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调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技术环节;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经营森林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森林的法定性文件。
现行森林经营方案与过去的森林经营方案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强调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而过去的森林经营方案则突出木材的永续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时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从而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森林产品主要包括木材、木质产品、水、食物、饲料、药物、燃料等,环境服务功能主要指保护功能、就业、游憩、野生动物栖息地、景观多样性、碳的减少和贮存等,这些森林产品及环境服务功能都有依靠森林经营活动来实现。因此,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导森林单位科学经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三大效益的重要举措。衡量一个森林经营方案好坏的标准时看其是否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的经营运行机制。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反映了方案在技术层面上的先进性,社会可接受反映了方案与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符合性,同时也反映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等,即方案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编制方案的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熟悉林业法律法规及制度。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技术环节。
1.森林资源主体功能的提出
确定提出森林经营单位特定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哪一类编制单位,都应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要进行考虑和布局安排,从宏观上把握该区域森林资源的主体功能和作用,因此,组建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编制班子很重要。
2.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特定区域能提供森林经营的自然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及成败经验教训,目的是将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与上述基础条件相耦合,明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目标。
2.1自然条件
分析水平区域、垂直区域与发展方向的适宜性,主要有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自然地理区划、经济地理区划等;地质地貌包括海拔、主要山脉及走向、地形切割、基岩等;气候包括降雨量、无霜期、有效积温、最高最低温度等;水文包括主要河流、河床特点、洪水危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土壤包括母质、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土层厚度及理化性状等;植被包括地带性植被种类、生长状况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林业及林业经济在当地的地位与价值,包括行政区划是否吻合到森林经营系统。人力资源包括人口与民族组成等,经济收入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交通条件包括水运条件,分类调查落实在图上,通讯,电力,林区发展(科教、文、卫、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
2.3森林资源
评价现有资源的特点、利用程度、水平及林地潜力,要求确定是否通过补充调查修正到编案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专业调查包括数、表检验,生长量与消耗量,不同材种出材率,立地类型划分等。
2.4森林经营现状及成败经验教训
包括机构及人员、营林生产、森林采伐利用、森林多资源利用、林政管理与森林保护、林业科技与推广、林业基础设施、林业重点工程等。
3.划分经营类型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公益林、商品林、天然林、人工林类型基础上,重点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与培育目标相符,实现定向培育,利于集约经营,区划更详细的经营措施类型。如以培养不同材种为目标的森林要划分不同类型,以经营林化产品为主的森林也要单独划分类型,原则上可参考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编制的经营措施类型表并进一步细化。
4.确定经营方针
经营方针是编案单位未来的经营方向。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方案中具体体现,应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方向性和简明性,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如国家林业局对今后五年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是: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
5.明确经营目标和任务
既有总目标,也有终极目标 。经理期的终极经营目标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阶段指标;森林经营发展总目标是当地国民经济或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既要考虑经济指标,还必须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建立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目标一并考虑。经理期的经营目标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基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林地高效利用为原则,以规划设计为依据进行制定;要求森林功能、产品效益、森林结构、基础建设等直观明确,切实可行,依据充分,;利于评估,并且具体化和定量化;充分体现经营单位经本理期内森林资源结构调整方向和产品生产与森林社会化服务方向。为实现目标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就是任务。制定目标任务要积极稳妥,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好高骛远,应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6.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经营措施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目标的途径,是整个经营方案的技术核心,涵盖林业产业。合理年伐量的测算与确定;要分类确定主伐年龄、计算轮伐期,根据编案单位具体情况选择森林成熟年龄和采伐量计算公式,并对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主伐方式。其次。根据营林工作需要,选择实施抚育间伐、低产低效林改造或其它采伐措施。确定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在;包括现有林管护、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及更新采伐。确定商品林经营措施:现有林培育、人工更新、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主要考虑树种选择、整地方式规格、造林密度、幼林抚育次数与季节、科技新成果应用等。确定木材产品方案:对采伐蓄积量进行商品性与非商品性采伐蓄积分配,并以商品性采伐蓄积为基数规划木材工业,得出木材及木质产品方案。选择非木质资源经营项目及确定产品方案: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技术保障确定非木质资源利用项目包括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及林下资源开发等。
论文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 水资源综合规划 层次分析法 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 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自然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计算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关键词:贵州地区 公路项目 可行性论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等级公路新改建项目迅速增加。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及重大技术方案进行比较,推荐最佳方案,估算所需投资并进行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山区公路建设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贵州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结合当地的实际,本文就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下。
