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的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农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工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信息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贵州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学校(教学点)办到了家门口,直接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见表2)。

第2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建设;农村

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而新房舍,即农村的住宅,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农村住宅在规划布局、设计、建造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为何要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坚持五个机制:一是投入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二是工作机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事,党和政府的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都要有“一盘棋”的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三是引导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建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五是逐步建立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新体制。

二、新农村建设遇到的问题

2.1 新农村规划受人为影响较大

新农村的规划是把几个小的自然村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中心村,从而达到土地,公共设施的最大利用化和节约化。新农村的规划应该突出他的自然性,合理性以及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性。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手中握有权利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自己对于农村规划的无知和其本人思想的落后,使得新农村的规划不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发展,村庄的街道横平竖直,显得尤其呆板,出现很多一模一样的村庄,乡村的布局几乎相似,让人身处其中的时候没有一点新鲜感和成就感。我们的规划师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水平,从而使自己的设计的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作品一改再改,最后是一部好的规划作品成为了权利的牺牲品。

2.2 住宅设计单一,没有从农村实际出发

在设计方面,设计师提供多种的户型选择,由于户型的选择的时候,选择人(一般不是农民本身)带有一种攀比心理,为了突出业绩和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所以在户型的选择中没有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选择了一些看起来华丽但是用起来却不实用的户型。比如现在的户型中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下一般把院子设计的都比较小,然而在我们目前还不是机械化农业的前提下,大部分农民还需要一定的场地去晾粮食等,老的农村户型一般都是把房顶建成平的以方便晒粮食,新农村在户型屋顶的选择上根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屋顶为斜坡式,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方便;还有就是牲畜家禽的养殖问题,一般农户都有自己家养的牲畜,这样可以增加一部分家庭收入,然而新的农村社区设计为了达到卫生方面的要求,一般不设计牲畜家禽的养殖的场所。在调查中,农民也明确表示不想集中化养殖。笔者认为在我国农业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下,集中化养殖有些过于理想化。其实可以尝试沼气池的使用,这样可以解决牲畜家禽粪便的清理和卫生等问题,也可以使得农户家的一些能源自给自足。

三、解决新农村住宅设计合理性的办法。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基于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的不同,在进行具体规划前必须进行详细调查,针对不同农村、不同文化,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尊重当地群众的意见,切实从群众的利益考虑,为新农村住宅建设打好基础。

科学合理规划根据当地实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切实做到规划科学合理,使农民住宅美观实用,美化生活环境,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以后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继承传统、摒弃低俗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村庄步入生态建设的行列,塑造出了特有的田园风光,为开发田园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新农村住宅要体现当代农村精神风貌,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保留特色,摒弃陋俗、低俗文化。

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浪费国土资源等现象。合理运用太阳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农宅设计上要从节能出发,如建筑的朝向、开窗、材料等方面,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环保、节能、美观。

文化休闲场所的开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传统模式下的农村,村民休闲娱乐没有固定的场所,导致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农村文化发展脱离综合发展。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应建立大众性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以群众需求为前提,创造宜居新环境。

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上,应当以人为本,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建设适应时展的集约、生态、可持续的新农村住宅。引导农民从粗犷浪费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建筑业对农村生活方式、文化风貌、传统观念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总之,新农村建设要深刻地认识新农村建设(包括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在学习典型经验和示范中营造各具特色的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第3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第4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一、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就我县而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主要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治理、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以尽快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根据全县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先后完成了*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县小型病险水利工程治理规划、*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规划、*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利规划的编制。

二、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一)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5年计划解决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20*年初我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显示,全县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9万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193.5万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162万元、市县打井资金31.5万元,计划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1*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630人。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56处,完成投资163万元,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2人。

(二)切实加强病险水利工程治理,5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治理5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125处。我县现有中型水库5座,中型河坝4处,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0座,湘江、米水防洪堤92公里,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等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证防洪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840万元,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1处,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到目前止,已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完成投资350万元。中型病险水库治理荣桓水库中央和省投资550万元,目前,该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在11月可全面动工。

第5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新农村的概念,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关键和保障。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乡村文明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也极为重大。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汇集各方力量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两个角度入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的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生、社会管理进程来说意义重大。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民的先进知识和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利用先进知识来影响、陶冶农民朋友们,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民朋友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2.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还存在些许农村,其生活水平还只限于温饱线上,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利用科学的种养殖方式来进行农业作业,同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建设,通过再就业培训增强农民们的在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农民们增加收入,从而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方针。

