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服务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中,还探索出一些金融机构和现代农业“双赢”发展的有效路子。
(一)村镇银行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立足基层、按需信贷、三方联动、综合服务。20xx年,××商业银行在仪陇县成立村镇银行。其运行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商业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惠民贷款公司三方共同提供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解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无法单独满足农产品收购企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二是三方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重点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为生产性农业企业、专业户、种养大户及农资供给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至20xx年底,累计为1544户企业、农户提供贷款10164万元。
(二)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评级授信、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安全快捷。全市共评定信用村4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评定信用户11.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对评定出的信用村,给予资金倾斜、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对信用户授信为2万元-10万元,并发放贷款证,农户持贷款证可以直接到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业务,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截止目前,仅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0.4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同类贷款的99%。
(三)大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引导制订规划、龙头带动协作偿贷、担保介入防范风险。政府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协调融资、土地流转及龙头企业、业主和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并出资500万元资本金成立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注资提供担保贴息,如出现贷款损失,金融机构承担10%、担保公司承担90%。同时,为农民贷款提供两年的贴息支持,对所借担保贷款农户按季向信用联社付息,付息后凭据向政府申报享受贴息政策。区信用联社按照“村民代表初审、乡农经站二审、信用社三审、担保公司终审”的“四审”程序,为农户提供贷款。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供、销和收益协议,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疫病防治、排污处理,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对每位种养殖农户在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实行专户存储,其中20%至30%用于逐步偿还贷款。保险公司负责对种养殖园区农户饲养的生猪和家禽提供保险服务,并将信用联社作为第一受偿人。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催收每笔贷款的到期偿还和利息支付,若当地政府督促归还任务未完成,则由区财政扣留当月下划当地乡镇政府的拨款。目前顺庆区农村信用联社已为辖区农户提供贷款2890多万元,撬动民间资金投入近亿元。
(四)乡村资金互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无抵押担保、小额度借款、钱直接到户、分旬期偿还。1996年,仪陇县整合国际社会资金、农村闲散资金、其他商业银行贷款等,成立了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实施乡村资金互助。该协会已在8个乡52 村304 个社扶持贫困户7082 户,建立信贷中心297 个、信贷小组1414 个,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346 余万元、回收资金1023 余万元,先后帮助20xx余户贫困户、8000余人脱贫致富。
二、供需反差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步由季节性需求向非季节需求转变、小额需求向大额需求转变、短期需求向中长期需求转变。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方式、信贷力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反差之一:现代农业的扩张发展态势与金融机构业务收缩不对称。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4%,然而把经营方向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机构却不多。目前,农发行只对粮油收购企业提供信贷,不直接对农户开展业务;农行资金投放市场多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网点众多,却长期只吸储不放贷,虽20xx年开办了小额存单抵押贷款业务,但数额较小;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同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期间,整合金融机构,压缩农村金融网点,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降低。
反差之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金融“造血”与金融机构的“抽水机”效应不对称。从1999年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却保留着吸储功能。据统计,20xx年到20xx年五年间,全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 行、农村信用联社三家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1164.0555亿元、发放贷款825.3203亿元,且存贷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信用联社由80.95%下降到69.57%,农业发展银行由54.03%下降到13.45%,农业银行由59.22%下降到17.72%。(见附表二)
反差之三:现代农业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信贷产品单一化不适应。从贷款条件来讲,抵押或担保是贷款的必备条件。当前农村允许抵押的资产仅限于有效资产和不动产等,且农村担保机构缺乏,给农民、农村企业融资造成困难。从放贷责任来讲,银行实行责任追究制,每笔贷款从贷出到收回,信贷员要负全责,使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从贷款业务来讲,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农户只有短期贷款这项业务。我市17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有76家在银行有贷款,贷款余额5.5亿元,还有90余家企业存在资金缺口。
反差之四:现代农业发展风险性大与保险发展滞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更加需要发展保险降低风险。我市虽然已经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但“保大不保小”,农业风险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灾害救济。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收益低,保险公司不愿介入,农户自身又缺乏参保意识,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本无法抗御。
三、对策建议
要实现金融机构与现代农业紧密牵手、双赢共进,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互动。
(一)产业要练好内功。金融机构不愿放贷给农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市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风险较大,效益较低。争取银行贷款,关键要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要努力改变农业生产小的现状、散的布局、旧的机制,围绕畜牧、蚕桑、果蔬、优质粮油和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规模化经营力度,建立一批种养业园区,培育一批专业种养村、种养大户。大力宣传西充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仪陇武棚现代农业园、顺庆大林寺村等成功经验,鼓励发展生产型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集中成片发展产业。按照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手段科技化的思路,提升传统农业,增加产业附加值。组建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业生产用地等级评估办法,探索土地入股、劳力入股经营模式,把西充香桃、蓬安葛根、营山黑山羊、阆中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规模做大,品牌做响。鼓励成立农业开发园区机构,从事农村土地整理、招商、开发等工作,有效利用闲置土地,从而将金融和产业有效对接。
(二)扩大抵押物范围。目前,存在银行要求的抵押农业企业拿不出,农业企业能提供的抵押银行不愿要的尴尬现状。要突破抵押物范围,让“死”资产“活”起来,积极探索仓单质押贷款,办理以农产品为抵押物的商品融资,以应收帐款、发票、买方项下的信用证、卖方项下的信用证等产品组成的产品库进行质押贷款,尝试以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做法。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有效抵押物的范围,将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承包权、租赁权等纳入有效抵押物,成立林业产权评估中心、房地产价格评估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评估中心,评估抵押物价值。明确抵押贷款程序,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金融服务、部门跟进的原则,确定程序为:个人向银行申请产权交易中心登记评估中心评估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三)优化金融服务。增强服务农村金融能力,认真落实川银监通20xx10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规定,建立考核机制。拓展营销业务,在向企业营销融资业务的同时,配套营销银行卡、电子银行、外汇业务等,制定弹性贷款额度,在额度以内按照信用度随用随贷。优化投资方向,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质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优化审批服务,积极推行授信审批调查前移,由授信审批人员与客户经理同步到企业实地调查;推行小企业一站式审查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一名授信审批人员完成对一户企业调查、评级、授信的所有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双签制”,不再上贷审会,直接由两位有权人联合签批,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
