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发展趋势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课题组为主体,形成研究共同体
对于刚尝试开展课题研究的幼儿园来说,光具备强烈的科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幼儿园的园长就要做到通观全局,良谋善策,又能工于具体,才能使教育科研管理高质高效。
1.鼓励教师敢于失败,大胆尝试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教育科研的实施与探索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信任、尊重、理解每一位教师是前提,给予教师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探索余地是关键。园长所给予的鼓励与指导,不仅能化解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惧怕感,还能激起教师更多的探索热情。
2.把现场指导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
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知道如何把课题研究的思想渗透在活动中。这对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熟悉我们课题的专家来我园进行专题指导,并把课题观摩活动与理论指导相结合,让教师在实施与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与消化,从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研究行为。
二、以园本教研为基础,进行园本行动研究
日常生活虽说非常琐碎,但只要教师做到心中有课题,那么,日常生活中的研究也能做到事半功倍。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总有一到两个正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实施的,且很多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教师将相关的课题研究内容渗透其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与内化,从而逐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提升幼儿园科研管理层次
[关键词] 幼儿园 绘画教学 评价理念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影响其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采用,也引导着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幼儿园绘画教学改革的成败。新的评价理念有助于引导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向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以下评价理念。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这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种鉴别一直影响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在这种评价制度影响下,过去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要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重视评价分等鉴定的功能。20年来,社会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转变,也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即评价应以发展为目的,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为发展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更关注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智能倾向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幼儿、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绘画教学自身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支持发展,促进发展,为发展服务。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也体现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不同,所以个体体现的聪明类型也不同。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最后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多元智能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都承认多元性。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幼儿园绘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要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必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幼儿、管理者、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评价中来,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作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通过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过程的全貌,深入理解其性质与目标,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各项任务, 这是十分有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也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评价实践中。例如,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也成为评价主体,幼儿发展评价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倡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条已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改变了多年来园长评教师、教师评幼儿的单向评价制度,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评价主体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多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由原来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效度,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评价方法多样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类型复杂多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如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点和不足,使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更客观、公正,更容易发现幼儿园绘画教学方案的不足,便于及时修订。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综合运用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过去,由于盲目认为量化就是科学、客观、严谨的代名词,使得追求客观化、量化一度成为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但是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单纯以量的方式进行评价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评价对象发展的丰富性、个性特点、努力和进步等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数据中,反而丧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强调科学应用质化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质的分析和把握,并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准确地再现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应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不断了解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评估活动,及时调整与改进课程方案,以便向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观察、交流、档案记录、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适宜性。总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中积累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估信息为依据,形成性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参考,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评价。
三、情境化评价理念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是用非情境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往往与课程、教学相分立,通常是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后,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截然分离,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加德纳提出了“情境化评价”的理念,以此来改正学校教育评价的功能及方法。加德纳把情境化评价作为“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他认为,真实的评价应发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即学生掌握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称之为“学徒模式”,如学会演奏、表演、运动、绘画等的过程。以此理论为基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放置于情境中进行。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情境化评价理念,有利于把幼儿园绘画教学与幼儿园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福谢依认为,教育上的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及课程就不能适应社会。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应提倡评价的情境性。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牵涉到儿童、专业人士、父母和其他成人,极为关注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的复杂性等。个体间的差异不是被忽视,而是被视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情境性评价理念关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互动和过程,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个体间的差异有它的功能,它们被用来刺激更高水平上新关系的产生。也就是说,接受不同长处和弱点的儿童,可以对每个儿童的长处和弱点加以反馈,从而使每个儿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不同于其他人。儿童间的差异被作为一种资源,使将来的成功有稳定的基础并更加丰富。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让幼儿去真实的体验、感受、表现自己,幼儿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它们的情感、态度、能力。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四、结语
幼儿园绘画教学已经注意到评价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新的评价理念。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认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应遵循上述新的、更科学的评价理念,希望能给教学评价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万国,刘苹苹.哲学视域中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J].教学与管理,2009,(7).
