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机发展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机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近几年来,平罗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涌现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水平、效益高、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各类新式机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平罗县目前已成立农机服务组织56个,其中:农机作业公司7个,租赁公司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45个。总资产达6910.32万元,合作社社员人数860人,农机具总数2737台(套)。2014年签订作业订单465多份,完成农机作业服务面积32万亩,农业机械化作业总收入达1214.3万元,较去年的1009.6万元增长20.3%,使全县耕种收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89.17%。

今年9月,平罗县农机化中心对全县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多数服务组织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平罗县金瑞丰农机作业公司2014年共签订水稻插秧、玉米收割、稻草打捆等各类农机作业合同35份,实现土地流转共1336亩,共完成各类机械作业面积5.6万亩,实现经营纯收入56万元,五年累计完成各类机械作业面积19.5万亩,实现收入1182万元,经营纯收入21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96万元。2011-2013年连续三年被区农牧厅评为先进农机服务组织,2012 -2013年连续二年被区农牧厅农机局授予三星级农机作业服务公司。2014年平罗县金瑞丰农机作业公司在其流转的土地上采取全程机械化种植了小麦套种玉米和单种玉米及玉米移栽示范园区,并先后成功举行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现场会,受到了区、市、县相关领导的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运行模式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建,主要任务是规范和整合平罗县原有的各类农机分散组织,使原有的分散型农机组织成为一个大的整体,这样平罗县的各个农机单位的管理和运作将会更加的方便,工作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平罗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类型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流转土地)+农户,合作社实行统一耕作,统一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都是由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干群参与成立的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用联村合股、公司运营、订单作业、滚动发展的机制,使农机服务组织管理运行更加规范,利益结合更加紧密,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对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方向,开辟村级集体收入新途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农机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现目前农机服务组织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内部管理机构,并且创办了股东大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实行社长(经理)负责制,负责日常的经营服务工作。股东大会是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经营方向、经营决策、财产处置、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机械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产权关系明晰,责任、权力、义务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运行机制科学有效,形成一套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机制。

四、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和效果

1.促进全县农机化水平整体提升,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

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将农机与市场有效的连结起来,既有效的提高了农机产品的机具利用率,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更多的老百姓和消费者接触到了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成本,为机手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效果显著。

2.进一步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了农机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有效承载了基层技术推广、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农机管理工作,为基层农机服务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加快了农机化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提高了农机的规模化作业程度。

3.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随着全县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完善,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认可了农机农机服务组织的重要性,同时依托服务组织,建立并加快了农机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速度,为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4.提高了农民的协作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机服务组织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培训平台,使他们在技术上能够互帮互学,信息上实现了信息共享,有效的增强了人们的标准化生产和协作意识,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5.起到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活跃了农机市场经济

农机服务组织是联接政府部门和农民工作的桥梁,有效拉动了农机消费市场,协助农机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他们能够及时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机手能够第一时间获知市场的最新信息并且及时制定出最完善的决策措施。

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明显

自从平罗县创建了农机服务组织,当地的农机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经营总收入或利润提高30%。全面促进了平罗县的农机市场发展,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全县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影响力不够

农机合作社规模小,覆盖面不大,缺乏竞争力,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机装备结构单一,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较少,特别是蔬菜移栽机械和枸杞采摘机械严重缺乏。

2.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

农机服务组织大都由青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目前全县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处于自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政府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缺乏,运作效率低。这使平罗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许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使服务组织的日常运行和发展壮大受到一定限制。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机库棚建设用地短缺,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等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绝大多数服务组织的农机具无机库棚或场地停放,致使大部分农机合作社机具库棚简陋,有的机具还停放在场院,受风吹日晒雨淋,造成机具老化、损耗严重,给服务组织带来了财产损失,机库用地问题急需解决。

5.成员素质有待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开拓市场、驾驭市场和抗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市场调研水平和信息捕捉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成员政策法规意识淡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对新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技能缺乏,尤其是在新机具的维修、保养、使用技能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6.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近年来,虽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农业机械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大中型拖拉机的价格在5万元到30万元之间,对农民来说购买力有限,造成一些农户只购买了拖拉机而配套比却较低,只满足了耕整地作业,使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的几点建议

1.努力营造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和强化扶持政策,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标准,把政府对农机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稳固下来,同时建立起有利于当地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在资金、政策和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要把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训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培训规划,安排一定经费,定期对服务组织各类人才进行学习培训,切实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员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通过开展“评星定级”活动,建立奖励机制,对示范带动作用强,发挥效益明显的农机合作社或作业公司给与奖励。鼓励优秀管理人才和农机技术人员到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锻炼发展,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管理和经营水平。四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2.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

正确把握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步伐。要进一步对现有服务组织继续进行整合,培育典型,优化内部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实现规模效应。服务组织之间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地域等限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增强规模效应及服务能力。

3.在经营模式上,合理引导股份制经营

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在服务模式上采用代种、代耕服务或租赁农民土地,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服务组织自由经营。

4. 积极拓宽个部门的服务层面,增加各部门的服务意识

农机服务组织的根本一定是为农业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不论发展都什么时候,都一定是秉着为人民服务,为农业服务的态度。这就需要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和提稿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意识,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都需积极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机设备的最大作用。包括农产品的运输以及加工环节,也需服务到位。从内要做到工作人员意识到位,素质到位,能力到位,从外,积极树立农机组织的形象,让更多的老百姓接收和认可农机组织,这样多方面努力,农机组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个良性并且快速的循环当中。

