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物联网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发展报告

第1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一个是中国RFID市场名列全球第三位,形势喜人。报告称,去年RFID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85.1亿,同比增长25.9%,中国在这方面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可以达到120亿的市场规模,相比去年增长将近40%。RFID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张,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另一个是物联网的切入点。报告称,当今物联网的重点和切入点应该是从感知层和应用层作为重点,网络层由于三大运营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这个层面上基础是比较好的。

物联网的切入点是感知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等等;其次是网络层承担着信息的传输,包括三网融合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通讯网、固网包括各种专网;第三是应用层,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控制决策以及实现完成特定的智能化的应用和服务的任务,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报告中关于物联网的切入点是感知层和应用层的说法,恐怕难以得到各大运营商的认可。笔者曾经撰文《中国移动并非“物联网”的主角》,发表后就听到许多人的不同看法,其中不乏来自运营商的声音。笔者也还记得,去年11月23日,继中国移动近日宣布将在无锡成立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后,中国电信也在无锡成立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机构,全面进军物联网产业。并且,各大运营商的领导多次分别对物联网表示了深厚的兴趣和极大的野心。

中国电信王晓初曾表示,中国电信将继续加大对无锡的资源倾斜力度,在此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试点与应用,加快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为物联网提供全程全网、又快又好的通信通道。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也曾多次谈及物联网未来的广阔前景:物联网现在不是一个幻想,物联网已经成为现实了。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无处不在的网络,这是物联网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也大大延伸了我们电信行业扩展的空间。

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也曾对物联网发表观点: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传播,这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使电信运营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解决数字化鸿沟的重要手段。

这样看起来,RFID与物联网国际峰会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所言虽然赞扬了运营商的网络状况,但是并非否定物联网的切入点不是网络层。

物联网为众多行业打开了大门

实际上,物联网概念的逐渐实施与普及,对于各行各业都是契机。至于说物联网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那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谁找准了角度,谁就有可能沾上物联网的边。

物联网可带动发展的行业太多了,几乎任何行业似乎都会受益于它。这样,倒是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学习、了解并认识物联网,在此基础上也许就能找到更多切入点。

根据计世资讯公布的研究显示,物联网的产业链结构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

芯片与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游市场,主要包括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等技术提供商。

应用设备产品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层面,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等提供商。

系统集成商是根据客户需求,将实现物联网的硬件和软件集成为一个完整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的厂商。

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市场包括中间件厂商,在国内已经发展了相当数量的企业。

物联网网络提供商指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商,以通信网为主,包括固网和移动通信网。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提供商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统一的终端设备鉴权、计费等服务,实现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服务。

第2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校园网;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物联网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贸易机会,而且简化贸易流通过程和提高生产力,改善物流和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环境与系统。物联网发展势头很强,而且所占整个贸易额的比例很好。同时,物联网在校园网构建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他其与互联网相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使其作用更好的得以利用。这样不仅仅能够快速的利用网络化的时代,也能够使我们在实用的途径中收到更大的启发,研发更多的成果,供人类的生产需求,也为所有在校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使他们更能很好的接触到网络的科学技术,学到更多的知识。

1 物联网技术在校园网应用的发展史

物联网这个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想法是将RFID和其他传感器相互连接,形成RFID架构的分布式网络。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RFID技术的物联网。自2009年明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在中国把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建立了一些实用的传感网。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的影响力。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能的地球”的最新策略,这次革命成为一次巨大的飞跃。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运用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领域中,而且也都遍布世界中的各种网络技术当中。随着校园网络的广泛运用,物联网也涉足于校园文化中。

2 物联网技术在校园网构建的应用方法

2.1 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无线传输能力和大容量的数据储存,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具体表现为:

①简化借还书服务工作:以前图书馆的借还书采用刷条形码的方式,这种方式还需要充磁等繁琐的步骤,带来了许多不便,现在如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就不用一本书一本书的用扫描仪扫描条形码,这样既减少读者的等待时间,也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②可以有效快速地查找到需要的书籍:利用物联网中RFID无线电波感应技术,可以快速的查找到所要的书籍,这样也提高了管理员的办事效率;

