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1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 潮汕地区居民饮茶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潮汕地区的民俗花钱 旅游温点地区女性目标市场旅游营销策略探讨 浅谈潮汕美食旅游的发展 微山湖旅游的SWOT分析及目标市场选择 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张掖市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潮汕地区香蕉产业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潮汕地区基督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潮汕地区殡葬文化的演进与反思 前后潮汕地区的鸦片走私贸易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终南山地区养生旅游市场分析 四川体育旅游目标市场的定位 西部地区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洛阳地区的旅游市场营销 对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甘肃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5-29/ 2012-02-28.

[7]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6.

[8]益普索公司.2011珠三角旅游消费者研究报告[R].广州:益普索公司,2011.

[9]益普索公司.2010年广州市旅游消费者研究报告[R].广州:益普索公司,2010.

[10]尹晨.珠三角争食“自驾游”蛋糕[N].深圳商报.2008-7-10.

[11]广州市社科院.2012年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R].广州:广州市社科院,2012.

[12]钟戈鸣.2008珠三角自驾车旅游消费调研报告[R].广州:广东省自驾旅游协会,2008.

[13]李杉.广东今年主题自驾游成焦点[N].信息时报.2009-04-27.

[14]蔡华锋,周人果.梅县:众人向往的客都明珠[N].南方日报.2009-12-01.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40.

[16]李杉.广东今年主题自驾游成焦点[N].信息时报.2009-04-27.

[17]丁健,李林芳.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3,

14(1):32-36.

第2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乡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等会议,安排布置全乡精准扶贫、县乡村三级新村规划全覆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当前重点工作;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于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成立精准扶贫等当前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乡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各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各自职能职责,同时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扶贫的动员、培训,联系我乡工作的县组织部部长同志就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专题做了培训。

二、摸清情况,制定规划

目前,全乡共有建卡贫困人口802人,311户,贫困率为5%。在深入调研的基层上,对两个精准扶贫村制定3年发展规划即:《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同时对全乡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

三、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

全乡311户贫困户每户门口悬挂精准扶贫帮扶信息牌,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及责任人电话进行公示,方便贫困户的联系。

要求帮扶领导及帮扶干部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次数不得少于1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及时解决在脱贫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难、问题。

明确帮扶部门责任,乡政府已制定出贫困户信息明细表,增收产业培育类由乡畜牧站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养猪、养牛、养羊等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农户环境建设类由乡农整办、国土所、房管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硬化院坝、硬化入户路、危房改造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能力提升类由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乡劳保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劳务扶贫、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有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安全饮水、改厨改厕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四、抓住时机,把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省市县全委会的召开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政策、人才等机遇,落实好方家嘴村、花朝门村、地母哑村等村的生猪、肉牛、白羽肉鸡产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幸福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养老社区安置近400户,撤迁钉子户5户,落实了小区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人员,基本完成村办公室的整改装修,新村文化广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第3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一、芦笋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优势

(一)芦笋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芦笋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蔬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进,芦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民的餐桌上,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我市芦笋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2前、2012年-2015年、2015年-今。2012年之前,我市只有少量零星露地种植,但是由于规模小,产品总量不足以调运,本地市场无消费习惯等原因,没有形成特色。2012年-2014年,部分从事蔬菜销售的经纪人返乡创业,我市芦笋出现规模化种植基地,总体规模在600亩左右。2015年-今,由于芦笋种植效益较高,依托聚鑫芦笋合作社等规模化基地带动,全市7个县市区均有规模化芦笋基地,全市规模达到3500亩左右,其中以宣州区、旌德县最多,分别为2200亩,旌德县600亩。

(二)芦笋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1.种植简单,农民易接受。芦笋生长耐旱耐涝,耐肥耐贫瘠,生长适应性极强。农民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手种植,生产技术风险相对较小。经过田间调查统计,我市大棚绿芦笋种植3年后就可以达到1500千克/亩,优质笋率达到80%以上。加之芦笋生长周期长达10—15年,一次栽植可连续采收8—12年,是难得的高效农业种植品种。

2.市场需求旺盛,产业效益可观。据国际芦笋协会统计,目前国际市场芦笋需求量超50万吨,并以每年5—10%速度递增,价格持续稳中有升,速冻绿芦笋均价突破2.5万元/吨;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对芦笋的营养保健价值更加认可,国内市场特别是沪苏浙市场消费需求大幅上升,零售均价不低于15元/千克,收购均价常年稳定10元/千克,剔除成本后笋农亩均纯收入也能达到8000—12000元。

3.依托企业带动,在沪苏浙市场销售网络成熟。我市的聚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城市四季康蔬菜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早年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蔬菜销售工作,因为芦笋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2012年后在我市建立了自己的芦笋基地,通过示范带领,目前两家公司已带动发展芦笋基地2000余亩。

4.芦笋产业链产品升级空间大,我市具备芦笋加工基础。以芦笋为原材料的产品众多,包括茶、饮料、芦笋粉、干菜、胶囊、芦笋药剂等,而我市是传统的茶叶、酒水生产大市,对于开发芦笋茶、芦笋酒等深度加工品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发展芦笋加工业,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种植收入和地方税收,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以山东省曹县为例,大力发展芦笋产业,2014年芦笋产业产值已超过60亿元,财税贡献4.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发展芦笋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对芦笋产业认识不够,缺乏专项规划。芦笋种植在我市属于新兴事物,加之发展初期主要以外销为主,其带动农民(贫困户)增收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导致芦笋产业的地位不明确,我市也未编制出台芦笋产业专项规划,以致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发展芦笋产业信心不足,企业和农民对发展芦笋产业持观望态度。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该县农业农村办公室、农委、财政局、供销社四家单位2017年联合制定《关于印发长兴县芦笋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

(二)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时间较长。芦笋种植第一年投入大,包括设施、种苗、肥料、人工等费用大约15000元/亩,芦笋形成有效产量大约需要3年,一般农户难以承受。目前,我市较成功的做法是:企业建立基地并牵头成立合作社、提供种苗和管理技术,负责产品回收。但是,企业受资金压力所限,短期内很难快速做大规模,影响了整个产业发展。

