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

第1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上海体育类高职学生 心理特质 情绪发展

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早在2005年,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文献较之前就有明显的增多,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始日益得到教育界研究者的关注①。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类高职学生在心理特质方面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

一、以情绪发展为主的上海体育类高职学生心理特质分析

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中,上海市在2007年曾就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作过一次调查研究,即由华东政法大学张海燕教授主持完成研究成果《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从《报告》来看,主要测量指标除了被访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外,主要涉及心理状况发展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自我水平、情绪发展、人际交往、性心理、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所涉及调查对象共计4874人,占到上海全体高校学生人数的1%,其中涉及职业院校。高职学生人数为855人,加上各高校中的专科生人数,高职高专类学生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0%。依据《报告》中的调查结果,高职高专类学生与本、硕、博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和对自我现状的认识、自我水平等方面较低。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情绪发展方面,上海专科生的情绪平衡性、稳定性最低,最易冲动,且负性情绪最丰富②。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国体育产业中大众体育健身领域的比重不断增大。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全国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体育职业院校的发展在近年来的高职院校发展中独树一帜。上海体育职业学院是上海市一所以体育专业为主的专科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拥有专业能力强,文化基础薄弱;人际交往能力强,自我认识水平薄弱;个性心理强,情绪管理弱;竞争心理强,合作能力弱等特点。在学生组成上,男生占到了总人数的8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来自上海农村;在所有学生中,超过70%在中学阶段以练习体育专项为主,即俗称的“体育生”。

从性别心理差异而言,男生在自尊、自我概念、自信、自我发展方面相较女生有更大的起伏性。专科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在体育类高职学生中同样存在。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中,体育类高职学生从职业发展角度而言,大部分将直接面对社会基层,进行民众体育锻炼指导与服务。这一职业前景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情绪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文化跨学科尝试的可能性

基于目前的上海市体育类高职学生的心理特质分析,以及与体育类高职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未来职业需求,两者之间的衔接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一个探索空间。如何让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及实用性,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目前高职生心理研究多从近期出现的高职生心理问题事件出发,将其中涉及的某个突出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是一种单因素研究③。而从学生本身出发,将多个相关联的单因素整合进行系统研究,并进行渗入式建设、跟踪分析的案例却比较少。而在其中较少涉及的针对体育类高职学生的研究中,亦存在对学生心理特质及成因分析的趋势,而依据现状提出对策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趋势。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建设相结合,正是依据整体性的眼光,将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一个问题,形成跨学科研究。

针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作为德育的有效途经展开、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境界、从思政角度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职业心理建设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见。作为世界各族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体系,其对于全局观、平衡性、静修的特质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有极大的契合与指导作用,更因为其宇宙观、人生观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理,形成了中国人集体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很好的群众心理基础。

三、传统文化在情绪建设方面的优势

尤其是在情绪发展方面,传统文化因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对于青年学生的指导依据情绪平衡性、负性情绪丰富性、情绪稳定性、情绪冲动性维度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寻求平衡

情绪的不平衡性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关注过多,而对于外部世界投入目光不够。道家思想中自然天道观推崇自然主义,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主张天人合一,应遵循自然法则做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能够将学生从以往既定的看到问题模式中跳脱,寻求情绪的平衡。

(二)在辩证视野中寻求丰富

儒家文化讲求中庸,道家文化推崇辩证统一,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心理能够寻求一种不极端、不唯一,帮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找到其中具有的丰富性内涵。

(三)在自我静修中获得稳定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发展的个性特征很难做到平和心静,尤其是运动专业的体育类学生,因此,传统文化在自我静修方面对于他们是一种互补,心理建设在这种互补过程中会逐步稳定。

(四)自我拓展中获得管理

研究证实,学生的情绪状态稳定与自我发展水平、抱负水平存在相关,而自我发展水平与抱负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沟通能力与情绪发展的几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加强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得到情绪管理的锻炼。

四、针对体育类高职学生活动展开的对策

体育类高职学生较高的体育专业能力往往使得他们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较少,兴趣较低,因此,在传统文化基础方面较其他学生相对较弱。如何将传统文化深入开展,让学生消除“古文化无用论”,或对传统文化有抵制的消极态度,关键在于如何引入传统文化。

在情绪发展方面,由于心情不愉快而引发的问题占了较大比重。对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应对不愉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可通过传统文化视野的拓展,课外活动及资源的展开,改变学生不良的转移和发泄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其次,虽然使用古文,但传统文化本身在传承模式上就有着生动具体、平易近人的特点。儒道文化中的诸多观点都是通过故事、谚语的形式记录,对于学生的理解力而言有方便之处。

最后,针对体育类学生竞争心强、成就动机高的特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较多地引入竞赛性的机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将目前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亦能够提高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前的心理适应能力。

注释:

①截至2010年5月数据,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显示,以“高职学生心理”为关键词,共搜索到558条记录。其中2000年3篇,2001年7篇,2002年19篇,2003年17篇,2004年39篇,2005年60篇,2006年63篇,2007年82篇,2008年至2010年共268篇。

②张海燕.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26.