③使图书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快速:以前学校对图书的管理需要相关的人员进行依次整理和清点,而利用物联网无线电波传送信息的功能,能够一次性扫描出资料,简化了盘点工作;

④读者自助借还书:图书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自助借还书设备,则读者可以自行办理图书的借还,就不用亲自去图书馆进行办理。

2.2 与学校部分专业的结合应用

现在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学校开设专业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建筑与智能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与物流,节能与环保等等,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专业中的运用。

2.2.1 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利用物联网的各种独特的技术运用在校园网中的有关医学方面的设备。如在医学学院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模拟、学生模拟实验的设备的监控、还有就是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追踪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把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医学设施上,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医学设施,提高了同学的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校的进步。

第3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重点产业振兴是201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不管物联网是不是概念炒作,它走进《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将成为物联网元年。”邓中翰说。

物联网元年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政府工作报告》的末尾,对物联网的定义做出了这样的诠释。参与诠释的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物联网元年”的意义。

首先,物联网提升了产业创新的意义,它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大大扩展了产业规模,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此外,物联网将成为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重大契机。互联网时代带动更多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兴起将联动第一、第二产业。第三,它是科技在历史作用中的自然体现,“就像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物联网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很多人都认为信息产业已经饱和,甚至有人动了改行的念头,其实信息时代才刚刚开始。”邓中翰说的不无道理,纵观《政府工作报告》,处处显现出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将成重中之重,而在这其中,诸如三网融合、信息网络、物联网等新兴词汇已然成为新兴战略产业。

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独家采访时则认为,物联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从概念落到实处,从“虚火”变成“实火”。上海将从产业化和重点领域来突破,是通过建设示范应用的基地来促进产业化,“物联网只停留在研发阶段是没有用的。”重点领域则是物联网落地的关键,为此,上海选择了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环境监测,大气监测等领域。

警惕信息安全

“云计算、物联网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必将引起整个产业模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信息网络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信息会越来越高度集中,这将对我国的信息安全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则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关注物联网。

孙丕恕举例说,人人上网,物物上网,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这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这给原本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安全正在告别传统的病毒感染、网站被黑及资源滥用等阶段,迈进了一个复杂多元、综合交互的历史时期。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孙丕恕认为,加快信息安全立法进度,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根本,这也是孙丕恕此次两会的提案之一。尽快推进《信息安全条例》,构建和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监督体系; 依靠自主创新,推进我国重要信息系统装备、技术国产化进程,是孙丕恕此次提案的主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邓中翰和孙丕恕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采访时,都提到物联网是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机遇。物联网尚处于产业链整合阶段,新技术辈出、各种应用百花齐放,中国企业能不能抓住此次机会,占领技术制高点,决定着今后这一产业是被我们自己主导还是被国际企业牵着鼻子走。因为在以往的技术专利纠纷中,中国企业吃的亏太多了。

“所以,中星微在物联网的布局中,一定要通过专利和自主研发来开展。”看来,在新的产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已经有了新视野和新思维。

链接

两会中关于物联网的精彩言论

“每次金融危机后都酝酿着新的技术革命,物联网将开启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大代表、中星微董事长邓中翰

“我们要突破一些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样的话,才能迅速占领高端,和竞争对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人大代表、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

第4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 传播趋势 传播困境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简指“物物相连的网络”。移动通信连接的是人与人,物联网连接的是物与物,是一种将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进行相互衔接的新技术。在这里,物体即媒介,物体即信息,物联网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塑造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一、物联网的传播情况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在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具体而言,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对现实物理世界各种物体进行感知和互联,因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物物互联,感知世界”。物物互联是指使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互联互通;感知世界则指网络系统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目前,世界各国均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投入巨资深入研究。

物联网概念最初出现于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中。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1] 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确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指出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2] 2004年3月,韩国情报通信部公布U-Korea战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2004年5月,日本总务省正式提出U-Japan构想,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联网的环境。2005年2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下一代I- Hub”的新计划,旨在通过一个安全、高速、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下一代的联接。2005年,互联网的全球权威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了题为《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对其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3]

