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第1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年培训规模超过1.5亿人次。

(2)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①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②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③注重职业教育的“两加强”:一是加强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

(3)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准备就业者,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②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④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⑤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包括: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三、我校五年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依据。①各地、各校经社会调研、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后形成的相关调研报告。②劳动部门颁布的相应工种高级工技能等级标准。③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特点,形成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方案。

(2)制定方案的主要特色。①方案合理定位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②方案执行“3+1”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努力体现“五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③方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从毕业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出发,建立以职业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充实了“四新”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④方案在设计制定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⑤方案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兼顾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各地区、各校办学的特色差异性,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⑥推出了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课程结构和特点为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由以下三大类模块课程组成:基础理论类模块——综合化课程、专门技术类模块——理实一体化或项目课程、技能训练类模块——项目化或课题化课程。

(3)内容的解读。包括招生对象、学制与办学层次。①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②学制:五年。③办学层次:专科。④培养目标——总体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介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性强的操作岗位、工程师与工人间的纽带岗位—— “员”、生产一线的组织管理岗位等。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行为为导向,最终以项目课程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按独立的学科课程,而是按工作项目进行。

第2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下牵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应用性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导和导向性的作用。

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而言,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高职的协同发展问题,如果没有中高职的协调,就没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很难与其他教育建立协调和融合的关系,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两大主体,中高职教育要协调发展,合理衔接,落到实处就是要做到,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与衔接;二是专业结构布局的统筹与衔接;三是课程体系和教材的统筹与衔接;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统筹与衔接;五是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与衔接;六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

我们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始,三年来与多家中职学校签订了“2+2+1”、“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形式的协议。分段培养即前两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后三年通过转段测试,进入到高职学院学习。通过几年的工作、学习,和兄弟院校及中职学校的交流,使我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目标有了较多的了解,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内涵、途径和阶段性任务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2013年我省开始了“2+2+1”贯通联合的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都积极参与,特别是我们面对的中职学校参与热情很高,参与态度非常积极。为了达成合作协议,中职学校只是在专业名称上尽量迎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名称,而实际的培养方案 却是有着差距和断层,甚至于完全不能衔接。在这几年的合作与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中职学校的优质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参加对口考升学考试和单独测试招生这两个途径,而在升学考试中有困难的学生就主要放在了“2+2+1”和“五年一贯制”这个升学途径上,造成了“整锅端”的低质生源,给高职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而我们高职院校为了跟上这个新的培养模式,和建立稳定生源的考虑,没有过多过细的考察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因为都是在摸索阶段,给出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比较简单,粗放,没有系统设计五年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没有有机衔接,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也少与中职学校进行交流、沟通,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还是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的问题,不能做到五年系统的培养,使教学、学习过程出现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及生源流失,高职学院招生计划浪费的现象。

二、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结合我们实际情况,逐步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努力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到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出社会真正急需的人才。

三、具体措施

(一)统筹协调中、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中高职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有机衔接,自协议专业设置伊始,课程设计便随之相伴,形成一体化的培养方案。

(二)在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训方面等方面实现衔接,中、高职学校分工负责,有效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

(三)定期召开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研讨会,教学交流会,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材的开发等内容,同时为合作的中职学校进行师资培养,实现中、高职教育无缝对接。

(四)在贯通培养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培养院校要做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课程原理向技能掌握的转化;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纳入课程标准,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今年我院给16所中职学校授予了“优质生源基地”,我们想在今们后的合作中应该不仅仅是挂个牌而已,而是要正真发挥“优质生源基地”的作用,做到有实际意义的联合合作。我们高职院校要给中职学校一定的政策和自,从选拔到培养,正真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中,给高职院校输送高质量的学生,发挥正真“优质生源基地”的作用,使中职学校做到名副其实的输送“优质生源”。

四、创新与改进

第3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策略

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教育部于2011年6月召开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8月《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2月江苏省发出《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方案》),从发展规划、思想发动到实施方案,两年三大步,步步都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江苏方案》则率先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试点项目多,覆盖面广,而且对试点专业、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域都作了明确要求。现结合《江苏方案》,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

一、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江苏的实际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满足的不是“一般需求”,而是“更高需求”。

首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随着江苏省初中后招生市场放开、中职后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生等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通道是宽阔和畅通的,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一般需求的,但人民群众盼望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江苏省2009—2012年“专转本”报名人数分别为43342人、40589人、40130人、39173人,约占高职可以报考人数的20%,而每年安排的专转本计划则在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另外,“对口单招”本科计划需求旺盛。2009—2012四年中本科计划分别占总计划的17.4%、27.7%、25.1%、23.7%,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笔者还调查了某个试点项目中职学校的2010级和2011级的94名学生,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占70.2%,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占29.8%。从这些数据看,人民群众对接受本科教育仍处于“饥渴”状态。

