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报告; 社会责任; 环境信息披露
随着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信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2008年1月-11月期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达121份,的数量已接近此前历年报告的总和。但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仍需要走很长的路。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与整合
(一)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年度财务报告附注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企业开始披露环境信息,当时只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对环境信息进行简短描述。主要是将环境信息分散到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揭示,很少单独列示。例如,在附注中披露排污费、污染罚款等信息。另外,也在临时报告、上市公告书等报告中,有一些环境信息披露。这个阶段内容很简单,形式也不够规范。将环境信息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内容中,不易对环境信息进行完整分析和评价。随着环境恶化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就需要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
2.独立的环境报告阶段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世界上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企业陆续开始披露独立的、连续性的环境报告。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集中化、全面化和系统化,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独立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我国最早独立环境报告的,是中石油在2000年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但内容以非货币信息居多。
3.可持续发展报告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环境信息的披露模式逐渐演变为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存的局面,同时,也有企业仍采用环境报告。2000年,全球倡议组织(简称GRI)推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编制报告提供了全球标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定期、自愿对外可持续发展报告。如,2005年世界500 强企业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例近70 %。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部分。目前GRI的第三版指引G3,是许多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参照标准。我国宝山钢铁在2003年和2004年《环境报告》的基础上,已从2005年开始《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整合趋势
2008年1月4日,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因此,我国企业包含有环境信息的报告,有着不同名称。本文就2008年109家企业报告名称的情况进行统计,其中:78家为社会责任报告,15家为可持续发展报告,11家为环境报告,3家为企业公民报告,1家为社会责任、环境经营报告,1家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尽管使用较多的是社会责任报告,但多数研究者,都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为规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部分信息的披露,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决策,有必要对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整合,逐步规范名称及内容体系等,其整合趋势是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信息,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现状及环境信息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逐步升温。截至2009年3月10日,我国企业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累计已达200家。2002年仅有2家,2006年为24家,2007年为101家,2008年为109家。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分布
行业分类标准是依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分析资料,为截止到2009年3月10日的基础数据并进行计算整理。200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行业分布情况及比例依次为:首先,制造业有87家,占43.5%;其次,金融保险业16家,占8.0%;再次,水电气行业15家,占7.5%;最后,采掘业14家,占7%(限于篇幅仅列前4位)。前四位的企业数累计占66%,具有代表性。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三个行业相比,对环境的影响形式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制造、水电气和采掘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与问题分析
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也是我国在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因此,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可以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为各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提供实践经验。
本文选取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比例较高的制造、采掘、电力行业的13家大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分析的内容,见表1、表2、表3。
从总体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各项内容的表述都较为简略,有些内容仅限于文字表述,缺少必要的数字说明。有的基本无表格、图片等常用的披露形式。笔者通过阅读、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内容,归纳出主要问题如下:
1.报告的编制标准尚未统一
我国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内容相差很大,在名称、编制标准及内容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
2.环境指标及说明比较简单
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环境信息指标。有的报告只是简单的几句定性描述;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的环境方针政策,缺少实施后的成果数据,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环境业绩,削弱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
3.环保认证披露信息不充分
13家大企业中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不足一半,通过认证的相关管理数据也较少。有的只是提到企业推行国际标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并未通过认证。
4.缺少环境会计的完整内容
13家企业中,只有海尔、索尼中国、宝钢股份有环境会计内容。另外,披露的环境信息也未与会计信息衔接。如按现行会计核算要求,企业按规定交纳的排污费列入管理费用、违反环保法规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赔偿列入营业外支出、为降低污染和改进环境所进行的新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列入固定资产,这些会计信息应作为环境信息内容的一部分。
5.很少经过独立第三方的审计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经过第三方审核认证的较少。有第三方意见的也是非专业人士或政府部门的评论,非专业人士的评论不足以提高报告数据的可信度。只有索尼中国说明了环境数据是经过第三方认证的。
三、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思考
环境信息中的货币信息应纳入会计核算,而非货币信息可归属于单式记账范畴。根据上述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一些相关规范,如,证券交易所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但仍有必要借鉴GRI的第三版指引G3的做法,制定适合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二)提供参考性环境信息指标体系
列出环境指标和环境绩效测评可以衡量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否规范、流畅以及有关环境信息是否能够量化、清晰表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可读性。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披露各种环境信息指标。
(三)继续研究和试行环境会计核算
为了准确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影响,应该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环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了解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借鉴日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方式,推进我国企业研究和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使环境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积极研究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避免由于环境事项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和误导信息使用者。
(四)环境信息要经过第三方审计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所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验证。为增加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应像财务报告审计一样,对可持续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进行独立第三方审计认证。当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第三方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担保约定国际标准(ISAE3000)和社会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和可验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国清.公共压力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8,(5):15-22.