第2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一、发展现状

**农机局下设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农机校三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并设有业务科、推广站、质量监督投诉站下设21个乡镇农机管理站、12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全区农机大户3243个,拥有各类农机维修点51个,专业维修点13个,农机供应点18个,初步形成以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纽带,村级农机大户为依托,集管理、推广、培训、安全监督为一体的管理和服务网络。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今年落实中央农机补贴资金373万元(是去年的3.85倍),带动全区新增机具557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2台,免耕播种机52台,玉米联收机15台,秸秆还田机17台,深耕犁21台,旋耕机59台,田园管理机256台,其他机械25台,受益农户达494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970万元,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共上阵机具6825台套,完成机收面积28.38万亩,机耕面积25.5万亩,机播面积35.98万亩,全区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4.32%,同比增长近6个百分点。

3、跨区机收效益明显。三夏三秋结束后,引导全区280台小麦联收机和71台大型秋耕秋种机械到平度、乳山等地进行了跨区作业,跨区作业面积17.2万亩,实现作业总收入720万元。

4、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大户带动,今年我们新组建了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使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全区16个乡镇、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组成了当地及跨区作业的主力军,并承担起了全区60%以上的收、耕、种作业量,打破了我区素来主要依赖外地机械作业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区农机技术推广站虽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但由于推广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推广。

2、乡镇农机站人员少,工作分管头绪较多,不能专心从事农机工作,使农机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农机具无处存放现象严重。近年来,农机具场库棚、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机化快速发展的短腿。由于场库棚的建设投资大,农民无力承受,建设简易场库棚又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灾害,而且用地审批难度非常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农机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强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为此,我们要抢时奋力,强力推进,加快全区农机化发展进程。

一要高度重视。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耕作效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农机化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到本地发展规划之中,成立领导组织,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政策上扶持。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项目支农资金,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保证农机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努力提升全区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再次,在资金上支持。根据《农机化促进法》要求,区财政每年可适当增加专门经费,用于农机项目配套、农机具补贴和农机示范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扶持、企业主导、项目支撑、大户带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各乡镇也要拿出一定奖励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加快我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步伐。

第3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百万亩水田产业链条。以“引嫩入白”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在工程沿线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利用两年时间,集中对西部哈吐气、建平、黑鱼泡三个项目区块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改造未利用地、宜农地、废弃地、荒地为高产稻田80万亩,改造低产旱田为稻田30万亩,实现新增水田110万亩,新增水稻产量100万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达到以稻治碱、以稻治涝的生态产业效益。同时,项目实施后,能够涵养水源,增加区域内的湿地面积和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系统环境的健康发展。项目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已完成论证、立项等前期工作,正在分区块进行测绘、规划、设计,预计哈吐气、建平两个区块今年8月份即可开工,明年春季投入使用。

能源建设产业链条。加快风电和火电能源建设,实现秸秆就地转化,秸秆灰转化为生物肥料走规模化、循环化、洁净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十一五”末,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力争达到2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力争达到10万千瓦以上。

食品企业产业链条。以绿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形成“玉米—玉米麦芽糖—残渣—饲料—养殖场—粪便—肥料—玉米”循环模式,同时加强玉米麦芽糖生产线的环境治理,打造“绿色生态工厂”,把绿禾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省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

造纸企业产业链条。新盛纸业有限公司工业示范园区节水、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可节约用水100万吨,年处理工业污水200万吨,污水处理后直接排放到苇田,形成“污水—水—苇田—生产原材料”的循环模式。

城市集中供热产业链条。建立集中供热公司,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年用煤20万吨,年用水5万吨。比传统的小锅炉年节煤3万吨,节水2万吨。供热后产生的煤渣直接转化为轻体空心砖。

第4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一、当前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目标,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抓三子、促三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旱情、生猪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

1.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预计达到3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3.3%(现价,下同),牧业产值增长6.7%,林业产值增长5.7%,渔业产值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5.0%。

2.夏收粮豆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但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夏收粮豆喜获丰收。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6万亩,比20*年增加2.7万亩,增长2.3%,单产比20*年提高1公斤,粮豆产量11.6万吨,增长3.6%。从分品种情况看,小麦产量5.95万吨,增加0.13万吨,增长2.2%;豆类产量2.98万吨,增长6.0%;薯类产量1.56万吨(折粮),增长4.0%。

油菜创历史最好水平。近年来,我市加快了优质油料基地建设的步伐,现已成为全省三大油菜主产区之一。今年油菜种植有以下特点:一是种植面积增加。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万亩,增长24%;二是油菜籽产量增产。受2、3月份干旱少雨的影响,单产下降,但油菜产量达1.6万吨,比去年增长13.9%,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主产区乡镇博尚镇、圈内乡2009年油菜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4%,产量占全市总量的53%。在推广倡导连片种植打造万亩油菜基地的同时,把油菜作为一种培肥地力作物来种植,使油菜种植地块的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地力得到改善,降低了烤烟等夏季作物种植成本的投入,助推了当地烤烟的生产,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春茶生产呈现“二减一增”。预计今年春茶产量为1.6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5.1%。(从全国的情况看,今年我国春茶产量大约为65万吨,比上年下降5%,春茶价格比上年上涨10%--15%,但是云南晒青绿茶的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其特点是:一是价格下跌。今年全市春茶的平均价格为7.53元/公斤,比20*年同期下跌12%,鲜叶平均价格为1.59元/公斤,比20*年同期下跌20%。从6月15日调查的情况看,夏秋茶的价格还在下跌,6月15日毛茶售价仅在5-6元/公斤左右;二是茶叶采摘率低,茶农收入减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春茶采摘期间春管春种繁忙,劳动力紧张,加之采茶效益相对较低,春茶采摘率低。茶农来自春茶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如:云县人均减收63.7%。三是名优茶、高端茶、有区域特色的好茶因其客源和消费市场稳定,茶价有增无减;从临翔区坝胡李廷忠茶厂的生产及销售情况看,该厂生产的一款滇红金芽高端茶,每公斤价格高达600元,价格较去年还有所上升,成泰茶叶有限公司加工生产春尖,销售价格与去年一致,没有出现波动现象;双江冰岛茶、云县白莺山茶、临翔区邦东大树茶等售价有增无减。

