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社区医疗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医疗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医疗调查报告

第1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 社会调查制度 未成年人犯罪 全程运用

社会调查制度,也称品格调查制度、人格调查制度、审前调查制度、量刑调查报告制度、判决前调查制度等,即对犯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犯罪行为特征、事后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调查,最终对其人身危险性和责任程度进行评估,以此作为法院实施个别化处遇的参考。①

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如何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贯彻“教育、挽救、感化”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依据及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明确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1985年《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16条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做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不断完善之中。2006年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6条规定:可以结合社会调查,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等有关组织和人员,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为办案提供参考。

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和尝试,社会调查制度渐趋程序化、规范化。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我国目前的社会调查主要局限于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阶段和法院的审判阶段,相关法律并没有对社会调查的启动阶段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生活环境等情况开展调查,一般是在刑事案件侦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进行的。这也将会造成公安机关无法通过先期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一些案外情况,实行个别化处遇,对可能具有监护条件而又无需被羁押的未成年人先期剥夺了人身自由。

第二,目前的调查报告仅限于未成年被告人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学校或单位的学习、工作情况及家庭生活情况等项内容,范围不够广泛、项目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入,而对其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往往没有进行必要的医疗检查和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方面的医学鉴定。

第三,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的结论由检察机关或由青少年事务社工一方作出,而目前基本上没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适用规范,现有的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只是原则地规定了调查报告的大致内容,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调查主体、调查程序和方式以及调查报告是否具有品格证据规格都没有规定。此种操作模式无法使法庭“兼听则明”地决定对这些背景材料的采信与取舍,也疏于制衡,难以实现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二、社会调查制度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全程运用的可行性考量

由于我国的诉讼模式、司法体制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刑事诉讼既未实行审判中心主义,也未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奉行的是定罪与量刑程序合二为一的审判结构,实行的是公检法流水作业的纵向诉讼构造,在不同的诉讼阶段,由不同的机关主导进行,即在不同诉讼阶段,不同的机关都具有终结诉讼的权力。因此,在这样的司法体制和诉讼模式之下,有必要在刑事案件立案、侦查阶段就启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调查制度。

首先,社会调查制度全程化有助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是否轻微、是否有逮捕必要、是否需要判处刑罚等。从犯罪主观方面而言,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大小直接反映了其犯罪情节的轻重程度。社会调查报告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历程、道德品质、个性特点、智力结构、身心状况、家庭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综合分析其犯罪主观方面的原因,进而判断其主观恶性的大小。从犯罪客观方面而言,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性是衡量其犯罪情节轻重的重要指标。未成年人的自控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社会调查报告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违法犯罪后的行为表现以及平时一贯表现来考察判断其自控能力。此外,在实践中,是否具有监护条件和社会帮教条件,往往也是司法机关判断决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必要逮捕的一个必要条件,社会调查报告中有关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的记录也是司法机关掌握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

其次,社会调查制度全程化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全面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原因提供了重要依据。社会调查制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寻找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处理的最佳方式;二是探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并据此制定科学的教育矫正方案。由此可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司法机关用来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原因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设立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初衷就是出于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定价值诉求,因此,将社会调查制度全程化就是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前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以及性格特点、人格特征等引入到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及审判工作中,并从中了解其犯罪成因,以期实现个别化处遇。

再次,社会调查制度全程化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贯彻刑事诉讼“全面调查”原则的充分体现。“全面调查”原则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除了应查明案件事实本身之外,还应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生活环境等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医学、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鉴定,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适用最佳的处理方法。可以说,对未成年人适用特殊的诉讼制度是各国刑事诉讼活动的一贯原则,这也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犯罪特点考虑的,目的就是为有效教育、挽救和感化未成年人。

综上,社会调查制度全程化,即在公安机关立案之前的初查阶段适用,有利于确定对涉嫌的未成年人案件是否应当立案;在立案之后的侦查阶段适用,有助于确定对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必要逮捕;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有助于判断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应当起诉或者不起诉;在审判阶段适用,则可以据此判断该未成年被告人是否应当判处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更加有利于其回归社会。

