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

第1篇: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水源热泵在我国应用只有近10多年历史,但由于近年国家对节能、环保大为重视,既节能又环保的水源热泵技术得到普遍认同和迅速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我国的水源热泵制造企业和有关院校对水源热泵机组研究的较多,而对于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如何提高效率研究的不多,尤其对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在沈阳宾馆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自动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用于宾馆、酒店的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工程的系统控制技术措施。

关键词:宾馆、酒店行业,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

目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 ,提出要切实提高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的15%以上;为了充分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节能运行效率及综合节能技术水平,除了需要合理的工艺系统配置和适宜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还需要运用先进的控制技术等措施给予保证。

一、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在宾馆、酒店行业的应用必要性

地热源、污水源、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新建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改造被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的三大重点;“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同时,建设领域是我国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目标之一,建筑使用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28%,这一比重在未来20年内有可能达到35%,而对于宾馆、酒店来说,空调供冷供热(含生活热水)能耗已占宾馆、酒店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对宾馆、酒店应用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目的是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水源热泵在宾馆、酒店行业中的能效比,减少电力消耗,降低运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具有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效益。

二、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在宾馆、酒店行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自1946年美国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中心建成第一个水源热泵系统来,一直没有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注意,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理论上都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次能源危机,它才开始受到重视。美国近二十年地源热泵的商业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每年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我国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和研究地源热泵系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结构正在转变,地源热泵的商业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水源热泵是地源热泵的一种形式,由于初投资远低于土壤源热泵,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酒店、宾馆行业中,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及生活供热系统应用的发展稳健而快速。与此同时,利用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如何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方面的研究基本就是空白。

三、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在宾馆、酒店行业的应用研究内容及目标

针对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及生活供热系统的综合节能技术开发应用以及提高系统综合节能效率的需求,采用科学的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如,变频提升泵、电动调节阀、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泵、生活循环泵等设备的控制技术及设备联合运行的系统控制技术,解决系统运行工况的科学判别提示,工况中各种工作模式的自动切换、以及设备根据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整体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设备运行状态等控制技术,以此保证系统科学合理、节能高效的运行。

四、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在宾馆、酒店行业的应用研究方法

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是以合理的工艺系统为平台,完善的自动化系统为载体、以科学的控制理论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合理的工艺系统。在宾馆、酒店行业中,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根据服务对象特征可分为生活水系统和空调水系统。其中生活水系统由生活热泵机组、生活循环泵、生活板换、地下水提升泵、地下水水源井、回灌井所组成;空调水系统由空调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泵、地下水提升泵、空调板换、地下水水源井、回灌井、风机盘管、空调机组、地热、成套补水设备等所组成。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夏季为中央空调系统提供7~12℃冷媒,冬季提供60~50℃热媒,过度季节满足宾馆的部分内区供冷需求,全年为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提供60~50℃的一次热媒。

第二、完善的自动化系统。系统分为管理级,现场单元级,执行器-传感器级。管理级处理影响整个操作任务,包括归档、处理、求值、过程值与消息的汇报等等;现场单元级处理自动化业务;执行器-传感器级是为系统提供监测数据和执行系统的指令动作。供冷供热系统的自动化硬件有,中央管理工作站、现场控制器、温度、压力、水流传感器、流量表、电力计量智能表、热泵机组的通讯设备、热计量表、电动调节阀、变频器等等。

第三、科学的控制理论。系统应用了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模糊数学控制理论。 首先建立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所在地区的四季温度数据库,设立探测点采集数据,进行温度趋势分析,制定系统的运行工况;同时对宾馆、酒店各种冷、热负荷需求量的调查、计算,调整负荷曲线变化,实现剥峰填谷的技术措施,制定系统工况中的工作模式、模式中的设备运行方式等。之后,分析论证控制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控制技术方案的功能价值,优化控制技术方案,确定系统的主要监控指标,配置自动化系统,设计控制原理流程图,建立有效的控制算术模型,进行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最后,形成完整的系统,进行系统的调试、试运行等。

利用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控制技术能有效控制系统设备运行于最佳状态,如沈阳宾馆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划分了三个工况,八种工作模式,同一种设备在不同模式中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这样就把系统的工作运行智能化,高效化,以此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效率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豹.《现代控制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09.

第2篇: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一、*6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简要总结

(一)规划及前期工作

1.规划编制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完成了《青海省“*”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省政府批准;二是《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完成水资源配置阶段的工作;三是编制完成了《全省重点城镇防洪规划》;四是修改完成了《海西州工业发展配套水源规划》;五是《湟水流域综合规划》通过水利部审查;六是编制完成并初步审查了《青海省拟建水库建设规划》;七是《青海省“*”中型水库规划》已通过流域机构汇总;八是《全省城镇饮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通过水利部汇总。

2.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一是调水总干渠项目建议书通过中咨公司评估。二是完成了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三是编制了西宁市湟水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年度实施方案、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土保持淤地坝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这些工作的完成,为争取项目投资以及项目顺利实施打牢了基础。

(二)重点骨干工程

1.调水总干渠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中咨公司评估,咨询意见已报送国家发改委。

2.湟水北干渠工程。主体工程全面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2500万元,其中*6年完成投资19600万元。

3.桥头镇供水及第七水源建设工程。桥头镇供水工程已全部完成并试通水,累计完成投资8270万元。第七水源工程已完成水厂建设及设备调试安装,完成投资2.3亿元。

4.黑泉水库工程。于8月底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国家级竣工验收。

5.格尔木城市防洪工程。格尔木城市防洪工程已下达中央资金1000万元(*5和*6年各500万元),工程于*6年6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

6.湟水河治理工程。西宁市湟水河治理工程完成了建国桥以下6.5公里河段堤防主体工程,东郊湿地3.5公里河段整治工程已完成50%的工程量,共完成投资7500万元。

7.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省共落实人畜饮水建设资金178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235万元、省级配套及支农1220万元、省级以工代赈资金2077万元、地方自筹3328万元。可解决28.3万人、118.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8.水土保持工程。全年水利部门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73平方公里,完成投资5649万元。

9.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年共落实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资金949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370万元,省级以工代赈资金3840万元,省级水利建设基金800万元,省级支农资金670万元,地方统筹资金110万元,地方自筹1701万元,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万亩。同时,积极争取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共落实投资7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00万元,地方自筹250万元,发展草原节水灌溉面积9000亩。

10.防汛抗旱工作。根据今年的旱情、汛情,及时向国家防总及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防汛抗旱经费。共争取到防汛抗旱补助经费5000万元,其中,国家特大防汛补助费1500万元,省级防汛补助费1500万元;国家特大抗旱补助费1800万元,省级抗旱补助费*万元。主要用于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的建设及水毁工程的修复,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恢复受灾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11.“*”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及代燃料项目。今年共落实电气化建设资金141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720万元,省级支农资金配套500万元;代燃料项目国家专项资金190万元。我省“*”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正式启动,称多县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也开始建设。