1.研究设计思路及理念
贵州地区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特定环境下,我省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应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贵州地形条件复杂,路线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同时地质、气候条件多变,影响着交通路线的布设。设计者在考虑总体方案时应结合山区地形,使路线与景观协调,桥隧相连,相得益彰。
在公路等级的选择上,设计者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克服常规思维模式,充分考虑各种路线方案的利弊,慎重进行公路等级方案的比选。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条公路建设项进行分段拟定等级标准,以确保其实施可能性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将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选定路线方案时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这也是国家开发西部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设计者还要转变在工可阶段只重视路线走廊带方案,轻视细部研究的工作方法。因此,设计者在工可阶段要重视方案的细部研究,为下阶段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工可阶段要加强工程地质勘察,特别是对大型构造物、不良地质地段进行详细勘察,以确保方案技术的可行性。
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分为预可行研究阶段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方案选择;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节能分析;实施安排等。首先根据上级任务书安排在1:5万或1:20万图上确定路线基本走向,确定交通及经济影响区域。进行社会经济、人口、资源调查、交通事故调查、路线勘察、征求当地政府部门对路线走向意见,现场调查主要控制点位置,确定主要工程规模,分析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等,主要从技术上论证方案是否可行,分析研究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按照预可研和工可研不同阶段深度要求,提出项目建设工工程数量及实施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并提出主要材料及人工数量,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力量确定建设工期安排;进行经济费用调整,用影子价格对土地、钢材、木材、水泥、沥青等进行调整,对汽车运输成本进行影子价格调整,由建设费用调整为经济费用,进行国民经济效益计算、收费计算、经济评价及敏感分析、财务评价及敏感分析、借款偿还能力分析等。
3.目前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问分析题
3.1基础资料少
目前,国内统计制度及统计口径还不完善。如有的经济指标一些地区用不变价计算,有的按当年价计算,各年度不统一,难以统计分析;占公路运输7%-10%的公路运输部门车辆的运输量都有统计,而非公路运输部门车辆根本没有统计资料。从交通大队报表查到的交通事故资料和在基层到的数据有一定出入。国营和集体车辆运输成本可以收集到,而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车辆往往收集不到。交通量资料,多数国省干道观测站数量不足,某些观测人员缺乏经验,统计队伍不稳定,影响了交通量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基础资料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分析,预测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各级部门要抓好基础工作,从组织机构和法律上加强统计和资料管理,保证数据资料的质量。
3.2理论不完善、参数不配套
3.2.1经济预测没有统一的预测方法。为了进行交通量预测,就必须进行经济与交通相关分析,也就必须进行经济预测,所用的经济指标较多,有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预测方法较多,主要有:
(1)调查7年至10年历史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法、投入产出法、经济优化规划法、系统动力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预测。
(2)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结合专家预测法进行预测。往往我们采用几种方法进行预测,分别采用不同预测结果进行交通增长率预测,找出相关密切的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由于经济发展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找出经济预测方法,同时社会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有其不可预测的一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很困难。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平稳,近期预测是相对比较可靠,远期预测值可控制性较差,预测年限一般不超20年。
3.2.2公路减少交通事故节约的费用。根据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公路改建或新建导致交通事故减少,其节约的费用以事故率差及事故平均损失费计算。通过多个项目计算可以看出,从各个部门调查得到的公路交通事故平均损失费不真实,统计资料往往要比实际少;另一方面,国内现行制度统计得出的只是直接损失费,没有考虑因交通事故而引起的国家生产损失和家庭等间接损失。新建公路吸引旧路交通量,而使旧路交通状况大有改变,而减少交通事故,其节约的费用也应考虑进去。
3.3没有完善的从事可行性研究机构
在从事可行性工作人员组成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较大比例,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工程技术方面经验丰富,但经济知识相对不足,多数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造成目前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公路工程本身的论述虽比较全面,分析比较深刻,而经济评价、交通量预测深度不够深刻。另外,从事可行性研究工作人员经常变动,从而影响工程可行性研究提高水平的提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培养经济、交通人材,建立比较稳定的工作机构,把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4.工可研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4.1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使用影子价格,计算期内各年均采用基年的价格,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财务评价采用财务价格,对于物价上涨因素,在进行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分析时,原则上宜作不同处理。
4.2公路建设及养护所涉及的主要投入物,包括钢材、木材、水泥等一般投入物和劳动力及土地两种特殊投入物必须使用影子价格;维持车辆营运服务的投入物,即车辆营运成本的构成要素,如司乘人员人工、燃料、轮胎、保修、零配件、折旧等必须采用影子价格。
4.3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并未发生实际资源的增加和耗用,不计入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转移支付”分为二部分,一是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如税金、补贴等;二是信贷转移支付,如国内贷款转移支付,如国内贷款利息等,但利用外资的国外贷款利息不能作为“转移支付”扣除。
5.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而贵州等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如果偏离实际,技术标准把握不准,国民经济评价失真等,将严重影响西部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结合实际及相关理论,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证和分析,以促进西部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交通部规划司.全国交通系统计划处长培训教材[Z].交通部规划司,2006.
