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性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五) 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五) 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徐州市小吃摊点及小型餐馆使用前的一次性餐盒微生物菌群种类分布与数量并作生化反应。培养科研兴趣,锻炼科研能力。方法:(1)应用大肠杆菌快速测试试纸快速检测餐盒大肠杆菌的存在;(2)用稀释倾注培养法对30份餐盒进行菌落数量检测,并挑取典型菌落做染色统计和生化反应。结果:随机从样品中抽取的8个餐盒所做的16张大肠杆菌快速测试试纸中有1张呈阳性;随机抽样接种的SS培养基均无菌落长出,普通培养基长出菌落率为60%,中国蓝培养基长出菌落率为45%,同时可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链球菌、双球菌的存在。结论:小摊点的一次性餐盒基本符合卫生指标,但是仍有大量种类的菌群分布。
【关键词】一次性餐盒;微生物分布;细菌菌落
一次性餐具以其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应当前人们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就餐方式用品,社会供需市场发展很快。由于一次性餐具在使用前不再洗涤和消毒,故其卫生状况长期以来被大众忽视。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徐州市东南西北中五区的路边小吃摊随即采取一次性餐盒共计30个均通过无菌采样方法装入经灭菌处理的包装内,18h内检测。
1.2 试样检验
1.2.1 稀释倾注培养法
采样时,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于1.1中所取的餐盒中随机抽取10只餐盒,将5.0cm×5.0cm的规格板固定于餐盒盛物部分的内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擦拭规格板内餐盒部位,将棉签置于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均匀摇晃,制成菌液并做好相关标记,然后将菌液分别接种于SS培养基、高层琼脂、普通培养基、中国蓝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观察,挑取典型菌落做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
1.2.2 大肠杆菌快速测试试纸快速检测(纸片法)
从上步骤剩余的餐盒中随机抽取8只餐盒,取5.0cm×5.0cm专用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后紧贴于餐盒盛物部分的内面,每只餐盒贴2片,30s后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经37℃培养16~18h后,如纸片保持紫色为大肠菌群阴性;如纸片变为黄色 ,并在黄色背景上出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为阳性。
2 结果
2.1 菌落数量统计
菌落计数时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本实验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若有其他情况(如菌数>300或
2.2 革兰染色结果统计
3 讨论
(1)在采集样品过程中发现一次性餐盒多由于从包装中取出后,放置时间过长,保洁措施不当,并通过经营人员的手而污染。从出厂到批发的运输、贮存过程的污染不明显。
(2)本次实验中16张大肠杆菌测试试纸只有一张阳性,因此一次性餐盒大肠杆菌数目大都符合标准。
(3)革兰染色结果统计显示:可确定的有以下几个菌种:链球菌、杆菌、真菌、双球菌;通过生化反应可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少数为大肠杆菌。但是因为条件有限,也有一些没有鉴定出结果的细菌。图如下:
参考文献
[1] 赵萍,郑玉梅. 贵阳市一次性快餐盒微生物污染调查[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02)
【内容提要】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权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概念、性质、特征、要素和程序性规定,预防调查的目的在于提出有效预防对策,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作方法,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程序和制度,实现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预防职务犯罪的内在价值。
预防调查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检察预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调查活动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笔者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务暨检察理论研究的目的出发,通过探究预防调查活动的规律性和法理支撑,期望能对推动我国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的检察预防制度有所裨益。
一、职务犯罪预防权是检察权应有之义,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权是职务犯罪预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执法,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说明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检察机关要结合检察职能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在全国检察系统成立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也说明检察权的行使与职务犯罪预防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职务犯罪预防权是就其实质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延伸,是检察机关在履行职务犯罪侦查权、诉讼监督权、行政执法监督权过程中的一种派生权力,职务犯罪预防作为检察机关一项重要业务工作, 就是要立足检察职能结合办案,发现职务犯罪得逞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漏洞,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形成规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职务犯罪预防权由三种基本权力组成: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权,检察建议权和宣传教育咨询权。<<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试行)>>第七条至第十三条用七个条文规定了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权(以下简称预防调查权)的性质、要素和内容。预防调查权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或者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单位进行。上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可以定期提出专题调查要求,组织下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是围绕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隐患、非规范职务行为,以及职务犯罪衍化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开展预防调查。调查内容是定期对职务犯罪发案情况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查明个案原因、症结,把握类案特点、规律,研究区域、行业职务犯罪状况,了解变化趋势。调查方法是开展犯罪分析,应当查阅有关案件卷宗、档案,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旁听案件的法庭审理,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参与。调查结果是预防调查结束后应当提交调查报告,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和制订预防措施。在预防调查中,应当注意发现并依照规定作好职务犯罪线索移送等工作。应当就犯罪分析结果提出书面报告并向侦查部门通报。对犯罪分析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检察长报告并提出工作建议。
二、预防调查权依附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但具有相对独立性,主动性、置前性和效果的间接性
作为职务犯罪预防权的主要实现形式,预防调查权的职权基础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预防调查活动不能脱离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活动和诉讼监督活动。预防调查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主要体现为立足检察职能开展预防调查,便于监视职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失序及原因,以便提出检察建议,开展宣教咨询,通过对权力的程序性和实体性的跟踪监督保证权力干净高效运行。但预防调查权的依附也是有条件的,其行使主体是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而不是侦查、公诉等办案部门。预防调查权也不具有相关的强制措施,也不能对预防对象产生实体影响,而是通过启动检察建议启动纠错机制间接作用于预防对象。<<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试行)>>对预防调查权的相对性作了强调,将其与其它检察职能相对分离并专门授权给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行使。预防调查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作 方法有别于初查、侦查阶段的犯罪调查,预防调查的启动不以接受举报或者申请为条件,不以事后查究和处分某种违法犯罪行为为目的,而是一种通过开展调查,发现犯罪隐患,发出检察建议,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对调查中发现的涉嫌职务犯罪的线索移交侦查部门处理。因此预防调查是一种建设性工作而非办案程序,只要有开展预防调查的必要,经过内部立项审批程序就可以主动进行。预防调查是实施预防行动的前置阶段,准确制订预防方案,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行动,获取预期的预防效果,都必须要以预防调查的质量为基础。特别是检察建议与预防对策是否切实可行,关键取决于预防调查的质量。仅有调查质量还是不够的,预防调查效力的发挥必须通过预防对象内部的制约、纠错机制得以实现,预防调查效果的间接性就要求检察机关要充分运用调查结果,适时发出口头或书面检察建议,帮助预防对象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机制,而这才是预防调查的最终目的。<<规则>>对预防调查权的规定还需要预防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建议高检院职务犯罪预防厅领导对预防调查权不断总结完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在起草<<预防职务犯罪法>>中列入预防调查权,使检察预防调查工作有明确的国家法律依据。
