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中小学学习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学习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学习规划

第1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一、校情分析的两大功能

校情分析主要兼顾两个功能:一是通过校情分析这样一个过程,让所有教师对学校状况有直观的了解,对自身存在的上升可能和限制性因素有深刻的认识,为规划职业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二是有助于学校最高决策层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如何应对学校当前面临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前期思考,对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有正确把握,为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充分的依据。

二、校情分析的四项原则

实施校情分析,必须遵循四项原则,即民主参与原则——跳出原有封闭的分析决策圈子,广泛听取意见,实现平等对话和沟通;整体性原则——把学校视为一个独立系统,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中,揭示出学校内部系统的特征及运动发展的规律;问题导向原则——客观地呈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轻重缓急原则——不能平均使力,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才能纲举目张,同时对各种问题要按“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优先排序,重点锁定并分析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其中, 民主性原则是一个需要侧重体现的方面。我们认为,分析校情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决策层的行政行为,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家长代表、学校规划师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活动过程。为此,我校在实施校情分析的前期,组建了多元的校情分析合作团队,以期产生最大效益。

1.专家团队

学校办学,尤其是一所年轻学校的创办,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和科学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会自困于“照葫茹画瓢”或同水复,永远没有创新,也上不了层次。因此,我校构建了由大学的教育规划师、专家团队、社会教育机构领衔的校情分析规划小组,借助伙伴合作关系,全面客观地会诊学校情况。依托专家团队资源,提升规划理念及目标;依托高校教育理论及文化底蕴,提升发展主体层次;依托社区、企业园区及体育、艺术机构的资源,提升学生素质;依托多元资源的整合力量,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这是科学制订并实施规划的必备条件。

2.全体教师

在通过校情分析来确定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参与面以及在认识、沟通、愿景等方面的达成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今后实施优先发展项目的成效与结果。因为优先发展项目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参与,它将影响教师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教师参与校情分析、参与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对此产生“认同”,并把它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重要。

3.家长代表

基于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我们邀请家长代表加入到校情分析的行列中,积极参与整个过程。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受惠者,任何项目的确立,首先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家长参与校情分析,不仅体现了家长对学校现时状况及未来发展的知晓权和发言权,还有利于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诉求,使优先发展项目的确立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其需求性和适合性。此外,家长的理解并认同,也必然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予学校最大的支持和配合。

三、校情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校情分析是制定并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决定着学校定位的准确性及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它主要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排序法、校史分析五个方法与技巧。我们将这五个方法与技巧进行巧妙整合,形成以下两大策略。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通过校情分析来科学定位学校未来发展,它需要集体智慧,全员行动。我们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注重发挥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校情分析中,及时向上传递教师的职业感受及意见想法,表达一线教师的意愿和诉求。学校规划师及管理层则借助“自上而下”的形式,将校情分析的初步结论、学校定位及发展方向,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教代会等形式予以广而告之,在经过上下几轮的意见征询、共识达成、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并出台了《校情分析报告》。

2.头脑风暴与漫谈沙龙

所谓头脑风暴,是一种类似“挤牙膏”式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活动,它是指在专家介入、引导、追问下,让学校全体行政班子成员抛开顾虑,专门就校情分析畅谈个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通过彼此间疾风暴雨般的争论、辩驳,最终让大家的认识达成基本一致。所谓漫谈沙龙,是一种聊天式的漫谈交流活动。学校行政分头参与,学科教师分批参加。大家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围绕自己的工作现状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职业理想、工作感悟、情感需求、未来期许,等等。

上述两种策略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凸显的是广大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校情分析的四个维度

在制定规划、分析校情的过程中,我们在专家团队的直接参与与指导下,第一次与SWOT方法有了零距离接触。利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归纳、对比和概括等手段对学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不仅使学校的优势更趋于显性,更有利于学校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原本客观存在的劣势或者说威胁能得到有效的弥补、减少,或者规避。它对把脉区域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和依据。现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为例加以说明。

1.优势S(Strengths)

