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

第1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生幸福感;调查分析;缺失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110-05

1 概念界定,调查意义、价值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对于“中小学生幸福感”,研究人员多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为基础,再结合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成分进行研究。

1.2 调查意义

中小学生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长期望、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现行教育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造成孩子各方面压力过大,在学习上大多数显得被动,致使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缺失,甚至导致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究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快乐的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1.3 调查价值

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虽有初步研究,但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必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不但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提升学校正确的育人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4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走访等方法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调查采用自编的《肃州区中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肃州区小学生快乐指数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学生快乐指数问卷调查》、《肃州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等自制量表,以酒泉第四中学、东苑学校、南关小学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980份,收回问卷82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94份。样本分布兼顾了性别、年龄及区域,基本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总体情况

在对中小学生“快乐指数”的调查中,“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的学生占70%以上,为3分的学生占到22.5%。另外,约有5%的学生给出了较低的2分和1分。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其中,“快乐指数”最高的是“电视与网络游戏”,快乐平均分为4.36,其次是“与父母相处”4.35、“中队生活”为4.06、“与老师交往”3.91,最低的是“课程学习”3.69。

2.2 在团、队生活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共青团、少先队生活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4.06,有57.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3.4%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调查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对学生中队生活“快乐指数”的影响。

从性别比较看,男生“快乐指数”平均分为3.97,女生4.15,男生的“快乐指数”低于女生,差距较大;从职务比较看,总体来说,随着职务的降低,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从年级比较看,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快乐指数”差距较小,而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与两组高年级学生之间有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调查发现,团、队生活“快乐指数”较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交往和团、队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回答“大家友好相处,在一起学习、玩、交流很开心”的占感受快乐学生人数的40.5%,“大家互相帮助”占14.2%,“活动丰富有趣,团、队生活充实热闹”占11.2%。“快乐指数”较低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中队活动、学生交往和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活动少,中队生活乏味、平淡、无新鲜感”排在首位,占22.8%。

2.3 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3.69,有55.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6.9%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

调查发现,“课程学习”快乐的原因,除了“课程有趣或喜欢”、“学到知识”外,“老师的积极对待方式,如风趣、认真、负责等”也对学生的感受起着积极影响。而不快乐的原因中,除了“课程乏味或不喜欢”以外,还有“学习紧张、累、压力大”和“作业多”。

2.4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从学生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与老师相处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依次为4.36、4.35、3.91。其中,在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两方面均有约8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给出1分或2分的比例仅占2.8%和3.9%。而在与老师相处方面,仅有约66%的学生给出4分或5分,有6.5%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时,有一部分学生只报告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如“快乐”、“不快乐”、“一般”等,对于原因不作解释。

2.5 对学生获得快乐的途径调查

学校里什么事情让学生觉得最快乐和最不快乐,以及自己希望获取快乐的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分类(活动、交往、课程学习、休闲娱乐、老师影响力等)进行归因,“最快乐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动,其次是交往,第三是学习。“最不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友、与老师交往。“目前最希望获取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往、玩乐。

3 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3.1 来源于学习

在我国,成绩是衡量孩子们的重要指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开放式题目中,学生们感到最不幸福的事排在首位的依旧是学习,原因主要是: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多、学习压力大、上课枯燥等,与前者调查相一致。这说明,尽管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课堂形式、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取得掌握学科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2 来源于与老师的交往

老师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交往和实施教育教学的态度、方式方法。通过与学生和与家长间的交往比较,学生与老师的交往能体验到的幸福指数最低,需引起重视。当老师以德服人、以识教人、以情感人时,打动的是学生的幸福感受,影响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收获的是他们对老师的认同、亲近和更多地向上发展的动力。随着幸福指数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也会在宽松的氛围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来源于自身成长综合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理解、判断也随之改变,带给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年级升高,综合“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知识较新鲜、学业压力较小,课余时间较多、活动开展丰富有关。调查发现,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因“学到知识”而给出了较高的“快乐指数”。还发现,高年级及初中生因“学习紧张”而给出了较低的“快乐指数”。由此可见,知识学习依旧是学生评判幸福感受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另一个内在因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中,觉得只有在这些游戏中才能找到幸福与快乐。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能意识到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多的影响。

3.4 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的 途径较为单一

一个社会组织形态越先进,提供给大家可选择的内容也越丰富,提供给个体幸福的体验机会也越多。有366位学生回答了“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实现所想要的快乐”这一题目。结果发现,“努力学习”是学生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共有60.1%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此外,还有与同学交往、考试成绩好、静静地等待(下课和放假)等,但这些途径所占比例都很小,均在7%以下。学生寻求实现快乐的途径较为单一,需要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4 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研究小组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根据课题的计划、方案,多方实验,全面实施,归纳出了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1 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塑造中小学生阳光幸福感