三、预防调查权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程序性权力,其运作过程包括立项审批、移送管辖、作出结论和跟踪反馈等操作程序
预防调查不同于职务犯罪初查、侦查,也有别于普通的调查研究,它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一项专业性工作,有严格的程序性规定,最终目的在于查明职务犯罪原因,发现职务犯罪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实现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效果。为了保证预防调查的实施,应当实行立项审批。在实践中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制度,预防调查作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一个子项目由项目承办人每年提出调查项目,报部门领导及主管检察长审批后立项。预防调查主要有三种类型:个案调查、类案调查和专项调查。预防人员每年每年根据拟开展调查的类型提出调查意向,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进一步明确调查目的、内容、形式、范围、费用等基本要素;预防人员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预防部门领导审核,同意后报主管检察长审批,经主管检察长同意并发出明确的书面指令,预防人员根据签批的文件开展调查研究;对重要的预防调查如大型社会性调查、涉外性调查等社会影响大的项目应报上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备案审查,上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在备案审查中发现不应立项而立项的,或者应当立项而未立项的,可以指令下级纠正。实践中预防调查与纪检监察和职务犯罪侦查常常存在衔接关系,必然涉及移送管辖。预防部门在开展预防调查活动中收到举报材料或自行发现涉嫌违法或职务犯罪线索,应当参照控告申诉检察职能中的线索分流和归口承办制度,对于应当由其他机关或本院职能部门管辖的案件或事项,应当制作移送函,报经职务犯罪预防部门领导及主管检察长审批后将相关材料和调查结论一并移送管辖。预防调查的结论和成果,除用于对策分析和资料备份外,还用于提出检察建议。预防部门要根据预防调查制作检察建议,对外送达并跟踪反馈,收集信息,保证预防调查效果的充分实现。
四、预防调查权的实体性权力是讯问询问权、调阅案卷权和社会调查权
预防部门及预防人员开展预防调查应按照审批,制定调查方案,收集相关资料,拟写调查报告,运用调查报告及跟踪反馈等程序进行。在预防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座谈、调取有关材料,也可以商请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勘验、鉴定。其别要强调预防调查权的三项主要实体性权力。一是讯问询问权。职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动机的剖析必须通过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才能了解,其犯罪的主观原因及演变规律还需要通过其亲友及单位同事、领导的口述才能清楚,因此预防调查工作需要借助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的讯问询问权,才能探究到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深层次犯罪心理,才能制订出更有效的预防对策。所以在检察系统内应赋予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讯问询问权,预防人员在案件进行到适当阶段,如办案后期证据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以书面请示的形式征得办案人员同意并经检察长审批同意后,可以接触犯罪嫌疑人及有关知情人,制作调查笔录,进行犯罪分析。二是调阅案卷权。预防人员进行个案和类案调查,必须要查阅相关案件卷宗,如果是已结案,可以通过内部程序直接到检察机关档案部门调阅;如果是未结案,涉及案件保密,预防人员应以调阅函的书面形式征得办案人员同意并报经检察长同意,同时保守国家秘密,如果发生泄密等不利于案件查办的情况,应查明事实追究预防人员责任。三是社会调查权。对一些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如承担国家级或省市级重点课题,预防人员应积极参与,可以牵头组织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专门调查组联合调查,或开展规模调查,可以和专业的调查机构或知名专家合作,在一定区域内社会预防网络资源对某类群体、现象、事件等进行社会调查,或进行涉外调查,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预防性文件的规定与外国专家学者选择国际性重大课题开展联合调查。预防人员开展社会调查要经过检察长同意并报上级检察院备案审查,同时要积极争取本院和上级院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新;校长;创新力;领导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创新战略的基地,一个学校的创新力如何,是这个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的确立是学校现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牵头、十所高师院校和百余所中小学参加的《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项富有活力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跨校际的教育工作者协同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一种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如何界定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实质,如何分解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寻求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创新者的结构特征、创新方式,学校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制度障碍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创新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创新力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项研究:一是关于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成。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关于中国31个省市区创新指数的研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以及网络能力八个要素组成,共39个具体指标。三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四是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方面。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集中在校长办学绩效及校长基本素质的评估上。因此,学校教育创新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以几个基本命题来概括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区别于“提高”,提高指单纯的增长性变化。创新区别于创造和发明,创新更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创造性行动,关注目的性和社会价值。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在深层次上应回答以下问题:学校教育创新的存在状态(结构与形态);学校教育创新各内在要素的互补、竞争、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创新的生长与演变。
在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力(或称变革力)的界定是:学校教育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学校办学体制中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的总体综合力。
学校教育创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学校教育现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战略转移实施的基地。
基于这一目的,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展