三、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构建设想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有助于犯罪未成年人的挽救改造,有助于司法机关选择最具有针对性的处遇措施。鉴于目前社会调查制度的适用现状,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各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第一,应当明确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调查工作前移至案件的侦查阶段。如前所述,在公安机关立案之后,提请批准逮捕或起诉之前,委托专门机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社会调查,有利于慎重决定对未成年人适用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具有先天优势。

第2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居民健康权益。

二、目的意义

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障社区居民医疗卫生安全。

三、工作内容

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执业现状调查和综合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机构依法执业、医院感染和医疗废物管理、放射防护管理等。

(一)依法执业情况

1、机构资质情况:重点查处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等行为。

2、人员资质情况:重点查处聘用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以及未办理变更注册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

3、医疗广告情况: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违法医疗广告及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篡改内容违法医疗广告的行为。

(二)医院感染和医疗废物管理情况:重点查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放射防护管理情况:重点查处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未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调研内容

1、许可审批情况:调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许可审批内容是否符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的规定。

2、实际设置情况: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面积、人员配备、仪器设备配置等是否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3、业务开展情况: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6月日-日)。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确定专项行动的重点工作内容,制定专项整治方案,组织本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自查自纠。

(二)监督检查阶段(7月日-8月日)。单位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总结验收阶段(9月日-月日)。县卫生监督执法局将对各单位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督查情况通报全县。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群众基本的医疗保健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真正使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3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病原学;抗菌药物;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40-02

根据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2011年工作计划,于2011年8月18日及8月19日组织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年8月18日确定为调查日,在1日内完成二院区的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为全院各临床科室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天所有出院、转院、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调查内容为各科室调查日0:00-24:00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情况,调查时间截止到18日24:00。

1.2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中监控医生及各科各医疗组主治医师组成,在调查前拟定调查计划书与调查方案以院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调查计划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编写的统一调查计划);于调查前2日对全部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现患率调查的目的、方法及填表注意事项等内容,调查采用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

1.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2001年1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4统计处理:将全部调查数据输入电脑,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收到114份调查表,其中合格106份,合格率为93%,参加科室构成情况见分布见表1。本次调查调查日应调查住院患者人数115人,实际调查住院患者人数114人,实查率为99%。

2.2医院感染患病率:

本次调查发现医院感染病人为2例,医院感染患病率为1.75%;

2.3社区感染患病率:

本次调查发现社区感染患者7例,社区感染患病率为6.14%;社区感染患病例次7例,社区感染患病例次率为6.14%。社区感染患病率全部发生在内科。

2.4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部位构成,社区感染均为呼吸道感染占100%。

2.4医院感染病原菌:病原菌送检率为0。

2.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同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讨论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75%,低于2008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的结果(4.04%)[1],但与其他三甲医院的报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根据我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在内科与产科,特别产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而医院病房环境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5],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产科的检查督导工作,以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本次调查中发现,我院住院患者中社区感染率高达53.85%,与2008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的横断面调查结果(2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社区感染的高发科室在内科,而无论是社区感染还是医院感染的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因此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加强病房环境消毒管理、手卫生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暴发、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很重要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35%,全院住院患者均有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完全用于治疗目的的是内科,提示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科室有关,对于不是因治疗目的而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外科、妇产科应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另外我院的临床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71.7%,治疗加预防使用率为2.2%;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内科以治疗用药为主,而外科系统以预防用药为主,与其他横断面的调查规律相似。在我院的抗菌药物应用中一联用药87%,二联用药10.9%,三联用药占2.2%,说明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以单剂为主,联合用药较少。

在本次调查中临床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低,在全部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使用前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仅占2.2%;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0,与平时调查结果比较也较低,分析原因可能与临床医师对于病原学检查的认识不够,住院患者周转快,而病原学检查所需的时间长有关。这些均提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于病原学检查的认识,避免经验性用药,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从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2008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医院感染监控信息,2009,23(1):17-25.

[2]常芳,梁璐,郝彩琴,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03-2404.

[3]洪贝,韩雪玲,张文香,等。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4):267-270.

