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武陵山片区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征 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村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视域下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民福利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规划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EB/OL]..
[5]黄柏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三大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报,2012.5.11,第005版.
[6]黄海霞.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2).
[7]黄忠彩等.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J].民族论坛,2014(3),总第343期.
[8]张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成为支撑点[J].中国经济时报,2014.6.20,第002版.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武夷山这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城市,就是走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崛起的。从2006年开始,该市根据武夷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灵山秀水的特点,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在保护环境和和发展经济上,作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总理今年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创新赢得实力,创新赢得领先,创新赢得发展,创新赢得尊严!据国际经合组织的统计,服务业比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高出一倍,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比服务业高出三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为了宏扬创新精神,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本刊特发表通讯《茶都武夷 创意之城美如画》,以飨读者。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地带。武夷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中国的“天然氧吧”,
武夷山作为中国四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圣地,同泰山、黄山、峨眉山一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令人神往。用武夷山改革和发展局局长林明生的话说:武夷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
是的,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可谓“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让武夷每一块石头会“说话”
武夷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但是,石头自己是不会开口说话的。武夷山的石头会不会说话,如何让石头开口说话,让武夷山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武夷的灵山秀水与时俱进,突破武夷山发展的瓶颈,就成了武夷山需要考虑解决的首要问题。
提起武夷山,人们就自然想起了武夷茶,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大红袍,更是茗扬天下。如果说武夷山是中国的茶都,那是当之无愧的。
武夷人的创意可谓上天入地,惟妙惟肖。基于武夷岩茶的茶韵,武夷人创意出茶艺、茶歌舞、茶文化节、《大红袍红天下》的歌曲;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隆重举行“乌龙之祖,国茶巅峰一―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福州、北京组织“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活动,“茶旅联动”,推介武夷山旅游,推介国茶大红袍;基于武夷良好的生态,创意出“回归自然,健康饮食”为主题的原生态美食节,举办中国(武夷山)老年文化旅游节,成立“中华不老城武夷山基地”;在旅游市场营销拓展上,开展“百座城市靓武夷”营销活动,与台湾阿里山建立“姊妹山”,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城市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宣言》、《对台旅游合作意向书》;基于“大王峰”与“玉女峰”的民间传说,创意出“中国七,七情人节”等等。
经过两年多的策划和运作,武夷人已搭建起“一个园区、一个学院、一个中心”的科学、有序的发展构架。
“一个园区”,即“武夷山创意动漫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研发、展示的平台和各类创意人才、创意龙头企业、创意成长企业的集散地,将形成动漫作品开发、软件制造、影视创作、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创作等综合配套产业群。
“一个学院”,即动漫学院。由武夷学院引进外来投资者建设的“武夷动漫学院”项目,将成为软件和动漫人才的培养基地、软件及动漫产品的研发基地。
“一个中心”,即“大红袍发展中心”。这个中心旨在推进“大红袍”茶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开展茶叶高附加值、深加工以及关联产业研究,探索茶叶多种功能产品开发,拓展和延伸“大红袍”品牌价值,探索“大红袍”品牌在旅游工艺品、食品等领域的有偿使用等。2008年11月,有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正式开工了。这将是武夷山未来的一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更是武夷山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印象大红袍》以茶为主线,是融武夷山特质的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于一体的实景演出。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创意完善、项目设计、具体创作阶段,并将按照进度组建项目公司,计划在本地招募400多名演员,建造可容纳2000多名观众的360度旋转看台。
印象大红袍实景表演,将会赋予武夷山的人文历史,灵山秀水以生命,以灵魂。让武夷山的每一块石头用她用自己的语言,告诉你武夷山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
我们曾经被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宏伟场面所震撼;也刚刚被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晚会的实景表演所感染。可以想象,还是有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大红袍。,在宛如一幅水墨画的武夷山,进行实景表演,那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无论怎样,当千年武夷撞击你的心灵,当你与大自然相拥而吟,当你不知不觉融合在武夷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时,自然就能听懂武夷山,看懂武夷山。武夷山就自然走进世人的心里了。
创意武夷,已经撩开了她动人的而纱!