[2]Joe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4]张祥明.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5]陈翠荣,胡成玉.后现代视野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教育价值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众多研究表明,四岁儿童的创造想象力达到最高水平,五岁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下降时期。人的才能发展“递减原则”决定了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只有当更多的幼儿接受富于创造精神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创造性想象和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幼儿会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用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语汇,解决内心的矛盾,使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挥,情绪情感得以释放,思想观念得以表达,人格得以和谐发展。日本幼儿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取向。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必然需要。
创造力是个人成才的工具,自我的价值主要是由创造成果表现的。特别是在未来,要想成才,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而人的高创造力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幼儿时期是人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由于少有传统和经验的限制,常常运用自己的符号系统反映生活印象,表达思想认识,宣泄情感。他们的这种表达事物的符号系统就是发明创造,是想象的结果。这些创造的背后隐藏着孩子的认识和情感的发展,表面看是一幅图画和手工作品,实际上表现的是儿童纯真的心灵,严肃的思考,强烈的欲求,情感的平衡。这些创造来源于幼儿潜意识的表现,它的价值在于满足幼儿心理的平衡,促使幼儿的人格健全发展。而随着幼儿语言和推理在幼儿生活中的增加,幼儿的创造性渐渐退化。因此,从个人成长、成才角度看,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强调:“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只有富于创造性的幼儿园美术教师才能造就出富于创造性的幼儿,只有富于创造性的幼儿园美术教师才能用创造性的教育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用创造性的方法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使教与学合理地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一)幼儿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幼儿美术教师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前提。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美术教师首先要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和质量观。要认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科学选择美术教学内容,意识到对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要灵活地运用多种美术教育方法,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要正确评价幼儿的自由表现,尊重幼儿富有个性色彩的创造行为,保护幼儿的原创力,让幼儿成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健康和谐人格的人。要认识到创造力是与生俱来、自然产生的,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欲望与权利,教师要小心地呵护。
(二)幼儿美术教师要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源于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育过程。鲜明的情绪是激发幼儿强烈美术创造需要的基础。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有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民主师幼关系。要确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美术知识、运用美术知识的性格。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文化,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形成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
(三)幼儿美术教师要重视园本文化建设,创造个性发展环境。
首先,要重视幼儿园园本美术文化建设。幼儿园园本美术文化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幼儿有意无意地在美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受到影响,实现着对幼儿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所以幼儿园要建立多元化的园本美术文化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如江苏省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在门厅屋顶设置了“天空的涂鸦”,是由每个幼儿绘画作品组合的“畅想2028”,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艺术在生活中创作的趣味性;长廊内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大师的杰作,孩子们每天徜徉在“艺术长廊”里,置身于艺术世界中;班级内张贴、摆放着孩子自由创作的作品,成为幼儿艺术才华展示的窗口,交流互动的通道;“美劳创意屋”的创意柱上悬挂着颜色鲜艳的油画作品,搁架上摆设着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和种类繁多的绘画工具及材料……这种特殊的氛围、浓郁的艺术特色激发了幼儿的艺术情感,点燃了幼儿创作的火花,满足了幼儿尽情挥洒的需要,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其次,要丰富园本美术文化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幼儿园美术活动,能够扩大孩子的美术视野,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幼儿的美术实践经验,促进幼儿创造性地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打破了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公办幼儿园的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本文比较分析德国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学前教育机构,以获得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体制的经验。
一、德国与以色列学前教育机构比较
(一)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园主要招收3~5 岁的幼儿,而托儿所则主要招收3 岁以前的幼儿。其中幼儿园又分为5 种类型:普通幼儿园、特殊儿童幼儿园和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父母自办幼儿园和森林幼儿园。
(1)普通幼儿园。普通幼儿园是德国传统的形式,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德国普通幼儿园分为公立、私立和独立自主的幼儿园3 种。大部分幼儿园只提供半日服务,因为德国幼教界非常重视亲子教育,认为它是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来取代的,只有父母是双职工者,才将孩子送往全日制幼儿园。
(2)特殊儿童幼儿园。德国对有生理、精神和思维障碍的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特殊教育服务。这一体系旨在对各种有残障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
(3)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这类幼儿园主要招收到了入学年龄但由于语言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发展水平较低而不能直接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于1939 年成立于汉堡,以学前班和“入门阶段”形式组织起来,绝大多数为公立,入园者免交费用。
(4)父母自办幼儿园。全德十六联邦政府都给予“家长自办幼儿园”认可及财务支持。它标榜迷你、个人化,通常招收15 个从4 个月到6 岁以下的儿童,从早上7 点半开放到下午4 点,因此聘用的教师也较多,从3~5 位不等。如今,它已经成为双薪或无暇全职照顾幼儿的父母的最好选择。
(5)森林幼儿园。2000 年慕尼黑的一个自然公园被开辟成了“森林幼儿园”。这里没有房屋、围墙,只有成片的白桦林、灌木丛、草坪和溪流。教师在树林里对孩子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
(6)托儿所。托儿所是为0~3 岁儿童开设的全日制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受过培训的幼儿教师或保育员。其中东部地区这一形式的保教能力远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西部则供不应求,普及率很低。
2.以色列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以色列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为幼儿园和托儿所2种,其中幼儿园按照举办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立幼儿园、市立幼儿园、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四类。具体为以下5 种类型。
(1)幼儿园。主要招收3~6 岁幼儿,并且分为两种形式:义务幼儿园和非义务幼儿园。
(2)私立保育学校。招收中产阶级(多为欧洲移民)3~4 岁子女,约有60%~70%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进入此类机构接受教育。
(3)公立保育学校。主要招收贫困新移民(多来自穆斯林地区)的3~4 岁幼儿。
(4)儿童照料中心。它是一种福利机构,接受所有学前阶段的幼儿。其目的是资助特别需要帮助的职业劳动妇女或其家庭。
(5)日托中心。招收3 岁以下幼儿,20 世界90 年代初期,2 岁幼儿的入托率为64%。
(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部门
德国约70%的普通幼儿园是由个体或独立机构如慈善团体或那些积极帮助儿童与青年人的公司主办的,30%由政府的地方机构负责,并且是收费的;而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绝大多数为公立,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管辖,入园者免交费用。
以色列的幼儿园归教育文化部管,农村设有的集体农庄学前儿童中心,由健康、教育、福利部门共同管理,托儿所由健康福利部主管。政府聘任130 多位专任学前教育督导,每人负责管理120 所机构,其下设有实地指导员,不停地在各区协助幼儿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研讨和改进工作。
(三)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投入