(三)缺乏技术体系支撑。芦笋属于名优希特蔬菜,在我市栽培时间又短,本地真正懂芦笋生产技术、能够指导规模化基地生产的技术人员匮乏。我市虽然多次邀请国内芦笋行业专家指导工作,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未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发展芦笋产业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由农业农村局、扶贫局、财政局、商务局等涉农部门组成的促进芦笋产业发展专门组织,凝聚市级部门合力,加强对芦笋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领导,定期分析、研究、解决芦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将芦笋产业发展工作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压实县级政府责任,促进产业发展。

(二)精心编制规划。迅速编制印发芦笋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芦笋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芦笋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基础、支撑条件,科学规划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仓储加工区,打造芦笋小镇,加大对农民和企业的宣传引导力度,力争3—5年发展芦笋1万亩以上。

第4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根据市政协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X年X月X日至X月X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X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

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

一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X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

二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XX镇,地处X河流域和国道X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

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X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X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

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雏形基本形成。如X等村

X余户、共X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X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大棚蔬菜X.X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X亩;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X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X亩;木尔宗乡投入X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X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X个;X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X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X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X亩;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X万元,建设青稞基地X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X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X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X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X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X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X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X家,大户(X群以上)X户,集体经济养殖X中蜂X个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

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年销售收入X万元,净利润X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X万元。现有从业人员X余人,入社农户X户,带动非成员户数X户,覆盖全市X乡X镇X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X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X余人,收入达X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X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X头,年销售收入X万元,培育形成X个订单基地,带动X户农户增收。二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X亩,每亩X元,季节性用工每天X至X人,每天每人X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三是X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X万元,销售额X万元,税收X万元,企业利润X万元,收购牦牛X头,加工牦牛肉X吨,生产牦牛肉干X吨。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

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X州与X市的农商对接活动。

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X”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X”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X个,绿色食品X个,有机农产品X个,地理标志X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X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X.X户,远低于全国X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X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

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

X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X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三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牧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全市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电子商务等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针对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的现象,要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与各村寺庙的高僧大德共同宣传科学放生、合理放生,引导信教群众走出因“戒杀生”而不发展养殖业的误区,并采取“牲畜代养”、“投资寄养”、“土地流转”、“投资入股”、“承包转让”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5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将从“万村千乡”工程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万村千乡”工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环境,深入分析并探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万村千乡 现状 模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指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政府以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试点县市的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力争3年时间,在全国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和70%的乡镇,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2005年以来,商务部积极推动各城市、地区共同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各地区积极响应号召,在乡镇、农村流通主体的建设与改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提升了农村流通体系的覆盖面,部分地区农家店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形成了基于市、镇、村的一体化流通网络。同时,“万村千乡”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农村消费的提升。目前,农村零售消费品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步提升至13%。商务部统计结果显示,这项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1.4亿农民受益(王和民,2007)。虽然“万村千乡”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不错的建设成果,但在政府为实施主体、政府补贴与规范管理为实施手段、社会力量为主要参与方的发展模式之下,该项工程的发展逐步放缓甚至停滞,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而言,该项市场工程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民受益有限

“万村千乡”工程主要围绕农民消费需求展开,随着这一工程的逐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消费选择,保障了农民消费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但是,当前农村消费关注价格高于质量等,农民对于品牌、质量认知有限,导致对于“万村千乡”农家店与一般农家店并无准确的认识与明确的偏好。因而,“万村千乡”工程对农民的需求满足有限,且未有效挖掘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农民受益有限。

(二)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难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流通企业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工程建设,主要通过直营或者收编农家店的方式进行农村流通网络的布局。但随着“万村千乡”工程的逐步推进,参与其中的流通企业大部分陷入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难的境地(王晓彦等,2009)。

首先,流通企业赢利不足。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范围广、需求分散,店铺建设密度较城镇低,且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猖獗,农民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对质量的敏感度较低,在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排挤的情况下,产品销售困难,且无法回收高额的配送成本;同时,店铺分散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与高昂的管理成本;此外,由于政府补贴资金到位不及时和商品对资金的占有,流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这些最终都导致流通企业难以赢利。

其次,流通企业社会效益实现难度大。在赢利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对于流通企业更多成为政治任务,积极性大打折扣,“万村千乡”工程逐步放缓。在难以通过农村流通网络进行商品销售获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农家店甚至采取吞噬建设投资的方式获取收益,导致政府投入难以获得预期效益,并未从实质上改善当前的农村流通体系。

(三)政府带动力不足

虽然商务部总结报告中指出,这项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资7.5亿,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117亿元,但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并未调动起流通企业按照政府意图进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也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流通体系。“万村千乡”工程在启动后的3年里的确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部分地区达到了该项工程要求的农家店的数量目标与覆盖率目标,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尚未建成。而针对于这一市场工程的后续安排,各级政府均处于停滞与观望状态,降低了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的热度,放缓了这项工程的建设步伐。在政府处于犹豫状态,流通企业盈利不足,农村流通体系并未有本质改善的情况下,其他相关企业也处于观望与等待状态(许铭仁,2011)。

因而,在商务部的倡导下,“万村千乡”工程虽然受到了各级政府、流通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一致追捧。但是,随着流通企业盈利不足、政府巨大的投入难以实现预期成效的情况下,这项工程逐步放缓甚至停滞。“万村千乡”工程表面上的投资规模、农家店数目、覆盖率等掩盖了这一工程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实际,巨大的投入并未实现预期成效。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问题分析

参与“万村千乡”由商务部及各级政府、地方性的连锁流通企业、农家店、银行信贷系统及相关信息与技术支持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的。以地方政府作为实施主体整合各方社会力量,以政府补贴与规范管理为实施手段是该项市场工程的主要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从实施主体来看,地方政府受商务部、上级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开展地区“万村千乡”工程的整体规划,并通过系列招标与资质审查等方式积极引入连锁流通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与改造过程中,积极推动农家店建设与改造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网点设计,同时充分结合农村市场范围大、分布广的特征推进商品配送中心的建立;从实施手段来看,目前各地方政府针对农家店、连锁企业设立准入门槛,采取农家店、流通企业申报加盟、审批并通过后进行政府资金补贴的方式来进行,并对加盟后的农家店、连锁企业进行改造与规范管理;此外,除了商务部、政府、流通企业及农家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之外,还有其他相关企业如银行、通信运营商等的参与,这些企业都力图依托物流企业以信息化服务提升农村商品流通效率。