1)妥善处理消极情绪,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为:学习问题,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生活问题,由于住校,生活上不习惯时;感情问题,离开父母,缺少依靠的人,感情上孤独、寂寞时;压力问题,父母老师给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要求时等等。对于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妥善处理,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一切,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幸福教育激励学生个体确立人格尊严,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3]。罗素曾经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泯灭不但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更会阻断学生幸福之源[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充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5]。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和贬抑学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能以朋友身份真诚帮助;遇到迷惑、烦恼时,能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解一切问题的基础。(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的休息,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随着愉悦的活动而得以消除。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并充满着幸福感。(3)帮助学生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思考、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充实、有张有弛而不忙乱;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拥有乐观生活态度和经验的人的事迹,以模仿、激励甚至改变他们,如比尔盖茨、史蒂芬霍金、韩美林、桑兰、张海迪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2)传授减压技巧,造就愉悦情绪。在生活、学习或其它压力存在的情况下,乐观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能够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这种最重要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心理知识,对照情绪的分类,整理自己的情绪特点,并带领学生主动体验情绪,获得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的方法活动。找:24小时内,你都产生过哪些情绪?请写下来。写:选择其中最强烈的一个,写一写它是怎样产生的?想:那时,你身体上有什么反应?你内心有什么感觉?你的这些感觉和哪些想法连在一起?你的这些感觉让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思: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悟:这个后果是建设性的(有益健康、学习、人际关系),还是破坏性的(对你的健康、学习、人际关系有害)?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把快乐和幸福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这份情绪。正视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利用适宜的宣泄途径进行自我疏泄,如眼泪缓解法,眼泪能把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运动发泄法,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转移注意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逛街、吃东西、聊天等。

3)采用“阳性强化法”,培养阳光心态。“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6]。对于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可以积极运用。比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抑郁型等。当这类学生出现情绪失控、不良行为时,应鼓励他控制情绪、行为,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者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6]。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阳 光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7]。中小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德育活动存在着片面性,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幸福观不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幸福观教育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培养,造成部分中小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枯燥的说理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收效甚微。研究小组发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是培养学生幸福观、阳光心态的有效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著名学者于光远说:“人之初性本玩,人一辈子爱玩。”[8]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结合学校情况,每个月、每个节日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合理设计每一个节日教育主题及活动,充分领会节日文化内涵,挖掘深化学生幸福观的体验资源,组织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懂起来、长起来。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课间娱乐,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酒泉第四中学在传统的广播操基础上,大胆借鉴广场锅庄舞、韵律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增加花色,学生从徒手跳到手持彩带,逐步形成了以锅庄舞为主的校园大课间特色活动。师生在欢快的民族舞蹈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使寄宿制生活更加活泼多样。南关小学、东苑学校等的大课间活动,主要形式为自创活动,由学校体育老师自己创编。春秋季,练习中华传统武术;夏季天气炎热,活动量不宜大,以集体舞为主;冬季寒冷,选择节奏感很强、活动量大的韵律操。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班主任与体育老师协调活动内容。此外,中学每年都举行全校性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赛场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体会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小学每个季节定期举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实验校各教研组根据研究者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趣味月月赛”活动,如趣味语文、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趣味游戏。趣味游戏包括贴鼻子、瞎子打鼓、端乒乓球、丢沙包、投篮球、套圈、青蛙下蛋等游戏活动。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进行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积极向上的看法或观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幸福的滋味。研究证明:体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能令学生真实、可信地走进自己情感深处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4.3 改进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

新的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人性化。笔者研究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进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是宝藏。”[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统一规格”和“平均发展”。长期以来,为了统一的高分数,老师们拼命地填,学生们玩命的咽。学生所体验到的是枯燥、疲惫和高度的挫败感,不是积极、愉快地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幸福感。统一掩盖了个性,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悟性。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虑情感态度和评价过程、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给予循序渐进的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2)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研究小组注重把评价视角引导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从而提升学习幸福感指数。(1)建立网络班级,架起沟通的桥梁。现行教育机制导致大部分家长存在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学习过程中凸显的个性思维及情感状态。如何能让家长尽快与学校达成共识,把评价的重心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研究小组不但利用校讯通平台实现家校的及时联系,还开通了网络班级,在网络班级中把家长们都“请”了进来,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在网络班级中,老师设计制作了四个板块:我的事例、我的话、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个性思维、细小的进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及时地记录在孩子的事例栏中,再写出评语反馈给家长。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校的建议反馈给老师。学生通过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网络班级这个平台,教师、家长、学生间加强了联系,关注了学生纵向的比较、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及时给予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备受关注的快乐感。(2)建立跟踪机制,在记录中进步。建立学生在校内外的跟踪机制,目的是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如:在日常作业中当有的学生作业做错了,鼓励他再完成一次,后完成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一样打“优”。把两次作业(也可能是三次)分别写上日期,装订在一起,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跟踪学生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作业。也可以捕捉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把这一天的每一项活动都记了下来,把这天的所有花费都计算出来,并写上了自己的话:“我今天花钱不多,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我要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还有的写道“我今天花钱太浪费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以后我要少花一些钱。”教师把这些富有创意、寄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记录下他们小小的进步、真实的感受。(3)建立成长记录册,在自评中成长。实验校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老师自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栏目,学生可以自主参与,一年级新生则由家长代替记录。学生根据学习中的表现不定期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自己评价。从使用成长册的情况看,学生很愿意参与这种自主评价,每一次填写都在不自觉中反思着他们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效果很好。