(四)完善贷款担保方式。市、县(市、区)两级共同出资1亿元的××市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应加快组建步伐,尽早挂牌运行,并落实好“市、县(市、区)财政支农资金每年拿出10%注入该公司”的要求,引导企业入股、专合组织参股,逐年做大农业担保公司的资本额度。以专合组织为载体、担保公司为平台、政策性保险为保障,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及时提供贷款担保。学习“资阳模式”,放大担保贷款比例。逐步使龙头企业和种养园区担保贷款比例达到1:6-10,促进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农村有效集聚。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农村融资的担保服务。
(五)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转变,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的产物。要加强规范引导,促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生。积极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探索社团互助型、个人委托型、自主投资型等民间借贷模式,确保民间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发展。要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切实规避借贷风险,努力减少借贷纠纷。要加强对民间借贷发展动态的监管,准确把握其规模、流向、利率变动情况,及时动态信息,引导民间借贷理性发展。
(六)建立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各县(市、区)要按照程序规定,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龙头企业投入和种养大户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资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对支农贷款进行基准利率补贴和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补偿。按照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风险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农业保险与防疫、救灾结合模式,专合组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并逐步将养殖小区、种养基地(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一、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financialoutsourcing或offshoring)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BPO外包所关注的是支持金融机构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内提高利润水平。
知识处理外包(Knowledge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KPO)是指金融企业将知识密集的业务,或者那些需要高水准研究与分析、技术与决策技能的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例如股票分析、市场研究、基金管理、风险评估、金融数据挖掘、债务重组等。与BPO外包不同,KPO外包位于价值链的更高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
(二)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
1.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德勤公司2007年针对离岸金融外包的调查,2001年仅有不到10%的大型金融机构采用离岸外包形式,而到了2006年,超过75%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了离岸外包。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海外雇员的数量猛增,该报告认为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每个金融机构的平均海外雇员数量增长了18倍,平均从150人增长至2700人,仅在2006年一年,在低劳动成本国家的雇员比例就翻了一番,从3%上升至6%。2.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扩大,几乎涵盖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领域。最初离岸金融外包集中于IT外包,近年来,离岸BPO业务也迅速增长,主要集中于业务处理、融资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高端的KPO离岸业务也在增长。德勤2007年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离岸金融外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2003年,三分之二的离岸业务是与IT相关的,而到了2006年,超过80%的离岸业务覆盖了全面的业务。可以说,离岸金融外包起步于IT外包,成长壮大于BPO业务,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KPO业务。
3.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离岸外包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根据德勤2007年的报告,过去外包给第三方的比重超过一半。近年来,发包金融机构逐渐将BPO业务外包给集团海外自建的机构,而IT外包仍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BPO业务更多地涉及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金融机构担心将某些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丧失对服务的控制权,产生对第三方过度依赖,加大经营风险,因此,在海外自建机构承接BPO业务是更好的选择。
4.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离岸金融外包市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主要的外包发包方,而印度是最大的承接方,据统计,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印度承接了大约80%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但是近年来,印度的领先地位受到其他国家的严重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及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优势竞相进入该领域,力争成为领先的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
二、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由于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中国被认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2006年,商务部开展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各地也都在积极争取发展辖内的金融外包业务,建立专业服务园区,推出本地区的优惠政策。
经过各方努力,中国在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以自建方式推进在华外包项目,根据德勤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拥有后台处理中心。同时,中国也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大多数是从传统的软件公司或系统集成商转型而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外包服务商已经获取了国际认证或资质,从而逐渐缩小了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有能力参与大型离岸合同的竞争。
(二)当前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1.本土外包业务服务商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起步较晚,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跨国金融机构规模相匹配的国内大型外包服务商,目前尚未出现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年收入上百亿美元的顶级服务商相比,差距甚大。
2.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离岸金融外包发展的瓶颈。外包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合适人才的供应。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印度尽管走在了前列,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继续保持领头位置的重要因素。印度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超过300万,远不足以维持其市场份额,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预测,到2010年IT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将达到50万人。在中国,尽管民众学习外语的热情很高,每年有四、五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适合离岸外包业务,同时具备专业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适合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的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更为缺乏。由于大学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雇主承担了额外的培训成本。