2002 年,德国政府拨款44 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仅此一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2002 年,私立款项估计不低于74 亿欧元,两者相加有118 亿欧元,而在园的幼儿约250 万,生均经费达到了每年4720 欧元。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德国东西部在托幼设施建设方面有着天壤之别,东部远远优于西部。就此,2005 年1 月起,德国实施《日托机构扩建法》,此法责成各级城乡政府在2010 年之前为所有父母提供足够的入托名额(共计23 万左右),联邦政府为此每年给予15 亿欧元的财政支持。
以色列政府十分重视学前教育,2004 年学前教育投资占教育部总预算的8.4%。其中国立幼儿园的投资体制是:中央政府负责教育经费、课程编制、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地方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学校的修建、维修、设施建构配置和管理。市立幼儿园和托儿所则有地方政府负责所有经费,但是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教育经费。其他由社会团体和公平个人兴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央政府也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补贴。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完善的启示
(一)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现状
1.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与学前班。其中托儿所可以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寄宿制。现在其发展趋势是幼儿园招收幼儿的年龄班往下延伸,逐渐实现托儿所、幼儿园教育的一体化;幼儿园和德国一样,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根据办园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办园、集体办园和个体办园,其中政府办园又分为政府机关办园和教育主管部门办园,集体办园可分为企事业单位办园和社区办园;学前班在农村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
2.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我国学前教育是由采取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法。在新形势下,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变化:强调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主管和协调;教育部门办的示范园和社会力量办的示范园为骨干;社区内各早期教育和服务机构相互联系;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
3.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投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但是学前教育经费短缺依然很严重。在近十年来,学前教育经费只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3%左右,而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在2000 年仅占GDP 的2.8%,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的4.5%,即学前教育经费徘徊在0.04%左右。
二、启示
(一)促使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虽然我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三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机构,但是每个阶段的机构都比较单一,我国拥有13 亿人口,而学前儿童在2006 年已达到1391 万,这些儿童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农村留守幼儿,还有部分残障幼儿,仅靠普通的幼儿园是无法发挥保教的作用。
1.为弱势群体开办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的数量是很大的,例如全国妇联2008年的最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0~5 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部农村同龄幼儿的30.46%。因此,我们可以由政府出资、社会力量支持,开办一些类似于德国的儿童照料中心,以缓解双职工父母的需要;还应该开办特殊儿童幼儿园,因为有些残障儿童如果早期干预及时有效,那么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就更易适应社会。
2.完善托儿所的保教质量。对于托儿所的开办,将其并于到幼儿园中的趋势是不利的,0~3 岁幼儿与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完全不同,而目前我国普通幼儿园的保育方法对0~3 岁幼儿是否适用还有待考察,它们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了保育阶段。虽然现在社会涌现了很多保育机构,专门培养0~3 岁幼儿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其创办者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学前教育背景,其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对于托儿所的开办,我们可以一方面请有经验的父母和有教育背景的教师共同进行,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大专院校中专门加设0~3 岁早期教育专业,以满足日后的需求。
(二)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
德国对学前教育机构资金的投入使得2002 年生均经费达到了每年4720 欧元,而以色列近年虽然因为战争处于持续的紧急状态,但是他们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并未减少,并且为了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以色列教育部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社区教育 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目前有关社区的定义已达150余种,其中,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被联合国重视和强调,而后在发达国家倡导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形态。在我国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之后有关学者的研究已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理论,当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社区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深入研究。
学前儿童是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学前教育就是社区内0—6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是社区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其中的教育概念同样是大教育概念,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教育内容主要是普及优生知识、指导优育、宣传优教等“三优”工程的内容。因而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还包括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的教育、服务工作,它比幼儿园教育工作更广泛而灵活。
2.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2.1学前社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1.1学前社区教育机构纷纷建立
随着我国城市学前儿童数量的日益增多,学前社会教育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而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托儿所却难以满足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入学需求。有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0-6岁幼儿14394万人,幼儿园18万所,在园儿童2711.23万人,入园儿童数仅占全部学前儿童的18.8%,3-5周岁儿童入园率42.2%。大多数学前儿童不能进入托幼机构,特别是0-3岁幼儿入园率很低。其养育基本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而其看护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早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学前社区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2.1.2政策法规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我国在各种教育政策法规中愈趋突出和强调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沟通。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哈尔滨、沈阳、青岛、广州等9个城市进行了以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机制为重点的试点工作。上海市1999年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依法管理,初步形成了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又于2001年开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社区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探索走在了前列;广州、青岛等地也较早启动了以社区为基础的面向0-3岁幼儿的科学育儿项目;北京随后也启动了此项工作,于2001年6月通过全国第一部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将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6岁向下延伸至0岁,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2.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2.1社区学前教育管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在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一些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在管理方面已探索出先进经验,这些城市明确规定,不再将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按部门划分管理权限,而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模式。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均把婴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了托幼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多方位和多形式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满足了学前儿童受教育的需求。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仍然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尚未真正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各个部门职能不明确,统一与协调行动尚未有效的统筹安排。