从各主体在该项工程中的基本功能来看,并不存在问题与矛盾:为了满足农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政府大力提供相关支持,促进流通企业进行配送中心与农家店的改造和建设,其他相关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但是,参与“万村千乡”的各利益主体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诉求:农民期望购物更加方便,价格更实惠,品类更齐全,品质更有保障;流通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改造与建设,不仅仅在于帮助政府实现社会效益,更关注通过参与这一工程占据农村市场并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政府则期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农村流通体系,确保农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面对多方诉求,政府作为主导者,关注了农民的利益,却忽视了流通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于是,各方利益出现冲突与矛盾,农家店每户几百至几千元的补贴并不足以抵消长期售卖假冒伪劣、抬高价格等的收益,流通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选择瓜分政府补贴,并继续获取改善前的收益,这些都与政府意图背道而驰。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必然突出社会效益而忽视企业对于长期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诉求,一味的政府补贴并不能达成这一

诉求。同时,政府虽然可以把控市场准入门槛,却无法做到后续的监督到位。可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已不能改善这一工程的发展现状。只有在各利益主体诉求得到满足,且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有效统一、协调发展、有序运营才能够真正促进这一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要改善当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现状,就需要基于市场发展环境,综合多方利益诉求,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各利益主体关系协调的发展模式。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的市场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居住人口约为6.7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50.32%,但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不到15%。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消费品市场自2002年开始全面进入“供过于求”的供求态势。但工业品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分散的农村市场之间存在着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流通的矛盾。随着城市流通体系的不断健全与饱和,以及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涨将带来的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基于农村市场环境,挖掘农村消费需求势在必行。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已告别自然经济状态,农村流通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流通规模扩逐步扩大、多种交易形式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但是,农村商品流通仍然面临如下市场发展环境:

农村消费水平尚低且消费结构处于逐步升级中。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从消费结构来看,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与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

农村流通主体总体上弱小且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大多是个体运销户和经纪人,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流通效率低下。农村个体工商户各自为战,仅限于在市场终端从事一买一卖,难以适应农民的需求。这种个体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和流通方式,严重地弱化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村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且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每个乡镇仅1.5个(王荣华,2011)。

低价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据调查,农村零售市场中消费者对超市、杂货店、集贸市场、专业店等业态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主要是价格因素,远远高于选址布局、商品组合等因素。这促使制造企业、经销商以低价作为主要的营销策略。同时,农村消费市场上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对于所消费的产品质量认识不足。在低价竞争之下,高质量产品由于价值被低估而逐步退出,低质量和假冒伪劣产品则逐渐充斥农村市场(刘玉萍等,2008)。

流通环节过多,渠道不畅,消费成本高昂。农村流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流通环节过多。日用消费品从工厂到农村的市场终端,中间要经过几级,价格层层加码,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不可避免地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虽然目前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在农村还远未普及。

流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的商业网点不足,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农村露天市场、马路市场还比较多,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环境。随着农村国合商业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农村商业网络更加支离破碎,流通设施功能荒废。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流通信息设施简陋,网络利用率低,传递渠道有限,信息传递滞后,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还很少。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消费水平低、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低、流通渠道不畅且成本高昂,以及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农村消费“不实惠、不安全、不便利”等系列问题。因此,要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就需要紧跟农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建立完善的农村流通组织,打通各个流通环节,并不断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运作机制。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模式分析

(一)发展主体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其需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同时要兼顾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主导,虽然能够在培育阶段得到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但是并不能形成长期的持续发展机制。同时,目前我国流通业本身集中度不高,农村流通主体更为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进行资金、政策支持将无的放矢,最终必然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无效率的结果。

其次,从流通企业来看,流通企业既希望获得政府支持,也希望能够有效满足农村消费需求,占据农村市场并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潜力。因此,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更具有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的动力,也是衔接各方利益主体的关键环节。但是,当前我国流通主体分散,发展农村商品流通需要在商品采购、店铺管理、商品配送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经验与实力,才能够承担政府对于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的期望,并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具有一定规模,在连锁经营、商品配送、店铺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积累的企业才能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主体。

此外,从其他相关企业来看,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流通企业进行农村商品流通的派生,对于农村商品流通不能产生直接引导作用,因而不宜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主体。

因此,大中型流通企业将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主体,政府进行政策支持与引导,培育流通企业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能力,其他相关企业则进行各项支持以提升流通企业改造、建设、运营农村流通体系的效率,从而共同推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健康发展,满足农村消费市场需求。

(二)市场切入与发展路径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差异,而农村人口规模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地区更具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基础。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需要综合各地区需求与发展基础,进行评估,选择需求量大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地区作为切入点,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同时完善其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点及面的区域拓展(戴林莉等,2007)。

其次,从城、镇、村的渗透层次来看,由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商品配送成本高,且在价格这一农民最为关注的要素上并不比农家店更具优势。而对农民外购习惯的调研也表明,外购已经成为当前农民满足自身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在酒、食品、烟等方面外购比重较大。同时,我们对农村居民选择村级店与乡镇店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农民选择村级店主要原因在于方便,而选择乡镇店主要原因是品类多、质量好。而在我国较多地区农民家庭电动自行车、摩托车

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的现实情况下,农民外购的频率与数量均处于上升趋势,乡镇店将是满足农民消费的重要流通节点(姬庆雪,2008)。

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城市商品流通体系相对完善,乡镇流通体系处于在建中,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而农民外购趋势增强,选择以乡镇为切入点,随着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而向农村渗透(吴小丁等,2008)。

(三)拓展模式

随着城乡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培育出了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性流通企业,同时也形成大量散落在各乡镇、村头巷尾的农家店。地区性流通企业了解地区现状,并具有完善的供货体系与管理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广具有突出优势(李芬儒等,2007)。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模式有三种:其一为直营;其二为收编农家店;其三为混合模式。直营店管理难度较小,但是投资规模大;收编农家店投资小,但管理难度较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各地可根据流通企业与农家店实际情况进行直营与收编农家店的混合模式。而为了促成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规范,促使农家店向规范化管理体系转变,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为了保证商品的高效供给,流通企业需要基于地区实际建立商品配送体系,确保商品及时配送与供给,进而保证整个流通体系的快速、高效运转。