第4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龋病;根龋;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78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11-04

Survey of dental caries on the old people in Beijing City

ZHAO Mei ZHANG Hui CHEN Wei WANG Peng HAN Yongche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Dentistry, Beijing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Affiliate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ntal caries status of the elderly aged 65-74 years in Beijing City,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oral health service. Methods An equal-sized stratified multi-stage randomly sampling design was used in Beijing City. Oral examinations of dental caries were performed on people who aged from 65 to 74. SPSS 13.0 software was appli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5208 old people were examed. The caries prevalence was 69.16%, which in the urban area (70.6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ural area (65.78%) (P < 0.01). The caries prevalence of the female (71.9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66.93%) (P < 0.01). The DFT was 2.85, which in urban area (2.9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ural area (2.62) (P < 0.01). Considering the sexual difference, the DFT of the female (3.0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ale (2.67) (P < 0.01). The dental caries filling rate was only 29.97%, which in the urban area (33.6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ural area (20.59%) (P < 0.01). Conclusion The caries prevalence of the old people in Beijing City is still very high, but the filling rate is very low.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n caries prevalence, DFT and the filling rate between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area.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should be taken in the rural area.

[Key words] Caries; Root caries; Oral epidemiology survey; Old people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老年健康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北京市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成为口腔医疗服务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口腔疾病的进展性和累加性,老年人对口腔保健有其特殊的需求。然而,老年人群往往比其他人群难以获得口腔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老年口腔保健的前提是有效的疾病监控[1]。为了调查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了解龋病的患病趋势,为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提供最新信息,2010年北京市牙防所组织16区县牙防机构的口腔专业人员对全市65~74岁老年人进行了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将北京市该人群恒牙患龋状况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16个区县城乡65~74岁常住人口,调查时间为2010年9~11月。

1.2 抽样方法

遵循经济有效的原则,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本次调查的抽样设计,以区县为单位,按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高低分为三层,每层随机抽取一个街道或乡镇。每个样本街道或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或村委会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60人(男女各半)。

1.3 样本量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量5208人,其中城市3595人,农村1613人,男2572人,女2636人。

1.4 检查项目

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户口类型、出生日期等。 健康状况项目:恒牙冠龋及根龋。

1.5 调查标准

口腔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法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CPI探针。龋病检查标准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龋病的诊断标准[2]。

冠龋: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或明显的釉质下破坏、或明确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记为龋齿。使用CPI探针来证实咬合面、颊舌面视诊所判断的龋坏,若有任何疑问,不能记为龋齿。

根龋:进行根龋检查时首先要判断牙根是否暴露,其标志是釉牙骨质界暴露。牙根已暴露,用CPI探针探及根面有软或皮革样感觉的病损记为根龋。一个龋损同时累及冠部和根面则分别记录为冠龋和根龋。

1.6 质量控制

检查者均为口腔专业人员,具有3年以上口腔临床工作经验。现场调查进行前,检查者由北京市口腔流调技术指导小组统一培训并考核,经标准一致性检验合格(Kappa值达到0.6以上)。调查现场的检查条件一致,使用统一配置的CPI探针。调查过程中,安排5%受检者接受另一名检查者的复查。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龋状况

如表1、2所示,5208名受检者中,冠龋患龋率为67.09%,城市为67.96%,农村为65.16%,经统计学检验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 < 0.05),城市高于农村;男性患龋率为64.31%,女性患龋率为69.80%,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802,P < 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冠龋龋均为2.57,其中城市为2.61,农村为2.49,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74,P > 0.05);男性龋均2.35,女性龋均2.79,女性高于男性,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4.892,P < 0.01)。冠龋充填率为34.81%,其中城市为39.42%,农村为24.02%,经统计学检验城乡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94.166,P < 0.01),城市老年人充填率显著高于农村。

表2 北京市65~74岁人群恒牙冠龋患龋情况[n(%)]