二、水利投资形势简要分析

(一)*6年水利投资分析

*6年,是“*”的开局之年,规划计划工作紧紧围绕厅党组确定的工作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和谐发展视为第一要务,将争取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团结一致,合理安排,切实加大水利投资争取力度,积极做好社会融资工作,全年水利投资达到14.2亿元,创历史最高值,比*5年增加4.08亿元,增幅40%。实现“*”水利投资开门红。全年水利投资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1.中央投资与社会融资双丰收。从投资分类看,一是中央投资大幅度增加,达到6.93亿元,比上年增加2.89亿元,增幅71%;二是社会融资到位好,在西宁市第七水源、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中,筹集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3.85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幅也达到71%。

2.中央投资是主导,社会融资占三成。同过去一样,*6年中央投资仍然是我省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占总投资的48.8%。同时,社会融资3.85亿元,占全省水利总投资的27%,成为水利投资的重要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青海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的地区,由于水利投资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决定了我们至少在近期内必须依靠国家投资建设水利,不断探索通过市场融资解决水利投资不足问题的新路子。

3.重点骨干工程投资仍居首位。重点骨干工程仍然是*6年我省水利投资的重头。湟水北干渠、盘道水库、西宁市湟水河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格尔木河防洪工程、西宁市第七水源、第二污水处理厂、自来水管网改造等重点骨干工程的投资达到8.65亿元,占全省水利总投资的61%。

4.人畜饮水安全项目是当前农村水利投资的重头戏。*6年落实人畜饮水安全项目投资1.79亿元,占农村水利投资5.5亿元的33%,高于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牧区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电气化县建设等农村水利项目的投资,真正体现了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是水利工作第一要务的宗旨。

5.农村水利投资稳中有增,单项投资有增有减。从资金投向分析,*6年全省农村水利投资达到5.5亿元,占总投资的39%,比*5年增加6600万元,增幅14%。主要项目的投资有增有减。一是人畜饮水安全项目投资增加较多。从*5年的1.12亿元增加到1.79亿元,增长了6700万元,增幅60%。二是农田水利项目(灌溉工程)投资有所增加。从*5年的7586万元增加到9341万元,增长了1755万元,增幅23%。三是水土保持投资略有下降。从8674万元减少到6770万元,下降了1904万元,减少22%,主要原因是中央国债小流域治理项目未安排,黑河治理项目接近尾声。四是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投资基本持平,维持在1.2亿元的水平。五是电气化县建设投资下降。从4045万元减少到1410万元,下降了2635万元,减少65%,主要原因是“*”电气化县建设工程未开工,地方自筹未到位。

(二)*7年水利投资形势预测

根据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和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精神,今年要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两改一提高”和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四件大事。具体到*7年的水利投资形势,可以说,有喜有忧,有增有减。

1.水利建设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据规划测算,我省“*”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69.65亿元,平均每年投资要达到近14亿元,其中需要争取中央投资近7亿元,根据目前中央投资规模,预测我省在*7年有望争取到中央资金4~5亿元,缺口2~3亿元,投资形势严峻,争取难度进一步加大。

2.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有待加强。*7年中央对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都明确了省级配套资金比例。并要求省级配套资金承诺文件要随同建议计划一并上报,未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的,一律不下达中央投资计划。

3.规划中新建重点项目审批严格。根据国家从严控制新建项目的精神,李家峡水库灌区、公伯峡水库灌区、扎毛水库、蓄积峡水库等规划内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有些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调水总干渠项目建议书虽经中咨公司评估,还未正式批复。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资争取难度大。我省进入全国第一、二批规划的病险水库共有26座,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争取,目前只剩下合什加水库尚未安排投资。去年通过积极“跑部”争取,乐都县李家水库增加进入全国第二批病险水库规划中。*7年我们在努力争取合什加、李家水库除险加固投资的基础上,力争将10座小(Ⅰ)型病险水库进入国家第三批规划。

5.人畜饮水安全项目投资有望增加。*7年中央用于人畜饮水安全项目的投资将达到60亿元,只要我们前期工作能跟上,省内配套资金能到位,全省解决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的。

三、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同时,不能否认我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规划的宏观指导功能不强。水利规划是规范涉水事务管理,有序建设水利工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随意调整工程布局,变更工程规模;一些地方出现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能资源无序开发、生态与环境恶化;一些地方无视水利规划,任意设点建厂,扩大引水调水;还有的对原有规划没有及时修订,难以满足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要求。

2.水利前期工作不深不细。我省水利前期工作普遍存在深度不够,工作粗糙的问题,造成上报中央审批的项目往往可批度低;省内审批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多次重大设计变更、超投资概算,甚至出现效益与实际不符问题。不仅耗费了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错失了申报项目的良机。

3.争取国家支持的水利项目立项难度大。水利项目是服务于“三农”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决定了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通过工程措施来解决,也决定了我省建设水利工程投入大、单位造价高,经济效益差的现实,而且按照国家事权划分的规定,中央只管大型重点项目,中小型项目原则上由地方自行筹集解决,我省能够进入国家投资重点的水利项目少,也增加了水利项目的审批立项难度。

4.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一是各地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投标行为极不规范。二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多。由于目前我省水利投资渠道多,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程序、标准和要求也就参差不齐,给工程后期管理造成困难。三是水利工程建成审计和验收工作滞后。工程建成后,审计部门没有及时对水利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工程不能按期验收。

5.水利建设资金依然不足。一是灌区改造工程投资相对较少,一些重要灌区得不到维修改造与挖潜配套;二是前期工作经费缺口较大,地方项目储备不足,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尚不适应;三是广大牧区水利投资严重匮乏,目前除了人畜饮水项目外,牧区水利建设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草原节水灌溉也仅仅是

试点项目,难以支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四、认真做好*7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7年,我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将按照厅党组的具体要求和部署,牢牢把握国家水利投资方向,着力从规划、前期、计划和统计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规划工作

一是配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着手重点河流综合规划的编制或修改工作,并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按时提交相关成果和资料。二是继续做好《青海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关工作。三是抓好《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全省节水灌溉建设项目规划》及其他水利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加强前期工作

1.继续坚持从申报项目的源头上加强前期工作。严格按照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水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水利项目申报程序,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前期工作要同项目建设一样,实行设计招标,合同管理,充分调动设计部门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水利前期工作的审查审批。今年凡是未完成前期审批工作的项目一律不下达投资计划。因此,各地要提早安排,加强衔接,抓紧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审查批复工作。同时,要把建立水利项目储备库作为水利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加强。