受生猪价格下跌,畜牧业增产不增收。我市猪肉价格在20*年4月一度达到顶峰,平均价为24.25元/公斤。自20*年三季度开始我市生猪价格开始滑坡,猪肉价格随之下跌,到今年清明节后,4、5两月价格更是急剧下跌。今年上半年,预计生猪出栏56.2万头,同比增长1.0%,存栏205.74万头,同比下降5%;预计大牲畜出栏增长9%,羊出栏增长11%,家禽出栏增长15%。肉产量为4.7万吨,比去年增长5.0%左右。据有关部门市场价格调查显示,近半年来猪肉价格除09年1月受春节影响环比出现上升外,其他月份均出现连续下滑现象。之后缓缓下滑,到今年5月底仅为14.38元/公斤,下跌了35%,平均每月以6.5%的速度下跌。(见下图)

据调查,到今年5月初生猪销售价格降到每公斤7.00元左右,仔猪价格降到每公斤6元左右,仅为20*年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农民养猪效益处于盈亏点以下,给我市的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困难。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11.1%。据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对10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测算,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29元,同比增加143元,增长11%。从收入结构看: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同比增收76.47元,增长25.62%。2.家庭经营收入持续增加。同比增收19.65元,增长2.26%。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同比略有增加。上半年人均财产性收入17.56元,同比增收4.65元,增36.03%;转移性收入人均148.97元,同比增加42.37元,增长39.75%。农民收入来自小春、甘蔗、林业收入的增加,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下降,特别是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减幅较大,部分地方仍存在未兑现甘蔗款的现象。

农村消费势头有所改变。今年,农村消费将受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提高农村商业服务水平和改善农村商业设施条件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积极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大春生产情况较好。因受前期干旱影响,水稻、玉米栽种面积较去年略慢,但随着降水的增加,一些地方现还在补种或栽种,预计今年大春粮豆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据1—5月份农情数据显示,全市秋粮种植153万亩,比上年同期减0.5万亩。其中稻谷种植40万亩,同比慢1万亩,种薯类6.3万亩,同比快0.16万亩;包谷种植101万亩,同比快1.23万亩。秋粮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增加。在水稻种植面积中,优质稻种植18.3万亩,同比快3.2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33.3万亩,同比快3.4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46.9万亩,比上年快2.9万亩,烤烟面积13.7万亩,比上年增4.5万亩。若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秋粮可望增收,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76万吨的目标。秋粮预计增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科技含量提高,栽培技术更新,良种推广面积增加,有利于秋粮生产,粮豆单产预计将提高2-3公斤;二是随着国家扶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增支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税的免征,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

二、推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因素:

一是各级政策对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如:提粮价增补贴力保农民增收。

二是烤烟保农民增收。今年全市已种植烤烟13.7万亩,增加4.2亩,增长44%。预计今年烤烟产值将达3亿元左右(去年1.6亿元),成为今年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从被调查乡镇的情况看,烤烟长势良好,若不出现灾害性天气,烤烟将成为这些烟农的重点增收项目。

三是冬季农业开发成为增收新亮点。今年加大了冬农开发力度,在冬早蔬菜、玉米和洋芋种植上大做文章,扩大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中间管理,冬早蔬菜、玉米和洋芋增产增收,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据统计,今年全市冬洋芋种植面积为8万亩,产量达6.9万吨(鲜薯),比20*年增长2.2%,价格2元/公斤,比去年上升0.4元/公斤;冬玉米种植2.5万亩,比20*年增长7.3%,产量达0.52万吨,增长7.9%,鲜玉米棒的价格高达4元/公斤,价格上扬,面积扩大,为农户带来了不扉的收益,成为今年种植户增收的新亮点。

四是甘蔗平均收购价上升,带动蔗农增收。20*-2009榨季,我市甘蔗平均收购价达234元/吨,比上年增加约12元,仅这一项,促使农民增收0.5亿元左右。

(二)制约因素:

一是生猪和茶叶等农产品价格下跌,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茶价连续两年下滑,给茶农的受益带来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增收的信心。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条件差,地形复杂,坡耕地面积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较大的制约了我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今年1-5月大春作物自然灾害累计发生62万亩,其中旱灾57万亩,从另一层面反应出“靠天吃饭”还是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今年呈现“前旱后涝”,粮食生产仍将受到气候因素影响。。

三是尚未形成健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产品几乎仅以原生形式出售或自食,附加值较低。

四是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依然存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50%以上,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近几年农产品供给格局变化很大,供不应求、供求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交织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将再度显现。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亏损。

三、建议

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和农民收入徘徊风险加大的情况,迫切需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在实现农业稳定发展问题上。要在稳定农产品市场、实施更加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提高农业抗灾抗病能力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做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预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稳定和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加强灾害预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二)在农民增收问题上。除了继续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挖掘农民就业增收的潜力外,需要在三个方面特别关注:一是深刻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予、少取”上下更大的力气,通过提高直接补贴和间接的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动,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实现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做好“放活”的文章。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积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深化农村市场体系改革,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充分发挥扩大内需政策带动就业的作用,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提高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