③诸如针对心理压力(王金洪.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08,(8))、自卑心理(赵芳,杨红梅.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解析及对策研究.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网络成瘾性心理(孙静.某地高职学校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7))等部分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景芝.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河北学刊,2003,(2):92.

第2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40-03

大学生面临来自于学习、就业、家庭、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的情绪紧张、心理负荷过重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倪杰等的研究发现,38.6%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日间功能障碍和入睡时间延长;王连发等的研究发现,失眠的大学生群体几个明显的特征: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应对和调节机制是大学生失眠的主要问题;潘敬菊等调查发现:大学生中38.3%睡眠时间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4.89±2.39分,1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Chien-MingYang等对台湾1922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44.0%的学生经历了睡眠相关问题,如睡眠不足、失眠等;Veldi等调查的413名医学生显示29%的学生睡眠质量极好,40%睡眠质量好,24%睡眠质量中等,6%睡眠质量差,1%睡眠质量极差,睡眠质量与学习成绩、娱乐活动、生活环境等有关。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失眠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系统的人类睡眠剥夺实验揭示:睡眠剥夺会引起一些心理学的变化,认知减退和行为错误,然而在有些研究中,在36-40小时睡眠剥夺之前,认知性能测试的结果不一致[7]。研究发现,睡眠不仅可以使个体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而且与个体的情绪、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同时,睡眠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可见,大学生睡眠问题不容乐观,并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随机调查了200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的睡眠质量与健康状况,比较睡眠障碍大学生与睡眠正常大学生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睡眠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等文献,了解我国及全国其它高校关于学生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为论文设计、调研和撰写研究报告奠定基础。

(2)访谈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就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访谈部分在校学生及老师,获得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订问卷(问卷见附件)从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中随机选取2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80份,回收率90%,剔除无效问卷 11份,有效问卷共 169份,其中文旅学院43份,物电学院43份,政法学院42份,外国语学院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4.5%。

(4)数理统计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1、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相关问题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全球睡眠调查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45.2的车祸与失眠不足有关;50%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

2、睡眠质量的重要体现

俗话说:“健康是福,睡眠是金,真正的健康是从睡眠开始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标准时间一般为7-8小时,保持者寿命长,睡眠时间减少寿命也缩短(但个体差异很大)。一个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但必须喝水;不喝水,可以活7天;但是不睡觉,只能活5天,足以说明睡眠比喝水吃饭还重要。

3、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保障

人们经常把睡眠问题与年长者联系在一起,但睡眠问题向青年群体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各种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经常性的作息不规律和失眠导致体质变差,容易感冒,有时还会头晕、耳鸣。睡眠不足和其他睡眠障碍对于身体的危害早已不是新闻。城市亚健康人口增多、白领电脑工程精英猝死、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等事件不断证明着睡眠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众问题。高校学生的这种生活习惯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若持续时间长了,会对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睡眠节律可能会被打破。这对人的机体免疫力和器官都会造成危害,带来免疫力和康复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此外,还有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后果。

三、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1、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时间

表1:在校学生入睡时间 N=169(人)

睡觉时间 频率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20: 00—22;00 9 5.3 5.3

第3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对策

一、大学生的兼职现状

(一)国外大学生兼职现状

美国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表明,美国1600万本科生中有78%的学生在打工,他们每星期平均工作30小时。日本大概有35%的本科生打工12―20小时/周。法国有完整的劳动管理制度。美日法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的特点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严格的劳动管理制度的制约,使得大学生兼职环境是健康并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了保障。

(二)国内大学生兼职现状

1、兼职的目的多元化。根据“从事兼职的主要目的”这项调查显示:38.7%的大学生想要通过兼职来提前体验社会环境,并且丰富自己的阅历、积累经验;还有17.3%的大学生是想通过兼职来认识朋友,丰富自己的个人交际;8.1%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跟随同学进行兼职等。2、兼职的类型多样化。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种类很多,比如发传单、家教、促销、代购、客服、翻译、销售员、公关礼仪、品牌校园、培训班老师、微商、餐饮服务、参与社会调查、义工、校内勤工俭学等,但都是从事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相关性的简单易操作的工作。3、兼职的途径多方面。以前的兼职途径主要包括店面中介、报纸招聘、校园的招聘信息、校内勤工俭学组织、人才市场、熟人介绍等,现在的兼职途径增加了网络媒介,如各种兼职的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兼职途径日益广泛。4、兼职对自身影响。大学生通过兼职活动赚取工资,减轻家庭的负担;通过兼职培养了自己的个人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个人实践能力;通过兼职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通过兼职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

二、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兼职与学业相冲突

大学生目前在兼职过程中最担忧的是兼职与学业冲突。部分兼职大学生表示由于课程太多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兼职活动,只能牺牲部分不重要的课程来换取兼职时间,以便满足兼职的时间要求。

(二)兼职权益受到侵害

调查中显示有63.1%的大学生是知道《劳动法》、《合同法》的,但当大学生遇到权益侵害时,只有8.4%的大学生会尝试与老板等高层进行协商,5.7%的大学生会通过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说明大学生虽然知道是有法律可以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只有少数的人去维权。