其次,如何“满足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结构为38:28:34,适应这一产业结构特征,我国职教体系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重。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高教大省”和“职教大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但其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己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低端制造业要转移到苏北和中西部地区,这样苏州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人才。因此,苏州市提出“十一五”末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5.5年,平均已达到了本科层次。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目前,常州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1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5%,该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单靠传统的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看,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还显得不够。

“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提升现有高职教育的层次与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更高需求,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更高层次高职教育的需求。

二、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点

2011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尽快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的脱节、重复、断层具体表现为专业上的脱节、课程上的重复和学制上的断层。

一是中高职专业上的脱节。首先是专业设置管理部门分属两个部门,名称难以统一,也缺乏一定的层次。其次是数量不对等。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共分类、78小类、532个专业。在目前的对口单招等考试中,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无法完全和直接对接,许多有升学愿望的中职学生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只能选择放弃。

二是中高职课程上的重复。学校办学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裂痕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在目前的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学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且各自为政,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重复现象在所难免。以对口单招为例,虽然要求高职院校对中职升学的学生要独立组班,但由于人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执行并不到位。

三是中高职学制上的断层。在中高职衔接方案研讨过程中,学制争论一直是中高职院校长纠结的问题,那就是 “3+2”“2+3”之争。高职学院院长希望中职两年、高职三年,顶岗实习安排在高职阶段,中职校长希望中职三年、高职两年,顶岗实习安排在中职最后一年,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能够到高职院校进行补救,这些争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利益和方便管理之间的博弈。

(二)政府统筹力度是解决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的关键

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点是逐步理顺和规范中高职专业名称,加强中高职课程的对接,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力度,《江苏方案》明确要求,中高职衔接所选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学校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试点学校必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地区则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的范围内开展。

一是统筹中高职专业的对接。统筹中高职专业目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过渡措施,《江苏方案》明确提出,在试点项目中,原则上低层次院校的专业服从高层次院校的专业名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专业以普通本科为主。

二是统筹中高职课程的对接。《江苏方案》要求,在衔接试点的院校中,由高一级学校牵头召集参与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对接要融入校企合作、实践导向和双证融通三大要素,建立统一的课程组织机构,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构建“中职为基础、高职为目标”的内部有效衔接机制。

三是统筹学制的相对稳定。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江苏方案》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完成3年制高职和5年制高职学习后,再进入普通本科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在政府的统筹下,各层次院校的学制都得到了规范,给中高职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试点高职本科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切入点

(一)曲折而艰辛的“三条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重庆市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表示,上中职中专的孩子今后有望继续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以江苏省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看,中职中专毕业生要读到专业硕士大致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普通本科学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中职对口单招一般在总计划安排30%左右的本科计划,因此,能够走通这条路是比较幸运的。第二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高职院校,通过专转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江苏每年专转本总计划控制在毕业生的5%以内,高职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报考,但从2014开始,高职三年级的学生才允许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在录取率提高的同时,对于想走这条路的学生来说,机会又少了一次。第三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再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接本”、“专升本”进入本科,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但是“‘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被认为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因此,这类教育难以形成规模。

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虽然有三条路能够让他们实现专业硕士的梦想,但这三条路条条都是曲折而艰辛的路,并且他们是以放弃原来的教育体系和技能学习经历为代价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机会的,他们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薄弱的文化基础却屡屡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困难。这里显性的是个人资源的浪费,隐性的却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想而不现实的“第四条路”

除了上述三条路,使“上中职中专的孩子”能够读到专业硕士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设计了第四条路,即: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从理想来看,这条路应该没有问题,但从现实看,有两大问题需要要讨论,一是应用本科院校自身是否认同这一制度?具体讲就是“不愿意”和“不容易”两大问题。

首先是“不愿意”。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术人才培养目标,现在要他们回到职业教育体系来,他们自身恐怕“不愿意”,“宁当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根深蒂固。其次是“不容易”。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特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难以与职业教育实现全方位的对接,另外在招生计划的安排上也有难度,因此这种衔接可能会造成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尴尬。

《江苏方案》虽然也安排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但明确要求“该项目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体现了对“第四条路”的审慎态度。

(三)充满希望的“第五条路”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各级(层次)教育分为A、B两类,也就是说,从中学教育阶段开始,教育就划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从而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平等的地位。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看,普通教育体系比较完备,而职业教育还是“断头”体系,且普职互通的“桥梁”太少。职业教育的“直通车”怎么通、“立交桥”应该怎样架、“最后一公里”怎么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回答的问题。《江苏方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安排。

《江苏方案》积极探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率先确定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别与2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这也是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试点项目之一。目前,联合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已由两校共同制定完成。新生入学后,4年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教学质量监督、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由本科大学负责。