4.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用两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Ⅰ)型病险水库改造。*7年将继续重点安排第二批规划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启动第三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因此,各有关地区一定要抓紧抓好未进入全国第一、二批规划的小(Ⅰ)型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和前期工作,为争取进入全国第三批规划打好基础。

(三)加强水利投资管理

一要严把水利工程概(预)算审核关。既要遵循水利工程概(预)算的有关规定,又要符合青海省情;既要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又要节省开支、量力而行。二要强化对水利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水利项目的跟踪管理,一方面协同省发改委开展专项稽查工作,另一方面水利厅也要派出检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

第3篇: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万佛湖:项目开发服从环境保护

位于六安市舒城县的龙河口水库是淠史杭灌区6大水库之一,在水利专家看来,无论输送距离还是水源质量,龙河口水库都是合肥市民的理想饮用水源。实施“引龙入肥”是合肥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重点工程之一。2011年9月10日,安徽省水利厅在合肥召开龙河口水库引水工程协调会议,根据安徽中西部重点区域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初步方案,兼顾发展需要,龙河口输水工程应留有余地,设计引水规模以每年1.5亿立方米为宜。会议确定“引龙入肥”工程设计由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11月中旬拿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同时兼顾区域发展规划、水库调蓄库容、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原则上选择肥西县磨墩水库作为受水调蓄水库。目前合肥市水务部门正在制订磨墩水库取水、制水、供水方案以及“引龙入肥”工程运营方案,明确投资主体及大致框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确保“引龙入肥”工程顺利实施。

龙河口水库(即万佛湖)是淠史杭灌区6大水库中旅游业最发达的湖区,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如何平衡,对管理部门也是不小的考验。

车从合肥出发,不到1小时便来到万佛湖雄伟的大坝上。湖中的岛屿,像无数翠螺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湖面。阴霾的天气里,万佛湖依然风光旖旎,美丽诱人,颇具桂林山水的神韵。万佛湖风景区位于舒城县中部,景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湖面50平方公里,储水量9.03亿立方米,水质为国家二级饮用水。万佛湖本是龙河口水库,1958年根据主席号召,舒城人民肩挑手推奋战两年,建成了千余米长的“黏土心墙砂壳坝”。如今,这座大坝已经成为舒城人民奋斗和牺牲精神的象征和丰碑。多年来,万佛湖度假区管委会严格按照风景区“北岸旅游度假、南岸景点观光”的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和环保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两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严格控制,即南岸岛屿投资商出再多的钱也不卖一块地,对现有的燕子岛、逍遥岛、芙蓉岛、梅仙岛、万佛岛、风情岛等10多个已开发景点进行旅游资源整合,计划用2到3条旅游线路贯穿全部岛屿,岛屿间采用栈道连接或电瓶船摆渡方式,避免大小岛屿间无创意无品质的重复开发。同时可关闭一批餐饮点,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湖内现有的两个约有20多个床位的农家乐住宿点,强制配备垃圾和废油回收桶。岛屿上垃圾与北岸大小宾馆固体垃圾一天大约四五吨,集中收集运到北岸一座投资50万元建造的垃圾中转站集中后,再统一送往垃圾填埋场深埋处理。虽然设有餐饮住宿的各岛屿当初在县环保局监督支持下均建有无动力生活污水收集、综合处理和达标排放设施,但由于2000年初制定的排放标准比较低,舒城县环保局目前正对岛上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升级,提高排放标准。而另外一条“红线”则是:北岸已开发的所有项目必须达标排放,绝不让一滴污水污染万佛湖,否则一票否决;同时为保护好万佛湖这一“大水缸”,对所有新的投资开发项目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或者不符合规划的,再多投资也不予立项。

保护水质:拒绝含有化学添加剂鱼饵

万佛湖作为合肥下一步计划饮用水源之一,如何发挥潜能保护好优质水资源?万佛湖度假区管委会查贵永副主任告诉笔者:“目前湖内尚有600亩养殖水面,但大都是网箱养殖,导致水体不流动,不利于水质净化。尽管渔业公司每年有200多万斤胖头鲢鱼畅销杭州、上海等地的大酒店,每斤10多元都供不应求,但县政府还是同意了管理处的报请,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网箱养殖户3年内彻底退出湖面的补偿。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只有选择退出。”

万佛湖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为把游船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近年来,管委会所属的游船公司严格控制汽油游船总量,陆续淘汰了二冲程的汽油船,新购船必须为四冲程的环保汽油舱机船(即发动机在船舱内),不再使用发动机外挂、汽油柴油动辄滴落水面污染水体的老式船。

10月的湖边,尽管天气阴霾,但万佛湖依然风光旖旎。沿着环湖公路,笔者首先来到凤凰岛假日酒店污水治理现场。该酒店傍湖而建,每天数百吨生活污水经管道收集输送到200米外的一处人工湿地系统,经过多级沉淀发酵和茂密植被吸附处理后,泵输至湖坝上的提升井,再排到大坝外的小沟中。此时,大坝上来了一群背着大包小包的钓友,管理处办公室的胡自春立即电话通知渔政站管理人员。当管理人员检查到钓友携带的多是包装好的饵料时,就劝导他们:“这些饵料里含有包括大量香精在内的化学添加剂,诱惑刺激鱼儿上钩。这些饵料不仅污染水质,而且很容易使脱钩的鱼成为传染病源,进而破坏河床生态系统。”随后,渔政站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了植物型低蛋白低脂肪饵料。“万佛湖对水质的保护真是到位,细节见精神啊!”钓友们心悦诚服地更换饵料上岛,去他们固定的钓位休闲逍遥。

万佛湖水清又清,但景区管理部门没有满足现状。查贵永坦诚地告诉笔者:“万佛湖如作为合肥计划饮用水,对我们来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我们虽然在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现实问题依然严峻:首先是万佛湖集水区域内的几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不少生活污水直排湖内,上游乡镇的群众垃圾作环保处理的少,大多散放,雨天随雨水进入湖内,尤其是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的生活垃圾通过舒城县五显河进入万佛湖内的隐患最大。其次是有些游客和少数从业人员环保意识不强,固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柴油船还没有完全改造,旅游环保管理体系和执法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饮用水的保护还没有真正纳入依法管理轨道,景区的环境压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缓解。”

“引龙入肥”:磨墩水库勇担“先锋”

磨墩水库距离万佛湖20多公里,距离合肥南部城区不足30公里,担纲调蓄水库无疑会使它在合肥城市供水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磨墩水库现有的基础设施以及水环境保护现状,它能承担这个历史重任吗?

