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

第1篇: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虚拟现实新闻;财新;VR实验室;创新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86-03

2016年年初,美联社宣布与超微半导体公司AMD共同建立完全自主的虚拟现实和360度视频门户频道,大力发展沉浸式新闻报道。由此,“虚拟现实”一词便频频登上各大新闻网站,引发了一场全民关注的热潮。

根据Tractica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至2020年,全球预计将售出2亿部消费级VR设备,VR硬件和内容拥有高达218亿美元的市场潜力,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2%。[ 1 ]不论从关注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都备受瞩目,甚至一些媒体将2016年称为“VR元年”。[ 2 ]

1 概念界定:虚拟现实新闻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个综合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等技术,融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 3 ]想要体验虚拟现实,观众需要带上头盔、眼镜等设备进入虚拟环境中,便可获得身临其境体验。

1965年,图灵奖得主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在《终极的显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路。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虚拟现实之父。直到1984年,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一词,并创立了VR产业,这标志着虚拟现实进入了产业化领域。此后经过30年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当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相结合,便产生了虚拟现实新闻(VirtualRealityJournalism)。虚拟现实新闻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使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第一现场。受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入一个虚拟场景,在里面暂停、四处看,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新闻事件,仿佛穿越时空,每个细节都被彻底地重现。[ 4 ]当然,虚拟现实新闻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以外,它还必须满足新闻的3个条件:第一,正在发生或者发生过的真实事情,素材来源为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或经过采访搜集并核实的资料;第二,资料要以客观、中立的原则呈现;第三,内容有价值,是受众欲知、应知的。[ 5 ]

2 虚拟现实新闻的国内外最新实践

2013年,《德梅因纪事报》首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实验,成为第一家报道虚拟现实新闻的大型新闻机构。该报记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讲述了达曼家庭农场发生的故事,即“收获的变化(Harvest of Change)”。2015年11月,《纽约时报》推出NYT VR虚拟现实平台,并免费送其订阅者一个Google Cardboard眼镜观看其VR作品。截止到2016年2月,《纽约时报》已经了5条虚拟现实新闻,例如The Food Drop(空降食物)、The Displaced(流离失所)和The Contenders(总统候选人们)等。2016年2月,AMD公司已经与美联社携手提供一个全新虚拟现实体验渠道,推动虚拟现实新闻的发展。此外,美国广播公司、BBC、经济学人等媒体纷纷尝试进行虚拟现实新闻报道。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领域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2015年6月,“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新京报新媒体中心连续了8条3D模拟视频,力图为受众复原真实事件。2015年9月,财新传媒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被视为国内首部虚拟现实纪录片。此外,财新传媒也成立了VR实验室,打造了多部VR新闻、影像和纪录片等。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浪网推出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使观众能够全方位观看会议现场,了解全貌。此外,新华社、搜狐、乐视、爱奇艺等也纷纷了自己的VR新闻报道。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虚拟现实新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性表达方式。譬如,蒙太奇剪辑手法是否仍能应用于虚拟现实新闻,“记者视角”和“报道对象视角”孰胜孰劣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没有定论。可以说,目前的虚拟现实新闻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深圳垮塌事故”报道中的创新性应用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垮塌。接到消息,财新视频团队第一时间赶赴事故中心,从营救、安置、医护、周边施工情况等多个角度完成了“深圳山体垮塌事故”VR系列专题报道,包括《深圳垮塌事故现场黄金72小时营救》《深圳垮塌事故救治医院探访》等6条虚拟现实新闻。在本次事故报道中,澎湃新闻采用了VR航拍,新华社采用了VR记者带入式报道,与财新的专题共同组成中国VR首次突发事件集中报道。有评价认为,财新深圳垮塌事故报道是国内专业VR新闻报道的开端里程碑。本文选取财新传媒VR实验室的下面六条虚拟现实新闻作为研究案例,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创新性应用。

3.1 非线互叙事模式,进行全景式报道

雷蒙・凯南认为:语言是叙事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就像是其它媒介的特质一样。[ 6 ]也就是说,不同媒介的表达性能是不同的。语言文字媒介倾向于呈现线型模式,比如倒金字塔结构型新闻叙事模式;而图像视频媒介更擅长展现空间的、视觉景象的直观呈现。

过去的新闻报道都受限于媒介的表现性能,叙事通常以线性展现,一般是从开头到结尾。即使在叙事中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介,也都是从一个角度去报道新闻。因此,常常有记者抱怨说,真实难以概括成1 500字或更少字数的线性印刷报道,或者3min或更少时间的音频和视频。[7]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事件不再是孤立的呈现,而是置于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非线互叙述和全景式解读。以《深圳山体垮塌事故》为例,观众打开视频以后,可以在事故现场上自由探索。通过移动,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倒塌的楼房,甚至可以细数其数量;观众也可以前去观察工作着的挖掘机,还有在夜色中救援的工作人员。虚拟现实新闻就是通过这种非线互叙事方式让观众自主地选择观察事物,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形成一种全景式的新闻报道模式,给观众提供了更为真实、客观、融入现场的新闻叙事方式。