领导干部要有超前的经营理念
武夷山在创意策划方面所作出的这一切努力,取得的成果,与武夷山各级领导超前的经营理念,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郭跃进曾在林明生关于茶产业的调研报告上批示:“大家应尽量少些应酬,多些思考,一定有助提升各项工作的层次和实效”。武夷山的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郭跃进书记的批示。在武夷,各级领导干部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用创意带动各项工作的氛围无所不在。上至书记市长,下至基层干部,无论是工作场合,还是访客会友,三句话不离创意。在武夷期间,记者偶遇武夷山交通局的领导,也是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反复与记者探讨交通局管理的一片区域,如何策划,才能成为武夷山的一个亮点,其心切切,溢于言表。整个武夷山,俨然一座创意之城。
对一个双世遗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武夷山就是一个创意的源泉,创意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天的武夷山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中国一座创意大工场。
武夷山搞创意,搞策划,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思路等研究层面,武夷创意产业的特点就是以文化为主线,以项目为承接,以大红袍为主体,以闽北大武夷茶区为整体,通过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提升、促进武夷山社会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加速海峡两岸茶产业经济带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推动闽台文化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提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软实力上的影响提供区域经验。
武夷的每个项目均立足武夷、辐射闽北、勾联闽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武夷山创意产业的象征――正在规划的
气势浩大的“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将会把武夷山表现的更加秀美。更具国际影响力。整体项目拟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力求在2009年至2012年的第一阶段立足武夷茶业现有基础完成本项目的布局工作;在2012年至2015年的第二阶段完成本项目的主体工程,并使之发挥社会、经济及生态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在2015年至2019年的第三阶段对本项目运作进行完善与提升,切实造就“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以至世界茶文化、经济领域的博览、观光、教育、信息、交易“五个中心”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彰显文化软实力效用。
创意产业已成为全面提升武夷山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成为武夷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武夷山跨越传统发展的老路,实现裂变式的发展,使武夷山直接迈入信息和创意经济时代。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只要有创意,创新的源泉就不会枯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武夷山市创意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预计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15%以上,基本达到世界创意产业先进城市的水平。
创新武夷经济发展模式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变化,提升干部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全市开展了创业竞赛。要求全市各级干部群策群力,找到武夷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林明生,这个土生土长的武夷人,在发改局一班人的有力配合下,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结合武夷山的自身优势,发现了一个武夷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创意产业。为此,林明生在福建《闽北日报》上发表了《发挥旅游特色优势,把武夷山打造成创意产业城市》的调研文章。指出创意产业能把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有机的把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科技结合起来,从而使武夷山能够扬长避短,迅速腾飞。因为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跨领域,强辐射,高增长、重人文的特点和优势,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林明生和发改局其它同志提出的在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的理念和构想完全与南平市领导要在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不谋而合。得到了南平和武夷山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把创意产业作为武夷山的重点工作加以推广和落实。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林明生和发改局的一班人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忘我的投入、参与和服务到创意武夷的工作中去。
创意,创新,创业,这是今天武夷山的主旋律。
武夷山发改局和其它有关职能部门一样,为武夷山的创意产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的林明生,还参与编写了《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建设规划》,引起了福建省陈桦副省长的高度关注,要求作为全省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加以扶持。林明生撰写的关于发展创意经济的文稿被市委书记郭跃进批转给武夷山市各个部门进行学习。林明生还把创意经济的理念引进到了发改局挂点帮扶的乡村,通过实地调研,发表了《认真编制新农村发展规划打造魅力旅游小镇》――关于吴屯乡的调研报告,这篇用创意思维编写的调研报告,为新农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市委副书记批示要在全市推广学习。在短短数年内,凡发改局帮扶的乡村,都迅速脱贫,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富裕之路。
为了给市委市政府对武夷山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正确决策。林明生带领发改局旅游跃升发展调研组,对武夷山作了全面的,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几易其稿,形成了《创意跃升发展武夷山旅游业,推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极具前瞻性、建设性、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对武夷山的创意产业的宏伟目标、可以利用的资源、需要努力的方向、实施的具体手段、步骤和方法,作了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阐述。让人振奋,使人鼓舞。
林明生和发改局一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当好了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为武夷的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开拓了武夷山发改工作的全新的局面。林明生也因此连续多年获得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创业竞赛”和“十佳科局长”评比第一名。
在从吴屯乡街路村回市区的车上。林明生动情的说,发改局为武夷山的创意产业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提高。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有今天的局面,主要是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行动果敢。郭跃进书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运筹帷幄,重大决策都是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作出的,可操作性很强。听他的报告,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创业冲动。
武夷山有今天成就,是许许多多象发改局这样的职能部门和干部群众,为了武夷山的美好明天,用他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默默的努力、奉献着。
创意产业商机无限
武夷的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是建立在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有着深层次的内涵和无限活力。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效果明显,为武夷山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了有效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武夷山以创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运用智慧对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提升资源在市场上的价值,达到产业倍增效益。具有较好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武夷山的创意产业已经融入世界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将“创意”发展成为一个“创意产业”,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等。我国有学者和领导认为,创意产业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各行各业都有创意问题,它是全方位的。创意产业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就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意产业热潮。