(三)与专业几乎没有相关性

根据对兼职类型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兼职是跟大学生本身所学专业几乎没有关联性,从事的是简单易掌握、低学历者也能干的工作。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大多数兼职岗位本身就是这种人人能干、无需培训的兼职工作,从大学生角度来讲,由于大学生还不能充分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所从事的兼职从选择上就不是优选专业对口的兼职。

(四)学校对兼职大学生提供的帮助不足

根据“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这项调查显示:64.3%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兼职的指导机构;19.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这项机构;11.2%的人知道自己的学校有,但是从来没有求助过;7.1%的知道学校的知道机构并求助过。高校在大学生兼职教育上还是存有问题的,没有积极向学生宣传该指导机构和提供帮助。

三、针对大学生兼职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清楚的认识学业与兼职的轻重关系

大学生最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学习中,更多地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不要因为兼职而影响自己的学业,造成挂科或者无法毕业。大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与兼职的时间,以学业为主,兼职为辅,尽量选择对自身专业有所帮助的兼职。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兼职教育并提供指导和培训

大学生教育是大学的主体,高校就大学生的兼职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兼职观念;其次,设立专门的兼职机构,能够通过学校的保护,定期发放兼职信息,并为大学生提供必须要指导和培训;最后,高校应该加强教育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能够处理兼职过程当中的侵权行为。

(三)社会:明确相关的法律保护

通过国外的兼职现状来看,大学生兼职的社会大环境是健全并且有着法律的保护的。我国虽然也有些许相关法律,但是有关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健全,并不能够真正维护权益。政府方面不仅要颁布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得在兼职过程中有法可依,还要加强对大众传媒及网络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为大学生提供真实且有效的兼职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宝,乔学斌.大学生兼职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03)125.

[2]曹玉锦.大学生兼职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合肥市部分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5(26)230.

[3]陈巧巧.浅析大学生兼职[J].经济视野:2014(24)256.

[4]于长伟,李丽鹏,朱玲利: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合肥地区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135.

第4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信程度 人际关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时期,随着智力的发展,各种个性品质也趋于稳定和成熟,其中也包括自信这一特质。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一种心理特质,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在心理学中,与自信最接近的是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这个概念。人际关系这个词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这个概念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通过彼此的交往过程达到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自信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考察各因素对自信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目的以及以往相关的研究结果,提出假设:大学生的自信程度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并且自信在性别、年龄、专业等方面存在差异。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随机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6份,回收率90.67%。剔除无效问卷13份,得到有效问卷123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59人;大一3人,大二20人,大三17人,大四83人;文史类学生24人,理工类学生79人;管理类学生20人。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信心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问卷》。下面是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系数报告

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有保障。

1.3施测程序

测试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以团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成问卷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自信的性别差异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p>0.05,说明男女生的自信程度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根据以往的研究,女生容易比男生出现更低的自信水平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差异,可能原因是现如今男女平等现象已经比较普及,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相似,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

2.2自信的年龄差异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F=2.752,F

2.3自信的专业差异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F=13.464,F

2.4自信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表6)大学生的自信程度与他的人际关系之间是呈显著正相关的。根据本次的研究,性格外向者更愿意与他人交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因此他们的朋友较多,人际交往面更宽。性格内向者通常注重内省,较少主动与他人接触。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对自己外貌的评价。对自己外貌认可度高的人,自我认知更加完善。对自己外貌评价较低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时担心自己的外貌会让别人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与异性的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水平。与异性关系较好的人,相处模式更为多元化,人际交往更为完善,并且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更强。而与异性关系不好的人,交往模式比较单一,交往面比较狭窄。

3结论与建议

根据此次研究,男女生之间的自信程度不存在差异。自信也不会受年龄因素或专业的影响。但人际关系与自信程度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性格的内外向程度、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与异性的关系对个体自信的影响尤为显著。

据此我们建议大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自信: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克服自卑,以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勇敢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两个方面。除了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任何学科的老师及班主任老师也应该关注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和了解学生,这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信,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在充分关爱子女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看到子女做出成绩时要多鼓励和表扬,当子女遇到挫折时少一些指责,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重新再来。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增加自信。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自信的认识及团体成员的状况,设计有效的团体心理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信水平,如:心理剧技术、团体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参考文献

[1] 耿爱英.自尊与自信异质性的理论与探析[J].理论学刊,2008(3):63-67.

[2] 毕重增,黄希庭.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24-229.

[3] 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4] 淑兰,周详.女大学生群体自卑型问题人格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3).

[5] 梁筱梅.大学生自信心现状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2):139-141.

[6] 王丽馨,赵叶珠.女大学生自信水平:中日女校的差异比较阴[J].集美大W学报,2007,3(1):76.

[7] 涂敏霞,刘钧演,陈冀京.港穗青少年自信比较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33+39.

