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

第1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a>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2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1.1 社区参与的定义及内涵

所谓社区参与,广义上讲,既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与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成果的分享。根据以上定义,社区参与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①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仅包括行政区域的社区居民,更包括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社会团体等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企事业团体及个人。

②社区参与的客体是能体现当地居民利益或与大部分居民利益相关的各项事务。范围涵盖各个方面。

③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不单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是为了居民的自我价值、自身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实现。

④社区参与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1.2 社区参与的类型

由于划分依据不同,社区参与的类型有多种表现形式,不过经常被运用到旅游规划开发方式是根据社区的发展阶段、参与规模划分。根据社区居民的发展程度,可以将社区参与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全面参与四个阶段,其发展阶段与参与人数呈近“s”形。

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2.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依据

2.1.1 灵活掌握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保证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乡村旅游开发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政策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充足、管理机构组织是否完善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当地村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吸引更多的相关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再不断地提高当地村民参与程度。

2.1.2 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成果看,是为了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伴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从我国目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以果品采摘和农家乐为主,而这些旅游产品除了果品采摘、农事体验过程及农家乐之外,并没有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内涵。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角度出发,注重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1.3 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增加税收,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甚至有些村民也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开发的初期或许不会出现,但是短期的不出现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出现,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当地村民。但是村民由于资金、知识有限,他们并不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一点看,当地村民的利益是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2.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根据社区参与理论,“政府+企业+农户+村委会”模式在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的同时,也最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当地村民的利益,同时也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部分主要从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及职责分工来构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1 政府。角色扮演: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要充分地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资金和基础设施上的支持。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政府除了要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要有政策上的支持),还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职责分工。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参与者的参与行为提供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要与当地旅游局搞好合作,充分利用旅游局的专业优势,吸引一切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企业和资金加入到马耳山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行对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设施不仅仅决定着景区的可进入性,另外,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对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监督和引导。于各参与主体参与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偏离,这就要求政府对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其具体实现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其他参与主体根据景区的发展规划调整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参与者农户的旅游经营素质等等。

2.2.2 旅游企业。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

职责分工。景区规划。旅游企业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它的第一项职责就是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此可以设立景区规划处,景区规划处的职责不仅仅是落实景区的各项规划工作,同时它还包括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组合。

做好游客的接待服务。游客服务中心不仅仅要做好游客的接待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接待游客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另外还要对景区附近的摊点、商贩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

加强景区管理。为加强景区管理,可以设立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主要负责景区的卫生、安全以及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同时也负责景区内的其他琐碎事务的处理。

提高景区工作员工的职业素质。为提高景区员工的职业素质可以设立人事处。人事处不仅仅要加强对本公司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也要设立农户培训处,对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定期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旅游公司平时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中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水平。

加强对外联系,拓展营销渠道。为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为此可以设立外联部。外联部不仅仅负责景区的对外宣传活动,同时更是负责景区的对外联系。

2.2.3 农户(当地村民)。农户的参与不仅仅为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参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中,农户的参与是必要而重要的。虽然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但是他的意义却不仅仅如此。

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农户在开发模式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由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决定的,从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来讲,农户的参与有利于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日益完善,农户在模式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根据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农户在模式中的参与主要是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农家乐”的经营者及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者。

职责分工。旅游企业的员工。农户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根据旅游公司的岗位职责开展相应的旅游经营活动,比如景区的售票员、清洁员、旅游接待者等。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由于模式开发机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再加上农户自身旅游素质也不高,因此,农户在企业中只是负责景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景区规划及发展战略、品牌塑造等问题中来。

“农家乐”经营者。农户不仅仅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在“农家乐“模式中,农户更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及服务的提供者。对于乡村旅游游客来讲,他们来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体会农事采摘的乐趣,更重要是感受农村独有的乡村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而这些只有通过与农户的亲密接触才能体会得到,因此,在“农家乐”产品经营方面,必须有农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才能激发农户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旅游产品的原汁原味。但是在“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及经营

管理方面,农户要听从专家及旅游公司的建议,接受旅游企业的培训及村委会的监督,以保证“农家乐”产品的质量。

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对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主要是指农户听从村委会的安排,参与旅游公司组织的乡村民俗活动,按照景区规划的内容,在规定的区域根据相关的规定经营土特产的买卖生产。

