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

第1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1.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存在诸多误区

长期以来,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居民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造价高昂的高档建筑、新建筑。实际上,绿色建筑定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新建建筑,也报告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同时也并不需要很大成本。此外,人们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建设只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实际上广大居民才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

2.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及产业不发达

绿色建筑的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其整体的效果受设计、施工、安装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相对较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技术人才缺乏,技术相对滞后,绿色建筑产品种类及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施工人员仍多使用传统建筑产品,采用传统的设计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工作量,这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3.对绿色建筑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对城市普通居民而言,由于绿色建筑初始建设或改造成本较大,长期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加之缺少实质性的宣传,居民对绿色建筑的消费意识较差,这使得绿色建筑的推行障碍重重。对新农村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补贴,因此要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行绿色建筑确是一个大好时机。

二、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提升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

当前,我国建筑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还为形成共识,民众对绿色建筑概念认识仍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也未将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升到战略高度,因此有必要健全相关节能及环保法律、规章制度,将绿色建筑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强化行政监管力度。

2.制定、建立相关的经济政策及激励机制

在推行绿色建筑经济方面,可以采用税收优惠政策、限制性税收政(如对非绿色建筑纳税标准从高)及鼓励性政策等多元化税收政策,通过减少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额度,适度增加非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义务,逐步引导投资者由单纯的建筑经济向绿色建筑经济转变。在制定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时应立足“以奖代补”经济对策,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贷款优惠及专项补贴的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用经济杠杆,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推动绿色建筑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对绿色建筑及绿色意识的宣传

做好绿色建筑理念宣传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经济的消费意识,发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打破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扩大宣传的受众群体,强化全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绿色环保及绿色建筑经济意识。

4.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及绿色相关产业发展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曾在其文章《四倍跃进: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只要技术革新和效率革命到位,在同样资源消耗条件下实现财富的四倍跃进,或在经济成倍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减半是可能的。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及相关产业发展缓慢,而现有绿色技术创新产品价格高昂,且不能很好的融合。在实践中,绿色建筑的建设往往是多种高新技术设备的简单堆砌,不能充分发挥绿色建筑合理通风采光设计而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作用。

5.推行绿色建筑市场精细化管理

第2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1.1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分析

目前,对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李静和田哲[6]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6个方面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了研究;吴俊杰、马秀琴等[7]通过计算住宅楼全年负荷和CO2减排量及协同效应,计算了天津中新生态城的经济效益;刘秀杰[3]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结合外部理论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杨婉等[8]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曹申和董聪[9]分析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项成本和效益的内容和特点,定量计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10]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定义,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分为节能环境效益、节水环境效益、节地环境效益、节材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根据绿色建筑效益形式的不同,环境效益又可分为CO2减排效益、健康效益、建材寿命延长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O2的排放量必然还将增长[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不是实现CO2减排,每十年全球的气温平均将升高0.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建筑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结合当今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节能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

1.2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目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节能手段[12]如下:(1)护结构节能护结构是建筑节能设计最主要的内容,护结构节能措施是指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采取保温隔热有效措施。比如通过增大门窗面积来增加采光和通风面积,改善材料自身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提高门窗密闭性最终达到节能的效果。(2)智能化技术节能智能化技术节能是对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冻机组以及照明设施等实行最优化的控制,以最大化地减少建筑的电能消耗。建筑能耗中,照明耗能所占比例较大,室内外照明系统应综合考虑节能光源、灯具和附件,为了节省电能消耗,绿色建筑通常采用高效的新型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延时或声控开关,同时注意自然采光部位的节能措施。除节能灯具外,节能措施还包括设置节能电梯、暖通空调、室温调节器、能量回收系统等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也需要增量成本投资。暖通空调系统应控制设备的能效化比、管网系统的输送效率。设置集中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建筑可以安装新风系统对能量加以回收利用,能够取得相对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可再生能源节能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非燃料型能源系统。绿色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是太阳能和地热能,是最易获取的再生能源。

2苏州市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2.1主要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的一种资源评估方法。它是比照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节约的能耗量;然后将能耗转换标准煤以及CO2排放当量;根据CO2市场价格来计算获得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直观看到绿色建筑节能导致的CO2减少量,这将减少温室效应的程度;同时还能得到绿色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2CO2交易价格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规定的3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参考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参考合同价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环境效益,所以参考2012年刘秀杰[5]的论文,当年CO2的减排价值约为160元/t。

2.3基准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中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

2.4数据处理

本文直接获取的有用数据包括绿色建筑的申报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节能率。申报建筑面积有85个有用数据,建筑总能耗有50个数据,节能率有56个数据(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出)。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85项绿色建筑总面积为285.075万m2,具体如表2所示。数据整理后,总共有36组有用数据。经计算,绿色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13.14kWh/m2a~154kWh/m2a,相应的基准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37.38kWh/m2a~346.03kWh/m2a。它们在每段范围的分布如图5和图6。其中单位面积能耗和基准建筑总能耗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式(1)、(2)计算:单位面积能耗=建筑总能耗/申报建筑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基准建筑,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分布不均匀,因此在本文中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面积能耗,具体的比例以及能耗见表3。根据表3,则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能耗分别为:绿色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48.49kWh/m2a基准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131.78kWh/m2a则苏州市2012年底之前绿色建筑比基准建筑节约的总能耗为:(131.78-48.49)×285.075=2.37×108kWh/a相当于减少使用标煤2.9×104t,减少排放CO27.54×104t。根据2012年CO2的减排价值知道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为1.21亿元。