[2] 殷格非,崔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J].WTO经济导刊,2008,(8):63-65.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项目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中重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环评报告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明确的分工:可研报告主要关注工程本身的各项指标,并不关注工程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环评报告则主要关注工程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为解决工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可以预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环境影响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在减小环境不利影响、保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把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问题解决在摇篮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曾负责编制了许多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近来刚完成了山西省张峰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任务,本文以此为例简要论述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职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水利水电工程环评的主要职能如下:
(1)调查工程影响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状况,调查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监测环境质量现状;
(2)研究预测工程建设对当地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外部环境对工程的影响;
(3)依据各种法律法规、标准等,制定防止、减缓环境污染的对策措施;
(4)从环境角度论证工程的可行性,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提供优化方案,为施工期环保设计提供依据;
(6)制定环境监测计划,计算环境保护投资,将环保投资追加到工程投资预算中,使环保措施能够实施;
(7)进行公众意见调查,沟通政府管理部门及建设单位与利益相关的群众之间的对话渠道。
在张峰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以水库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重点对水环境、水文情势、土地资源、移民生活、下游水资源利用等一些问题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对应的缓解措施和建议。以上都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共同性问题。
3.山西张峰水库工程概况
张峰水库拟建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干流,水库为大(2)型,坝址以上干流长度为224km,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坝址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自然状态)约为4.79亿m3。建设项目分为水库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坝型拟采用粘土斜心墙碾压堆石坝,坝顶长637m,最大坝高72.2m,总库容3.92亿m3,库水面积为14.36km2。水电站拟设3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90KW。设计输水渠系由总干渠及3条支干渠组成,渠道全长约145km。工程开发目的是:城市生活供水;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防洪;发电。
张峰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3年4月在北京通过了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的审查,9月份获得批文,工程得到国家批准立项,目前刚开始施工。
张峰水库是一项典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其面对的环境问题具有代表性,因此,以它为例子,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4.水环境保护问题
我国的多数水库都兼有向城市供水的任务,水库建成后,如何确保水质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水质预测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是环评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水库水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广大的地域范围,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在张峰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水环境问题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掌握污染源及水质现状
对库区上、下游沁河干流沿线的10多个重要城镇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了社会经济及环境状况,把握了污染源情况,收集到了大量资料。调查范围涉及坝址以上120km、坝址以下80km。
在以库区为核心布设了6个监测断面,对丰、平、枯水季节的水质进行了取样监测,监测项目有水温、PH值、DO、CODcr、BOD5、氨氮等17项,对水文情况也进行了同步测量。还收集到8个常设水质监测站的资料。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
4.2对水库水质进行了预测
根据上游地区两个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以2010年及2020年为水平年,对污染源进行了预测。选用95%及50%保证率的流量,利用数学模型对入库水质、出库水质进行了预测,预测了污染物需要控制的总量。
4.3进行了富营养化预测
总磷是影响水库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性因素,通过计算总磷浓度计算及类比调查,进行了预测分析。报告中分析了磷的来源,对总磷的入库负荷进行了预测,利用Dillon模型计算了库水总磷浓度。对临近两座已运行了40多年的大型水库进行了调查。综合各种条件,对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给出了结论。
4.4对水库下游河道水质进行了预测
水库的兴建将会大大地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引起河道水质变化。基于对下游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查,预测了2010年、2020年下游河段污染物排放量,利用一维河道水质模型,预测了枯水年、平水年情况下水质变化,为下游地区制定水环境保护目标提供了依据。
4.5制定了水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明确的保护措施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水库上游地区水环境保护规划。划分了3级保护区,明确了各保护区的范围,明确了各级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明确了各保护区环境管理要求,明确了各保护区内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控制要求。
5.水温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温沿水深方向变化较大,大坝泄流水温与自然水温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别,对河道生态环境及农田灌溉产生一定的影响。预测水温变化也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峰水库坝前水深在50m以上,为深水型水库,根据气象参数、水库特征、入库来流、运行调度等条件,利用经验公式对一年中各月的坝前垂向水温分布进行了计算预测,发现5~6月表底温差最大,可达5~8℃。5~6月是农业灌溉期,也是水生生物重要的生长期,下泄水温比自然水温低4~6℃,利用数学模型对水库泄水水温沿河道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预测。发现泄水要流淌近35km左右的距离后,水温才能恢复到低于自然水温1~2℃的程度。据此可以判断出水温对河道生态环境及农田灌溉的影响区间,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供了依据。