2009年初,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将带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设施中,并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2月,美国经济振兴计划面世,美国政府启动投资百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与改造。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出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8月,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11月,又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4]

二、 物联网的传播趋势

物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继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浪潮。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的年度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回家前先发条短信,浴缸就能自动放好洗澡水等。[5]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管理、工业监测、食品溯源、智能家居、健康护理等领域,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均能应用。未来“物联网”逐渐会跟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物联网把人们的生活拟人化了,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介入。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期望把IT技术充分运用于各行各业,为每个贴上电子标签的物品提供信息交换的平台,对现有因特网的应用范围进行拓展,形成无所不包的广义互联网,使人们生活的环境具备智慧。物联网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环境的有效融合,建立起更紧密的、基于信息畅通的逻辑联系,从而实现对融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的目标。互联网只是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而物联网则能够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连接起来形成无所不包的庞大网络,实现信息无处不在和智慧地球的目标。

物联网为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变革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支持。目前物联网标准研究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均处于初期阶段,各国之间有协作也有分歧,物联网标准建设未取得整体性突破,物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也尚未形成稳定的、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商业模式。物联网在全面应用后将有望成为超大规模的新兴市场,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庞大产业,并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此外,物联网还将在极大程度上打破物体自然属性的困扰,实现物物相通、人物相融的传播梦想。物联网的传播使物体在不断进行人与物交流、物与物交流中传播信息与生产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物体就是信息与内容本身。人类将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去解读物体和自然,从而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物联网的传播伦理困境

从传播角度看,只要信息对他人产生影响,伦理问题就会出现。物联网时代是“物”的时代,那么,物联网时代的“人”又在哪里?物联网突出的泛在性、商业性与开放性将使人类社会的传播伦理遭遇困境。

首先,物联网的泛在性可能引发人际传播的障碍。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际传播,拓展到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传播的对象和范围。这种泛在性加强了人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操作成本。受众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时也将产生依赖与惰性。物联网的泛在性将会减少人际传播的途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沟通频度降低,人与人之间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人们之间的感情可能逐渐淡薄。

同时,物联网的泛在性也可能造成人的异化。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的异化指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和控制,使创造物由工具上升为目的的一种状态。[6] 物联网时代人的异化可能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信息焦虑”。人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人们只需使用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而逐渐丧失了自己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脱离肉体效应”。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某些器官和能力的退化。也许未来的人类只剩下大脑工作,其他器官将失去作用。

其次,物联网的商业性可能会冲击传播的人文精神。国际众多权威机构预测物联网将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十大技术之首,其产业规模远远超出现有的互联网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性极其显著,可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市场价值。商业性会诱导人们利用物联网的技术谋取商业利益,漠视人文精神崇尚的人的生命、尊严、情感、价值、自由等意识。这种商业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冲突将会在物联网传播发展中不断加剧。

此外,物联网的开放性还可能导致传播伦理失衡。物联网在革命性地推动人类社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传播伦理问题。由于物联网的技术与覆盖特性,其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比互联网更广泛更严重。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个终端连接进入,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可能导致信息的泄漏,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可能导致网络系统的瘫痪。物联网目前最主要实现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商品互动网络,经济安全更为人们所关注。因此运营商、各行业在应用时都应慎重,项目应用前期做大量的测试来验证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物联网中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物联网中,个人隐私将受到更大的威胁。目前,隐私权保护中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数据的网络泄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如果物联网被恶意地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其所造成的隐患将是巨大的。物联网还让国家信息面临威胁,因为它涵盖了电网、铁路、公路、桥梁、供水系统等众多领域。

综上所述,物联网传播旨在拓展物的智慧,但无论多么智慧的物体也仅是媒介而已,永不能也不应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这种“物对物”的信息传播,实质还是为“人对人”的信息传播服务的,不能脱离人际传播的框架研究。物联网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凭空存在。因此,在任何人类社会的传播图景里,传播技术的革新都应促进人际交流,体现人文精神,符合传播伦理规范。

注释:

[1]Anon.21 ideas for the 21stcentury[J].Business Week,1999(8)

[2]参见“什么是泛在网”,中国物联网网站

[3] [5]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 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

[4]: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部网站most.省略/yw/200911/t20091104_74048.htm

第5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物联网;定位

2009年8月,温总理在无锡调研时,提出了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构想。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任务。

2010年教育部号召高校建立物联网专业学科,全国已经有近700所本科院校向教育部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已经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联网工程”或“传感网技术”等专业(评审基本条件为“211”以及拥有博士站的重点大学)。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开启了新的产业革命,数万亿元规模的应用市场需求必然需要百万计的各类多层次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产品维护及应用人才。职业院校应该根据产业需求,积极推进“物联网”相关专业建设。针对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应该深入研究本层次物联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美好生活

场景1:下班了,用手机短信发送一条短信,就能让空调开始预先调整温度,让浴缸放好洗澡水,检测冰箱内的食物份量,如不足则通过互联网,自动下订单要求超市按照当天的菜谱送货。场景2:你在逛超市时,随意的将电池、口香糖等小件商品放入口袋,看到喜欢的运动鞋就换上,拿上了果汁、面包等各类商品后,就直接可能走出超市出口。此时扫描系统已将你随身携带的商品记录下来,并在你的电子账户上扣去了款项。

1.2 物联网简介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目标就是让万物开口说话。其本质体现为:第一,具有互联网特征,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具有识别与通信特征,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第三具有智能化特征,由原来的人与人通信,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其实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只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

1.3 物联网的典型案例

国外成功典型案例:美国一个偏远小镇种植橘子,普经一度因橘子染病,而大大影响收成。后来果农在每棵橘子树上安装数据采集器,将温度、干燥等数据汇总到PDA上,然后由PDA发送给研究机构,最后由研究机构分析数据,找出了问题所在,随后将问题及解决方案发送回果农手中,果农甚至不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意义,就很快地解决了这一次橘子危机,在此物联网的作用凸现无遗。国内成功典型案例:温州天正集团的带网线端口智能电表,能收集电表的运行状况,通过电表上的网线端口与通讯网络连接,使用户在手机、电脑上就能接收和查看电表信息。

1.4 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电子标签和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物流、销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在规模性、流动性条件的保障下实现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化通信。

2 物联网涉及的重要技术

物联网实现了对物体的智能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他由传感器(SENSOR)/摄像头、无线射频(RFID)、无线传感网(WSN)、全球定位系统(GPS)、互联网(INTERNET)等构成。在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中,支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1 RFID技术

可识别高速运动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也无须人工干预,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例如:身份识别(中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公共交通管理(不停车收费ETC)等。

2.2 传感器技术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有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例如:全自动洗衣机、红外夜视探测、人造卫星的遥感遥测等。

2.3 传感器网络技术

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报告给用户。例如:小区安全监控,灭绝危险或珍贵动物的跟踪监护等。

2.4 网络通信技术

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图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技术。例如: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等。

3 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现状

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浙江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在开放的系统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比如远程抄表计费、远程电路通断控制、线路损耗监测管理、盗电监测、高频数据采集、分布发电监控和管理等。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建设以杭州为核心、嘉兴和温州两翼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应用的不同层面,都需要大批元器件。温州特别是乐清会成为具有核心技术的物联网关键元器件、生产设备提供者。我们应该立足区域经济,及时跟踪社会的热点及时调整专业,挖掘新的可能发展的变业空间。针对区域物联网技术发展,打造物联网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4 物联网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制造、传感器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软件开发、集成商、服务商等若干环节。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联网的发展除了需要具有高端知识的顶级人才以外(所占比例较少),物联网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化推介、项目应用、应用系统集成、二次开发与应用服务等,还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初中级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接。而各级职业院校的学生就可以承担起物联网产业链中生产和应用领域中最为庞大的产业基础型技能型人才集群。

5 物联网专业培养定位

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复杂的专业领域,因此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培养:物联网感知设备方向(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物联网通讯方向(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相关知识,通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物联网开发和集成方向(物联网相关知识,系统工程开发和集成);物联网管理和服务方向(物联网知识、IT技术、管理知识)。