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统计,服务业比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高出一倍,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比服务业高出三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任何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有完整的产业集群的集聚,形成产业链,才会有大的发展。武夷山的创意产业,要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完整的创意产业集群,实现创意产业集聚,并做强做大,才能形成自身的创意产业链。否则将出现短板效应,形成发展瓶颈,创意产业的发展将难以持续。
【关键词】 龋齿;患病率;对比研究;少数民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8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658-02
龋病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是WHO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重点控制的学生常见病之一。西南地区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由于交通、历史、文化等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具有相对特殊的风俗习惯、饮食喜好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了其龋齿患病状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解饮食文化具有相对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学生龋齿患病状况,笔者利用1995年和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该地区苗、羌、哈尼、藏族学生的龋病状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掌握龋齿患病的特点、规律及趋势,为防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5年和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龋齿数据资料分别来自《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和《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西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2005年国家统计公报》。
1.2 对象 选取西南地区7岁、9岁、12岁、14岁、17岁5个年龄组的苗族(贵州省)、羌族(四川省)、哈尼族(云南省)、藏族(自治区)学生进行研究。其中,1995年调查4 002人(苗族984人,羌族1 030人,哈尼族994人,藏族994人),2005年调查4 212人(苗族993人,羌族1 143人,哈尼族1 078人,藏族998人)。
1.3 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进行龋齿检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
2.1.1 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患龋情况 2005年西南地区3个年龄组少数民族学生乳牙患龋率平均值羌族学生>哈尼族学生>藏族学生>苗族学生。其中,羌族男、女生乳牙患龋率最高,分别为67.53%和68.32%;苗族男、女生最低,分别为42.33%和37.37%。5个年龄组恒牙患龋率平均值哈尼族学生>藏族学生>羌族学生>苗族学生,其中哈尼族男、女生恒牙患龋率最高,分别为24.82%和31.97%;苗族、男女生最低,分别为10.28%和12.88%。见表1~4。
2.1.2 2005与199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患龋率比较 2005与1995年比较,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乳牙患龋率有升有降,其中苗族和藏族学生平均值均出现明显下降,苗族男生由1995年的63.33%下降到2005年的42.33%,女生由56.00%下降到37.37%;藏族男生由88.62%下降到62.42%,女生由56.00%下降到37.37%;哈尼族学生出现明显上升,男生由1995年的28.33%上升到2005年的64.31%,女生由24.33%上升到56.70%。恒牙患龋率多数年龄组出现上升,其中哈尼族学生平均上升幅度最大,男生由1995年的5.4%上升到2005年的24.82%,女生由8.70%上升为31.97%。经χ2检验,乳牙患龋率苗族7,9,12(男)岁年龄组,羌族12岁年龄组,哈尼族7,9,12(男)岁年龄组,藏族7,9,12岁年龄组等,2次调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恒牙患龋率苗族12(男)岁年龄组,羌族14岁年龄组,哈尼族7(女),9,12,14,17岁年龄组,藏族12,14,17岁年龄组2次调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4。
2.2 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龋均情况 WHO根据 12 岁年龄组恒龋均,将龋病情况分为很低、低、中、高、很高5个等级,以0.0~1.1为患病很低等级,6.6以上为患病很高等级[1]。按照WHO制定的龋病流行程度衡量标准,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龋病处于很低水平(0.11~0.65),其中苗族女生龋均值最小(0.18),哈尼族女生龋均值最大(0.68)。
3 讨论
2005年苗族学生患龋率(无论乳牙还是恒牙)相对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贵州省属于喀斯特地貌,水氟浓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龋病的发展[3];另一方面,龋病被认为是与经济发达相联系的文明病,在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患龋率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远低于城市[4]。据2005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877元,低于其他3个省、区(四川省、云南省、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 802元、2 041元、2 078元)。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龋均值处于很低水平,这可能与该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另外,民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005年与1995年比较,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患龋率有升有降,并以上升趋势为主,其中苗族和藏族学生乳牙患龋率出现明显下降,哈尼族学生患龋率(无论乳牙还是恒牙)出现大幅上升,这与《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 “近年来学生(汉族)龋齿的患病状况有明显改善” 的报道[2]不太一致。这一方面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龋病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口腔保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苗族和藏族学生对乳牙龋患的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其重点应加强对恒牙龋患的防治;哈尼族学生患龋率的大幅上升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说明该地区要切实加大龋病监测和防治力度。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日趋精细,儿童青少年的食糖量增加,致使龋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口腔医生相对匮乏,龋病监测力度不够,而且龋病发生后,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龋病的发展,提示加强预防和治疗工作的紧迫性。同时,也提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防龋工作要同经济发展步伐保持协调一致。今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急需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健网络,建立牙病防治体系,加强口腔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加强龋病监测,积极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进一步推广使用含氟牙膏、实施窝沟封闭及非创伤性充填等防龋措施。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营养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意识的培养,控制糖类摄入量,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保护牙齿健康。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6-103,400-406.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7,773-801.
[3] 蒋励,付舒礼.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94-495.
20世纪9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新领域。协商民主强调参与讨论和协商主体的平等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对共识的追求,这使得很多西方学者将协商民主视为选举民主的补充,更有甚者认为协商民主最终会替代选举民主。正如达尔所言,“协商民主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各种利益在博弈中取得最大公约数,是一个利益相互妥协的过程”[1]1。这种古典式的公民参与和协商在公共领域中得到充分体现,有效克服了选举民主的不足。事实上,早在古希腊的雅典就已出现了协商民主制度。应该说,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范式得到了复兴。
虽然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西方,但是协商民主在中国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来[2]22。农村是探索协商民主发展的基础,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如何调动农民有序地参与协商民主,如何实现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乡村协商民主的含义
简单地说,乡村协商民主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利益攸关方的村民通过平等的对话、讨论等方式,围绕乡村社会中的公共问题达成共识,从而赋予决策以合法性的过程。在协商民主框架下,村民之间、村民与政府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协商地位是平等的。
