,让他坐起来,把能坐的要让他站起来,把能站的要让他走起来,收费不高,赢得不少老年病人的赞许。
6、社会投资,民政扶持专业养老型。市康乐老年公寓是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设有康乐爱心护理院等300个床位, 地处市内,交通方便,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一般群众能接受。
二、开展医养结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老年医疗、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上呈现了一些好的典型,但与当前飞快到来的社会老年化需求相比,无论在机构、床位数量,还是在服务质量、医养水平上还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医养结合工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就是像市三院这样改革创新,利用资源,有病看病,无病疗养,各计各帐,但是医养不结合,医保结算还是很麻烦。在机构养老院或敬老院的老人有病又必须到医院去治,慢性病在养老院长期疗养,医疗费是不能报销的。
2.在养老机构和床位不足的同时,托老养护费用高,使得机构养老入住率不高 。据民政部统计,到2014年底,我市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万人 ,其中70、80岁以上老人为10.37万和3.6万人,
空巢老年人数达10.64万人,高龄人口中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的有2.5万人。按讲,我市养老院市场需求很大。但是,由于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费、护理费过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高,社会大部分低收入工薪阶层老人承受不了,不敢问津。造成不少低收入慢性病老人不得不留在家中,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市三院老年科44张床位,常住30人,大多是离退休老人;市老年公寓是国家投资,设有250个床位,目前入住131人,基本也都是离退休老人;黄山区孝为先养老院也是国家投资,设有床位160个,入住老人才20多位。
3.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能开展一般门诊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均没有深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已经设置的社区养老服务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功能,缺乏内设医务室和医疗设备,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
4.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医养结合发展需求 。目前老年人护理,除各综合医院外,大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都是从已退休基层医务人员中聘请,年龄大,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综合医院老人住院的社会陪护,价格高昂,更是令人不堪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5.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 目前,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市县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 ,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医养结合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三、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要求,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 更是让老年人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护理、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顺应民意,批转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我市医养融合,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医养结合是改革创新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体制不顺,不解决制约医养结合的体制问题,医养融合就难以实行。市区县要吃透和掌握中央精神,成立强有力的医养结合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创新,破解难题,把落实医养结合工作列为2016年我市民生工作之一 ,确保医养结合工作顺利进行。
为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要进一步摸清家底,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统筹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各地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摸清家底,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完善医疗养老设施布局,确保养老、医疗设施建设用地;土地、规划、财政、社保、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都要在规划中关注医养结合的短板,做好医养结合建设用地的落实、行政许可受理、专业技能培训、医养结合设施的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资金的统筹安排 。
2.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面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
一是机构养老、敬老院要建立医务室 。机构养老是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是医养结合的最佳载体。我市两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条件具备,只要注入医疗机构, 就能实现有效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建议民政、卫生部门和经营者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顾全大局,精心操作,精准谋划,选派精干医务人员,进驻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工作。区县公办养老院必须设立医务室,乡镇医院要为敬老院提供及时优质医疗服务,解决孤寡老人的医疗护理。 各级卫生部门应对机构养老办医疗服务给予大力支持,条件具备的,要及时为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保主管部门对上述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老人参加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到具备养医融合条件的服务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建议市二院新址搬迁要抓紧进行,以便市老年公寓、屯溪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人可以就近就医,建立医养两家医养结合关系。