第4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今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让人满意的目标模式,对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如:文化基础课相互脱节;专业课和实训课重复设置;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现就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实现人才系统化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加快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贯通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产学合作原则。深化“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中高职院校要携手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有效衔接原则 统筹规划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职教集团为依托,由高职院校牵头,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中高职分段贯通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明确中高职各段的教学重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加大课程的整合与重构,构建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职业切合原则 在对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条件和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科学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任务

1.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相衔接。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科学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明确中职和高职贯通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相衔接。聘请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据就业岗位需要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各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推进中高职课程内容相衔接。中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实际,明确各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体系。

4.推进中高职教学过程相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广泛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团队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5.推进中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相衔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结合各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四、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1、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含高职专业、贯通对应中职专业、接续本科专业;

2、就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分析,含就业方向、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3、专业定位,含学制与招生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

4、贯通培养思路,根据专业特色,科学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培养思路,中职段与高职段人才培养侧重点等。

5、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含课程设置、衔接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说明;

6、教学进程与学时安排,含教学进程表、课程教学安排;

7、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评价,含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8、毕业要求,主要指毕业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标志指标描述。

五、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由试点高职院校牵头负责,要在相关职教集团内成立贯通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本集团内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指导。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经教育厅专家组审核批准后实施。

(二)坚持科研先导

针对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鼓励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协同探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加强过程管理

统筹做好贯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仪器配备标准和衔接教材开发工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条件。加强中高职贯通合作院校人才培养的沟通交流,加强实施过程监督管理,保证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架设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即中职院校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结束职业学校以前的这种终结教育局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互通,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及形式与基础教育教材相差无几,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上的厌学,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1.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客观上决定了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化服务专业课程功能的原则

“职业”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多年来,我国职教工作者在借鉴国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一直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围绕着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形式及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就“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达成共识。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参照,突职业特色;课程结构以学生素质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式以探究和实践为主体,以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也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校本教材。

2.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我校实施的“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表明:我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开发的研究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的历史变革。2005年12月全国职业技术课程研讨会议强调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相沟通的职教课程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06年9月在机电类专业实施了《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种为核心,根据实施项目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全方位跟进”的要求。我校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方案相应出台。

二、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1.方案概述及内涵

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原则,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内涵可概述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就业岗位对语文学科知识需求为核心,以突出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为前提,以语文应用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这里,“以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校不同时期应知应会的项目要求,结合专业课内容,选定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再按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规律,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本方案将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解析为3个层面l0个项目,分别是:

(1)就业岗位需求层面。以就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现代企业技能型劳动者应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文阅读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口语表达、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②常用应用文体写作;③快速阅读方法。

(2)终身学习能力需求层面。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本位,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用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发言、演讲、辩论等形式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②常用文体写作技巧;③略读、精读、比较、研究等阅读方法;④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及文言文知识。

(3)个性发展需求层面。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及个性发展为参照,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及个性发展需要。参考的项目有:①文学作品赏析;②美学基础;③文学创作。

2.方案特点

此方案的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就业岗位能力及专业课程需要,选设语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用性强。

二是打破学科体系,加强了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沟通与联系,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第6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取向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为龙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新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当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社会需求时,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和成效,进而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和特色。

一、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

从2000年以来,教育部陆续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性、方向性意见,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必须以这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思想为统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总结和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飙升到2009年的629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跨进了“大众化阶段”。大规模扩招导致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近几年来,多数高职学生以200多或300多分的高考成绩进入高职院校,生源的整体文化基础薄弱和学生差异程度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众化教育赋予了不同教育类型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生源现状的客观需要,摒弃传统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上下功夫,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根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原则是职业性,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保持与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特点、要求及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研发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前提,以构建课程体系为核心,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确定本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群),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和职业岗位。

第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它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整个培养方案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根据所确定的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要准确、科学、合理,文字表述应简明扼要。

第三,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标准。如果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就会因为缺乏客观依据而失去效力。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可以确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确定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确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

第四,明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工作任务,课程开发途径是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到某一专业,就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需要的深入调研,了解本专业毕生学生就业的岗位(岗位群)有哪些,任务领域有哪些、工作任务有哪些,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哪些职业能力是所有岗位共同的能力,哪些是专门化方向(工作岗位独有)的能力,对应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列对应表)。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

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能否建立体现职业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把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明确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主要指本专业完成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室(中心、基地),内容包括校内外实训室(中心、基地)名称、规模、功能和主要设备装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促进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互动。

第二,明确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或理论(含实践)课中的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毕业设计、专项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顶岗实习要求覆盖率高、不少于半年,分布的职业岗位及顶岗实习内容要符合培养目标和要求。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第三,明确实践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和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

第一,共同制订方案。充分发挥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

第二,共同开发课程。要充分保证行业企业的资源,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课程标准,共同完成专业课教学,共同拟定考核标准和方法。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兼顾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要反映职业岗位状况和工作规范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实际的统一,从而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考核为辅。与相关行业部门和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保证每个专业至少要为学生开设一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行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要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教材,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将职业岗位一线的经验数据和经典案例纳入教材内容,开发学习情境,设计实训项目和教学方法。