3.所承接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层次低。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不管是采用自建方式还是外包给国内第三方服务商的方式,大都以IT外包为主,位于价值链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很少,同时BPO业务的范围较窄,主要是呼叫中心业务。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在BPO业务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面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BPO外包业务。
三、中国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改善服务贸易逆差格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迹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于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促进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一)政府方面
1.制定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外包”的品牌形象,改变外界对中国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形象,把中国品牌打造成未来高端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对内应注重外包服务的结构升级,在制定各种优惠鼓励措施时,着力引导外包服务模式向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发展。同时,要制定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完成指标而恶性竞争,不断突破优惠政策底线。
2.制定相关法律,为金融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快研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涉及的新的知识产权关系,总结业内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成本。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等方面新内容,要密切跟踪,及时制订相应的规则,同时,继续做好优化商业环境的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构建应该遵循合法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原则、有效监管原则。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尽快推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指引文件和规范架构的监管部门。
4.重视和加强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新生事物,相关的市场研究和正规统计相对薄弱,目前有关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内咨询公司研究估计,在一些概念和统计指标上,如ITO与BPO的界定方面不够清晰统一。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术界应加强相互合作,在研究国际服务外包概念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常规统计,为市场研究以及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外包服务商方面
1.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大型外包服务商可以和高校或培训机构联手合作,根据对外包人才的具体需求,推出外包人才培养项目,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此外,人事部门可以适时进行相应的外包人才资质考试和认证工作。
2.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外包服务商,要想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风险。外包服务商应充分了解客户所面临的商业挑战,深入了解金融服务特有的业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确保客户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消除客户在数据安全与客户信息保密方面的顾虑。在承接外包业务之前,要签订尽量缜密的承接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时,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参考文献:
1.埃森哲公司和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服务外包市场研究——中国与全球,2008
2.TheJointForum."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The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5
3.GeorgesPujals.OffshoreOutsourcingintheEU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OFCE.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 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 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 ,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 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 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关 键 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绿色信贷;征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5-0045-03
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一)小微企业界定
小微企业是小型、微型、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称。2011年6月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开始在企业划分中引入微型企业的范畴,将中小企业明确划分为微型、小型、中型三种类型,首次将个体工商户纳入《规定》执行范围,并根据企业所属行业,选取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总额作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界定,例如,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以及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建筑业企业为微型企业。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状况下,企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小微企业定量界定的具体标准也会不断变化。本文所指的小微企业是指根据我国201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界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 [1] 。 根据河北省工商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的小微企业接近20万家。
(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企业融资主要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主要来自企业创始人个人投入、 企业留存收益和成员集资,外源性融资包括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和政府提供资金的政策性融资。在我国小微企业现有外源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首选。2013年博鳌论坛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显示,在争取外部融资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66.7%的小微企业主把向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35%。
二、河北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一)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1.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稳步增强。河北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客户覆盖面,连续5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5月末,河北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7594.08亿元, 较年初增长412.53亿元, 增速5.74% [3] 。
2.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呈现多样化。近年来,河北省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相继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专利权质押贷款、 联贷联保贷款、组合贷款、最高额可循环贷款、中介担保贷款、保险保证贷款、企业法人或股东连带责任保证贷款、股东和经营者自有房地产抵押贷款、 小企业法人账户透支、分期还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几十款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 [4] 。
3. 各国有银行、 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流程,建立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业务经营中心。河北省银监局在2013年9月17日的《河北银监局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要求,目前,河北省的金融机构已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470家,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255亿元 [3] 。