6.最小下泄流量问题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河流水量本来就少,再加上近年降雨偏少,水资源更加宝贵。由于河流穿越的行政区域较多,上游修建水库截水,加剧了下游地区用水困难,因此,上下游地区之间经常因此产生矛盾。应该确保多大的最小下泄流量往往是争执的焦点。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需要确保一个最小基本流量。最小流量问题往往需要上级政府进行协调,把结果落实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张峰水库工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出山西流入河南省,最后注入黄河。修建张峰水库的计划,引起了下游河南省的极大关注。在最初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将润城断面(坝下约80km)的实测最枯流量0.86m3/s作为控制大坝放流量的数据。河南省则提出了不低于3m3/s的要求,若满足这一要求,则水库规模需要大幅度减小,工程的经济效益就变得很小,因此,山西省无法接受。最后,在水利部的协调下,标准确定为1.5m3/s,被双方接受。这一流量也满足90%保证率月均流量的生态基准要求。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计算和论述,可行性研究报告则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对水库进行了调整设计,适当减小了水库规模。
7.淹没影响问题
水库工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淹没损失较大,淹没大量耕地、树木,拆迁大量的房屋,有的还要淹没珍稀生物、淹没文物古迹。这些淹没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可逆的。一般在工程可研报告中,这些淹没实物数据都能够列出,目的是为了计算补偿损失,作为工程投资的一部分。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从价值的角度进行详细地调查论证,提出符合环境保护政策的、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
张峰水库淹没范围涉及10个行政村,搬迁人口3730人(1114户);淹没土地15431亩,其中耕地9716亩、园地627亩、林地1556亩;淹没房屋20多万m2;清除树木28万颗。这些淹没对于生态环境来讲是一大损失。
评价单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拟建库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宏观测量,在现场对村镇建设、农田耕作、树木植被、动植物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评估出了农田淹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了生物量的损失,进而提出了移民农业扶持措施及生态补偿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减少农业损失、维护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完全挽回损失是做不到的。
8.移民拆迁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移民数量往往较多,移民问题显然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事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一般情况下,都专门制定“移民安置规划”,但移民设计到的问题多而复杂,是一项需要行政支持、多专业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在此问题上,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从另外一种观点来审视移民规划是否适当,对规划提出一些修正意见。
张峰水库工程初步移民规划中,拟将3700多移民安置在附近12处村庄,并提出了利用山沟淤地80ha作为耕地的计划。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淹没区及安置区的社会、自然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移民计划与土地资源及生产能力不均衡,对部分村庄原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提出了新的平衡配置方案。此外,山沟淤地措施难以实现,建议放弃。还提出了政府投资支持移民搞好农田灌溉设施、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建议。以上重要建议均被采纳,进一步完善了移民方案。
9.下游水资源利用影响问题
一般情况下,山区河谷地带人口密集、村镇众多、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利用较完备。在上游修建水库会对下游水资源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评价人员对库区以下沁河干流约80km范围内的5个乡镇、几十处村庄、十几座小水电站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个别村镇从河床底下取水,作为生活用水。绝大多数村镇及工矿企业用水均取自地下水,一般不直接从河道取水。下游共有140多处农业灌溉抽水点,2万多亩农田灌溉面积,合计最大取水量约40000m3/d。上游修建水库提高了旱季供水的保证率,对农业用水有益处。
水库下游已建有12处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1万KW,年总发电量约3千万度,还有2个规划待建的小水电站。这些小水电站单机容量在200~800KW之间,机组台数在2~4台,都属于当地县、镇、村投资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小水电发电损失进行了计算评估,提出了建立协调机制、确定补偿措施、及时通知投资者修改待建小水电规模的建议。
10.上下游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
已有经验说明,水库修建以后,对供水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利益,而由于在上游实施水环境保护规划,使上游地区的城镇建设及工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山西省,水库上游地区的民众对此有很大的怨言。2003年4月,在北京审查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山西省环保局官员则强烈要求在环评报告中提出一套经济补偿方案,由受益区以一定的方式补偿上游受损区。这一要求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经济补偿问题涉及到的社会、经济问题复杂,需要省政府制定统一的政策、需要省人大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层面上已无法解决此问题。最后,环境影响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地方政府统一协调,由受益区制定扶持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计划,支持上游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及污染较轻的产业,投资帮助上游治理污染。
11.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影响方面有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水质保护、水温、水文情势变化、最小下泄流量、淹没影响、移民拆迁、下游水资源利用、上下游经济发展均衡性影响等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问题。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减缓环境影响有重要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能源 可持续发展 国际技术 转让
作者 任虎,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200237)
“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但是直到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宗旨或序言,才开始被诸多国际环境、社会及经济相关宣言或决议普遍接受为一项全球化政策。