这是该项研究追求的发展性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三是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四是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五是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提升领导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也就是说,将诸种外显行为要素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效行为指标,建立相应的有效行为模型,用以描述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学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三)测度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具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发展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以及多层次的内容。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又有单个学校的发展模式;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这一研究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普通学校和困难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规律及其制度建设。
此外,还要搭建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二、学校教育创新力构建的研究方法
保证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否则无效的指标将导致虚假的结果解释。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就成为项目研究的关键一环。两年来,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基础性研究(2006.3-2007.3)
基础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基本把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问题域。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转1.问卷调查
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教育教学业务系统、学校人际关系系统、学校办学资源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所中小学教育创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45万字的调查报告。
2.个人访谈
围绕校长个人成长背景与管理风格,任职以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举措,以及当前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等问题,对北京、天津、沈阳地区24所项目成员校的校长或校领导进行访谈。
3.论坛研讨
针对目前有关学校创新变革问题的争论及不同看法,项目组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召开了两届校长论坛。通过研讨,在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域,学校变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核心应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与指数指标,校长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及对校长素质要求等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另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第二个阶段:专题性研究(2007.4-2007.9)
专题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指标体系。
1.开展专题性调查
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三个专题性调查。专题性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班级建设的典型个案调查,以及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个案调查,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共总结19所中小学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61位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3所中小学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的构建,完成调查报告共50余万字。①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探讨了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
2.召开校长论坛
在杭州、苏州分别召开第三、四届校长论坛,集中讨论和修改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重要意义(必要性与价值),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合理性的标准,以及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三)第三个阶段:实证性研究(2007.10-2008.5)
一个有效的测评指标,应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当学校教育创新力测评体系初步形成后,我们必须再次回到实践。在实证性研究阶段,主要任务是在项目成员校范围内,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进行学校办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发现问题,以便检核该指标的预测度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指标体系。这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得到了项目成员校校长的普遍认可,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相比,该项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目前国家经济变革、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为突破口,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学校制度与管理系统、校长领导力四个主要方面,深入探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以及有关的理论、政策和现实问题。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
1.立足于实践创新,强调研究的原创性
学校教育创新力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靠事实罗列、经验归纳或学校管理工作业绩的展呈,也不能仅凭思辨、逻辑规则的演绎得出研究结论,在分析资料时更要避免用机械的构成论对复杂系统进行孤立割裂的研究。我们强调要使研究具有原创性,就必须从问题出发,源于实践、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满腔热忱地读懂学校、读懂校长。基于本地区发展教育的需求,结合宏观教育改革背景,注重本校办学实践与教育实践,研究学校教育现展中涉及的若干基本问题。
2.强调研究的过程性与实效性
鉴于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我们的研究,一是重点放在学校领导干部教育观念的变革、基本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引导参与研究的学校领导者主动进行创造性工作,进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现展的基本途径。无论学校原有基础与条件如何,都要经历研究的过程,并努力做到将“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结合,体现教育改革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性、社会性、主动性和整合性。二是采用工程学的方法,注重实证调查研究以及经验的总结,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提高研究的规模效益。
3.强调直觉和洞察力
基于该项研究的开拓性,我们强调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要以开阔的理论视野,不断调整研究视角,善于发现和总结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新思想,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又努力将实际问题还原为一个理论问题,给予升华,在项目研究的不同时期形成特定的研究域,从而永葆研究的生命活力。
4.强调研究的整合性
研究的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目前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特殊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统计与测量);二是多方研究力量的整合。高校理论工作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以及中小学的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整合,力求全面把握。
5.强调确立“精品”意识
在“学术共同体”中提倡不从众,不趋同,不断培育和形成各自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追求卓越。
三、学校教育创新力的要素特征
我们通过研究,在较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中具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从而形成了如下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路及初步的测评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路如图1所示。
