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留守儿童的特征:

被访谈的58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20个子女。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带到城市里来。访谈个案也显示,农村流动农民一般也倾向于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乡,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这个子女毫无疑问地会被留在家乡,但当大子女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为女孩子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大儿子带到城市里来。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从教育分布看,6~15岁小学和初 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近90%左右,只有10%的留守学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职业高中读书。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海省化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刘正奎等.留守儿童社会焦虑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

[7]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二: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五大风险

 

学界与舆论界普遍关心留守儿童现象,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下述五大问题/风险。

 

(1)营养与健康问题。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常常由祖父母作为监护照料者,这些老人往往缺乏营养、健康与卫生常识,加之劣质代乳品与劣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这些因素令其孙子女面临暴露于营养不良及健康卫生方面的风险之中。

 

(2)学习与认知问题。照料的老人往往没多少文化,缺乏辅导孙子女学习的能力;年老体衰,缺乏管束孙子女的精力;隔代抚育,往往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督促孙子女学习的动力,这些因素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

 

(3)心理与性格问题。由于父母言传身教较少及与父母情感交流较少,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能会两极化:或者有孤独倾向、过分敏感倾向与自卑倾向及社交障碍,变得过于内向与孤僻,在学校里缺乏朋友或被大孩子欺凌,或者因为缺乏管教而变得非常任性,叛逆心理特别强,甚至有暴力倾向,成为欺凌者。

 

(4)行为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正常的道德观念,成为问题儿童,乱纪、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5)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们暴露于各种人身安全风险中,每年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因为生源持续减少,农村中小学在不断减少与合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提高了交通风险。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缺乏照看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刑事犯罪受害人,留守儿童被拐卖、被杀害,留守女童被的案件时有发生。

 

照料与生存资源的权衡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一般是问题导向的,多少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基本假设:“留守儿童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等。这是一种宏观视角。但首先要理解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然后才能回答留守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哪些对策是有效率的。

 

那么,在(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境况是否真的要比与父母同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差呢?留守儿童真的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吗?

 

2015年,来自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及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11名学者,在《Health Affairs》34卷第11期《中国留守儿童:父母外流对其健康、营养与学业的影响》。

 

2009-2013年,研究者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10省份14.1万个农村儿童样本。高样本容量令该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公共政策价值。研究设置了9个指标,来衡量非留守儿童群体(对照组)VS留守儿童群体(实验组)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为留守儿童。研究结果如下:

 

贫血率,这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27%。在身高与体重这两项指标上,农村非留守儿童得分均略低于留守儿童,经统计检验,对照组表现等同于或劣于实验组。土源性蠕虫感染率,非留守儿童(39%)要高于留守儿童(25%)。屈光不正率,非留守儿童(17%)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13%)。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不差于甚至优于非留守儿童。

 

初中辍学率,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19%。将数学、语文与英文成绩标准化,均值为0,标准差为1。那么,农村非留守儿童这三门功课的成绩(-0.015,-0.005,-0.180)均略低于留守儿童(0.018,0.040,0.030),经统计检验,对照组的学业状况等同于实验组。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

 

研究者还发现,在3-5岁阶段,农村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与体重指标及BMI均要显著低于留守儿童,不过到8-10岁阶段,这两个群体的差异就不显著了。

 

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是略优于至少不逊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的。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并非农村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儿童群体(注意,这绝非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非常令人满意)。

 

这是非常反直觉的,但却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家长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出去打工的。由此,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享受较少关爱照料为代价,享受了更多的生存资源。上述研究表明,外出打工的家长在赋予子女关爱照料与生存资源之进行的权衡(Tradeoff),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村儿童的福祉,因而是有效率的。

 

研究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比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年轻,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规模更大。前者意味着这些家长外出打工能取得更高的收入,后者意味着留守儿童能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看。

 

总体上,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从中也看出了注意力资源与公共政策资源分配的某种不公平与无效率。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媒体与学界的大量关注,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多种关爱政策,但上述研究表明,享受了与父母同住之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并不优于留守儿童,但显然媒体关注就少多了,成为一个几乎被媒体遗忘的边缘群体。

 

这一序列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方向是继续向前攀升而不是向后退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借用一句用滥了的话来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个方向就是后面将要阐释的赋予农民工市民权。

 

自由选择与风险控制

 