可持续发展理论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发展,脱离殖民统治的国家开始加入联合国,改革阻碍新生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与日俱增。作为民族自决权之一的经济自决权的保障,确认和维护各殖民地独立国家拥有的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因此,196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决议》,在确认“各民族和各部族对本族的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行使永久主权”的权利同时,要求“必须为各国国家的发展着想,为有关国家人民的福利着想”,但此决议并未提及资源的保护或者水、陆地或生物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始阶段,因为摆在新型独立国家和地区面前的是如何摆脱贫困以及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1972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示人们,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为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世界将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而达到增长极限,从而提出“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这一阶段发展利益和环境利益实质上仍然是分开的,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过渡期。
到了80年代,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单纯的经济发展集中到人类应该怎样使自己的增长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问题。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危机、发展危机以及能源危机是一体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够得到解决,从而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施。虽然布伦特兰报告的采纳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转折点,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问题以及人权问题.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一资源环境阶段。
布伦特兰报告建议联合国制定一项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宣言,并呼吁联合国将该报告的结论转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并予以实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环境政策的主导概念而获得普遍的支持。1997年在纽约举办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地球峰会+5(EarthSummit+5)”回顾了里约会议之后21世纪议程的履行情况,指出资金和技术的转让、生产和消费模式、能源的使用和运输、淡水的稀少等问题,并呼吁各国履行承诺。这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综合考虑到发展权与环境保护、消除贫穷、健康、教育、妇女地位、技术转让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等广泛的问题,从而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概念,此阶段是普遍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阶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行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方面存在的意见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没有取得显着进步,制定有效履行可持续发展纲要并实现其目标成为进入新千年之后的主要目标。联合国2000年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涵盖着人权、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不难发现,进入新千年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演变,可持续发展已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经济论文)资源维护、消除贫穷、解除贸易屏障、环境保护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融为一体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政策。
(一)国际技术转让制度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2001年收集的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文集,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方面的多边条约、协定、议定书、国际组织决议以及区域协议多达78个。681按照内容来划分,其主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以及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三个方面来规定国际技术转让制度。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去进行(再)发现和创新,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现有评价方式等制约,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研究性学习应当将“问题解决”作为基本的运行模式,结合笔者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问题解决”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课题选择阶段
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能性,还要注意从生活中选题。为了体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特点,绝不能由教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因为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缺乏预见性,无法预测到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所以在选题时肯定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时学生选题往往是捕风捉影,凭直觉选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让课题范围太大,过于复杂,导致泛泛而谈,也不能脱离实际,舍近求远。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学生,他们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课题:“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变暖”、“盐碱化”等。“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变暖”课题范围太广,无法着手;“盐碱化”问题在广西基本不突出,达不到真正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可行的参考题目,也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进行细化,转变为当地突出的可操作的小课题,比如说研究环境问题可以细分为大气、噪声、水污染、土壤污染、物种入侵、白色污染等。在具体的学习实施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根据自己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对某种污染调查研究的方便情况,确立富有创意的课题,如“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学校门口噪声测定与治理”、“废电池的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调查”、“横县生活垃圾分类调查”、“横县郁江污染状况”、“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桉树对横县土壤的污染”等。
二、课题设计阶段