第三,共同建设基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高职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基地要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增强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主要接纳合作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也可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三是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必要条件。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第四,共同打造团队。高职院校要建立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的制度,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同时,各学校也应主动与合作企业联系,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并将其列入师资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等.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 马必学.以系统化的理念全面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之二[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第7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关键词]CBE 法律职业教育 路径

[作者简介]杨慧(1980- ),女,黑龙江大庆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商法。(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18-02

一、CBE教育方法论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教育方法论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使学员获得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全部能力为目标构建的科学教育体系,是流行于北美的一种职业教育解决方案。CBE理论的核心是能力本位教育,该能力(Competence)不能狭义地解释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而是从事特定职业所应必备的职业能力。一项职业能力通常由8~12项综合能力构成,每一项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6~30项专项能力,CBE教学以学员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岗位需要出发,确定相应的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通过专项能力的养成,使学员将其掌握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整合为我们所期望的职业能力。

二、法律职业教育与CBE方法论的契合度分析

1.目标契合度。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帮助法律人获得法律执业所需的知识和训练。CBE方法论是建立在系统专业的职业分析基础上,充分研究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筛选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进行课程开发,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并通过教学使学员获得。从目标上看,CBE解决方案“让教育面向市场,同时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非常符合法律职业教育的宗旨。

2.内容契合度。法律职业是随着社会和法律发展从其他职业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职业,作为一种由专门从业人员所进行的专业性活动,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特殊的素养,包括法律知识以及正义感、责任心等职业道德素质,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法律职业教育。法律从业人员必须精通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其所从事职业要求的特定法律知识,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以及熟悉并掌握法律原理及法律应用的技术。目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差异不大,在法律职业训练方面严重不足。如何建立一种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职业训练模式,是法律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CBE方法论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以“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科目,以“专项能力”安排学习计划,通过综合作业、模拟训练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整合学科知识、技能与态度,使学生脑、手、心同时得到发展与锻炼。

3.方法契合度。我国法学教育一向缺乏职业教育的性质,传统的学院式法学教育方法过分注重对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法律条文的阐释,而忽视将法律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主体为普通高等院校及高等政法院校,此外还有29所司法学校和27所司法警官学校承担中等法律职业教育的职能。近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倡导下,课堂讨论以及案例教学逐步开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实训方法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环节,但日常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CBE方法论从特定职业所需的技能与素养出发,设计能力素质图表,通过调动和培养学生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将基础理论认知、教学模拟训练及实习实训紧密结合,锻炼学生诉讼技巧、非诉讼事宜的处理、谈判技巧等实务性能力。将产教结合的方式引入法律职业教育,将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推理及适用过程展现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法律事实的认知能力、缜密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以CBE方法论改善法律职业教育的路径

1.能力素质图表的制定。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即开发教学计划(或课程),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确定。就法律职业教育而言,DACUM的制定可以由包括律师、法官、企业法务在内的经验丰富的法律从业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理解与诠释能力,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思辨能力,律师执业能力,法律职业素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原理能力,表达能力。根据综合能力设计展开更为详尽的专项能力分解图表。这些专项及综合能力涉及法学专业17门核心课程,涵盖三个主要就业方向(律师、法官、企业法务)应具备的全部基本能力。

2.“三段式”教学方案的构建。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希望达到的目标”。职业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知识的传输,更要依靠现场实践。法律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能力素质图表为依据,构建法律综合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方案,即认知实习、教学与模拟训练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将三段式教学方案应用于法律职业教育教学,运用法律诊所、社会实习、法律援助等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可加强学生法律应用的训练及能力,可利用社会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增强学生对公正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3.创造参与式教学体验。参与式教学体验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置于“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中”,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应用性课程的准备部分,通过技能学习指导书的运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目标,采用向学生征集主题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课程结束部分,使学生对课程进行自我总结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对学习成就的快乐体验。在课程中间部分,改变以往的“我说你听”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练习、创造与施展,通过大量模拟庭审以及辩论赛运用,增强思辨能力与心理素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拓展法律职业教育的功能,这是CBE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法律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4.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变。在CBE职业教育解决方案中,考核CBE课程的内容和标准是公开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衡量学生能力水平,如笔试、口试、辩论、现场答辩等。对于学生在入学前已掌握的能力与技能,经测试合格后可以免修,避免浪费时间。CBE体系中,对能力的评价采用1、2、3、4A、4B、4C六个等级,学生可根据指导书中确定的考核内容与标准自我评估,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保证能力评定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5.评价与改进。教学评估与改进是CBE课程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估的内容涉及市场、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师和教学效果等,要对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评价,生源市场评价主要根据入学第一志愿及第二志愿填报率形成,毕业生就业市场评价标准主要是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率。培养目标的评价与调整主要由DACUM委员会进行,根据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的教学体验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价调整修正培养方案。教学环境应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一致。教学过程、教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在学校现有的考评体系基础上建立,体现经常性、日常化特点,注重平时养成教育。