第5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观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时代信息化的极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1]。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额越来越大,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对其同龄人群甚至整个社会群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分析其消费心理,并随时关注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变化,加强探索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开展相关的学习指导,引导大学生们建立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分析研究,旨在初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其消费理念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消费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某院校临床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42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2月。

(二)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遵循尊重、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班级内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

(三)研究内容

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四)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过反复设计、论证和修改,以确保问卷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查员为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大学生。调查问卷现场回收后,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审核,对无效问卷进行剔除,对合格的问卷统一进行编号。

(五)统计分析

问卷经EpiDatav3.1进行双机录入,检核、校对后,建立数据库,用EXCEL2003和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7份,回收率为99.29%。剔除7份调查信息遗漏超过50%以上者,有效调查表410份,有效回收率为97.62%。男女性别比为0.63:1;汉族348人,占94.05%,其他民族22人,占5.95%;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226人,占66.00%,城镇的88人,占21.84%,农村的49人,占12.16%;学费为4800元者229人,占55.85%,5600元15人,占3.66%,16500元114人,占27.80%,其他情况为52人,占12.68%;学生家庭月总收入2000元以下者61人,占14.99%,2000~5000元者171人,占42.01%,5000~10000元者126人,占30.96%,10000元以上者49人,占12.04%;学生每月生活费800元以下者114人,占27.80%,800~1000元者139人,占33.90%,1000~1500元者118人,占28.78%,1500元以上者39人,占9.51%。(见表1)。

(二)消费心理的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有5道题涉及到消费心理的特点。大学生在某项消费时,考虑价格高钱不够用者110人,占26.89%;考虑该商品实用性者275人,占67.24%;考虑该商品的档次16人,占3.91%;其他8人,1.96%。购买过程中,最注重产品的品牌有50人,占12.20%;最注重质量有270人,占65.85%;最注重外形美观有53人,占12.93%;最注重价格的有26人,占6.34%;其他有11人,占2.68%。消费中对于”勤俭节约”的理解,赞成”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有177人,占43.48%;赞成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有213人,占52.21%;赞成”勤俭节约”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有12人,占2.94%;其他选项6人,占1.47%。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选择量力而行,不能入不敷出有330人,占80.68%;选择不能只讲吃穿,娱乐休闲也很重要,有37人,占9.05%;选择只要自己喜欢,价格贵贱无所谓,有22人,占5.38%;选择讲究品味,追求个性,选择品牌,有8人,占1.9%;选择分期付款,超前消费,有2人,占0.49%;选择有多少花多少,作月光族,有10人,占2.44%。在消费理念中,选择物质者35人,占8.56%;选择精神者78人,占19.07%;选择物质精神并重者292人,占71.39%;选择不知道者4人,占0.98%。(见表2)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2],主要分为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本次调查选取4道能够反映消费理性与否的题目(消费时节省程度,支出的记账频率,生活费的分配规划,盲目花钱的频率),赋予分值总分Y,发现Y大小与人数呈正态分布趋势,从而将Y分为二分类变量,0为理性消费人群(小于等于8分),1为非理性消费人群(大于8分的)。以消费理性与否作为因变量,探讨消费理念与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月消费总额6个因素的关系。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得出,家庭月收入、月总消费额两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和月总消费额亦是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OR=1.279(95%CI:1.045~1.565)和OR=1.714(95%CI:1.415~2.077)。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筛选出月消费总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总消费额为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1.753(95%CI:1.399~2.198),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

四讨论

“消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义上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进而对物质资料消耗和使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则主要指生活消费[3]。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校大三学生家庭月收入大部分都能多于2000元,学生的月生活费平均在800至1000左右,其消费水平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相符合[4]。在消费心理特点方面,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有很大不同:他们追求个性,倡导新潮,具有较强的购买欲望,并在消费时会有情绪化表现[5]。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我校大学生消费心理总的特点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用性和价格,其消费心理是相对理性和成熟的;多数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并重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理念方面,家庭月收入和月消费总额越高,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表现为越不理性,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首先,由于大学生处于较年轻的年龄阶段,他们心理还尚不够成熟,得到过多的生活费而缺乏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他们会追求时尚而盲目消费,心理上的攀比趋势会逐渐加强,因而造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形成。其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依赖于父母,其经济独立性观念并不强烈。家长每月给予的生活费相对稳定,即使出现不够花的情况,父母还是会给予支持,这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大学生在消费时没有太大的顾忌,使得其经济独立意识薄弱,逐渐形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基于以上的结果,学校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们形成独立经济意识,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使大学生们的思想逐渐成熟,消费更加理性。

作者:李鑫 彭洪 张微 郑晓荣 张琳 李彦坤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林梅.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设计——基于S市若干高校的调查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

[2]刘珺.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心理学分析——以中南大学为例[J].神州,2011,11:091.

[3]于霄鸣.消费的哲学解析[D].河南大学,2011.