3)改进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老师评价主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自评和互评由老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评价表选项中的语言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评议结果以选择形式出现。学生自我评价表有情感状态、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三大项,包括数个小评价目标。小组评价表中也有数个小评价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作为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为了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评价效力,在学生进行

(下转第118页)

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根据其中几次特长作业、阶段测试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先给予描述,然后家长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步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学业考试分数的重视有所减弱,多数家长已不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开始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多角度的日常评价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评价中,增进了教师、家长间的交流,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评价以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学习幸福感为主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 结束语

学生给出的幸福指数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感受,受个人情绪、认知、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办学质量的强弱,教育者更应重视由“幸福指数”所传递的各类信息,科学施教。研究者将进一步分阶段进行幸福指数调研,研究出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帮助一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略,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栗鑫.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5-276.

[2]王燕.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6):71-74.

[3]马宗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86.

[4]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开封:河南大学,2003.

[5]李悦.教师幸福感和学生幸福感的关系[J].前沿论坛,2009,(9):15.

[6]郭念锋.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111-112.

[7]黄尧.怎样培养学生的幸福感[J].安徽教育,2007,(9):26.

第2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个科目的学习兴趣如何,直接影响他 对这个科目的学习效果。如果他对这个科目感兴趣的话,那么这个科目他肯定学 得好,反之则不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更加紧迫了。作为边远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我选择这一课题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现状及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对数学的教学效果。我任教的学校是地处边远地区农村初中学校,所以我更加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现状,这也为我的调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学生走读学生较多,学生家庭负担过重,对学生课余学习的情况了解较困难,这种现状对调查增加了难度,本次调查选择对我校有代表性三个班八(1)、八(2)、八(4)展开,共计143名学生。

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也就是在调查研究初期,因为我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情况不太清楚,因此采用开放式问卷,以填空题的形式先在本校八年段的二、四两个班级(共 93 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对初中数学感兴趣吗?请简单用一句话描述你对初中数学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理由:调查后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资料后,再设计一份封闭式问卷(见附录),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

第二次调查,第二次是对本校八年级(1)、(2)、(4)三个班级的所有同学(143名)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43份,收回的也是143份,调查后对问卷上的回答逐个进行统计,并分别计算出每个答案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然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3. 调查结果显示

3.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刻不容缓

3.1.1只有近40%同学对数学感兴趣(其中很喜欢的只占总人数的7%,喜欢的占33%,还有41%的同学对学习数学情感体验一般,19%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数学)。 

3.1.2数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按学生喜爱的程度,排在第一的只有8%,排在第二的有19%,排在第三的占46%,排在第四或以下的占27%。

3.1.3喜欢做数学作业的同学只有 27%(其中很喜欢的只有 3%),而有近60%的同学对做数学作业很勉强,还有1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做数学作业。

3.1.4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兴趣爱好”的只占17%,是因为“中考的压力”而学数学的有27%,而有34%的同学学习数学的动力是认为数学“有实用价值”,还有 22%的同学是由于“老师要求得严”才学数学的。

3.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信心,很少有人自主学习数学,大多数人学习数学依赖他人。

调查中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最喜欢“听老师讲解”的人数占 47%,最不喜欢的只占4%,最喜欢“与同学讨论”的人数占32%, 最不喜欢的只占3%,而最喜欢“上台板演”与最喜欢“上台当小老师”的人数分别只占4%与3%,但最不喜欢的却分别占44%与35%,最喜欢“举手发言”的人数只占 12%,最不喜欢的也占 14%。 这说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喜欢表现自我,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们很少自主、主动学习数学,这恰恰也是他们对数学缺乏兴趣的标志。

3.3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自于教师方面、学生自身、学生家庭及教材内容本身。

3.3.1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有24%是因为“小学数学基础好,从小就喜欢”,只有8%的同学是因为“老师讲得好”才喜欢,而有48%的同学是因为感到数学“学了有用”,还有6%的同学是因为觉得“数学易学”而对数学感兴趣,还有5%的同学有其它原因。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能否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了有用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

3.3.2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有36%是因为“小学数学基础不好,从小就不喜欢”, 有 12%的同学回答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而认为数学“学了没用”的同学只有5%,但认为“数学太难”的同学却有44%,还有3%的同学有其它原因。这说明,教材内容偏难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小学数学基础是否打好, 也是学生对数学兴趣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材内容需要降低难度,学生自己也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打好基础。 

3.3.3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最喜欢这一类型教师的学生占43%,而最喜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的数学教师的学生只占13%, 最喜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数学教师与最喜欢“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数学教师,分别有23%与 21%。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4.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