学校的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特质、9个分析单元、24个要素组成。整个体系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由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组成的价值目标系统;由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组成的育人模式系统;由人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组成的制度与管理系统;由战略性谋划能力、领导者品格组成的校长领导力。当然,这一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目前所形成的学校教育创新力测评体系见表1所示。
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依据。就学校教育的整体创新发展而言,对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过程。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强调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核心。面对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只有真正确立了人的发展观,才能实现从知识论向价值论的时代转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
学校育人模式系统,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主体工程,它包括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两个主要的育人途径。在这两个大系统中,我们重点突出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这三个带有原点性的基本要素。
制度与管理系统是学校创新的前提、支撑和保障。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两点认识:一是在学校的诸多制度中,影响创新力的关键是人事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二是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学校教育创新,集中表现在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与优化组合,以及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学校的创新,政府应当提供何种支持政策;学校内部不同水平和范围的创新,应当受到什么样的组织、激励、制度的维护以实现持续发展;如何减少创新行为者面临的不确定环境,提高他们对于自己创新成功甚至回报的预期,减少创新风险和不稳定性,使得创新可以持续进行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创新系统中协调各要素关系的亲和力,处于引领地位。我们认为校长的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战略性谋划能力和领导者品格两个方面。战略性谋划能力的具体内涵为: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目标设计与决策论证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在领导者的品格中,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反思、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四个子系统以及系统的优化组合,学校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扩大自我组织的功能,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有机体,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期达到提高质量、增长效益、有序运行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促进各校实力的提升,带动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并考虑指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的适切性,除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外,我们还设计了两个指标系统。一是关于建设学校教育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力指数,包括学校教学、学校德育、学校教育制度管理系统、成功的学校领导等方面的创新要点。在每个方面,通过应确立的基本命题开展研究。如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是“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实施途径是通过对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化改造,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累经验与重构性体悟(体验),从而实现“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的统一。有了学校道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才可能达到班级建设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创意的学生多样化活动与发展,民主、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的班级组织,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二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力创新能力指标、经费指标、设备指标、社会评价指标。
至于如何以建模的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的引领作用等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
四、学校教育创新力提升的条件分析
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转型阶段,改革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一状况在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无序和混乱。这些不确定性既来自宏观制度和政策,也来自微观环境和学校自身的行为。因此,要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内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办学自、以及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外部环境条件则指政策机制(作为核心的权力结构,解放创造性与限制创造性的条件分析,同时揭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及体制)以及评价机制。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问题
凡是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采取得力的改革举措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学校,校长无一例外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善于抓住时机回应社会的挑战。在解决学校生存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基础上,校长应确立起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同时力求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认真地总结反思,揭示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过程,阐明学校发展的思路和特色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就是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过程,是通过建构一种创新的观念、思想与目标,进而使这种观念、思想与目标通过一系列基本条件,进一步生成具体的办学行为的复杂过程。因此,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点,首先是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总结。要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要阐明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学校所在环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学校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特色。如何凭借校长的胆识和战略思想,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应对变革的自我更新机制,从学校教育价值观念的重新定位研究到学校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从改造教育过程到改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方法与手段;从全方位地营造育人环境到创造性开拓各种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真实、真正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反思。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关键在于学校的领导力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学校领导者应处理好以下若干矛盾关系:研究维持系统与变革系统的合理运作;寻找理论构想向实践操作转化的中介、最佳结合点;协调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反思、批判)的关系;处理好内在优化与外在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