2.2.2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短缺
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基地少,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吸纳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严重缺乏,0-3岁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还得不到满足。2002年在北京市的部分幼儿园建立了早期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有62个基地分布在12个区。然而,在边缘社区和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形成的“自生区”或移民区,非营利性学前社区教育基地非常缺乏。此外,有些城市真正由社区建立与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是空白,不能满足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其数量的急剧增加,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严重缺乏,将使大批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婴幼儿无园可上。目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政府对学前社区教育投入不足
据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期间,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虽有增加,但依然严重不足,幼儿教育国拨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在学前社区教育方面,政府为教育机构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亲子园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尤其是许多未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经费支持的教育机构困难重重,不得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否则难以维持生存。
2.2.4一些私立社区教育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许多地方,早教市场需求日趋旺盛,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机构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其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存在严重问题:有的非法开办;有的规模过小,园舍光线暗、通风弱、卫生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无专业人士指导,设置的课程缺乏科学性;有的师资素质差、流动频繁,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功利性强,服务对象针对高收入叫停的幼儿,以各种训练为主,对幼儿潜能进行过度开发,打着“蒙氏教育”“多元智能”“感觉统合训练”“特色班”等旗号,迎合家长的期望,有的随意对幼儿进行智商测验、感觉统合协调测验等,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幼儿的发展。
3.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的对策及趋势
3.1管理模式合作化
目前,各国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的主要趋势是进行合作式管理,政府对学前教育制定管理政策和计划,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由社区、国家以及父母组成志愿者网络支持项目的合作。
3.2关注范围扩大化
我国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幼儿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接受学前教育,将对其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近几年政府对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所做的努力中,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很少。目前一些城市大部分幼儿园对幼儿的户口、住址等不做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园以招生额满为由向家长收取赞助费,而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难以承受额外费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以缓解社会问题。
3.3教育内容多元化
对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立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机制,形成民政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实现学前社区教育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楼道文化、院落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既拓展儿童的生活视野,充实儿童的生活内容,又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育儿素质,将学前社区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3.4教育管理规范化
建立学前社区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学前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其内容包括社区幼教事业发展、幼教机构保教质量、幼教经费投入与筹措等。定期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早教基地面向社区散居儿童提供服务的内容忽然质量。鉴于社会力量办园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对其加以规范管理、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童星.赵夕荣.“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2).
[2] 吴峰.魏伟.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2004(1).
[3] 施克灿.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研习型教育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研究性素养的缺乏。然而,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还需尽快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幼儿教师高素质的要求,研习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因此,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研习是一种贯穿于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阶段在内的整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1]。研习型教育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性素养的教育模式。通过研习型教育,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层面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方向。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幼儿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其中指出教师要从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转变,即幼儿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职前教育源头进行改变,这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提出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动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2],这引起人们对“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讨论,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该标准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而研习型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职前教育应适应其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层面
1.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素养缺乏。反思和研究能力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它影响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NationInstituteofEducation)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第一年所经历的教学情形如何,对其未来的教师生涯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数年”[3]。毕竟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研究能力是分不开的。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的研究素养不容乐观,尤其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研究意识缺乏,研究性知识不足,研究能力较弱。许多幼儿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并没有把研究工作作为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对研究的积极认识,不习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样不仅加大了幼儿园的人员流动,更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研习型教育势在必行。
2.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发展不完善。我国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任务主要由中高等师范院校来完成。长期以来,一些师范院校办学思路陈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学生对基本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课程内容注重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锻炼,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幼儿园教育实践较少或缺乏研习方面的教育,忽视研究性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薄弱,整体素养提高缓慢,影响了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应不断完善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将研习型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二、对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思考