一是知名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品牌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是附小的金字招牌。作为品牌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附小可以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文资源谋划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二是年轻化队伍结构及科研兴校的强烈意识。附小成立初期,教师平均年龄在30多岁,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及充沛的精力,为学校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始终把教育科研当作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让教育科研为“新基础教育改革”和“二期课改”服务。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学校依托规划师和专家的引领,请他们把脉会诊,寻找症结,开出良方,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

三是人口导入区的区位和生源优势。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科学园区比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良好,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父母不仅愿意也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还非常注重孩子业余兴趣的培养。同时,学校作为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市小伙伴艺术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培训基地、上海市体操运动训练中心少儿训练基地,也吸引了部分本学区外的特长学生慕名来校借读,为学校特色创建提供了一定条件。

2.劣势W(Weakness)

一是学校建校历史短暂,缺少名师和骨干教师。附小由于学校建校历史短暂,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的知名度和教师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足。学校缺乏名师和骨干教师。如何尽快培养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如何协调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是学校条线工作发展的均衡性有待加强。学校条线工作发展不均衡,学校对德育、少先队、教学、科研等部门的工作非常重视,改革力度十足。相比较而言,作为支持和配合系统的信息技术和后勤部门,在人力和设备的投入方面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信息技术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效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学校的后勤工作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革。

3.机遇O(Opportunities)

一是属地化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教育局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学校设备不断齐全并得到优化。一流的专业体操训练馆,设施齐备的形体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等,都为附小有效推进优先发展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二是体育俱乐部、小伙伴艺术团基地的奠基、多区联动关系的建立,为创建特色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4.挑战T(Threats)

一是学校周边历史名校较多,提升了办学和工作压力。学校地处上海市老闵行地区,有多所历史名校,近年来又有一批学校成长为后起之秀,这些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还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名师支撑,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附小师资队伍和学校都较为年轻,又地处名校周边,这些客观因素在无形中催化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给附小的管理工作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2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水平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主要形式,中小学生通过在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达到教育目标。但是,随着中小学课程难度不断增加、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影视教育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中小学补习班和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始出现,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补习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性质进行认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很多侵害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属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化教育机构,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包括文化课、特长班、兴趣班及各类专业教育服务。根据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化教育机构的管理政策规定,中小学教育补习在本质上是合乎政策规定的。但是,根据现有规定,如果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私自组织、参与补习,则属于违纪和违规行为。笔者认为,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规范教育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规范教育市场发展秩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类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是社会化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补习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是规范教育市场秩序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杜绝中小学教育进程中存在的“课堂不教、课后补习”的问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教育公平。

3.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教育矛盾。当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和家长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学教师私自参与或组织补习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将会有效地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1.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作为一种性质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主管部门。但是如果将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视为教育市场的经营主体,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由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令出多门”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甚至是公安部门等都参与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并不明确,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区”,给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2.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并不完善。虽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严禁组织和参与补习,但是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却很难杜绝。此外,由于缺少相关政策规定,对于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补习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也很难准确地进行定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3.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当前,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其中有很多家长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甚至认为“不补课就会落后”,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很多家长就会主动找到教育机构给子女补课,给子女增加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容易给很多非法补习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给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应当采取下列对策和措施:

1.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主体。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在现阶段相关政策没有制定的情况之下,应当建立联动管理的机制,即坚持政府主导,并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各自职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工作。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制定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性质认定、补习行为性质认定、补习师资管理、教学效果考评等相关制度,杜绝虚假宣传,严格限制在职教师私自组织和参与补习,获得非法报酬。

3.加强观念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对中小学家长的观念引导,让他们要求子女尽量通过日常学校学习掌握知识,避免过度补习造成的沉重课业负担和经济压力。与此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认真敬业,高质量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作者:邹韵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第3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 大学生数字行为轨迹 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学校的教学到科研,再到管理,技术服务和生活服务,以及各种校园信息的收集,整合,处理,存储,传输及应用等,方方面面都积极的影响着大学的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站在传统校园的肩膀上,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数字信息化空间,实现大学校园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多维度化,方便又快捷。它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之一,是现代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校园数字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面:环境、管理、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本文就基于这六个方面,浅析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大学生的数字行为轨迹。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环境数字化