2.2.4 村委会。由于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的地位仅靠政府是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再加上,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旅游企业、农户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难免会做出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因此,在马耳山模式中,需要村委会的介入,它不仅仅是农户利益的代表者,同时,它的介入也有利于协调三者的矛盾,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村委会在模式中由于职责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

角色扮演:农户的组织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者。

第3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观光生态沟;山地景区;效益分析

引言;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迅猛发展,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很多山地类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为观光生态沟建设提供动力。本文对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的现状、建设方案、建设效益进行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现状

(一)观光生态沟概念

观光生态沟又称旅游经济型小流域,是旅游生态工程在沟谷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是为发展旅游业而进行小流域治理和旅游生态工程建设的沟谷景观地区。

(二)山地类景区建设观光生态沟背景

近年来,世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年均增长率高达20%―30%,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从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的观光旅游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主流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出现给传统旅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游客可以参加各类采摘活动获得农事活动体验,品尝自己采集制作的食品,这对都市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可设计的旅游模式

可考虑设计以下4种旅游模式:1)山地自然生态旅游模式。主要是以体会和感受山区原生自然景观,原生型地域生态旅游。2)山区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了解山区文化与历史知识及山区文化景观。3)山区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山区农村景观和山民生产生活习俗为旅游吸引物。4)“三高”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把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在。

二、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方案

(一)工程措施

其工程措施包括:1.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2.统筹安排水土保持农耕措施,控制农耕地的侵蚀;3.山上封造,通过“封禁”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和恢复提供充足的时空条件,积极实施有效退耕还林项目,营造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水土保持林、风景观赏林;4.沟谷拦蓄,沟谷进行小流域治理,构建旅游经济型小流域;5.能源配套,建设沼气池、太阳能、以电代柴等;6.道路网络化、防蚀化,拦截道路径流,使之防蚀化,分散拦蓄,就地消化,减小集流面,防止洪流汇集。

(二)景观建设

包括:1.道路绿化,山地类景区道路行道树的选用和栽植,乡村道路栽种银杏、水杉、毛白杨、鹅掌楸等落叶乔木;2.水体建设,包括鱼塘、游泳区、垂钓区、乘船区,及水上餐厅、酒吧等建设与服务设施;3.农家宾馆建设,建设具有传统农村居家生活特色民居以及农村民俗文化的农家宾馆;4.田园风光,顺应大自然,营造的具有一定规则和审美价值的种植景观;5.森林景观,例如典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浴、滑雪、漂流和野营;6.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服务提供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7)休闲设施,健身运动器材、图书室、活动场、阅览室、篮球场,及篝火晚会的娱乐活动场地。

三、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效益分析

(一)环境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二)经济效益,建设观光生态沟,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利于山地地区农业的发展,且通过旅游活动使农产品生产与游客构成的消费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渠道;

(三)社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多方位筹措资金

积极加大对观光生态沟建设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多渠道地增加投入;鼓励、促进开展区域联合,广泛吸引域内外资金和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融资。此外,可通过村民来集资,以自发捐款、入股年终分红等多种形式。

(二)搞好项目论证,进行科学规划

观光生态沟建设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论证要进行山地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市场定位,做好区位选择,遵循区域优势性、科学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突出观光农业的区域特色、游客的特定性、景区的合理性和科学意义。规划要与村镇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设计多样的观光农业形式。

(三)充分挖掘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中国的农耕文化、生物资源、农业景观、劳动技艺、民俗和民间文化等,这些都是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观光生态沟建设在山地类景区旅游开发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我国这些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观光农业项目。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

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除了在突出主题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质量、加强卫生等方面作出努力外,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实施有效的市场促销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五)坚持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严禁观光生态沟建设在山地类景区旅游开发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充分利用山区的好山、好水、林地和古迹遗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旅游业的各要素融人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

五、总结

观光生态沟建设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方式,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种群、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方风情,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山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只要在观光生态沟建设的策略指导下进行理性、有序、科学的开发,山区旅游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第5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县委在宣传重点上将以牢固树立“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理念,组织记者采写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工业建设、文化旅游等外宣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推出一批有影响、有深度、有力度的宣传报道务川的好新闻,为全县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对外宣传工作步骤