注:D:患龋未充填;F:因龋已充填;DF:患龋及因龋充填

2.2 根龋状况

如表3、4所示,5208名受检者中,根龋患龋率为23.71%,其中城市为24.65%,农村为21.64%,城市高于农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 < 0.05);男性患龋率为22.74%,女性患龋率为24.66%,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5,P > 0.05)。根龋龋均为0.63,其中城市为0.69,农村为0.49,城市高于农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4.547,P < 0.01);男性龋均为0.66,女性龋均为0.60,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49,P > 0.05)。根龋充填率为18.01%,其中城市为21.70%,农村为6.35%,城市高于农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5.324,P < 0.01)。

2.3 冠根合计情况

如表5、6所示,5208名受检者中,患龋率为69.16%,其中城市为70.68%,农村为65.78%,城市高于农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2.552,P < 0.01);男性患龋率为66.33%,女性患龋率为71.93%,女性高于男性,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124,P < 0.01)。龋均为2.85,其中城市为2.96,农村为2.62,城市高于农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3.360,P < 0.01);男性龋均为2.67,女性龋均为3.03,女性高于男性,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3.760,P < 0.01)。充填率为29.97%,其中城市为33.69%,农村为20.59%,城市高于农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46.939,P < 0.01)。城乡各区县患龋率、龋均、充填率情况详见表7,其中,东城、西城等城区充填率高,延庆、门头沟等远郊区充填率低。

3 讨论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口腔疾病在人群中发生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疾病防治策略的重要手段。自1983年起,全国大约每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此次北京市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距2005年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已有5年之久,此次调查对象是从北京市16个区县随机抽取,样本含量涉及范围比前3次全国流行病调查更为广泛,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北京市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和牙病防治工作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北京市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65~74岁人群患龋率为69.16%,龋均为2.85,与2005年北京市同龄人群调查结果[3](患龋率为66.03%,龋均为2.37)比较,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和龋均二者均有上升趋势,提示北京市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北京市老年人患龋率、龋均、根龋患龋率、根龋龋均、冠龋患龋率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城市高于农村,与2005年流行病调查结果一致,符合发展中国家龋病流行病学特征[4]。这可能与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差异等因素有关,如城市居民糖的消耗量及吃甜食频率较高,食物加工较细[5]。提示还要继续开展切实有效的口腔健康促进项目,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口腔健康知识,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根龋患龋率为23.71%,龋均为0.63。这与2005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北京市老年人根龋患龋率26.39%,龋均0.46)相比,患龋率有所下降,但龋均上升。说明老年人根龋问题仍然严重,未得到很好控制。分析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龈退缩发生率增加,或由于牙间隙暴露、口腔卫生差、食物嵌塞等原因,菌斑易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及根面,导致牙骨质脱矿、软化,发生根面龋[6]。此外,老年人缺失牙多,活动义齿与基牙间食物嵌塞,也会致使根龋的患病率增加[7]。应该针对这些发病特点,加强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日常保健能力,使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预防根龋的发生。

与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龋齿充填率(29.97%)相比,2005年(23.88%[3])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根龋的充填率。其中,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城区充填率在45%~52%。这些与北京市政府近年来两次将口腔保健纳入政府实事,如为低保全口无牙老人免费镶牙、市卫生局出台了生命全周期口腔保健等举措,有密切的关系。此次调查显示,城区老年人龋齿充填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一点与辽宁[8]、湖北[9]省市基本一致,表明农村地区老年人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有效治疗[10]。从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来分析,城乡口腔健康状况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口腔卫生习惯、就医行为、知识态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主要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农村相对城市而言,经济比较落后、卫生资源匮乏、人们缺乏口腔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11]。针对城乡老年人患龋状况和治疗水平存在的差异,提示今后要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城乡经济水平和口腔医疗资源分布,加强对农村基层口腔专业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社区口腔卫生服务,预防口腔疾病,提高龋齿充填率,切实提高老年人群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Petersen PE.The world oral health report 2003[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

[2]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3] 李璟,韩永成,张辉,等.北京市老年人群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1):23-26.

[4]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53.

[5] 张辉,顾志苓,陈薇,等.北京市城乡人群六个年龄组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1,9(1):18-21.

[6] 刘璐,张颖,程睿波.2005年辽宁省老年人根面龋患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9):553-555.