3结论

第3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美国;英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F40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61-03

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工作。建筑业是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它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格外突出,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因而很多国家都将绿色建筑的营建作为建筑减排的工作重心。为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绿色建筑涉及的主体众多,它的营建不是开发商的个体行为,也不是绿色低碳技术的简单应用,它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除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以外,它还需要各类法律的保障以及标准的规范。在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各国的普遍做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制定节能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具体做法见表1。

表1的内容即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通行做法,下面重点介绍以上三个国家在发展绿色建筑时的特色做法,还望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有所启示。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分析

2.1 美国

美国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时,除了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外,比较强调自愿性项目,这也是美国在发展绿色建筑事业中的一大亮点。美国政府强调的自愿性体现在政府推行了由政府主导,但市场主体可自行参与的项目,其中“能源之星”(Energy Star)项目最为知名。

“能源之星”作为节约能耗的一种标识,最初只是被用于电子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如果看到“能源之星”的标签,就可以认定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低能耗的,它对大气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也相对较少。“能源之星”后来扩展到建筑领域,美国环保署将“能源之星”住宅计划推广为全国性志愿项目。

“能源之星”建筑节能标识体系中蕴含两大重要认证,即建筑物节能认证和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建筑能节能认证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上。第三方鉴定机构会对建筑物结构、采暖空调系统等保温隔热性能进行监控,监控数据符合标准的即通过建筑物节能认证。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则将认证重点放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水平上。即便建筑物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期管理的不到位以及管理人员节能意识的薄弱等仍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绿色建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偏离节能的目标,所以对建筑物运行管理进行专业认证同样必不可少。

最终被冠上“能源之星”标识的住宅均是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严格的鉴定,通过以上两大认证内容,住宅在使用过程中能确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能源之星”项目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甚至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消费者全面认识绿色建筑市场,并为绿色建筑市场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

2.2 英国

绿色建筑在英国发展比较早。不同于美国,英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上主要采取强制性措施。根据英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从2008年6月开始,英国对国内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划分了节能等级,并且建筑的能耗情况完全对公众公布。

英国除了制定很多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以及运用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BREEAM外,较有特色的做法是积极推广示范性项目和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在英国,大量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示范项目被建立起来,而且这些案例不仅局限在类似牛津生态住宅这样的单体住宅设计上,还囊括了包括贝丁顿生态村(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的大规模社区。最新的一个示范案例是金斯潘住宅(The Kingspan Lighthouse),它代表了英国“可持续住宅规范”中的最高标准――“零碳排放住宅”,英国所有新建住宅到2016年时必须全部达到这个标准。英国推行的示范作品大多只使用已经成熟的环保技术和普通材料,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可以立即在市场上进行推广普及[2]。

另外,英国非常重视建筑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培养。英国国内认为如果想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取得理想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结果,必须在建筑设计的早期就为相应的策略做出全盘的考虑[3]。所以建筑师的责任重大,建筑师在建筑物设计初期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实际节能减排效果。而且英国认为建筑师在设计营建绿色建筑时不该只是单纯地引用绿色节能技术,他们的责任还在于调动民众的参与性。在设计绿色建筑前设计师应该先进行民意调查,然后再规划设计出既符合民众要求又环保节能的建筑。对此,英国的特色做法是将绿色建筑的理念灌输到各高校中,高校老师在设计课程时会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节约能耗意识,也鼓励学生参与到绿色建筑的设计研究中去。各高校也会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科研项目,为实际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意见。

2.3 日本

日本的能源相对匮乏,所以政府对节能问题也相当重视。日本政府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工作。日本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像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制定法律法规以及精准的评价标准外,日本的特色之处在于它对建筑物用能的管理有独到的做法。

《日本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学习考察报告》指出日本建立了建筑用能管理体制。该体制包括能耗统计、能耗监测和用能定额等制度。能耗统计要求资源供应部门以及建筑业主定期上报能源消耗情况。能源监测制度则是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安装能源计量监测装置,通过监测可以获悉该类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情况,然后对建筑物的能耗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不同建筑物所对应的能源消耗标准。再通过用能定额制度规定各类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上限。政府会对那些超过能耗上限的建筑物使用者征收更多的管理费,对低于能耗标准的用户给予补贴奖励。这一做法可以帮助政府精确地掌握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各类建筑物的能耗标准。

另外,日本也非常注重民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日本极其倡导民众参与进城市的环境规划中,政府认为有民众参与的项目更容易推广和实施,在今后的维护过程中也会节省管理费用,可谓一举两得。除了让民众参与进项目的起始规划阶段外,政府在绿色建筑的项目推广过程中也很有想法。比如日本政府有施行“绿色点数”的政策和环保积分政策。消费者在购买节能家电时会得到一些“绿色点数”,这些“绿色点数”可以供消费者购买其他节能家电,以此类推。住宅环保积分跟“绿色点数”有异曲同工之处,住宅环保积分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日本政府推行的这些政策能激发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兴趣和购买热情。