6.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体现和升华,是一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特征的集中体现。古罗马以“贵族责任”推行法律职业道德,基督教曾以“天职观”影响法律职业道德,近代英国律师界采用“言传身教”的导师制进行职业伦理教育,美国法律教育主要通过法学院进行,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还有专门的律师职业道德考试。CBE的职教培养方案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态度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一般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树立对法律的理性信仰,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内化为行动目标,有助于维护自身对外的身份意识、带动整个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建伟.试论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的提升与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第8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用

作者简介:张健(1962—),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其策略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的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12ZDIXM023,主持人:庄西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4-002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这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常州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市政府分别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常州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方案》,正在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研究探索中、高职衔接体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当然,开展这项探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许多教育制度设计上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明晰思路。

一、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中、高职协调发展、逐级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尽管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整个教育的体制还很不健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其体系远没有普通教育完善。比较理想的教育体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两轨并行,横向互相沟通、形成立交。“两轨并行”实现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互相沟通”则实现教育体制的灵活开放,两者结合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完整体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人才按类型分轨发展,但允许个体根据需求和能力跨轨发展,职校生成为博士、院士,或大学生成为技师、高级技师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在制度建设层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轨应成为两类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主流。因此,构建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必然的教育制度设计。我国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制教育体制,即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按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的比例,分两个途径继续学业。但问题是职业教育一轨与普通教育一轨极不相称。普通教育有完善的高中-本科-硕士-博士逐级递进的升学体制,而职业教育升学体制很不健全,止步专科高职,本科高职也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对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衔接的体系缺乏系统研究,对本科高职的内涵和定位尚无权威界定,包括对“本科高职”这个名称,亦或“本科层次高职”,甚至本科能否有高职,应该有怎样的高职等等,目前均无公认界定,研究生层次高职更是莫衷一是。概念上模糊,理论上苍白,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上的无奈,造成我国规范意义上的本科高职至今没有形成,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本科高职的呼声很大,但是并没有明确定位于本科高职的高等学校类型,中职往上找不到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可以与之对接的高等学校。中职升学与普高升学只是殊途同归,回到学术性高等教育的老路,并未彰显职业教育体系特征,中职技术技能专长并没有通过继续升学得到延续和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确立技术本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研究本科高职的内涵性质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哪些高等学校及哪些专业有条件承担本科高职的培养任务。本科高职从其字面和内涵理解,应该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属性,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可以肯定,本科高职与传统学科性本科培养的人才类型应有明显区别,同时这类人才在职业领域应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高等教育界认为,我国一批新办本科高校应该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老牌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区别开来。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将应用型本科中偏重技术应用的本科专业或本科高校单列出来专门研究,称其为“技术本科”,专门将其界定为高等技术教育,明确其定位于培养介于工程师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人才——技术师[1],倡导其办出鲜明的高等技术教育特色。其实,技术本科培养的所谓技术师目前实际上也是工程师,只不过主要职责是在工作现场,而不是在研发和设计领域,主要解决技术师承担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所以被称为现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当然,研究者并没有确认“技术本科”就是本科高职,或者将本科高职界定为技术本科,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目前尚没有达到高度认同。不过就高等性和职业性来看,技术本科归于本科高职有其合理性。另外,即使是老牌的研究型大学,也有许多技术类专业,实际上也是技术教育,从更宽泛的技术教育来说,技术教育不仅培养工作现场的技术工程师这类技术人才,也为技术人才成为高端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奠定基础,即使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许多技术专家也是技术应用人才。发达国家之所以国力强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领先,技术发明和新产品、新装备不断涌现,先进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探索本科技师培养制度

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本科教育值得研究,即“本科技师”,本科技师的另一种含义是本科层次技师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当然,目前尚没有作为本科教育类型的本科技师学制,也没有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技师是一类高技能人才,但是加“本科”定语的本科技师人才尚未成为一种规范的人才类型。虽然实际中已经出现专门培养技师的技师学院,但是技师学院并不是本科高校,其本科教育只能套学其他高等学校成人本科来实现。[2]这只是技师学院自发寻找的一种解决技师本科学历的办法,并未形成国家层面规范的本科技师学制。尽管技师学院培养了具有本科学历的技师人才,但是与本科高校通过规范学制培养本科技师人才的模式还不是一回事。因此,从满足产业发展,培养更被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出发,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否可以通过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专门开设本科技师专业,开发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本科技师专业与传统学科性本科专业并不等同,也不是学科性本科与技师培训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类新型本科专业。因此,本科技师必须进行一定的学科教育,但其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却不能套用传统学科性本科;同时,本科技师培养也不同于传统的职业实践岗位上培养技师的模式,而后者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支撑,存在实际多岗位工作实践的局限,技能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所以,本科高校设置本科技师专业,技师成为大学生,需要有很大程度上的概念和观念上的突破,制度和模式上的创新。可见,本科技师不同于传统学科性本科人才培养,更融入了技师职业资格培养的要求,也不同于传统技师培养,更加强了学科教育的要求,而且培养的技师人才在职业领域里其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明确,从而满足了本科高职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因此,本科技师归入本科高职也是合理的。