4. 小微企业客户开发集约化程度加强。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众多,各具特色,全省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经济产业集群300余个,相关企业超过10万家,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河北省金融机构将产业集群开发、1+N供应链模式开发作为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支撑点。如中行河北省分行先后对沧州青县电子机箱和南皮五金机电、邯郸永年五金配件、廊坊胜芳家具、邢台沙河玻璃制造等河北省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帮扶,集中人员、集中调查、集中发起,集中审批、集中投放,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工行保定分行将白沟箱包、安国中药、容城服装、高阳纺织、雄县塑料等22个产业集群定为重点服务市场。工行承德分行以河北钢铁承德分公司上游供应商为融资服务对象,以供应链融资为服务手段,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了有效融资支持。
(二)河北省P2P网络借贷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所谓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指借贷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接借贷。基本程序是,借款人在P2P网站上贷款需求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借款利率;贷款人(即出借方)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结合借款人上传的资料综合判断其风险程度,决定是否出借, 并通过网站将资金借给借款人。据悉,国内目前有1000多家P2P公司, 较2013年增长近5倍,2014年贷款规模也有望突破千亿元。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客户资金需求量往往不高,时间较短(小于1年),通过网贷平台贷款,只要信誉度高、信用好,从发标到竞标完成获得贷款,一般不超过3天。
目前河北省成规摸的此类网站不多, 主要以某个特色区域产业为依托,比如安平的丝网、高阳的纺织、清河的羊绒等。融贷通赢是河北首家P2P网贷平台,2013年3月上线运营, 目前客户主要锁定衡水安平丝网的生产商与经销商。P2P公司普遍的问题是自身规模小,承诺收益高。作为金融创新,虽然P2P贷款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 但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据统计,2012年前,P2P借贷平台倒闭总数量约为20家, 而2013年问题平台的数量激增到70家左右,2014年行业风险会继续增加 [5]。
(三)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268亿元。江苏、辽宁、内蒙古、安徽、河北五省区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末, 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为439家, 从业人员5093人,贷款余额273.1亿元。
河北省自2008年全面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600亿元,支持超过16万个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解决了其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2011年7月,为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需要,河北省开始探索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小额贷款。 目前, 全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发展到161家, 注册资本超100亿元, 在全国名列前茅。2012年,河北省设立了专门支持妇女创业的定兴县鼎立巾帼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资本金偏少、外源融资渠道不足,一直困扰小贷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为此,2013年11月,河北建投小额贷款公司经省金融办批准设立, 注册资本10亿元,该公司不仅可在全省范围内向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业务和相关金融咨询服务, 同时也可为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再贷款业务。2014年7月, 河北省首家中外合资小额贷款公司――石家庄市中弘和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中弘和信将主要向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医药产业链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并对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再贷款业务和融资咨询服务。
三、 河北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微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较低。 目前河北省27家村镇银行只能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结算手段落后、没有网银、没有信用卡,不能直接使用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无法实现客户资金的快速便捷到账,服务能力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
2. 贷款利率高,服务效率低。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合同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若干点,最高的上浮达到30%。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还以咨询费、培训费、抵质押品保管费等名目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此外,小微企业普遍认为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拿到贷款时已经错过商机。
3. 信贷资金支持与经济贡献不对称。 以河北省衡水市为例,2010年, 该市小微企业经济增加值占衡水市生产总值的77%。 但从信贷资金分布比重看,2011年前3季度, 该市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8%。据统计,该市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占全部小微企业的32%,信贷满足度较低 [6] 。
(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措施
1. 扶植实体经济,发展绿色信贷。金融机构要在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倾斜授信资源。应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授信支持力度。应积极研发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排污权担保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适用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
2. 加强客户研究,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优化流程环节。金融机构应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少、频、急”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品创新,简化授信流程和审批环节,由单纯提供融资服务转向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成长分为初创、成长和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点和资金需求特点差异较大, 金融机构应针对小微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3. 建立金融机构共享的全国小微企业征信平台。 信用信息透明度低是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建立全国小微企业征信平台,把小微企业的公司概况、产品特点、行业前景、企业和企业主个人信用记录等信息录入到平台。该平台对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机构开放。借助该平台,金融机构可以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 进行准确有效的企业综合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评估,掌握资金安全状况,防范金融风险。
4. 推动小微银行发展, 发挥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小微银行在地域和组织结构、获取信息和服务能力等方面,更适应于小微企业,并且由于资本金的限制,自然会把小微企业作为经营的重点客户。国家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小微银行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如,建立起小微银行对接国家财政、社会基金等服务渠道,对小微企业贷款减征营业税,尽快向村镇银行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等服务系统,尽快实现联网、结算方式多元化等。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需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小微企业应诚信经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政府可以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 或者允许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准备在税前计提, 建立起一种能协调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各方利益关系的长效风险分散机制。对于互联网金融,政府应坚持鼓励发展和风险防范相结合,注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慧慧.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2.
[2]周颖,张翔. 国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综述与展望[J]. 时代金融,2013(3).
[3]范宁. 我省落实多项举措为小微企业“减负解困”[N]. 河北经济日报,2014-07-07.
[4]沈国儒. 河北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调查报告[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5).