调查中发现:多数同学认为:“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 数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实用, 它是人人必需,个个必用的一种工具,而任何知识的学习,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只有这样,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感与渴求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力量,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3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据《光明日报》4月10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高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中生课余时间多用于补习功课,日本高中生多是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质,韩国高中生更热衷于参加志愿活动,美国高中生更多去打工。

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对考试成绩的高度重视,以及单一的评价机制和招生录取标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非常之重。因而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外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体育活动、公益慈善、社会志愿服务。所以,从根本上为高中生减负,应该从改革高考的招生录取标准入手。如果高考实行多元录取,那么高中生就不必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课业学习和备考上,“减负”和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除了高考成绩,还以考生的科学发明、学术研究,参加公益慈善、社会志愿服务的情况,以及体育竞赛水平等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改革提出了重要课题,也指出了未来招录改革的方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1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申了这一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

一些人担心,高考多元录取会使农村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学生成为牺牲品,因为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多元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较少。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考多元录取的制度设计来加以避免。美国大学招生录取实行多元政策,对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则量身定做了录取标准。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设有民权办公室,确保大学公平招录。这样就避免了多元录取损害教育公平的可能。

“减负”,从上到下,喊了很多年。但要真正减轻高中生的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外自由发展,锻炼自己的非课业能力,就必须尽快改革高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都明确剑指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一项任务特别繁重的系统工程,由于涉及许多方面利益的大调整,其难度和阻力之大,确实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抱着时不我待的积极心态,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以“顶层设计”,推动多元录取的高考尽快出台。(来源:《光明日报》 胡乐乐/文)

第4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无锡市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35-04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中,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近几年出现了“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G世代”(Google Generation)等词汇,用来形容那些出生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对于信息技术非常熟悉,同时又十分依赖于这些新技术的年轻人。在我国,青少年网民(指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的46.3%;其中,12-18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比例达到近五成。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以及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文化载体和社会交往媒介对青少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成为多学科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相关研究综述

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早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出现之时,就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网络将会对青少年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线”与Roper Starch调查公司合作从1998年开始通过电话对美国网络用户进行追踪调查,在1999年还专门针对9-17岁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上网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交流是青少年最喜欢的网上活动;在9-11岁的孩子中,网络游戏最受欢迎;对于网络的作用,有4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增加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39%的人说网络增进了朋友间的友谊,39%的人说网络提高了其写作和语言水平,33%的人说网络帮助他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好。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在2001年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日记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加州一所公立学校261名中学生(7年纪和10年级)的网络应用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有90%的青少年回家后会经常上网,其中有40%-65%的中学生几乎每天回家后都上网;有59%的7年级学生拥有2年的网龄;男女生之间在上网时间和网上活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交流(尤其是借助于即时通讯的交流)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且多任务同时工作是青少年网上行为的主要特性之一;另外,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5%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网络游戏行为。

就国内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曾连续公布了《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和《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第一个报告显示:有76.6%的青少年家里有电脑;上过网的青少年占37.7%;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在学校上网的占10.8%;青少年用户大都通过向同伴或父母亲戚学习或依靠书籍自学来获得互联网知识的,只有不到17%的用户依靠课程和老师;约40%左右的青少年用户几乎不常使用电子邮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三个主要功能为:打游戏、聊天和电子邮件。2003年的数据表明,七个城市青少年的平均上网比例为63.3%(比2000年的37.7%有很大提高),但各城市间差异显著;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用户比例最高,为78.6%。家庭是否拥有上网资源与上网吧呈负相关,即家庭拥有上网资源的青少年,越不经常使用网吧;青少年不采用互联网的原因中,“家里没有电脑”的比例为44.2%,其次是“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上网”(22.1%),“家长不让我上网”被列为第三位原因(18.8%);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流的需要”(65%),其次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50%)、满足有人做伴的需要(45%)和满足摆脱孤独的需要(41%)、满足娱乐的需要(40%)。

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对上海市七所中学612名中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41%的中学生家里配备了电脑:中学生最主要的上网地点是学校,有19%选择了“家里”(学生的家庭上网条件并不理想,而蓬勃发展的校园网建设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的机会);浏览网页、下载资料和收发电子邮件是中学生最频繁实施的网上行为;只有45%的中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资料,有13%的学生不使用搜索引擎,7%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

2006年北京大学研究者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北京中小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调查者平均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已达到83.1%,其中82.5%的计算机能够上网,北京中小学生的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及联网率远远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甚至已达到美国2003年的平均水平;北京中小学生去网吧的情况并不像有些媒体所宣传的那样严重,对于在家庭里拥有上机和上网条件的北京中小学生来说,网吧对于其吸引力并不大;学生们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居前三位的最常做事情分别是:查资料、听音乐和玩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自2008年开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1年4月的《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的青少年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已占据了整体网民的半壁江山(46.3%),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86.5%),在学校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也有所增加,达到42.9%。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小幅下降,为48.1%;另外,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中学生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76.4%);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表现得更为活跃,有62%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74.1%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青少年网民对搜索引擎有较强的使用需求,使用率达84.7%(中学生为85.6%)。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互联网发达地区,一直就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应用问题。自2008年开始,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联合组织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以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的编撰工作。2008年的首次调查显示江苏青少年学生属于高互联网普及人群,但互联网依赖性并不高,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高度渗透到江苏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之中;2010年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7—18岁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5%,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群体;半数青少年在10岁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江苏省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青少年能合36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总时长主要是以3小时以内和3-10小时为主。但仍有部分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有3.2%的青少年每周上网总时长在30小时以上,有33.2%的青少年经常玩网络游戏,有8.5%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