(四)盈利模式

在业务拓展的模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流通企业盈利模式,确保流通企业在政府向其“输血”的同时,完善其“造血”功能(李芬儒等,2007),打造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动力,并形成一个消费经营利益共同体(张武康,2007)。对相关成功企业与地区发展实践的调研与总结表明:成本节约、品牌打造、城乡差异化经营等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主体寻求其利润的源泉。

首先,成本节约上,快速占据乡镇市场,并寻求租金、人力成本、网络建设与配送成本的降低;同时,积极向源头采购等方向拓展,确保采购成本与周转环节的节约。其次,精心培育企业品牌,积极进行农民消费的教育与引导,加深农民加深对产品、质量、价格等的准确认识,建立与农民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提升农民对企业的认知度。同时,在店铺形象、销售服务上加大力度,在带动消费的同时提升客户忠诚度。同时,细致调研城乡消费需求的差异,针对性的进行商品供给。通过持续的调研,关注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与特征,满足城乡居民不同的消费需求,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确立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地位。

因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需要依托政府支持与引导,以大中型流通企业为主体带动多方力量参与、以乡镇为切入点逐步向农村渗透、以直营与收编农家店的混合模式、以企业自盈利替代政府“补血”作为发展模式。在发展主体明确,拓展模式与盈利模式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取得快速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消费存在的种种矛盾,改善农村商品流通现状,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和民.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对淅川、西峡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情况的考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2.王晓彦,吴小丁.农村分散市场直接配送的密度边界研究.中国零售研究,2009(11)

3.许铭仁.关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8)

4.王荣华.构建农村消费安全保障体系的理性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11(9)

5.刘玉萍,郭郡郡,胡碧玉.“万村千乡”的推广难题及其解决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

6.戴林莉,李光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赋予乡级店二级配送功能的构想.农村经济,2007(12)

7.姬庆雪.农村居民外购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2008

8.吴小丁,王晓彦.“万村千乡”龙头企业全面亏损的政策思考—吉林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调研报告.流通研究,2008(2)

9.李芬儒,李东.建设农村连锁零售业态的途径—兼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经济论坛,2007(10)

第6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81-03

外语教育在当今经济、市场、文化以及资源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安全和战略的发展及导向,因此各个国家在外语教育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多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国民掌握多种语言更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移民数量高达3400万,占总人口的12%。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外语库”。尽管美国是世界强国,在全世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但由于美国人普遍对国际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美国中心论”的心态,再加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确立更进一步削弱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美国民众学习外语热情不高。美国的外语教育起步晚,对外语教育重视不足,其外语教育质量和普及率都偏低,外语人才也比较匮乏。20世界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外语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进行改善。

进入21世纪,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创建了一个新时代。技术的进步和贸易壁垒的消减为市场的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也给美国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政治体制和运动的全球化对美国的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正在改变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要应对新世纪带给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挑战,美国的教育体制必须加强学生的外语技能和文化意识。美国要继续领导全球将主要取决于美国学生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为充分迎接新世纪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积极推行了全面的外语教育改革,真正使美国政府认识到自己外语教育危机是9・11恐怖袭击之后,它使美国清晰地明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美国的影响如此巨大,外语人才的匮乏极大威胁到了美国的国防安全,从此掀开了美国外语教育新篇章。

一、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外语教育状况是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培养全球化公民的重要指标。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项目、应用语言学中心(CAL-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每十年会出资和数据调研组织Westat对全国中小学的外语状况进行调研,为美国政府提供最新的全国和地方性外语教育全景图,该项目始于1987年,于2008年CAL完成了三次全国调研。这个调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量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的比重和人数、外语语种和所开设的语言项目、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师资质和职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调研的对象有超过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参加,选取的学校地理位置既有市区的、郊区的和乡村学校,调研对象涉及的人员有学校校长、外语教师和部门领导,通过回答CAL的问卷调查表,然后提供科学数据让公众了解美国外语教育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规律。每次调研数据要同往年数据进行对比以凸显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和问题。2008年的美国外语教育调研报告显现了一些值得欣喜的趋势和特点,但凸显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1.外语教育的比重。提供外语教学的小学和中学数量从1997―2008大幅下降,小学从原来的31%降到25%,中学从原来的75%降到58%。小学的外语比重下降主要发生在公立小学,私立小学却在过去的十年很好地维持了外语教学,开设外语的学校的量与1997年基本保持一致。开设外语的私立小学从1987―1997一直是处于上升势态,从34%增长到53%;1997―2008年稍微下滑,从53%下降至51%。公立小学却大幅下滑,从1997年的24%下降到2008年的15%,而1987―1997却增加了7%,从17%增加到24%。高中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大约91%。只有少量没有开设外语课程的学校表示在未来的两年有兴趣开设外语课程:8%小学和17%的初级中学有可能在未来开设外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外语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接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学校不大可能提供外语课程。提供外语课程的私立小学的比例(51%)是公立小学(15%)的三倍。

2.语言课程的类型和安排。在过去的十年,西班牙语作为广为传授的外语语种增幅巨大。在小学层面,西班牙和法语继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语种,其中西班牙语的比例从1997年的79%增加到2008年的88%,中学阶段持续保持稳定93%。然而,法语和德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大幅下滑,小学阶段法语从27%降到11%,中学阶段从64%降到46%。德语在小学从5%降到2%,中学从24%降到14%。提供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比例尽管低,但在中小学阶段与以往相比都有增长。在2008年有3%的小学,4%的中学提供中文学习课程。1%的小学和0.6%的中学提供阿拉伯语的学习。拉丁语在中学阶段有所下降,从原来的20%降到13%,但小学阶段却有所增加从3%增到6%。俄语和日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所下降。公立小学提供最常见的外语课程基本上是探索类的初级课程,47%的公立小学提供介绍类/入门级别的语言课程,39%的公立小学提供听说读写和文化类的综合型的语言强化课程,剩下的14%的学校采纳沉浸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外语水平。绝大多数中学(95%)组织常规的外语课堂,将外语课程分解为听说读写与文化课程。中学提供的高级语言课程的比例从1997年的16%增加到2008年的21%。