3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举措,可以发现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总结美、英、日三国的发展经验可知,都制定了绿色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具有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都注重绿色技术的发展,而且不仅仅局限在绿色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升级改造上,还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升。各国的特色做法则各有千秋:美国注重自愿性项目的发展,英国注重推广示范性项目,而日本则注重建筑物的能耗统计和监测,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和绿色节能家电的购买热情上。

笔者认为,综合上述各个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重点借鉴的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3.1 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标识

以美国的能源之星为例,可以设计一款绿色建筑的能源标识,对于经过第三方机构严格鉴定并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可以冠上该能源标识。能源标识的推广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误区,在消费者购置绿色建筑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同时能源标识的推广也可以减少开发商的疑虑,抑制市场上一些开发商“以次充好”的劣行。

绿色能源标识可以解决消费者、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和品牌化。

3.2 强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绿色园区

英国国内推广的示范性项目和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比较先进的做法。不同于单纯的推广教育,示范项目展示更能给民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我国可以重点借鉴英国的这一做法来发展绿色建筑市场。

在我国,深圳的绿色建筑在推广发展中就运用了这一对策。深圳坚持用示范工程带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深圳市推出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包括泰格酒店式公寓、万科城四期等居住建筑,也包括万科中心、软件大厦、三洋厂房等公共建筑。不仅如此,深圳还着手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城。2008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将光明新区建设成为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建筑示范区。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

上海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打造出一些精品绿色建筑,然后将这些绿色建筑列为示范性项目展示给消费者,加强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他们的购买积极性,从而提高消费需求。为了达到展示和宣传的目的,选择示范性工程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体育馆、博物馆、公园、商场、车站、机场等与社会大众接触较多的公共项目上,同时发动以央企、国企为主的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的大型企业单位,主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发展态势良好的话,上海也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城,除了建造更多精良的个体绿色建筑项目外,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援将上海的某一个区建立成绿色建筑示范区,形成上海级别的绿色建筑示范区,供其他区借鉴参考,最后实现上海整个城市的绿色建筑改造。

3.3 实行能耗监测并制定能耗使用标准

日本推行的能耗监测管理制度为政府了解建筑物的实际能耗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也可借鉴参考。

政府可以先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类型,对建筑物进行分类,然后选取各类建筑物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楼宇实施能源监测,从而了解建筑物的能耗结构。这一举措在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和后期使用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绿色建筑营建前,能耗计量检测和统计可以帮助绿色建筑的设计者针对建筑物能耗结构寻找到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重点;在绿色建筑建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后,能耗监测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对日后绿色建筑市场的完善发展也有极大的意义。制定能耗标准并辅以奖罚措施则切实推动了民众的参与。政府对于“用能大户”及“节能户”应该收取不同的管理费用,以调动民众的节能积极性。

3.4 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而政府的大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居民的有效参与。首先,政府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表彰先进、曝光落后。其次,政府可以将温室气体减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容纳到大学、中学、小学的课程中,使公民从小就树立起节能减排的良好道德风尚。再次,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建设温室气体减排知识宣传的博物馆、开展气候变化体验活动等,使群众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总之,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为节能减排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笔者认为政府还可以效仿推广世博会时的方法向居民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比如发放绿色建筑知识手册,里面可以涵盖绿色建筑的具体节能方式、绿色建筑的优点、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的比较、发展绿色建筑对城市整体居住环境的影响等供民众参考,以加深居民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另外,加大绿色建筑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推广绿色建筑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欣伯,李宏军,宋 凌,等.国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分析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0(1):61~63.

[2] 刘俊跃.深圳绿色建筑实践与评价认证[J].建设科技,2009(2):26~31.

[3] 陈 妍,岳 欣.美国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43~45.

[4] 陈 冰,康 健.英国低碳建筑:综合视角的研究与发展[J].世界建筑,2010(2):54~59.

[5] 陆 舟.我国引入和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节能,2011(1):44~48.

[6] 廖含文,康 健.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城市建筑,2009(1):9~12.

[7] 李路明.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J].世界建筑,2002(5):68~70.

[8] 崔 成,牛建国.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1(11):73~76.

[9] 游 娜.国外绿色建筑对我国的启示[J].基建管理优化,2010(2):2~4.

