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模式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极有意义。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任何地方的农民学员方便快捷地获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推动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农业远程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中国农村基础薄弱,大多数基层农广校缺乏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资源,在地方电台、电视台也没有教学节目播出时段,但从长远看,这都不会影响远程教育优势和效益的发挥[1]。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存在一个发展模式选择的问题。考虑到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广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家庭条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应该采用数字技术与非数字技术恰当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综合利用VCD光盘、有线电视、卫星网、互联网等手段,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教育发送和传输的模式[2]:
1.主流模式
卫星传输数字化教育发送技术,适用于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采用主流模式的地区可以采取的扩展数字化教育应用的技术方案为:CD-ROM光盘刻录和发送方案;各类局域网应用方案;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方案和电话拨号接入或其他公众电信网回传方案。
2.替代模式
计算机宽带网的地面接入技术,适用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卫星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在远程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很多农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电脑,另外,受农村人口教育水平限制,很多人也不懂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知识。中国广大农村地理条件复杂,通信网络线路建设难度较大,架设网络线路成本相对较高,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率非常低,短时期内,在中国农村推广互联网教学还很难实现。卫星教育网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由政府投资建设,具备提供话音、视频、通信服务的综合能力,性价比高、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是提供农村远程教育简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卫星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能为农村学员提供与发达地区质量相同的远程教育服务,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优秀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目前,农广校在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支持下,已经建设了拥有1个中心主站和360个双向远端站点,以中央农广校为演播和资源服务中心,各省、地、县级农广校以及乡镇教学班为卫星网络远端接收和教学服务点,能实现数据通信、远程教育培训和视频广播会议的远程卫星教育系统。通过卫星教育系统,中央农广校将农业教育培训、实用技术等音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实时发送到网络各远端接收站,面向全国开展实时交互式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对各级农广校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进行远程指导和管理,实现信息互动交流,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农广校卫星教育系统利用“SkyBlaster”卫星通信系统,采用“TrainNet远程教学/培训系统”作为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卫星系统网络结构是星型网,主站可联接大量的VSAT远端小站,支持所有基于IP的数字信息技术,可实现全国范围的远程实时教学、数据文件多点分发等业务。卫星网主站提供DVB-S标准的出向信道,信息速率从2Mbps到52.5Mbps,远端小站的入向信道采用FTDMA接入机制,系统采用不对称的数据流通信方式[3]。在卫星平台上,运行应用软件的各类功能服务器通过快速以太网联接到卫星主站数字基带设备,通过卫星发射到全国各地的卫星小站。基层教学点的学员通过远端小站接收主站发送的教学内容,与主站老师进行双向视频、单向音频的互动交流,获取各类教学支持服务。
三、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农广校综合采用各类教学手段,整合应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独特的媒体资源优势,紧跟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吸收、应用各类远程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农广校体系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涉农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高效管理,对涉农科教需求迅速反映,对基层办学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信息采集、存储、编辑加工、传输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运行机制公益性、媒体应用大众性、教学内容多样性和服务对象定向性的特点[4]。
中央农广校作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教学中枢和媒体制作传播中心,具有广播电视和网络教育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传送等多种功能,将具备自办1套广播和电视节目的能力,可以录制各种文艺节目、语言节目,对录制的文艺节目和语言节目素材可进行编辑、复制、加工、审听,可对外交换录制好的素材和成品节目。每年能制作电台节目、区域节目、少数民族节目和综合类等农业专题广播节目1500集,电视节目1270小时,网络教学节目2000小时,发送音频资料100万张,节目原始磁带数字化存储1910小时。农广校将逐步实现媒体资源制作、存储、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成农业媒体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和传播利用的数据中心、工作平台和传播共享网络,并具备以下功能:
1.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教材、光盘等多种媒体资源,统一集中存储管理数据,建立数字化媒体资源库,实现数字化存储。
2.资源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编目、查询和调用,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媒体资源的利用能力。
一、惠民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原则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财政以奖代补、部门指导、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技术,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的目标。
2.实施原则。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为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向主产区集中;坚持建管用并举,确保实效;坚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二、惠民工程奖补范围、对象、方式和标准
1.奖补范围。优势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制干、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2012年重点奖补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设施。
2.奖补对象。工程实施区域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
3.奖补方式。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县级农业部门组织联合验收合格后,由财政部门向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兑现奖补资金。
4.奖补标准。中央财政资金奖补标准不超过设施平均建设造价的30%。
各省(区、市)可在辖区内对同一种类、同一档次的初加工设施实行统一的定额奖补。地方各级政府可安排配套资金进行累加补贴。
三、惠民工程实施程序、职责分工和监督考核
1.实施程序。省级农业、财政部门按照惠民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本省(区、市)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联合上报农业部、财政部(各一式二份)备案,同时下发实施工程的县级有关部门。县级农业、财政部门按照省(区、市)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工程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工程实施区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自愿提出奖补设施建设申请,经乡镇政府审核,县级农业、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在村级公示7天后,开始施工建设;工程竣工,并经县级农业、财政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验收工作需实地见物、核账,确认新建,并符合工程验收标准,方可认定为合格),在村级公示7天,由县级财政部门兑付奖补资金。