乡村协商民主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随后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协商民主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河北地区,乡村协商民主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咨询会、议事会、谈心会等多种协商形式。正如马克思对民主给予的高度评价:“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解开的谜。在这里,国家制度不仅自在地,不仅就其本质来说,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来说,也在不断地被引回到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3]39-40作为民主形式的协商民主同样是人民的作品,乡村协商民主是村民在实现自身权利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来的。
二、河北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
(一)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探索
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治发展。例如,江浙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公民组织发展迅速,这些因素使得公民政治参与得以有效进行。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也较高,但是从整个民主运行环节来看,经济因素对民主参与起到了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在河北,协商民主形式是随着河北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的。与江浙地区相比,河北经济发展处于中速发展状态。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河北农村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农村大量的青壮年流入城市,或者外出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打工,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这些现状导致河北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依然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但是在党的十之后,河北乡村协商民主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探索出了许多形式。比较典型的乡村协商民主治理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月协商制度
月协商制度是河北基层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月协商座谈会形式开展,每个月举行一次。大名县和宁晋县在探索月协商制度上取得了有益成果。大名县和宁晋县政协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搭建了政协委员常态化履职平台,建立了月协商制度。特别是大名县政协正式出台了《关于建立月协商座谈会制度的意见》,这是大名县政协拓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深度、提高协商成效的有益探索。
一般来说,月协商制度主要是每月上旬,以专题协商座谈会的形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协商,每次就一个专题达成共识,最终形成科学决策。月协商制度在河北各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月协商制度已经扩展到乡村一级。月协商制度类似于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同样是围绕农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的,“作为农村基层社会的一种民主实践形式,一事一议制度也是一种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和民主治理的形式,它主要采用协商、讨论、对话的方式来决定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注重的是讨论而不是投票’。”[4]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协商的议题,月协商制度的议题主要是农村中重要经济与社会问题,是农民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二是协商的主体,月协商制度是基层政协探索出来的协商形式,在向农村开展过程中县级政协及政协委员发挥着带头作用。
2.搭建三个平台
隆化县政协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商民主功能,充分搭建献诤言、出良策的三个平台,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献计出力。具体来说,搭建了协商议政平台、建言献策平台、履职尽责平台,这三个平台有效地将协商民主从县级扩展到村级。
搭建协商议政平台,主要是从县级政府层面对全县经济社会问题开展协商,进一步完善、深化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和基层民主协商,进一步完善各项协商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以专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为平台的协商议政活动。搭建建言献策平台,主要是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问题,以专题形式开展调研,政协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乡村与群众建立联系,通过撰写调研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履职尽责平台,主要是完善政协联络工作制度,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协调沟通。从横向上看,加强政协常委成员与政协委员之间、专委会与政协各个界别委员之间、政协委员与政协委员相互之间的联系;从纵向上看,加强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通过三个平台的搭建与建设,有效地搭建了乡村与政府、乡村与乡村之间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了隆化县政协的协商民主功能。
(二)乡村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对协商民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前文分析的两种典型协商民主形式看,我们认为,月协商制度和搭建三个平台主要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村民主动参与或参与协商过程中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公共问题意识不足
协商民主是利益攸关方的村民通过平等的对话、讨论等方式,围绕乡村社会中的公共问题达成共识,从而赋予决策以合法性的过程。公共问题是协商的关键因素,它背后体现着村民的公共意识问题。如果村民仅仅围绕一些家长里短式的问题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那么这些诉求并没有进入公共问题范围。例如生活垃圾问题,这是农村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即针对村民的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村民与干部、村民与村委会就如何治理该问题进行协商。但是,如果村民仅仅因为自身利益,就如何治理自己门前垃圾问题进行协商,那么这有悖于协商民主精神。在一些乡村,村民自身利益问题时常超过乡村公共利益问题,使得一些问题在公共协商的框架内无法展开,这种公共问题意识的不足最终会损害村民自身的利益。
2.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河北乡村协商治理过程中,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缺乏必要的组织将相关利益整合起来。在一些农村,村民的利益诉求始终处于一种碎片化形式进行表达,而这种碎片化的诉求会同时发生在不同的农村,那么这种碎片化的利益诉求如何整合到公共问题中?有的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村委会之间必要的协商进行整合;也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建立专门组织对某一公共问题展开协商。针对第一种解决方式,我们知道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少数村委会成员有时会追求自身利益,特别是政治精英掌控着很多资源,很难与村民进行有效的协商,这是影响协商民主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建立一些专门组织将村民利益整合起来,同时该组织又能与政协委员建立联系沟通机制,这有助于发展乡村协商民主。
三、完善乡村协商民主治理的路径分析
乡村协商民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针对河北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通过以下路径解决。
(一)发展乡村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民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例如私营企业主、互联网商户等,这种结构性分化造成村民针对公共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河北乡村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大学生流入城市。一方面,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河北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不断加剧。如何在农村开展有效的协商?如何在协商过程中保护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的利益?这是协商民主在河北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乡村组织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从协商民主过程来看,乡村组织能够有效地将相同利益群体组织起来,从而更好地代表和表达群体的利益。针对某一公共问题,乡村组织召集利益相关群体开展协商,在组织内部首先达成共识;同时,乡村组织与乡镇党委、政府进行协商,表达该组织的利益诉求,通过有效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当然,在现实协商过程中,由于农村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乡村组织协商平台需要进行反复的沟通与协商才能达成共识,这可能会提高协商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乡村组织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协调优势。