3.可以加快民生、社会管理的进程

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提高农村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的社会化管理,而这就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来实现。通过进行适当的民主宣传活动、基层教育活动、科技普及活动、文艺演出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农民朋友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技术技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激发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农民在宣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又能够从侧面了解到农民朋友的困惑与矛盾,有利于及时解决,对于加强农村的民生、社会管理进程,维护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意义非凡。

二、汇集各方力量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业人口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头绪多、任务重是肯定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将各方面的工作完整有序的串联在一起,相互衔接,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协调各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笔者这里列出几点意见。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职能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部门应在其上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建设,保证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切实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可以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考核范围,从而促进文化建设。其次,要加大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再次,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强化政府文化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2.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部分,若能够调动农民朋友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那么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将不再是难事。农村不是沙漠,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文化比较单一,殊不知,其实很多农民朋友也都是身怀绝技,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同时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使文化向农民组织以及个体的每个角落蔓延,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快捷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更要有社会上的力量去支持、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村的推动作用。第一,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第二,应坚持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不断地给农民朋友输血不如让其造血,坚持文化扶贫将从根源上解决文化建设的瓶颈。第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赞助农村文化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新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合理科学的使用资源、促进基层组织的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

个问题 [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02.

[2]梁红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文化

第6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科学规划 政策扶持 新农村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五、老宅古厝的保护与拆除

第7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下诞生的发展模式,它促使国民经济和谐健康地发展。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农村区域经济有了新的变化和动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

一、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

1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领域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

1.1农业正在向优势产区集中,并不断深化生产结构的战略性,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也日渐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1.2在农村非农产业和投资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在农业生产投入和农民收入增长领域,中、西部地区农户用于农业的投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东部地区,这种发展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1.3自然资源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区域农业政策的倾斜、区域经济体制的环境差距共同导致并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使中国区域市场化有了明显程度上的差异。

2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理论重点研究对象,却长期忽略了对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研究。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践运作过程中,改革开放促使政府,研究机构全面考虑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

2.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传统思维定势和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益驱使是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和经济根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 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促进农村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协调、均衡发展,引导农业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

2 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借助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推进科技创新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4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把发展目光从城市化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打好我国社会化社会的根基基础。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途径

1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时代问题,明确城乡之间的差距和解决的办法。

2 进一步更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想和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3 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切实需求,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 深入探讨农村建设的县乡管理方式,创新村镇建设管理体制,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改善居住环境,强化基层村镇管理的指导力量。

5 注重农村规划建设,推动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城市就业环境,提高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究

为解决农村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我国加快了对中国特色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运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发展模式。

具体方法有:

1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逐渐缩小城乡之间、东部和中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大背景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并完善区域经济专门领域的立法,建立特定区域的特色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 为协调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由官方、企业和民众共同执行统一、协调、有效的审查协调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4 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实际现状,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农业之路,让区域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能自由运转,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第8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六安市目前已经开始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条件。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提供了支持。2010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工业化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全面启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和确定了2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结合土地整治、新社区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各地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掀起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新一轮新农村建设。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国家高度关注“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农惠农政策力度,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支持“三农”的力度会更大,财力支持会更多。中央和各级政府将在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给“三农”以更大支持。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六安市是农业大市,随着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二是“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通过大力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七连增。全市粮食总产由“十五”末的67亿斤增加到“十一五”末的91.8亿斤。霍邱县自2005年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寿县第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粮食生产得到加强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9家,市级龙头企业192家。全市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已达65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27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超过20%。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由全省第二方阵跨进第一方阵。三是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加大新农村建设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建设,六安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水平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676.1亿元和1.1万元,财政收入由18.7亿元增至68.6亿元,农业总产值由158.3亿元增至281.1亿元。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5亿元,增长38.1%。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财政资金95亿元,惠及650万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08元、4714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成为可能。

二、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全市22个新农村示范点编制了总体建设规划,通过领导帮扶和部门协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3亿元,争取金融部门贷款资金支持2.82亿元,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30多处,规划建设总面积136.5万平方米,已建成搬迁农户2000多户,配套开展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地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等问题,在当前既可以拉动内需,又能够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还促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一举多得。金安区城北乡东城村凭借莅临城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开展示范点建设中,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充分融合,2011年计划开工建设新居1000户,占地约114亩,以多层住宅为主,设计配套有商业门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享有与城市社区同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化服务。寿县安丰镇梧桐村将康居点工程以及道路、供水、绿化、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了安丰镇集镇化建设总盘,确定原村庄农户集中搬迁安置到2个集镇规划居住区,由六安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整体开发,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方式转换和身份转型。