磨墩水库位于肥西县山南镇与铭传乡交界处,依托于紫蓬山风景名胜区,是一座具有灌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反调节水库,总库容1356万立方米,但为了避免水库高水位运行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水库正常蓄水量为总库容的一半。作为肥西县境内最大的水库和周边的山南、柿树岗、铭传等乡镇9.4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肥西县磨墩水库已于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水库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水库主坝、副坝、进水闸、泄洪闸、灌溉闸、防水底涵、非常溢洪道等修葺一新,防洪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

随着城镇人口剧增,为解决山南镇及周边地区饮用水安全,山南镇于2007年在磨墩湖大坝边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一座设计能力为日供水1.5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受惠人口近8万人,满负荷运行后周边几个乡镇20万人将喝上干净自来水。至此,当地政府将原水功能为农田灌溉用水的磨墩湖变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为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肥西县环保局已于2010年7月将磨墩湖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自来水厂取水点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的水域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将距离库区比较近的农林村近百户村民迁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厂取水口附近,当地政府2003年为做大旅游产业落成的招商引资项目“聚星湖休闲山庄”,系台商投资数千万元的餐饮服务业,该农庄共有18处分散的休息场所,还有2处餐饮点,尽管运行多年来人气不旺,但少量的生活生产污水只经过简易沉淀处理。为此,该县环保部门督促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聚星湖山庄”对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及时收集,送垃圾处理厂处置,并尽快采取截污措施建设废水处理设施,改变生活污水流向,确保不向水源保护区内排放污水。

磨墩水库:“鱼水分家”的不畅管理机制

网箱养殖也是随时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巨大隐患。据肥西县淠史杭工程潜南干渠管理分局磨墩水库管理所所长张永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磨墩水库现在是由两个单位管理,水权属于县水务局,而水库2250亩的水面养殖发包权属于县畜牧水产局,靠一年20多万元水面承包费解决数名职工生活就业问题。库区网箱养鱼投饵一度导致水体轻度污染,给群众的饮用水带来安全隐患,对此,肥西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果断措施,由管理所从淠史杭总局紧急调水近500万立方米调节水质,同时对投饵污染水质的行为人依法调查处理。张永透露,依据《水法》规定,水库的水权与可养殖水面发包权应属于同一责任主体即磨墩水库管理所,这样才能发挥管理所的管理潜能。肥西县水务部门也曾多次与县畜牧水产局协调,欲收回磨墩水库水产养殖权,但因县畜牧水产局要求同时解决靠水面承包费安置的数名职工就业,与肥西县水务部门意见不一而一直搁置。张永认为,不管水面发包权利归谁,当务之急是县畜牧水产局当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交出磨墩水库水产养殖权,只有最终取消水库内的网箱养殖,禁止投放饵料等可能污染水库水体的活动,才能让水厂等民生工程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第4篇: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供水水库;生态需水,多目标生态调度;自适应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3-0463-05

Abstract:A multi-objective ecological operation model of water supply reservoir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runoff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demand of reservoir operation in North China.The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downstream river wa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in the model:minimum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nd suitable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The discharge process of reservoir in the low flow period should meet the minimum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susta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downstream,and the discharge process of reservoir in the high flow period should meet the suitable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uitable habitat in the downstream.The multi-objective ecological operat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operation in the Shuangfengsi Reservoir using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ecological operation of water supply reservoir in North China.

Key words:water supply reservoir;ecological water demand,multi-objective ecological operation;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水库的修建运用将改变库区及下游河流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及胁迫[1-3]。近年来,水库调度的生态效应越来越为人们关注[1-3],生态调度逐渐成为水资源学、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调度方式相比,生态调度将生态目标纳入水库调度中来,调度过程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兴水利、除水害的同时维护或改善河流健康,实现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外对水库生态效应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4];我国生态调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许多成果,如康玲等选择水文典型年对丹江口水库生态调度方案进行了优化[5];许可、郭文献等采用差分进化算法、遗传算法对三峡水库生态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6-7];陈瑞等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锦屏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方案进行了求解[8];金鑫等对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水库群调度规则进行了研究[9];尹心安等以唐河水库为例,对生态调度优化模型进行研究等[10]。

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生态调度研究多集中于南方水量充沛地区的发电水库、综合利用水库,北方地区供水水库生态调度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从北方河流径流特征及供水水库调度实践需求出发,构建生态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河北省承德市双峰寺水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够为北方地区供水水库生态调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1 供水水库生态调度问题识别

水库生态调度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间的协调,通常需要放弃部分经济效益,以维系或改善库区及下游河流生态环境。在现行调度方式下,由于水资源短缺等原因,北方地区供水水库调度过程中往往社会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导致下游部分河段的生态需水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生态系统退化。与南方水量充沛地区相比,北方供水水库生态调度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1)供水水库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生活供水,为保障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调度过程中不能牺牲过多兴利供水,特别是当枯水年份,应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如何在保障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协调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是供水水库生态调度研究的核心问题。

(2)北方地区径流年内及年际分布极不均衡,丰、枯水年径流量相差悬殊,且来水多集中于汛期的几个月份。受库容所限,供水水库运用过程中缺水与弃水时常交替出现。如何合理利用水库弃水改善下游生态环境,是北方供水水库生态调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河流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河流健康、生态调度得到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在水库规划设计各阶段,需通过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来避免或减缓建库的负面生态效应;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等一系列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后,北方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北方供水水库生态调度实践提供了基础。

生态需水是确定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前提及依据[11-13],目前国内外关于河流生态需水的相关研究较多,已形成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栖息地模拟法、综合法等诸多计算方法[14-15],生态需水评估技术的成熟为水库生态调度研究提供了支撑。

2 生态调度模型构建

2.1 模型构建

根据国内外相关成果及供水水库调度实践需求[16-17],将生态用水作为水库的一个供水目标,以水库各时段的总供水量为决策变量构建供水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模型。考虑到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若在调度过程中过于强调水库调度的生态效益,则可能造成工业、农业、生活等供水要求得不到满足。针对此,研究将生态需水划分为最小生态需水、适宜生态需水两级,其中最小生态需水为维持下游基本生境需求,保障下游生态系统不退化所需要的最小流量过程;适宜生态需水为维持下游适宜生境,保障下游各物种正常生存、繁衍所需要的适宜流量过程。水库调度过程中,要求枯水时段按最小生态需水放水,保障下游生态系统不退化;丰水时段依据适宜生态需水放水,为下游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

2.1.1 目标函数

(1)基本供水目标。供水水库调度的基本目标是调度运行期内缺水损失总和最小。本文以各时段总缺水量的平方和最小为优化目标。

2.2.2 适应度函数

本文构建的供水水库生态调度模型中各目标间的关系随水库承担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北方供水水库调度需求,采用如下原则对各优化目标进行协调:(1)优先考虑水库基本供水目标,即首先保证水库调度运行期内总缺水量平方和最小;(2)在总缺水量平方和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下游适宜生态需水要求,即保证适宜生态需水缺水量平方和最小,(3)在上述两项相同的条件下,要求水电站机组维持高出力运行,提高水库发电量。