二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以无锡市的中学生为对象,研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无锡市初二(14-15岁)和高二(16-17岁)的青少年群体,研究者以方便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式,选取了无锡市2所初中、2所高中进行调查,其中一所为重点学校,另一所为普通学校,每个学校抽取2-3个班级不等,其中包括重点班和平行班。问卷发放时间为2011年3月,研究者到班级当成方法、填写,并当场回收,共收到有效问卷405份。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含网络)应用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现状和网络娱乐与网络交往现状。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下:

(1)初二学生占56.3%,高二学生占43.7%。

(2)男生为55.1%,女生为44.9%。

(3)重点中学学生占56.3%,普通中学学生为43.7%。

(4)互联网的普及率己达到100%。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基本情况

(1)电脑拥有率及网络接入率

1)94.3%的中学生家里至少拥有1台电脑,有20.7%的学生家里有三台及以上的电脑。

2)87.7%的同学在家里有上网的条件(与CNNIC2011年的青少年数据86.5%相近);虽然50.6%的同学表示所在学校也可以上网,但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只有9.1%(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42.9%的比例),去网吧上网的频率很低(4%)。与北京青少年的研究结果相似,中学生去网吧的情况并不严重。

3)青少年主要通过台式电脑(77.1%)、笔记本电脑(53.6%)和手机(39.3%)三大方式接入网络,还有个别同学拥有itouch、ipad、psp等可以连接网络的电子产品。大部分同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由此可见被调查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已十分完善和便利。

(2)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

从调查所在学期的上网情况来看,有30%的同学会经常上网(包含每天上网),有14.1%的同学极少上网;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并不长,90%的学生每周上网不超过15个小时,63.2%的学生每周上网小于5个小时,平均每天不到1小时;但有4.7%的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会超过25小时(其中有2.7%会超过35小时),存在上网过度的现象(与江苏省2010年的相关数据一致)。

(3)青少年网络活动

搜索引擎(71.2%,略低于全国青少年85.6%的数据)和社交网站(69.3)是青少年访问最多的网站,音乐网站(57%)和游戏类网站次之(49.4%),教育、学习类网站为21%;青少年上网经常从事的三项活动为信息搜索/查询信息、收听/下载音乐和看视频,如表1所示。

(4)青少对自身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使用)能力的自我评价

总体而言,有6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上水平,有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高手,还有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多数学生对于word、excel、ppt等office基本操作都比较熟练,但中学生自认为最熟练的是网络搜索技能;青少年最熟悉的几大网络新事物分别为是SNS(例如开心网、人人网),视频分享网站(例如优酷、土豆),Wiki(例如百度百科),淘宝,微博以及web2.0,而对于和学习相关的一些网络新事物都相对不熟,例如脑图软件、m-learning、e-learning等等。

(5)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和影响

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方面,有26.6%的青少年比较消极(有3.2%会拒绝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对于学校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8.2%认为非常有帮助),但有23.4%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帮助,另有11.3%认为说不清;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对学习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扩大知识面(84.7%)、开阔视野(81.3%)、提供学习辅导材料(67.3%)和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65.4%)。

(6)对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满意度

有20.3%的中学生对学校开始的信息技术课程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并且认为所在学校有54.3%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处于中等偏下和很差的水平。

2 性别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与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几个方面都显著相关。

(1)性别与每周上网时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女生的上网时间比男生要少。

(2)性别与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女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男生要消极。

(3)性别与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也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即女生对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要低于男生;就具体的信息技术技能而言,男女生在视频编辑、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维护技能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男生的技能要高于女生。

此外,在性别和网络活动的关系方面,性别与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玩游戏及网络社区活动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除网络游戏外,女生在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区活动的频率上都有高于男生。

3 年级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1)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初中生明显优于高中生)、第一次上网时间(初中生明显早于高中生)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满意度更高)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在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自我评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生的整体评价甚至比高中生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2)在具体的网络活动方面,年级因素和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网络社区活动三方面在0.01水平显著相关,高二学生的活动频率都远远高于初二学生。

4 学校性质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1)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重点中学学生家里拥有更多的电脑,家里能够上网的比率更高,第一次上网的时间更早(P

(2)在具体的网络活动方面,两类学校的学生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重点中学学生在信息搜索/查询(P

四 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

(1)无锡市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和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开的重要部分,但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娱乐、社交特点较为突出,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社交方面应用较广,可见互联网的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他们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之一。

(2)无锡市青少年(尤其是女生)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需求非常高,与全国青少年互联网应用的特性相一致,可见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男女生及初高中生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男生更喜欢网络游戏,而女生更趋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区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社区活动方面会表现得更活跃。而且,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特征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普通中学学生更多地将网络用于游戏和聊天,而重点中学学生则更趋向于用网络来进行信息搜索/查询、网络学习和收发电子邮件,这种网络应用行为的差异是否是导致学习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5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1.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2.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6.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与农村普通高中供求状况相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供大于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建议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办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在教学上,抓住“质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得到社会的信赖。再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参考文献:

[1]崔民初.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7).