1、紧紧围绕“新型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强县、山水园林城市、人文旅游新区、仡佬文化中心”的目标,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实施投资拉动、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县战略,做好综合性的宣传报道工作。认真宣传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成果。:

2、重点做好“百万山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茶叶生产及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色农业产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宣传报道工作。

3、进一步加大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宣传力度。重点做好镇南铝工业园区,大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汞化工项目二期工程,洪渡河开发,煤矿整合等“一河五矿”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策划好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打好民族品牌等一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4、加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着力提升“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报道好吃新节,第二届仡佬文化旅游节,“走进务川,体验仡佬”文化旅游宣传周,栗园草场、洪渡河开发等活动,紧紧围绕仡佬文化做文章,真正把务川建成西南旅游新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世界丹砂文化中心。

5、做好以重点投资项目、山水园林城市、交通水利建设等的宣传报道工作。结合县情实际,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入实地采写惠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例和重点工程,为“北部攻坚,务川先行”提供舆论支持。

6、有针对性地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烤烟生产、基层组织建设、平安务川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宣传报道。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宣传务川。结合“走进务川,体验仡佬”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宣传务川,推介务川,让世人了解务川,投资务川,建设务川,采取请进来的形式宣传务川。

第6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桓仁;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了大众休闲放松的主要形式。在诸多的旅游类型中,民俗旅游凭借其地域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点正日益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由于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民俗旅游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辽宁桓仁民俗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提升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桓仁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

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本溪市,该地区居住着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白族、锡伯族、蒙古族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民俗旅游胜地,桓仁旅游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旅游业开创新局面。实施了五女山、桓龙湖、大雅河、望天洞景区改扩建,新建了龙翔岛水上花园度假区、枫林谷风景区、辽东台湾养生园等一批精品工程,开展了大川温泉、滑雪场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旅游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旅游日接待能力达到1.5万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97个;旅游市场持续火爆,累计完成行业收入103.7亿元。仅以刚刚结束的2016年十一黄金周为例,全县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景区门票收入960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以民俗旅游占了整个旅游项目的三成左右。另外,桓仁还举办了首届太极文化节,在提高了地方旅游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从整体上来看,桓仁民俗旅游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其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相比,其在民俗旅游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民俗旅游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民俗旅游与普通的景观旅游存在着很大的一点不同是,该旅游的文化依附性,或者说文化性要求比较高。如果仅仅从外在的感官体验来看,民俗旅游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很突出,但是,一旦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则其旅游参观体验的价值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桓仁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来看,围绕民俗旅游方面的规划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展开。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桓仁民俗旅游发展建设的相对滞后,甚至一些著名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民俗点由于缺乏重视而被搁置荒废,造成了巨大的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失。另外,民俗旅游会涉及比较多的文化遗址的开发,如果在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缺乏必要的整体规划意识,那么难免会存在一些重复建设、过度开发的现象,违背了桓仁地区发展地方民俗旅游的初衷,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桓仁民俗旅游开发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予以重视和调整。

其次,民俗旅游与其它旅游资源有待整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要避免一条腿走路,充分依托并发掘当地的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础。但是,从近几年来的桓仁旅游的发展来看,依托自然山水资源而展开的赛事旅游,例如,自行车山地赛,大雅河漂流等等都搞的有声有色,相比之下,桓仁的民俗旅游并没有被有效的带动起来。这种缺乏整合性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桓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为,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诸多旅游类型的共同参与和配和。当前,桓仁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当中就缺乏这种必要的配合,导致该地区的景观山水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化的发展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的得到纠正与整合,不仅影响着桓仁地区民俗旅游的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会影响着桓仁地区旅游业的综合成长与发展。

再次,民俗旅游的民族特色有待突出。民俗旅游的一个主要亮点或者说吸引点是其旅游的民族性。桓仁是一个满族自治县,辖区内的少数民族众多,在历史的发展与传承过程当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体育等等。旧时满族农村妇女在分娩前,习惯将炕席被褥卷起来,在土炕铺一层草。将孩子生在谷草上,俗称落草。时至今日在个别地方仍保留这种习惯。这些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民族本身的特色逐渐的下降,其对于桓仁地区的民俗旅游是非常不利的,从宏观上来看,也不利于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打造特色旅游,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是桓仁民俗旅游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胜出的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当前,同其它民俗旅游发达的地区相比,桓仁在民俗旅游方面的发展优势并不是很突出,这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予以打造与强化。