(二)培育协商文化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以相应的文化为支撑。脱离文化支撑的制度是没有灵魂的,是不能长久发展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5]14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培育协商文化,一方面,协商民主是基于协商文化产生的,另一方面,培育协商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协商民主。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入手,分析指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并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影响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主体。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2.3%。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7100个行政村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约为1.5亿,再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出我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人,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左右。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从事农业生产,中国种植业只需4000万~5000万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5亿人。
目前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三个基本流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我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3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已超过农村人口的1/5,主要集中在部分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危险性高的工作、脏活、累活、苦活。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离土不离乡”(1979-1996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第二阶段“劳力东南飞”(1997-2000年),去东南沿海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升温,“失地农民”强制性转移到城镇。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是跨区域转移与省外就业比重明显提升;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内”转移,而相对落后地区持续向“外”转移;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文化程度普遍都较低;明显的兼业性,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亦工亦农;非农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受经费、交通、通讯、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求职务工的信息不通畅等因素的制约,还处在“亲帮亲”、“友帮友”的自发无序的流动状态;由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合同、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工资兑现、因工致伤,致残的医疗及保障方面等方面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二、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劳务经济”有利于脱贫致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使另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相应得到较多的农业资源,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对农业、非农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加大,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水”。更多的农民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从事农业劳动或非农业劳动,从而使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这样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增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使未来农村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已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固。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耕地利用率下降,粗放经营;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田水利设施毁坏殆尽,农业生产回到了靠天吃饭的阶段;“农业人才”短缺,科技缺少创新主体,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科技兴农较难落实;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治理农业污染的难题之一。
2.农民群体的影响
农民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他们开阔了视野,接受城镇、工业社会新的意识、观念和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他们逐步完成了知识和资本积累,激发了更高的理想,他们或者定居城市,或者回乡在城镇创业。
但是目前转移发展的阶段中,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公共事务几近瘫痪,农村很难解决现有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空心村正在迅速地大面积形成,部分农村有走向终结的趋势,这已经到了威胁农业生产甚至农村存在的地步。
更严重的是农村家庭问题。随着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出现。这部分人劳动力不足,信息沟通不便,经济意识薄弱,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留守儿童教育和综合素质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型缺失。
3.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监管的难度不断加大。承包地是农民生活的最低保障,随着非农转移的加速发展,有偿、合理、灵活、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无法及时跟进,迫使外出人员城乡两栖兼业,“青壮去务工,种田童老姑”,更有甚者是近年来不断上演的弃田抛荒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年轻的、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在农村减弱,直接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技术进步难以跟上,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转移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对立与差距。
加重了城市人口承载负担。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接收吞吐能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日益紧张,与此同时,也给城市供给、环境压力、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当然,给城市就业带来的新的压力书不言而喻的。此外城市“边缘人”的存在,带来了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因为没有更好地被纳入现有的城市管理系统之内,这一切之中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问题。
三、结语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现代化过程的一种规律,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韩、日等国以及中国的发展,都表现这一规律的不可逆性。要深刻认识到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确保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转岗就业,稳妥地化解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晓黎.新农村建设面临社会结构调整[J].调研世界,2008,(1):22-25.
[2]胡爱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6,(9).
[3]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最近,根据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和市农业局组织了联合调研组,在市人大副主任彭群林带领下,先后到永修、瑞昌等七个县(市、区)深入到乡村对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汇报,走访农民,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到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了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和要求,现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1、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设置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地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扶持和服务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78个,参与人数达1.68万人。其中初中文化3200人,高中(中专)7260人,大专以上324人;年龄30岁以下820人,30-50岁10880人,50岁以上5100人;有初级职称的504人,中级职称32人,高级职称2人;党员占12%,团员5%。