[关键词]金融排斥指数;金融服务;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05-04
1 引 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尤为迅速。然而在金融服务方面,我国居民的一部分的金融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理论界将这一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归结于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对金融排斥的关注与分析有利于解决金融排斥对金融体制建设、经济发展的遏制。本文试图通过构建浙江省金融排斥指数(Index of Financial Exclusion)来深入分析浙江省金融排斥现状,并与其他省份情况进行相互比较。
Sarma(2008)年提出金融排斥指数(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来度量一个地区的金融排斥的程度,并通过以下三个维度: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度来具体衡量一个地区的具体金融排斥情况。本文也通过这三个维度来衡量浙江省的金融排斥程度,并在Sarma(2008)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分析指标,以此来更加具体的度量浙江省的金融排斥状况。
2 构建指标
3 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测度
本文只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省份与浙江省进行比较,从而测度浙江省的金融排斥情况。本文选择了两类省份来作为参考比较。第一类,东部及东南沿海省份: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第二类,浙江省周边的内地省份:安徽、江西。由于只选取全国部分省份而非全部省份,因而在本文中,金融排斥测度是相对值。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较大的维度: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度,来度量各个省份的金融排斥情况。具体的评价指标见表1。
其中,保险密度是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各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统计年鉴及国泰安数据库。
相比Sarma(2008)的研究情况,本文加入了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两个指标,用来作为保险类金融服务的金融排斥情况。Sarma(2008)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银行类金融服务的金融排斥情况,本文加入的保险类金融服务的金融排斥指标能够更加全面的刻画一个地区的金融排斥情况。基于有关数据,本文得到的金融排斥各指标的测度如表2所示。
4 结 论
本文根据Sarma(2008)的研究成果构建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指标模型,将金融排斥分为: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度三个大的刻画维度,并细化为十个具体维度。在此基础上,本文加入了保险类金融产品的度量指标,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度量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程度。
通过对浙江省及其周边的金融排斥研究发现,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的程度都较为严重。相较而言,上海市金融排斥程度最低,浙江省其次,其余周边省份都非常严重。除此之外,浙江省在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方面金融排斥程度最低,体现出浙江省金融机构覆盖率较高,居民能够较为方便的享受金融服务。而金融服务的程度及金融服务的使用度方面金融排斥程度较高,政府可以适当通过深化金融服务改革与创新来缓解乃至解决金融排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Sarma M. 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J]. 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lations, 2008.
[2] 王修华, 马柯, 王翔. 关于我国金融排斥状况的评价[J]. 理论探索, 2009(5):68-72.
根据该报告,2010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从融资金额还是从服务的中小企业户数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流渠道。2010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仍然充裕。同时,房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清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腾挪出空间,对公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以确保银监会两个“不低于”目标成为商业银行的普遍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持续增长,虽受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整体高位回落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类贷款和全部人民币贷款的增速。同时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占比均持续上升。而且,与中小企业贷款相比,小企业贷款增长更加显著。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竞争加剧
作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最重要的力量,商业银行2010年的表现值得肯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高度关注和积极作为,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贷款“量”的增长、市场竞争激烈化、专营机构的发展、目标客户群管理深化、品牌内容拓宽和综合化服务开展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10年开启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竞争的时代。在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信贷“抢”规模的时期划上句号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开始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力点。“专业化”和“差异化竞争”成为2010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关键词,继2009年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出现客户群分化以来,2010年,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群、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客户群和小微企业客户群的争夺行列,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高成长性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力争的目标客户。而对这类客户的服务过程中,传统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创业投资机构的价值,主动与其开展合作,共同为中小企业群体中高端的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这种相互合作与沟通加强了两类机构彼此的认知,在为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体户和小企业主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激增成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亮点。中小企业个人金融和企业金融高度混合的特征,为商业银行利用个人金融产品丰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由于以法人资格直接贷款的门槛比较高,很多银行将为小企业主提供个人经营性贷款作为增加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部分商业银行凭借准确的客户定位和大力度的营销,在小微企业领域实现贷款规模和贷款户数的高速增长。
此外,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也表现出了迅猛增长的势头,较早涉足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领域的大型商业银行扩大了电子商务合作平台的数量,不断优化和完善网络银行业务模式,使电子商务与小企业金融进一步融合,而且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效仿涉足该领域,以分享互联网盛宴中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会。
主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有效增长是2010年的一个可喜变化。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中小企业客户开发的力度,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获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一改2009年主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增幅均低于贷款余额增幅的局面。2010年部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增幅超过了贷款余额增幅,与此相对应,这些商业银行没有延续2008年至2009年户均贷款金额上升的势头,中小企业户均贷款金额在2010年有所下降。
2010年,商业银行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拓宽专营机构的覆盖面,健全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依靠分支机构优势实施“覆盖全国”的专营机构扩张相比,多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专营机构的发展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环渤海等特定经济圈,其中标准事业部制的小企业专营机构在小企业贷款余额和贷款客户数增速上有着优异的表现。此外,2010年还出现针对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定领域特色小企业专营机构,这也是中小企业客户细分带来的可喜现象。随着竞争趋于激烈,商业银行更加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综合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构建银行和客户之间稳定的依存关系,以争夺优质客户,抢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份额。
中小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被削弱
2010年,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中的竞争格局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但却出现值得关注的变化。由于优质大客户在银企关系中具有强势地位及其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大型银行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的潜在价值,加大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开拓力度。大型银行凭借其规模和广泛的网点分布继续保持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绝对量优势,而且在贷款余额增幅、贷款余额占公司贷款余额的比例及比例增幅等指标方面也表现抢眼。