最后,民俗旅游缺乏专业性的打造。作为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在带动整体旅游业发展作用与潜力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其发展潜力的发挥还需要借助专业性的打造。例如,在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方面需要大力的提升;在整个民俗旅游的运营与管理过程当中,需要遵循基本的行业发展的规律。只有经过专业性的打造,整体的民俗旅游的发展水平才会在质的层面得到提升。例如,云南丽江在民俗旅游方面就发展的不错,以及杭州宋城也通过民俗特色旅游收获了不错的旅游经济效益。这两个地方民俗旅游取得不错成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专业化的打造。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民俗旅游也是商品,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打造才会更加具有竞争力。这也是今后桓仁民俗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个主要问题。

总之,桓仁民俗旅游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特色品牌的打造以及民俗旅游发展的专业性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桓仁民俗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桓仁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其界定为客观层面的原因及主观层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看,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本身具有比较大的文化层面的要求,这一点在很大层面上会制约着民俗旅游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例如,在民俗活动及相关仪式中,由于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县城,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仪式也慢慢的消退,有的已经完全消失。另外,风俗旅游在实际的开发过程当中,会存在着操作性方面的问题。如果仅仅以民俗作为旅游项目,其所呈现出来的旅游吸引力会相对比较单薄。因此,全面的挖掘民俗旅游背后的文化内涵,延长旅游链条,促进晕轮效应的产生,将是今后桓仁民俗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从主观层面上来看,当前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是影响地方民俗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从旅游者的年龄构成比例上来看,年轻人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冒险、刺激是当代年轻旅游一族的主要旅游诉求。从这一点来看,民俗旅游并不是很符合年轻旅游者的旅游诉求。另外,在民俗旅游的项目开发中,如何让游客在愉悦体验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文化视野等方面的增长与开拓也是今后桓仁民俗旅游更好的符合旅游大众心理诉求的一个主要方向。

总之,无论是民俗旅游本身的因素,还是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的诉求变化,桓仁地区今后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当中,需要从上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因势利导,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与方案,其在今后的民俗旅游发展中才会逐步的步入正轨。

三、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对策

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旅游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的价值正在不断的凸显。很多地区都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关于如何更好的促进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将民俗旅游开发纳入桓仁区域发展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过往桓仁旅游业所取得的成绩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要从过往成功的发展经验出发,立足于当前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从整体上制定桓仁民俗旅游开发规划。例如,桓仁旅游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城建部门,根据桓仁地区所存在的风俗旅游资源进行考察,登记,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针对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抢救式的保护与开发。只有将桓仁民俗旅游开发纳入桓仁区域发展规划,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的助力。在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要有全局的观念。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体的桓仁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态势,在民俗旅游线路的规划,相关场馆、遗址的修缮以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提升,从而为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梳理与净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秩序,坚决打击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种种违规现象,为桓仁民俗旅游提供必要的市场发展环境。

其次,积极搭建平台,做好旅游产业联动。桓仁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如何借助这些资源来带动该地区民俗旅游的发展是今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例如,在进行桓仁旅游对外推介的过程当中,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同步推介。借助桓仁举办山地自行车大赛及大雅河漂流的契机,引导游客积极参观与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让游客在互动与体验的过程当中,建立比较好的印象,从而提升桓仁民俗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借助本溪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通过举办赛事、会议的方式来打造出桓仁地区民俗特色旅游的金字招牌。另外,借助当前发达的电子网络平台,扩大桓仁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来扩大桓仁民俗旅游的影响群体。总之,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全面促进桓仁民俗旅游与其它类型旅游的联动与共同发展。

再次,做大、做强桓仁民俗旅游品牌特色。应该说,在全国的旅游业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的同质化。游客在不同的旅游地方得到的是几乎相同的旅游体验。这一点严重的影响着游客的积极性。因此,今后,桓仁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立足于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建设性、发展性的开发,争取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例如,通过打造专业的朝鲜少数民族舞蹈的方式,让游客在观赏的过程当中领略朝鲜族的服饰之美、舞蹈之美以及文化之美。借助特色民俗旅游节目的打造为整体的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与支持。可以邀请知名的团队,根据桓仁民俗旅游发展的特色进行量身定制与打造。只有在旅游特色品牌建设方面获得系统的提高,整个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最后,提高桓仁民俗旅游的专业性。当前,旅游业已然成为重要的产业,因此在其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避免随意与盲目。需要在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提高桓仁民俗旅游发展的专业性。一方面,从源头抓起,切实提高桓仁民俗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从业资格认证以及定期审核等方式来保证其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借鉴我国其它地方在风俗旅游方面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做好民俗旅游的市场定位及运作工作。通过专业化的运作,桓仁民俗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释放出更大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旅游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整体的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走向中,制定专业化的设定与发展。