[2]袁桂林.高中发展供需矛盾与农村高中发展潜力调查研究报告[R].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3]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李芙蓉.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摘要:根据我国农村教育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然而,一些人对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不够重视,且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办学条件差,以致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进度缓慢,因此,应多方面采取措施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第6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一般心理安全感 校园心理安全感 家庭心理安全感 社会心理安全感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心理安全感(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个体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个体对环境的危险性以及个体能否应付危险性的主观评价反应。心理安全感产生于个体的安全需要,安全动机系统(security motivationsystem)是人们处理潜在危险的重要心理机制,它对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和个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安全感的启动可以促进个体表现出真诚、诚实、利他等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个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心理安全感低的儿童倾向于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不安全感的增加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制度和文件,强调要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总体状况却是令人担忧的。

目前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姚本先、汪海彬和王道阳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后,指出我国目前有关安全感的总体研究质量不高,表现在直接引用外国问卷、心理安全感现状调查和心理安全感对策研究偏少、适合中国人和特殊群体的安全感问卷缺乏等方面。心理安全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身心尚未成熟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中小学生。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大多数实证研究报告是以大学生和成人为研究对象的,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报告极少。笔者分析,造成这一研究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以我国中小学生为被试而编制的原创性心理安全感测量工具。有关心理安全感测量工具的研制可以追溯到马斯洛(A.H.Maslow)等人的系统研究,他们从十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特征,并编制了相应的《安全感一不安全问卷》。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多数调查研究主要是采用该问卷或修订后的问卷。近几年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问题也逐渐得到学者的重视,也编制了一些有关心理安全感的问卷,但这些问卷主要是以大学生或神经症患者为被试编制,只有安莉娟和杨美荣以丛中和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问卷》为基础考察了该问卷在高中生中的适用性。总之,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以中小学生为被试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问卷和有关中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特点的现状调查。

所以,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编制一个以我国中小学生为被试同时能够测量一般心理安全感和特殊心理安全感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二是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进行初步调查。

2 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问卷的编制

2.1 确定问卷结构

从某中学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分别随机选择一个班级共105名学生作开放式问卷调查。经剔除不合格问卷后,有效问卷为95份,其中男生33名,女生62名。问卷收回后首先对被试回答每一题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归类,以某一具体内容回答的频次作为分析单位。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和文献分析,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问卷结构系统。第一层次系统包含一般心理安全感和特殊心理安全感。中小学生一般心理安全感是抽象程度高的心理安全感,较泛化和概括化,反映个体长期在心理安全感方面的稳定状况,主要表现在和人格特点(如情绪、焦虑等)相关的自身因素方面;中小学生特殊心理安全感是抽象程度较低的心理安全感,主要体现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些具体环境中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体验,比较容易受这些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波动。特殊心理安全感包括校园心理安全感、家庭心理安全感和社会心理安全感三个二级层次系统。校园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体验,主要包含师生关系心理安全感、同学关系心理安全感、学习心理安全感和学校治安心理安全感四个三级指标。家庭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体验,主要包含亲子关系心理安全感和家庭氛围心理安全感二个三级指标。社会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体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安心理安全感这一指标上。所以,整个问卷包含四个分问卷,分别为一般心理安全感分问卷、校园心理安全感分问卷、家庭心理安全感分问卷和社会心理安全感分问卷。

2.2 编制问卷题项

我们主要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收集表现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的题项样例。在收集原始样例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测量原则,组织心理学专业人员对这些题项逐一进行了讨论和反复推敲,最后确定92个题项作为初测问卷的题目,正向题和反向题各半。为保证题目内容清晰、用词恰当具体,易于理解,我们在某小学五、六年级中各选择了一个班级共72名学生进行易懂度、清晰度测试,听取学生对题目内容、词语等方面的意见,又逐一进行修改,以便保证问卷题目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相适应。整个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评定。

2.3 问卷的试测与分析

2.3.1 试测对象

第7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技校学生 语文基础知识状况 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鉴于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技校学生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公众对技校生语文基础知识状况评价较差的现状。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有必要巩固和增补技校生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而展开增补基础知识教学的起点是对技校新生语文基础知识状况真实、细致、深入地了解。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以河南省201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为研究范本,以本区3所技工学校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对语文试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市××高级中学的两个新生班学生作为参照对象,从试卷卷面上对比分析技校生与三类高中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掌握情况。二是从外部评价的角度,对技校语文教师和技校生家长进行访谈。三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简单地从学生自我认知及评价的角度展开调查。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1、字的知识的掌握状况