遗传算法寻优过程中,对生成种群的每一染色体分别计算总缺水量平方和、适宜生态需水缺水量平方和及总发电量,并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排序。若第i条染色体的序号为order(i),则其适应度为

3 应用实例

3.1 双峰寺水库概况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承德双峰寺大(II)型水库为例进行模型应用。该水库位于滦河的一级支流武烈河之上。武烈河流域面积2 580 km2,天然径流过程丰枯变化显著,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73倍,年内70%~80%的径流量集中在6月-9月。双峰寺水库工程以防洪为主,保障供水,兼顾发电及生态环境供水,电站厂房共设有3台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合计1 270 kW。水库按设计标准供水时,每年向承德市供水5 600万m3,其中4 800万m3用于承德市生产生活,800万m3用于下游橡胶坝与避暑山庄湖区补水。为保障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安全,水库供水全部放入下游河道,并通过下游沿河水源地、河口水源地取水[22-23]。

双峰寺水库总库容为1.373亿m3,死水位382.0 m,汛限水位387.0 m,正常高水位389.0 m。7月1日-8月15日为主汛期。水库设计标准年(2025年)正常供水过程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兴利调节计算采用的供水过程见表1。

3.2 下游河流生态需水过程

武烈河干流分布有鱼类26种、底栖动物18种(属)、浮游动物28种(属)、浮游植物7门44个种(属)以上。为保障坝址以下河流生态健康,双峰寺水库建成运行后,宜维持一定放水过程以满足下游生态系统需水要求。以承德水文站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Tennant法中的“最小”标准推求最小生态需水过程,并以Tennant法的“中”标准计算适宜生态需水过程(表2)。

双峰寺水库供水全部放入下游河道,通过沿河水源地(2 100万m3/a)、河口水源地(2 700万m3/a)取水。考虑到各水源地设计取水量及实际取水能力,当水库按照设计标准供水时,下游全河段最小生态需水均能得到满足(10月至次年3月也可满足适宜生态需水要求);若水库放水量低于设计供水量时,可通过缩减沿河水源井取水量来保证生态需水要求。此外,为满足4月-9月份适宜生态需水要求,期间水库放水量应为下游适宜生态需水量与沿河水源地设计取水量之和。水库按照不同生态需水等级供水时,其放水流量见表2。

3.3 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及分析

选用丰、平、枯(P=10%、50%、90%)典型年为代表,采用上述模型及算法对双峰寺水库生态调度过程进行优化求解,并将之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兴利调算过程[23]对比,识别不同调度方案的兴利、生态环境效应。

由于双峰寺水库装机容量较低,遗传算法寻优过程中可能出现部分时段水库未蓄满而放水“超量”的情况,故规定水库未蓄满时,水库放水不能超过机组最大出力对应值。此外,为便于对比分析,初、末水库蓄水量等边界条件亦采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优化调度结果见表3,水库放水流量过程见图1。

由表3、图1可知,生态调度方案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调算方案相比调度过程有所差异,但不同典型年的差别程度不同。其中,受库容及边界条件的限制,平水年汛后调度过程基本没有改变;枯水年生态调度方案与可研调算方案差别较大,为保证生态用水,生态调度方案的放水过程趋于均一化。

从承德市的有效供水量来看(表4),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调算方案与生态调度方案相差不大。其中,丰水年、平水年承德市供水要求均能得到满足,而在枯水年,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两种方案均不能满足承德市供水要求,需适当限制供水。

从年发电量角度分析,丰、平、枯水年生态调度方案年发电量均较可研方案均有所增加,其原因为优化方案在汛期或汛后加大了放水量以提高水电站出力。考虑到库容及装机容量较小,前期增加放水提高出力不会对后期发电造成影响。

从下游生态需水角度分析,除个别月份外,生态调度方案在各个典型年均可满足下游最小生态需水要求,优于可研调算方案。特别是在丰水年,生态调度方案可以利用弃水来改善下泄过程,按照适宜生态需水控泄,为下游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

4 结语

本文构建的供水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模型,以各时段总供水量为决策变量,将生态用水作为水库的一个供水项,与工业、生活等供水目标联合求解。考虑到我国北方河流径流规律及供水水库调度实践需求,模型将下游河流生态需水过程划分为最小生态需水及适宜生态需水两个等级,要求枯水期水库放水过程满足河流最小生态需水要求,维持下游生态系统不发生退化;丰水期水库放水过程尽可能贴近适宜生态需水标准,为下游提供良好生境。

不过,目前对生态调度的研究尚不完善,理论方法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最小生态需水、适宜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以及水库兴利效益与生态效益间协调方式等均需进一步研究。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了“生态水库”的概念,即在传统兴利库容的基础上设置“生态库容”以保障下游生态安全,也是供水水库生态调度研究中的一个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YI Yu-jun,WANG Zhao-yin,YANG Zhi-feng.Impact of the Gezhouba and Three Gorges Dams on habitat suitability of carps in the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87(3/4):283-291.

[2] 蒋晓辉,赵卫华,张文鸽.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鲤鱼栖息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18):4940-4947.(JIANG Xiao-hui,ZHAO Wei-hua,ZHANG Wen-ge.The impact of Xiaolangdi Dam operation on the habitat of Yellow River Carp[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18):4940-4947.(in Chinese))

[3] 王俊娜,李,廖文根.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调度对坝下河流的生态水文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11,30(2):84-90.(WANG Jun-na,LI Chong,LIAO Wen-gen.Impacts of the regulation of Three Gorges-Gezhouba cascaded reservoirs on downstream eco-hydrology[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1,30(2):84-90.(in Chinese))

[4] 徐杨,常福宣,陈进,等.水库生态调度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6):32-37.(XU Yang,CHANG Fu-xuan,CHEN Jin,et al.Review of research on ecological operation of reservoir[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08,25(6):32-37.(in Chinese))

[5] 康玲,黄云燕,杨正祥,等.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10,41(2):134-141.(KANG Ling,HUANG Yun-yan,YANG Zheng-xiang,et al.Reservoir ecological oper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0,41(2):134-141.(in Chinese))

[6] 许可,周建中,顾然,等.基于流域生物资源保护的水库生态调度[J].水生态学杂志,2009,2(2):134-138.(XU Ke,ZHOU Jian-zhong,GU Ran,et 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servoir operating on biological resource in the basin[J].Journal of Hydroecology,2009,2(2):134-138.(in Chinese))

[7] 郭文献.基于河流健康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8.(GUO Wen-xian.Research on reservoir ecological operation model for river health[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8] 陈端,陈求稳,陈进.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生态友好型水库调度[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29(3):1-6,12.(CHEN Rui,CHEN Qiu-wen,CHEN Jin.Reservoir operation in an eco-friendly manner based on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2,29(3):1-6,12.(in Chinese))

[9] 金鑫.面向河流生态健康的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D].大连:[HJ1.85mm]大连理工大学,2012.(JIN Xin.Study on joint operation of feeding reservoir group for river ecosystem health[D].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in Chinese))

[10] Yin Xin-an,Yang Zhi-feng,Yang Wei.Optimized reservoir operation to balance human and riverine ecosystem needs:model development,and a case study for the Tanghe reservoir,Tang river basin,Chin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0,24(4):461-471.