总之,桓仁民俗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桓仁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民俗旅游行业的从业者从自身所处的岗位职责入手,通力协作,共同助力桓仁民俗旅游的大发展。

四、结语

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效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的相对比较缓慢。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桓仁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观、客观层面的原因。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桓仁民俗旅游今后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桓仁民俗旅游的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以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老漫子村旅游开发规划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1(03).

[2]于雪.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01).

[3]孙庆红.文化因素与旅游商品的开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8).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03).

[5]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张林英.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第7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分析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唐长波(1966―),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2602

1 引言

湖山林场位于遂昌县西北部,钱塘江水系源头,乌溪江水库中、上游地区,与衢州市交界,地理座标为东径118°54′23″~119°06′53″,北纬28°24′27″~28°38′53″。林场所属山林集中分布于狭长型乌溪江水库两岸,涉及湖山、金竹、焦滩、蔡源和衢江区洋口等乡镇,东西跨度21km,南北相距26km,总经营面积为4 186.5hm2,其中内陆水域面积及非林地698.3hm2,林场场部设在湖山乡大溪边村,距遂昌县城50km。林场境内最高处为白塘湾林区的金坑源头(海拔1 310m),最低处为乌溪江水库水位线(海拔230m),林场的汇水流域属钱塘江水系即乌溪江水库流域。

2 森林资源现状

2.1 各地类面积、森林覆盖率与活立木总蓄积

林场土地总面积4 186.5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 488.3hm2,非林地(即场部与内陆水域)698.3hm2,分别占83.3%、16.7%。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3 395.9hm2,97.4%,灌木林地33.1hm2,占0.9%,未成林造成林地42.1hm2,占1.2%,无立木林地10.5hm2,占0.3%,苗圃地、宜林地及辅助生产用地等其它林地6.7hm2,占0.2%。森林覆盖率为81.1%,林木绿化率为81.9%。活立木总蓄积为137 084m3,均为乔木林地蓄积。

2.2 有林地林种结构

(1)林场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3 376.3hm2,占99.4%,竹林19.6hm2,占0.6%。按林种分,防护林2 974.2hm2,占87.6%,用材林252.3hm2,占7.4%,经济林65.6hm2,占1.9%,特用林103.8hm2,占3.1%,薪炭林0.33hm2(灌木林)。

(2)生态公益林。2008年增划后,林场拥有重点生态公益林3 039.2hm2,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 520.6hm2、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513.6hm2,生态公益林占林业用地比例达到87%。

2.3 乔木林资源结构

林场乔木林面积3 376.3hm2,蓄积137 084m3。乔木林资源按森林植被类型分,针叶林1 429.5hm2,蓄积85 716m3;阔叶林1 300.8hm2,蓄积19 420m3;针阔混交林593.0hm2,蓄积30 775m3;乔经类53.0hm2,蓄积1 173m3。乔木林资源按林种分,用材林252.3hm2,蓄积15 428m3;防护林2 967.2hm2,蓄积11 3706m3;特用林103.8hm2,蓄积6 777m3。乔木林资源按起源分,天然林2 491.5hm2,蓄积98 979m3;人工林884.7hm2,蓄积38 105m3。