关键词:城乡;发展;道路;规划;研究
一、城乡路网规划对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城乡公路是城、乡(镇)、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重要的经济活动脉络,主要完成干线公路网上交通的集散,并将广大农村区域的乡村和集镇联系起来,城乡公路以最便利的通达性为主要目的。制定科学的公路网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能够有效的达到提高公路网运输能力,满足公路交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目的,且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保证。
二、城乡路网现存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乡公路网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仍不能满通需求。路网的饱和度为1.02,里程饱和率49%,其中干线网饱和度1.12,里程饱和率63%;县(区)乡路网饱和度已达0.98,里程饱和率47%。说明大部分的干线公路和主要县(区)级道路处于饱和状态,路网上时常出现交通拥挤和阻塞现象,导致运输车辆延误增大,运输成本提高,交通事故率上升等不良后果。
从网流量分析看,路网流量为2286 辆,其中干线网流量高达9691 辆,说明交通量主要集中在干线公路上,但干线公路上的机动车交通测算后竟高达26.8%;网事故率为127 次/车公里,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干线公路上。其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县(区)乡路网布局结构的不完整,致使部分原应由县(区)乡公路承载的的以农用车、非机动车为主的区域内部交通进入干线公路,不仅影响干线公路交通的通行,而且导致干线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上升,影响整个公路网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城乡路网的规划原则
城乡路网的规划应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建设投资效益为中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服从城乡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要求;
??2、满足城镇及农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公路建设适当超前,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
??3、遵循“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运输业”的战略方针,注重公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和衔接配合;
??4、城乡公路网布局要与干线公路网及相邻地区交通网络相互协调;
??5、遵循交通部“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边建网”的公路建设方针,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使公路网布局具有合理的时间层次和空间层次,既要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又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分期的实施安排。
在上述规划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工作过程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模型计算与专家经验相结合,远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总体目标与具体实施步骤相统一的效果。
四、城乡路网的规划方法
城乡路网规划应采用总量控制法进行编制。这种方法从区域内交通总需求出发,公路网通车里程和等级结构总量上把握公路网发展规模,并由此进行布局优化。
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对城乡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模型,对现有公路网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揭示其主要问题和基本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总体思路和途径;
??2、在对城乡社会经济和交通需求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预测,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需求状况,确定城乡公路网的发展战略、合理建设规模;
??3、运用布局优化原理,按分层逐次递归的方法对城乡公路网进行布局规划和论证评价;
??4、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五、城乡公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
城乡公路网规划的评价是指采用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对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以及规划方案的适应性等进行全面考虑,在发现公路网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为完成公路网规划提出建议,并采取具体的措施,进一步论证公路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城乡路网规划的技术评价是从路网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及运输要求的角度出发的,对城乡公路网密度、等级、布局结构、适应性,通达性等技术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对路网规划的经济评价在规划中则偏重于建设资金的投入分析。在完成路网规划的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路网规划的综合评价。路网的综合评价是在全面考虑路网规划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后,来评价分析路网的规划方案。
综合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评价结果,在完成规划规模建设之后,城乡公路网存在的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公路网发展规模逐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供需矛盾逐步了解,路网负担逐步趋于合理,交通拥挤状况得到改善,路网服务得到提高,运输成本不断降低。
2、城乡公路网不但能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步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超前于小城镇发展。
1、总论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国内现有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等、拟建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总额、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配套设施情况
经过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情况、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条件;
4、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矿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及水、电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方案比较与选择意见;
5、设计方案
项目的构成(包括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来源和生产方法、主要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方案的比较、引进技术、设备的来源国别,与外商合作的技术方案、全厂布置方案的选择和工程量估算、公用辅助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6、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保与三废治理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8、资金筹措和利用外资方案:
资金用途,主要采购内容和采购方案、列出主要设备、材料清单(含数量、型号和主要技术参考等)合资期限、出资方式、外汇平衡、偿还方案等都要做出明确交待、
9、经济评价
10、附件
“附件”是可行性报告的依据,也是其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的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书、项目建议书批件、地质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环境分析报告、资金来源意向证明、征地和外部协作条件的意向性协议、其它等。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1、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 周期长 资金回收快 效益好 可持续发展时间长
12、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格式