当然,技师能否通过院校培养一直受到许多质疑,在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阶段,技师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基于熟练操作技能的“能工巧匠”式技能人才,这类技能人才不是通过院校培养的,而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发成长的,在以往不具备院校培养技师的条件下,技师也只能在生产实践中自发成长。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具备了院校培养技师的条件,基于高新技术运用和创新素质的技师需求越来越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纯经验型、手工操作型技师已经不能适应智能型、知识型职业岗位的要求了,智能型、知识型技师的培养,更依赖于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这类技师人才更多地依靠最新专业知识掌握心智技能,需要通过院校系统的专业化培养。在职业院校里理论教学更系统,更能支撑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更有条件进行各种疑难故障的模拟集成和项目化训练,而且,本科技师作为一种探索的高等教育学制,是指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师,毕业生未来工作岗位明确为技师,按照技师成长规律进行技师人才培养,未必学生毕业即达到技师资格,而是对培养人才类型的界定,但可以肯定,学生达到技师资格的过程将大大缩短,就像工程型高等学校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工程型人才,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毕业即为工程师。

(三)明确专科高职分类定位

明确专科高职分类定位必须从专业人才分类着手,专业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教育,即: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我们国家的学术教育、工程教育起步于本科,技术教育起步于专科,职业教育起步于中职。前一类人才是学术人才,后三类都是应用型人才,后两类人才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四类人才有比较明确的职责分工,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发现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的研究工作,工程型人才是根据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设计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工具、产品图纸来,技术型人才是把这种图纸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技能型人才则是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生产出产品实物来。[3]在专业的名称上,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基本体现了不同类型教育的特征:学术教育往往称为××学,工程教育往往称为××工程,技术教育往往称为××技术,职业教育往往称为××工(工种),不同类型教育的专业课程名称上也有区别。目前,不同教育类型的专业和课程名称混淆比较严重,规范性还很不够,这也导致了人才培养定位互相交叉,特别是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混为一谈,混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责区分,削弱了技术人才培养。

目前,专科高职院校定位有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等说法,这样的定位其实并不科学,既没有区分高职与中职人才规格有何不同,也混淆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区别,使得高职和中职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混为一谈了。其实,我们国家将专科层次教育称为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归入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又明确提出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而不单单是技能型人才,其中高专就是高等专科学校,更多的属于技术专科,高职就是专科高职院校,目前已发展为高职高专的主体。高职也应根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征分为两类: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为技术专科,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这类人才称为技术员或技术师,负责实际的生产过程、技术运用和产品工艺的管理,所以也被称为现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主要是对脱离个体而客观存在的技术知识的掌握,其特征是技术知识记忆在大脑中,在工作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技能的依赖度不高,但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技能达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是否高级职业资格还要看教育起点是普高还是中职),从事实际的产品生产操作,其特征是对必须依托主观个体而存在的技能的掌握,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而是突出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实际操作。所以,高职院校应分为两种类型,或专业设置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教育,另一种是技能教育。技术教育招收高中生或中职生,培养专科层次技术应用人才,技能教育招收中职生,培养高技能人才。

(四)发挥地方政府统筹作用

常州市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教育部确定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构建中、高职衔接模式,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积极思考,研究方案,并组织地方本科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充分调研论证,在全省总体单招体制框架下,在地市范围内,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上有所创新,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科学设计试点方案,试行地方高等学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等密切合作培养高学历技术技能人才的体制。为此,市政府制定了《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方案》、《常州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导意见》,明确按“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个序列定位人才规格,按照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开展中职+专科高职、中职+本科、专科高职+本科等形式的试点。常州市明确“中职+专科高职”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定位于技术专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分别为专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专科高级工,“专科高职+本科”、“中职+本科”分别定位于技术本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分别定位于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本科技师,并在两个教育阶段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充分体现,探索本科层次高职、专科高职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方式。

第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和培养模式

1.技术本科[4]

(1)内涵界定。选择本科高校中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明确为“技术本科”专业,实行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急需的技术应用职业岗位(群)。

(3)人才定位。工作现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技术创新能力,就职于技术、工艺、管理等岗位,承担工程设计向产品生产转化工作、工作现场技术与生产管理工作。

(4)课程设置。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兼顾学科性和技术性,突出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指导对接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对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文化课基本达到普通高中学业标准,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本科阶段课程对接。