第6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 研究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42-02

弱势群体家庭往往是贫困家庭的代名词,其基本特征就是社会地位弱势化和边缘化、经济上的贫困化以及心理承受的脆弱化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1]。中国人民大学起草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对弱势群体给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定义,“社会脆弱群体是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研究生在生活、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冲击[2]。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家庭中的研究生来说,由于出身于不利的社会阶层,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环境,往往显得比较孤立,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他们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政治信仰变得迷茫,容易形成消极的态度和错误的价值取向[3]。本文从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1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现状分析

1.1 生活拮据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弱者群体或社会脆弱群体,主要包括进城民工、较早退休的人员、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以及低收入职工等,经济收入很低,家庭处于贫困状态[4]。但是高校收取的费用不菲,这种低收入和高消费的经济冲突严重降低了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1.2 心理贫困

不同家庭的生活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独立自主、勤劳肯干、吃苦耐劳,有着许多优秀品质。不过在心理健康上,他们却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而陷入心理贫困。他们比较容易钻牛角尖,想法有时比较消极和极端,内心孤独无助时却不愿意向别人倾诉,导致烦躁的心情和心理障碍。

1.3 压力源多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面临着更多压力[5]。一是学业和科研压力,近年来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的数量和级别以及研究生的英语水平都做了更加严苛的规定。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由于家庭贫困,可能会做一些兼职来贴补家用,时间紧张,可能导致实验进展不顺。二是经济压力,随着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会出现消费心理紧张。即使高校大多设有公费名额,但是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三是就业压力,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些企业也不再重视学历,而是更注重员工的可塑性和个人能力。大多数选择读研的学生都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当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读研后,却往往发现研究生学历的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来说,他们对起身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现状,残酷的社会现实会导致他们差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6]。

2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正处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力强、情感丰富的阶段,他们充满了理想和热情,是建设和谐中国的重要力量。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也应该健康成长,但是往往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7]。

2.1 敏感易怒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越是感到不足的地方就越敏感,所以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会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敏感多疑[8]。他们的物质条件匮乏,无法安心生活和学习,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戒备状态,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容易暴躁、不冷静,容易迁怒他人。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小心翼翼地维护者自己的自尊和利益,常常从别人无心的言谈和动作中觉得自己受到嘲讽。他们常常有隔阂感,觉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到同学们中去,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斥,有种无力感和屈辱感。精神贫困容易造成性格缺陷,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容易导致一些极端的仇恨和报复攻击,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这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是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9]。

2.2 自卑封闭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比较胆小、羞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长期的困窘生活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格发展和生活习惯。很多贫困研究生都是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存在差异,往往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无知另类,加重了他们的自卑。贫困研究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贫困处境,怕别人说自己浅薄土气,他们往往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喜欢与那些来自弱势群体的研究生交往,而排斥成绩优异的非贫困生,因为与相同的社会地位的同学交往时他们的自卑感会减轻。正是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他们游离于社交圈之外,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事独来独往,甚至觉得别人的帮助和馈赠都是一种讥讽,因而拒绝。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生活困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几乎没有突出的特长,视野狭隘,综合素质较差,所以存在自卑的心理。这就导致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内心孤僻,不喜欢主动与别人沟通交流,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拒绝同学善意的帮助和关爱,人际关系存在危机。

2.3 价值观偏差

虽然说“贫困是最好的大学”,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贫困虽然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决心,但是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成就动机强,长期饱受苦难的折磨,对现状充满负面情绪,就会产生强烈的想要摆脱困境的欲望,有很强事业心和创业心,他们不甘心一直处于这样的贫困状态,也想报答父母辛苦供自己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恩情。所以他们有可能会采用一些欠妥的手段来致富,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错误,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而且现在拜金的风气很浓,研究生人际交往也会带着一些物质利益色彩,在一起聚会玩乐也是一笔较大的花销,金钱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门槛,这也会影响研究生的交际关系。研究生已经是半只脚踏入社会,他们会接触到不同生活层次的人,感受到贫富差距带来的生活质量的差距,而且同学之中的攀比之风也会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重大改变,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走上不归路。

3 解决对策

3.1 政府和社会应给予经济援助和实践机会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所以完善的经济援助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贫困研究生的贷款制度,社会应该设置一些奖学金,解决贫困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10]。在影响人格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因素,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身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

3.2 开展朋辈咨询

高校大多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师生之间沟通存在代沟,而朋辈咨询则能很好地克服这个缺点。同龄人之间更好沟通,有着相近的生活环境和人生观,相处和互助地更加轻松。所以高校可以在研究生中选择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任朋辈咨询员,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发现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寄予更多的关注,将潜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使其心理压力得到很好的缓解。

3.3 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导师培养制,作为研究生的引路人,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学生的生活和科研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内心对导师常有种信赖和依赖感,所以导师应该充分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营造团结友爱的科室氛围,使他们感受到科研过程中长辈的温暖,增强客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11]。

4 结语

研究生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复杂的学生群体,是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成为了高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研究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品质、习惯、性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对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进行大力扶持,高校开通了绿色通道,使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类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仍然较多。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主要现状包括生活拮据、心理贫困、压力源多,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敏感易怒、自卑封闭和价值观偏差,解决对策包括政府和社会应给予经济援助和实践机会、开展朋辈咨询和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等。

参考文献

[1] 柳涛.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80-81.

[2] 赵员秋,张玲娥,潘志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68-71.