如果申请者较多,所需资金超过预算额度,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农民认可的方式,确定当年享受奖补政策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
2.职责分工。农业部和财政部负责制定并下发年度实施指导意见;负责对省级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和奖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奖罚。农业部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培训计划、操作规程、质量监督等指导性意见,并通过技术依托单位培训省级行政、技术人员。
省级农业、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省(区、市)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负责对县级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验收和资金兑付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奖罚,并在年底前形成惠民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报告,报送农业部和财政部。各省(区、市)要确定省级技术依托单位,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技术咨询和县级人员培训等工作。
县级农业、财政部门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精心组织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和公示,以及资金兑付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认真搞好自查自验,按照省级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上报项目总结报告,并于年底前将享受奖补资金的设施建设信息,通过农业部统一开发的惠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登记和归档。每个项目县都要确定相应的技术机构,具体承担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3.监督考核。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加大信息交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要制定督查方案,明确建设进度要求,落实督查任务和责任。农业部、财政部将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严格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特别是对倒卖奖补指标、套取奖补资金、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对发生问题的县,要将查实情况通报全国农业、财政系统,并抄送省级纪检监察部门,建议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惠农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和有关要求
省级财政部门应在中央财政资金下达后及时拨付至项目实施县级财政。奖补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奖补资金安排情况要在项目实施地张榜公示。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证政策宣传、项目公示、工程设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监督、工程验收、建立信息档案等方面的支出。严禁挤占挪用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工作经费。
各地要依据惠民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动员部署、指导培训等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项目实施区域和建设规模,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奖补对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公示等制度。要加强对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大对奖补设施建设情况的检查核实力度,加快实现奖补项目申请、审核、结算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过程的透明度。各地制定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惠民工程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使之掌握惠民工程政策的内容、程序和要求。要安排专门机构搞好咨询服务,认真答疑解惑。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设施都存在季节性使用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项目审批、技术培训、项目验收等工作,确保奖补设施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
4月3日 商务部发出《关于2013年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2013年拟新增部分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4月6日 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成功开发自主云G-Cloud(国云)操作系统,并获工信部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重点推介项目和公安部3级信息安全等认证。
4月7日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正式启动实施天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4月8日 数字湛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完成。
4月8日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计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在京启动。
4月9日 华为正式云时代数据中心新一代基础架构体系—— 分布式云数据中心。
4月12日 首个国家级车联网产业基地——国家车联网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北京,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商用车搭建包括动态监控、运营服务等内容在内的系列平台。
4月14日 南京市启动 “数字化审计局”平台建设,平台建成后,全市11个区审计局数据将与市审计局数据库实现联网。
4月16日 全国首个省级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试点和示范项目“浙江省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4月16日 青岛市前海一线在全国率先启用雾天智能标志牌,该牌利用物联网远程控制、太阳能主动发光、雾天融合视觉穿透等先进技术,及时发挥引导、警示作用,确保雾天或夜间行车安全。
4月21日 根据中国电信与安徽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安徽电信将投入260亿元助力“十二五”期间的数字安徽建设。
4月22日 洛阳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河南省分公司签订共建智慧洛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至2015年,河南电信将在洛阳再投入8亿元,推动洛阳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等行业信息化应用。
4月23日 重庆移动互联网促进中心在华龙网正式成立。
4月24日 2013年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4月26日 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玉溪地理空间框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标志着数字玉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顺利开通。该项目是云南省首个地级市数字城市试点项目。
测绘工作成果丰硕
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伟说:“‘十一五’期间的测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区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从仅仅的254家增加到480家,增幅达43%;从业人员增幅40%;测绘仪器设备增加了56.2%,测绘产值增加了84.9%。在落实规划过程中,基础测绘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由“十五”期间的每年400万左右,到2006年首次突破了3000万元,当时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2007年达到4000多万元,2008年达到5000多万元,2009年达到一亿元,2010年超过7000多万元。五年实际经费投入和基础测绘工作已经超过《规划》指定的目标。”