二是综合医院要以人为本,延伸养老服务。开设老年病区,做好老年康复治疗。在综合医院窗口要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住院陪同服务,在医疗服务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现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对开展医养结合的综合医院,给予床位补助。
三是基层社区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基层社区是养老事业的必要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要以包片的形式,明确责任,一对一的对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精准服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格检查,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健康动态信息,开展健康教育、查询和健康评估。要创造条件开设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
为解决大多数居家养老的人员急病呼救、急事求援,建议在全市推广屯溪昱中阳光养老乐园和智能信息化养老定位呼叫机系统,解决
辖区内居家养老的医疗保健、定位急救问题。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电信部门要积极配合,给予优惠。
四是开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试点工作。建议市政府选择一家医院作为黄山市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医院或康复医院试点,为全市医养结合做示范。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由市民政局和市卫计委负责协同相关区县组织实施。各区县也应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3. 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社会资本和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医养结合机构机构,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要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精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快研究制定扶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在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定点医疗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逐年增加。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统一制定和完善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机构评估制度,设定和退出机制。同时整合民政、卫生医保部门的相应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给予整体的资金扶持。要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医养结合机构中轮岗服务,对派驻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不变,积极支持引导养老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要研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岗位补贴规定。市职业技术学院要研究学科设置,加快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培养。医养结合护理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应纳入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到甘肃省残联采访,给记者一个感觉就是“忙”,从上到下都在忙,包括姚理。即便接受专访,姚理也没空仔细梳理,头天早上陪分管副省长去舟曲县检查工作回来,下午参加省残疾人声乐器乐比赛开幕式,第二天上午接受采访,下午省委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组又要来考核。姚理说,老是感到忙,时间不够用,有一种深深的紧迫感,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加班,把当天的事处理完。
姚理的这种工作作风,与他的经历有关。早年在平凉市崇信县委工作,22岁就当了团县委副书记,后来调团省委机关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1996年调省残联任副理事长。难怪姚理笑言,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个共青团,一个残联。在省残联,姚理当了14年副理事长,上下级关系上,姚理注意不越位,不越权,10多年默默无闻,没报评过任何先进;但在工作上,却没把自己当副职,总是站在全局、大局角度提出开拓性的思路,分管工作抓的有声有色。姚理的想法是,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伤害它,影响它,既然我们从事这个事业,就要敬重这个事业,就要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事。
追求创新:不为摆样子装门面,只为见实效促工作
姚理干工作一直追求创新,但绝不是为摆样子,装门面,而是为了取得实效,能够推动工作的创新皆竭力去做。姚理有个观点,任何地方的党委政府对残疾人工作重视,根源必然是残联有出色的工作,出色的操作,有它的思考它的创新。
早在2000年,姚理就提出要把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个省提出这样的思路。姚理觉得,残疾人工作要加大力度,只靠我们的手段是有限的,应该首先挑些难度大的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大局,由省政府层层签订重点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书,比如扶贫、就业、保障金收缴、组织建设、无障碍建设等等。省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个创新建议。
姚理常说,残联既要会干,还要会宣传。2010年7月,省人大研究出台无障碍建设条例,在全国各省把无障碍建设列入地方法规,甘肃是第一个。省人大讨论无障碍建设条例,意见不太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甘肃经济落后,推进无障碍建设,哪有那么多物力财力?姚理和分管副理事长、维权处长,分头列席讨论条例的各个小组,抢先发言,大事宣传。讨论汇总时,还有不同意见,比如条例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推进到县级,向乡镇延伸,有人提出应限制在地级以上大城市,还有人对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也提出不同意见。人大再次召集会议协调、修改时,姚理首先站出来做检讨,他说:“之所以有这些不同意见,说明我们残联的宣传工作没做好,大家对无障碍建设缺乏了解。接着姚理陈述了信息无障碍的重要性,他又算账说,整个建设中加进无障碍,改造起来其实花不了太大投资。会议之后,姚理再次向省人大分管副主任汇报,向各个委员会陈述意见。