学生一旦确立课题,就要对课题进行过程方案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方可进入具体课题研究。在这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必将受到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因此以小组分工和合作研究最为基本和有效。教师要根据选题情况,作合理的调整,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然后要求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定研究方案,这方案包括研究课题的内容、范围、目标方法、步骤及研究人员的分工等。教师要配合学生制定出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方案,切忌方案大而空、不实际。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邀请校内外指导老师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该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梳理研究思路。如“生活垃圾污染调查”课题:
三、课题实施阶段
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研究方式有观察、查阅资料、咨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跟踪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实践等,然后综合整理获得的信息,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可靠的结论。由于研究过程中学生要接触社会,如学生调查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时,就遇到市民不理解、不以为然等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与各种人往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还要从观念和策略的角度予以启发,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善于运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激发市民参与的热情。
在这一阶段,有些学生逐渐发现研究过程的艰难,有懈怠及缺乏信心的思想,指导老师要提前介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交流各组的进展及经验教训,特别是要表扬某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总之,这一阶段,需要指导老师针对学生研究的偏离情况进行调整,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
四、结题答辩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写出结题报告。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须在班内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反馈、论证,并形成结论,最后形成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其内容大致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解决及取得的成果,特别是重要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等等。报告的体例为:题目、报告完成人、摘要、报告主体、参考文献等。其中报告的主体为:引言、工作方法和过程、结果或结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为:
学生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自觉规划,自主设计。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结果可能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和体验,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注重全体的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因此,在看待学生的研究成果时,重视对过程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同时强调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学生家长、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等。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一看学生对研究活动的态度;二看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三看学生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四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看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等。如:
[ 参 考 文 献 ]
2011年2月28日,《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将中国能源战略表述为“科学、绿色、低碳”“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基础”。
该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认为,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
《财经》:核电的安全性是否影响其战略地位?
杜祥琬:核电文化,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环保。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它从设计就有问题,连安全壳都没有,而且操作发生了失误。
关于环境,一想到核电就会想到放射性,其实火电也产生放射性,而核电对于环境放射性标准十分严格,所以核电安全是可以保证、必须保证的。
核能的发展战略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说:其一,中国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尽管化石能源还可以使用很多年,但它们不是可持续能源。核能虽然不可再生,却是可持续的。
其二,环境问题迫使中国必须发展清洁能源。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已十分尖锐。调整和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缩小化石能源比重,发展核能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的核电目前在整个电力结构中只占到1%略多,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力发展核电的方针是明确的。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确定2020年发展到8000万千瓦,约占到电力结构中的7%。制定这个目标,一是因为需要,二是有这个可能――原料没有问题,技术人才队伍也可以培养加强。
《财经》: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新一代核电技术,世界核电技术未来格局会是怎样?
杜祥琬:这可以在核电发展的路线图中得到答案,我将这个路线图归纳为核能发展“三部曲”。
第一步是中国正在建造的、好几个机组已经在运行的压水堆,利用铀235裂变发电。铀235最容易参与链式反应,它能支撑核能快速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步是以快堆为代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其特征就是可以利用天然铀里面的另一种同位素――铀238。天然铀矿中,铀235只占0.7%左右,更多的是铀238,快堆对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可以比现在的压水堆提高60倍左右。如果说第一步的核燃料可以支撑几十年,第二步就可以支撑成百上千年。
第三步是核聚变技术。核聚变的燃料是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如果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由于核聚变产生能量效率极高,且其燃料极其丰富,人类能源问题几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这三个步骤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核电发展的思路。现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都在做快堆(第二步)。中国是少数几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但还停留在试验快堆阶段。
按照步骤,试验快堆之后还需要做示范快堆,成功后才能做商用快堆。
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工业基础选好一种堆型,以此为主线走下去。
《财经》:未来核电技术能否完成其支撑中国能源需求的使命?