另外,在建立自治区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方面,已完成覆盖全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简称NMGCORS)”,以及GPS B、C控制网布测和大地水准面精细化工作,建立起了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1:25万、1:5万、1:1万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建设和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库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设、遥感数据获取以及地理信息共享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陈伟副厅长介绍,在数字内蒙古建设方面内蒙古也取得显著成效,我区数字城市列入国家试点的有2个、列入推广项目的有3个,占我区地级市的40%。数字城市可通过动态的城市影像信息,用GIS进行高效的数字加工分析处理,提取三维城市的定位信息、拓补信息、分类信息与属性信息,再经过整合修饰,便可快捷、高精地得出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用GIS进行高校分析、处理、模拟与方案的优化,可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创建城市,可研究城市园林与建筑物的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形成、方案影响因素分析和输出等过程。城市管理人员在有准确三维坐标、时间、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与管理,其感觉如同在飞机上俯城市或漫步街头一样,数字城市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对城市的发展目标、规模、性质等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解决地理信息资源部门所有交换不畅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测绘事业局先后建成了河套灌区水利信息管理系统、自治区政务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自治区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自治区经济动员管理子系统、投资指南和内蒙古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
未来的重点工程
会议指出,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日新月异,测绘成果的多样化,应用的广泛化,对测绘的依赖程度、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基础地理信息已然成为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因此,对测绘提出来更高、更新的要求。经过各级部门的讨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新型的建设项目,从而完善更新我区的测绘系统。
在信息化测绘生产、资料档案存储分发与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完成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转变,测绘生产与服务模式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测绘生产与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在要保障信息化条件下更好更快地提供测绘服务。目前我区现有的测绘生产与资料分发场地狭小,设施落后,无法满足信息化测绘生产与服务的需求,需建设信息化测绘生产、资料档案存储分发与地理信息产业基地。
世界银行能够把78万美元花在“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上,这在我国城市电子政务咨询项目中还是首例,究其原因,这和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当地政府高屋建瓴战略规划分不开。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2001年10月,邯郸市就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2002年5月,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邯郸市又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数字化工程综合示范城市,2004年9月25日,世界银行的投资更是将邯郸数字化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世界银行慷慨解囊支持软课题研究
“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是邯郸市政府实施“电子政府、数字邯郸”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数字邯郸建设规划,研究如何通过政务信息化,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如何通过建设和完善数字邯郸信息基础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如何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项目内容包括数字化邯郸基础平台及其综合管理框架、电子政府总体设计方案、邯郸市信息资源数字化综合开发利用、邯郸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数字邯郸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邯郸“一卡通”实施方案等6个方面的课题研究。
邯郸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李联敏向记者介绍,由于目前搞数字城市建设牵扯的方面和涉及的问题太多了,而在这方面,对于城市一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国家还尚不齐备,假若盲目行动,就会在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数据规划问题上,会产生很多的不一致,将来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重建工作。所以,邯郸市就需要有一个“数字邯郸“的总体设计,从规范、技术标准的角度,同时还有相应的一些运营机制、管理办法、政策法规等多个角度进行总体设计。同时,李联敏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对最终指导邯郸市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政务信息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以城市数字化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实现邯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邯郸模式”引领中等城市数字化
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邯郸市趟出了一条中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其中,电子政务建设凸现出了一种“邯郸模式”。邯郸市政府信息中心李联任在接受采访时说:“2000年以来市政府又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2001年1月,邯郸利用政务工作网网络平台建成开通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市内设三个中心会议室(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和19个县(市)区分会议室。2002年完成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实现了与国家、省视频会议系统的汇接。全国、全省的视频会议,在两个中心会议室以及各分会议室可直接收听收看或发言。会议系统还实现了网络实况直播、会议存储、会议点播、重播等功能。到目前为止,会议系统已成功使用了近300多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和效果。
李联任介绍说,通过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不仅避免了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而且还为政府各部门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的统一、安全、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
在对原有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中,邯郸市政府继续实践着统一管理的原则。李联任介绍说:“我们改造的原则是在保留原有网络设备和网络连接的前提下进行全网改造,如果更新骨干设备,原有的设备也要充分利用。最终实现的目的是把我们的网络建设成为可控制、可管理、高稳定性、安全可靠、速度快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对县区和市直的带宽管理,实现对四大机关能够管理到单机。”
同时,邯郸市政府已经开发了电子签章,并即将部署认证中心,力求充分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目前,邯郸所有县(市)区和大部分单位的上报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上传,部分文件的下发已在网上运行。非密级文件资料的网上传送已经初步实现;为了避免重复投资,便于互联互通,统一组织开发了通用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以促进办公自动化;开通了政府的门户网站,大大促进了政务的公开化,提高了日常办公效率;通过建设12345市长公开电话系统、投资项目审批收费等系统,拓宽了政府和市民的联系渠道,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环境,树立了良好的政府服务形象。
3个层次建数字邯郸
为了进一步加快数字邯郸的建设,邯郸市政府定下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完善已建成的邯郸市政务工作网络平台的同时,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包括数据处理交换中心、数据存储备份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以确保各项电子政务应用的顺利开展;继续整合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网站,有计划地开展交互式网上事务处理业务,建设功能完善的、内容丰富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全面推行全市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加快办公自动化应用的推广;大力开发政府资源,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数字林业技术;创新途径;推广应用