[7] 欧尧,黄少宏,范卫华,等.2005年广东省成年人恒牙根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07,15(5):220-223.

[8] 张颖,程睿波,刘璐,等.辽宁省人群患龋状况及趋势的抽样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7,16(4):351-354.

[9] 台保军,江汉,杜民权,等.湖北省人群龋病的抽样调查报告[J].口腔医学研究,2007,23(2):223-225.

[10] 黄瑞哲,孙妍,阮建平,等.陕西省老年人群患龋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5):373-375.

第5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xx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7日15:53 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解决北京市的老龄问题,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四)中青年人的观点 大多数中青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8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0%的中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是家庭的社会的负担。 (五)结论及对策 1、 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养老政策。 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

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3、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建设比较薄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北京市统计局)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第6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肥胖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将有助于预防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在内的心血管病发病上升的趋势。然而,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肥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2010年我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30.6%和12%;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也就是男性腰围达85厘米以上、女性腰围达80厘米以上为45.3%……近年来,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肥胖流行日趋严重相关。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公民体力活动明显不足。调查显示,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可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并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是危险因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教授指出,不健康饮食、高血压和吸烟是构成我国残疾调整生命年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控烟近50年以来,避免了800万人过早死亡,其平均寿命也因此延长了19~20 年。1964~2012年,美国40岁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延长7.8年和5.4年,其中控烟促使平均寿命分别延长2.3年和1.6年。

与美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自1984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男性吸烟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2010年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为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15岁以上的烟民达到3.56亿。1996年到201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近十几年来二手烟暴露水平增加。2002年我国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高达51.9%,被动吸烟者达到5.4亿。

我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14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3800余人因烟草相关疾病而死亡,预计到2025年和2050年,分别有200万人和300万人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

社区医疗应成慢病防控主战场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慢性病的病人,其所患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层及社区医疗单位更应该在未来的慢性病防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基层及社区医疗单位就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全科医生更应该成为管理慢性病的主力军。

遗憾的是,截至2011年,中国注册的全科医生只有7.8万。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由于教育背景问题、临床实践能力问题,社区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尤其在对慢性病的管理中,特别需要在医疗行为规范方面、慢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干预知识方面、心血管疾病预防获益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提高。

控制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问题。从国际上的管理经验来看,将基层及社区医疗单位建设成为慢性病防控的主战场,将全科医生培养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力军,以社区为基础进行人群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防控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要从源头治理

应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危机,应当把提升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略,实现国家整体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中国心脏大会主席胡盛寿院士表示,未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工作将重点放在四个方面:首先,将建立心血管病完善的体系;其次,致力于心血管病的医疗资源、医疗规范的建设,重点是疾病治疗的数据研究;第三,将致力于研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新产品,争取有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在国际范围内有我国的一席之地;最后,国家会更多的关注基层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建设,尤其是对基层医生的培训。

第7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社区;空巢老人;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空巢老人亦包括独居老人[1]。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高达90%[2]。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末,浦东新区老年人总数为37万,其中纯老人家庭即“空巢老人”家庭就有5万余户,共8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更好开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5月对浦东新区浦兴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和卫生需求进行调查,旨在改善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浦东新区浦兴社区辖区内40个居委会2010年8月登记的空巢老人,且60-70岁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3]和本社区家庭医师根据当地老人生活习惯自行设计的空巢老人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支持度、社区卫生需求、心理精神方面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本文主要调查分析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本次调查由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作为调查员,大部分空巢老人能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空巢老人,由调查员以无偏向,无暗示语言讲读问卷内容,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由调查员填写,所有问卷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 本次实际调查130位空巢老人,有效应答率100%。男8人(6.15%)女122人(79.2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人(3.85%),初中51人(39.23%),高中49人(37.69%),大专及以上21人(16.15%)。退休前职业:企业职工106人(81.54%),教职工17人(37.08%),机关7人(5.38%)。居住方式:1人单独居住104人(80%),夫妻两同住26人(20%)。94.6%独居老人有子女。