必须说明,上述研究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不逊于甚至略优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绝不能解释为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对留守儿童的(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没有负面影响。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在父母收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儿童不再留守而随父母一起生活在X,那最可能的结果是:在更年轻、学历更高的父母照料与管教下,这些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学业多少会有提升。

 

这个X如果是农村老家,那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劣势,这些儿童学业的提升幅度可能会低一些。只是父母回到农村,要收入不下降几乎不可能,所以是纯思想实验。但这个X如果是父母工作所在的城市,那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这些儿童学业提升幅度可能会高不少,上面的序列已经显示了这一点。总之,父母照料与管束对儿童学业有提升作用,在大概率上是成立的。提升幅度的高低是高阶问题。

 

到这里,农村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就昭然若揭了。家庭是最基本的经济与社会单位,基本功能有二:对子女的抚育,对收入与财富的适当安排。收入财富的积累对子女的抚育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子代的生存优势与竞争优势。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例如家长对子女投入精力进行家庭教育,多多少少会牺牲一些收入。全职妈妈代表着母亲与家庭对孩子的牺牲:少一个人的收入,以增加对孩子的关爱照料管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不妨把家庭看作一个双变量函数(抚育子女与赚取收入),家长的目标是家庭利益最大化,但这不等于家庭收入最大化。一开始,增加收入让子女有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对孩子成长有利,这两个变量在某个区间是正相关的;但并非总是正相关,由于时间与精力的稀缺性,到一定阶段,就要牺牲对孩子最基本的关爱照料管束才能实现收入的增长,这对孩子成长不利,这两个变量在该区间会负相关。家长必须在抚育子女与赚取收入之间有一个权衡,以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把农村留守儿童等同问题儿童是不对的。农村留守儿童公认面临的五大问题/风险,可以理解为在缺乏父母关爱照料管束时,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五方面面临比一般儿童更高的风险。风险是概率性的,是可能发生,但未必发生。风险=发生概率*严重程度,所以风险是可以成本化的。

 

农村家庭要在管控这五大风险与赚取收入之间进行权衡。原则上,如果家长外出打工额外增加的收入高过这五大风险成本,就选择外出打工,否则就选择在家务农。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是家长选择的结果,并且做了收益-风险的权衡,因而是有效率的。

 

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两种类型也可以观察到家长的风控措施。

 

被广泛引用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之说,来自2010年六普样本数据的推断,定义是0-17周岁,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其中,双留守/真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比例为46.74%,单留守/准留守儿童(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占比为53.26%。

 

而上述14.1万样本的调查显示,真留守儿童的占比为15.7%;准留守儿童占比为29.6%;与父母住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占比为54.7%,超过生活在农村儿童的半数,这些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甚至比留守儿童还要略差一些。

 

但是,所谓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风险,主要是真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准留守儿童的家长一个出去打工挣钱,一个留守下来照料管束子女,这种安排已经极大地降低了儿童面临的风险。这种安排与城里人父亲上班挣钱、全职妈妈照料子女的家庭分工是同构的。

 

一些学者把准留守儿童家庭类比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家长A已经过世或者对子女不闻不问的单亲家庭,家长B必须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子女,境况比留守家长还要差。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即使脱离这个家庭的家长A给孩子支付生活费,家长B恐怕仍不得不要挣钱养家;如果家长A另组家庭,那孩子享受到家长A的关爱能有多少?准留守儿童还要好一些,外出家长还是家庭成员,平时会给子女打电话,过年还会回家。总之,准留守儿童的境况整体上是要优于单亲家庭的儿童。

 

可见,一个出去打工、一个留守照料子女的准留守儿童家庭分工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风控安排。

 

政府最应做什么

 

政府出台的针对留守儿童的任何公共政策,应该符合效率原则:施行该公共政策所动用的公共资源+该公共政策所引起的新的问题<留守儿童尤其是真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风险,即社会成本最小化。

 

这样的政策应该会有很多,这里只谈最关键的一条。政府最应做的是拆除障碍、创造条件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与父母随迁进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公共服务,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亲子暌违导致的五大风险。

 

首先,是废止一切不利于城市化的权利安排与制度安排,给城市化松绑。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这是朝着赋予农民完整土地权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014与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分别为54.8%与56.1%,比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仍低10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要继续向城市转移。一是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留守成员也要进城,让留守儿童享受城里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像城市儿童一样。二是意味着举家生活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也要去城里打工生活,这会暂时性地产生新的留守儿童,但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学业境况会有改善,然后逐步在城里安家,让这些儿童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

 