杜祥琬:中国核电尚处于第一阶段,秦山核电站是自己建造的,大亚湾则是依靠引进的技术,现在又从美国和法国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其安全性、效率会更高。中国正在与俄罗斯合作建造示范快堆。估计2030年以前,压水堆核电将作出主要贡献,但2030年以后快堆将成为核电主力。
1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逐步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起步是从改开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但是在短短的30年里,中国的对外投资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就。
1.1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明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2年起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如图1-1所示,2002~2008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5.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低谷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然增速减缓,但是仍然再次突破了历史最高值。
1.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的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2),到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超过两千亿美元,覆盖了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行业分布也很广泛。
1.3对外投资发展潜力大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流量屡创新高,但是投资量占世界的比例仍然与中国整个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中国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图1-3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流量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存量的比例却仍然只有1%左右。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国GDP的比例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GDP的比例还远低于美国。
1.4对外投资存在环境风险
近几年来,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海外行为关注得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水电、采矿、砍伐等行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批评,个别媒体还存在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嫌疑。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存在的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比如:环境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高;对外投资缺乏全面的环境政策指引;中国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银行对外投资缺乏操作性较强的环境保护标准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2国际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则是其两大支柱和主要推动力。在国际投资领域,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深远和最直接的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较低的环保要求和较弱的监管力度而为这些外国企业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为它们的“污染避难所”。同时,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迎合这些跨国公司降低环保成本的需要,纷纷进行“竞争性环保降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趋势,最终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使用的更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及其在东道国的外溢效应,却对环境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程度日渐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展开对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了一份题为《指点钱途:联结环境、社会、治理因素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简称ESG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呼吁那些为投资者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将ESG因素整合到他们的业务中去,从而帮助投资者关注环境、社会与治理问题(联合国环境署,2007)。世界自然基金会贸易与投资政策项目对中国境外投资进行重新思考,认为全球工厂正在改变地球的面貌,并且中国境外投资成为全球可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它还提出我国缺少相关的政策指导或企业可持续/绿色投资指南,成为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放大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的重要口实(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除此之外,地球之友、国际河流等NGO分别对中国跨国公司的环境影响、银行信贷的绿色化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出台一系列指南或规定,对国际投资提出了环境上的要求。对于环境,OECD制定了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指南和方法,鼓励跨国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完善环境影响应急计划来提高其环境绩效,鼓励企业信息公开和积极主动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等。OECD在对外融资信贷上也有统一的环境标准。赤道原则是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信贷标准,加入该原则的金融机构已达60家。但是中国目前只有兴业银行加入该原则。世行把实施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其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制定了有关环境评价政策和项目环境审查程序及步骤并颁布了有关环境评价的工作指南,规定环境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空气、水和土地)、人类健康与安全、社会因素(非自愿移民、少数民族和文物)以及跨越国境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3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状况
随着对外投资规模和水平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海外业务对环境政策的需求并有所行动。在国家的宏观战略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指导思想,提出“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
在法规政策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针对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相关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有笼统的表述。商务部是中国对外投资事务的主管部门,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创办企业,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从多方面进行审查与核准,并且逐制定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中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对外投资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务部制定和、或者与有关部门联合的。