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应定位在物联网的应用、使用维护上,稍高水平的最好能够协助实现二次开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以应用型、维护型,具备二次辅助开发设计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物联网专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具备基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较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物联网产业相关行业的系统集成、技术支持、工程设计与施工调试、嵌入式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从事传感器与RFID生产、应用与测试,嵌入式系统编程,标准配置套件集成,物联网组网及典型行业SOA应用服务外包,物联网网络组建、系统配置、管理和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物联网软硬件产品销售,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

6 物联网专业打造

物联网技术专业在高校的名称是“物联网工程”,那么在高职院校可以称为“物联网工程应用技术”,在中职学校则可以称名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物联网专业主干技能性课程包括:物联网行业知识、物联网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数字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传感技术与应用、RFID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实用组网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物联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工程导论、就业项目实训(物联网综合案例)等,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

职业学校可以尝试在相关专业(网络应用、自动化)中引入部分物联网专业课程,通过引导、积累经验,为物联网专业全面铺开后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走校企业合作一体化之路,由面向学科办专业改为面向物联网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办专业,及时把握物联网应用的实际情况,并通过提供社会科技服务作为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创学校和企业互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郎为民.初识物联网.《电信快报》,2011年第1期.

[2]陶冶.对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科技视窗》,2011年第2期(总第366期)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10Z5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3]谭立容,周波,刘豫东.物联网主体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第6期.

[4]张铎.物联网应用之未来超市篇.《物联网事》,2011年4月第2期总第29期.

[5]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1年10月10日,第19期.

[6]李可学.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工程专业建设若干关键节点浅析.《福建电脑》,2010年第11期.

第6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专业建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Professional Building Talking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Colleges

Li Gang1,Li Yang1,Hou Xia2

(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455000,China;2.High School of Anyang Development Zone,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In today's technological advances,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is faced with the maturity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new and expanded i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and made thing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program.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Internet of Thing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urriculum design

一、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1]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二、物联网专业的分析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物联网改变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将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实体基于通信技术有效连接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实现互联互通,被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2]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远超美国、欧盟、等其他各国,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物联网专业的人才。

(二)申报专业的院系分析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由于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等等。物联网专业可能会在上述这些院系中开设。

(三)专业课程的选择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阔使用促使高校进行该专业的建设,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不同的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一是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另一是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理论研究。

在进行物联网建设时,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概论;RFID技术概论等。

(四)专业课程的实验设计

物联网专业的实验设计要从物联网的网络层次结构,物联网关键技术,以及物联网所注重的关键性问题出发,结合目前的产业现状和高校教学环境,力求让学生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接入层、网络层、支持层与应用层,设计出具体的实验内容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

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按照方向来进行划分:嵌入式方向有有蓝牙嵌入式编程、3G嵌入式编程等;传感器方向有光敏传感器实验、压力传感器实验、温度传感器实验等;RFID技术方向有:RFID介绍及读卡器设计实验、串口读卡实验、以太网读卡实验等;ZigBee技术方向有:ZigBee介绍、IAR使用介绍、无线传感网实验等。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目前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通过对该专业的申报、院系安排、课程选择及课程实验内容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适应了目前我国对该专业学生急切需要的需求。通过认真系统的专业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感知基础层;网络中间层;智慧应用层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15-02

0 引言

随着数字城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在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不足。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对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尚未了解和体会智慧城市的精髓,国家还没有从顶层对其进行全局设计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在这里我们认为,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较早应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物联网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能互相链接,物体和物体之间能互通消息,通过网络链接能实现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当今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利用传感网、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网融合技术,建构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联网世界里,物体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通过RFID、传感器等规范、准确、广泛的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自动识别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我国较早把物联网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科院开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拥有了从技术、器件、材料、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环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所带动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智慧城市发展概述。“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1.2.2 智慧城市的内涵。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2 智慧城市的特征

2.1 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2.2 可靠传递。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2.3 智能处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2.4 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 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3.1 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3.2 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3.3 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4 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己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8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analyzes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对策研究