1、总论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国内现有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等、拟建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总额、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配套设施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要求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地防止错误和遗漏,在可行性研究中:
(1)首先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要按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从客观数据出发,通过科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深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基本内容要完整具体,应尽可能多地占有数据资料,避免粗制滥造,搞形式主义。
在做法上要掌握好以下四个要点:
①先论证,后决策;
②处理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哪一个阶段发现不可行都应当停止研究;
③要将调查研究贯彻始终。一定要掌握切实可靠的资料,以保证资料选取的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和连续性;
④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对于涉外项目,或者在加入WTO等外在因素的压力下必须与国外接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深度还应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3)为保证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质量,应保证咨询设计单位足够的工作周期,防止因各种原因的不负责任草率行事。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经过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情况、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条件;
4、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矿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及水、电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方案比较与选择意见;
5、设计方案
项目的构成(包括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来源和生产方法、主要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方案的比较、引进技术、设备的来源国别,与外商合作的技术方案、全厂布置方案的选择和工程量估算、公用辅助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6、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保与三废治理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8、资金筹措和利用外资方案:
资金用途,主要采购内容和采购方案、列出主要设备、材料清单(含数量、型号和主要技术参考等)合资期限、出资方式、外汇平衡、偿还方案等都要做出明确交待、
9、经济评价
10、附件
“附件”是可行性报告的依据,也是其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的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书、项目建议书批件、地质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环境分析报告、资金来源意向证明、征地和外部协作条件的意向性协议、其它等。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1、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 周期长 资金回收快 效益好 可持续发展时间长
12、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要求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地防止错误和遗漏,在可行性研究中:
(1)首先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要按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从客观数据出发,通过科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深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基本内容要完整具体,应尽可能多地占有数据资料,避免粗制滥造,搞形式主义。
在做法上要掌握好以下四个要点:
①先论证,后决策;
②处理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哪一个阶段发现不可行都应当停止研究;
③要将调查研究贯彻始终。一定要掌握切实可靠的资料,以保证资料选取的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和连续性;
④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对于涉外项目,或者在加入WTO等外在因素的压力下必须与国外接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深度还应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3)为保证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质量,应保证咨询设计单位足够的工作周期,防止因各种原因的不负责任草率行事。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2、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集资金的重要依据;
3、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依据;
4、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设计、施工、设备购置的重要依据;
5、可行性研究是向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有关建设许可文件的依据;
6、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
7、可行性研究是项目考核和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1、建设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
2、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
3、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
4、申请专项资金,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5、股票发行,向证监会申请股票上市的重要依据。
6、取得用地,向国土部门、开发区、工业园申请用地的重要依据。
7、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编 问题 思考及建议
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在修编,笔者通过总结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对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及提出建议。
一、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1、重指标分解,轻空间布局
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主要以指标控制为核心,重指标分解,而轻空间布局。在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主要根据各区县最近几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哪个市县发展得快,分配给的规划用地指标就多,而未考虑这些发展快的区县用地是否集约,以及在今后的发展中主体功能的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拉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2、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一经批准不可随意修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任何个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但是由于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强调自上而下指标控制,使得审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铁板一样的刚性规划,无调整余地,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应变方案,“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
3、规划方案单一,预测性、前瞻性不够