与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政策主要有:商务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中环境条款的规定,体现出了对东道国环境问题的关注(2009年被《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取代)。2009年商务部相继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第一批和第二批,加强了对外“走出去”企业的引导服务工作,将有利地促进国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境外投资。2010年,商务部《关于2010年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督促、引导走出去企业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遵纪守法,尊重当地宗教习俗,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以完善境外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商务部还会同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8月27日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本国企业境外从事森林培育活动的行业指导性规范和自律依据,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2009年3月31日两部委又联合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积极指导和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可持续林业活动,促进东道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维护我国政府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4加强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积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对于中国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避免对东道国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行为指南,引导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为全球生态保护做贡献,也利于防范环境风险,实现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我国有关部门和媒体应更多关注中国企业的海外生存状况和需求,对海外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鼓励,努力提高海外企业的环保意识。对于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以及与当地社区关系处理得好的单位给予宣传、表彰等奖励。
一、什么是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3)建立中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需要有会计和审计的配合。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个新兴会计专业分支。它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这些环境信息的披露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报告企业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监督作用。wWw.gWyoO
[关键字]页岩气 水力压裂 环境风险 环境地球物理
[中图分类号] P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36-2
0 引言
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热门矿产资源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有关页岩气开发所衍生出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研究者对于页岩气开发所引发环境问题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其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项关键工艺——水力压裂作业上。水力压裂的基本原理是将高压的压裂液泵入目标地层中,从而压裂地层释放储存在其中的页岩气。大量研究报告指出,水力压裂作业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水,给所在地的水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此外还可能造成地表及地下水的污染以及引发地震。
1 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风险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的研究者针对页岩气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开展了一些列研究。目前对页岩气开发引发环境问题的担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水力压裂作业会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地下水所面临的污染风险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压裂液中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制剂。压裂液的成分以水和作为支撑剂的石英砂为主,二者占压裂液组成的98%-99.5%。此外压裂液中还含有诸多种类用于改善压裂效果、提高其携砂能力的化学添加剂。常用的有:稀盐酸、瓜胶、硼酸盐、聚丙烯酰胺、矿物油、柠檬酸、氯化钾等[1]。一项针对美国14家石油公司所使用压裂添加剂的调查表明,这些公司在实施水力压裂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压裂液添加剂包括多达750种化学产品和苯、铅等有毒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实施压裂作业过程将必不可少避免的有一部分遗留在地下。此外,压裂液在压裂作业实施过程中又会带走一部分原本深埋在地下的有害物质,包括高浓度的有毒盐类、烃类物质以及放射性物质等。这些存在于压裂液和地下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渗入到近地表的蓄水层中,进而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地表水污染的风险主要源自压裂反排废液在地表存放不当或因其他意外因素造成泄漏而流入土壤和地表水系统之中从而造成对二者的污染。
(2)泄漏的甲烷可能溶入地下水之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进入到空气中加剧温室效应。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指出,宾夕法尼亚州进行页岩气开发的地区,其地下水中甲烷含量比其它未钻探区域高出大约17倍。研究者通过对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在内的5个州68口饮用水井进行研究对比,指出饮用水受甲烷污染的现象与页岩气的开发有密切关系[2]。此外,甲烷是一种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气体,如开发过程中不能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将有一部分甲烷逸散到空气中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3)水力压裂会改变地下原有应力状态进而可能引发地震。近年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肯色州、俄亥俄州等用水力压裂开采页岩气的州先后出现了一些列轻微地震,这些地震被认为与水力压裂作业有直接关系。2012年7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液体运动——无论是自然的过程还是来自向地下注入液体的工业活动——都有可能通过打开地下深部的腔隙和裂缝而引发大地震”。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对一些地震案例进行研究后,认为“地震与天然水力压裂或用高压液体碎裂岩石有关。”此外,2012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一份报告也称,近年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频发“几乎可以肯定是人为的”。
2 环境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环境地球物理学是环境科学与地球物理学相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其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物质的物理特性与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天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地球物理场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包括由于天然和人工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地球物质特性和地球物理场的变化[3]。