数字林业技术指的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真实再现林业情况,该数字化系统主要由两种涵义构成:第一,基于3S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林业信息,即通过RS技术进行图像信息的采集,以CIS技术对林业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第二是对数字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储存与应用。
一、浅析数字林业
数字林业以林业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智能、虚拟和3S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具有无缝多级和三维显示的数据共享系统。该技术的应用为林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更加形象化和广泛化的资源处理环境,推动了林区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为林区与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的服务,保证了我国社会和林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数字林业是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可视、遥感、计算机、数字、网络和智能等技术,将各个林区的信息用区位坐标标记并串连起来,实现了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更新的一个过程。
二、数字林业创新途径研究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方案
为确保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有序性与合理性,我国相关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方案,该方案应紧紧围绕数字林业的相关单位进行,并辅以相关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应合理利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帮助,开展科学传播与技术应用活动。该方案虽只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其同样要求相关团体的积极配合。
(二)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
自我国《森林法》颁布以来,我国林业实现了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目标,该法规的出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表现出我国高度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的态度。但是要想保证林业技术更快更好发展与更早应用,则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运用科学方法创新数字林业技术
现阶段我国对林业经济与林业科技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林业体系的内部经济构架调适阶段,但是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应将其转到相关学科与林业间的研究工作中。要想使林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我国林业的目标,创新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工作,通过创新数字林业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管理方面出现的经济运行阻滞问题,才能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
(四)加大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
人是所有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经济创造元素,要想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技术熟练的优秀的工作人员,创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很多林业从业人员仍持传统的老旧知识体系,更不具备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关键。持传统知识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要求,因而无法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效率过低的人资不仅不能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此,要想使林业产业更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资作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动力与资源。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之,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也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速度,全面提升林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五)政府机构应着力建设数字林业技术创新制度
该制度必须囊括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整个流程规定,因此,在该流程中,所有相关的政府机构与科研教育组织都必须作为该流程运行过程中的某一主体,确保流程顺利开展与有序进行。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盈利机构并不是创新数字林业技术主要的单位,也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但盈利机构却担任着创新技术应用的关键角色,这种情况是盈利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盈利机构通过招聘有关人才或利用其他的社会机构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估,在制定盈利方案后,盈利机构为获得更好的人才优势而招聘技术过硬的人才,因此,这些流程可以由相关的盈利机构完成。当创新技术投入使用且帮助盈利机构获得经济效益时,那么就说明该项创新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可以很好的投入到林业经济管理应用工作中。
三、3S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研究
RS(遥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项综合性的探查技术,人们通过探查地面表层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及其发射的电磁波,提取相关物体的信息,可以完成较远距离识别物体的目标。利用RS技术可以廉价且快速的得到地面表层物体的属性数据和空间位置。在数字林业技术体系的应用中,R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经营管理、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成图等方面。
数字林业技术体系中,RS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开始利用RS图像编制林业绘图,其具有成图迅速的特点,能够大量节约成图所需的物力和人力。利用RS技术进行林业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森林双重、多阶抽样、分层、不等概调查方法;航空相片的数量化蓄积量表方法以及回归估测的调查方法。在利用RS技术开展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时,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林业资源监测、植被分类和土地利用率监测、侵蚀与土地沙化监测、病虫害与森林火灾监测,同时对林业生态进行调研,编制森林土地的合理利用图、木材生产与管理方案。
CIS(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各种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图像结合在一起,并应用数据库与图形技术来输出、分析、转换、显示、编辑、存储和采集地理属性数据与地理图形。CIS不但可以为林业调查监控提供丰富数据流,同时还可以分析统计、设计规划、经营管理森林资源。CIS改进了当前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将传统林业资源管理的静态模式转化成动态模式,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图像与数据一体化管理目标。
GPS 技术在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计算可采伐林木面积,确定原始森林、道路位置,对森林火灾周边测量,寻找水源和测定地区界线等方面,都可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林区中,常规的测量方法很难有效测量林区的各种资源数值,而利用GPS技术,就可以精确的测定出林区面积与位置,能够将林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它可以十分精确的绘制出林区分布示意图,是林区资源统计与测量作业中最主要的应用工具,如果广泛应用GPS技术,能够将林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总结
积极建设数字林业,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林业管理问题,及时更新我国林业管理的技术措施。与此同时,数字林业技术在保证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我国林业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新并积极应用数字林业技术是加强我国林业管理,确保管理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红,罗为检,刘晓农. 浅谈现代林业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展望――以云南省晋宁县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防火系统建设为例[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 2009 .