在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大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唯一的一套规划方案,缺乏统一在总目标下的多种规划方案及调节措施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规划理论指导,对此后出现的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见不够,规划下达的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明显不足,致使很多地方都提前突破指标。
4、与其它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难以协调、衔接
我国现行各部门的规划由于分属不同部门,各自规划编制工作均在各自的行政体系内完成.接受各自上级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彼此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难以协调、衔接,这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建立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和优化布局,提高规划的实用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实行计划指标控制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划手段,但应保证规划指标既有“刚性”又有“弹性”。这首先要建立规划指标与各地经济指标、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等的对应关系和数学模型,以增强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政府需站在宏观的角度,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阶段特征、土地利用的现状与需求,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制定和分配规划控制指标:应考虑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应摸清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发展潜力;制定与编制既服务于经济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布局方案。
2、树立科学的规划观,提高规划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科学的规划观就是变具体的刚性规划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弹性规划;变静态规划为动态规划。要实现弹性规划重点是构建弹性指标,确定弹性区域。一是,要构建弹性指标。弹性指标应是一个指标系统,不能仅局限于有关耕地指标。弹性指标的确定,要有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分析研究动态平衡。并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各地区指标确定和波动范围应有差异性。二是,确定弹性发展区域。弹性发展区域重点是科学预测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来确定发展建设预留地。
规划的本质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测和安排,规划的实施过程是对不断趋近规划目标的所有努力。而在实施中,目标会因时因势而变。因此,规划的预测和安排也需随目标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永无止境,规划是在反复修正中逐步使其更加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供需目标合理、有效地双向协调反馈的动态规划。
3、完善规划科学论证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性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趋势预测,充分吸收基层和相关部门的意见,重视专题论证,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克服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的“规划跟着项目走、定了项目调规划”的现象。同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以预见性,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应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在统一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制订出相应多个规划方案,从而提高规划的可操性。
4、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相关规划的协调机制
要破除部门间的壁垒,努力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率。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应重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以及统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技术标准等;建立区域规划法,作为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不同类型规划的基础;各规划行政机构应建立相互协调和制衡的规划管理体系;应强调区域规划的作用,增强区域规划的弹性和严肃性,以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对;加强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的战略性、决策性和动态性,构建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资源紧缺成为我国社会重点解决的问题,其中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我国社会重点讨论的话题。根据我国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GDP与能源消费发展的过程中,在短期内都会有相对较短的波动。并且,从长期的角度来看,GDP与能源消费会呈现均衡、稳定的形式发展,从而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因此,本文就对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对其能源消费的结构,进行了良好的优化,对能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转变。
GDP能源消费相关关系
能源是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得主要力量,更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重要的物质保证。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也越快来越大,这也增加了能源消费的速度。可是在能源应用的过程中,能源紧张成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要想使我国的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对其经济发展的渠道,进行全面的优化,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这样不仅仅能保证了我国经济可以稳定、持续的发展,也保证了我国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相互平衡的关系。
一、我国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弹性系数增长的关系
(一)消费能源中弹性系数与GDP之间的关系
在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弹性系数主要是对经济每年平均增长和能源平均增长反应形式,被叫做弹性系数。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意义就在于,主要是利用弹性系数值的形式,对很长一段时间能源的需求量以及消费程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目前形式,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方案,和能源优化和利用政策,这样不仅仅提升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平衡性。
(二)对GDP增长的初步判断
在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对我国2011年-2020年的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弹性系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例如:图1所示。提示,在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值构成的时间,对其发展形式以及之间的平衡度,进行检测,在通过利用相关的公式,判断相关数值预测的准确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制定完善济发展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了我国经济可以对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能源消费和GDP周期之间变化分析
(一)第一阶段分析形式