(5)培养体制。中职起点:实行中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即“7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职起点:实行专科高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即“5年分段一贯制”。

(6)招生机制。中职起点:高等学校与对接中职校联合确定中招标准,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学校,学生中职毕业,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院校。专科高职起点:高等学校与对接专科高职院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学生经高考入学专科高职院校,学生专科高职毕业,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院校。本科高等学校将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

(7)衔接机制。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3年中职期间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技能水平等达到高等学校规定要求,经高等学校成绩测试、面试及综合考评,符合本科入学条件(要求和办法由高等学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4年学习。同样,专科高职3年+本科2年:学生3年专科高职毕业,符合本科入学条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学习。

(8)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开发有别于学科型本科专业的与中职、专科高职课程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项目化教学、综合实践和技术创新训练,进行一定的工艺设计能力培养,两个教育阶段的顶岗实习统筹安排,学生毕业取得本科文凭、学士学位。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或技术专家。

2.本科技师[5]

(1)内涵界定。实行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急需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技能职业岗位(群)。

(3)人才定位。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职于生产和管理等关键岗位,承担生产、检验、设备调试维修等工作。也可作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

(4)课程设置。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兼顾学科性和技术性,突出职业资格标准和创新能力,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开发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高等学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对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文化课基本达到普通高中学业标准,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本科阶段课程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即“7年分段一贯制”。

(6)招生机制。高等学校与对接中职校联合确定中招标准,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学校,学生中职毕业,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院校。本科高等学校将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

(7)衔接机制。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3年中职期间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技能水平等达到高等学校规定要求,经高等学校成绩测试、面试及综合考评,符合本科入学条件(要求和办法由高等学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4年学习。

(8)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对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与中职课程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方式,采用任务式、课题式课程模式,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职业资格与创新训练紧密结合,职业能力逐级晋升至技师水平,两个教育阶段分别进行一定的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取得本科文凭、学士学位,工作实践满两年申报鉴定技师职业资格。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师人才,或技术、技能、管理、培训多个领域的“跨界”人才。

3.技术专科

(1)内涵界定。在专科高职院校的技术型专业,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职业岗位(群)。

(3)人才定位。工作现场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职于技术、工艺、管理等岗位,承担工程设计向产品生产转化工作、工作现场技术与生产管理工作。

(4)课程设置。专科高职院校突出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实行技术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专科高职院校指导对接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对接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专科阶段课程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专科高职分段合作培养,即“5年分段一贯制”或“6年分段一贯制”。

(6)招生机制。专科高职院校与对接中职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学校,学生中职毕业,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将专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

(7)衔接机制。中职3年+专科高职2年或3年,学生中职3年成绩达到专科高职院校规定要求(由专科高职院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专科高职院校的技术专科专业学习。

(8)培养模式。专科高职院校开发与中职课程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项目化教学、综合实践和技术创新训练,两个教育阶段的顶岗实习统筹安排,学生毕业取得专科文凭。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

4.专科高级工

(1)内涵界定。实行专科学历教育和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职业岗位(群)。

(3)人才定位。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以专科学历身份和高级工职业资格在企业一线较高技术岗位或关键生产岗位就职。

(4)课程设置。专科高职院校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开发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突出职业资格标准和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任务式、课题式教学。高等学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发中职阶段对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专科阶段课程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专科高职分段合作培养,“5年分段一贯制专科高级工”培养体制。

(6)招生机制。专科高职院校与对接中职校联合确定中招标准,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学校,学生中职毕业,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将专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

(7)衔接机制。中职3年+专科高职2年,学生中职3年成绩达到高职院校规定要求(由专科高职院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专科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专业学习。

(8)培养模式。专科高职院校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对接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与中职课程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方式,采用任务式、课题式课程模式,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职业能力逐级提升至高级工职业资格,两个教育阶段分别进行一定的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取得专科文凭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9)发展展望。在专科学历和高级工职业资格基础上,未来可晋升工作现场技术(或工艺)工程师或技师,或成为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第二、统筹试点管理指导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站在更高水平上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期性、系统性、制度性工程。如何进一步发挥区域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深化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合作,在体制制度内涵上下功夫,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积极探索,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促进教育整体改革、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诸多问题的基本措施。为科学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常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了对试点工作的管理指导。一是统筹试点专业的招生工作。市教育局、招生委公布中招方案时明确试点专业的招生办法,并通过中招新闻会向媒体公布,各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相关政策在市招委印发的《中招指南》以问答形式进行宣传,高校和中职校共同决定招生分数线,中职+本科的试点专业招生确定为四星级高中分数线,并在四星级高中前录取,确保生源质量,为本科阶段教学奠定基础。二是统筹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市教育局分别成立了“中职+专科高职”、“中职+本科”、“专科高职+本科”各项试点的教学指导小组,加强了对招生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高等教育阶段入学标准制定的协调指导,试点工作教学指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合作培养高校和中职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组成。同时,成立由两个教育阶段教师参加的课程教学校际教研协作组,并随着课程开设逐个建立,市职教研究所负责统筹指导,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研讨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科学把握两个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4.