校园的网络环境建设,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环境数字化。如何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方便又快捷,安全合理,高速稳定的校园基础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网路平台,建立一个高标准统一授权和身份认证的数据中心,是实现各个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环境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从网络环境的安全指数,快捷指数,舒适程度等,可以一方面反映出学校环境数字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校师生对校园网络环境优化的需求程度。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活动的时间越长,其对校园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阅读量越大,校园数据中心的数据对学生就越有价值。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管理数字化

校园的管理成本需要降低,同时又要提到管理效率和质量,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管理数字化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使得校园管理更加科学、精细、人文化和自动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使得学校信息流畅通、共享和同步。通过管理数字化,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人在学校参加的相关事宜和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手续办理情况等。学校的管理系统会及时记录学生的在校受管理的状况,它通常包括学生的学籍,选课,缴费等,通常这些管理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行,所以学生的数字化行为轨迹底线都是恒定的。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教学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教学数字化创建的是一个统一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的教学数字化环境。

数字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推进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作为知识传授场所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会加强,以不断满足人的自身教育的需要。而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更多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十分广泛的而又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从而为开发人的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科研数字化

学校构建数字化产学科研信息平台,广大师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这一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平台上,教学,学习,科学研究,发表成果,促进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如何借助日益发达的社会性网络和在线科研工具,增进交流与协作,共享和传播科学研究信息与成果,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效益,由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科研数字化来完成。

教育技术学存在的唯一理由和价值就在于透过技术提升教育的生产力。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要实现通过技术来变革的教和学,我们要首先思考怎样用技术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然后才有可能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来变革学习。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科研数字化,通过软件查询和统计整合等功能,对各种师生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数量比较和评优。科研成果中,学生的成果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越能反应学校的教学水平之高。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学习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学习数字化通常表现为学校提供舒适好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把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来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和研究性学习。

通常,进入某个学习环境都会有学生相应的时间和次数记录,学生登录学习系统的次数越多,学习的时间越长,相应的表明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学生的学习数字化,有一个很明显的系统整理,就是图书馆借还书记录和网上登录电子图书馆记录,大学期间,学生可以登录个人用户查询,通过借还书的多少,了解自己在大学的时间里阅读过多少本书,相应的种类,视野宽度,一般规律是借还书越多,学生的自学能力越强,了解事物和视野越宽阔。

六、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生活数字化

生活数字化,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就是校园电子记录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系统,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园里的各种消费,清楚准确的记录各种消费的时间、地点、种类、额度。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生活数字化,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是生活消费情况,以及家庭状况。通过学生消费产品的种类和每一定时期的额度,可以大致分析出他家庭的收入状况,这种分析有利于学校选择性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消费记录是一个很好的依据。

本文就根据过本人多年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工作的经验,以及在大学生活对学生的了解,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大学生的一些数字行为来分析大学生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状况,同时把握大学生的相关数字行为轨迹,希望本人的分析对数字化校园建和在校大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晶莹;吴晴;商庆瑞;基于TMS320VC5509A的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J];安防科技;2007年02期

[2].王淼;刘胜厚;;安全电子印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孙弋;丁睿;陈;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嵌入式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作者简介:

张丽丽(1978-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第4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论文摘 要: 作者结合本校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情况,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利用外语资源,根据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将资源总体分为文本资源模块、音频资源模块、视频资源模块、交互监控信息模块和网络化考试资源模块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经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近两年在各类大型考试中成绩明显提高。教学资源应用充分,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1.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在我国,人们对自主学习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从最初的概念研究到相关的理论基础探讨,再到现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习,在实际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被教育界普遍接受[1]而且,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所倡导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为先导,语言教学研究掀起了新热潮。

1.1传统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粉笔加黑板或者利用计算机,在有限的教学媒体辅助下,基本模式围绕电子课件展开,教师几乎参与了教学的全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教师能提供一个结构完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速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认知一个全新的事物,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让学生获取足够的信息源,更无法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现代多媒体网络的信息表达形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信息的传递能够突破时间或空间的局限,而且能够延伸与拓宽信息通道,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功能,以情境的程序方式反映语言信息的全部内容,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这是教学中直观性的生动体现[3]。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但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师生间或学生间能充分进行沟通与互动。