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一是从事优质粮、棉、油、果、桑、茶、中药材,花卉苗木笋用竹等种植类;二是从事核珍珠,特色鱼类、珍禽、鸡鸭、牛、羊、猪等养殖类;三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类;四是本地特色产品运销类。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纽带,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进步,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方式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它的成立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了解,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运作方式有三个方面(1)作为农民“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的引导和扶持下,多数县、乡均建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协会基本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章程、有资金。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把农户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营销紧密的连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主心骨。修水县祥辉丝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把农民自发组织的千禧蚕桑基地列为本企业原料基地,与协会订立了产销合同,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急需的资金,春季种桑的化肥、农药都由企业投入,更加密切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关系,该县4个缫丝企业,带动了5万户农户种植了9.3万亩蚕桑,使得蚕桑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3)一部分农民大户,技术能手和营销能人领办,他们自发组织每人出资进行参股,生产和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品的热情,让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得到实惠。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其成效是:
(1)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如都昌县青虾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初,现有团体社员5个,自然人社员110人,从单一青虾活鲜运销,发展到养殖,加工、运销、经营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青虾养殖8万亩,年销售青虾3500吨,年产值达1.3亿元。又如九江县果业、苗木,蔬菜等流通协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2)能够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如九江县港口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龙虾加工,全镇去年龙虾加工户达400多户,通过龙虾加工,户均增收2800元。
(3)能够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降低单位购销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九江县各类协会已在西安、兰州、北京、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20多个直销窗口或营销网点,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安排专职销售人员30多名。
(4)比较注重品牌效应,着力培养和打造优势产品。星子县温泉西瓜大打“绿欢”牌,并从农经网上销售信息,使得西瓜供不应求,去年西瓜销售收入达350万元,九江县将本地优质产品都进行了品牌注册,大大提升了该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服务下,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较,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全市县与县相比,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认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一些县、乡、村和部门的领导至今仍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念,性质认识不清,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缺乏紧迫感。总体上讲有“三多三少”: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规模小的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少。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地位不明。农村现阶段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组织性,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对该组织在社会的认同,法人登记依法经营、资金筹措,税赋减免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造成该组织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
3、专业合作组织技术力量单薄,人才缺乏。(会)社员来源仅是户与户之间交流,适应市场经济意识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及开拓性复合型人才缺乏,大多有着依赖性。
4、管理不够规范。大多没有章程,没有约束机制。就我市而言,还没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政策,工作中提要求多,具体可操作的硬办法少,以致各地发展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急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联合,走进市场,为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尽快立法,确立其法律地位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之后,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使其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条文中要明确几点:(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民互助合作经济性质的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其目的是从事经济活动;(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具备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不从事营利经营活动的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注册、税赋、融资、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2、实行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以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的合作为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适时扶持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类合作组织,使其发展壮大。一是鼓励农村能人牵头。主要是乡村干部、务工返乡青年和本土生意人。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出于保证农产品质量、供货时间及时和数量大以及服务成本低等特点,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紧密产、加、销关系。三是支持农村推广机构领办,这类合作组织依托自身科技力量强,辐射作用大,但发展的关键是避免官办。在引导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生产经营自和家庭承包所有权。二是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即“入社自愿、退社自愿”。三是对内服务原则,对内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组织化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原则,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紧紧围绕本地优势和农产品品牌效应,极力将优势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3、加强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小,层次还比较低,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为其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办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以及优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奖励等。二是改善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服务。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三是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业保险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四是以奖代补,鼓励兴办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按贡献比例对其进行以奖代补。
关键词:乡村银行;扶贫;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3-0017-05
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的小额互助联保贷款模式在我国河北、陕西、河南等地试点已经几年,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中国的“乡村银行”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究竟怎样的小额信贷组织模式才是适合中国的安排,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相关地区的小额互助联保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我们给出了“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在中国实践情况的两个调研报告。