(三)在优化服务上,帮助涉农企业共度难关。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继续增强。在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关心,更大的支持,帮助企业共度过难关。同时,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契机,切实督促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第5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分析

在20*年下半年,自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开始。20*年,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并波及众多国家,从而演变成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被称为“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是继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成蔓延之势,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信用社尽管参与程度甚微,但在此大背景影响下也难以“独善其身”。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启示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思量着这次危机的教训,找出其显现出的问题,如以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为代表的许多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金融机构没有严格控制风险,为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缺少对风险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又缺乏制衡机制,形成结构性失调,为危机的引发埋下了隐患。其次是过度地追求金融创新导致金融风险扩大化。过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加上缺少有效的机制监管,导致金融风险被严重扩大。还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的缺陷。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同时也导致在问题发生时无法迅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等。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了一个“风险”醒,我想对于风险的控制,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在追求稳健经营中求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以安全营运为目标,以规范管理为手段,着力提高风险分析、控制能力和水平,强化全员、全过程、全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一)合理运用资金营运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增大。由于金融危机已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行业的生意链遭遇破坏,引发资金短缺,流转受阻,导致企业破产,部分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损失。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资产质量,努力降低资产流动性风险。要合理运用资金,要坚持审慎的经营原则,科学判断经济形势。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4.58万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历年新增贷款量,并且几近完成全年计划新增贷款总量。信贷如此放量,为我国历史上罕见,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但重点是能否用到“刀刃”上,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发挥真正的作用。因为如果巨额信贷资金不能投入实体经济,而是大量进入投机领域,不但无助于经济复苏,反而会造成资产泡沫,给经济健康发展蒙上阴影。这对农村信用社的放贷方向提了个醒,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社”的经营宗旨,加大对支农、小企业、小信联保、个体工商户等的金融支持。要加大不良贷款的盘活力度,真正做到“前清后不乱”。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监管齐并进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农村信用社的现状,要生存、求发展,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增强生命力、提高竞争力,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稳步经营,有所新突破,所以创新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必然选择。但在求创新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追求短期的目标,把打包后的金融产品称之为创新产品,或急于投放,而忽略风险,同时金融监管要一同并存的。因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相关。可见创新有创新的好处,但问题是对创新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同样也会导致高风险的产生。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整体性、严密性和有效性。完善相关运作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并提升执行力建设。结合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业务特性、风险类型、经营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改进金融监管风险管理模式。所以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在未来应边鼓励金融创新,边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缺一不可。在新的农村金融制度下,农村信用社应坚持稳健经营的方针,加快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严把信贷管理,降低信用风险。

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部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被迫关停,经营者出逃,导致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出现信用风险。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更要未雨绸缪,及时注意了解、跟踪客户的变化,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一是贷前调查要把好风险准入关。信贷人员应多渠道、多层面、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借款人或创业者的道德品质、经营状况和社会负债等情况,同时要重点关注与经营相关度较高的参考数据如纳税、销售等指标,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潜力和产品竞争优势、销售前景、持续发展能力。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地分析,了解其资金动态,客观评价其经营状况、销售业绩和风险情况。要深入了解担保人的担保资格、经济实力和信用状况,了解抵押物的真实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此次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在信贷环境改变下,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放款机构把房子收回来再卖,就很难实现,房子难卖出去或是因房价卖的过低而导致亏损。所以对于清楚了解抵押物的真实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是必要的,同时也是防止变为不良贷款的准入关。二是贷时审查要把好风险控制关。风险部门要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客观评价国家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贷款发放时,要严格按照信贷管理部门的批复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改变担保方式或降低贷款条件。发放贷款时,要重点审查是否由借款人本人持身份证办理贷款业务,贷款资金流向是否符合贷款用途。当前要重点防范由于企业融资难而滋生的自然人帮企业顶名贷款、关联企业连环担保贷款、内外勾结虚假评估抵押物担保贷款等。三是贷后检查要把好风险管理关。要进一步拓宽对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收集渠道,定期了解借款人、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资金投向,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和检查。要健全贷后检查记录,对大额贷款要定期作出调查报告,对检查出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

第6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5-05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由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自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是现有信贷产品中一类特殊信贷业务,介于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之间,既具有政策性贷款刚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业性贷款自担风险特征。在现阶段,开展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是为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以其特有的职能和优势,在履行支农职能、实现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当前粮棉油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信贷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对于做好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推动全行业务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基本特点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特征,准政策性贷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贷计划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足额供应,实行基准利率。

2.承贷主体多元化,包括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集团客户等。

3.对借款人要求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4.实行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财政不兜底,自负盈亏。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作用与成效

(一)鸡西市2006―2008粮食年度粮食生产情况与总体趋势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鸡西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详见图1。

(二)近几年准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2006粮食年度收购准政策性粮食72万吨,占商品量的28.57%;2007粮食年度收购44万吨,占14.33%;2008粮食年度收购16万吨,占5%;虽然受2007粮食年度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2008粮食年度国家全面启动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准政策性贷款发放逐年减少,但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几年粮食丰收,物价连续上涨,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低迷,受产业政策、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外地粮商少,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鸡西市分行迅速确认辖区内收储企业的贷款资格,核定最高额度,及时发放准政策性贷款,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正如虎林市市长所说:“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使广大农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售粮,并能卖上好价钱,从中获得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为农村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2.社会作用突出