幼儿教师研究性素养的提高应该从职前教育就开始做好准备。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包括毕业前所在学校的教育和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因此,笔者针对这两个方面对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研习型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过程
1.培养目标趋向专业化。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起统领作用。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应该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成为“研究者”,对教育活动具有研究和反思能力。纵观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笔者发现其强调“培养学生的保育、教育能力”“能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技能型或者应用型人才”等,对研究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较少体现,侧重培养学生的常用知识和能力,虽然上岗就可以用,但不容易改进和提高,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形成未来幼儿教师的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使其真正从“教育者”向“研究者”转变。
2.课程设置趋向发展性。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院校在教学上重知识的传授或重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教学或技能课程比重较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上缺乏对幼儿教师研究型、发展性的体现,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我们可以按模块设计课程,除了设置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更要注重专业的发展性课程的安排,注重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设置观察儿童、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教育评价、先进的教育课程模式等,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研习型教育重在培养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应趋向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兴趣。关于教学方法上的研习型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研习型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和讨论法、模拟教学法、专题研讨法、头脑风暴法等,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最后,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以“问题性”任务为主,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调查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研究性思维。
(二)研习型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4]。因此,研习也是幼儿教师职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其角色的转变。
1.研习与见习、实习相结合。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其向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往往会使学生在见习、实习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可以针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改进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反思,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其次,以小组形式开展主题研习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方法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幼儿教师就是最好的行动研究者;最后,要组织见习、实习成果汇报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总结和提升经验。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性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不仅要在入职后定期开展,入职前也应该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比如,幼儿园可以将未来幼儿教师按见习、实习的不同年龄段分成研讨小组,让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定期进行小组研讨,同一年龄段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相似,可以更好地开展研讨活动,答疑解惑;定期组织未来幼儿教师观摩公开课并进行点评和教学研讨,提升经验;让未来幼儿教师加入到幼儿园的一些相关课题小组中,在参与中发展研究性能力。
3.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幼儿园正好为未来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情境,有利于未来幼儿教师研究性能力的提高。除了实践情境,研习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应该搭建由幼儿园、幼儿园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指导教师负责做出示范,提供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在园期间进行活动反思;学校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共同进行研习的学生之间及时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形成同学之外的同事关系,体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5]。专业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研习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支架,更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增长。
三、结语
“教师即研究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萍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毅.教育研习视阈下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模式建构[J].教师教育,2014(10):28.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3]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
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1)
我园在新的一学年里将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核心,以《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增强教师的自觉性、责任感;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幼儿园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一. 本学期工作目标:
1、围绕一个主题:抓保教,求质量。
2、树立两种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办园理念,服务于教师、幼儿、家长的理念。
3、构建三高目标: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高、教育质量高。
4、坚持四个到位: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尊重幼儿、优质服务。
二、队伍建设
目标:真正站在教师的角度,根据教师的需要、教师自我发展的心理来思考如何使建设更贴近教师实际,支持她们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
1、开展园本培训,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本学期园本教研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排出本学期的培训计划;同时创新教师培训形式,以提高教师培训实效,切实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评价和改进,留下教师成长轨迹;园长定期查看每个教师的成长档案,了解教师的发展趋势,个人优势等,并以对话的形式与她们进行交流,找出她们的亮点,提出改进建议和重点发展目标,加速教师成长。
3、开展教师技能技巧大赛,如优秀课评比、制作教玩具等项目,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4.完善幼儿园的量化考核评估细则,在上学期改革的基础上再细化,将量化评估细则调整得更加便于操作,通过量化评估,真正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此项工作在学期初期完成。
5、加强班级工作的管理力度。本学期各个班级对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幼儿园出台班主任管理职责,对管理规范的班主任实施奖励,以便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6.加强安全管理,完善防范措施。本着为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发展负责的态度,幼儿园结合安全月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从园舍设备的使用与维修角度出发消除不安全隐患,完善安全制度。重点是全园卫生安全要求和食堂管理,其次,各班教师把安全工作纳入日事议程,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7、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幼儿园要求各班教师利用宣传栏向家长、幼儿服务承诺,使教师的工作受到家长严格的监督,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服务于家长、幼儿,以良好的榜样做出表率,办出家长满意的放心园。
三、安全工作
目标:进一步完善及落实各项安全制度。组织教工开展各项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强化教工的安全意识,以防为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1、制定全园安全工作计划,与教职工签订安全责任书。
2、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发现问题,及时商讨整改措施。
3、安全工作负责人员每周一次全园安全检查,检查范围包括消防安全、食品卫
生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建筑房屋安全、周边环境安全等,要求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督促解决。