其次,要赋予农民工以市民权利。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5.9%,差了约1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应该抹平。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里生存下来,就理应成为该城市的市民,而不应附加任何额外条件。这样,农村儿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随迁入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人口从中西部向沿海转移、从农村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是基本趋势。但农民工愿意落户的城市与愿意给农民工市民权的城市并不匹配。2015年4月,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讲演中指出:“公共服务资源应该随着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其中的教育,当然也包括卫生和医疗等。财政部和教育部合作,推行终身学籍制度,正在探索义务教育资源随着学籍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现在已经开始了,但是不理想,2014年7月份户籍制度改革文件下发,到现在为止有14个省市出台了落实的.方案,而人们最愿意落户的那些省份一个也没有。”

 

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受权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大挂钩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如果这三大挂钩机制落到实处,那地方政府就有积极性给农民以市民权,甚至会展开抢人大战,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福祉,有助于提升境况比留守儿童还要差的农村非留守儿童的福祉。农村留守儿童理应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态,不算最惨,还能更好;解决之道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迈向未来;不是家长退回到农村,而是儿童与家长一起进城。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二

 

1、导语

 

伴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各地学校和社区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关爱模式。为正确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现有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寻求解决的政策。

 

2、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由于问卷法采用的调查工具,是调查者实现设计好的书面的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因而,它有着自身吐出的特点:

 

(1)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能在广阔的范围内对地域上相隔千里的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评课在脚断掉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信息。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便于资料定量分析。

 

(4)能够排除人为干扰。

 

(5)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

 

3、结果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留守儿童均“十分想念父母亲”,但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是家常便饭。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

 

二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总是以金钱来弥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三是不爱学习,不守规章。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留守儿童,不爱学习、不守规章,长期寻衅滋事,同学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学生之间打架,动不动就是铁棍、砍刀。

 

四是管理空档,早恋成风。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寻求亲情,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管理空档,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早恋成风。

 

五是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是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 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4、讨论

 

对策与建议

 

一是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强主导。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

 

(1)是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合格学校的建设。

 

(2)是要推进政策的完善配套。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要杜绝网吧和游戏厅接纳未成年学生的行为。

 

(3)是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是学校应尽职尽责,担当使命。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其次要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再则要努力架起畅通的家校桥梁。要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三是家庭应善于作为,履行职责。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思想教育不好,就是危险品,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父母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以身示范。

 

四是社会应奋力敢为,形成合力。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要构建监护体系。构建一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队伍。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小结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微型级应用。留守儿童。教学效果。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地区。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一直困扰着通安小学一线教师。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过两次问卷调查和分析,研究小组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各种有效的研究,最终形成了应用微格班提高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调查报告。

1号。监护人知识文化水平调查,统计数据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第一次调查分别为75%、19%、5%和1%,第二次调查分别为75.5%、18.5%、5%和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无法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2号。关于课后是否复习知识及其原因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定期复习,少复习,没有时间偶尔复习,如果记不住就少复习。第一次调查分别为15%、29%、25%和31%。第二次调查分别为45%、18%、25%和12%。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内,近一半的留守儿童会在课后复习自己的知识,并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对于如何解决家庭作业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调查,统计数据是:咨询祖父母或监护人,打电话给老师或同学,忽视或不加区别地做,以及观看相关主题的微型课程。第一次调查分别为6%、7%、87%和0%。第二次调查分别为5%、6%、25%和6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一段时间内,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会通过观看相关主题的微课视频主动学习。

4号。各科目得分调查统计数据为: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70分以下。第一次调查分别为6%、13%、26%和55%。第二次调查分别为10%、21%、45%和2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留守儿童的成绩取得了显著进步。

5号。从调查中获得的关于成绩是否有进步的统计数据及其原因是:我在课堂上不能理解,在微格课上及时教我所有的科目,课后没有人指导我,并且努力学习。第一次调查分别为26%、0%、57%和17%。第二次调查分别为15%、64%、16%和5%。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微格班学习和应用,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取得了进步,积极自主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通安小学的留守儿童通常处于“三缺”状态:生活中缺乏关怀,行为上缺乏指导,学校里缺乏帮助。微型班从学科知识、生活引导、精神交流等方面滋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缩短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距离,使他们成为好老师、好朋友。

(二)微班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知识盲点

:通安小学的许多留守儿童害怕咨询老师和同学,因为他们缺乏自信。他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最终成为所谓的“后进生”。微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您不懂知识,可以及时在线观看相关微课视频,让留守儿童当天学到的知识得以清除,当天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III)微型班让留守儿童学习自我咨询。