3.课程设置和教学。大多数中学的外语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设置体系,外语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考核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有固定课程设置的小学在过去的20年里比例逐步增加,从1987年的64%上升到2008年的78%。教材的使用方面,在过去的十年间(1997―2008)使用目标语的文学类作品作为教材的比例在中小学层面的增幅显著。技术作为辅助外语教学手段也出现大幅增加。以网络资源作为外语教学素材的小学增加了三倍,中学增加了两倍。计算机辅助教学素材和教学类技术手段,诸如卫星广播、互动电视、视频会议,在中小学的使用增长迅速。中小学采用以熟练使用外语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包括个人当众演讲、口试以及学生学习档案,同时中小学外语教育中学生自评方式的使用也在上升,这样学生可以在监督自己语言提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008年调查显示有75%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目标语,而在1997年只有22%。关于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有39%的小学声称小学和初中的外语有一定的衔接。59%的高中称其学生有清晰的初高中外语的内容衔接,与以往相比有大幅提升。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外语在中小学内容和程度的衔接上不够紧凑,缺少连贯性和递进。

4.外语教师。在美国,有25%的小学外语教师没有任何的资格证书。小学里没有资格认证的外语教师从1997年的17%增加到31%。至少拥有一个具有K-12外语资格证的教师的小学数量也从19%增加到34%,具有小学外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外语教师的小学从19%增加到34%。但在中学,绝大数学校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师是经过认证的专业教师,77%拥有中学执教外语证书,44%有中小学外语执教证书。有的外语教师拥有不止一种证书。外语教师在中小学阶段在上一年都参与了与学科相关的职业发展培训,小学:63%,中学:73%。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的外语教师参与职业发展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的外语教师。25%的小学和30%的中学受缺乏合格外语教师的困扰,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村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他们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都比城市要差。

5.教育改革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层面,语言教师将全国和州立标准融入外语教学的学校比例从1997到2008年翻了三倍。公立小学标准的使用从25%增加到76%,公立中学从31%增加到89%。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学受到联邦《一个孩子不拉下NCLB(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的负面影响,因为该法案强调数学和阅读技能,将资源和资金从外语教育挪开,转到其他学科上,外语没有包括在教育问责中。

二、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问题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对外语教育重视的程度偏低,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尽管政府在各个层面进行了推进和鼓励。欧洲许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以取得中等学校文凭或职业技术教育学历。美国许多的贸易伙伴都将英语作为最通用外语学习,许多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规模空前,可是美国能娴熟说外语的人数却不多。尽管美国20%的家庭使用非英语交流,但这些语言资源没有在学校加以培养和利用。因此,美国中小学需要重新定位和审视其外语教育教学,以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读写水平。目前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美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联邦语言政策。语言学习是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没有统一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将语言学好。美国外语教育一直以州层面的课程框架为指导,但由于美国是教育分权的国家,美国外语教育没有统一的官方政策。由于美国对外语学习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教学质量和普及率偏低。

第二,外语教育在很多州还不是核心课程。外语被认为是同艺术、音乐、体育一样处于边缘地带。每当财政吃紧或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外语这种所谓的“边缘类课程”往往被取消或消减预算。例如,2002年,政府出台的《一个孩子也不拉下》(NCLB)后,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的外语课程受到冲击,因为该法案鼓励学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课程上。

第三,外语教育差距加大。美国外语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加剧。美国城乡外语教育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社会经济背景决定学生是否会接触到外语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孩子接受外语教育的机会很少。此外,公立和私立学校提供外语的差距增加,私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公立学校,这使得私立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第四,课程体系的连贯性有待加强。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的外语学习严重脱节,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正如美国教育家R.D.Lambert所说的,如果纵向地看我们的外语教育体制,学生们和老师们如同聚集在两座不相关联的金字塔里,一座在高中,另一座在大学,而我们试图在小学创建第三座孤立的金字塔。每座塔中的师生们都极力专著于前一二年级的外语学习。当两座塔衔接之时,便出现一个很大断层,高中毕业生无法顺利地继续大学外语学习,美国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不具有任何关联性。

第五,师资的短缺和质量。教师短缺和质量层次不齐。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各州外语教师的短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现在高需求领域包括双语教师和外语教师。最新数据显示2013―2014年K-6年级有36个州缺乏外语教师,7~12年级有39个州缺乏。

外语教师的行业标准是由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但其标准中对外语教师的口语考核的量很少要求也低,要求外语教师只要取得中高级下或中高级水平即可,但最新调研发现只有一半的外语教师口语达到高级下的水平。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测试中只有大约一半达到高级或更高水平,另一半人处于中高级水平或更低。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因为美国国家K-12语言标准要求其学生达到高级下的水平。如果外语教师的水平处于低水平,很难实现国家制定的外语学习的目标。外语教师的短缺促使一些学校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教师短缺,诸如通过中介机构从其他国家引进外语教师,商业性语言培训学校或外国政府外派语言教师来美任教,导致了中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发展。

三、结论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美国一直作为孤立的世界强国屹立,但其外语的整体水平和对世界的认识明显落后国家,美国要想继续发挥其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其外语教育。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创建一个多语言文化社会对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促进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尽管2008年的调查凸显了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可喜的进步:小语种外语教学在小学层面处于上升势头,各个层面的外语教师也越来越倾向将国家和州立的语言学习标准融入日常的教学,外语教学有许多革新内容:更多项目采用浸润式教学,教学内容更倾向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技术手段更多地在语言教学中采用。

美国要想与其他国家站在平等的位置,首先要改变对待外语的态度,外语是基本的技能,不能将其作为辅助学科,可有可无。其次,立法机构、管理机构和教育法规的制定者要充分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要制定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语言政策,要将外语教学普及到所有小学,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学习外语。要将外语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给予足够的资金资助和提供充足的资源帮助其发展,这是确保美国外语教育成功的关键。美国也要重视和利用其丰富的移民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并鼓励移民学习并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有助于外语教学取得成功,有助于营造宽容的多元化社会环境。此外,美国需要改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美国需要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在职和职前培训,如何留住高水平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同时对外语水平的考核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flsurvey.

[2]pAbbott,Marth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 in K-12 and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Needs,Shortages,and Directions.2014.

[3]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oreign Languages Enrollment in K-12 Public Schools:Are Students Prepared for a Global Society?(2010).

[4].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2006.