粮食企业季节性收购明显,融资量大,有效资产少,融资困难,不采用全额抵押担保的方式,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农发行顺应粮改的需要,在推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准政策性这一贷款品种,填补了“政府想办的、农民所需的、商业银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领域的需求。仅鸡西地区2004―2006粮食年度在国家没有启动政策性收购的情况下,累计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2.31亿元,共支持4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45.77万吨,收购辐射46个乡镇、459个村屯和11个国营农场,受益农户19.3万户。2006 年以来累计为地方增加税收达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 000余个。农发行也是当地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最高的银行,充分发挥了支农领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08年鸡西市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0.23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31.62万吨,帮助企业实现收入22.28亿元,获利1.05亿元,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农发行也实现收息7 459万元,间接带动了存款、中间业务等全面发展,为完成全行利润计划等各项经营指标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三赢。

(三)准政策性贷款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6年,将收购贷款的对象明确界定为在农发行开户并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其他具有相应资格的企业纳入了准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享受准政策性贷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从以上数据看,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准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行业覆盖面有较大的拓展。

(四)准政策性贷款效率较高,杠杆作用明显

从鸡西市情况看,准政策性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的7.27%,虽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加工企业经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以质论价。有的还采用订单方式收购,如鸡西市兴达、海泰及农垦爱邦等公司均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购粮食全程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也获得更高收益。企业效益提高,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企业规模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鸡西兴达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鸡西市第一粮库下岗工人就达110余人,同时,对农发行经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年来,鸡西市分行此项贷款累计获得利息收入4 0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50余万元。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连续三年得到鸡西分行信贷支持的5户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资产总额保持增长的有4户企业,占比80%;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的有5户,占比100%;实收资本增长的有1户,占比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有4户,占比80%;利润总额增长的有3户,占比60%。可以看出,通过对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空间得到稳步提升。如鸡西市兴达制米有限公司,在农发行信贷支持初期,是单一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几年来,通过农发行信贷支持,成为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是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重点出口企业,企业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再如,黑龙江农垦爱邦实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粮3万~5万吨的小型加工企业,通过几年投放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现已成为年加工原粮近15万吨,集粮食加工、麦芽发酵、稻壳发电、城镇供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资产也由原来不足5 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以上,由过去抗风险能力较低转化成现在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保证充足的优质企业。

三、准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续

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主要特点体现为:政策性强、制度规范、管理成本低、贷款份额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购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购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购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控市场等需要,而实行的国家及地方各项储备的粮食收购,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购属性的最低价收购、托市收购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鸡西市收购中央储备粮共46.36万吨。2007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水稻42万吨,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市场价格比国家制定价格(0.82元/斤,国标三等)低,而玉米未启动最低价预案,原因是当年玉米市场购销活跃,市场价格高。2008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指标218.4万吨(含佳木斯桦南县、七台河市),在鸡西地区实际收购160.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动荡,粮食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国家推出临储粮收购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利益。从几年来的粮食购销实际情况看,政策性贷款应对粮食市场特殊情况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市场的常态下,发挥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

2.严格的质价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质价政策性强。2008年度粮食质量较好,2009年度粮食质量较差,等外粮多,农民如何销售手中的等外粮将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二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定价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场形成稻强米弱的格局,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国家及时出台了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但计划指标分批下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既给相关部门协调运作增加了难度,又引起了大量农民恐慌性卖粮,使本来能保护农民利益的、较为合理的定价,却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大部分利润被粮食经纪人等中间环节侵占了,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场价格。当政策性粮食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时,指导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丧失调节和引导种植结构的能力,会使某一品种产量居高不下,收储压力增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定位的合理性进行调研,以达到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

3.代储企业的被动投入容易转化成农发行贷款的隐性风险

有些企业原有条件差,为了达到临储库点的标准,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临时储存时间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最后形成新的亏损或外欠债务的增加,直接给农发行贷款造成隐性风险。

4.实行政策性收购对加工企业乃至下游产品的冲击

一是政策性粮食大量收购后,对加工企业和相关的农副产品冲击加大。政策性收购启动后,市场粮食价格会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成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形成了不收购、不生产、不亏损,收购越多、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怪圈。以2008粮食年度大豆收购为例,国家收购临储大豆的价格为3 700元/吨(三等),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为3 300元/吨左右,差价400元。为了减少亏损,有的油脂加工企业被迫采购进口大豆进行加工,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国进民退”的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和粮食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而指定的收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其他企业低于政策价格入市收购,根本收不到,高价收购又要亏损,由此,导致粮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这也是造成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购的必要手段

1.农发行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财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储备规模来保障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国际国内粮食起价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能够启动,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限制;三是粮食产业属弱势产业,利润率低,季节性收购明显,资金需求量大,商业性贷款业务受到资金和计划的双重约束,难以对粮食收购提供有效的支持。总之,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都难以有效解决收购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2.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支持民族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粮食价格也形成对接机制,国际粮商和跨国公司正陆续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对我国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如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近70%的大豆压榨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和参股。目前,我国8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控制在国际大粮商手中,而且还有继续向其他品种扩张的趋势。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食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2009年在鸡西市也进行了相关布局的调研和运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有或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来农发行对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经形成了贷款投向的清晰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化。我们认为,这项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随着粮改深入,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将逐步健全,粮食物流将会逐步顺畅,国家除掌握必要的储备外,市场流通将成为主导,这是准政策性贷款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三是通过多年来的信贷支持,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群体,继续支持,可把他们打造成大型的粮食骨干和支柱企业,实现农发行贷款业务持续有效的发展。四是通过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对农发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粮食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是农发行拓宽粮食收购渠道,积极支持多种形式收购的重要手段。鸡西市分行2006―2008三个粮食年度累计对16户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7.72亿元,收购粮食46万吨。

