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1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 谈谈畜牧业污染及治理 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与畜牧业污染治理对策 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浅议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对畜牧业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降低畜牧业环境污染的营养调控技术 河南畜牧业 提升畜牧技术 促进畜牧业发展 浅谈现代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 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情况介绍 浅谈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浅谈畜牧业教学 浅谈畜牧业发展 减少畜禽粪尿污染 促使畜牧业健康发展 结合畜牧业的实际 正确认识面源污染 新洲区畜牧业养殖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保护方法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微藻技术治理畜牧业污染 微藻技术治理畜牧业污染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明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微藻能够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具有光合效率高、繁殖快、适应环境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

国庆前夕,大成食品集团、万科集团、华大基因及凯达环保宣布合作,这4家在各自领域内堪称翘楚的公司,联手跨界进入环保产业。4家公司共同成立绿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倍生态”),试图通过微藻技术为畜牧业提供生态环境解决方案。

雾霾、PM2.5、碳排放……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类污染热词几乎妇孺皆知。然而,畜牧业污染也不容小觑。一项来自养殖业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现有7亿头猪、1500万头牛,一年的粪污就有31亿吨。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些排放物中相当大一部分未经处理。

大成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家寰表示,与因“冒烟”而备受瞩目的钢铁业、煤炭业相比,畜牧业污染可谓悄然无声,但实际上已成为国内仅次于钢铁、煤炭的最大污染行业。他呼吁,“畜牧业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让了,不能再抱有一丝侥幸了”。

畜牧业已成生态环境高危杀手

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68万吨、106万吨和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学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仅从这一指标对比来看,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是农业总污染的95.78%,是工业污染的2倍。

而来自卓创资讯的一组研究报告显示,畜牧业占与人类有关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畜牧业产生的粪便。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源污染、点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气污染等几大方面。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理,不仅会制约畜牧业发展,还将加剧环境污染。”9月29日,在绿倍生态成立仪式上,韩家寰如是说。

众所周知,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种植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牧分离、种养脱节,无法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土地与养殖场结合的大农场粪污还田模式,加剧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场对粪便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畜禽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中氮磷含量很高,这种废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会造成对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废水渗入地下水中,会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便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难以恢复。

一直关注环保的万科集团董事长、阿拉善生态协会原会长王石也注意到这一危急现状。与近几年鲜有亮相地产活动不同,王石全程参与了绿倍生态成立活动,他表示,治理畜牧业污染刻不容缓,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面对。他称自己虽是外行,但愿意为此站台。

四强联手研发微藻废水处理系统

“畜牧业不仅涉及三农,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畜牧业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来推动,即一方面需要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动员市场的力量共同治理,在达到抑制畜牧业污染目的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称。

大成食品集团是一家有着58年历史的食品企业,韩家寰告诉记者,“我们日常在尽力减少污染的同时,也在关注整个行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既然畜禽养殖的消费量越来越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那从业者唯有主动做出改变。”

该怎么改变呢?韩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突破。最终,大成食品集团联合华大基因、凯达环保、万科集团,成立绿倍生态,将关注点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试图通过微藻技术解决畜牧业污染的问题。其中,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凯达环保拥有15年农牧业废水治理稳定达标经验,已建成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座废水处理工程;万科则在环保社区生态方面有着卓越的实力。

据介绍,微藻至今已伴着地球走了30多亿年,能够直接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实现有机生物的逆转化;有阳光时以自养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黑暗时则以异养模式进行呼吸作用从而生长。

“了解到这一特性后,绿倍生态通过独有的微藻技术、强大的基因研发落地能力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协助养殖、食品等相关企业设计及运营微藻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时还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有效去除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有机物质。”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迅表示。

根据绿倍生态的布局,未来将通过微藻处理系统,借助食物链的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有机肥和微藻系统为纽带的生态链,将畜牧养殖生态、人类社区生态以及食品加工生态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资源再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绿色高效的目的。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无论是比较领先的微藻技术,还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机肥等技术创新手段,都在朝这一方向发展,是市场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费用

比所有传统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业的现状是,很多畜牧业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都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有专家告诉记者,“不断压低甚至忽高忽低的产品价格和一再上涨的节能减排成本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令企业处境艰难。”

记者了解到,尽管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养殖、种植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但在农村以及很多养殖场最后应用不了,因为很多养猪户、种植户觉得成本太高。那么,这种状况下,微藻技术创新怎样才能落地,获得更大的市场呢?

对此,凯达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勋表示,用绿倍生态的微藻处理系统治理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运行费用比所有传统的方式都要低,无论大型养殖场还是小型养殖场都有望达标。

不过,胡建勋也坦言,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政策面的支持,比如标准要统一、公平,不仅要求大养殖场达到排放标准,对小养殖场也应一视同仁。

第2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肉羊养殖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扩建

3、项目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 负责人:林霞、张世军

4、建设地点: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

5、项目申报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 负责人:林霞、张世军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拟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60万元,群众自筹150万元。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年销售收入390万元,第一年纯利润192.4万元,第二年纯利润256.5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纯利润333.4万元。第一年总成本180万元,第二年总成本37.2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总成本18.6万元,税后财务净现值22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00%,投资回收期4年。

9、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毛盖图苏木30户农牧户,可使毛盖图苏木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肉羊养殖项目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育肥出栏加快,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鄂前旗“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鄂尔多斯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建设与市场相对接的现代畜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鄂前旗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鄂前旗清真畜产品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宁夏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毛盖图苏木是鄂前旗的一个纯牧业苏木,XX年全苏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苏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苏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苏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苏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鄂前旗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鄂前旗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鄂前旗毛盖图肉羊养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XX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鄂前旗毛盖图苏木形成基地+农牧户的肉羊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2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育肥出栏网络。这将对毛盖图苏木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毛盖图苏木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进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毛盖图苏木是个纯牧业苏木,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以养殖肉羊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肉羊养殖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也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东邻昂素镇,南与敖勒召其镇相连,西毗布拉格苏木,北依鄂托克旗。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0万亩,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形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1′—107°53′,北纬38°14′—38°47′之间。