4、加强安全宣传工作,实施安全教育工作。
(1)注重开展幼儿日常安全教育,与课程相结合,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2)加强教师一日活动操作细则的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园部每天常规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3)安全专题宣传活动的开展:开展教师安全知识测试,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与能力;利用幼儿园网站,每季度出好一期安全知识宣传专栏,做好教师及家长的宣传工作。
四、家长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本学期,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如:请家长参加亲子游园活动,家长开放日,幼儿故事大赛,召开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等,以更好的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同步。
2、幼儿园在元旦期间,家园共创节日环境,召开家园同乐会,组织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元旦联欢会。
3、做好家园联系栏,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4、完善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发挥家委会作用,增强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意识。
五、卫生保健。
1.不断提高幼儿饮食质量,在饮食的营养、花样品种和搭配方面多下功夫。 学习儿童膳食知识,针对26岁幼儿每天所需的营养制定食谱。
定期组织伙房师傅学习,提高幼儿饮食质量。
2.不断提高幼儿保育质量。
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我园将充分挖掘老教师在保育工作中的闪光点,例如能够深入到幼儿生活中等,大家多交流多学习,使幼儿保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3.预防疾病,卫生最重要。
我园将认真作好园内外的环境卫生,并且作好活动室及幼儿睡眠室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幼儿健康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除了作好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外,我园还将有计划有主题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保护牙齿、消防安全模拟演练等。
六、月份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对幼儿园安全、卫生方面以及班级物品存在问题进行检查、整改、落实。
2.各岗人员参加上岗前体检。
3.做好教育常规、环境创设、安全工作检查。
4.搞好招生、编班、收费等开学准备工作。
5、制定好各类计划、各种考核、评价方案。
九月份:
1.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开好家长会,稳定幼儿情绪,帮助他们熟悉周围环境。
2.各班加强常规训练,行政跟班检查。
3.建立在园幼儿成长档案。
4.幼儿园各类统计报表的上报工作。
5. 检查环境创设活动
6、迎接期初工作检查。
7、早操比赛
8、师德培训
十月份:
1.各班开展庆国庆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抓好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抓好一些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
4.年段活动:大段幼儿讲故事比赛、中段重阳节主题活动、小段自理能力比赛
5.教师观摩课
6、师德培训
十一月份:
1.秋天真美丽主题活动。
2.结合119组织幼儿进行逃生演练活动。
3.班级常规观摩。
4.做好秋季传染病、多发病的预防工作。
5.亲子运动会
6、师德培训
十二月份:
1.各班为庆元旦做准备
组织幼儿进行卫生保健。
3.家长问卷调查,汇总调查情况。
4、师德培训
5、庆元旦亲子活动
一月份:
1.课题资料的收集、小结。
2.搞好幼儿发展评价及各项评价工作。
3.收集笔记,各类人员、各组小结工作。
4.各部门做好期未总结、量化、评比工作。
5.做好借书、教玩具、图书资料的清还工作。
6、进行教师教育工作反思笔记交流会。
7、检查班级幼儿个人档案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8、整理档案,归档,做好期末各项结束工作。
9、安排好假期值班工作。
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行为,放大本园特色,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学习,强化教科研研究,促进幼儿园保教工作,整体迈进开拓创新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园内园务管理
科学办园,强化素质,优化服务,从制度、观念方法上向现代的要求迈进,树立发展意识、现代意识,增强服务质量,提高幼儿园科学管理的水平,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先进管理模式
二)加强园内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家长尊敬、孩子喜欢的幼儿教师队伍。
三)加强园内安全工作
1、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树立安全意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汇报解决,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地成长。特别是晨、午间安全检查及消毒工作。
2、严格坚持接送卡的制度、每位教师必须保证幼儿一日活动不脱离老师的视线。门卫要做好各项保卫工作,做到不离岗、不串岗,外来人员做好详细的登记记录。
3、认真仔细地做好食品卫生工作,把好食品进口关;幼儿的饭菜要烧熟、煮透,并注意营养搭配,做到色香味俱全;要求食堂提高烹调水平,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按照规定,严格做好消毒工作和清洁卫生工作。
4、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工作,严格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认真做好晨检和巡视工作,并做好观察记录。
5、做好财物管理工作,严格物品申购制度,实行领用签名手续,做到帐面清楚,手续齐全,全体教师更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勤俭节约。
四、家园共育,有效形成教育结合
1、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每学期发放家长意见调查表,了解家长的意见,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进行展示活动等多渠道开展家长工作,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会利用校训通、电话的形式、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各项工作要求有记录,时间、地点、需详细
五、具体工作安排
8月份
1、 制定新学期的个人计划、编排好幼儿早操。
2、 对上期每位幼儿进行电访通知,做好招生工作
3、 稳定幼儿情绪,进行常规和行为习惯培养
4、 环境布置修改、完善,补充家园栏的文字内容
5、 发放教材并做好新生的登记
6、 开学第三周召开新学期幼儿园和班级的家长会,传达
本学期幼儿园和班级工作思路,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家长开放日活动
7、 月底各班级行为习惯的培养评选出优秀宝宝及优秀
班级,并给与鼓励 (本月行为习惯重点:礼貌用语、进餐常规检查)
九月份
1.
2. 对新生进行家访并做好记录
3 月底对各班级行为习惯的培养评选出优秀宝宝及优秀班级,并给与鼓励 (本月行为习惯重点:个人卫生、午睡常规检查)
10月份
1、 庆国庆活动,结合国庆看展爱祖国教育。
2、 幼儿美术画展评比
3、 班级常规检查
4、 教师观摩课评比
5、、月底对各班级行为习惯的培养评选出优秀宝宝及优秀班级,并给与鼓励(本月行为习惯重点:阅读、教学活动检查)
十一月份
1、 组织幼儿秋游活动,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体会爸爸、妈妈、老师之间的情感。
2、 发放家长意见调查表
3、 幼儿讲故事表演比赛
5 做好冬季卫生保健工作
1、 学期末家访,幼儿期末评估
2、 检查班级计划完成情况
3、 月底对各班级行为习惯的培养评选出优秀宝宝及优
秀班级,并给与鼓励 (本月行为习惯重点:语言发展及全面检查)
十二月份
1、园内安全工作检查
2、 各班写出幼儿发展评估报告
3、学期工作总结
4、做好各项资料档案的整理工作
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3)
总指导思想: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外树形象、内抓质量为重点;以贯彻落实两个《纲要》为核心,加强幼儿园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20xx年确定为保教质量提高年。
一. 本学期工作目标:
围绕一个主题:求质量,突特色。
树立两种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办园理念,服务于教师、幼儿、家长的理念。
构建三高目标: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高、教育质量高。 坚持四个到位: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尊重幼儿、优质服务。 做好五项工作:
*幼小衔接课题和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
*做好0-3岁与幼儿教育的衔接研究工作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究与课程建构的实施完善
*加强课程管理,提高实践反思(观察记录研究
*继续探索课程评价与幼儿发展评价方法
二.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园质量。
1.完善幼儿园的量化考核评估细则
在上学期改革的基础上再细化,将量化评估细则调整得更加便于操作,通过量化评估,真正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此项工作在学期初期完成。
2、加强班级工作的管理力度。本学期各个班级对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幼儿园出台班主任管理职责,对管理规范的班主任实施奖励,强化班长的管理意识,提高班长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以及协调水平,以良好的班级形象、优质的服务态度、全新的工作理念,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努力办出特色,推动办园创新。幼儿园将组织家委会和伙委会议,听取家长的建
议,努力改进工作,扩大幼儿园各方面的影响力。幼儿园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自查,找出差距,调整不足,全园围绕工作重心调整目标方向,达到分类标准的要求。
4.发挥省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本学期,与新的合作伙伴继续开展手拉手活动,争取带动一到两所幼儿园逐步发展。
5.加强安全管理,完善防范措施。本着为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发展负责的态度,幼儿园结合安全月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从园舍设备的使用与维修角度出发消除不安全隐患,完善安全制度。重点是全园卫生安全要求和食堂管理,其次,各班教师把安全工作纳入日事议程,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三.抓队伍建设,促发展成长。
1. 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结合师德月,幼儿园要求各班教师利用宣传栏向家长、幼儿服务承诺,使教师的工作受到家长严格的监督,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服务于家长、幼儿,以良好的榜样做出表率,办出家长满意的放心园。
2. 抓队伍,促发展。