2.基于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推广

大学生在课堂内外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自主运用参考资料的比例超过50%,上课听老师课讲解的不到30%,反馈表明依赖教师讲解的比例不高, 而参考学习资料的比例较高,这似乎说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4],但学生能够充分加以研究和利用的并不多,自主学习的效率并不高。随着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的应用与推广,指导学生在“虚拟空间”里进行听、说、读、写、译的互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何推广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一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搜寻并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互式学习,这有利于能力不同的学生吸收的知识点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高效测试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效率?因为不能经常组织全校或全年级的效果测试,所以按班级或者班内分组性测试就很有必要,要充分应用现在的网络化考试系统,这样快速测试就很方便,有利于教师在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3.整体资源的规划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资源的运用是核心,从资源的保存形式上分类,整体资源主为有文本类、音频类和视频类资源,这三类主体资源为资源库的核心,根据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将资源总体分为如下几类。

3.1文本资源

主要涉及诗歌、名著、幽默笑语、奇闻故事、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教学研究(教学理论方法、技巧和学术论文研究)、PPT在线园地(以老师上课PPT为主),专业外语小说等文本类资源。另外,名类外语语种学习方法的介绍,各类考试辅导,包括:英语四六级、英语考研、专业四八级、托福、雅思等文本性资源,对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2音频资源

包括英语歌曲、各大著名外语电视台音频精选的MP3、各类外语教材的音频MP3在线听说与练习,其中外语类教材包括大学公共英语教材、专业外语教材和职业类教材文本与音频综合性教材学习(例如旅游、法律、计算机科学、医院卫生、生物化学、管理和金融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能力,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 "

3.3视频资源

该部资源是比较重要的资源媒介,由于现在这类资源因特网上相当多,因此正确获取和组织这类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第一类是直播性视频(卫星直播),以CNN、BBC或VOA等知名国际电视直播台为首选,另外,结合外语的类别进行专业性选择,如日语可选择日本NHK或富士电视台等。第二类是一般视频资源,如精品课程视频、课堂教学视频节选等。第三类是精选视频资源和配套字幕,如果学生需要字幕可以将其显示,否则可以隐藏。且在显示时,可以一次全部显示,也可播放时同步显示。第四类是英美文化纪录片精选,这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第五是电影精选,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提高外语水平。

3.4 交互监控信息模块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进度如何监控?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交互是有效的。操作方式有如下几种:一种是作业控制系统,主要从布置作业—做作业—互评作业—作业辅导—成绩查询,该流程在网络上的可操作性很强。二是班级分组讨论,教师针对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在班级内再分小组,小组内可以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讨论不同的教学主题。三种是校级讨论区,例如设置“专业四级讨论区”、“专业八级讨论区”、“日语学习语音讨论区”和“同声传译讨论区”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记录、在线答疑情况、使用各类资源记录和作业回答情况,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给予学生总评,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5网络化考试资源模块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平时监控与评测中反映出来,但不能全院或全校全面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效果。网络化考试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测试方式。在网络化考试资源中,题库是核心,按考试的类型不同分类,主要有公共题库(各类大学外语教材题精选集)、专业题库集、大学英语四六级仿真题库集和其他类型题库集。题库资源要充分反映资料库类型、适合用户层次、技能类型和适合专业等。在组织题库的过程中,要利用各类题型进行分类,例如:听力、阅读、语法、词汇、改错、完形填空、翻译、跟读和写作等。具体组合电子试卷方面可以从现有题库中随机抽题,即机选,也可以从各类自定义题库中单独抽选,还可以整体导入已有的整套电子版试卷,生成一套现成的试卷,减少传统考试的各种复杂环节,这样就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老师下一步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

第5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 职业规划 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孙庆民.关于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第6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会议首先由“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召集人陈圣日老师致辞,陈老师指出“视像中国”项目注重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发展,希望和各地专家与一线学校的老师们共同交流在线学习及中学生生涯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经验。

“视像中国”研训总监许波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的发展及在中小学网络课程领域的实践探索。许老师指出,要以全球化、未来化、信息化的视野制定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决策、领导、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接下来由各学校代表向与会人员介绍一线学校在混合式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形态。北京四中的常菁校长分享了北京四中具有开放、合作、个性张扬、尊重学生等特征的“双课堂”实践经验;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刘飞校长分享了对主题探究式混合课程建设的实践感悟,指出主题探究式混合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