[10] 谢钰齐.绿色建筑市场失灵的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4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重庆工商大学 融智学院现代金融研究所,重庆400033)

摘要:本文分析了低碳绿色建筑对低碳生态城市趋势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我国低碳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低碳建筑占比太小,低碳绿色建筑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低碳绿色建筑的政府政策执行效率较低等问题。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 绿色建筑;对策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城市化也带来了问题,城市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越来越多,环境恶化问题也凸显出来。

1.1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城市化进程是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分为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介于30%到70%之间),城市化后期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大于70%)三个阶段,目前中国正处在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率小于30%。我国从1949年到2005年一直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经历了56年的时间,这个阶段城市化经历了曲折、停滞和恢复以及稳步发展。

(2)第二阶段: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介于30%到70%之间。从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突破30%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9年的时间里从30.48%上升到2014年的54.77%,超出2011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52%)。方创琳(2010)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问题、能耗问题、房地产问题、城市拥堵问题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我国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也伴随越来越严重。一方面,资源环境保障率越来越低。从1980-2005年的2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消耗的水量为17亿m3,所占用的建筑用地为1004㎞2,所消耗的能源为6966万tce,从2006-2030年的2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消耗的水量将达到32亿m3,所占用的建筑用地将达到3459㎞2,所消耗的能源将达到22738万tce。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污水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也成为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8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310亿t,2009年达到596亿t,全国有近1/3监测断面仍然为劣五类水质,失去了生态功能。城市成了环境污染严重且集中的地区,有资料显目示,目前中国113个重点城市中,67%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20%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1.2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化水平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改变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化适度的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1.2.1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在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中,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会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恶化投资环境,最后会影响城市化。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会阻碍城市化经济的发展,造成城市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会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可能逆转城市化的趋势。

1.2.2 低碳绿色建筑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人口还是空间来看,建筑环境质量是城市化生态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建筑能耗是城市的主要能耗,我国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建筑业也是我国能源消耗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建筑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环保专家表示,根据2013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近43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目前仅有4%的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能源效率改进措施,要想解决城镇建筑面积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困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关键。2014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绿色住区标准》,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发展的本土模式相结合,以推动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因此以发展绿色建筑为基础,把绿色建筑扩展到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城市,从而在这过程中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2 我国低碳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促进低碳城市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2.1 我国低碳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绿色建筑占比太小

2001年,由清华大学设计并投入使用的伍舜大楼是我国第一座绿色生态办公建筑,是2008年奥运建筑的前期示范工程,集中使用了约百项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2003年建成中美节能示范大楼,达到了LEED金认证。2006年6月1日首次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1年,在2006年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了《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速度每年增长约为100%。根据住房部和城乡建筑部公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截止2010年低,全国有113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全国实施了217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筑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74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7543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1446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为1,129,967.69万平方米,可见绿色建筑面积还只是沧海一粟。

2.2 我国低碳绿色建筑分布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低碳绿色建筑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拿到认证的项目明显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区域及沿海城市,其中上海和苏州是两个绿色建筑项目最多的城市,在华中、东北和西部地区的数量则明显较少。同时从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来看,一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较多,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相对较少且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低碳绿色建筑明显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受地区经济发展、地区房屋价格的差异的影响,在低碳绿色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房屋售价比较高,绿色建筑的接受性相对更高。这种地区分布差异会导致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在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城市化更多的是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绿色建筑项目很难推行,因此城市发展质量难以提高。

2.3 我国低碳绿色建筑的政府政策体系不健全且效率较低

为了消除绿色建筑的市场失灵,政府应该给予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强制性政策当中的法律法规,激励性政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金融支持,也不排除应有的经济惩罚政策,尤其是针对碳排放管制上,惩罚税收政策是解决负面外部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我国积极编制的建筑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制文件包括法律、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按部就班的建立起一套管理体系,同时也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政策。但我国现有政策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强制性法律法规有形无实,不执行或者敷衍应付的行为普遍存在;二是已有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的初始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 我国低碳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水平

绿色建筑要求在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前期建筑的绿色设计以及建造过程中绿色建材的使用最终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使用是低碳节能环保的。因此,重点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员,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能力,包括建材、建筑施工、运行、检查等相关的技术水平,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增加技术研发的预算支出,另一方面,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相关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又能提高研发速度。

3.2 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政府政策效率较低是由于政府自身和外部环境导致的,政府自身方面主要表现在绿色建筑没有明显的寻租和政绩效应反而需要大量的投入,使得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本身的意愿不强。外部环境表现在绿色建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也不强烈,所以导致绿色建筑推行效率较低。因此,提高绿色建筑政策效率,必须形成严格的监管机制,采用命令或控制的手段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同时采取惩罚性政策自上而下的约束绿色建筑政策的严格执行,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3.3 加强市场化建设,形成竞争机制,推动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绿色建筑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同时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较差,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因此加强市场化建设,形成绿色建筑相关供给者之间的竞争机制,应该首先建立绿色建筑信息平台,将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建筑材料以及绿色建筑的使用情况和节能情况等公开公布在绿色建筑平台上,让消费者了解和熟悉绿色建筑的优点和特性,也可以更好的起到监督的作用;其次,强调绿色建筑的设计,西方的经验表明,明确的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大大的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

3.4 不同地区采用差异化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均衡发展

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消费者能接受绿色建筑较高的价格,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方面,消费者认知度差,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房价的承受能力较低,所以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建筑较少。因此,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加快绿色建筑市场化的建设,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从消费者和供给者双方给予激励,加强欠发达地区绿色建筑供给者的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政策的实施,同时直接对消费者给予税收优惠,比如说绿色建筑的契税和物业税的减免等,最终带动欠发达地区对绿色建筑的供给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王耀利.我国推进绿色建筑进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叶祖达.低碳绿色建筑:从政策到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第5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规划;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research of New Wall Materials