(1)利用互动式培训模式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活动,采用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进行参与式互动,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2)扎实开展三个一(阅读一本好书、树立一种理念、尝试一种方法)读书学习活动。
(3)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班级、班与班、级部之间、全园之间的一种相互合作、交流、反思、进取,形成研究合力。
3、强化培训,加快发展。
① 加强园本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查字典整理
本学期结合教科研需要,将组织教师加强科研方法培训,掌握运用科研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此外,每月有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课程进行分析与调整,每周有班主任组织班上教师进行讨论,每个主题有教师进行及时评估,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自学和学历达标,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使学历达标,并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新课程 幼儿教育 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国际融合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二、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目标引领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的改变是,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三维目标”的确定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不可牵强附会。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要确实可行,易操作;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而确立,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而且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随意捏造。二是目标定位要聚焦重点:避免目标过高、过难、过多、过杂,造成目标主次不清晰。三是目标定位要准确,要体现层次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
幼儿心理学一直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手段能具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容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等优势,深受学生喜爱。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丰富课程内容。1.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flas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神经系统得到休息。2.结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选择flas,充分利用动漫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幼儿期记忆发展”时,欣赏《小猫钓鱼》的动漫,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3.利用多媒体播放幼儿歌曲、儿歌。每当听到熟悉的歌曲,学生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活跃了学习气氛,丰富了课程内容。
五、改变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心理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种角度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评价指标包括:1.心理故事的摘抄情况。2.心理故事的演讲情况。3.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幼儿园见习、调查、观察等活动,接触幼儿,走进幼儿,并形成文字报告。4.参与小组学习情况。5.课堂表现: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6.平时作业:作业在时间、内容上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但必须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上交。7.积极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定工作等。可以说学生参与的任何活动都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指标之一。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总之,培养幼儿好的思维品质等都有极大的作用,更具价值的是,它对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思辨能力、反思能力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集体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教育 培养模式 园校合作 长效机制 构建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层次。既要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又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就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重点研究和长期研究的基本课题。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围绕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么样的人才”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特别是实施“示范校”、“骨干校”、“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等项目建设以来,各高职院校紧扣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问题,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开展探索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区域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等方面,不少院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规范与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普遍存在高校“单头热”现象。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1]
培养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教师教育专业,既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职教理念与模式的冲击。其“校校合作”、“学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一是政府推行的高师院校(专业)“师范生毕业顶岗实习置换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机制,在实际执行中经费分担制度的落实遭遇诸多实际问题,一时难以成为普遍意义的长效机制;二是公立中小幼学校因人事管理体制及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难以提供足够数量与足够时间的顶岗实习职位,也无法提供带薪顶岗实习职位,更无法做到实习与就业挂钩。[2]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园校协同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工作,发展趋势亦不容乐观。打破“瓶颈”,构建园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
二、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
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学前教育机构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共同参与,“四方联动”,才能切实构建实施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1.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规范与推动作用
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者。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作为用人单位,学前教育机构是受益者之一,也应该成为责任者之一。应通过进一步制订、落实相关政策,引导、规范与推动学前教育机构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1.1国家和地方出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专门文件,要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一样都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体,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参与和承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当参与和承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义务与责任,也就把“份外事”转变成“份内事”,有利于以政策规范推动学前教育机构主动、自觉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1.2教育主管部门将学前教育机构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和办学资质年度检查指标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出发,认识和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将有力促成“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担当;另一方面,通过细化考核指标,一可让学前教育机构明确任务要求,二可利于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的合作更具操作性、实效性。
1.3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推广“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培训”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试点经验和李海、李泽民等人的相关研究证明,该模式能够实现四方受益: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实习学校和师范生。但也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支持不足。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提出的“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安排用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专项经费。高师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要求落实有困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高校独立支撑,长期开展与面上推广难以为继。所以,教育部应会同财政部出台实施指导意见,明确经费安排要求和标准,列入地方政府考评体系。同时,对经济欠发达市县予以转移支付,确保经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由此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进而扎实促进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协调与促进者功能