2010年9月条例表决那天,姚理正在上海世博会。分管理事长打电话向姚理报喜说,有几票弃权,但没有反对的,条例异常顺利地通过了。姚理特别高兴,他说,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和努力没白费,也说明人大的同志们是非常理解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
工作创新上,贫困残疾人的社会帮扶,也是甘肃率先大面积推开的,2000年开始,每年帮扶10万贫困残疾人,连续10多年持续发展。姚理最先提出了社会帮扶的“4定两带头”思路:4定是定帮扶对象、定任务、定措施、定脱贫时限;两带头是党政领导带头、残联干部带头。这个思路已成为残联社会帮扶的规范模式。省残联干部带头帮扶,原定5个县,今年精简成3个县,1年帮扶100多户,投入300多万资金,给全省各级残联做出样子,同时下发文件,明确责任,项目落实到部门和单位。2009年2月,省残联被省里评为社会帮扶先进单位。
全心投入:每时每刻琢磨,才能创出第一流成绩
如何使甘肃残疾人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姚理认为,只有整个心思扑在事业上,每时每刻琢磨这事,有点机会,马上抓住,才能抢出速度,创出一流的成绩。
2009年12月,中国残联主要领导在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特别表扬甘肃老姚,推进工作反应迅速,动作快。这里说的是残疾人廉租住房的事,国务院副总理在中国残联关于国家解决整个保障性住房中解决残疾人廉租住房报告上做了批示,姚理在会上听到这个信息,立即去找这份文件。当时文件没有公开,姚理拿到报告和批示,立即指示省残联有关业务处,迅速向省政府打报告,力争借助国家解决保障性住房契机,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力度。由于报告及时,引起省里领导重视,省政府把危房改造户数,从4000户一下增加到6000户。
残联基层组织建设,甘肃也是走在前列的。2009年9月,山东召开全国残联基层组织建设会议后,姚理把甘肃残联基层组织建设会议定位在要有突破、上台阶。他们狠抓国家4部委加强残联基层组织建设文件精神的贯彻。姚理和分管理事长亲自上各个部门协调和争取,最后把4部门增加到6部门,增加了省委组织部和省编委。对文件里政策实施多有突破,提出了乡镇、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解决好乡镇残联理事长待遇;村残协专职委员,补贴不能少于100元等等。甘肃省加强残联基层组织建设的会议文件,被中国残联印发全国。
姚理提出,要解决好乡镇残联理事长待遇问题,本来提出要解决副科级待遇,但没有拱动。从上面没有拱动,他们就从基层开始攻,最后攻破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3个地级市州,率先下发文件,明确乡镇残联理事长享受副科级待遇。
就在记者专访前一天,姚理从甘南州舟曲县陪同副省长视察回来,晚上8点半才赶到定西市临洮县住宿,姚理抓紧机会,连夜找到临洮县的分管领导做协调工作,争取支持,临洮县领导当场表态,尽快研究确定乡镇残联理事长享受副科级待遇。
甘肃精神:“人一之,我十之”,欲与天公试比高
什么叫甘肃精神?姚理说,那就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在甘肃这样的条件下工作,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开拓苦干,隐忍坚持。甘肃残疾人事业所以能够激流勇进,欲与天公试比高,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比如甘肃残联的康复中心。经过十七八年的发展,虽然地盘小只有10多亩,但发展势头非常好,在全国省级康复中心中名列前茅,是全国唯一的3级甲等康复专科医院,也是全国最早的省级3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成就源自奋斗,不断一点点积少成多。开始办公桌、病床是借的,到处化缘,慢慢拓展业务,争取编制。成就还源自准确定位,坚持走康复业务与医疗业务结合的路子,既是康复中心又是康复医院。姚理到省残联时,内部对医康矛盾争得很厉害,姚理来后提出:以主为主(以康复主业为主),以副养主(以医疗副业养主业)。这个思路定了以后,经过10多年实践,这条路走对了。现在康复中心发展到300张床位、400多名职工的规模,目前正准备重建一个更大的康复中心。
在甘肃,还有一个称得上全国第一的就是残疾人文艺。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4年一届,从2001年第五届到2009年第七届,连续3届,甘肃残疾人文艺在全国汇演中拿了团体金奖,是全国唯一实现团体金奖3连冠的省份。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金奖,应邀赴北京参加迎世博《生命・阳光》晚会的舞蹈《汉风・踏鼓》,24名聋哑姑娘用充满灵气的神秘舞姿,展示了陇原大地特有的灵秀、雅致;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甘肃盲人歌手杨海涛以一首荡气回肠的《天域》给世人留下深刻记忆。
残疾人文艺3连冠是最能体现甘肃精神的事情,用最少的投入把它做成了精品,这相当不容易。在甘肃做事,拿钱弄是弄不起的,只能讲究投入产出比,讲究效果和效率。每届参赛最多只有七八十万元投入,或许只是经济发达省份的零头。靠的就是社会上的专家、艺术家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靠的就是用一种精神感动他们,使他们不把这里当成挣钱的地方,而是心甘情愿支持这个事业。就像国家一流舞蹈导演卢家驹说的,你别给我谈钱的事情,你们的确缺钱;为残疾人事业的这种长期合作,就不用谈钱了。甘肃敦煌艺术学校国家一级演员王玲常年为甘肃残疾人文艺做声乐指导,盲人歌手杨海涛就是她一手带大的,她还培养了10多名残疾人歌手,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王妈妈”,没有这些热心人的奉献,就不会有甘肃残疾人文艺的辉煌。
姚理喜欢脚踏实地地实干巧干,今年结合争先创优,省残联开展了“加强学习,改进作风年”活动,狠抓残联队伍建设,第一次拿出5万元给残联机关所有干部买书。姚理要求残联干部要增加书卷气,第一要读书,第二要写读书笔记,第三要写调研报告。今年七八月份,省残联抽调50名干部,组成13个组分赴14个市州,开展了省残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研,深入调研了两个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08-04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rural economy,social and culture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 in all aspects,but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such as empty nest elderly,industry structure,harmful traditional practices led som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oposed solutions:activel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expansion,large-scale,industrial management;law and education to rural practice of parallel measure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Rural economy;Development;Problem;Path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中国亿万农民正自信的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空巢老人、产业结构单一、陋习导致部分农民返贫、养老体制不健全、大病救助机制不健全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对确保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意义。