CUI Jun-shan,ZHANG Wa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

Abstract:Since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wall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after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ur country new walling material gradually leading wall materials market. The 2011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with two meetings held ceremoniously, new material is classified as state ke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seven strategic new industry, premier Wen Jiabao stressed i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both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ransformation investment, promoting new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new wall materials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 are inseparable, development energy-saving building must use energy-saving, section soil, recycling,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new wall materials architecture fun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wall material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 forward-looking new wall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Keywords:new wall materials;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resent condition; application prospect

序言

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已经实施了20多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33号)要求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根据各省市陆续出台的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十二五”规划来看,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主要产品产量与生产能力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产品结构的调整结构显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新材料的魅力,出现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对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建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墙体材料的改革的推进,对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改善建筑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舒适程度等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它不单纯是建材产品更新换代,而是关系到贯彻保护环境、保护土地两个基本国策和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件大事[1],随着我国墙体材料迅速发展,在保护耕地,利废水平,节能减排,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从整个市场来看,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优质内外墙板、轻质和复合墙板、预应力楼板、木质板材等符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新材料应用极少;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以次充好;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墙体材料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够和装备条件差,缺乏自己的龙头品牌[2]。

1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业现状与产业形势

1.1 墙体革新工作实效

自2000年6月14日国家建材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墙办发[2000]06号),确定了160个直辖市、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省份的大中城市在2000年6月30日前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2001年6月5日,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将10个省会城市列入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1]55号),决定在原来确定的160个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增加10个省会城市,列入2003年6月30日前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中,要求其他城省会城市,最迟在2005年底前实现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2005年12月国家四部委公布了全国第二批256个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公布了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151个城市名单。全国实心黏土(页岩)砖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心黏土(页岩)砖产量逐年下降,“禁实”效果十分明显,新型墙体材料产量逐年增加。下图是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1.2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发展状况[3]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各省市均出台了推动墙体改革的政策,法规。

(1) 以工程应用带动墙体材料发展,加大了示范工程建设

(2) 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

(3) 规模较大,工艺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企业增长迅速

(4) 产品逐步向节能型和利废型发展。

新型墙体材料已经有2000年的2100亿块占墙体总量的28%增长到2008年的8800亿块占墙体总量的51%,截止2010年新型墙体的产量占墙体总量的比例已达到55%以上。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底,城区内应用比例会达到85%以上:其中,设区市的100%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县级市区(城区)会达到75%或80%,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50%以上,经济较发达的农村达到40%以上。表一和表二分别列举了相关省市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利废,节能,减排,保护土地资源各方面的贡献。

表一 相关省份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各方面的贡献

表二 相关城市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各方面的贡献

2 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需求

“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每年发展速度在1%至1.2%,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专家认为,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达到7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就可以了,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会在2050年左右,按此计算,中国至少还有40年城镇化过程。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产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发展。从我国房屋建筑面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未来20年仍将是经济的高增长时期,到2020年,中国还将建设300亿平方米建筑,新型墙体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重点,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4]。

3 对新时期墙体材料的展望

3.1 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墙体材料[5]

要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朝着结构合理,优化资源的方向方展。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1)南北方地区气候的差异,墙体保温隔热系统需因地制宜。在寒冷的北方采暖地区注重保温,可采用外墙外保温或者自保温墙体;在南方地区以隔热为主,所以可采用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或者自保温墙体。

(2)结合各省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例如安徽省两淮及宿州地区煤矸石和粉煤灰资源丰富,年排量约800万吨,堆场储量已达1.6亿吨,应发展以此为原料的墙体材料;沿海沿江沿河城市发展以淤泥为主要原料的墙体材料,加大其产业化进程。

3.2 注重绿色低碳与建筑节能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建设部的信息表明,中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3.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43.7%,如今能达到新建建筑国家标准(必须节能50%)的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约10%。

可见绿色地产和节能建筑是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主要围护结构材料,占建筑材料总用量70%以上,墙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节能效率高、抗震性能强和保温隔热效果好新型墙体材料。例如纸面石膏板[6]、植物纤维板、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7]、木质墙体[8]等。

3.3 打造行业品牌的战略眼光

每个行业都要有自己的品牌,然而现在我国的墙体材料行业的名牌产品很少,对墙体材料的名牌产品的需求也很迫切。对于品牌房地产商来说,他们希望能开发出更顺应潮流,适应建筑业升级,住房建设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的建筑,开发这些“高、精、深”项目这就要率先运用新型的建筑材料,需要与其楼盘定位相符合名牌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对人民群众来说,拥有绿色,节能的建筑是生活的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整个国家来说,也会选择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行业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也决定了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想改善墙体材料市场装备和技术落后、生产粗放的局面,就必须要涌现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变扩大量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推陈出新,创造精品

4 结语

墙体材料的革新和建筑节能的推广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的转型期随着十二五的开局而提前到来,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不仅会为改变现有墙体材料市场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发展节能、环保、利废、节地、保温隔热和抗震型墙体材料继续做出贡献,也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福广,沈荣熹,徐洛屹.墙体材料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308-311.

[2]周银芬.“十二五”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发展思路[J].建材发展导向,2010(5):12-15.