一、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联保扶贫贷款调查
(一)易县基本状况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设有8个镇、1个城管处、19个乡,469个行政村、1857个自然村。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人。居住着汉、回、满、蒙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2001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53元,目前仍有贫困农户3万户左右,总贫困人口在10.5万人左右。
1986年被列入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
(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项目开展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1986年国务院制订了专门的扶贫政策,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领导全国的扶贫工作。在此之前的扶贫多为“输血”式扶贫,使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产生了依赖救济的思想,没有自身脱贫致富的动力,扶贫效果极差。
寻找一种新的既能直接扶贫到户,又能使扶贫资金不断滚动使用,通过提高农户自身“造血”的能力,加快其脱贫步伐的办法,是十分必要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创造了小额信贷扶贫的一整套经验是能够扶贫到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对乡村银行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研究后,决定将易县作为试验的第一个试点。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成立于1993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易县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为在县民政局注册的社团法人,隶属于县扶贫办,后于1995年与扶贫办脱钩,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建社初期只有2名专职人员,经过近10年发展,现在已有职工35人,其中50%具有大中专文凭。在机构设置上,在县城设立县社,有主任、副主任、会计等5名工作人员,在西陵、梁各庄、流井、桥头设立4个分社,服务8个乡镇。运营资金最初只有5万美元,现已达600万元。组建中心143个,小组1342个,成员2002年5月底达到7000多户,累计支持1万多户。1994年正式运营时,当年发放贷款仅18万元,2001达到95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434万元。
(三)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运作方式
1.对乡村银行模式的借鉴。易县扶贫社借鉴了乡村银行的经验,其运行方式主要包括:(1)贷款户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2)贷款对象以妇女为主;(3)贷款实行小额、有偿、短期(一般一年);(4)贷款无须一般意义上的担保,但贷款户必须组织起来,5户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贷责任;6个小组建一个中心;(5)实行按周还贷制,每周归还本金的1/50;(6)放贷机构实行自负盈亏。
2.选择试点乡镇、选择扶贫对象,组建小组和中心。经过比较,选择西陵镇为试点。西陵镇位于半山区,在易县18个贫困乡镇中属中等水平,镇政府距离县城15公里,交通比较便利。选择条件较好一点的乡镇作试点,可以保证有较高还款率,有利于试验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开展小额贷款扶贫的乡镇已有8个,并逐渐向贫困度更大的深山区延伸。
选择扶贫对象即借款农户。选择的农户为中等水平偏下的农户和部分特困户。
组建小组和中心。由5个借款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般由相互了解信用能力的亲朋好友组成,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款责任。小组设小组长一人,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其职责是负责小组与中心的联系;代表小组成员申请贷款;监督贷款的正确使用;收集小组成员的还款和存款,确保贷款按期归还。
所谓“中心”就是本村范围内的小组的联合体,由6-8个小组构成一个中心。中心设主任一名,由成员选举产生。中心主任负责按期召集中心会议;负责监督检查各小组成员贷款的正确使用;负责收集各小组的还款和存款;确保全中心贷款按期归还;负责中心和分社的联系。按要求,中心每周进行活动,扶贫社的收贷款活动都是在中心进行的。在易县,一般都是一个行政村的小组构成一个中心,所以,各个中心的小组数差别很大。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有的中心只有4个小组,如大雁桥村中心;而西古县中心则有15个小组。
3.贷款和还款制度。依据乡村银行模式的借贷原则,结合易县的实际情况,扶贫社按照下列制度进行贷款和还款。
(1)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回收。每笔贷款的审批都要经过下列程序:小组长签字,中心主任签字,经办人员签字,分社主任审核,扶贫社主任审批,以确保贷款的安全。审核批准后,由工作人员交给借款人。每周收回的贷款,由工作人员直接存入农村信用社的扶贫社帐户,工作人员不保存现金,以防失窃。
(2)贷款额度。乡村银行的经验是,贷款额不超过农户总收入的1/3。
(3)贷款利率。不同国家推行乡村银行模式时的年利率各不相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参照当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确定1000元贷款的手续费为80元(即年利率8%),但按每周归还本金的1/50计算,年利率实为16%。近几年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息,但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利息率一直没变。
(4)还本付息方式。1000元一年期的贷款,按每周归还本金1/50计,每周需还本20元。从贷款后的第三周开始还本,第52周还清本金。付息方式是,80元的手续费(利息)分两次归还,贷款时先扣下40元,到第52周再归还另外的40元,本息两清。
(5)小组基金和社员存款。小组基金是贷款时从贷款额度中按5%的比例扣除设立的,如贷款1000元,则先扣除50元作为小组基金。按乡村银行的做法,小组基金归小组成员共同所有,并用于小组成员的临时资金需要,成员退出小组时,基金不退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做法是,承认这笔钱归农户个人所有,以稳定人心,但不允许每期贷款结束时全部退还。另外,每个社员每周还款时必须储蓄1元,多者不限,此款也注入小组基金,由扶贫社存入当地银行或信用社,本息所有权归存款者个人。
小组基金是小组互助和自我发展基金,可以借贷给小组成员使用,借贷时必须由小组成员和中心主任同意,分社主任批准。每个社员都有平等使用权。一次借贷额不超过小组基金总额的50%,可用于生产生活诸方面。设立小组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它可以起到一定的担保作用,可提高还款率,同时也可以积累一部分资金,形成新的资金来源,使扶贫社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放款。
4.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提高还款率。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小额贷款还款率一直很高,前几年保持在98%以上,近几年由于放款规模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原因,使还款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95%以上。为了提高还款率,扶贫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正确处理防范信用风险与化解信用风险的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与拖欠户的关系。通过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促进其主动还款的意识,使其在经济状况好转时尽快还款。
三是充分发挥小组联保的作用,由同组成员为欠款人还款。
5.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基本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系来的。最初一笔为孟加拉乡村银行提供的5万美元低息贷款,其中2万美元为无息贷款,用于启动项目,3万美元为低息贷款,年息2%。债务责任由农村发展研究所承担,这笔资金至今仍在使用。后来,加拿大使馆捐赠了5万元人民币,福特基金会捐赠了3万美元。随着项目的成功和影响力的扩大,又争取到了一些低息贷款和捐赠,现在,已有运作资金600多万元。
(四)贷款的用途和经济效益分析
1.贷款的用途。我们对从西陵分社抽查的4个中心,33个小组,176个借款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其经营活动主要分布于养殖业、商业和运输业三个产业部门。见表1、表2。
2.贷款的经济效益分析。根据福特基金会资助专家对项目抽样调查显示,项目成功率为96%,贷款的投资收益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事养殖业的借款人最多,收益比较可观,户均2070元,但养猪、养鸡等项目容易出现畜禽死亡现象,给借款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服务业平均收益额最高,户均2940元,但差异也比较大,这取决于借款人的经营能力。种植业借款人少,只有3户,主要从事大棚蔬菜养殖,由于易县种菜的人少,其收益也很高,户均2070元,与养殖业持平。
(五)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扶贫贷款方式的特点
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相比,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试验的乡村银行模式有许多特点,也可称之为优点,非常适合在贫困地区开展。这些优点表现在:
1.以小组形式把借款人组织起来。担保贷款可以分为三类,即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由于贫困户没有多少资产,我国农村的土地又属集体所有,所以他们很难提供抵押物或质物,因而只有保证贷款适合他们。贫困户是很难找到保证人的,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为他们提供担保,以免累及自身。所以,以小组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之相互提供担保,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其好处是:第一,相互提供担保,解决了找保证人难的问题,实际上也就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第二,由相互了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可将不守信用的人排斥在小组之外,增加了扶贫社贷款的安全性。