会议的第四个部分围绕生涯课程建设展开。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王红丽老师介绍了北京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实践,并根据自身课程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对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建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陈晨老师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战略实施的视角分享了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情况;河南大学的梁林梅教授分享了《探索职业:航空篇》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体验及收获;北京师范大学的杨莹同学代表李玉顺研究团队分享了团队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本刊讯 6月10日,“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厦门明珠海湾大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协办,福建化工学校承办。会议邀请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厦门市教育局、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领导,以及教育信息化专家教授和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典型院校代表到会作主题报告。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总编祁伟主持。厦门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福建化工学校校长张永强等领导到会致辞。

在“专家讲座”环节中,演讲嘉宾就“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性问题”、”、“社会性网络教育应用”、“创客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的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等问题展开研讨。在“学校交流”环节中,常熟理工学院、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化工学校就数字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报、交流。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思路受到启发,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也更加深刻。

6月11日,与会代表还观摩了“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实践”,实地了解老师们是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前的“线上”自学,然后由老师引导,在“线下”开展课堂的学习讨论,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第7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一、现状分析:中小学在信技教学方面脱节原因

在应试教育现象仍然严重的今天,由于信技课程是术课或是小学科,在部分学校管理中得不到重视;学生从小由于缺乏正确、健康的引导,学生上网目的比较盲目;由于游戏的吸引,学生又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造成许多家长禁止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有时在小学时各学校或班级之间的教学进度也不相同,加上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小学信技课程上不到位的话,到了初中后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但有时还存在零起点的学生,造成进入初中后第一学期使得教师开头的课觉得非常难上。

二、换位思考:初中信技术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问卷和座谈调研表明,初中信技教师对小学生信技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文字输入的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才是信技的基础性操作知识。就“文字输入”来说,虽然单纯的学习文字输入是比较枯燥,但它在学生学习信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不管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或网络知识部分都要用到文字的输入,在小学学习中如果不打好基础的话,到了初中还要进行底层次的重复,这样很容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只是在上、下册各安排了1节课,可以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增加时间重点安排练习,学生在1-2年级刚刚重点学习了拼音,这个阶段是学生练习的最好阶段,既可以练习汉字的输入又可以让学生复习拼音和词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整体分析:中小学信技教学内容的衔接

从小学到中学,信技学科教材(苏教版)已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在开始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整体考虑的。

下面以(苏教版)中小学信技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为例:

相同模块: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信息的获取与管理、计算机安全与网络文明、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制作编辑幻灯片;

不同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和获取与加工、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电子邮件与博客、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技与课程整合的体现;信技课程在小学学习时重基础技能,而到了初中的重点有点都在应用上。

四、教学反思:把握“衔接”,着眼改进教学

目前,已经不存在中小学信技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不衔接的是信技课程的教学,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我校近几年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以本校信技为例,谈谈如何做好课程教学的“衔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目标,正确引导

进入初中后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信技的前提。在上信技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信技教育,让学生明白信技是21世纪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以信技能力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的最起码的素养。尽管在当前学校里,信技课不列入考试科目,但为未来作准备,必须学好信技。

(二)了解基础,规划教学

搞好信技衔接的基础工作,这是首要工作。初中信技老师可以前往小学部了解信技的学习情况,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还可以整合中小学信技教研组,便于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教师先摸清学生的学习实际,然后以此来规划初中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小学部分一些必要知识初中教师可以适当抽出时间作个复习性的巩固学习,为继续学习初中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通过小学几年的信技学习,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教师要先摸清实际,随后分小组进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由于小学每课学习知识点比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也要先适当放慢脚步,让学生慢慢适应。等学生适应了之后再加快脚步也未尝不可。学生之间可培养“帮带式”的教学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习惯,受益终身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中从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眼下,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已经渗透到了中小学的各个学科教学改革中,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的交互性、高速度、大容量和不受场地限制的种种特点,为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动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中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劣。