从网均贷款和网均户数的变化情况来看,中小银行仍保持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效率优势,中小银行单位网点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仍高于大型银行,以相对有限的网点实现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相比,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网均贷款数量和网均贷款户数等效率指标上的差距开始缩小,换言之,中小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各类性质不同,风格各异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在各显身手的同时,也加强了互补与合作,带来了可贵的创新。2010年信贷增量趋紧使民间资金需求旺盛,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企业快速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补充作用;迅速扩大的信托市场规模并没有带来中小企业信托融资的同步增长,从集合信托及理财产品的投向看,流向中小企业的信托资金仍相当有限,中小企业信托融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融资租赁公司服务中小企业在2010年出现希望,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类融资租赁机构纷纷将中小企业列为服务对象,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迎来了整顿规范年,在变化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中感受到了压力,加大了创新业务的拓展力度。2010年,创业投资市场恢复迅猛增长势头,资金募集与投资均创历史新高。创投本土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基金表现抢眼,创业板市场完善创投退出渠道的效应终于显现。此外,创投或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门募集资金成为跨机构合作的成功尝试,受到市场关注。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展望
2011年将是考验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年。随着货币投放回归常态,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增强,2011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总体规模的增速也将随之回落。而在信贷紧缩、融资需求依然旺盛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对于已经启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战略转型的商业银行来说,有限的信贷增量额度是用于维系大企业老客户还是开发中小企业新客户,将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一道颇有难度的选择题,也将是一块检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投入力度的试金石。
一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受到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通过调整信贷期限调整,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周转频率以满足客户新增的融资需求将成为商业银行现实的选择。以企业主为对象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中小企业贷款形成部分替代,主要受益的将是那些融资额度小、灵活性更高的小微企业。位于企业群体两头“一大一小”的企业,即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受信贷紧缩的影响可能比中型企业要小一些。因此,中型企业中的优质客户竞争也将势必更为激烈。加强与创业投资机构、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的业务合作,发挥不同特点的机构优势,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成为有远见的商业银行的主动选择。
另一方面,信贷紧缩客观上也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准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随着融资租赁这一新兴融资方式为市场认知以及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融资租赁公司在中小企业市场打破沉寂之后,或将迎来一轮发展热潮,尤其是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借机吸引那些无法从银行获得增量贷款的中小企业成为自己的客户。信托公司在经历了银信合作规范整顿之后,将更加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特别是股权类以及债权股权混合型集合信托将受到信托公司更多的重视。创业投资业在经历了火爆的2010年后仍将持续增长,人民币基金成为市场的主流已成定势,随着创投的环境日益好转,创投机构在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在内等小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问题将得到监管层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从而为县域中小企业经济体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在股票市场方面,创业板的供求关系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创业板扩容仍将大步向前。但随着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的披露,创业板的高风险事实将为投资者所认知,在经历了非理性的热潮后,“三高”现象将有所改观。与此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2011年或将有实质性的进展。“新三板”在各方的期盼中渐行渐近,有望在2011年迎来实质性的扩容,从而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债券市场方面,中小企业集合型债券发行将继续得到政策支持,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对于优质中小企业提供债券融资服务不啻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尤其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增长可以期待。
除了“竞争”,“合作”将成为2011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另一个关键词。这种跨机构的合作在2010年已经崭露苗头,如商业银行、创投机构、信托、融资租赁、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信托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创投机构的合作,政策性银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跨机构合作的加强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加丰富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4]。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来缓解人才矛盾,尤其是把英语及软件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首家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张江创新学院”在上海成立,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经常和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此外,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招揽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基金,引进人才在简化出入境手续、落户以及提供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给予便利。这种多渠道的培训将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2]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
一、统筹安排金融服务工作。
窗口服务代表全行形象,节日期间金融服务更是检验各级行营销、维护客户能力的重要手段。农信系统的各级行社应增强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重点抓好节日期间金融服务,要成立专门的服务巡检工作小组,定期分赴各网点开展“不打招呼”的检查;要强化出台服务工作规划,编制涵盖市场研发、市场响应、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一般客户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丰富高端客户创新性需求;要明确职责分工,按照零售、对公等类型,分类解答客户在使用现金管理平台、惠农卡、网上银行等产品过程中的诉求,并通过建设客户诉求台账,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捕捉其中合理的金融机遇。
二、创新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农信系统的各级行社应合理安排,通过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引导客户使用电子机具等举措,最大限度规避因人员紧张而诱发的客户投诉。节日期间,同城部分网点需调整时间或停止营业的,须提前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告,并张贴对外停业公告。网点现场管理要坚持网点第一责任人制度,网点权限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应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须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节日期间,要坚持分支行领导轮流带班、各网点负责人和大堂经理轮流值班制度,确保每天都有负责人值守营业网点现场。为确保安全运营,要细化节日期间金融服务应急预案,从源头铲除风险隐患。
三、硬化金融服务监督考评。
农信系统的各级行社要及时分析客户对网点环境、服务设施、柜面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定期对留言薄进行回收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措施;各级行社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亲临一线,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稳妥处理客户投诉,要严格遵循“审慎性、专业性、效率性”原则,面对因客户投诉引发的媒体采访,要稳妥处理。同时,要严肃宣传工作纪律,明确新闻发言人,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
四、强化制度约束,把牢“廉洁”入口关。
论文内容提要:金融服务外包在全球服务外包浪潮中迅速发展,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成为主要发包方,印度、爱尔兰等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接包方,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浦东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陆家嘴和张江已经形成金融机构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的集聚效应,浦东应发挥已有优势,通过聚焦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扩大市场准入,加强财政扶持和人才保障,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在全球服务外包浪潮中异军突起。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和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组成的联合论坛2005年的《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FinancialServices)报告对金融服务外包所下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分散经营风险。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ITO(ITOutsouring),即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金融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即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营运流程外包等。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发展趋势是金融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主要帮助客户研发解决方案,并作为企业决策重要依据,锁定高度专业技能及知识密集型核心业务,包括评估研究、投资研究和技术研究等)。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浦东,在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已有的优势,着眼于发展高端的金融BPO,推动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一、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基本格局是: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成为主要发包方,印度、爱尔兰等国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接包方,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保留核心业务和提高竞争力而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全球金融服务机构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将原来自我承载的业务转交外包商,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离岸外包)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量为1.2万亿美元,其中输出境外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量为210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的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