[11] 马真臻,王忠静,郑航,等.基于低风险生态流量的黄河生态用水调度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2,31(5):63-70.(MA Zhen-zhen,WANG Zhong-jing,ZHENG Hang,et al.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use scheduling in the Yellow River based on low-risk environmental flow[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2,31(5):63-70.(in Chinese))

[12] 尹正杰,杨春花,许继军.考虑不同生态流量约束的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初步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3:32(3):66-70,81.(YIN Zheng-jie,YANG Chun-hua,XU Ji-jun.Ecological regulation of cascade dams in the lower Jinsha river under different ecological flow constraints[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3:32(3):66-70,81.(in Chinese))

[13] 雍婷,许银山,梅亚东.基于生态流量要求的调度图优化及生态库容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3,32(1):89-95.(YONG Ting,XU Yin-shan,MEI Ya-dong.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curve and ecological storage based on ecological flow demand[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3,32(1):89-95.(in Chinese))

[14] 崔瑛,张强,陈晓宏,等.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0,22(4):465-480.(CUI Ying,ZHANG Qiang,CHEN Xiao-hong,et al.Advances in the theorie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10,22(4):465-480.(in Chinese))

[15] 孙甲岚,雷晓辉,蒋云钟,等.河流生态需水量研究综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1):112-115.(SUN Jia-lan,LEI Xiao-hui,JIANG Yun-zhong,et al.Review of research on river ecological water demand[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0(1):112-115.(in Chinese))

[16] 郭旭宁,胡铁松,黄兵,等.基于模拟-优化模式的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研究[J].水利学报,2011,42(6):705-712.(GUO Xu-ning,HU Tie-song,HUANG Bing,et al.Joint operation rules for multi-reservoir water supply system based on the model of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1,42(6):705-712.(in Chinese))

[17] 张皓天.受水区供水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法研究及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ZHANG Hao-tia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optimal Scheduling method of Feeding Reservoir(s)in Intake Area[D].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in Chinese))

[18] 王少波,解建仓,孔珂.自适应遗传算法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6,37(4):480-485.(WANG Shao-bo,XIE Jian-Cang,KONG Ke.Application of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in optimization of reservoir oper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6,37(4):480-485.(in Chinese))

[19] 邹进.自适应逐次逼近遗传算法及其在水库群长期调度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1):267-272.(ZOU Jin.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ong-term reservoirs operation[J].System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13,33(1):267-272.(in Chinese))

[20] 周明,孙树栋.遗传算法原理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ZHOU Ming,SUN Shu-dong.Genetic algorith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1996.(in Chinese))

[21] 张忠波,张双虎,蒋云钟,等.改进的遗传算法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12,34(8):54-56.(ZHANG Zhong-bo,ZHANG Shuang-hu,JIANG Yun-zhong,et al.Application of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in reservoir optimal operation[J].Yellow River,2012,34(8):54-56.(in Chinese))

第5篇: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统筹;资源型城市;转型;武安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直贯彻的“一号工程”,是贯彻落实十七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范围辽阔、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国度而言,城乡统筹工作需要加大探索和创新力度,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全面的分析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及其内在原因。我国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差异(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社会模式差异、生活习俗方式差异等;与城乡差异相伴生的是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发展阶段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区位条件差异等。只有将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出适宜性的政策引导措施。

山区在我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国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区资源,8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区。山区具有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孕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部分山区依托丰富的资源普遍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由于以资源为依托的工业经济见效快、利润高,导致各类生产要素主要向资源型工业经济集中,而农业经济由于受气候环境制约、发展周期长、利润相对较低等原因,吸纳到的生产要素极为有限,导致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较慢,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

武安市地处冀南大地,西倚巍巍太行,东望华北平原,全市地形复杂,低山、丘陵、盆地兼备,呈“五山半水三分田”格局,是典型的半山区资源型城市,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依托资源禀赋,形成了以冶金、煤焦、建材等骨干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钢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撑。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整合战略的实施,武安市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约束的日益加剧,以及自身发展的瓶颈,2010年武安市作为全省十个率先开展城乡总体规划的试点之一,先行先试,先后开展了“镇村体系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2、规划背景

2.1城市基本特征

2.1.1半山区地形,生态资源环境脆弱

土地资源丰富,但用地空间狭促,集聚度低。全市土地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但用地空间狭促是山地城市共有的先天不足,城乡建设用地仅占全县总用地的17%,且采矿用地、村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大,以矿山、沙石坑为主的采矿用地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的11.43%,村镇建设用地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的48.31%。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全市人均城乡建设用地268.50平方米,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水资源匮乏,且水环境日趋恶化。武安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5.14%,且地表水分布极为不均,严重的制约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近年来,武安市地下水一直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的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了许多地质环境和生态问题。

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全市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东部盆地地区地势平坦,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西部山区及丘陵地区,受坡度高差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制约,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条件艰苦。在资源条件短缺、人地关系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现实困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统筹,引导城乡空间合理拓展并优化区域生态格局,是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

2.1.2 产业结构失衡,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

工业重型化。钢铁工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全市GDP的贡献率高达60%,钢铁主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人口的10%。“一钢独大”的钢铁工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主导地位是由大量输出原料型产品拉动的,高深加工产品输出较少,产业链条短,产业持续力不强。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铁矿资源逐渐枯竭,目前全市外矿依存度近80%,焦煤完全依靠外购,水资源短缺加剧,且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的产业结构带来的高消耗、大排放,使得资源支撑乏力、环境容量减小。随着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节能减排降耗政策的深入实施,使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保压力逐步增大。

一、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经济水平的巨大差距,使得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增长速度滞后于第二产业,甚至低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并且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品市场等传统产业,信息服务、社会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增长较缓慢。