1985年,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工程师协会(SEG)首次在地球物理学科的经费分配中单独列出了环境项目。1988年《Geophysics》杂志首次在其征文启事中使用了“环境地球物理”这一名称。同年,第一届“工程、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应用研讨会”在美国召开,此基础上又于1992年成立了“国际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会(EEGS)”。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环境专业委员会[4]。此外,一些列以环境地球物理为研究内容的专著也相继出版。以上事件标志着环境地球物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从学科体系到组织上的基本形成。
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角度划分,环境地球物理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对环境和生物活动的影响;②对环境污染情况及其治理过程进行监测和治理;③预报和监测灾害。与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相比,环境地球物理方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低成本、高覆盖率和无损检测等方面。例如传统的方法监测某地球地下水污染情况时需要在水源地上游和下游分别打井,之后取水样进行检测。而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则无需进行此类施工,只需要监测能够表征水体污染情况的地球物理场变化既可实现同样的目的,既能减少时间、节约成本又能避免二次污染[5]。
现有的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在用于监测由水力压裂造成的环境问题时,其具有应用前景的监测对象大体上主要可以归为三个个方面:
(1)地下水污染。又可分为针对无机污染的监测和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两类。针对水体污染的监测主要使用电法监测。对无机物污染的监测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有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等。污染物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时会导致该区域的电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变化区域的电阻率、电导率等物理参数将不同于未受污染的区域。用相应的电法仪器观测这些参数,当从中发现异常时既可据此进行分析。此外,地质雷达法也可用于对无机污染的监测,该方法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获取地下探测目标的信息。应用的基本原理在于受污染区域介电性质的异常导致其电磁反射能力增强,从而能够被地质雷达探测到。目前针对有机物的污染监测主要使用电阻率法,该方面监测的难点在于当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与生化法、地球化学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2)地表水污染。针对地表水的污染监测可以使用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等。其中,电阻率法曾经于1986年在西湖换水工作中得到成功应用。此外,针对地表水体还可以使用航空遥感、雷达探测等方法监测大面积水体的污染情况。
(3)地震等地质灾害。针对水力压裂作业区域地震风险的评估可以采用人工地震法。水力压裂导致地下岩层发生破碎、断裂、填充等,改变了其原有的力学性质。这些变化都可以在地震剖面上清楚的显示出来。但是,该方法存在着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兴起的微地震监测利用对岩石破裂所造成微地震的观测来研究裂缝的空间展布等信息,该方法如进行相应的研究有望应用于针对区域地震风险的监测,从而减少人工地震勘探带来的高成本问题。
3 结论及展望
环境地球物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该方向的研究在当前尚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其相关理论和技术也有待完善。对污染物的特征的识别,弱信号的检测和分析,与生物技术、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相结合将是环境地球物理在技术层面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针对水体污染的监测将是其优先发展的领域。
我国的页岩气资源有广泛的勘探开发潜力,目前国内的相关工作也已从试验阶段逐步进入商业开发阶段。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正引起政府管理部门和工业界的重视,与之相关的环境监测也面临着新的待解决的问题。这也为环境地球物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王亚运,柯研,周晓珉等.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2,(3):50-53.
[2]钱伯章,李武广.页岩气井水力压裂技术及环境问题探讨[J].天然气与石油,2013,(1):48-53.
[3]郑军卫,张志强,董连成.环境地球物理学及其现状与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1):40-47.
一、及时介绍国内外环保状况与动态,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和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已在局部地区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在整个世界来看,环境污染与生态污染问题仍在不断恶化,当前人类社会环境面临的环境问题很多,如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极地臭氧层出现“空洞”,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淡水资源的污染和土壤的沙漠化等。1972年6月15日联合国在“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寓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加以改善。反映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达到全球的共识。
在我国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50%以上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62.3%的重点城市空气中CO2、NO2和固体悬浮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全国土地沙漠化、盐碱化、草原退化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60―70公顷;植被破坏加剧、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黄河频频断流以及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中国是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世界排名第88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座,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生活用水非常紧张。
目前,中国政府已将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设立了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000年10月,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BP公司共同实施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第二阶段的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从而在中国首开了由政府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及跨国企业携手合作推进环境教育的先例。
二、列举国内外环境污染事件,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1978年3月,法国西部布列尼半岛,因阿摩柯尖的斯油轮触礁,2.2108千克原油入海,导致海藻、湖间带动物、海岛灭绝,式农业生产和旅游业损失较大。
1984年11月9日,墨西哥一家石油公司的一个油库爆炸,造成4200人受伤,400人不幸死亡,300栋房屋被毁坏,10万人被疏散。
1985年1月,英国威尔士一家化工公司将酚排入迪河,导致威尔士200万居民的饮水受到污染,44%的人中毒。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导致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直接损失30亿美元。
我国农业产量受旱灾的影响特别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受旱面积为0.27亿公顷左右,比50年代增加1.5倍,受灾面积增加了3倍。自1972年以来,黄河屡屡断流,先后69次,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1997-1999年,由于长江上游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等原因导致长江特大洪涝灾害频发,沿江许多大小圩堤溃破,损失较大。
三、联系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灵活开展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