[3]秦华虎.加速推进墙体革新和建筑节能[J].中国建材,2006(6):78-80.

[4]李岗.关于墙体材料发展产业导向的技术思考[J].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11):14-16.

[5]张慧儒.因地制宜,综合考量,是建筑墙体材料发展的必由之路[J].砖瓦,2010(11):17-19.

[6]鲍国芳.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保温建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4-107.

第6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效益;成本;质量;环保

一、新型绿色建筑简介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现代化节能理念与技术满足人们对于建筑保温节水等功能性需求。新型绿色建筑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在优化人们生活品质的过程中也深刻契合国家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号召。由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部分能源趋于匮乏,构建环保生态社会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绿色建筑理念是与现代环保理念的高度融合与拓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以替代性能源对非可再生性能源进行保护。

二、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的特征分析

要想充分发挥其环保效能,在施工前需要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地址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目的在于构建整体性的城市微观生态系统,建筑施工项目周围城市园林规划、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将土地成本作为重点考虑内容。与传统建筑施工不同,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涉及内容更加广泛,需要对施工区域内的水文环境、动植物种类数量、地形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充分对自然环境加以利用,减少人工材料的应用。并且现阶段来说,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波动较大,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也是其主要特征,建筑施工企业很难对市场动态作出客观全面的预测。

三、提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开展科学的编制预算

工程造价对于建筑行业的效益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展科学的编制预算能够实现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的提升。在开展编制预算前,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项目的现场环境、施工特征等多项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切实做好施工调查,通过准确的地质勘查报告与施工设计作为落实编制预算的基础,切实保障编制预算开展前期工作质量。进行正式施工后,编制预算主要管理方向在于对施工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流程的检验,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与方案开展各个环节的施工作业。重点加强对绿色建筑施工项目的水电设计和基础性设施施工的动态掌握,当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存在差别时,应当及时作出优化调整。预算编制人员在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分析应当以平面图和设计说明作为管控切入点,对施工图纸中的各项施工需求进行有效协调,有效提升编制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增强动态预算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的预算管理存在不确定性,会受建筑施工周期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式化的预算管理很难契合整体施工需求,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造成一定影响,并且会存在较大的风险,致使预算管理沦为形式化内容,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加强预算人员技能培训

绿色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施工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别,其复杂性和技术难度都显著提升,因此对于预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存在较高的要求。绿色建筑项目的施工工艺与材料应用与现代环保理念和需求联系密切,预算人员不仅要了解具体的施工规范与法律知识,更要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建筑结构与投资控制内容进行掌握。而目前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人员知识结构陈旧,难以满足实际成本管控需求。

四、提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工期成本控制

施工周期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质量具有较大影响,需要将工期成本控制融入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对其做出科学的管控,以整体性的工期成本控制增强建筑施工质量。新型绿色建筑项目对于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建筑施工任何环节出现问题会对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冲击,针对该问题,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通过先进的施工技术来加强工期成本控制,客观分析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求有效的优化对策,避免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工期增加导致经济效益降低。

(二)施工合同管理

目前来说,施工合同管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索赔与校对,相关的成本控制人员需要了解施工合同的具体内容,以合同作为各个施工环节的管控内容,对合同内容作出客观的评估。除此之爱,建筑施工企业也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合同管理培训,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加强相关法规理解,以制度保障成本控制质量。

(三)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目前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都是采用垂直化管理模式,这种状态下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繁琐,存在数据偏差;基于这种情况,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立扁平化成本控制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数据准确性。

第7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1(略)

“绿色照明”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在全球绿色环保运动下兴起的以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为宗旨的新理念。它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器材等),改善和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照明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环境。

2.绿色照明在国外的发展

绿色照明由理念到实践,十多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展了由政府倡导和推动并且由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NGO)广泛参与的绿色照明工程活动。经过国际社会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绿色照明工程已经成了国际公认的节能环保项目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2.1美国的绿色照明计划美国国家环保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在1991年启动了绿色照明项目,通过联合社会各界参与者以签署备忘录的形式,鼓励参与者提高照明能效,节约照明用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参与者承诺在项目实施的5年内将至少90%的照明设备更新为节能产品。截止1997年,该计划实现照明节电70亿千瓦时。项目实施到后期逐步扩展到建筑整体节能,并在1998年正式融入到“能源之星”建筑节能计划中,与墙体绝缘、建筑设备节能、室内电器节能归为一体。凭借“能源之星”在美国公众中的强大品牌影响,绿色照明工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广泛的推广。在2001年“能源之星”实现照明节电800亿千瓦时,相当于标准煤2880万吨[1]。

2.2欧盟的绿色照明计划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开始组织实施绿色照明活动。2000年年初,欧盟联合各成员国的能源主管部门正式发起了欧盟绿色照明计划项目。该计划属于非强制性的推广环境保护计划,资金投入按国别分开考虑。项目鼓励成员国的非居民用电者自愿参与,向欧盟承诺为拥有的新建筑安装高效照明系统,5年内完成对全部低效照明系统的更新改造,并由参与者成立工作组,定期向欧盟联合研究院(JRIofEU)提交项目监测数据。同时每年举办照明节能颁奖会,鼓励参赛者推出高效照明系统和技术设计以及改造案例参加评选,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和通报表扬。欧盟“绿色照明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月至2006年。这一阶段有80多个团体组织参与,成立了15个能源管理机构。第二阶段:2007年至2020年,目标减少能耗量20%。2008年,制定出针对办公场所和街道照明设备的节能要求,将城市照明纳入到整个节能减排的战略中去。2009年前,在个人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泡,逐步淘汰白炽灯泡。欧盟发起的绿色照明国际研讨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第六届是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在上海召开,宣传了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了中国绿色照明与国际绿色照明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