2.1.3 城镇化质量不高,“不完全城镇化”现象突出

2009年,武安市城镇化水平50.2%,较同期全国46.59%,河北省43.7%,分别高出3.61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但是,按照户籍农业人口统计,户籍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86.4%,与50.2%的城镇化水平有36.2个百分点的差距,大约有28.3万左右的户籍农业人口被纳入城镇化范畴,城中村等“不完全城镇化”现象突出。

2.1.4 设施配置分割,农村环境恶化

全市城乡设施空间配置分隔明显,农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大部分村庄只是实现了给水、电力、电信等最基础的设施,多数村庄是各家打井自供水,水质水量难以保证,西南部山区174个村庄存在饮水困难,村民生活十分不便;公共服务设施除市区和镇(乡)政府驻地较为完善外,大部分村庄较缺乏;多数村庄环境较差,由于缺乏排水、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大多都排入村边河沟和道路两旁。规划中,需要城乡全盘考虑,统筹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保障社会公正公平。

2.2区域发展背景

2.2.1省内要求――城镇化率先发展区

河北省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建设京津冀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的世界级城镇群为目标,构建环京津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城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冀中南经济区被列为 “十二五”时期实施的战略重点之一,武安被列入冀中南经济区“两圈、一区、一带、四轴”的率先发展区域格局。

2009年河北省出台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冀政[2009]115号)》明确提出“培育武安为邯郸西部区域次中心城市”。

2.2.2区域发展――邯郸都市圈与区域次中心城市

2009年河北省将邯郸县、峰峰矿区、永年县、磁县、成安县和肥乡县纳入邯郸中心城市统筹管理,实行“1+6”同城化管理模式,建设邯郸都市圈,要求邯郸进一步确立冀晋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武安市虽不在“1+6”范围内,但是处于邯郸市东西向城镇发展轴和西部循环经济整合优化区内,是邯郸市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是邯郸市“西部整合”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

图1 邯郸都市圈规划示意图

3、总体思路

3.1一个主题:资源型城市转型

规划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主题展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切入点,合理控制城乡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寻求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动力,构建多元的城镇职能结构,摆脱资源型单一动力机制对地方发展的限制。

3.2 两条主线:科学发展、公平发展

规划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发展主线,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强调政府的有效调节,进而形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格局,主要包括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完善城乡经济结构、增强城乡经济联系、优化城乡经济布局四个方面;另一条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公平主线,强调基于平等原则的更为主动的调节与引导,进而达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局面,主要包括加快城乡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公平发展、合理分配城乡资源等方面。

3.3 三大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建设区域次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武安市要突破资源型结构的约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推动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的就业容量与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区域次中心城市,解决“不完全城镇化”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3.4四大理念:绿色、生态、转型、创新

规划围绕“绿色、生态、转型、创新”四大理念,突出优化空间布局、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五方面内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3.5五大战略:绿色增长、开放协作、三化联动、城乡统筹、特色营造

规划中实施绿色增长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实施开放协作战略,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循环,全面提升城市对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实施三化联动战略,完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的政策措施;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特色营造战略,充分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

3.6 六个一体化:空间布局、交通、产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基础设施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最终实现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交通设施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发展格局。

4、发展目标

在对武安市发展的宏观背景、基本特征、发展条件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功经验,提出武安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建设区域次中心城市两大战略,抓住河北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三大机遇,突出统筹城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保护生态环境五项内容,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等值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资源转型发展协调同步”、“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同步”。

5、规划重点

规划紧紧围绕武安市地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与空间布局方案,突出全域指引与重点关注的结合。

5.1 明确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规划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通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合理控制城乡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结合武安西部山区农业生产、居住条件、用地条件均较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人口由西部山区向东部盆地区转移、建设用地由资源区向非资源区转移、产业由镇、乡、村向城区和工业聚集区转移”,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各项设施。通过三个转移,实现“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中开采、农地集中经营、生态集中治理”,进而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三级的城乡居民点新体系。

图2武安市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图

图3武安市域城乡空间总体布局图

5.2提出资源型产业转型方案

针对武安市“一钢独大”的产业特点,通过资源型产业转型分析专题研究报告,提出由“一钢独大”走向多元发展、构筑绿色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现代农业抓特色”,构建“一核五带”的产业空间结构,一核为主城区的综合服务核心,主要聚集行政服务、企业总部、现代服务业。五带指沿南澈又鼗工业带,沿北澈酉执农业带,青龙山山前新型工业带,西部山区生态旅游带,东部沿邯武快速路新兴产业带。

重点建设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武安工业园,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为主的青龙山工业聚集区,以发展钢铁利用深加工、煤炭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南澈庸ひ稻奂区和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邯武快速路新兴产业园。加强蔬菜基地、肉牛生产基地、小米种植基地、棉花种植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做大物流业,建设冀南地区最大的钢铁物流基地。提升旅游业,打造东太行山旅游度假胜地。繁荣商贸业,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图4 武安市域城乡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

5.3 统筹市域城乡空间布局

全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分区控制”的原则,构筑“一核、两带”的空间格局。将上团城乡、午汲镇、康二城镇、北安庄乡、武安镇、西土山乡等6个乡镇全部纳入中心城区,形成北至北澈樱南至南澈樱西至石林高速公路,东至永峰线的城镇发展核心区。依托邯沙公路和磁左公路两条区域交通走廊,构建南、北澈恿教醭钦蚍⒄勾。规划期末,全市形成1个中心城市、4个中心镇、16个一般乡镇、32个中心村、43个基层村的空间布局结构。

图5武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结构规划图

5.4 制定分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针对武安市半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根据盆地区、丘陵区、山区等不同发展条件,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约束、生态保护约束、公共安全需要、城镇拓展需要,将全市划分为5个不同的规划地域单元,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盆地区作为城镇化重点发展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周边6个乡镇,重在拉大城市框架,加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重点建设武安工业园区、青龙山工业聚集区和邯武快速路新兴产业园区三大工业聚集区,各项设施配置实现共建共享。

丘陵区主要包括以矿山镇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和以磁山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重点加快矿山镇、磁山镇两个中心镇和南澈庸ひ稻奂区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荒山、废弃矿山和尾矿的生态治理和修复,电力、通信设施与全市联网统一布置,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设施以各镇区为中心实施分散布置。

山区主要指西部太行山区,以环境保护、生态涵养和发展旅游业为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搞好太行山绿化工程;逐步搬迁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和企业;依托京娘湖休闲度假中心,以山地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观光为主题,形成“澈釉础惫家级旅游度假区。

5.5 强化市域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以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城乡、山水、厂矿、园区”生态建设统一规划体系,构建“园成绿块、路成绿带、田城绿网、山成绿障、城成绿景”的大生态格局。

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状况,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及各乡镇的实际,划定了四个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并对各类地区设施不同的生态建设策略。