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有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幼学校参与的“广东省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有高师院校、行业协会、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幼教产业相关企业参与的“广东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东莞等地市还成立了“学前教育行业协会”。要切实依照《章程》开展工作,成为高师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及其与教育部门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整合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着实促进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1争取更多政策与经费支持,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进一步落到实处。借助广东省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教育创强计划,争取省教育厅会同财政厅设立“园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资金,扩大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试点工作,开展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会员单位之间的园校合作试点工作,加强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工作,以丰富的、多样化的试点经验和工作取向的科研成果,以及由此促成的省级指导性文件,切实带动、推动更广泛意义上的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2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等级评定与评优评先考评指标体系,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主动、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开展学前教育机构等级评定和独立开展学前教育先进单位与优秀个人评选工作中,将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引导学前教育机构及其个人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园校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工作,促进园校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长效机制建设接足“地气”、落到实处。
3.学前教育机构要确立师资培养主体意识
教师职业工作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快速发展中的人(尤其是学前儿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工作的当前、显性目标,而其隐性的、终极的价值诉求,则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由此决定了教师职业工作,“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情意活。也由此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建基于实践性经验的积累。而师范生实习,就是通过“做中学”, 领悟、掌握与积累教师职业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认同,培育爱生情感,养成职业道德,着眼于提高师范生整体职业素质的师资培养活动,是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蜕变”的关键性环节。这个“蜕变”的质量,是最终决定师资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而这个“蜕变”,只能在高师院校与中小幼学校合作、以中小幼学校为主、在中小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现。所以说,学前教育机构要确立师资培养主体意识,以保障充分发挥师资培养主体的功能。
3.1要充分认识承担学前师范生培养工作是利益所在、责任所在。“办学以教师为本”,优质师资是办优质学校的根本。而办优质幼儿园,是所有幼儿园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培养学前师范生方面,幼儿园与高师院校是利益共同体。同时,又是分工合作的“双主体”:在通用知识与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以高师院校为主;在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师职业关键素质养成方面,以幼儿园为主。所以,在学前师范生培养上,我们幼儿园不该是被动的“配角”,而应是主动的“主角”。
3.2要充分发掘与高师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附加值”。高师院校在理论师资、实训条件、科研资源、政策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提升在职教师理论修养与基本技能、办学诊断与咨询、特色创建等方面,可以争取高师院校的更多支持,为幼儿园的又好又快发展,争取更多的提升“软实力”方面的外部资源支持,把合作高师院校发展成为幼儿园办规范园、高水平园、特色园的“战略合作伙伴”,做到一项合作、多样收获。
4.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合作理念
在学前师范生培养工作中,高师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是互补共建的利益共同体,各有职责、优势互补、不可或缺。从合作现状看,高校单头热现象较为突出,师范生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工作步履艰难。高师院校要主动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加大校级财政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与过程质量监管。同时,要转变简单寻求学前教育机构单向支持的合作概念,树立以“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合作理念,着实推进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着实提升学前师范生实践能力与职业关键素质,着实提高学前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4.1转变观念:实现从要求幼儿园单向支持到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争取幼儿园主动参与的双向合作的转变。既然需要幼儿园的合作,就要让幼儿园有主动合作的理由,就要通过专业服务激发幼儿园的合作意愿;既然是双方合作,就应该建基于互惠共赢的共同诉求,不能只期望对方无私奉献、主动配合。所以,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园校合作理念,才能建设实质合作的长效机制。
4.2练好内功:加强内涵建设,深入一线调研,整体提升专业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能力。主要是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训条件、课程与教材、质量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幼儿园保教一线教学调研与体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幼儿园保教研究。着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能力。
4.3主动服务:要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主动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一是政策与发展资讯咨询与辅导服务。二是提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职务培训服务:结合见习实习,选派教师送教上门,开展理论培训;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保教基本技能水平和学习特色教学法。三是通过园校双方教师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题申报,提供教科研指导与带动服务。四是师资支持服务:幼儿园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周、六一节或园庆等活动,往往感到人手不足,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前往支持。
4.4深度融合:建立多层面、常态化、实质性的园校合作关系。一是师资共享,通过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的校外见习或校内实训、毕业前一学期末两周的专业技能集中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构成校内外实践课程(环节)两条主线,每年上半年举办“六一儿童节”(本校教职工子女参加)下半年举办艺术技能展示活动、课外微格教学与专题研讨活动、寒暑假与双休日义务支教活动三条辅线,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指导;幼儿园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周、六一节或园庆等活动,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前往协助,以此加强日常合作。二是园校双方教师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改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校(园)本研究合作。三是结合入学教育、经验介绍或事迹报告、毕业教育,邀请幼儿园教师进校讲座,开展学前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选派教师结合见习实习到幼儿园讲座、调研、体验教学,促进教师交流。[3]
三、结束语
园校协同建设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是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必然需要和迫切需要。只有在培养优质师资、促进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目标下,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学前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四方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做到互动共建,才能切实建构起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园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切实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整体效益。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将导致无法建立完整意义上的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邹伟:在示范建设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