二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整治,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企业和大户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使一家一户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通过务工或从事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舒城县柏林乡大墩村土地整治项目,将项目区整治后的1.3万亩耕地整体流转给柏林庄苑,农民通过收取土地流转租金、到企业务工等途径,每年户均可增收5000多元。

三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实行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集中布局,可以促使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地方产业经济,并能够吸引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创办生产基地,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行村企对接合作开发等,发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舒城县幸福村通过大面积土地整治,由市级龙头企业幸福农工商总公司将农户的承包田集中承包租赁,走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目前已建立2000多亩的蔬菜花卉、稻田养虾、中药材旱作及油麦种植四大特色产业区,村里成立了“幸福稻田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主导产品香米注册了“幸福村”牌商标,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金安区双河镇九十铺村结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在村内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聚6家龙头企业入驻,使周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更加畅销,并形成了“公司+农户+经纪人+市场”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四是美化了乡村环境面貌。开展示范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庄和沟、渠、路、桥、塘、堰坝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规划和整修治理,最终实现村容村貌整齐美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金寨县茅坪村利用示范点建设资金支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营建了500米绿化带,在群众居住集中的村民组修建了六纵三横的循环水泥路,建成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茅坪村古柳农民休闲广场”,改造宜居式住房180户。霍山县永康桥村家家户户加工豆腐,以前废水随意排放,周边环境条件很差,2010年该村经统一规划,将村民集中搬迁安置在四个居民点,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垃圾中转站,并对农户引导支持进行豆腐―猪―沼―菜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水排放,成为当地人居环境优美的新村庄。

三、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将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类矛盾日益增多,在新农村建设实践和推进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从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和可预见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不强,难以相当长的时期统领引导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蓝本,必须一揽子统筹安排农田整治、新居民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并做好衔接与配套。但有的新农村规划只单一片面进行新居民点建设规划,规划标准不高,今后实施随意性很大。

2.新居民点建设普遍推开,盲目冒进搞突击,实施过程中有脱离实际现象。要解决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问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搞房屋建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同时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要因地制宜努力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群众满意。

3.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薄弱,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产生巨大影响,土地流转和实行农业机械化,将形成大批农村“相对过剩人口”,农民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和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如赌博、迷信活动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必须加强文化道德教育。

4.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还时有发生。维护农民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否则就不会长久甚至无法实施。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还时有发生,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和积极性,必须高度重视。好事要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规范、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几点建议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我市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稳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切实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搞好宣传,让全社会关注农村,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研究具体政策和措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支农资金项目虽多,但十分分散,使用效益不高,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多渠道、多形式向上争取,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农村能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补助、财政扶贫、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重点支农项目,加以整合,集中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投入。只有这样,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切实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2.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以规划为统领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统筹性,对农田整治、新居民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功能区一并规划,一步到位,分布实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待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一旦制订,就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按照规划目标建设,不得随意更改规划。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特别要防止“形象工程”。

3.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更新思想观念。新农村建设要两手抓两促进,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新居民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中要建设农家书屋、农民课堂和健身场地等公共文化场所,多开展 “送文化下乡”即农民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利益。首先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土地整治、土地流转、旧房拆迁、新居民点建设等方面都要实行公告公示,征求农民的意见。凡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房屋拆迁等农民财产权益,都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其次,要合理确定拆迁补偿标准,不与农民争利,让农民在拆旧换新中不增加过重负担。

5.依法规范农民建房秩序,引导农民建设向中心村集中。当前,农民违法建房问题比较突出,随意性很大,引起新的违法和浪费。很多不符合规划违法建设的房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被拆除,造成很大的浪费,社会付出的成本代价会更大。要充分认识管好农民建房的现实意义,管好农民建房,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管住管好农民建房必须实行属地管理,乡镇政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各行其职,建立共同责任机制。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规划统领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农民建设向中心村集中。

第9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年6月开始,至2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镇城镇发展规划;

2、*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镇村镇建设规划;

7、*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镇位于*西南部*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家。是*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