第7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情况

1、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推动全旗粮经饲协调发展。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134.78万亩,比上年减少4.64万亩。其中:粮食面积75.44万亩。主要农作物小麦播种32.60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玉米播种41.90万亩,比上年减少5.5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53.88万亩,比上年增加1.42万亩,其中:油料面积47.34万亩,比上年增加10.78万亩。优质牧草面积5.37万亩,比上年减少0.07万亩。药材类0.18万亩,果树类0.20万亩。总体上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特别是果树和药材呈显著增长态势。

2.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大力推进“粮改饲”,形成以养带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情况: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情况。按照全市提出的“稳定发展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奶牛和肉牛、支持发展绒山羊和猪禽、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截止目前,全旗大小牲畜饲养量306.3万头(只),牲畜存栏265.6万头(只)同比增长1.6%;其中羊饲养量304.5万只,羊存栏261.4万只,同比下降0.4%,能繁母羊存栏133.9万只,出栏肉羊43.2万只;生猪存栏2.11万头,同比增长9.3%;大畜存栏1.76万头,同比增长31.7%,总体上小畜稳定发展,大畜明显增加。

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情况

1.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支撑。为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牧民种养殖技能水平,第一季度开展了2期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对172余名学员进行集中培训。3月15日-17日,组织102名学员赴呼和浩特市农业博览会、伊利集团、包头市南星农业现代园和农科院包头市农牧业局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观摩教学。聘请了市农牧业局专家组对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开展科技培训,现场采取面对面解答问题,参训学员500余名,发放了科普资料1500余份。4月份举办全旗农村牧区村嘎查级财务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苏木镇和嘎查村两级集体经济财务人员,共计参培95人。6月份又派50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骨干赴清华大学学习。

2、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技术。在使用种植新技术方面有: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完成2.01万亩;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栽培技术完成1.2万亩;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完成3.1万亩;玉米三优两增全程社会化高效栽培技术完成17.4万亩;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1.1万亩;向日葵“6推1防”综合配套技术完成5.3万亩;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0.49万亩;向日葵套种葫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完成0.4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完成10.1万亩;盐碱地“改排提增” 综合改良技术完成0.53万亩;控肥增效技术完成23万亩;春小麦麦后复种小秋作物栽培技术已落实0.52万亩。完成全旗盐碱地摸底调查工作,全旗共有盐碱地66.3亩,其中轻度盐碱地38.3亩,中度盐碱地20亩,重度盐碱地8亩,全部标注在了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划图上。在原有花生、甜瓜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扩大种植规模,在丰富特色农业品种上,今年又种植黑枸杞1500多亩,油用牡丹320亩,板蓝根260亩,甜叶菊500多亩,牛夕、黄芪、树莓、桑葚等660亩。在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建成以河套大学和内蒙古环农腐植酸研究员为技术依托的“百品园”。园区核心区面积为170亩,主要示范种植了各类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等20多个品种(豆类作物30亩:蚕豆、绿豆、豌豆、黑豆、豇豆;油料作物40亩:胡麻、大麻、油葵、花生、油菜;杂粮作物30亩:糜子、黍子、谷子、甜玉米、白高粱、荞麦;经济观赏林木:油用牡丹等),实现多元化有效供给。

3、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种植业方面:重点做好专用小麦、青贮玉米、杂交向日葵、加工型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并研究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综合栽培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支持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畜牧业方面:加强巴美肉羊、白绒山羊等良繁体系建设,加大优质种公羊的引进、扩繁和推广利用,特别是开展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选育工作,扩大优质基础母畜的繁育速度。要下大力气把优质肉羊二、三元经济杂交作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扶持肉牛产业和马、骆驼、驴业发展,强化大畜种业繁育基地建设。

4、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是不断增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我旗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旗、苏木镇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涉农涉牧适用人才引进。积极探索和倡导科技有偿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依托科研院所组建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科研院所为主导,带动农牧业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残膜回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发展农牧业信息化。依托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现有《农牧业信息网》、《农牧百科》、“巴彦淖尔农牧微信平台”和“12316”农牧业热线咨询服务作用,及时把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牧业实用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投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牧民、农技推广人员、农牧区广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牧民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鼓励农牧民和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牧场主计划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三、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

一是近几年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保生态修复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3%提高到治理后的4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严格控制实行“三控”。控肥:2016年有机肥施用量为41万吨,化肥施用量为6.8万吨,较上年减少0.4万吨,每亩施用量为48.8公斤/亩,较上年亩用量减少了3.1公斤/亩。

三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井灌区推进小型农田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在全旗推广已滴灌为主的田间节水技术,合理布局灌溉饲草料地,集中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7年实施高效节水工程5项,投资为0.84亿元,发展节水面积共7.50万亩。目前已开工建设4项:2016年度节水增效(追加投资)工程、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一)、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二)、2016年千亿斤粮食生产建设项目管道、更新井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井房的施工。2017年小型农田水利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已完成招标,近期完工。

四是近年来我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共24个,建设规模33.98万亩,投入资金3.48亿,新增耕地2.49万亩。待实施项目16个,建设规模23万亩,投入资金2.3亿,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44万亩。

四、发展新产业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情况

1、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用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群。培育壮大本旗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创新利益联结。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施合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引导合同订单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农企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营销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企双赢。2017年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9.65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48%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牧民来自产业化收入达到5700元。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比例由25%提高到40%。2、2020年预期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82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6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由40%提高到55%。

3、推动三产融合。抢抓国家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契机,鼓励扶持农民创业,打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创业格局,重点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培育我旗周边产业示范户和示范群,积极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核心

多种途径创办龙头企业。抓住资本流动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迁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和落户我旗,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城乡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有实力的农牧民投资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群体规模发展的格局。继续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按照“扶优、扶强、扶大、淘劣”的原则,对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强实力,开展市场领先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把这些企业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5、抓好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搭建融合发展新载体。

我旗完成高产创建项目3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核心攻关田115亩,千亩展示田2195亩,其中种植有机小麦590亩,辐射带动周边8217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总建设面积126354亩,其中核心攻关田1496亩,千亩展示田16434亩,辐射带动108424亩;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总面积为7283亩,其中百亩核心田108亩,千亩展示田1392亩,辐射带动田5783亩。

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和对策

在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因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总体较弱,新型业态发展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尽管采取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推进依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牧业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仅有蒙羊牧业、草原恒通、高塔梁有机食品公司又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产业融合大多采取订单式农牧业、流转承包农牧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牧民利益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牧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村牧区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牧民的技能素质低,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涉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点示范,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我旗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向重点苏木镇、产业园区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区域。