调查发现技校学生能够准确辨识常见字字音,具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基础。在字义的识记上没有下功夫,尤其在文言字词的识记上有困难。比较而言,对古汉字的掌握远没有现代汉字掌握的好。就技校生写字情况来看,汉字的书写能力低于识别能力,错别字出现频率很高。学生写错别字的特征是:因笔画致误的错字和别字较多,错字稍多于别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没有掌握对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没有把汉字的形、声、义结合起来识记。

2、词知识的掌握情况

技校生在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远远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鲜明地显现出词汇积累量的严重匮乏。在拿三类高中新生作为参照对比时发现高中生也存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阅读或者口语及书面表达。正如很多同学反映出由于词汇量太少,他们常常词不达意,无法用较多较好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甚至尴尬于玩成语接龙这类语言游戏。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平时积累词汇的习惯,没有掌握好词性及词语搭配等常识性知识,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仿佛死水一潭,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差,他们学习新词汇及新的表达方式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告和网络。

3、句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修改病句一题的平均得分率仅为21%,56%的学生缺乏把文言语句转化成汉语句式的能力,以上试卷数据反映出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阶段要求的关于语句的常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出学生对句子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句子成分,91.1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好并列、选择、递进等7种基础类型的复句固定句式,59.0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准确判断语病并做出修改,75.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主动句、肯定句、陈述句、祈使句等8种常见句式的特点了解不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上得出的结果,却很能反映学生在句的知识上的掌握程度。

4、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合中考试卷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笔者发现技校生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技校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层次。对于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种修辞方法,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只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个简单常见的修辞格,而对其他几个修辞格则只知名称,不明就里。第二,学生对修辞知识掌握的深度十分有限,尽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辨识教材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但是却不能较好的归纳分析其表达作用,不会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一旦遇到稍为复杂一些的语言环境,不少学生就难以适应了。对知识的记忆性或认知性的掌握强于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迁移和运用。

5、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者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学生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常用文体知识要点上的掌握情况是“基本掌握”或“基本了解”。学生认为自己对四类文体的掌握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就掌握程度较好的应用文而言,可能是因为B技校专门设应用文写作课,开学已经讲了一部分常用应用文格式,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没有困难,只要教师给予巩固,就可以掌握。就中考试题中考查说明方法的题目得分情况而言,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说明方法判断错误,其中不少学生即使判断正确,但在阐述表达作用时也有所失分。这表明学生对7种常见说明方法的掌握不达标。笔者还对该项知识点的成绩进行不同类型学校(技校和高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技校新生与高中新生在文体知识掌握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6.296,P=0.014

6、文学常识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中考语文试题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得分情况来看,其平均得分率为所有语文基础知识各部分平均得分率之最低点,这体现了技校生源的这部分学生所拥有的文学常识非常贫乏,是语文基础知识构成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同时该题也反映出学生在理解层面的识记能力很低。从问卷调查和与学生简单交流的情况来看,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非常有用,但是仍有41.42%比例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很消极,甚至认为作用不大。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上很随意,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方法也很僵化,很多学生仍靠死记硬背。另外,73.7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课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7、古诗文识记的情况

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识记得分情况反映出相当大比例的技校生没有较好地掌握经典古诗文,对单纯识记类题目的掌握强于理解性记忆的题目。问卷调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积累经典古诗文的习惯,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文,学习非常被动,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比较功利。笔者观察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古汉语工具书。对比技校生与高中生在该部分的成绩,两者在该部分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新生的古诗文默写情况比技校生好很多。

8、书写规范掌握情况

结合技校生中考语文试题卷面和访谈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发现很多技校生根本就不懂得书写规范,不少教师和家长没有对学生在书写规范上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学生在书写规范上体现出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写字基本功很差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滥用、少用、错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点错位置,卷面不整洁,字迹丑陋,没有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坐姿不正确或正确坐姿的持久性差。

调查还反映出技校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呈现出学习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自我期望值低、排斥复杂的知识理解、不能对各个基础知识点建立有效的联系的特征。访谈调查的结果显示:就技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这一问题,无论是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技校生家长还是技校生本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差评;技校语文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缺乏必要地、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他们认为对面向就业的技校生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部分集中在识字、写字、书写规范、应用文写作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祝新华.语文测验原理与实施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章洁慧.关于中专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03,(2).