[2]张旭,李增元,邓广,陈艳,雷振宇,范东璞,杨彦臣. 数字林业平台技术研究与实现[A]. 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3]王唤良. 基于3S技术的现代森林资源管理[A].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 2012 .
蔚蓝的青岛,拥有“奥帆之都”的美称,在这一抹“蓝”中,信息化绝对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青岛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国家家电产业园和通信产业园,是国家“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青岛,采访了市经信委领导、产业园区和企业,他们向记者描绘了这个奥帆之都的信息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规划。
“家底”厚
2010年,青岛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6亿元,同比增长13.9%,位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2010年青岛市软件业务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93%,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1位。今年1~9月,青岛市软件业务收入累计实现245亿元,同比增长72%,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增速名列前茅。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形成了青岛完整的电子信息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集聚发展格局。2005年,崂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被命名为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和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2007年,城阳出口加工区、平度同和工业园分别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和山东省电子零部件产业园;市南软件园、崂山软件园等被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如果说IT的本质是服务,城市信息化就是解决民生的重要手段。在“十二五”规划下,用信息化服务民生,成为各地政府最重要的考量。
青岛市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也处于领先地位。青岛市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金卡工程RFID应用试点城市。四方区被国家确定为社区信息化试点,胶州市被确定为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近两年来,青岛市又被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山东省无线城市试点城市。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意见》、《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意见》、《青岛市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等。2008、2010年在“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比中,青岛市连续两届跻身全国5强。
布局巧
信息产业的布局,是对政府整体谋略的考验,更关系到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未来。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项阳青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信息产业将形成“东园西谷”的发展格局。
东园是依托青岛市国家通信产业园、市南软件园、青岛国际创新园、中国国际服务外包(青岛)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平台、云计算、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和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基础软件等软件产业。通过引进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示范、软件研发、离岸服务外包、大型高端数据服务等领域的项目,打造产业聚集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西谷是依托青岛市经济开发区(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重点建设“青岛信息谷”。重点布局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中心、物联网应用及战略终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等产业。打造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性电子信息产品。
项阳青还表示,下一步青岛市还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电子发展基金、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争取国家资金青岛产业发展的支持。在实施示范工程方面,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领域开展“软件服务业示范工程”;同时根据《青岛市物联网应用于长远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在数字家庭、食品安全、城市公共管理、现代物流、精准农业、生产制造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推广;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等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环节实施“百家企业升级计划”,推进10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等。
在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青岛市还加大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例如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竞争优势,让企业重点开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数字社区等解决方案,推进技术标准制,鼓励支持软件企业申请国际国内资质认证。
重物联
由第三次信息化引发的“智慧”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改变世界。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认为,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规模将比互联网大30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亿级的产业。物联网也将会成为青岛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阳青表示:“近年来,青岛先后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现代物流、港口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养殖管理、智能电网、精准农业、家电产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青岛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物联网产业基础。”