2.2 一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以退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占94.62%,经济状况够用有余占50.77%,具有生活自理能力93.85%,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健康占48.46%,患一种慢性疾病占49.23%(见表1)。由此可见,空巢老人高中专以上学历占53.84%,经济状况较好占55.77%,说明空巢老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济基础。

2.3 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就医模式中有病就吃药的老人占70%,只有39%老人只要表示有病就去医院;陪伴人群中自己看病占43.08%,其次为保姆、老伴、子女及亲戚;在希望得到照顾服务中93%老人希望能有社区护士居家生活照顾,21.54%老人需要亲人经常探望得到情感支持;卫生健康需求中66.92%老人希望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16.15%老人希望得到养生保健知识讲解,8.46%老人希望定期做全面检查或康复指导。对社区卫生服务非常满意占8.46%,比较满意占47.69%,一般满意占36.92%,不太满意占6.92;对目前生活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占10.77%,比较满意占33.08%,一般满意占28.46%,不太满意占27.69%(见表2)。空巢老人总体对家庭病床和康复指导需求较多,心理问题出现较多,所有老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3 讨 论

老年人群是社会的脆弱群体,空巢老人更是其中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就近便利的优势,逐渐受到空巢老人的青睐[4]。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老人各方面服务需求中,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与照顾需求急剧增加,尤其在家庭病床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方面需求最高,说明空巢老人与普通人群对卫生服务需求明显不同。慢性疾病以较高比例困扰着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自评心理状态差,自觉健康水平下降引起他们的担忧,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度不高,对家庭与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些情况与空巢老人年龄逐渐增长,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子女不在身边或独身居住,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3.1 提升并延伸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及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就医模式不合理,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理念缺乏,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和扩展服务内容,比如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定期做全面健康检查,讲解健康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康复等,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及时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转变健康观念,有利于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 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问题出现较多,缺乏社会关爱和照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应增加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服务内容,取得子女、亲戚以及居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多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多种形式活动,使老人们从中得到心理慰藉,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独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本调查结果中显示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空巢老人医疗保健工作和慢病管理计划,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内容及形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给予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照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社区其他部门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在社区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建设安定、和谐的中国式社区。

参考文献

[1] 赵芳,许云.成是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3):61-67.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64-465.

第8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社区服务中心; 糖尿病; 调查

Investigation on diabetes patients of Linfen community healthy service cent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morbidity of diabetes patients, the drugs they took and the complications they had among the out-patients in community healthy service center. Methods 410 diabetes out-patients who consulted during June to September in 2005 were surveyed.Results 70.49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hadn’t their blood sugar under control.Conclusion There was a rise in diabetes morbidity, sulphonylurea was the chief drug among the used.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y service center; diabetes; survey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上海市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糖尿病患病率为7.8%,因此,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显得尤其重要。根据2005年6~9月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糖尿病患者就诊410例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是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患者,410例糖尿病调查门诊登记,调查表,调查员审核,并且电脑统计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门诊410例糖尿病患者男132例,占32.2%;女278例,占67.8%;年龄分布60岁以下105例,占25.6%;60岁以上305例,占74.4%。

2.2 血糖 门诊410例血糖情况调查,空腹血糖在5.9mmol/L有60例,占14.6%;空腹血糖8.0mmol/L者124例,占30.2%;其中血糖理想控制及一般控制121例,占29.51%;控制不良289例,占70.49%。

2.3 糖尿病服药情况 410例中能坚持服用降糖药有345例,占84.2%;不能坚持服药有25例,占6%;仅靠饮食控制血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者40例,占9.75%。

2.4 服药种类情况 口服磺脲类163例;口服双胍类108例;口服α-糖苷酶抑制剂19例:联合服药磺脲类+双胍类137例; 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12例, 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7例;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4例;口服其他类降糖药为34例。

2.5 糖尿病合并症情况 糖尿病伴有高血压病196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134例;糖尿病伴眼底视网膜病变42例;糖尿病伴血管神经病变31例。