3.2 革新新闻呈现方式,打造“沉浸式新闻”

麦克卢汉经典论断说:“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觉能力的扩展或延伸。”[ 8 ]从这个方面来说,大概没有什么能比虚拟现实技术更为接近,即虚拟现实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的“感知域”。这种感知域的延伸带来的是沉浸式体验。沉浸的感觉是“来自于某些设备,他们能完全将人们的感官隔离开来,让人觉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9]这种时空的转移在虚拟现实中指的是从现实转到虚拟,或者从虚拟转回现实。也就是说,受众可以借助于VR设备,瞬间抵达新闻现场,亲身进入具体情境,进行360度全景审视,了解新闻事实。

纸媒、电视或者互联网是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描述与展示新闻事件,读者根据描述与展示能在大脑中勾勒出事件的全貌。这种勾勒多是读者在获取信息后进行自我解码,而这种解码会损害新闻报道本想传递的情感。但是,新闻媒体采用VR技术,可以近乎完美且生动地复现新闻事件的全貌,受众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深切体会到新闻中细腻的情感。其中《深圳垮塌事故现场黄金72小时营救》是典型案例,观众打开视频便可与片中的灾区人员居于同一时空之中。在该视频结尾十秒处,观众会发现头顶是阴沉的乌云,四周满是黄土,远处可以望见快速工作着的挖掘机和抢险队员。其中,两名队员正在四处寻找生命的迹象。这时,观众会发现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他们蹲下来,恨不能蹲下来刨土地,看看有没有幸存的人员。正是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观众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是传统新闻视频是不可比拟的。

3.3 打破传统屏幕边界,形成球形影像表达方式

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手机屏幕,无论什么大小,画面总存在一个边界。但是,虚拟现实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屏幕的边界,你目光所到之处都是影像,没有屏幕的概念,也没有边界,就和真实存在的世界一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带了全新的球体影像表达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全景⑹路绞匠氏郑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通常来说,虚拟现实新闻会有一个完整的球形显示区域来叙述新闻事件。在“深圳山体垮塌事故”报道中,观众被置身于一个完整的灾区空间中。观众需要通过移动才能拥有物理空间中全部的可视区域,并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观众向前观看前方倒塌的建筑时,他背后进行救援的影像是存在的,即便自己看不见。但是在传统媒体中,观众所看见的有关新闻事件的信息全部仅仅局限在平面的屏幕中,在他的背后却是与新闻事件无关的真实的物理世界。

我们把报纸、杂志等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之为平面媒体,而电视、互联网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作立体媒体。那么,我们可以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媒体称之为球媒体。这种球媒体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媒体,它所带来的真实感将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4 虚拟现实新闻的局限性

4.1 沉浸式体验感不足

虽然越来越多的媒体都在投身开发虚拟现实新闻,但是并没有打破其自身的局限性。目前,沉浸式体验感不足是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

沉浸式体验感不足首先表现在穿戴设备不够理想。头盔和眼镜等设备是观看虚拟现实新闻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目前市场上提供的设备如索尼HMZ-T3W(6999元)和HTC Vive(6888元)价格并不低廉,这对于虚拟现实新闻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何使虚拟现实技术民主化是媒体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虽然财新VR实验室也有折中的360度视频,即观众通过滑动鼠标才能转换视角,但是这种方式会减弱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其次,虚拟现实新闻作品尚显稚嫩,造成观众生理不适。目前,电视新闻在把握整体节目节奏的同时要以快为主,一方面是因为电视台给予它的播放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快节奏内容的节目更受观众的喜欢。[ 1 0 ]虚拟现实新闻则不同,它需要观众全景观看场景,如果镜头切换太快,人眼转动跟不上节奏,就会产生晕眩的感觉。此外,虚拟现实新闻全景化叙事模式会充分调动观众视觉感官,使他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快节奏地切换镜头切换,观众的视觉感官会产生错位,令他不知自己身处何地。例如,《深圳垮塌事发地周边多个项目受影响》视频时长为54s,镜头却切换了11次,最快为2s切换一次。2s还没有观察完四周环境就换到另一个场景中,这会使观众的沉浸感大大缺失。现在普遍使用的剪辑手法是为了适应平面影视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镜头语言,但是这种镜头语言并不适用于虚拟现实作品。如果想让虚拟现实新闻达到预期的体验感,创作团队应该创造出另外一种适用与虚拟现实作品的镜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