据记者了解,青岛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在某些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青岛先后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港口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养殖管理、智能电网、精准农业、家电产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已拥有一批物联网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和第三方组织,建立了包括芯片设计制造、电子标签封装、传感器制造、读写设备研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与硬件、设备销售、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第三方服务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另外,按照信息产业重点在“东园西谷”集聚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开发区规划的生态智慧城信息谷、崂山区通信产业园和市南软件园为重点,青岛市先后引进了中国联通青岛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金溢科技青岛研发与生产基地等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而中国联通研究院、配天集团“智慧云”等一批物联网项目也正在洽谈中。
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青岛的物联网发展推进机制也日益完善。青岛已经建立起以“政府――协会――产业联盟”为主线的物联网产业推进机制。以青岛港为核心的港口物流物联网应用产业联盟、以海信集团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物联网产业联盟、以软控股份为核心的装备制造物联网应用产业联盟正在筹备之中。
物联网发展离不开创新,在完善创新支撑体系的过程中,青岛已拥有3个山东省RFID工程技术中心; “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数字化轮胎方面,拥有“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据悉,青岛物联网领域的第三方机构多次参与国家RFID技术白皮书、科技部RFID项目规划等工作,并与国家RFID产业联盟、麻省理工大学Auto-ID实验室、欧姆龙、NEC、Intel等国内外组织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合作。
据相关人员介绍,为满足物联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获批设立物联网专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实训基地。
2010年12月,青岛还出台了《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方案立足青岛实际,培育形成战略新兴产业,遵循“抓应用、促产业”,把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产品和项目,推进产业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催生物联网新型应用,以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民众生活品质。
在这份方案中,青岛市将会把过智能交通示范,逐步向全市推广,通过数字家庭示范工程,提升民生水平;通过港口物流物联网示范工程,打造智能物流体系;通过民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安全体系;而在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将会通过实施精准农业物联网示范等工程实现。
在关键技术和产品发展方面,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设备、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以及推进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制造与产业化将成为重点。
为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方案还推出重点项目引进和培育政策,为物联网发展集聚动力。而打造发展物联网支撑体系的建设,例如产业联盟、发展产业园区、培育实训基地、公共平台等也成为建设重点。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师生员工对于知识的需求多元化,迫使各高校图书馆集中科研力量开发新型借阅系统、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当前应用又能满足长远发展需求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但是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遇到了一些问题:电子书商基于对产品版权的保护,在电子资源中设置数字版权(DRM),限制了访问的IP地址范围,这与师生员工利用公共网络帐号(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动态分配IP地址的上网帐号)访问校园内网(专用网络)的电子资源的权限冲突,导致师生员工无法检索需要的信息资料,直接造成许多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合理化建设。面对这种情况,VPN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管理、可认证、安全的远程访问电子资源的解决方案。
二、VPN技术简介
1.VPN简述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可译为“虚拟专用网”。它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因为在电信服务的电话网络中早就提出了VPN的概念。VPN不是真的专用网络,但是却能实现专用网络的功能。因特网工程技术委员会(IETF)对的VPN的解释是:通过公共网络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私有的点对点连接,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封包和加密传输,从而实现在公网上传输私密数据,并达到私有专用网络的安全级别。VPN网络的认证机制很好的保护了用户收发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避免收发的数据不相符;而且VPN技术本身对网络流量能进行预测和控制,实现网络带宽的优化管理,从而避免在互联网使用高峰期造成网络堵塞,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另外,单位、企业很在意的经济投入也是非常的合理、节约,只要一次性购买VPN设备(包括服务器、路由器等),而不再需要增购其它的存储设备,进行重复性建设,并且VPN网络更不用考虑线路带宽的利用率和费用的问题。一旦组建好VPN网络之后只须安排一个专业技术员对其进行日常的管理维护(主要是安全管理、设备正常运行监控、配置管理、访问控制列表管理等)即可。此外,现有公共网络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如:PSTN拨号、ADSL、CableModem、小区宽带等,VPN网络也可以根据各种接入方式的信息量、实时性及通信条件等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速率与之链接;同时,VPN网络能够支持任何类型的数据流,支持多种类型的传输媒介,满足同步传输语音、图像的需求,方便增加新的节点,增加访问用户的数量,具有很高的可扩充性能。
2.VPN关键技术