在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分析的过程中,能源消费波动与GDP周期性之间是需要呈现高度的吻合性,两者的周期变化的关系是呈现相互平衡和制约的关系的。其实,也就是随着GDP的增长速度不断增加,对能源的消耗和需求,也在逐渐的加大,其供应形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在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第一阶段发展分析的过程中,两者存在相互平衡和制约的关系,这样不仅仅提升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进程,也为我国能源消费的发展形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第二阶段的发展形式
在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分析和过程中,GDP与能源消费的周期波动形式,应当保持在一个步调。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两者也会存在着不同,两者增长的形式,和变化的方向是有着很大程度上不同。在周期变化划分的过程中,大约可以分为5周期,这样在制定经济发展方案的时候,相依的参考数据也变得更加直观,也充分的展现了GDP与能源消费之间是相互制约,也是相互伴随着发展的。
三、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能源优化
在GDP与能源消费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优化是提升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发展的重要一个的形式。主要对是消费政策进行全面的优化,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能源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优化,实施能保护和高效利用形式,这样不仅仅也有效的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对我国GDP的增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力开发新的能源
要想在最大程度上保证GDP与能源消费之间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那么就应当改变我国煤炭消费比例较大的现象,避免能源开发和供应不平衡的显现发生。因此,在GDP与能源消费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一些新的能源形式,进行大力的开发,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方面。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可以再生的能源形式,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可以稳定、平衡的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述,我们可以知道,GDP与能源消费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制约的,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平衡发扎的状态。因此,本文对GDP与能源消费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通过表格的形式,对2011年-2020的变化形式,展开了简要的概述,其实在GDP与能源消费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其发展形式,做出一些变化和优化,制定良好的经济发展方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GDP与能源消费可以稳定、平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杜建丽,林振山,张真真,张彦龙.中国GDP增量与能源消费增量关系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4,01:119-124.
[2]曾胜,刘朝明,涂瑞.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比例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2:45-49.
[3]吴巧生,陈亮,张炎涛,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6:27-40.
关键词:水利工程;遵义灌区;渠系;规模复核;调整;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曾经,水利工程项目进度严重滞后、超概现象较为普遍,是一个制约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并影响项目效益的问题。通过本文,希望能引起同行重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法令、规定、制度,作好设计概算编制。有关部门应加强设计审查,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与考核,采取有效措施力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督促有关各方兑现承诺,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水利事业良性发展。
一、工程概况
遵义市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举世闻名的“”召开的地方,是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灌区一期工程位于遵义市南部的红花岗区及遵义县南白镇,设计灌溉面积20.4197万亩,年灌溉用水量3558万m3;年供水量4310万m3;同时解决区内7.63万人、牲畜3.05万头的饮水问题,年用水量452万m3。
工程总布置由首部枢纽、坝后灌溉及供水提水泵站和干支渠系组成,其中首部枢纽建在乌江二级支流乐民河下游水泊渡,水库总库容5510m3,大坝坝型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68.8m;提水泵站布置在大坝下游左岸,最大提水流量7.233m3/s,提水扬程132m;灌溉及供水干支渠系由总干渠、水泊渡干渠及忠庄、龙坑、谢家坝、龙坪等支渠和有关建筑物组成。
一直以来,当地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灌溉用水和城镇供水需要,考虑到区域用水的轻重缓急、经济效果、工程难易及资金安排等因素,将遵义灌区一期工程先行实施,进而拉动相邻片区发展。2002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本工程开工建设。
二、工程规模复核及渠系调整的必要性
工程建设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工程建设不能在原计划工期内完成,剩余建设任务久拖未决。截止本次调整复核工作开展时(2010年6月),距初步设计阶段灌区调查工作(1996年)已近14年,离《遵义灌区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批复已有10年,时间跨度较大。随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灌区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原灌区灌溉面积由于城市发展及工业发展占地,面积大为减少。而由于城市扩容、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原初步设计阶段调查的灌区基本情况已不能真实反映灌区现状,原灌区水量配置方案已不能适应农业灌溉、城镇及工业供水需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确保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必须对工程规模进行复核、对灌区渠系及渠系建筑物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工程规模复核
(一)灌溉面积调整
本次灌区调整基于原初步设计成果,调整范围依然是遵义灌区一期工程原初步设计划定范围。至1996年灌溉面积调查以来,城市扩容、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建设占用了部分灌溉面积,农业种植结构也有较大改变,具体情况如下:
①遵义市南部新城建设及区域内工业园区建设占地。
②小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迁入占地。
③产业结构调整,原设计以旱作物及稻田为主,现增加了烤烟、辣椒、经果林木、蔬菜基地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项目,改变了土地种植结构。
④现有水利设施配套得到改善,保灌面积增加,配套改造灌面减少。
⑤调查复核灌区现状:灌溉面积20.4197万亩,人饮7.63万人,牲畜3.05万头。与初步设计相比,减少灌溉面积4.9538万亩、减少人饮0.52万人、减少牲畜0.21万头。
(二)灌区内现有水利设施调查
灌区属高原丘陵区,河流与耕地的平面分布都较均衡,随着国家及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水利资金投入,水利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与补充,区内蓄配水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原初步设计调查统计的水利设施共有203处,现状水利实施已增加至1535处,其中小⑴型水库由原来的7座增加到8座,小⑵型水库由原来的33座增加到34座,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等“三小”工程得到较快发展。
(三)城镇供水规模复核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口膨胀、工业发展加快。根据《遵义市城市规划》(2008-2030年),本工程规划水平年(2030年)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按此规模确定城市供水配置方案,并考虑遵义市已建水利设施供水能力,结合当地实际供用水现状,经充分论证与科学评估,将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的供水能力从初步设计批复的5万m3/d提高到11.8万m3/d。