3 讨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人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健全,更多疾病特别是常见病、慢性病诊治在社区[1]。根据2002年上海市社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闸北区现有糖尿患者至少2.1万例。故掌握社区糖尿病的基本情况以及糖尿病防治工作计划,开展社区人群健康教育,促进社区人群形成健康行为,帮助社区人群正确认识糖尿病,使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自觉培养关心健康态度,显得尤其重要,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刻不容缓[2]。

糖尿病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遗传因素,同一家族中几人发病,故如何对高危人群管理干扰治疗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关键,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3]。

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者占大多数,故如何在社区开展糖尿病管理,健康教育。临汾社区老年大学授课、板报宣传、社区咨询及健康指导,宣传教育糖尿病自我监测血糖,合理膳食是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最有效的措施。

调查了解到,目前糖尿病患者选择的降糖药物,最常使用仍为磺脲类降糖药,在不少糖尿病患者中服药还是以单味药,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者占一定比例,有部分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对糖尿病并发症知识不了解。

通过调查明确今后社区工作中,如何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管理,提高广大社区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保健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1 鲍科臻,周澹明.宁波市海曙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情况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118.

第9篇:社区医疗调查报告范文

【超市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

从20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

价 格物 品 20xx年-20xx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猪肉/kg 17.8 19.6 23.2 27.6 29.2

花生油/L 15.6 17.8 19.6 21.2 23.2

煤气/m3 13 13 15 18 18

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

月 工 资 增 加(元) 0 0-100 100 ~ 400 400

调 查 人 数 141 29 26 4

占总人数的比例 70.5% 14.5% 13% 2%

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

影 响 程 度 无影响 有一定影响 很大影响

调 查 人 数 60 72 68

占总人数的比例 30% 36% 34%

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

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工资的增长,让民众能够坦然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 ,而不是为他们构筑起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幻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里说:国际经验也表明,扩大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湿度快于经济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应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3.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调查方法

访问法:我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

中的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物价涨了,工资没涨。工资涨了,物价涨的更快!

目前中国通胀的表现比较特殊,因为主要是食品类涨价幅度超过10%,带动整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升至5%以上。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是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不足以反映社会整体通胀的真实情况。而中国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上升仅仅1.9%。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广义上讲是流动性过剩(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但如果仅仅用收缩货币存量的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增长,如电力,化肥,运输(汽油价格提高运输成本),当然也有中间商的投机行为的作用。目前,政府采用各种行政手段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这类商品的涨价压力已经缓解。但是,原则上讲,这类商品,主要是蔬菜和农产品的价格应该适度上涨,这样可以使农民得到较多的利益。当社会都在注意城市人口失业率的时候,有谁会注意农民的收入是否合理呢?

生活用品的涨价只能说明生产商的资金充裕,不必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降价处理商品。例如衣服的价格,确实可以发现商场的价格提高许多,但再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高价格的商品通常是新上市的样式,而且没有节假日的打折活动。笔者曾经花200元买到国内某名牌的西服,原价将近XX元,通常打折到最低也要4-5折。而我买的西服大约是3年前的样式。在任何时代,不考虑价格仅以自己喜欢为买的标准,都是富裕到一定程度的人群的消费行为。

工资水平需要调整。提高工资,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这些是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措施,会缓解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调整过快,会形成物价与工资轮流增长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汇率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对进口物资的依赖性很高,石油等商品价格高企对我国物价上升构成压力,这是美国过量发行美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会使目前的通胀得到缓解。只是人民币汇率提高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伤害。

蔬菜元时代

蔬菜价格已经进入元时代。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蒜你狠是时下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这是源于大陆大蒜疯涨超过100倍,甚至比肉、鸡蛋还贵。蒜你狠的菜价,让老百姓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什么都涨了。

泡菜,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食物。但由于气候异常,腌制泡菜的主要原料白菜的价格持续上涨,有的地方价格甚至是以往的4倍。这让韩国很多普通家庭吃不上泡菜,被当地媒体称为泡菜危机。

菜篮子综合症,中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比前上涨0.3%,是连续第6周上涨,网民们纷纷发贴诉说物价上涨之害,城里人说物价涨了坑了城市居民,富了农村群众;农村人说物价涨了,种啥养啥都赔本,物价上涨不只伤害了农村群众,伤害了城市居民,物价上涨严重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粮价涨了,粮农未曾得到多少实惠,肉价回升了,猪农也未尝到甜头,蒜价涨了,蒜农依旧未实现增收。这就是物价上涨下农村的真实情况。