通安小学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他们在早期教育中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位置,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是学术咨询的正确指导。微课程使留守儿童学会能够从学科知识、生活指导和精神交流等方面提供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使留守儿童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生动的微型课程,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制作和使用水平。

(II)对留守儿童使用微班

1的一些要求。硬件要求。微课程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适合于移动学习。然而,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没有普遍配备高性能手机或宽带电脑,这使得家庭硬件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多学科、大规模微课教学的学习需求。

2。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要求。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纪律和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他们经常使用手机或电脑玩游戏。这就要求对留守儿童微格班的使用频率有一定的奖励制度,以促使他们学习微格班。

简言之,微格课堂不仅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还可以通过网络搭建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学习桥梁,使留守儿童能够及时掌握知识,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引用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我国很多农村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享受和得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呵护、教育以及引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三观上的偏离以及个人人格、心理发展的异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选择样本: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研究,我们决定选择武汉市侏儒镇马赛村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地点。马赛村位于武汉郊区侏儒镇西端,全村辖7个小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在村中与老人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为“小春燕”的幼儿园,承担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样本都选自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访谈与问卷调查:马赛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具体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针对该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逐一访谈来了解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我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抽样的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通过构思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儿童的教学以及游戏活动,并在这些开展的项目中做好各类数据分析,分析可能给他们心理反应带来负面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后,这里平时念小学的有150多人,幼儿园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触到的100多名儿童中,其中有8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据调查问卷统计,在马赛村春雷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其中4-10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70%,而且在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个百分点。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普遍存在亲情隔离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远离父母,对父母更是缺乏交流,严重的还存在着与人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与人建立深层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当我问到他们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妈妈时,都说非常想念,但是又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极为少数的爷爷奶奶还能够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人要么骂粗话脏话,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没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时常出现睡懒觉、吃饭磨蹭、拖沓、懒散等问题,还有甚至不注重衣着,一般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饭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三)普遍存在情绪激动

在和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往往会出现了情绪稳定性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生闷气,乱扔东西,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遇到不顺心时,表现出情绪抑郁,还有的出现暴躁情绪,呈现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状况。小学阶段是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的监护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爱他们,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个人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迟缓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以后会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主要原因。现在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加重了他们对教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人格扭曲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很差

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因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有效地帮助和监管,在农村中小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明显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突出,上课不能不专心听课,作业字迹潦草、马马虎虎等问题,他们和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中也不主动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造成了学业成绩的下降。

(五)普遍出现道德品行缺失

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产生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他们在家都不太尊敬长辈,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在学校也没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各村、组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或者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学习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调查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能反映其进步与存在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实行动态跟踪以及进行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然后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视频连线、召集家长互动等方式,搭起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及教师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直接的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训。通过增设一些自我关爱的课程内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对象:在山西省长治县某镇中心学校整群抽样,共调查8~13岁儿童139名,平均年龄(10.2±2.3)岁,其中留守儿童105名,其中男生56名,女生47名。1.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和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自编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级、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父母外出时间和与父母联系的频率等7个项目。由教师填写的教师用评定量表(TRS)用以全面评定儿童行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有3种问卷,即父母问卷、教师问卷及父母教师问卷。本表适用于3~17岁儿童青少年。量表共含28项测题,按0~3级进行评分,0级:无,1级:稍有,2级:相当多,3级:很多。因子分析得到4个因子: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由于调查抽样的学校属于外出务工人员集中村落,村里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全校139名学生中,共有105名留守儿童中,留守率74.1%,回收有效数据103份,有效率为98.09%。留守时间和父母联系频率以及主要照看者的基本情况:独居祖辈照看占28.8%,祖辈双亲照看占51.9%,父母一方照看占19.3%;留守时间5年以上占27.8%,3~5年占15.2%,2~3年占12.7%,1~2年占20.3%,1年以内占24.1%;联系频率:经常联系占48.1%,每周1次占26.0%,每月1次占2.9%,很少联系占23.1%。不同性别TRS各分量表得分见表1。结果显示,经t检验,性别在留守儿童TRS的各分量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2,0.071,0.416和0.914),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品行行为、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均至少高于全国常模一个标准差以上。女生的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数2个标准差以上。2.2留守状况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对不同留守时间、父母联系频率与问题行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统计,结果留守时间与联系频率在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经过多重比较发现,留守时间与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并不是成简单的呈线性关系,留守时间越长问题行为不一定更严重,留守时间在1~2年和2~3年是留守儿童的适应期,问题行为会在该适应期内降低。而父母刚外出和外出时间超过3年以后问题行为会显著上升。在联系频率上,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会随联系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密集的联系频率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问题行为水平。