Key words: IoT industry;developmental analysi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014-03

0 引言

物联网概念早在1995年就由比尔・盖茨率先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了,但是由于当时的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发展的局限性,物联网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新性提出了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直到1999年,美国Auto-ID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表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提出了任何时刻、地点、物体之间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的发展愿景。[1]

当前整个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有关“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广州以及福建等沿海城市,其他省市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3]

随着总理在无锡调研时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的口号,拉开了中国物联网时代的序幕。因此,以无锡为中心,江苏省注重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无锡建设成为“感知中国”中心:一是加强规划,编制了《江苏省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2012、2015年的具体发展目标;二是注重以用促产、创造需求,拉动产业发展;三是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也高度重视这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着手打造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心:第一,率先成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组织;第二,着手制定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确保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第三,加强与智囊机构的战略合作。

浙江省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早在2004年嘉兴市政府就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先于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研发中心。当前浙江省政府计划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其他各省也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出谋划策,抓紧建设物联网产业。如:上海市的口号“顶层规划、示范先行”;广东省计划把广州建设成为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园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广东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广州市物联网产业的重要载体。

目前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均大规模规划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均预测产值将达到上千亿元。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瓶颈

1.1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4]

1.1.1 发展背景的优势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始于1999年,当时中科院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了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的研究水平好不逊色,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家之一。

第9篇:物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会展模式;智慧会展

现代智慧会展与传统会展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是未来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会展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物联网将催生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的智慧会展新模式。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首次提及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这一新名词。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9年2月,美国在其经济振兴计划中,为以物联网为支撑的美国国家电网智能化改造项目中投资百亿美元,这被国际社会视为奥巴马政府科技新战略的方向性预示。[1]随后,欧盟、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也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战略项目。2009年8月,时任总理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快物联网的研究应用”,意味着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物联网广受关注的同时,其具体定义也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目前比较流行,能够被各方所接受的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其核心是将互联网扩展应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各个领域。

目前,物联网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定义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可以预见,物联网将与互联网、通信网进一步融合,进而实现人、物之间信息的自由交互。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从结构上来说,物联网的体系构架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的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获取物体信息。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以及相关部分的处理。网络层可以依托专用网,可以依靠现有的电信网、互联网等公共网络,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出去。应用层可实现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云技术、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提供智能化应用服务。

二、智慧会展服务研究的背景

1、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会展业具有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它不仅能传播信息、知识、观念,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合理规范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里,再次提出“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随着政府对会展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会展业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经济以及服务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研究显示,未来5-15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20%左右。到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然而,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依然有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会展业约140亿元的年直接收入,仅相当于德国会展业收入的约四分之一,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份额还不到0.1%,仅为0.07%。[3]中国会展业面临着自我调整和转型突破的挑战。

未来中国会展业将呈现以下几大发展趋势: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总量扩大;项目数增速放缓;专业化程度提高;展馆面积继续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会展业可促进会展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可满足展馆面积增大、市场容量扩大等发展需求。

2、物联网应用于会展业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研究设计出一套展馆系统Exhibition Next。该系统实现了展会智能注册、信息推送、观展追踪、展品评估、展讯服务等功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的主办方将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其展会服务系统,并开发了官方移动应用Follow Me,开创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会展信息化阶段[4]。

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呈良好趋势。可应用于博物馆的清远华程文物保护监测系统WiSen平台,是我国自主开发的无线传感网解决方案平台,实现对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震动等对状态参数的实时测量和分析,并自动调节,同时入侵监测装置可繁殖认为的偷盗与破坏对文物古迹造成的损失。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无锡分公司开发了“会务通”平台,并在第二届佛教论坛、首届中国技术创业峰会等重大活动中成功应用。“会务通”全面实现了会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网络共享。

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会展业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大部分会展依然采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很少有会展组织者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会展中;二是目前的应用平台在信息服务方面以信息为主,缺少参展商、嘉宾和普通参观者之间的即时互动功能;三是未追溯展会的效果,无法对展会进行扎实的评估;四是会展中尚未实现在线交易。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