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空巢老人问题制约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农村地区60岁以上人口为99 303 29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4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14 386万人,较2010年增长20.1%,其中农村65岁以上人口增长迅速。这组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异常迅猛,农村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入城市。调查显示,农村人口中,40岁以下的大部分都留在城里,有的因为工作留在城里,如经过高考等一系列考试等渠道,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而彻底居住在城里;有的为了生存而留在城里,大部分年轻人依靠自己的本事在城里打工赚的钱比种地收入多,再者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留在城里。这些留在了城里的人并不是完全脱离农村,他们是每年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候人。他们的户籍在农村,父母、亲人在农村,有的孩子也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父母照看,成为留守儿童。每年过节或者农忙时,他们要回到农村,陪父母、孩子等亲人一起过年过节。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上学、外出打工、当兵是他们走向远方的主要途径。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使他们很多人内心撕裂和无奈的写照[2]。由于这些青壮劳力流入城市,农村的大片耕地只能由他们的父辈来耕种,致使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药化肥的上涨、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放弃耕地,转而流入城市[3]。人口的这种推拉式的流动不仅造成严重的空巢老人问题,也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不足和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1.2 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形成规模 农村产业主要是种植业。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满足自身的吃饭问题,因此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比较多,有谷子、高粱、黄豆、绿豆、地瓜、玉米、小麦、花生大蒜和一些常见的蔬菜。唯一的经济作物也就是花生或大蒜了。随着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灌溉、犁地成本的提高,种植花生和大蒜的收益越来越少,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攒不了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甚至消亡,农田里除了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蒜,其他的都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小麦、玉米价格提不起来,花生、大蒜价格又起伏波动。近几年,由于玉米收储制度,刺激了玉米种植积极性,玉米产量供过于求,农业供给侧出现严重不合理现象,对广大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例如,1kg玉米成本大概是1.2元,但2016年玉米的收购价却掉到了1.0元左右,辛苦劳作一年到头来却连本都收不回来。受到交通条件和销售渠道的困扰蔬菜大棚和家禽家畜养殖也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产生很好的市场效果。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两组数据:
表1和表2两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农业从业人员从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且地区差异明显,以及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加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严重阻碍了农民增产增收。
1.3 陋习导致部分农民返贫 陋习主要是农村结婚彩礼过度问题。关于彩礼不同年代的不一样。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聘礼,什么都有,像暖壶、脸盆、还有一套床上用品、包括痰盂也算彩礼;60年代是一套家具;到了70年代,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到了80年代是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现如今聘礼账单却变成了100元大钞“三斤三两”,或者紫色的5元钞票要1万张和红色的100元的钞票1千张,绿色的50元的钞票也要有点,单是这笔钱就10多万元。这么重的负担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致使很多家庭进入贫困状态甚至负债状态。所以,目前在农村,结婚已经升级为大难题。父母辛辛苦苦积攒多年,赶上儿子结婚,一场婚礼下来,多年积蓄全搭上还要背上几十万元的外债,原本小康的生活一夜之间返贫。结婚是喜事,却如同灾难。正如时下农村的一句流行语“要钱、要车、又要房,坑爹、坑娘、又害郎”。
1.4 养老体制不健全 我国养老体制尚不健全,城市及乡村的非体质内的大部分人,养老主要靠自己和儿女。目前农村主要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主要是子女提供给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养老模式;自我养老主要是依靠老人自己的家庭储蓄和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是指政府、社会对养老服务有支持意义的各种制度、政策、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4]。这3种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是主要模式,2种养老模式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农村,病痛是养老的第一大问题,无病无灾,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烦。在乡村大部分地方,老人患了重病,就是等死。一方面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搞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若要治疗,必将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所以很多老人拒绝治疗,而作为子女的也就默许了。