在实际操作中,加工企业真正能够提供优质资产进行抵押的并不多,为方便粮食收购,企业多建于县(市)郊区,部分经营用地的取得方式为租赁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农发行现行规定,设定不了抵押价值或抵押价值较低,直接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价值。受此限制,农发行投放抵押贷款的额度也较低,职能占到企业贷款总需求的10%~30%,个别甚至连10%都达不到。同时,加工企业自身流动资金不足,原因为:一是大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二是粮食原料收购季节性强,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三是粮食产业利润率较低,完全是靠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四是企业多采取先货后款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形成一部分结算资金占用,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性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准入门槛较高,信用等级需达到A-级以上,一般要采取担保的贷款方式;②加工企业可办理有效抵押的资产较少,以全额抵押方式投放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企业收购资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原本利润率就较低的加工企业获利能力将更加有限;④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粮食的,农发行仍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到购贷销还,不能周转使用,这与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矛盾。所以说,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四、当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社会敏感度提高,政策刚性增强

2010年以来,受物价上涨过快、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支持粮食收购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全局,关系到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国家宏观调控、长远规划的重要一环,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市场环境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一是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加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市场放开后,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粮食资源而展开的“收购大战”频频发生,导致市场供求扭曲、价格波动频繁。二是部分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现在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场主体实行“购加销”一体化经营。生产经营环节增多,市场风险点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四是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从市场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现货交易之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这在规避传统风险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三)准政策性贷款的对象基础薄弱,倒逼贷款现象使农发行监管责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导致准政策性贷款投放缺乏足够的市场载体。几年来,受应急、应季缓解局部性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制约,择优投放贷款的空间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鸡西地区全辖4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A级以上客户13户,只占31%。全市16%的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资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取得的,实际达不到农发行的认定条件,因而贷款的发放存在着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其贷款主要用于委托粮食收购,导致贷款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如果市场价差超出风险保证金,委托客户续存难度大,就会将风险直接转嫁给企业和农发行。粮食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年一度集中收购,分期销售,光靠对报表、现金流、产成品的监督远远不够,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因此,只能靠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来保证贷款安全,农发行监管责任日益加重。

(四)准政策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安全措施无法覆盖风险全部

粮食购销类企业一般以贸易为主,流动资金多,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较弱。截至目前,占用农发行贷款的粮食企业有效资产值仅为3.7亿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8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0.88亿元,有效资产抵押值为1.85亿元。而鸡西地区年均粮食收购贷款需求量为30亿元左右,有效资产抵押值仅占贷款需求的6%,而且变现难度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仅靠10%~20%的风险保证金来覆盖,贷款风险难以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安全措施无法到位。如果要求企业实行抵押担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难以满足贷款需求;二是贷款费用支出较大,企业难以承担,并且个别企业也难以落实担保公司的条件。

(五)准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清晰,在操作中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政策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对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来讲,如果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就会使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增强,市场价格上扬,导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并通过准政策性贷款向农发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从紧的信贷政策,压缩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削弱,市场价格下降,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时政策风险增加。

(六)准政策性贷款承贷主体的多元化,使信贷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客户结构复杂。目前的贷款客户,既有购销流通企业,也有产业化加工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股份企业,也有上市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农发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二是客户贷款种类复杂。有的企业在农发行既有准政策性贷款,又有政策性贷款,有的还有商业性贷款,各种信贷资金相互交织,分类监管难度较大。三是客户市场复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涉农优质客户渗透,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新型市场主体增多,但发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或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客户营销与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准政策性贷款性质界定的不足,限制其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界定偏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发行把准政策性贷款仅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贷款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也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二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与个别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交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目前,既可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即收购贷款,也可使用商业性贷款,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由于对准政策性贷款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使得准政策性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综上所述,准政策性贷款在制度设计上需更加完善。

五、结合鸡西地区实际,提出推动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全局的高度,明晰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战略定位

一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收购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应该围绕“因地制宜、防控风险、力争多投”的指导思想,来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二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应有助于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从综合效益来讲,政策性贷款要优于准政策性贷款。对于粮食收购应尽可能地促成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提高调控贷款在支持收购中的比重。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既符合准政策性贷款条件,又符合商业性贷款条件的,应尽可能地选择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如加工企业就更适合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二)强化管理,准确把握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中心环节

在经营管理中,鸡西市分行始终严格执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要求,抓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和收贷收息三个重点环节,明确工作职责:客户经理负责贷后管理,行长、主管副行长承担相应管理和监督责任,层层签订库存监管责任状。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规定动作不得简化或省略,关键环节的制度执行必须有据可查,杜绝在坚持基本制度上走过场。支行承担贷款发放并按进度供应资金,监督收购,市行抽调力量监督库存和法人代表,并严格执行库存动态监管、企业法人离城报告制度。

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力度,鸡西市分行创新了检查方式,成立了贷后督查大队,重点履行粮食库存督查职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队对全辖13个新粮库点进行每月两次巡回检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业专职检查库存,如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直接追责到基层行行长、主管副行长、驻库信贷员,有力地保证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全市粮食贷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如虎林市农垦庆丰粮油加工厂异地储粮,督查大队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万元粮款,避免了贷款风险的升级。截至2009年10月末,鸡西市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实现本息“双结清”。2010年,为加强对2009年度收购的新粮管理,在各基层营业机构正常监管库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组建了三个库存监管小组,配备专车,坚持每月50%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检查库存。粮食库存是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库存有保证,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就可规避。