[2]钱大庆,张健.高等学校“专科高级工”“本科技师”培养问题的探讨[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10):15-18.

第9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

关键词:培训包 人才培养方案 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往往都需经过必要的培养训练,才能成为适合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计划,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及认定人才的指导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涵盖培养目标、培养年限、获得证书、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设置及课程说明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即相当于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解读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

要比较分析澳大利亚培训包与中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我们首先对培训包内容做一个简单解读。以TAA04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Training Package为例。TP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1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此部分为接收培训课程学员需了解的一些信息。TP是动态管理,提示学员选用最新的培训包,并对培训包的修订及本培训包的能力模块做了详细介绍,保证培训包的延续性。

1.2 Overview:综述部分

介绍什么是TP、如何开发、何人执行、国家认证部分、能力模块代码名称解读、本培训包培训技能等。

1.3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证书体系

介绍AQF及完成本培训包培训所能获得的证书及相应技能。

1.4 Employability Skills从业技能

澳大利亚认为未来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大基本技能:Communication、Teamwork、Problem solving、Initiative andenterprise、Planning and organizing、Self-management、Lear-ning and Technology。从业技能综述帮助确定各个行业从业技能具体要求。

1.5 Industry requirements for Employability Skills/

Qualification行业从业技能在证书体系下进行详细分解。例如学员要获得TAA04 CERTIV证书需要完成12个核心模块和2个选修模块的学习。并详解了该行业对获得该证书所需达到的上述技能的具体的要求。

1.6 Assessment Guidelines/Designing Assessme-

nt Tools/Assessment System Overview考核评价体系。对培训包考核评价进行综述,考核评价手段、考核评价的认定、及考核评价人的资格等作出具体要求。保证考核评价有效、可靠、公平、灵活。

1.7 Competency Standards/Competency Standar-

ds-Industry contextualisation 能力标准/行业能力标准。

从业技能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确定本培训包能力模块组成及获得技能。

1.8 Units 模块内容

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unit descriptor), 列举其组成部分Element和授课标准performance Criteria,以及本模块所需技能及知识(Required skills and knowledge)等。

2 澳大利亚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与中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对照TP和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组成,我们可以看出TP与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多相近之处,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已日臻完善。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TP细微之处仍对我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1 人才培养动态管理

TP的内容是根据最新的行业动态不断进行修订的而且每一次修订都是受控的(version controlled)。这既保证培训满足行业要求,又保持人才培养的延续性。我国职业教育现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成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为各院校自行制定,且每年的调整也没有必要的备案。这不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TP的动态管理模式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行业开发更具权威性

要培养合格的行业工作人才,首先要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培养满足行业所需的人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满足行业需求,得到社会认可,必须首先要对相关行业做充足的调研,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分析研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报告,制定出适时的人才培养方案。

19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领域推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理念。培训包是由相关行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下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且通用的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1998年起培训包在全国推广,TP的认证全国认可。

相对而言,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国家制定指导意见,各职业院校自行组织调研的前提下,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不相同。与TP相比缺点在于无论从调研的范围、人员水平等都相对较低,缺乏权威性。但也有优点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切合地方特点,适合培养地方人才。

2.3 培养目标简单明晰

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一目标都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但这些目标要求往往是宽泛的,具体在专业培养方面如何融合获取却缺乏相应的办法。相对而言,TP中各专业的能力培训都围绕技能Communication、Teamwork、Problem solving、Initiative andenterprise、Planning and organizing、Self-management、Learning and Technology展开。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工作素质融合一起,通过各种能力培养模块的设定获得相应综合技能。

3 澳大利亚培训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3.1 国家资格认证确保职教地位

培训包(TrainingPackages)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与培训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学法规。其主体部分得到国家认证,获得文凭全国通认,疏通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重要一环。

3.2 行业开发保证教育和就业质量

培训包的开发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资助,委托国家行业培训顾问机构(以及一些其他被认可的行业机构和公司)开发的。开发和实施是动态管理,大约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更新维护。其基本特点行业制定、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全国统一且通用。培训包由行业制订又为行业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标准全国统一,保证教育质量;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3.3 证书一体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AQTF框架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确保学生可以从一种资格证书水平进修高级水平,也可凭借这一证书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与普通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一起构建了国家终身教育体系。

总之,对照TP与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而培训包的国家认证、规范性、权威性及延续性等仍是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进一步借鉴学习之处。通过借鉴学习,有助于我国各职业院校制定更加合理,社会认可,提升培养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让国人更加尊重和认可并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祥瑜,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休系及其优势[J].中国职业教育,2006(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