另一方面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这些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显现出其脆弱性和局限性[5]。一项调查显示,农村男性老人在70岁时,仍有大约2/3在参加各种农村生产活动,获取经济收入(表3)。这说明在农村自我养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此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负担重,而且农村劳动力负担人口数与收入水平成反比,即收入越低,负担人口数越大,收入越高,负担人口数越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负担重,制约了农村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5 大病救助机制不健全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大病救助政策,但是农村大病救助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规模偏小,大病救助力度不够。尽管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人均筹资已由往年的57元,逐步提高到今年的232元,明年将达到人均260元的规模[6],但这一规模和发达地区比,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比,都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先行垫付就医费用,导致贫困居民仍然存在“看病难”。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最高可以报销8万元,但不管怎么报销,前提是要求他们先自己拿钱出来看病,再按规定履行报销手续。这对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体来说,维持日常的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要交付一大笔医疗费用几乎不可能,因而只能放弃医治,更谈不上享受什么优惠政策;三是医疗救助疾病范围界定不清,使得大病救助难以操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大病的界定过于专业,缺乏灵活性;四是大病救助申请程序繁杂,不同制度之间对接不蛩吵。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及慈善救济制度等,其主管部门分属卫生、劳动和民政,没有统一扎口部门,彼此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工作协调不紧密,因此不能发挥各种救助机制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目前农民申请医疗救助程序繁杂、环节多、费用报销周期较长,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压力。
2 路径探析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上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可行路径。
2.1 积极扩大、推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法律形式禁止农田荒芜现象,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土地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7]。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适度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产业和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
2.2 对陋习采取法律和教育并行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婚姻法,以法律形式禁止农村婚姻陋习现象的出现。其次,乡风文明的本质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8]。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抛弃愚昧、迷信、铺张浪费的陋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进步的思想意识,建设崇尚科学、文明的新环境,倡导社会主义文明婚姻观,进一步解放农民思想。开展各种移风易俗活动,逐步改变农村现存的各种陈规陋习。
2.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要依照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保障政策的要求,结合财政实力,有步骤的提高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标准,提高大病住院补偿标准,降低大病住院起付金额,扩大特殊病种范围,进一步减轻农民看大病的负担,尽可能的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再次,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法,同时适当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对相关特殊群体给予政策支持。另外,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的步伐。通过颁布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 结语
经历了将近40a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倡导婚姻文明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才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国家的发展及政策的调整改革,农村也在经历阵痛中调整自己的状态,力争赶上和适应时代的潮流。通向明天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但明天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林苹.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经济功能的变化[J].科学时代,2013(11):18-19.
[2]王玲玉.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魅力中国,2014(19):20.
[3]刘晓慧.关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13(17):207-208.
[4]付瑞智,韦平美.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借鉴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11):40.
[5]霍文娟.高青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28-30.
[6]李友华.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160-162.
[7]方明校,周建新.怎样建设新农村,村民来表决[J].中国老区建设,2015(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