那么,VPN是采用什么技术和协议来很好的发挥它的特点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OSI网络模型,它把传统Internet网络分为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网际协议层、数据信息传送层、对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最底层是物理层,而最高层是应用层,VPN技术利用这个OSI模型为基础,开发出目前主流的三类Internet VPN远程安全接入技术(基于网络协议第三层的安全链接技术IPSecVPN、基于多协议的标记交换技术MPLS VPN、基于网络协议第七层的安全链接技术SSL VPN)。这些VPN技术具有类似的功能,但也存在着不同特性和各自擅长的应用取向。无论采用什么技术标准的VPN网络运用下面四种核心手段保证通信安全。
1)隧道技术(Tunneling)
隧道技术是VPN网络的基本技术,并依靠多种隧道协议来完成,例如:PPTP(点对点
隧道协议)、PPP(点对点通信协议)、L2F(数据链路层转发协议)、L2TP(数据链路层隧道协议)等。目前比较流行的隧道协议是IPSec(网络协议安全标准)与SSL(安全认证应用层标准)协议的结合,使用此协议可以很容易地建立IP层(网络协议第三层)用户的要求,也可以实现需要C/S(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或者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2)加密&解密技术(Encryption&Decryption)
加密&解密技术是网络实时数据通信中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VPN可以直接利用此项技术。现行VPN使用的加密&解密技术主要有两种:对称加密(单钥加密)算法和不对称加密(公钥加密)算法。其中不对称加密算法生成的密钥用户管理方便,占用存储空间小,所以此算法是目前VPN网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算法。
3)密钥管理&交换技术(KeyManagement)
密钥管理&交换技术是保护在公共网络上传输的私有数据流可以安全地传递密钥、识别密钥从而进行数据交换。为了使数据可以安全、准确、及时地传递,国际标准组织制定了ISAKMP、Oakley、IKE、Photuris和SKEME等密钥管理&交换协议,进而形成了现行的密钥管理&交换机制,主要有三种:KMI机制(基于传统网络)、PKI机制(基于开放网络)和SPK机制(基于大规模专用网络),最为广泛使用的是KMI机制。
4)使用者身份认证技术(Authentication)
使用者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用户名、口令或智能卡认证(特殊的U盘)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用户使用智能卡方式,此卡内存贮有用户登录VPN网络所要求的各项相关数据信息;远程非移动用户采用用户名与口令方式来登录,例如ADSL连接方式则在拨号时实现,如果是专线用户则在路由器中实现,此用户名与口令一般不需要登录用户来干预,所以用户访问VPN网络就如同在局域网内一样方便。
如今,VPN技术突飞猛进,又出现许多新技术元素,所以VPN技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而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就目前看来采用VPN技术是一种很高效的解决办法。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几种常见(VPN)模式
在各个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根据师生用户群的使用特点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VPN大致可采用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远程访问虚拟网(AccessVPN)、校园内部虚拟网(IntranetVPN)和校园扩展虚拟网(ExtranetVPN)。
1.远程访问虚拟网(AccessVPN):如果图书馆员或者师生用户需要移动或者远程访问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开展远程教育,就可以考虑使用AccessVPN。AccessVPN通过使用与专用网络相同策略的共享基础设施(公共骨干网),提供图书馆内网和公共网络之间的安全连接。AccessVPN能使图书馆所有用户随时、随地以其所需的方式办理图书馆各种业务。
2.图书馆内部虚拟网(IntranetVPN):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方式的不断丰富,各大高校都呈现多校区办学模式,图书馆也不例外,许多高校图书馆组建分支机构,这样就可以考虑使用IntranetVPN。IntranetVPN通过公用网服务商提供的QoS机制(能自动识别数据包并转发到对应的地址去),使图书馆与各个校区分支机构的路由器之间建立VPN安全隧道,保证图书馆各个分支机构能实时、准确的与主机构之间交换数据。论文参考网。
3.图书馆扩展虚拟网(ExtranetVPN):其实这种应用模式只是图书馆内部虚拟网的扩展,这种模式为图书馆和电子资源供应商的网站平台之间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连接通道,例如电子书商提供图书馆内网远程镜像访问企业主站的安全访问模式和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就可以考虑使用ExtranetVPN。论文参考网。ExtranetVPN更多的是考虑协调和安全问题。
以上提供的几种图书馆VPN解决方案常常通过软、硬件以及辅助设备把他们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大大丰富了VPN技术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VPN在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也采用VPN技术来实现校外公网访问校内资源,实现学校的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
现阶段,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还没有分馆,所以VPN技术主要应用于校外师生用户通过公共网络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学校采用一家很有实力的网络技术公司的M5600 SSL VPN路由器构建VPN网络,这种VPN路由器主要采用使用者用户名认证技术保证校外师生用户通过公共网络正确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论文参考网。根据目前的需求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用户群还是比较集中和狭窄的,这也是为了保护学校资源和电子书商的版权。但是,为了能在不远的将来使图书馆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化,学校购买的VPN路由器是智能化和可升级的,这样就足以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VPN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不仅仅是解决公共网络访问内网资源的问题;可以预见,数据共享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各高校图书馆都会建设专有VPN网络,从而使信息资源全球化、集成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李红艳. VPN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16卷第21期,2006年.
2.唐淑娟,秦一方,井向阳. VPN技术与图书馆资源远程利用[J]. 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情报探索,第1期,2007年1月.
3.何坚石. 虚拟专用网技术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 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第18卷第3期,2006年3月.