[3] 邹佳帅.简析影响弱势群体家庭中学生人格问题的要素及其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01):152-153.

[4] 赵跃.试论当今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心理现状及其心理素质的提高[J].科技信息,2008(30):361-363.

[5] 赵雄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3):88-91.

[6] 杨国志,任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80-181.

[7] 贺建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6-117.

[8] 夏金元.大学生弱势群体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7):75-76.

[9] 唐素芝.论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6(3):95-96.

第7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1.对象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以我校护理专业2012级、2011级和2010级全日制本科生共200人作为研究对象,大一护生67人,占33.5%;大二护生人66人,占33.0%;大三护生67人,占33.5%。其中年龄在18岁至23岁,男生16名,占8.7%,女生168名,占91.3%。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6.3%。

结果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的总发生率16.85%,其中2010级(大三)、2011级(大二)和2012级(大一)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19.67%、12.50%、17.91%;三个年级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1.80±0.54,处于较低压力水平。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情绪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 P

②研究方法

A调查方法

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掌握测评方法与标准后,按照统一规范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评,并当场收回问卷。

B研究工具

a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

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①个人自身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六个方面;②社会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五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没有”计1分,“很轻”计2分,“一般”计3分,“较强”计4分,“很强”计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此量表的两个维度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1、0.86,总体同质信度为0.89,稳定性系数为0.59,以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作- 3 -为心理压力感的预测指标,量表的预测效度为0.46,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b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

该量表包括身体和精神状况两方面的内容,可分为A眼耳、B呼吸系、C心血管、D消化系、E肌肉骨骼、F皮肤、G神经、H泌尿生殖、I疲劳度、J患疾频度、K既往症状、L习惯、M不适、N抑郁、O不安、P过敏、Q愤怒、R紧张18个方面。采用两点计分方式,凡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记0分,全部项目得分相加得出CMI的总分,将MYR部分每一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出MR值 。在中国医学生、内科门诊病人和神经症病人中试测结果表明,CMI进行筛查,男性亚健康总分≥35,M-R分≥15;分女性≥40,M-R≥20分,即为心理亚健康。

③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方差分析,P

2.结果

①本科护生心理压力感总体状况

三个年级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1.80±0.54。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情绪压力和自卑压力。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及各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的压力来源有3种压力来自于个人自身方面。

②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状况

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总发生率为16.85%,共有31人处于亚健康状态。=0.0018,P>0.05。

③护理本科生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分析

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总评分为0.511。按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 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 择业压力、健康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 P

3.讨论

①本科护生心理压力及心理亚健康总体情况

本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得分为1.80±0.54,处于较低压力水平,心理亚健康的总发生率16.85%,大三、大二和大一的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分别为19.67%、12.50%、17.91%,低于国内许多调查结果,这可能与我校老师根据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有关。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

1.81±0.56和常海英、王惠珍等对南京医科大学460 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7.0%相近。按压力程度大小排前5位的压力来源依次为: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情绪压力,其中前5名的压力来源有3种压力来自于个人自身方面,总体而言三个年级本科护生的心理压力感较轻。这与刘敏芳(2007)在对贵州省大学生压力感调查后发现,贵州省大学生在各个压力维度上的得分按平均分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学业压力、生活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说明我校注重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学业压力高可能主要与护理学专业是医学类专业,大量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有关。

②本科护生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压力和心理亚健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总评分为0.511,心理压力与处于心理疾病前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家庭压力、健康压力、适应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挫伤压力、人际压力、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本科护生心理压力越大,越容易发生心理亚健康。说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对机体适应环境、应对问题是有利的;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若长期处于压力大的环境中, 且缺乏有效的减压调适方法, 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作为即将承担紧张而繁忙护理工作的本科护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各学校心理工作者,在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心理情况,尤其是在学习、生活环境、人际沟通等方面,及时发现心理压力和心理亚健康变化,制定与其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确保本科护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社会送上一批优质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华山.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学问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心理辅导杂志,1998,(1):33

[2]季建林等.83例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4-35

[3]解亚宁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

[4]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3,9(3):3

[5]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6]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学,2004,(4):47-51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30.

[8]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 331

[9]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10]李玉凤,冯砚国,姚丰菊.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11(2):136

[11]龚勋.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10.6(1):17

[12]常海英,王惠珍.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C):199

[13]刘敏芳.贵州省大学生压力状况调查研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61-65.