(四)灌溉用水量及城市供水量计算
根据调查结果,重新对灌区灌溉用水量及城市供水量进行水量计算,得年总供水量为8320万m3,其中灌区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为3558万m3,农村人畜饮水量为452万m3,城市供水量为4310万m3。与初步设计相比,年总供水量减少了380万m3,其中年灌溉用水量减少2952万m3,农村人畜饮水量减少68万m3,城市供水量增加2640万m3。
四、灌区渠系调整
(一)初步设计阶段渠系布置情况
根据水资源综合利用要求、灌区耕地面积分布、现有水利设施、水土资源分布等情况,依照就近取水、高水高用、尽量利用区内水源蓄水,不足部分提水补充的原则,进行灌区渠系布置,工程总体布置为:在乐民河下游修建水泊渡水库,坝后设泵站将库水提至总干渠,随后接水泊渡干渠并相应分出忠庄支渠、龙坑支渠、谢家坝支渠、龙坪支渠等。
(二)本次灌区渠系布置调整
基于灌区渠系工程建设现状,总干渠及水泊渡干渠渠首至宝峰山段已基本完建,水泊渡干渠宝峰山至渠尾段及忠庄、龙坑、谢家坝、龙坪等四条支渠未建。针对剩余建设任务的渠系布置,经进一步踏勘定线,发现受城市建设影响的区域较大,尤其是向西北部延伸的忠庄、龙坑及谢家坝支渠。
①水泊渡干渠宝峰山至渠尾段:该段主要是将输水流量分配至龙坑、谢家坝、龙坪3条支渠,分水位置及布置均与原初步设计相同。
②忠庄支渠:本支渠在水泊渡干渠青山隧洞进口分出,向北经长溪桥、茶腊堰、黄家坡一线延伸至遵义市红花岗区忠庄镇,与初步设计走线基本一致,本次调整结合城市发展供水需要,将该支渠由灌溉渠道改为管道输配水。
③龙坑支渠:该支渠控制灌面集中在210国道南白~龙坑~忠庄一线两侧,由于城市发展扩容、工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其灌溉面积已被占用殆尽,故予以取消。
④谢家坝支渠:该支渠控制灌面处于《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范围,调查时灌面并未减少太多,考虑到城市发展还有一段滞后时间(预测为10~15年),依然存在灌溉的必要性。本次调整结合城市发展供水需要,将谢家坝支渠由灌溉渠道改为管道输配水,在水泊渡干渠宝峰山渡槽进口分出,向北经遵义铝厂至龙兴,再沿苟江至南白公路下穿川黔铁路至铁厂,然后再向北输水至谢家坝。这样,既解决了沿途灌溉用水问题,又满足了目前乃至今后城市及工业用水需要。
⑤龙坪支渠:该支渠渠道控制灌面处于城市规划范围的南部边缘,对其灌溉面积影响较小,其渠道走线与原初步设计一致。
(三)干支渠系输水流量复核
本次复核计算采用的灌溉定额与原初步设计相同,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灌溉水利用系数以0.72作为控制,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5;城镇供水定额按新标准执行,供水保证率取95%。根据各干支渠系的控制灌面、种植结构调整、供水对象、输配水方式、渠道或管道长度等,充分考虑供水区域区内现有水库的“调峰”作用,按照水力计算复核成果,从渠尾至渠首逐级(支渠干渠总干渠)依次推算,逐条计算灌溉及供水引水流量,复核结果为:总干渠首设计流量7.233m3/s(灌溉5.863m3/s、供水1.37m3/s),较原设计渠首流量11.05m3/s(灌溉10.52m3/s、供水0.53m3/s)减少3.817m3/s,其余详见下表:
灌溉及供水渠道(管道)设计流量复核成果
项 目 本次复核推荐成果 原设计成果
灌溉流量(m3/s) 供水流量(m3/s) 总供水流量(m3/s) 设计流量(m3/s)
总干渠 5.863~5.706 1.37 7.233~7.076 11.05~10.596
水泊渡干渠 5.423~3.37 1.37 6.793~3.370 9.719~6.491
龙坪支渠 3.08~1.401 / 3.08~1.401 4.318~0.575
忠庄支渠 0.199~0.189 / 0.199~0.189 0.825
龙坑支渠 / / / 1.09~0.486
谢家坝支渠 1.075~1.021 / 1.075~1.021 2.17~1.071
(四)渠系输水方案调整
①忠庄支渠:该支渠初步设计阶采用渠道方式进行输水,本次复核从供水安全及技术经济角度,增加了管道供水方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研究,虽然渠道方案水头损失较小,但由于占地较多、土建工程量大、建筑物较多、施工临时工程量较大等以致工程投资较高,而渠道方案施工工期相对较长,运行管理难度大。另外,从工程长远考虑,本支渠输水功能将渐渐从灌溉变为城市供水,今后的供水安全会受城市及工业建设影响,采用管道供水方式能有效弥补渠道方案的不足,且适应地形能力强、城市建设干扰小,运行管理方便。因此,将忠庄支渠调整为管道输水方式较为合理。
②谢家坝支渠:本支渠复核情况与忠庄支渠类似,同样增加了管道供水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不过由于渠线要跨越川黔铁路,采取渠道方案在高程控制上无法很好衔接,且施工时将对铁路运输造成极大影响,如利用铁路涵洞穿管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所以,将本支渠同样调整为管道输水。
③龙坪支渠:该支渠向灌区东北部延伸,基本处于城市规划以外,受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小,渠道走线与原初步设计一致,控制灌溉面积变化不大,故本次复核对其输水方式不作调整。
另外,龙坑支渠已取消,水泊渡干渠宝峰山至渠尾段同样受城市建设发展影响较小,故维持渠道输水方式不变。
五、概算调整
由于建设进度延期,国家政策法规已发生了大的变化,新的政策陆续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供需矛盾的不断变化,造成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等大幅度上涨,移民征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工程建设任务、规模、工程布局及建筑结构的调整变化,导致了遵义灌区一期工程原初步设计概算已经难以适应现时发展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以推动工程正常实施。
针对规模复核后灌区渠系有调整修改的部分,依据概算编制相关规定、国家及地方移民征地补偿及费用标准,按当时当地价格水平进行概算调整编制,工程剩余建设任务概算总投资为21214.93万元,相应于初步设计概算增加了近亿元。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将越来越重,本文对水利工程规模复核及相应调整进行了实例分析,重点阐述了由于建设进度拖延带来的不利局面,部分项目被迫进行调整修改,投资大幅增加、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等。实际上,水利工程建设往往由于前期工作仓促,勘测及水文等基础工作不扎实,设计深度不够,再加上工程条件的千差万别,社会经济发展的千变万化,以致实施阶段工程变更多、调整修改大、建造成本增加、建设进度滞缓。而有的工程为了急于上项目,也存在人为压低概算投资的情况。因此,作为行业的一员,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不断探索进取,为促进水利事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大数据;基层统计工作;统计工作
伴随着全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大数据背景下 ,全国的基层统计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及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可是目前在基层统计开展工作的时候,分别在客观、主观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基层统计工作的质量进而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必须与时俱进,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基层统计的实践工作中加强分析与研究,从而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工作质量,使得基层统计工作不断创新符合时展的新要求。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统计工作是指政府统计工作中最基层组织即乡镇统计一级的政府统计工作。基层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工作的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的根基所在,基层统计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基层统计工作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通常全国的常规统计工作及一项大型统计普查或调查的统计设计是在上层统计机构,基层统计机构更多地体现的是执行性与操作性;二是综合性,由于全国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自于每个企业每个人,所以基层统计工作含括了统计工作的所有专业,其数据含括的信息涉及到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即从社会经济的微观到宏观的各个领域都会在基层统计实际工作中体现出。
从上述基层统计工作的特点即可看出基层统计工作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操作性,由于全国的统计工作制度是由上而下的,上层统计更多地着力于统计设计工作,而基层统计工作更多的是实际执行与操作上层统计已设计好的统计方案;二是基础性,由于基层统计工作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成为了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基层统计工作,上层统计工作就不能开展;三是关键性,由于基层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所以整体统计工作的成败关键很大程度上由基层统计工作决定。