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估计:在2004年后的五年内,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3560亿美元的业务外包到境外。离岸业务将在近几年内持续增长,到2010年离岸业务市场产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Group的调查及预测,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38.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4%。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二)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成为主要发包方
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考虑到成本的需求,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转移到其他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24小时互动的服务支持,使国外商务公司低成本完成整个商务服务工作,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佳分配,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经营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印度、爱尔兰等国成为金融服务外包接包方
面对蕴含大量商机的金融服务外包离岸外包市场,越来越多具有接包能力的国家正在成为美欧日金融企业理想的海外转包地。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以印度为例,据有关专家预测,截至2008年,全球100家大型金融机构将会向印度输送超过100万个后台与技术工作职位,约占全球金融业职位总数的15%。预计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收入将从初期的20多亿美元猛升至240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为56%,2005年总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主题为《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的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其内容主要有:印度企业重视变革管理,由董事会负责制定的外包和离岸业务发展战略,并有专门机构负责;所有企业都准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外包业务受到法律的监管并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措施;承包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通信成本低的区位优势,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重视合同和约束;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四)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二、上海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浦东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世界服务业转移的乐土。浦东陆家嘴和张江已经形成金融机构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的集聚效应。2007年底陆家嘴已集聚中外金融机构493家,张江建设的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也已集聚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交通银行、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部门,其中银联一期全国信息处理中心、交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平安保险客服中心与后援中心已经入住并投入使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初见成效,浦东有希望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转移上抢占先机。
目前,上海在中央的支持下正在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同时积极落实商务部提出发展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把握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落实“千百十工程”的机遇,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加大引进跨国公司金融服务机构的力度,加快构筑第三方服务平台,集聚和培育自主品牌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将使浦东在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从综合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而言,浦东拥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于2003年3月开发建设的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集聚区。基地自建立以来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已成功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上海中心、中国银行信息中心上海、中国银联产业发展基地、中国平安保险全国客户服务及后援中心、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交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上海)、上海期货交易所金融衍生品研发和数据处理中心等。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的战略定位是: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前台服务功能相呼应,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及金融后台服务,为金融机构的前台服务提供支持。目前,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已集聚了众多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软硬件建设齐全,为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软件外包服务企业集聚走在全国前列
浦东软件外包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浦东软件园作为浦东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了一大批知名软件外包企业,目前软件园内已入驻企业294家,包括HP、IBM、毕博、塔塔、印孚瑟斯、花旗软件、金仕达、新致、中国银联等一批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入园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数据通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金融证券、医药、电信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芯片设计、信息安全、软件出口、系统集成等已在园区形成产业群落,为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金融后台服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内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集聚,拥有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或银行卡业务中心,如中国银联、平安保险呼叫中心和营运中心、汇丰数据中心等。同时浦东还吸引了一批新型金融企业入驻,落户在浦东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也研发出了手机支付功能,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浦东新区金融后台服务部门的集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逐渐吸引了一批专业金融外包服务机构入驻浦东新区,逐渐形成了产业的集聚效应,为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首先,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前台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上海市政府2006年8月10日《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成全球服务外包重要基地的目标,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建设金融后台服务示范基地的目标。浦东新区政府也于2005年12月28日印发了《浦东新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其中在对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支持方面包括:对引进金融机构总部予以奖励;新引进金融机构自建办公房土地出让金优惠;新引进金融机构购房补贴;对新引进金融机构高管进行补贴;新引进金融机构的税收补贴;为金融机构高管子女设立“专项教育基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形成地方财力部分予以补贴;中介服务业其利润形成地方财力部分给予财政补贴等。更为重要的是,浦东新区于2005年6月21日被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使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政策体制障碍,获得巨大发展机遇。
当然,浦东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方面拥有众多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浦东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配套条件还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还面临一些体制,主要是: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法人化市场化存在体制障碍、市场准入的限制、外汇监管限制、人才不足的限制以及缺乏接发包专业和必要的财税政策扶持等,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加以突破。
三、推动浦东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浦东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真正发展成浦东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使浦东成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创新发展的主要基地之一,成为亚太地区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包和转包中心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通过重点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的银行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知名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跨国银行的地区数据处理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达到一定规模。
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形成符合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交通设施、通讯系统、产业配套完整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环境优美、生活设施完善、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氛围、适合高科技人才生活与发展要求的现代生活社区。