3讨论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留守初中生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之后,很多孩子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与监督,家务负担也占用了他们一定的学习时间。

(二)留守初中生缺少学习辅导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初中生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初中生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留守初中生的学习监督状况不佳

留守初中生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初中生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初中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留守初中生学业上出现的这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必将影响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留守初中生的学业问题已经上升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点

政府保障与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是解决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点,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应从“以县为主”转变“以国为主”,加强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使农村义务教育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现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从农村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正是补偿政策的最好体现。从2005 年开始,免除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 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当教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时,接受教育成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生活方式存在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和课程资源也就成为政府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首先,应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是以孩子的美好前途为代价的。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尚可,至少父母一方可以留在家中)。其次,要明确监护权中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感。对被监护人进行教育是监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以儿童利益优先,以儿童能健康成长优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状况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许多儿童的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但却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难以承受挫折、心理稳定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应积极引导,严加管束,与监护人配合,“全方位关心照顾孩子,要让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的留守儿童,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刻苦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创造条件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变留守儿童封闭忧郁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变迁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现状、及对其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有着广阔的研究背景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近期,陈可辛执导,赵薇、黄渤、郝蕾等主演的一部亲子主题影片《亲爱的》,把一则“打拐寻子”的新闻故事演绎得震撼人心,把儿童安全问题的公众讨论拉回舆论焦点。

儿童从来是社会构架中最弱势的一环。2014年10月10日,国际计划(中国)与联合国妇女署、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第三届“国际女童日”暨关注女童和促进性别平等活动。会上指出,每年,全世界有1亿五千万女童遭受性暴力。

在这些被害女童中,农村留守女童成为整个社会最沉重的话题。近年,留守女童案屡屡发生:2014年1月,媒体报道,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南村11岁留守女孩童小雨(化名),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被村中18名中老年人;9月20日,陕西镇巴县公安局接到报案12岁留守女孩在家中遭到;7月25日,湖北省黄石市中院对阳新县白沙镇某村小学代课教师马某4名留守女童(最小仅8岁)案件作出一审宣判,另一起阳新代课教师女童案又在同一审判庭开审……

留守女童遭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一道伤痕。女童受到侵害背后展示着种种位置的缺席:母亲、法律、教育、监管、社会屏障。

每个受害女童背后都有一个流浪的母亲,工业化推动进程中,女人大都像男人一样出走四方,抛夫弃子来到城市。工业进程推动,物质欲望侵蚀,乡村文明崩塌,传统文化瓦解,我们的精神和内心上,再没有做母亲的文化和觉悟。孩子人在故乡,命运却在流浪;孩子母亲健在,却犹如孤儿。这其中有制度性流浪,有生活流浪,也有母亲文化的流浪。失怙于母亲的留守女童背后,更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自我放逐。

保卫女童就是保卫未来

我国在保护儿童方面至少存在三方面严重缺陷。

法律是第一道防线。宿罪争议不断,网友称之为“免死金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法律长期缺位,未成年人犯罪成本太低。此为法律之殇。

保护女童早已不是政府“一家包办”的事情。在加拿大和美国,不少社团和政府机构,对涉及与未成年人接触机会(例如学校、幼儿园、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岗位都提出了防的要求。在就职前,求职者通常要到警局完成个人“犯罪记录” 调查报告程序,才可以正式聘请。此为社会屏障保护不足。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11.2%的网友认为,监护人需提高保护防范意识。调查显示,大多留守儿童家长,近一半不知何为“”。此为教育之责,监管之失。

留守女童之弱,揪动着人心;但留守女童的未来,却牵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如果问社会学家,应该怎样终结全球贫困?他们一定会告诉你:给女孩子提供福利和教育,在10至 14岁这个稍纵即逝的时间段里“抓住”她们,就可以看到显著的变化:人均收入上升,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增长加快,艾滋病感染率下降……童工和童婚会变得不那么常见,受过教育的母亲也会懂得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她们还会更擅长精打细算。

去年,世界银行估计,如果肯尼亚的文盲女孩都得到教育,这部分人能为该国的GDP贡献2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