(三)通过信贷手段创新,破解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两难”的问题

1.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加大库存监管的同时,鸡西市分行还加强对企业法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风险监管。一是在资格认定时,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据,根据出差日期看前后有无可疑资金流出或流入,通过企业纳税情况来判断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纪。如法人代表道德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在日常库存监管时,定期对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行为进行跟踪监管,并由支行行长最后做出判断,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如2009年,在对某企业监管时,发现一户重点贷款企业法人有做期货交易的传闻,市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最后发现是竞争对手制造的传闻。三是在贷款全过程中,重视并建立与“法人代表面谈”制度。四是在贷后期间,通过在粮食企业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动,形成讲究诚信经营、防范法人道德风险的良好氛围。

2.贷款方式的创新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时,鸡西市分行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还采取了浮动资产抵押、保险和与法人代表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敞口。目前,鸡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业联保制,这是一种区域内加工企业联合会的形式,是在企业内部规范行为,形成互为制约的一种模式。

(四)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净化信贷整体环境和提升客户竞争力

鸡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营销原则,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潜力以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在逐步收回存量贷款的前提下,稳步实施客户退出机制,对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效益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资信不好的企业逐步使其退出鸡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围。2009年1至8月份,累计强行退出7户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差、抗风险能较弱的粮食加工企业;逐步退出6户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历史包袱重、内部管理混乱、不配合信贷监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对象时,始终坚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开花。特别是经过2008、2009两个粮食年度的审慎经营,明确重点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军供粮加工、外省地储粮收购等粮食企业;三是大型集团客户进行委托收购。禁止:一是对纯贸易类企业收购贸易粮赌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二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自营收购发放贷款;三是对政策性与准政策性混收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实施分类排队和客户退出机制引入,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和贷款结构,使鸡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动权,有效的预防和化解了信贷风险。

(五)立足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范围。准政策性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体现的是国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应当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因而不能把准政策性贷款简单等同于粮食收购贷款。建议根据农发行支农职能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补偿机制。鉴于准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应该建立比其他贷款业务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认同和认可,在财政不承担补贴责任的情况下,允许农发行提高对准政策性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比例,以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从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运作成效,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工资、费用以及其他资源分配挂钩。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7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通过调研,全面准确掌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总结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破解发展瓶颈的办法,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二、调研形式

采取统一调研时间、统一调研内容,分行业、综合调研等行之有效的调研形式。即由市委农工部牵头,组织市农业局、果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供销社等农口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五个调研组,每个组选择3~5个合作社进行重点解剖式调研,分析办得好坏的原因,并形成单独的调研材料。

三、调研时间

2012年7月27日至7月31日。

四、调研内容及方法

1、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数量及构成(农民、非农民等)情况。查看合作社章程及社员名单。

2、社员出资情况即现金入股、实物折价入股情况。查看章程及出资情况表。

3、合作社章程及岗位职责、组织活动、民主管理和监督、生产管理、财务、利润分配、风险保障、社(会)员档案管理等制度是否建立和是否切合合作社实际及执行情况。查看制度牌及有关记录,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及2-3个社(会)员。

4、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情况,主要包括是否提供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资金等服务情况。查看有关记录并随机询问2-3个社(会)员。

5、合作社社员(成员)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的组建及活动情况,合作社的民主决策情况。查阅有关记录并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及2-3个社(会)员。

6、合作社的经营及收入情况,主要包括年销售收入、纯利润、公积金、公益金及第二次分配等情况。查看合作社帐本并随机询问2-3个社员。

7、财务制度及财务人员情况。查看制度牌、财务票据及有关会议记录等。

8、利润分配制度及实际分配情况。查看合作社帐本并随机询问2-3个社员。

9、合作社与农户联结的形式及效果。查看协议(合同)、带动农户表册等,并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及2-3位农户。

10、决策的方式。查阅有关记录并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和2-3个社(会)员。

1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询问合作社组织负责人和2-3个业务骨干。

五、调研组成员及分工

六、调研要求

第8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同大家一同工作了八个多月。这八个月里,年3月17日到市农机总站工作。得到农机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得到市委市政府与省农机局的关怀。回顾过去可以说,完成了市级目标任务及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此向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谢,向同志们表示感谢。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市委提出的重新审视牡丹江、重新谋划牡丹江、重新定位牡丹江的三个重新“要求。通过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农机部门调研会议反复研磨,并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多方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对农机战线近年来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谋划。

总结经验,一认真调查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遵循。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工作实践中感到牡丹江的农机工作有”五个必须、五个不断“经验和做法值得继续坚持:一是必须坚持跳出农机抓农机的思维方式,不断开发农机化发展的多种功能,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促进农机化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二是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机工作,不断提高农机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和标准化进程中,促进农业分工分业,加快农机现代化建设。三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推进农机工作,选准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不断探索解决滞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避免求全面而无所作为。四是必须坚持农机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园区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不断争取更多的农机产业化项目,并促进农机项目向农业园区聚集。五是必须坚持农机外向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做大做强农机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牡丹江农机事业对俄、对韩、对台的开放度。

谋划思路,二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我市农机未来发展方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中确立了牡丹江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工作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为主线,抓思想、抓落实、抓项目、抓平台、抓改革、抓典型、抓突破、抓增收,大力发展农机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做到五个必须、五个提高”和“四个建立”为我市确立的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领先、新农村建设全省率先、城乡一体化全省创先、国际化农业全省争先,农村改革全省闯先,提前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目标而努力奋斗。