[3]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

第8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写作;问题;调查研究;建议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英语写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学科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英语写作是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中的一大瓶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解决。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卷面成绩相对比较低;文章的主旨不明确,主题不突出,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分明;文章的衔接过渡比较差,内容不连贯;.语法错误比较普遍,人称、时态、语态运用错误比较明显;文章缺少句型的变化,复合句的使用较少并且问题较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英语写作重视不足,中学生写作情感因素的制约,学生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教师缺乏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

一、教师对写作重视不足

众所周知,英语写作是中学生一项基本的能力,《新教学大纲(新)》对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高考的卷面成绩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在实际教学显示教师对写作的重视度严重不足。就教师对英语写作重视度不足方面,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考试绑架了英语教学,英语写作被边缘化,新教学大纲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部分老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对文章的解读的层面,语言点和语法成为教学的重点,这些使学生的语言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明白教师的讲解,但是课下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运用语言技能进行交流,一旦运用语言进行英语作文写作,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其次,受课时教学进度,教学任务和教材编排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进度和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专项的训练和写作技能的培养,只有在临近考试时才会对写作进行适当的讲解并提出相关注意事项,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课下也没有精力和能力认真完成英语写作作业。

再次,由于地区教育存在差异,部分落后地区的教师写作素质相对落后,对写作的专项技能训练不足,再加上某些教师长期以来很少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方面的训练,教师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教学技能可能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二、情感因素的制约

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写作的重要因素,写作的自信心和动机都会影响中学生写作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学生把英语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调查中发现,55%的中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自信心不够,只有10%的中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写作非常自信。有59%的中学生认为英语写作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考试成为学生常见甚至是唯一的写作目的,甚至有72%的同学认为考试中的作文模式是有规律的,临时模仿一下作文就能得高分。学生的写作目的单一,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途径单一。考试成为学生写作的主要目的,也是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动机会受到打击,学生厌学畏惧英语写作就不足为奇了。

情感因素是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Krashen 1981)认为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例如,焦虑(anxiety),动机(motivation)和自信心(self- confidence),会影响学生成功的“语言输入(input)”和语言的“输出 (output)”。M. Swain (1995, P. 105-108) 认为语言的输出比输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语言的输入并不能自然的使学生实现高效的语言输出,学习者突破情感因素的制约才能实现成功的语言输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减少不良的情感因素对写作教学的制约,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写作动机,拓宽写作评价形式,积极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出机会和环境。

三、写作习惯有待培养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极为重要。英语写作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特别是英语写作习惯。古人说,“授人以鱼,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在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调查显示35%的学生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交流;32%的中学生不能认真完成平时老师的写作作业,他们或者会抄教材或者会抄同学的,更甚有个别中学生放弃英语写作;25%的中学生没有做英语笔记的习惯。这些数据说明有相当大部分的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传统教学认为增大学生的课时和作业量能大大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但是笔者认为,这种靠数量来提升能力的想法不切实际。首先,中学生受升学压力的制约,课程多,其它课程作业也多,学生的自主时间少,对普遍学生不适用。其次,中学生普遍反映基础薄弱,课内的任务尚且无法完成。

四、缺少写作技巧的训练

写作技巧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快速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和水平,然而英语写作没有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教师缺少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中英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很多差异,英文讲究严谨的逻辑,文章的层次很有特点,与汉语写作模式有相当大的差别;英文在主旨表达和篇章结构上存在自己的规律性,层次清晰与汉语的差别比较大;英语写作的词汇衔接手段较多、形式多样,而这一点是汉语缺少的。数据显示60%的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更加注重词汇和语法,而只有17%的中学生注重文章的主题和层次结构。学生更多集中搞清楚句子的意思,而忽略了文章的逻辑、主旨以及整体篇章结构。初高中生处在英语学习的相对比较基础的阶段,追求英语写作的准确性对规范英语写作有很好的帮助,然而过分强到准确性可能会使学生忽视文章的整体性,学生写出逻辑清晰,主旨明确,层次分明的文章会比较困难。

词汇衔接来自于词汇间的语篇关系的衔接(Halliday and Hasan, 1976),词汇衔接是构造文章完整性的重要的手段。传统汉语写作与英语相比运用的衔接手段(尤(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6页)其是词汇衔接手段)少一些,受汉语写作的影响,中学生对于衔接手段使用不足。英语和汉语在语意的连贯上都需依赖词汇的衔接,但由于二者思维差异的存在,英文写作时不能完全进行等值表达,而应遵循目标语(英语)的表达习惯,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词汇的衔接是文章逻辑的表现形式,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条理性、逻辑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强调语篇衔接的重要性,并教授语篇衔接理论。

五、结语

受地域的影响,本调查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笔者仅选择了所在地(海口市)的三所中学的共计218名同学作为样本,不同省、市、地区间学生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有差异。笔者认为中学生英语写作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此笔者就此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提高对英语写作的重视,在观念上要革新,与时俱进。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写作的影响,要善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动机,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写作习惯,最后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教授学生写作技巧,增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学会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注意写作的层次,和文章的衔接技巧。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甚至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树业等. 全国高中英语教学情况参照性调查研究报告[ J ]. 2000.

[2]葛文山,朱俊爽.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滞后探源 [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 14 - 15.

[3]贵旺堂,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滞后探源,[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2),118- 119

[4刘焕东,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困难与对策浅析, [ J ].教学与管理,2003,59-60

[5]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第9篇:高中生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