二是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牧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生态农牧场场。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是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发展农牧业生产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支持农村牧区特色加工业发展。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加快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

第8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39-02

引言

宁化县治平乡是2000年9月经省政府认定批准设立的三明市第二个少数民族乡。该乡畲族人口近4 000,占全乡人口30%,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较落后。但该乡竹子资源丰富,人均11亩竹山,成为该乡发展的主要资源。在治平乡农技站的大力推广和帮助下,治平村民开始栽培食用菌。经调查,治平乡村民栽培香菇的时间约为四至九年。最初使用木屑栽培香菇成本高,同时又使菌林矛盾更加尖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技站派出黄惠清等到市食用菌研究所学习,并参与了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的竹屑反季节栽培香菇项目并顺利通过了市科技局的验收。黄惠清等又在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负责指导了10万袋竹屑栽培香菇示范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现状

1.原料来源。治平乡毛竹资源丰富,乡镇竹业加工厂较多,每月产生竹屑、竹尾等加工剩余物约100多吨,这些竹废弃物不但占厂区空间,而且还得雇工人清理焚烧,影响环境。为了综合利用竹废弃物,治平乡引进中竹纸业邵武公司,该公司通过对竹废弃物的加工利用,实现加工企业降耗和毛竹增值并将废弃竹屑用于栽培香菇。此外,有部分菇农利用自家竹子资源,把不符合厂家要求的毛竹粉碎用作栽培香菇的原料。治平乡栽培的食用菌菌种主要都是由三明菌种研究所提供,栽培品种主要有Cr-40,Cr-20,L26。

2.栽培技术。治平乡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栽培技术和反季节栽培技术。这些技术来源于三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宁化县食用菌研究所及长汀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

3.管理模式。按照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同食用菌栽培模式可分为农户分散经营型、公司+基地+农户型和集团+专家+农场型。经调查,治平乡农户分散型栽培模式占93.3%,公司+基地+农户型只占4.5%,其他模式如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占2.2%。因此,目前治平乡竹屑香菇的栽培管理较为落后,还处于粗放的管理水平。

4.栽培规模及效益。根据多年的技术经验,农技站技术员试验后得出结论:在试验条件下,一根腰围8寸的毛竹用于栽培香菇可以制袋15袋,平均每袋可产鲜菇两斤,产值5.2元,投入产出比为1∶4.33,增收效果较明显[1]。但在实际生产中,栽培条件与试验条件存在差异,实际生产效益与试验生产效益有一定的差距。治平乡农技站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治平乡竹屑香菇栽培的数量及产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由2003年的100万袋增至2009年的320万袋,产量也由2003年的400吨增至2009年的3 040吨。2006―2007年,治平乡农技站用竹屑栽培反季节香菇的试验成功,栽培香菇的技术比以往更加先进,使栽培香菇的效益明显提高,取得突破性进步。此外,随着治平乡竹屑栽培香菇的技术不断成熟,每袋可产鲜菇量平稳增长保持在0.85公斤左右。在调查中,治平乡菇农反映如果竹屑切片机和粉碎机问题能解决的话,都将扩大栽培规模。

5.香菇销售。治平乡栽培的竹屑香菇的销售方式有菇农运到长汀自主销售、与公司签订合同和出口到日本三种。销售价格依品质而定一般在2.5元~4元/斤。

二、治平乡发展竹屑香菇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原材料资源丰富。治平畲族乡毛竹林面积达14.5万亩,占全县毛竹林面积的40%,人均拥有竹山11亩。此外,该乡现有竹加工厂(点)八家,主要生产竹凉席、竹帘席、竹筷、竹香芯、竹地板条、竹签、竹窗帘等为竹屑香菇的培植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

2.自然条件优越。治平境内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6.7度,无霜期230天,年降雨量1 830毫米,全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湿润阴凉,雨量充沛,温、光、水、湿条件好,利于毛竹生长,栽培香菇具有独天得厚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

3.符合可持续发展。宁化食用菌办为缓解菌林矛盾,解决菇农食用菌栽培原料来源,自2000年立项开展以竹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结果表明:竹子与树木相比具有生长快的优势,而竹屑与木屑营养成分相当,且竹屑适合栽培香菇。因此,用竹屑代替木屑栽培香菇对缓解菌林矛盾、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二)劣势分析

1.交通设施落后。治平乡是全省18个民族乡中通乡公路唯一没有路面硬化的乡镇。全乡通村公路有72公里路面未硬化,属晴雨路。70%的竹山计208公里竹山公路亟须开通才能发挥效益,因居住分散,尚有30%的人口没有改变肩挑手提的状况[3]。

2.龙头企业和品牌缺乏。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小、地域经济落后等原因,至今在制种、栽培、深加工、销售等方面仍未培育出龙头企业,较大的企业只有宁化客家菌草有限公司。此外全市没有一家上规模、上层次的深加工企业,无法创造出名品和精品,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4]。

(三)机遇分析

1.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宣传竹屑香菇品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以环境友好为代价,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的经济[5]。治平乡利用竹屑栽培香菇不仅可以减少农村污染,创造农村优质生态环境,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的农业循环经济。

2.调动农民积极性,改变落后面貌。竹屑反季节栽培香菇是具有治平特色的品牌,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扶持,与研究人员、菇农一起解决制约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四)挑战分析

1.其他食用菌产区的竞争。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宁化曹坊乡和长汀庵杰镇两大食用菌栽培区。曹坊乡主要栽培木屑香菇,销往宁化、深圳、日本。长汀庵杰的木屑香菇主要销往长汀、日本。

2.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挑战。对于治平乡而言,最具挑战性的是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陈君伟,陈作毅等早在2001年也用竹屑栽培香菇,且试验成功[6]。虽然两者使用的栽培技术有差别,但南平市的技术教治平乡来说比较成熟。

(五)发展战略分析

治平乡发展竹屑香菇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加快改变本地劣势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突出技术创新,发挥地理、原料两大优势,搞好新农村建设、市场、招商引资三个结合,实施科技、人才、品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把食用菌产业建成富民强镇的骨干产业。