做到量质并举、结构合理、科学配备,五个必须、五个提高“一是必须处理好”量“和”质“关系。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二是必须在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推进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农机农艺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三是必须提升农机监督管理能力,强化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水平。四是必须培育和扶持农机推广体系和服务组织发展,促进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五是必须结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农机科技示范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根据牡丹江市不同耕地条件和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化耕作模式提出”四个建立“即:200万亩粮食作物耕地上建立保护性耕作栽培制度;150万亩经济作物耕地上建立深松为核心的保护地栽培制度;300万亩坡耕地上建立特色深松免耕栽培体系;65万亩水田建立秋翻整地、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的现代耕作栽培制度。今后的工作中。

二、按照科学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总思路。

自然灾害频繁、金融危机、经济总体下滑等诸多不利因素交困的情况下,年。千方百计破难题,脚踏实地抓落实,农机化工作继续呈现出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为今年全市农业生产大丰收,粮食总产40.4亿斤,农民纯收入7500元做出了贡献。

重落实,1抓生产。充分发挥农机生产作业作用。一是抓好冬训工作。共完成农机培训20672人次,其中:新驾3922人次,复训7865人次,农机管理人员290人次,其它8595人次,占应培训人数21000人次的98.4%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农机实用信息1030条。二是抓好冬检工作。全市检修链轨拖拉机578台,占应修的100%检修胶轮拖拉机4066台,占应修的100%检修小四轮拖拉机10296台,占应修的100%检修大型农具应修5653台,占应修的100%三是春耕整地工作落实到位。共完成机械整地396.8万亩,其中:深松整地40.8万亩,80%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全市完成机械播种628.1万亩,其中80%面积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四是抓好作物田间管理。指导各地加大机械田间中耕管理力度,通过机械中耕,松散土壤,促进土壤水气循环,提高土壤接纳蓄存雨水能力。五是做好秋耕整地工作。截止到11月6日,全市完成整地286.3万亩,完成任务数的103%其中深松整地225.4万亩。

促提高,2抓发展。农机补贴拉动农民投入效果显着。今年,市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到两批国家购置补贴资金2541万元,比上年1612万元增加了58%拉动农民投入5453万元,购置农机具3513台套。

重管理,3抓服务。组建扶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全市共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43个。根据合作社经营管理不一的情况,提出扶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各县(市加强了合作社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示范,4抓推广。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围绕我市大豆、水稻等传统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展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和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结合”大豆振兴工程“全市实施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面积达80万亩;实施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市已引进6台等离子体处理机,设立6个试验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工作。

保安全,5抓执法。为农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一是集中精力抓好拖拉机落户和换发牌证工作。全市2005式拖拉机牌证换发达85%以上。二是争取财力抓好拖拉机安全警示标识的安装工作。目前已安装拖拉机发放反光牌1000块,粘贴反光标识23500条。三是集中人力抓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目前,全市拖拉机检验率达85%检验拖拉机44671台。四是深入开展拖拉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市已经清理拖拉机”黑车“落户3728台,清理”非驾“办证2705人。落户办牌照拖拉机52554台,占拥有量80093台的65.6%办理驾驶证的拖拉机驾驶人39810人。

三、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农机局后,自己本身是个业务干部。努力学习特色理论,注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修养,注重自身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注重提高领导能力。有幸参加了省委党校第18期正处级经济班的学习,使我自己感觉有了明显的进步。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一立党为公。履行党组书记职责,抓好本单位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市委第五组中综合排名第二。注重领导班子建设,落实领导班子建设年任务,班子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第9篇:农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本刊讯 农业部、财政部日前制定并印发了《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标志着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正式启动实施。今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并且,今年在补贴资金结算级次下放、农民全价购机、选择部分机具普惠等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操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力度。

今年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等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机具。在此基础上,各地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在这些农机类型中,对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和棉花采摘机等提高了补贴标准。另外,今年玉米收获机仍将是补贴重点。

农业部试点建设1000个“美丽乡村”

本刊讯 日前,农业部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试点建设10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农业部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新型农村清洁模式。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农业部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成熟、实用的技术与模式,推进现代科技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在试点村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数 字

6人/分钟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中招,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人们一生中患癌概率为22%。其中,肺癌、胃癌、肝癌成为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781元

2012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小麦生产亩均成本达到781元,比上年增加12%,亩均收益409元,同比下降了13%。按我国去年生产11791亿斤粮食计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中央财政投入的生产性支出超过0.4元,而用于补贴方面的支出则达到0.14元。

0.015:50

从2月20日起,铁路货运价格平均每吨货每公里上调1分5厘,上调幅度近13%,远超市场预期。铁路货运价格上调对农产品“北货南运”影响最大。据估算,东北大豆南运或涨30-50元/吨。

55%

据国土资源部调查,2000―2002年,超过60%的地下水资源是属于1到3类的标准,而到了2009年,四类和五类水质占到了73.8%,2011年,全国城市55%的地下水是较差至极差的水质。

8000元

《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发现,80后单身女性心目中的恋爱“起步价”(指当今流行的择偶标准,对于对方的月收入的起步标准):上海(9964元)、深圳(8437元)、北京(8149元)、杭州(7828元)。女性理想男友的最低收入一项中,哈尔滨90后女生要求最低,为3712元。福州的70后女生要求最高,她们理想男友的最低收入为92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