2.4 森林旅游业的现状

湖山林场所属的湖山森林公园为遂昌县国家森林公园三大旅游区之一,总面积7 741.3hm2,公园内拥有森林、峰石、水体、动物、天象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极具特色。湖山森林公园于1994年经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省级森林林公园。2002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湖山森林公园是其中的三大旅游区之一。原湖山省级森林林公园从2000年开始旅游服务,2002年10月底完成AA级旅游景区评定,1995年8月完成了《浙江省遂昌县湖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3年10月编制的《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对原规划作了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建设资金、交通条件等众多主客观原因,近年来没有按规划推进景区开发。从总体上看,湖山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县内其它景区,如飞石岭、南尖岩、神龙谷、遂昌金矿矿山公园等景区的快速发展相比,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公园目前除10年前建成宾馆、餐厅等老旧基础设施外,境内众多特色景区都没有开发利用,风景资源仍处于原始状态。同时公园接待能力小,档次低,游乐项目单调,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面临息业停顿的危险,对湖山森林公园的品牌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因此,森林公园应该审时度势,积极投入到全县的旅游开发大潮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使森林公园的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1)林场山地分散,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大。由于林场山地极为分散,呈零星块状分布于狭长型乌溪江库区两岸,涉及遂昌县、衢江区5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同时林场没有直接的执法权,人为灾害性资源消耗如偷盗、森林火灾等较难控制,管护森林资源的任务繁重,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较大。

(2)资金缺乏。由于林场属自收自支单位,县级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每年为自身生存耗去大量精力,开发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项目更无从谈起,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效益难度大。

(3)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林场现有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考核未充分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利于充分调动全场职工积极性。

4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根据《森林法》、《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林场森林资源特别是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以遂昌县湖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管理站建立为契机,增设林场执法机构,并加强林场现有人员的执法培训,增强林场森林的保护与管理。

(2)加大森林经营科技投入。应充分与林业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积极引入先进的林业管理理念,加大对商品林集约经营的科技投入,开展科学研究,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

(3)深化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林场实际的管理考核体制,激活林地、人力资源,深挖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同时,县级财政应增加对林场的财政预算,将林场的基本建设、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减轻林场对森林的过度依赖。

(4)利用与改造相结合,进行景点规划与建设。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必须与森林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根据森林生态旅游开展需要,继续推进林树种结构的调整,有效加强防护风景林建设,提高森林质量,丰富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湖山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与周边村庄相互穿插在一起,许多景点的权属属于周边农村的村集体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都要征占用集体土地。湖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林场一个单位的事,是整个区域发展的大事,甚至事关遂昌县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湖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应根据《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景区开发与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主体景区开发与农家乐、渔家乐发展相结合,森林公园与周边农村连动发展,旅游开发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境内资源优势和林场自身条件,本经理期将根据整个景区开发进展情况,在公园附近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一、工作完成情况

多年以来,本人认真调研旅游资源,为开发民俗旅游出思路,为旅游突破发展蓄势奠基;依法加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无事故,促进文物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五年来,我配合局长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一是修建了周陵仿古围墙,维修和彩绘了周陵牌楼,对景区进行了绿化和整修,二是申报《唐顺陵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并通过国家局评审。三是参与编制了防洪防水方案;四是积极参与编制规划大纲。

(二)依法加强文物管理,确保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对辖区取土场、砖瓦窑厂及基建工地的管理力度,要求其严格履行文物勘探手续,严格登记审批程序,确保审批全部符合政策法规要求;二是加强对经营者的法规学习培训,每年举办培训不少于2期。对一些共性和容易忽视的问题的处理,组织经营者听证讨论,让经营者在接受处罚时受到教育;三是创新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文物保护工作联合执法牵头作用。牵头建立了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每年组织一至二次联合执法和专项检查,形成了一季一次细查,一月一次巡查,一周一次抽查的监管模式,此做法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

(三)旅游开发工作。协助局长工作并抓好分管的旅游工作。一是在全区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旅游》图册;二是结合“创优”任务指标体系,制定了创优工作实施方案并细化分解了任务提供给区委、区政府;三是抢先主动编制秦遗址保护总体方案项目列入全国“100个大遗址”开发建设重点;四是邀请省内外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策划制定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五是先后组织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参加了旅游推介会、西洽会、旅博会,在省市等节会制作了宣传册10000份,在各种节会上发放宣传推介。

在以上工作开展中,本人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二是潜心思考提出策划创意;三是主持并亲自参与项目编撰,制定方案,所有的项目背景、规模程度可以说了如指掌;四是重大活动、执法检查亲自部署,带人参加。

二、个人履职情况

任职以来,我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团结文物旅游系统的干部职工兢兢业业,克难奋进,积极主动寻求发展空间,为文物旅游事业繁荣发展,突破发展,不断努力着。