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护和治理京娘湖水库及周边地区的水环境和青崖寨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实施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工程,提高森林资源的水源涵养功能。

水土流失治理区:按流域、分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荒地绿化工程,大力发展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林区、水源涵养林区等,改善生态环境。

城镇生态修复区:合理规划市区建设用地布局,正确处理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关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高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治污设施的利用率;加大城镇植树种草力度,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

矿山生态恢复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制定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做到矿产资源的有序、科学开采;加大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监管力度,确保废弃地及时得到生态恢复;对矿区合理规划布局,做好矿山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抵御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

图6 武安市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规划图

5.6 分类指导居民点迁并整合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村庄重点向中心城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集中、向产业园区和大型工矿区集中、向交通便利的国省干道沿线集中、向经济条件好无安全隐患的大村集中,采取撤村改居、联片聚合、整体搬迁等调整策略, 将148个位于城市或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15个地理位置相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同、村庄建设联片发展的村庄进行合并,337个存在严重生存环境问题的村庄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区,全市502个行政村整合成75个村庄,其中32个为经济条件好、能服务周边村庄的中心村。

5.7塑造山水城市特色

以太行山为背景,南澈印⒈澈印⒂翊河三条水系穿城而过,为武安市建设山水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规划在保证南北澈有泻榘踩、城市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引山入城,引水入园,山、水、湖、城有机融合,塑造“三河碧水环绕穿城、四湖绿蕴交相辉映、五山葱林层峦叠翠”的山水城市特色。

5.8 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产业聚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区建设、规划编制体系完善等八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6、结语

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主题,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入手,在对城市发展条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并在统筹城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对处于转型发展期,我国广大资源型山区城市城乡统筹规划的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2012,(1).

[2]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武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Z].2012.

[3]冯绻. 山区的山地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A]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9卷,第1期

[4]郭健. 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5]杨保军.从实践中探索城乡统筹规划之路[J].《中国建设信息》,2009,(7).

第6篇:关于水源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47-03

[作者简介]郭杰忠,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江西南昌330077)

正确认识省情,科学分析省情,是正确谋划江西发展的依据,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对江西省情的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来看,江西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是省情的一个方面。但从我们的生态环境来看,江西又像发达地区,有人说江西的生态环境和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江西生态的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根据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江西的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三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江西的森林覆盖率达60.05%,居全国第二。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9个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几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在80分以上,等级为优。江西水质总体良好,目前,鄱阳湖流域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这是省情的另一个方面。因此,从省情看,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优美环境的关系,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江西省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江西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镇的盲目外延扩张、没有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等矛盾。由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废气、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且废气治理率差。据统计,江西的废气、S02排放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拿江西这个欠发达省份来说,2006年重化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重化工业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资源紧缺和环境退化的压力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出现了“高增长、高污染”现象。工业化过程中废气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

2.水环境污染。江西地表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灌溉污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废水排放量非常大。据了解,2007年江西废水排放总量14.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14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4.2%;生活污水排放量6.99亿吨,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9.8%。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显著上升。生活污水及大多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地表水体或农田灌溉渠,地表水体污染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2007年9月,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湖区的10处评价断面没有发现一二类水;三类水占6成;四类水占4成。

3.固体废物污染。2007年,全省21个城市的污水排放量6.4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9.8%,列全国第二十七位,在中部地区排最后一位;全省70个县城污水排放量3.1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4%。全省垃圾清运量253.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70%,列全国第十八位;县城的垃圾处理率仅为12.1%。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城市环境已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全省已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共13座,其中7个设区市建有10座,县市只有井冈山市建有1座,庐山2座。《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从几年的情况看,环境污染程度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

环境污染,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城镇化使生态容量的减少,加上环保设施建设的滞后,对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世界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态破坏一点,环境污染一点,是必然的,等到发展起来了,有了钱,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日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国内一些发展快的地区也是走的这么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据我们了解,省内有这种想法的人虽然不是普遍,但也不是少数。还有的地方领导用这个观点作为自己不重视环境保护、不重视生态保护的托词。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如果进入这一误区,我们的发展将陷入一个危险境地。

二、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认识到发展的环境压力,并不是要减缓我们的发展速度,那种认为只有经济零增长才能保护环境的观点早已被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所抛弃。认识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推进新型工业化,处理好工业废气、污水和废物的排放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不可跨越的。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江西堀起的新跨越,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这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具体思路是:

首先,要把实现经济跨越与环境跨越统一起来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发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增长呈倒u字型关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即在工业化开始时,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会出现拐点。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人均收入继续增长,污染程度逐步减轻,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

个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好转的拐点,多数国家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之间。江西省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达到3000多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出的“三个坚决不搞”、“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全省在近几年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生态环境还有所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就不断提升。从全省的情况看,把生态环境好转的拐点前移至人均GDPl000-2000美元之间,以实现环境发展的跨越,实现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要求按照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理念,规划鄱阳湖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经济圈及鄱阳湖流域的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建设区。这个区,是一个生态经济区,也是生态文明示范区,更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功能区。因而,这个区具有生态经济的明显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不过度、不过分、不超过它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自然生态系统就可以自我再生、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而且,这种自调节能力不仅不会因为我们的合理开发而减弱,反而会因为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得到提升而具有递增性,生态的承载力、自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这说明生态可开发、可利用、可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生态本身不会退化和破坏,这就是生态经济。因此,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按照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对鄱阳湖地区的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统筹考虑经济区内的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及城镇化格局,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

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要明确定位、做好规划;二要深化研究、形成合力;三要项目推动、分步实施;四要整体推进、坚持不懈。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好的工作做起,朝着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为国家级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经济区、功能区的目标努力,把这个经济区建设成为江西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经济圈,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支撑点。

第三,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结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传统工业化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在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也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尤其是进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由于对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和控制失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建设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当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

三、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环保优先,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本身是地区发展的名片,又能通过“绿色招商”,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2.以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生态经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进行经济生态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3.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有较强辐射力和超前性的环境基础工程。要强化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加大公共政策管理力度和投资。城市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要求市政扩大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卫生设施、垃圾的收集和分类等。若不能恰当处理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将带来社会、环境和经济弊病,造成城市贫民区的扩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城市“三废”排放量和噪声、热污染等,对城市饮用水源要超前保护,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同时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要体现新型的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特别是节约型社会和环保的要求。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减排作为环保的中心工作。通过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首先,加强工业工艺技术改造,走现代化、集约化和商效化发展之路,优化技术装备结构以及节能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规模效益和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传统高滑耗、高排放型发展模式向减量化发展,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由单纯性经济向循环型经济发展,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建设、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循环和产品先进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追求物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再生,追求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以及产业的链网化。另一方面要加大环保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和利润率,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