2.3国际高效照明项目(ELI)全球环境基金(GEF)和国际金融公司资助的高效照明项目发起于2000年,2003年完成第一期运作,集中在7个发展中国家(阿根廷、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秘鲁、菲律宾及南非)的公众宣传、标准制定、标志推广、电力公司和能源服务公司激励计划等领域。2004年我国的中标认证中心(原中国节能认证中心)接管了项目二期的运作,内容包括: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高效照明产品认证及推广。任何照明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都可以向ELI质量认证机构提交ELI认证申请,ELI质量认证机构将根据ELI认证技术规范要求,对申请方提交的申请材料和检测报告(由认可实验室出具)进行审查和评估。获得ELI认证的申请方可以使用ELI认证标志和证书。

3.绿色照明在国内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短缺现象严重。照明用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2%,而采用高效灯代替普通白炽灯可节电60%-80%[2],因此照明节电是解决中中国电力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得到了政府的社会的充分重视。在近些年来,中国紧跟世界发达国家步伐,绿色照明工程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绿色照明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国际交流,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资金援助的基础上,1996年我国发起了“中国绿色照明工程项目”,制定了《“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方案》。作为九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中国绿色照明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00年年末,我国主要高效照明电光源产品的产量超过10亿只,荧光灯与普通白炽灯的比例从1995年的1:6.25上升到了1:3.2,实现照明节电量257亿千瓦时[3]。这一阶段的工作也为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在我国的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绿色照明工程依旧得到了极大地重视,“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在2000年8月得到GEF理事会的批准,并获得GEF813.595万元的赠款资助。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广泛消除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的市场障碍,减少CO2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到2010年可降低照明用电10%的节电能力。基于项目的调查数据测算表明,“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自2001-2005年,累计实现照明节电333.04亿千瓦时,提前5年达到项目文件的2010年的节能目标[4]。

4.绿色照明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中国的绿色照明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但是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实现绿色照明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4.1现阶段我国绿色照明工程面临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在绿色照明工程发展过程中,在建立能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高效照明电器市场及服务体系,促进节能新机制的转换和形成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有:

4.1.1高效照明电器产品面临的市场障碍并未消除由于认识、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政府大规模开展绿色照明的能力受限,加之企业自身也缺乏开展社会宣传、建立培训网络的积极性和条件,使公众对绿色照明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了解很少。大批建筑设计人员对于当前以新技术、新工艺为基础的高效照明产品的性能指标不了解,没有掌握达到设计标准的途径和方法。另外高效照明电器产品节能认证和标志工作还比较薄弱,相关的标准和法规不太完善,使得当前照明产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间,这也影响了消费者对高效照明产品的信心。

4.1.2建筑照明节能标准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程序有漏洞“十五”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期间,建设部颁布实施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对除居住建筑外的办公楼、商业、旅馆、医院、学校和工业6类建筑节能标准作了强制性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建筑的照明体系并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如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竣工验收后的装修过程缺乏监管,装修后的实际照明效果常常严重超过设计标准。

4.2我国绿色照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要使我国的绿色照明工程可持续发展,体现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外绿色照明工程实施的先进经验。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2.1推行和完善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体系建筑照明节能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规划,设计,设备安装等。在设计中应尽可能提高天然光的利用率,实现建筑的绿色化。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并开展节能标准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建筑、装修等单位和一些政府主管部门了解标准,掌握达到设计标准的途径和方法,并自觉地贯彻执行标准。

4.2.2积极推进节能认证活动推进节能认证可以规范高效照明产品的生产并推动市场的消费。健康、稳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是推进绿色照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8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 发展 解决方案

一、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实际情况

1.在普及应用方面的差异

(1)南北差异。建筑节能工作在20年前从北方采暖居住建筑启动,是由于当时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而居住建筑相对又不很复杂。但是,时至今日,随着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改善建筑热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热天空调、冷天取暖用能正在高速增长,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建筑制冷和采暖用能支出一开始就由居民负担,不存在北方早已形成的采暖“当然是公共福利”的习惯势力,因此,南方地区建筑节能的效益可以从个人经济利益上反映出来,因此南强北弱的经济形势造成建筑节能推进的速度在南方要比北方快得多。

同时南北在节能建筑设计方面在采光、保暖、气候考虑、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筑施工难度和投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2)农村与城市的差异。由于农村环境同城市的不同,加之经济实力和国家投入的差距,城市的节能手法比较多,但偏重于节能材料和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同时加入了很多高科技产品的大力支持。而农村产业结构简单,人们的节能意识不高,只是采用多年来的经验减少浪费,而对于修建节能式建筑兴趣不大。由于用能密度低,输送成本高,常规商品能源的成本比城市高,因此农村能源应采取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建筑节能解决方案。鉴于农村优良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人口压力,绿色节能建筑更适宜在农村得以广泛推广。