但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它的弊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与思考,特别是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建设与开发,以适应中小学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例如,中小学的体育课,因为它是与活动有效联系的,并且体育训练与体育的项目还受个体影响而无法全部或者实施有效的室内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那么,体育教师就应该认真思考,寻求对策。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参与山东省教育厅开展的网络学习活动,笔者认为,现代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应重点突出以下思路,以满足中小学对体育课开设的需求,满足素质教育和全面育人教育的需求。

1 要建设满足体育训练要求的、基础知识教育与训练并存的综合场所

经过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除极个别的标准化学校外,一般只有一个操场用于体育课教学,而操场用于体育教学仅仅是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个方面。因为中小学体育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且寓专业、素质、身体锻炼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它不仅仅只是学生能够打打篮球、排球那么简单,它更是学生身体发育时期多种素质培养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学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必须加强对体育训练场地的建设与规划,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能够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满足中小学体育素质训练的综合场所。

按照中小学体育训练标准,这个场所应该是既利于篮球、排球训练,又能够进行适合中小学体育训练的综合场所。要满足中小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训练、学习要求,这个场所应包括网络、计算机操控、体育训练成绩分析、体育比赛成绩显示与排序、身体素质锻炼等要素,能够显而易见。当学生在这个场所中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学习、体育素质训练、参与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比赛时,能够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做到成绩分析与通报,同时能够对体育精神做到弘扬,体育文化氛围浓厚,体育道德宣传完备,体育综合报道及时,以满足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适应现代人文对体育的要求,符合当代体育训练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如现在的中小学操场,只是简单的体育活动场所,不能满足现代体育训练与网络、计算机的发展需求,应该加强管理与建设,应该将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纳入学校发展之列,尽快适应高标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2 要建设体育网络教室,实现对中小学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和体育理想教育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已经将网络教室建设得相当标准化,并逐步开始实施基于网络教室的个性化教学改革。体育课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也是中小学必修课,建设与体育教学、科研、教改相适应的体育网络教室,势在必行。

建设体育网络教室与其他文化课教室有别:

一是在满足体育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满足基本的体育训练之需要,能够做到学生在体育网络教室内,既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又能够依据网络和计算机提供的信息,进行模拟训练,做到学有方向,训练有标准。

二是能够满足学生的专项训练之需要。中小学的体育课虽然不像大学体育,专项分得都那样明确,但依据中小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个体身体素质要求,适当对中小学生加强体育专项教学与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素质,能够多出体育人才,快出体育人才,为发展我国的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中小学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应发挥网络、影视和其他媒体的作用,既做到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又能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及时在体育网络教室内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与体育有关的其他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对中小学生加强理想教育、做人教育与全才教育,并不是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它是集体育、音乐、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生物、科学、自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育自身的教育原则与教学模式,决定它的教育功能,如果建设一个多功能的体育网络教室,体育教师可利用这个场地,对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的人生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世界观,力争做好体育训练工作,报效国家。

体育网络教室,不能单纯地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标准,应该兼容体育训练、体育模拟练习、小型体育比赛、体育沙龙等,赋予体育教学以全新的内涵。

3 要建设开放的体育娱乐场所,赋予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以新的环境

现在的中小学体育场所,每当放假时,基本上就关闭,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假日的体育场所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与人员,学生如果自由出入进行体育训练与活动,一方面影响到学校的安全,另一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节假日体育场所管理人员困乏,不能做到按时管理,不能及时进行指导与有序开展;

三是如果开放体育场所,社会上的闲杂人员趁机而入,造成管理的难度;

四是学校、社会共同组织和担负起节假日体育训练的责任不够明确。

节假日学校体育场所不能对外开放,学生节假日体育训练无场所、无指导,会造成相对混乱的局面,这也为节假日的学生管理带来了难题。目前,我国的全民体育运动教育已经开始,学校、社会应该承担良好的体育训练职能,应该发挥现有体育场所的功能,通过协调与社会的力量,将体育场所归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9篇:中小学学习规划范文

关键词:书院;中小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32-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以及经济转型的逐渐完善,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传统教育形式,备受关注。对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比比皆是。但是,传统书院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应用鲜少出现,相关研究甚少。且出于语文教学与传统国学的密切联系,著作研究多为具体到对语文教学的借鉴。本文在探究书院文化的基础上,对比借鉴传统书院制在高校成功应用的实例,对书院制在中小学实施的可能性加以探讨。