以上是关于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简单解释。

四、市场调查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账,连雇主都不相信钱用得这么快。一名打工的专职钟点阿姨反映到,今年以来,每个月与雇主核对买菜的账单时,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觉到东西贵多了。后来她说,她服务的几个家庭都经常吃蚕豆。可是她又说:蚕豆卖4元5斤,几乎是菜场里最便宜的蔬菜了。

一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称原本不太在乎钱的白领最近也体会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她在博客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养母鸡20元一斤,买两只鸡花了200元。现在花钱都觉得肉疼。

一位在超市蔬菜柜台工作的职员对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变化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她说过年后,蔬菜价格一直在上涨,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价比年初时平均翻了近一番。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粮油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有人反映,杂粮涨价比之蔬菜更为凶猛:去年绿豆3元/斤,今年已经卖到11元/斤。前两天,家门口的超市还卖断货了。

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轮接一轮;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一个环节传导到一个环节。

除了农产品涨价外,衣食住行中的衣这一项也让消费者感觉手头吃紧。

五、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和制约、影响因素

根据大家的反映的普遍观点来说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原因:

其一:国家宏观调控(即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其二: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

其三: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其四: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

其五:热钱炒作的因素。

我看了一些文章不完全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次物价为什么涨?

第一,有成本的原因,尽管大宗农副产品没有怎么涨,但是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蔬菜等涨起来了,这里面确实有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在一些地方农民工一天的工资相当高,我曾经听说原来新疆棉花收集时找河南的农民去一天50块,现在100块也找不到。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有成本推动的因素。随着如何把蛋糕切好的呼声下,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做大了,收入分配怎么解决好?想尽办法把蛋糕切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推动和引起的物价上涨会持续一段.在民工荒或者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的时机大背景下会维持一个阶段,现在物价压力不仅仅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是输入性的,在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尽管加强了资本管制,大家很关心热钱问题,货币供应多的问题,担心超发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客观上有些关系老百姓国计民生的商品原材料许多是进口的。比如像大豆,几乎四分之三是进口,植物油大多数也是进口的,在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全球货币多,全球商品价格包括棉花、糖、咖啡、石油都在涨价,而且大幅度涨价情况之下,我们进口的东西能不涨价很难!

第三,物价上涨环境中,市场投机炒作也相当厉害,我在一些场合说,比如网上的语言豆你玩、蒜你狠,这样的炒作本身对物价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仔细分析最近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几个方面都有。但是不管是炒作原因,成本推动也好,还是国内一些需求原因,说到最后物价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六、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可行性

1、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消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张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我区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应增加在岗职工收入,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弱势群体,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发放低保补助费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意解决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由于不合法不合理收入存在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重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使之尽快脱贫。

3、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更新消费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应从研究生产和供给,转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从体制和政策上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区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4.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24字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把市场价格稳住;同时,考虑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成本推动因素等可能会长期起作用,所以要把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是要打好组合拳:针对供给面的因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合理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完善储备制度,合理降低运输等流通成本;针对需求面的因素,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最基础性的货币条件;针对国际上的通胀输入因素,密切跟踪和防控境外热钱流入,搞好重要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调节,增强国家储备的吞吐调控能力;针对市场管理因素,把维护市场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打击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囤积炒作等不法行为;对于政府所管价格特别是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要把握好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保障民生、稳定预期,就是要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等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针对通胀预期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澄清各种不实报道,客观分析物价变动趋势,稳定各方面的价格预期。所有的货物,不得高价进口,不得低价出口。物的最高价格,超过上线,禁止进口;限制出口货物的最低价格,低于下线,禁止出口。什么昂贵出口什么,什么便宜进口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

七、个人结论

对于调查结果我最深刻的体会是:

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混乱,失业率上升,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物价上涨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物价上涨会造成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商品积压;也会影响卖主的利润.物价上涨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