[14]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1(5):441-444

[15]吴岚,李江山.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5,2(7):43

第8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08-03

《2011年网络购物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我国网购用户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特点,超过80%的被访者年龄集中在22—39岁之间、接受过大学教育。”在校大学生是青年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较高的群体,网络购物既节省时间又节省开支的优势恰好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而消费能力又有限的特点,使得这种新型购物方式在校园里迅速流行开来,而大学生也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购物的主力军。本文以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为基础,反映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65份,有效问卷2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36%,其中男生55人,占20.75%,女生170人,占79.25%。

(二)调查方法

自编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部分构成,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的测量采用选择式及自填式两种方式,共计二十道题,全部调查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进行编码,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l2.0对封闭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开放式问题则采用了归类整理的分析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群体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性别特征。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网络购物经历的男生有45人,占参与调查男生总数81.82%,女生有145人,占参与调查女生总数的85.29%。这一数字要明显高于2007年CNNIC在《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的“从网民的文化程度来分析,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总数的49.3%”,这表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之四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本次调查也表明网络购物在女生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调查所显示的“男生网络购物的比例略高于女生”。相反,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中女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提高,网络生活意识增强,同时近几年网络购物程序及手续的逐渐简化也为女生网络购物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年级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大四、大三学生中平均86.35%的人有网络购物经历,而这一比例在大二、大一学生中为82.53%。这表明大四、大三学生网上购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二、大一学生,这与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网龄及上网时间都较长,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也较高有关,因此他们参与网络购物的积极性也较高。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行为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价格优惠”是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占68.42%。同时,“品种多、范围广”、“方便、快捷”及“时尚新颖”也是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重要考虑因素(见图1)。对于不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网上购物风险大、实物与图片经常不一致、担心被骗等。可以看出,网络购物的价格优惠、方便快捷以及它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是吸引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服装首饰和书籍音像类商品是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内容。81.58%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购买过服装首饰类的商品,主要包括衣服、鞋帽及配饰等,42.11%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购买过书籍音像类的商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及个性的彰显,而网络上这类物品的可选择范围更大,种类更齐全;另一方面这类物品的邮寄相对安全,因邮寄而损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大学生网购较多的还有电子数码类及化妆护肤类商品,这几个方面的消费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3.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消费力。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金额为500-800元,42.11%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金额为800-1000元,而每月可支配金额在500元以下或1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对于大学生的收入来源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的收入来源为家庭供给,仅有20%的学生有打工或兼职收入。对“网上购物的月消费额”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月消费额在50元以下,还有42.11%的大学生网购的月消费额在200元以内,超过200元的比例仅为5.2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消费额能够控制在自己的支付力范围内。

4.大学生购物网站的选择。针对“最常选择的购物网站”的调查显示,大学生首选的购物网站相对较为集中,主要为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商业网站,其中有86.84%的人选择在淘宝网购物,当当网和卓越网也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网站,其比例分别为21.01%和15.79%,而只有5.26%的人对购物网站的选择是“随机且不固定”,所占比例最少。对于“网购商品的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商品的评价”、“卖家信誉”、“价格便宜”是大学生购买网上商品的主要考虑因素,比例分别为78.95%、60.53%和52.63%,“商品的售出数量”、“快递费用及服务”也是大学生网络购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见图2)。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网购网站的选择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能够理智地考虑到规避风险的因素,这符合大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三、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带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1.权益维护。当网购的物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对所购物品不满意时,只有10.53%的大学生会与商家沟通,直至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止,有31.58%的人抱着“反正东西也不贵,就吃点亏”的心态放弃了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还有26.32%的人想退货,但因不知道退货渠道或嫌退货手续烦琐而放弃退货,有10.53%的人因不愿承担高额运费而放弃退货,还有5.26%的人对所购物品非常失望,表示以后不再网络购物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造成许多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只能被动接受,无法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过度消费。网络购物的方便省时,以及非现金交易的特点,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埋下了隐患。很多大学生在网上购买商品为的就是便宜省钱,而网络商家打出的绚烂的广告图片、诱惑性极强的语言、超低的价格,甚至极其吸引人的“团购价”、“秒杀价”,使得许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心动而购买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的物品,还有一些人抱着“买一件也是那么多快递费,还不如多买几件”的想法,在无意中买了很多原本没想买的东西,反倒会花更多的钱。我们的调查就显示,有42.11%的大学生曾购买了暂时不需要或可有可无的物品。虽然这些物品的单价不高,但累积起来对于没有独立收人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沉溺网络。网络购物的吸引力使得一些心理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成为整天沉迷于网购行为的网购族,甚至有人对网购成瘾,他们对网络形成了心理依赖,不断用网购来舒缓学习或生活的压力。在有网购经历的学生中,60.53%的人表示自己一上网就想去购物网站转转。另外,虽然网络购物的程序十分便捷,但挑选商品的过程往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在本调查针对“网购花费时间”的统计中,47.37%的大学生在网购时平均花费1小时的时间浏览购物网站,而平均花费1-2个小时的学生占31.58%,更有21.0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网上挑选物品时会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浏览购物网站。由此可见,大学生由网络购物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容小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正常交往。