三、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对策

1.利用气候优势,发展反季节生产。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表明,夏、秋两季气温较高,绝大多数的食用菌品种难以正常栽培,但市场对这两季香菇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因此,谁能在这两个季节生产出产品,谁就能获得经济效益。治平乡研究的反季节栽培技术,满足了人们对夏秋季香菇的需求,市场广阔。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治平乡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大通乡公路硬化建设,单靠乡镇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建议县市交通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政策执行中予以变通,以提高补助标准。

3.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其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将决定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为此,治平乡应通过培植龙头经济组织,推动食用菌产业化经营。

4.加强科技投入,构建技术平台。提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治平乡在发展中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新品种,新技术抢占市场,提高效益。此外,治平乡应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食用菌食品的研发、深加工,提高食用菌产业整体效益。

5.树品牌、创名牌,走特色之路。目前治平乡品牌食用菌较少,产品没有特色。因此治平乡食用菌产业要发展,就要走特色之路。首先各食用菌产地或加工企业要了解自己的产品,找出产品的特色,如利用竹屑香菇在山区生产,可以突出其无公害的特色等。其次要通过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等方法,树立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陈花平.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竹业发展侧记[N].中国绿色时报,2007-08-30(2).

[2]卢敏,李玉.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229-235.

[3]三明市政协台港澳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关于宁化治平乡畲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EB/OL].(2004-4-26)[2008-05-12]sm.省略/smzx/.

[4]黄木长,孙丽萍,金卫根.抚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2):157-158.

第9篇:乡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位于南部,毗邻某某,某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优越。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资源特色,坚持走以工促农发展之路,以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板材初深加工产业,形成了结合部最大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之一工业园区。

该园成立于年月,规划面积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面积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近年来园区的承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修铺道路千米,架设高压双回路千米,建成日供水吨的水厂、KV变电站、移动通讯塔等设施。园区内建有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市新型乡村工业园。 二是主导产业良性集聚。园区以板材初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实现了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现有芯板加工个体户余家,深加工企业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家,年加工原木万立方米,实现产值亿元。

三是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园区累计入园企业家,其中投产企业家,在建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家。20XX年实现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创造利税万元,带动就业人数人。

二、园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瓶颈

(一)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形象和品位亟待提升。近年来,园区建设主要依靠 筹资解决,而 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税返还和借款、垫资,无法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的基本需求,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园区提档升级。

2、园区自身产业层次和整体规模有待提高。板材加工总量不高,产品层次单一,产业链条相对较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协作制度需要逐步加强;龙头企业较少,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人才储备相对较弱,自主品牌科技进步和品牌效应尚不明显。

3、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园区政策和其它园区相比没有特别优势,特别在税收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劳动保障政策、部门帮办服务政策等与 作为产业集群镇、扩权强镇试点镇不匹配。

(二)主要瓶颈

一是用地瓶颈:主要体现在有项目无土地、有土地不敢用、开发后不能办证。一方面是老企业供地,迫于当时条件大多采取光行上车,只是兑付村民土地租金和青苗补偿,企业无法用土地、房产抵押融资,影响了后续扩张能力;另一方面是新项目供地,受用地指标和报批费用影响,无法获取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一些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难以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二是融资瓶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产品门槛设臵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和民间资本运作成本过高。

三是用工瓶颈:主要是由于园区开发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务工人员保险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部分企业对用工条件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用工难。

三、主要对策和有关建议

(一)主要对策

1、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用地难。

一是加快辖区内土地整治,实施社区新居工程。通过对大王楼村整体搬迁,可新增耕地亩,争取形成的挂钩指标用于园区建设。

二是加大对辖区内存量建设用地的科学管理和使用,盘活现有土地资源。通过对原废弃泡花碱厂改造有效利用土地亩,通过对原村委会和学校整合有效利用土地亩,分别安排大型板材深加工项目个。

三是强化优化集约用地意识,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严把土地入口关,对投资强度大、能有效带动产业升级的项目,给予土地安排。另一方面,对早期入驻园区的产能落后企业,动员搬迁,腾笼换鸟。再次,不再审批居民宅基用地,给予优惠条件引导群众向镇区和中心村搬迁。

四是加大用地指标的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包装大企业,力争在供地计划上取得突破。目前正在包装投资亿元的数条生产线覆膜板项目、投资亿元的电动车产业园项目。

五是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企业创办。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基础上,按照农民以土地自愿入股的原则,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参与板材加工企业利益分成。

2、正在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缓解企业融资难。

一是积极争取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为园区内全民创业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小额贷款。去年县邮政储蓄银行为工业园区芯板、板皮加工户贷款万元。

二是园区积极开展了金融诚信企业创建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积极争取市县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去年成功为木业和木业融资万元。

四是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企业融资项目库,积极参与各类银企对接活动。

五是利用 产业集群镇政策扶持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去年为木业争取资金万元。

3、千方百计为企业用工提供保障。

一是发挥园区劳动保障所的作用,认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发挥镇村干部的优势,加大对本地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就近就业。

三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指导和培训。

四是积极为企业争取就业政策的扶持。

(二)有关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现有的几个主要 特色园区建设的意见,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给予倾斜。譬如在安排落户项目上,本着开发区、 特色园区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便于产业集聚和升级。譬如资金扶持重点倾斜已初具规模的特色园区。

二是建议政府对园区每年新增税地方所得税部分,全额奖励给园区作为园区发展资金。

三是建议政府加大金融部门对特色园区的信贷支持。 四是建议政府对本 土地整治形成的挂钩指标均用特色园区的产城建设。

四、对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和建议

坚持总体规划、园区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四规划的有序衔接,力争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联合,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今年我镇尝试与集团签定了板材深加工项目和居民新村建设捆绑协议,目前两个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推动了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的同步建设。

五、20XX年园区工作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主要思路:20XX年工业园区将以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增量扩容、美化亮化为目标,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努力提升发展综合品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建设,不断优化涉企服务质量,着力构建和谐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工业新城、贸易新区、工人新家的进程。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举措: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形象。努力克服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等因素,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建设园区,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行引进公司开发制模式建设园区,遵循合作双赢、发展共享原则,大力推行合作建园。

2、挖扩容、挖潜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克服用地空间、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多措并举全力破解用地瓶颈制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一是全力引进大项目,争取国家供地土地政策;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新增建设用地不足;三是内部挖潜,推进集约用地,对闲臵土地多、投资实力弱、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加大清理处臵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3、抓源头、强招商、增后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资、引企、引智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