(二)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设一个基地——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根据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建设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这一基地将具备以下四大基本功能:
产业集聚创新功能:集聚金融信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形成国内外金融信息产品的技术创新中心、业务创新中心和运营机制创新中心。
金融后台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核心业务向上海集中,形成国内商业银行的跨行信息交换中心、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前台服务相呼应,形成完善的金融后台服务功能。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功能:承接以欧美为主的国际金融机构数据处理业务的转移,为上海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性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接发包中心。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整合浦东的金融服务资源,以张江为核心枢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
2.搭建一个平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指导方针,搭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将提供四大服务。
项目服务:主要是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人才服务:适应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专业性人力资源的需求,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旨在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库。
投融资服务:根据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搭建投融资平台,构建由市、区以及张江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上海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解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确保重大项目和功能项目的引进。
政策咨询服务:重点是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业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咨询服务。同时,制定适应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发展需要的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外包服务企业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制定合理完善的服务商市场准入机制,构建规范的行业发展平台,促使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3.发展七大类(6+1)业务
根据目前浦东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应积极发展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业务、银行卡业务、客户服务、财务和会计服务、营销服务、营运业务以及研发设计等七大类(6+1)业务。
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业务:以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灾备中心和征信管理中心为核心,积极引进各大金融机构的灾备机构和建设中小金融机构灾备共享平台,发展灾备业务;引进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发展包括清算、结算、金融基础数据库、客户数据管理中心等业务,发展以数据集中为特征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业务等。
银行卡业务:以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网络数据交换中心为核心,引进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名列前茅的银行卡中心,发展信用卡的流转业务(收单、信息转接、资金结算等)和市场拓展业务(发卡、客户信息管理等);力争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银行卡后台数据处理中心之一。
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是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业务之一,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收集客户信息的渠道,一方面它通过电话、传真、E-mail、短信等多种途径主动为客户服务;另一方面它在内部管理功能上,通过知识库管理对金融范围内的业务、信息、资料、政策等内容进行采集、审核、归档、,通过工作流程系统实现包括咨询、投诉、业务申请、预约、外拨、知识等在内的信息流转,从而在客户业务处理、主动式服务、内部管理和整合服务渠道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优化。随着高科技的运用,金融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将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引入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综合服务,使呼叫中心在功能上发生质的飞跃。
财务和会计服务:打造金融服务外包财务和会计服务,其目的专注于金融服务的核心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金业务及结算业务处理,兼顾支付控制和风险管理及总账会计核算。同时,核心平台提供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功能,提高金融财务服务业务管理和服务能力。
营销服务:建立金融营销服务是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的需要,是为确保金融营销工作顺利进行和既定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金融服务营销理念的建立及营销文化的形成、金融营销战略和营销目标的制定,营销业务流程的完善与再造、统一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差别化的营销和服务机制、产品创新机制、综合量化的考核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一系列业务。
营运业务: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营运业务,业务范围涵盖金融服务外包业所包涵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主要功能是对外承接外包业务,同时将所承接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分拆、集成和转包。
研发设计:根据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设计金融服务的新产品、新服务,以适应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专业化、精细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4.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力开拓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把大量国际金融后台业务吸引到上海。通过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内容涵盖金融数据处理、信用卡数据处理、贷款数据处理、金融数据分析、客服业务以及开展金融服务外包论坛等等,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支持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浦东新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十一五”期间张江高科技园区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暂行办法》、《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十一五”期间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特别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聚焦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支持基地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定位,着眼于发展中高端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支持基地引进发展银行卡业务、数据业务、客服业务、财务服务业务、销售业务、营运业务和研发设计业务,努力把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成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经济效益好、品牌效益高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国内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主要试验田和集聚地,成为上海建成亚太地区离岸外包业务承包和转包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建立第三方服务平台,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政策咨询、知识产权咨询服务、项目接发包、投融资等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政府对服务平台建设和营运费用给予资金补贴,对使用平台服务的企业给予经费补贴。
第三,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优惠扶持政策延伸到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即凡入驻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四,扩大市场准入,鼓励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对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国资、外资和民营企业在注册登记和市场准入上公平对待,给予支持和便利。工商部门可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写上“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涉及增值服务的金融信息企业,允许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外商独资从事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企业实行备案制或放宽审批权限。
第五,建议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同时建议浦东新区政府牵头,联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订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第六,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给予财政扶持。对从事金融服务外包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对所认定企业的营业收入实行免税;利润总额所得税按照15%的比例征收;对企业的研发经费给予一次性补贴;从事数据中心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免除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第七,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人才保障。支持企业境外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对其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实行安置补贴,同时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入境便利措施;对高端人才的个人所得形成的地方财力给予奖励补贴;鼓励归国留学人员到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创业,政府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方面给予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