二、书院教育模式的特点

书院历经千年,对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其教育模式无不相关,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院将德育作为根本追求,不是以获取具体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德性、实现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

2.书院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基地,十分重视学术的交流,遵循“兼容并蓄”的原则,容许不同学术流派的发展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书院的会讲制度以学问为重,推崇取长补短的学风,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倡导百家争鸣。

3.书院教育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兴课程、重自学、兼指导,先生定期讲学并辅之以教学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则在阅读自学中找到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4.尊师爱生一直是书院的传统美德。师生的融洽关系主要由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密切交流。《岳麓书院续志・书院条规》中有:“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无妄行辩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纸怠惰。”这条学规在许多书院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三、当代中小学教育现状

目前,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首先,课堂教学设计单一。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很多老师和家长过分追求高分,导致我国教育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内容狭窄的状况。其次,课外活动设计相对较少。中小学课程设置绝大部分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为学生提供的课外活动时间也很少。同时,教师的任务观念过重。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的定位是知识的灌输者,一味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既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老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思路,把素质教育的内涵落实到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书院文化对中小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将传统书院模式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应用到现当代教育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尤其是不少高校进行的“高校书院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借鉴“高校书院制”的基础上,我们创造性地将传统书院模式与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提出以下五点借鉴经验。

1.加强德育教化,培养健全人格。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强调“学问与道并重”,他们传承了儒家的德育教化思想,要求学生不仅学好知识,做好学问,更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就鼓励学生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书院培养出来的是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当代的教育中,德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更是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中小学阶段正是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在教育中,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选择教师时,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文化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应该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一些德育讲座,重视发现学生身边有德育教化意义的典范,加强鼓励,让学生们知道到“德”应该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同时,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看望老人、帮助残疾人等的“德育”活动。

2.注重环境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古代书院一般都有讲堂、御书楼和教书斋等场所以供学子自由交流思想、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除了用于学习的场所,书院也会有一些供学子休息娱乐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的学子在闲暇之余可到赫曦台看戏,在园林碑廊间放松身心。这些设施为学子的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现代中小学设施更大程度地侧重于学习,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以及休闲的设施相对较少,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在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我们可以建设讨论室、资料室等供学生自由交流思想以及查阅资料的场所。同时设置活动室供学生休息娱乐,减轻繁重课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这些场所的设置有利于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以及社会公德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内就近组织和参与研讨等活动,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便利性,降低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成本,提高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同学间自由交流思想,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完善人格,拓宽视野,增进同学间的情谊,增强凝聚力。

3.改进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书院历千年而不衰,在社会当中一直保有生机与活力,跟其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与学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观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在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师生间互动交流很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为了改善彼此间的师生关系,中小学教育体系可借鉴书院的师生互动辩论式,提倡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质疑问难。在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也将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指引者转换,在教学中,摆脱大满灌的僵硬教学模式,以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为主,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进行日记教学,培养规划能力。日记教学法,是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法。早期的日记教学法出现在宋代,之后为历代沿用。虽然在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具体的实行方式,但总体上,都是学生设置日记记录所学,山长负责监督。日记教学法实行得较好的,是1864年在上海建立的龙门书院。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两本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则是读书日记册。分别记录每日所学、所做、所读书目、感悟以及疑惑。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质疑问难,相互切磋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学习方式。日记教学法将学生自学与老师指导巧妙结合,这种方式在培养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方面尤其显著,学生在书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学会到一种本领,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今天的中小学,可以借鉴日记教学法,学生设立日记册,来记录每日所学、所行、所感,同时在实行前期教师进行监督、指导,使学生对“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后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干预,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规划、反省的良好行为习惯。

5.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文化的获得,多数是通过老师和书本,而不是形形、实在可见的丰富活动,难免会难以较好地调动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可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对中小学而言,需要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尤其是可以多多开展文化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五、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书院模式中适应当代教育的精髓部分进行简单阐述,并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将传统书院模式融入当代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小学教育模式提出了五点借鉴经验。这是将传统书院模式与当代中小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求为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贡献微薄之力。我们希望能以此文唤起更多人对传统书院模式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影响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书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