(一)注重学习,着力提升工作水平和履职能力。全面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学习掌握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法规。撰写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几点思考》在《城市规划》杂志中发表。

(二)抓工作重点,全力组织实施。为适应加快发展,突破发展的需要,近年我们自加压力,提出了依托一个载体,寻求三大突破,完成了工作的年度目标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年终各项考评指标均全面完成。今年,我们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为旗帜,认真贯彻区委十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文物保护体系建设、旅游基础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做好十项工作,从而推进文物旅游事业跨越式发展,旅游开发新突破的工作任务目标。凤凰台、周陵古建维修是我区也是全市一个较大的古建维修工程,从方案设计到报批开工建设,我多次到省市主管部门汇报,亲自到十几个部门咨询请教,提出了“操作不违规,工程不吃亏,维修不留遗憾”,使这项工程当年立项审批,当年招标开工,主体维修将于本月底结束。

三、树立公仆意识,勤政廉政

第9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101-02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进而使人们真实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强化生态文化是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一、基本情况

龙岗森林公园位于汉阴县城北坡,面积1350亩。文物古迹有菩萨泉、卧龙岗、祖师庙。公园内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整个山地状似卧龙、山谷、山脊、山坡突出明显,最大高差约有110米,形成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现有各类森林植物100余种,森林覆盖率90%左右,公园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鸟语花香。建有1.5公里千步梯,4公里人行步道,4.5米宽通厨水泥路3公里。为人们休闲、散步、晨练提供了方便。

二、建设规划

龙岗森林公园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智慧的结合体,无论您是在北城街仰视龙岗森林公园,还是站在龙岗阁府瞰月河大地。目之所及就感叹和谐自然,完美无暇,意味深长。以菩萨泉为核心的古树名木群落,使龙岗层林叠起,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汉阴人爱护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一)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森林公园的目的和出发点

在建设中,把生态文化作为总体规划的原则,依据公园的实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方向、重点和功能布局,边建设边补充、完善。2001年,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2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使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给树木挂牌铭志,介绍树木生物学特性、用途、绿化效果等。开设“状元林”、“青年林”邀请文化名人写诗植树;建设“陕南坑日第一军”纪念碑,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点;完善菩萨泉、祖师庙道观景点,发扬光大宗教文化。龙岗阁、凉亭、观景长廊的兴建,体现人性化思维;环境舒适优美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品尝汉阴特产美味的乐园。

(三)开展科普教育,培训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文化资源,培训提升导游解说水平,增强其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拓展游客对自然的认识,从中感受,自然的博大,以达知性之目的。

(四)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龙岗森林公园,深入挖掘人文、自然、森林、宗教、民间等方化内涵,将其延伸,为人们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生态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五)强化未成年人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该公园优势,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结合假期或春游,接受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爱国文化等的熏陶,让城市生态文化得到升华。

(六)让环境感染人,使教育感化人

人的心情受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清新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人是一种陶冶。龙岗森林公园之所以能受到全县人民喜爱,关键在于它有自然美景、清新空气。公园始终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以文化教育感化人,达到生态文化教育佳境。

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措施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充分认识森林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龙岗森林公园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点,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一)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深层生态旅游是提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追求对自然知识、历史文化、生态体验的深度获取,把菩萨泉绿化起来,结合名胜古迹作为城区的小游园,使人地关系的和谐融洽上升为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和谐“共赢”。在实践层面上,深层生态旅游对应着学习型社会和体验旅游,强调了景观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游客的生态感知与生态体验,尽量做到以人为本,重点突出和充分展示园林的生态文化的内涵,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文化和生态体验的需求。休闲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龙岗生态旅游规划,借鉴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生态科技的广泛使用,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生态环境,用生态科技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操作平台。

(二)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

今天,在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环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儿童开始就接受环境教育,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人类的“自觉文化”。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龙岗森林公园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包括林地资源以及林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结合龙岗的实际,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乡等项目建设中,要充分分析对龙岗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林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与水土保持、防灾减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龙岗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加大龙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森林生态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投入,招商引资投入龙岗园林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

经过近10年开发建设,龙岗森林公园得到省、市领导好评,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增砖添瓦,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龙岗游,带动了城关镇龙岭、赵家河、麒麟等村农家乐的发展壮大,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解放思想,接受更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