2.对贫困妇女发放贷款。参照乡村银行模式,扶贫社主要向贫困妇女发放贷款。好处是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其家庭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社会和家庭地位。同时,由于妇女常年在家,还款方便,一些妇女爱面子,提高了还款率。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风,一些以前爱赌博的妇女,现在已把精力放在了生产经营上。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获得贷款者妇女所占比重很大。我们对西陵分社的4个中心,33个小组,共176个借款人进行分析,发现妇女借款人为150个人,占借款人总数的85%。
3.借款人的还款率很高。国外的经验证明,相对低收入的人们显示出更愿意还款的趋势。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初几年的还款率都在98%以上,近两年由于贷款规模扩大、农产品市场不景气等原因有所下降,但仍达到95%以上。在当前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佳的大环境下,如此高的还款率是值得称赞的。究其原因,一是以小组形式贷款增加了贷款的安全性;二是每周还款促使借款人利用一切机会抓紧赚钱;三是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妇女珍惜这一取得贷款的机会,支持扶贫社的工作,自觉按时还款。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贫社工作人员不怕吃苦,起早贪黑辛勤工作的结果。
4.交易活动在农户中进行。根据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原则,银行应走到农户中去,而不是农户到银行来 。除发放贷款外,绝大多数银行交易活动几乎都是在由银行职员参加的中心会议上进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坚持了这一原则。其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到中心、小组、农户家中、甚至田间地头,作宣传,了解资金需求和使用情况,收贷款。这种做法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扶贫社贷款的还款率很高,与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户中去是分不开的。
(六)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扶贫社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困难。
首先是扶贫社的合法性问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在民政局注册的社团法人,是民间组织。其扶贫贷款虽然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认可,但其合法性仍然令人怀疑。因此,应该首先从理论上弄清楚作为民间组织的社团法人能不能从事金融业务的问题。从国外的经验看,作为社团法人的合作金融组织是允许从事金融业务的。在我国也要明确扶贫社从事信贷业务的合法性。
其次是资金来源问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资金目前只能在8个乡镇的范围内发放扶贫贷款,如果想扩大扶贫范围,就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况且,一些引进的贷款已经快到期了,偿还后运营资金还会减少。因此,能否得到更多的资金是扶贫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继续寻求外来贷款和捐赠外,一个好的办法是参照信用合作社的办法,吸收贫困户入股,将一部分小组基金转化为扶贫社的资本金,或允许贫困户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扶贫社的自有资本。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扶贫社的资金来源,可使扶贫社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另一方面,可密切扶贫社和贫困户之间的关系,使扶贫社贷款的发放更为方便,安全。这样做的前提是我国在法律上允许扶贫社改建成合作性金融组织。
第三是财务自立问题。财务自立对于扶贫社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如果扶贫社的收入不能大于其成本,它就需要有不断的捐赠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如果扶贫社能够以收抵支或有盈利的话,它还可以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那样去借入资金,增加放款,扩大业务规模,那么它就是有生命力的。相反,如果不能财务自立,持续出现亏损,即使有外来的捐赠也不能持续地发展。
2.利率问题。利率的高低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对扶贫社能否可持续发展,对贫困户是否能得到贷款,进而脱贫致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乡村银行模式收取比较高的利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是这样做的。
易县扶贫社1994年将1年期贷款利率订为16%,这一利率是参照当时农村信用社1年期贷款利率制定的。由于当时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一利率实际上并不高。近几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已经连续8次下调了银行利率,扶贫社贷款利率却没下调。没有下调利率,一是因为小额扶贫贷款操作成本高,二是贷款农户也能接受这一利率。
3.按周还款问题。乡村银行模式要求按周还款,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也是按周还款。此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还款率,但是,按周还款也增加了借款人的压力,因为借款人多从事养殖业,生产周期较长,而易县山区农民远离市场,平时很少有收入,按周还款会使许多农户不敢借款,最终影响小额扶贫贷款在山区的推广和发展。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对借贷双方都有好处,比如改为按旬还款、半月还款或按月还款。
4.贷款产品的开发问题。扶贫社为贫困户提供的基本上是一年期贷款,短期贷款较少,品种单一。使农户感到贷款的供给与自身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在季节上不匹配,时而还款压力过大,而当农户手中资金富余时也不能提前还款。因此,有些人不愿意借款。建议适当开发短期贷款品种,如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贷款。还款方式也要灵活些,对期限短的贷款,可允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二、丹凤县小额联保扶贫贷款调研报告
(一)丹凤县概述
丹凤县位于秦岭南麓,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共辖21个乡镇,317个行政村,7.6万户、30万人。1993 年,全县有20个乡镇,170个行政村,2.5万户、10.8万人的收入水平在温饱线之下,属国定重点贫困县之一。
(二)从GB模式到政府主导的准GB模式:丹凤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制度变迁
在试点过程中,丹凤县政府认为GB模式排斥政府参与、贷款户负担过重,而且,在试点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资金来源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的迹象。1997年,丹凤县委县政府出面,以政府行为对扶贫经济合作社和互助联保贷款机制进行了改革。其核心措施是:
1.仍然坚持GB模式“小额短期、整贷零还、五户联保、中心会议、妇女为主”的核心机制。
2.在此基础上,发挥所谓的政治优势和行政推动作用,确立“政府组织引导、扶贫社具体运作”的双线管理体制。
3.相应的,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性质由社团法人变成事业机构,并在全县26个乡镇完善设立了28个扶贫分社,列入县乡机构序列,以此在解决扶贫社经费不足的同时减轻了贷款户的负担。
4.将国家下达到县的扶贫专项贷款纳入运作,以解决资金来源不足问题。
就在丹凤县政府主导的互助联保小额贷款机制全面推开之际,一个问题也始终困扰着当地政府:扶贫社不是金融机构,从事借贷行为不符合国家金融政策,而且,扶贫社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1999年,丹凤县政府再次对小额信贷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把小额信贷资金由扶贫社统贷到户调整为农行直贷到户,扶贫社负责配合政府确定扶持对象,协助农行投放和回收贷款。由此,丹凤县的小额信贷扶贫机制由最初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演变为目前还在运行的所谓政府、银行、扶贫社“三线运行”的管理体制1。尽管这一模式由于政府的参与和主导已和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但由于这种模式脱胎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并在形式上保持着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报告将其称为政府主导的准乡村银行模式。
随着小额联保信贷的发展,“银行直贷、扶贫社协助”的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突出表现为:
第一,扶贫社对于农行发放的每笔小额联保贷款向农户收取1%的管理费,同时还向农行收取贷款本金的0.5%和利息的5%。农行认为,这样既加重了农民还款负担又减少了其自身的收益。
第二,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管理费,当贷款户还不上贷款时,扶贫社便重新造册让农行发放新贷款,实际上是借新贷还旧贷。银行的坏账风险是非常大的。对于贷不到款的群众上访甚至攻击农行工作人员的事情,在农行看来也是由于扶贫社的鼓动。双方的矛盾在不断加深。
第三,由于扶贫社的“事业单位”性质,扶贫社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似乎更“亲密”。往往是,哪家农户交不上提留款,扶贫社造册要求农行将扶贫款贷放给哪户。扶贫贷款成为乱收费的重要来源,而且,这样发放出的贷款由于没有相对应的生产项目作保障,根本不可能按时收回。此外,扶贫社利用特权向农民摊派牟利的事件屡有发生。
(三)对问题根源的初步思索:恢复小额信贷的本来面目
对于扶贫社在小额联保贷款发放过程中收取相关费用的问题,小额信贷的基本原理已经说明,这是由于扶贫社管理成本造成的,合理的收费是扶贫社生存和小额联保信贷模式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过去多年的扶贫实践已经证明,靠银行直贷扶贫是靠不住的。如何发挥扶贫社的获利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之所以出现扶贫社向农民摊派牟利的现象,其根源显然在于扶贫社“事业单位”的半官方性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丹凤模式运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了许多“不适”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模式对乡村银行模式的许多改进背弃了乡村银行模式的精髓。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必然是恢复乡村银行模式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