2.我国节能建筑使用普及的总体形势

1999年,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进行贯彻;2001年底出台《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由于标准偏低,特别是缺少技术细节以及可操作的标准,各地执行不力,建筑节能大多在做“表面文章”。

2005年8月,建立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建筑节能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04年,全国各气候区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项目为58.53%,{HotTag}按节能标准建造的项目为23.25%,不按设计施工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迅速,需要修建的建筑很多,但是据初步统计来看90%以上都是高耗能建筑。据统计我国的总耗能量在减少但是建筑耗能在增多。这也就放映了节能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那些节能建筑以官方的居多,也就是官方单靠国家资金来节能减排,起到了带头作用,但是并没有得到响应。这对于绿色节能建筑的普及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二、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瓶颈

1.建设及推广节能建筑的手段匮乏

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仅限于那些公用建筑,而对于农村和民用建筑的关注较少。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特别是某些地方官虽和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出发,抱消极拖延态度。由于前者是主导的、占优势的,因此,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将在克服诸多困难中逐步前进。在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建筑节能的进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推动,依靠立法和执法。如果放弃行政强制,放任自流,建筑节能工作必将前功尽弃。

2.经济方面的限制

节能建筑应用了节能材料和高新科技,其的花费都很高,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很奢侈的。在孩子教育、家庭花费、以及医疗费用等方面已经消费了收入的大部分,拿什么去进行节能建筑的投入?因此建筑节能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经济利益驱动,这样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3.组织管理不力,法规配套不全

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应的节能工作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单位,导致建筑节能进行缓慢。另一方面,节能的相关法规和规范配套不全,具体表现在缺乏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和农村建筑的节能设计规范(设计标准),缺乏《民用建筑合理用能标准》,对建筑的采暖和空调系统的运行缺乏相应的运行节能标准,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三、关于绿色节能减排建筑的建议

1.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制。依托建筑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发展中心、勘察设计协会、土木协会、大专院校等行业学(协)会、科研院校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这样结合各方面的努力是节能建筑更加实用和实惠,才能激起更多人的兴趣。

2.必须加强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建筑节能监管。重视将建筑节能从立项、规划、设计、图审、监理、质监、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管,可以对建筑节能全过程实行闭合跟踪管理,注重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的全过程控制。各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为节能建筑的普及负责。

3.要加快建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材料的新方法新技能的推广,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4.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到因地制宜。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性能的发挥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结合不同地点的环境特点进行技术创新。

四、总结

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广节能住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仍然欣慰地看到,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已经开始了探索、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利推进建筑节能要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提高公众节能意识、认同度和社会化程度。从而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

第9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一、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取得的成效

(一)照明电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趋于优化,出口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照明工业体系,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3年,中国电光源产量约80亿只,居世界第一位,电光源产品结构逐步向节能型转变。1996年以来,中国照明电器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幅超过20%,2004年出口额达到66.5亿美元。

(二)照明电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善,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

近10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中国照明电器行业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有制造不同类型电光源生产设备的能力,并逐步由原来的手工、半自动化操作转向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如成功开发了采用夹封工艺的紧凑型荧光灯生产线。照明电器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

(三)高效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推动下,我国高效照明产品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销售量大幅度增长,照明节电成效显著。专家测算,1996―2004年,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累计节电450亿千瓦时,相当于9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削减大量电网峰荷,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碳计)排放1300万吨。

总结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以来的经验,主要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是绿色照明工程取得成效的前提,而市场化运作是绿色照明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其基本经验是:一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高效照明产品市场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探索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合作。

当前,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照明电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二是照明产品市场还不够规范;三是激励政策不完善;四是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等。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力度推进绿色照明工程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推动绿色照明工程健康发展。去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已将“照明器具”列入节能重点领域,将“绿色照明工程”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

加快照明电器行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以及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不断扩大高效照明产品的比重,提高照明电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针对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低、原材料和原器件配套质量差等问题,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照明电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半导体照明被称为21世纪照明领域最具前景的一项新技术,我国也启动实施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在推进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中,我们将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照明产品的研发。

(二)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监督管理

实施照明产品的安全和性能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建筑照明节能设计标准以及节能认证,是严格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高效照明产品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要在不断完善照明产品有关标准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展专项检查和国家监督抽查。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对生产、销售者,要加大惩罚力度。达不到建筑照明节能标准的建筑,不得开工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把照明系统设计纳入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严格限制使用低效照明系统。要继续组织实施照明产品节能认证,规范认证行为,探索建立认证产品国际互认制度,提高认证产品的知名度。同时,组织研究照明产品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的可行性。

(三)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广应用

认真落实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动政府机构优先采购高效照明节电产品。将高效照明产品纳入《节能产品目录》,研究提出鼓励高效照明产品生产、使用的财政税收政策。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中大宗采购、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质量承诺等基于市场的照明节电新机制。要总结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经验,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扩大应用新机制开展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活动。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