(二)应对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购物凭借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校园生活新时尚,但伴随这种新的购物方式而来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对高校教育工作乃至对我们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做到理智消费。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大多来自于家庭,无法真正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品牌、时尚的诱惑以及攀比心理的驱使等都可能使他们作出轻率的消费举动。有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够用的情况,有10%大学生的生活费根本不够用”,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大学生要克服自身消费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不要被网络上天花乱坠的广告信息所迷惑,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要攀比,要把注意力和情感更多地放到学习及校园社团活动中来,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锻炼才干、积累能力。在网上购买物品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商家、购货类型、付款方式等,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保存好购物凭证,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够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积极的消费观教育对于大学生减少消费误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把消费观教育或理财教育纳入教学课程,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关消费观教育的内容也比较薄弱。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工作应重视对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和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目前电子商务的现状、发展趋势、核心流程及相关技术,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克服攀比心理、盲从心理以及对网络购物的依赖或恐惧心理,增强理性消费意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班级和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并把大学生消费风气建设作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对于社会而言,要完善监督管理,营造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目前,我国对网络购物的监管机制还相对滞后,网络欺诈、网络传销、虚假宣传等事件的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消费权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的信任度。在调查中,只有4.44%的学生对网络购物表示非常信任,一般信任和不太信任的比例占到了80%和13.33%,还有2.23%的人表示非常不信任。而图片与实物的差距、产品质量不合格及商家的诚信是大学生网络购物最担心的因素(见图3)。因此,要促进网络购物的健康发展就要解决一系列与之相伴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网络购物法律法规体系,改进技术手段,健全网络购物的保障机制;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产品销售商准入制度和网络营运商认证制度,加强对网络商家的信用监督;再次,要完善网络购物配套服务,通过加强管理和鼓励竞争等多种方式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后,建立专业的网络购物纠纷处理机构及赔付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子商务是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络购物较之传统购物方式的优势,也无疑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的调查也显示,88.89%的大学生表示今后愿意继续或尝试网络购物。因此,引导大学生从自身需求出发正确使用网络购物,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处理好网络购物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为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筑起一道理性的屏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燕,陈志浩.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82-87.

[2]东方财财富网.2011年网络购物用户满意度研究报告[EB/OL].,2011-09-2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盛宴,邓洪林.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J].市场研究,2008,(7):17.

[5]孙书光,马娜.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

[6]张玉荣.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7):28-29.

第9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素质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12-01

引言

当下,各级各类的学校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体育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对学校体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其中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针对体育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而缺少了怎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加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研究。下面就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及如何解决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耐力(中长跑800m),体力(短跑50m),肺活量和爆发力水平的降低。

2002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后的第一次监测研究报告。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的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匀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学生的肺活量却明显下降。

2005年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对儿童青少年(学生)理行了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状态四个方面24项指标的体质监测,获悉,我国学生在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也检出率居高不下。

二、大学生生体下降的原因分析

1.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

1.1 高中的学习体制

学生在高中时“重文轻武”,一切都要以服务于考“大学”这个理想为奋斗目标。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后,各种复习题,测试试卷堆积如山,甚至学校的课结束了,还要到课外上补习班,学习压力很大,有的学校到了高三以后,体育课停了,甚至学生到了学校以后,学生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余时间都要在教室埋头学习,就更说不上什么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能锻炼了。

1.2 自我撑控的大学生活

进入了学生,学生们离开了家,开始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的生活开始变得散漫,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原因。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缺乏规很性,晚睡晚起己成为当前大多数大学生的通病。“今天睡,明天起”己成这过去式了。大多数学生都是今天睡,今天起。而学生们睡的晚,大多是因为玩游戏和聊天等娱乐活动。此外,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在课余的时间很少运动。整天呆在宿舍的宅男,宅女也日益增多。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也反映,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能力都大不如前。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以前的大学生上完体育课后可以去踢球,打篮球,而现在有些大学生连800米都跑不下来,而业余时间将体育作为娱乐首选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在运动场上能见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都是那些经常运动的男同学了。

2.广大学生缺乏经常 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 1 学校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重视不够2 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 家庭体育活动开展较差4 社区体育开展的力度不够5 学校体育无法满 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3.学生意识观念因素的分析

3.1 部分学生基本没有需要保持并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概念。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受家长过份的溺爱,稍有点不如意就觉得很委屈,根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丝毫没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3.2 有一部分学生明白身体锻炼很重要的,但是还不够重视,付之于行动的很少,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天气稍有变动,心情略有不畅就在床上睡大觉了,平日情绪波动较大,较容易采取暴力饮食等各种方式自虐。

3.3 意志力薄弱,只有少数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了。同时也有行动,但往往缺乏自控能力,意思力不够坚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怛心,没有毅力。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解决办法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质健康意识

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家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重要原因之一,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一定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校体育法规落到实处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2.加强体育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最好的方式方法,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

2.1 明确体育锻炼的目标

往往不同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目标,对锻炼的内容,锻炼的方法的选择和运动强度的安排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做法。所以,在制定个人体育锻炼的方案时候,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你锻炼的目的是什么,确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锻炼目标,这样就可以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加强自觉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 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间

在制定学生体育锻炼计划时,一般都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的周期性。以此来确定每周课外的锻炼次数和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

2.3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运动负荷是指人参加体育锻炼时人体的生理负荷。负荷量过大过小,对人体都不能产生良性的刺激。只有适当全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育锻炼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4 合理选择锻炼内容

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和锻炼内容有着不同的锻炼效果。有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运动素质,增进健康。有的可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对形成良好的体型有着重要的帮助。而有的体育锻炼则可以娱乐强身,从精神上进行调节,丰富文化生活,还有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消除生理上一些功能障碍,有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长肌肉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