二、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基层统计工作在当前全球大数据背景下无论从工作方式还是工作内容都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比如基层统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入户调查工作,在现场进行统计调查时,需要使用与大数据信息化同步的新的统计工具,例如PAD的使用等,取代了原始的纸表统计的方式,这样首先就需要基层统计机构在硬件上必须及时更新设备,要求基层统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数据信息化的相关设备操作,然而,在当前的基层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类似上述设备人员等与要求不相匹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
(一)基层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滞后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层统计数据信息较之以前需要更加详细更加精确,但是现实情况是当前的基层统计指标体系仍然相对滞后,没有及时做到应对与调整,而之前的指标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于基层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基层统计数据很难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地方政府需要的一些统计数据、统计指标无法提供。
(二)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层统计人员自身素质必须要不断提高,时代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的素质提升,因此,无论是在统计、经济理论上还是网络信息等知识上要不断储备与更新,能够真正做到一名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懂理论、会操作的全方位人才。然而,在现实基层统计工作中,这样的基层统计人员少之又少。
(三)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于网络信息的设备安装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要求都相较之前更高,但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基层统计部门的信息自动化网络并不完整,综合统计数据库利用率很低,统计信息共享水平不高,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统计网络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做不到为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等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分析。
(四)基层统计工作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层统计工作仍然需要实际入户调查与现场统计,但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在基层统计工作中一般都缺乏统计站的设立,即使有设立的,在机构、人员等方面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如无统计人员编制、无固定统计工作人员、无固定工作场所、无统计工作经费,统计任务与统计人员、物资等配备不相匹配,这些现象表明了对基层统计工作仍旧缺乏认知,需要增加重视程度。
三、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化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要求
在全球大数据背景的要求下,全国应时而为推出了统计四大统计工程“联网直报、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这四大统计工程都要求网络信息技术必须渗透于基层统计日常工作中,进而使得基层统计机构的工作方式发生转变,由之前工作的催报、加工汇总、审核等职能转化为质量控制,数据分析整理等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中,所有基层统计调查人员都手持PDA进行入户调查,由此也宣告了基层统计调查工作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下一步,加快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进程,进而在统计上形成生产、物流、交易等环节的数据化,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系统将这些数据通过搜集、存储起来,这会是今后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任务。
(二)数据分析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要求
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信息,这对基层统计机构的数据处理能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当下就基层统计机构而言,首先需要立足于国家统计局推行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系统,实现国家与地方之间数据的转换利用,进而满足不同政府层级及不同行业部门的需求;其次需要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分析能力,之前基层统计机构对原有的统计结构数据的利用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方式方法,而现在需要面对大数据中所包含的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等新的统计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创作出有用、及时的统计数据产品为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统计决策依据,这是基层统计工作机构要面对的新的统计工作。
(三)执业水平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的统计工作需求不断涌现,对于基层统计人员,在立足做好原有统计工作的基础之上,必须能够胜任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这就要求统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统计技能,还需要能够熟练使用新的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挖掘。同时,不同于上级统计机构,只需面对系统提供的数据即可,基层统计人员作为直接面对企业和调查单位的统计调查人员,还需熟悉和了解所属地区各个企业和调查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监控数据的过程中,能够随时发现数据上报单位经济数据的异动并做出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提供能够反映当地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再加工,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基层统计人员提出的新的挑战。
四、基层统计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基层统计的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信息网络的专业化是大数据背景下转变基层统计工作方式方法的核心任务之一。首先要完善基层统计工作的各种硬件条件,设置专门进行管理的机构,保证文件输送渠道流畅,进而确保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相对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可以基本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统计管理。但是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乡镇来说,可以不断健全现有的统计平台和统计网络。加快统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完善网络,基本实现基层统计工作网上呈报才是根本解决乡镇问题的办法。
(二)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基层统计人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的核心,必需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高素质的统计人员在统计调查工作中,可以主观上防止虚报数据的情况发生。因此,要定期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实现基层统计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要求。
总之,在全球大数据背景下,全国的基层统计工作还应由内而外地不断改善工作条件,着重实现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重视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步调相一致,为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信息,使得基层统计工作的与时俱进,向着符合统计国际化的标准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岳大波.大数据时代下对统计工作的思考[J].办公自动化,2014(23).
[2]李冬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模式创新及其配套措施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