关键词:宽带中国;智慧农业;4G 光纤;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100
1 国家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
2013年8月,国家正式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1号),标志着“宽带中国”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第3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 吉林省政府启动智慧农业建设
吉林省政府规划设计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生态型、智慧型、效益型、特色型、开放型、安全型等“六型农业”,并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建设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中心)、四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和农业电子商务平台、12316/12582三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推进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合,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到2016年,物联网技术在部分产业的生产和加工领域示范应用,实现生产者、技术专家与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生产节本降耗和增产增效;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农资下乡”覆盖全省,“农产品进城”走向国内大中城市,有效解决卖难买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三网”为载体的信息化服务手段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有效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3 方案实施规划
建设一套吉林省智慧农业专用的宽带网络,为吉林省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提供宽带网络基础环境,为广大农村基层用户和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将智慧农业的成果和最新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加快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和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到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上,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提供科学化决策、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在农村生活上,为广大农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使其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成果。
4 建设意义
以宽带接入,网速提升为基础而建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必将在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经营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4.1 必将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2 将利用快速发展起来的网络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的农村经营主体,走合作化道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4.3 应用农产品溯源和物联网技术监管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精准化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
用信息化手段普及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贡献率。
4.5 可促进农村文明生活、科学消费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质享受城市现代文明成果。
4.6 方便农民生活
让农民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网上办事、充值缴费、就医求学、求职就业、供求对接等服务,享受到宽带接入、网络畅通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4.7 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方式转变,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5 实施方案
5.1 项目目标及主要内容
到2015年末实现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四个产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示范点宽带网络实现100%覆盖;选取部分县区,重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实现农村家庭宽带网络100%覆盖,网络带宽具备4M接入能力。
5.2 进行宽带升级改造
5.2.1 农村用户宽带:单点通过光纤及无线方式接入
在覆盖村通过基站PTN设备将宽带上网业务数据汇聚到各地市核心网CMNET路由器上,带宽设置不低于4M。各地市接入点IP地址规划及带宽由各地市网络部门及设计单位自行分配决定。
5.2.2 物联网数据采集点:单点通过光纤方式接入
光纤部分在接入点新增接入层PTN设备1台,通过一个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另通过1个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
采用无线4G方式的接入点,新增4GLTE-CPE一端,通过一个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另通过1个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
5.2.3 信息服务站:单点通过光纤及无线方式接入。
省级节点新增汇聚PTN传输设备1端,与各信息服务站侧路由器相连,用于汇聚各村信息服务站上传业务,汇聚接口带宽拟为100M,
5.3 推广智慧农业产业物联网应用
要推进物联网在智慧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物联网数据采集点是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的核心,通过在玉米产业的大田,水稻产业的大田、育秧大棚、加工厂,设施蔬菜产业的温室大棚、加工车间和人参产业的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等布设多套物联网传感器和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将实时的环境数据传输至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处理,通过与产业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预警预报、决策指导、生产管理和信息查询等相关服务。
5.4 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站主要承担着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便民服务三方面的任务。在电子商务服务方面,信息服务站负责帮助周边村民利用省农委电子商务平台推荐审核的农资产品、生活日用品的直购、推广、宣传工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开展网上直销;负责在平台直购的农资和日用品由网店到农户的物流配送工作。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服务站主要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供求、农业技术、价格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省平台,积极为当地农民开展动植物远程视频诊疗咨询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平台应用、易农宝APP手机应用、易农宝PC应用、物联网平台应用;积极宣传引导农民应用网络平台、12582语音平台、短信平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免费帮助农民查询和各类需求信息。在便民服务方面,服务站可进行移动冲值缴费、小额提现业务、保险业务、医疗服务平台就诊预约等便民应用。
5.5 技术路线
对于覆盖半径超过500m的行政村,可在村中适合位置增设品接杆,补充覆盖。品接杆的位置可考虑选在铁塔400m距离左右,缩小信号边缘范围,铁塔AP覆盖区域的优质覆盖。铁塔与品接杆间可根据实际条件,采取MESH无线回传、光缆等多种的方式灵活连接。
5.6 通信运营商网络承建内容设想
提升全省农村地区宽带接入能力,探索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在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完成对下属行政村的宽带网络建设,实现100%全面覆盖,以及智慧农业项目中涉及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物联网数据采集点的网络建设、升级改造。
各行政村、各村信息服务站及各物联网监控点根据当地传输网络情况,采用光纤+无线方式实现,具体方案如下:
采用光纤接入方式的接入点新增接入层PTN设备,通过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用以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带宽为4M;另通过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信息服务站服务器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
采用无线4G方式的接入点,新增4GLTE-CPE一端,通过一个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用以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带宽为4M;另通过1个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信息服务站服务器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网络拓扑图如下:
其他注意事项:
4GLTECPE使用依据为接入点附近已有4G信号覆盖,若无,则需考虑采用光纤方式连接。
各地市设计院根据本网络拓扑图及当地用户需求(有线、无线方式)进行本地接入点传输设计。
为了减少对公网IP地址的消耗,可采用私网IP,在地市CMNET上做NET映射,需确保客户接入点内每端路由器IP地址要固定。
6 结束语
通过吉林省智慧农业宽带网络建设,一是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示范县内重点进行网络升级改造,提高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成覆盖全省重点县(市、区)农村和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产业生产基地全覆盖的宽带基础网络;二是积极推广宽带信息服务应用,利用智慧农业的产业物联网技术服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和12582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对农村技术指导和农业信息服务。以宽带接入,网速提升为基础而建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必将在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经营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 经济纵横, 2004(2).
[2] 吉林省农委立足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EB/OL].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4-06-04.
[3]伍玲.试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与开发[J].情报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