(二)自然资源 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时间长,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时,年均降雨340mm,蒸发量2505mm。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三)社会经济状况 毛盖图苏木下辖8个行政嘎查,34个牧业社,现有人口3399人,XX年地方财政收入6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完善,各项服务体系健全。

(四)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毛盖图苏木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XX年度水浇地面积达1.4万亩,各类灌溉井达600多眼,牲畜饲养量达到19万头(只),建立模式化养殖大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苏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毛盖图苏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毛盖图苏木难得的机遇,苏木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成为鄂前旗良种肉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毛盖图苏木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肉羊养殖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 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苏木。全苏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苏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苏木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XX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肉羊养殖基地项目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协会于XX年组建,该协会遍布全苏木8个嘎查,从业人员20余人,其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都是该地区的致富能手,在当地农牧民中威望特别高,协会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农牧业市场信息,组织外来商进行农牧业产品交易及输出本地农畜产品等。该协会通过几年的发展培育,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该地区农牧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畜牧业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鄂托克前旗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苏木,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XX至XX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XX年至XX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XX年达到70万头(只),并要进一步转变饲养管理方法,优化畜群结构,提出压缩山羊,稳增优质绵羊和肉牛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肉羊养殖工作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毛盖图苏木来说,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育肥出栏肉羊:6000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鄂前旗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三、销售策略和经营模式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区位优势优越,距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8公里,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00公里,该项目产品将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协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销售,分为客商到项目区和商品外运销售两种类型,并将项目交易以清真畜产品的品牌进入宁夏市场,以品牌和优质产品占领市场。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现有的农牧业协会担负着全苏木大多数农畜产品生产和销售指路的重任,在该项目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增强职能作用的带动力,加强对现有协会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市场行情,在项目销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从项目生产宏观上的指导变微观服务,深入到项目户进行生产指导和销售服务,进一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形成协会组织遍布整个项目区的销售经营服务模式。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肉羊养殖基地拟建在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伊克乌素、明盖和库伦3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

1、购买种羊1500只;

2、建育肥棚圈30处;

3、建青贮窖1800平方米;

4、建饲草料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

5、建贮草棚1500立方米;

6、开发饲草料基地XX亩;

7、打配机电井10眼,铺设输水管道1.5万米;

8、购买青贮机具4台;

9、购买饲草料加工相具1套。(详见表一)

二、产品方案

1、养殖区:第一年出售育肥羊4500只,第二年出售育肥羊5000只,从第三年及以后每年出售育肥羊6000只。

2、饲草料基地:建设饲草料基地XX亩,加之项目区一家一户小面积饲草基地,盈余饲草料适当向外销售。

三、技术方案

1、肉羊养殖:采用的品种为优质肉羊,采取杂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肉羊养殖和良种扩繁。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肉羊养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肉羊的科技含量。 由山东梁山、陕西等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XX年开始建设,建设第二年受益。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肉羊养殖工程总投资为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地方配套60万元,占总投资的 16.6%,群众自筹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依据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土建工程按174万元计算,引进畜种按140万元计算,设备购置按36万元计算。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肉羊养殖年出栏6000只,盈余饲草料销售收入15万元,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39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4.8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4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肉羊养殖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毛盖图苏木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当地3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辐射带动450户农牧民进行舍饲圈养肉羊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育肥羊的生产成本约150元左右,出售每只育肥羊农牧民可获纯收入400—500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协会会长任组长,苏木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第3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陕西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转换。本文首先阐述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资源分布特点,其次用实证分析证实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高增长的推动作用。然后,在确定从高度化和合理化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后,构造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测算指标,利用直接消耗系数表测算陕西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陕西省资源分布状况,指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某种共同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的基准。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企业就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而产业划分的基准选择是服从于两个经济分析的需要。其一是服从于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种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这将选择“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产品用途”这一特性作为将产业划分的基准。这里的“产业”指“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这就是产业结构中的产业。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趋势

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三、陕西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最根本的实质是在当时各产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其结构关联水平。它最终反映在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水平上,因此可把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水平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综合性衡量指标。由于产业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值的大小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因此,表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取决于:每一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部门所占的比重,以及这些部门的关联质量水平,或者说,结构关联经济技术水平取决于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每一元素的大小以及具有较小值的元素所占的比重及其排列位置。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了呢?这一困难可以采用求矩阵最大特征值的方法解决。

四、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

1、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核心是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地区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总体目标是使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继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业;加快关中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业、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

2、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1)三大支柱产业的调整。据调查可知陕西省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不适应,产出出现短缺,因此要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比重。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资本整合重组,并加强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加速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在保障装备研制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高技术产业,由于陕西省拥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比较多,科技人才富集,陕西省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转换效率。积极培育和引进拥有领先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实施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发挥陕北煤、油、气、盐和陕南水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和汉江水发电站,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六大特色产业的调整。从陕西省的地理环境看,陕西省只有关中是平原,适宜种粮食,从南到北有温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暖温带等,适宜种植各种水果,因此陕西省应根据地理环境,在适宜地带加大水果种植力度,重点发展渭北果业,稳定扩大优生区面积,调整产品品种结构,普及和提高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园艺化管理,建设标准化和示范化基地,提高果品加工处理能力,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畜牧业可以实现粮食等转化,延长产业链,因此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而且秦川牛具有比较优势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畜牧业的调整,要突出抓好关中奶畜和秦川牛肉、陕北舍饲养羊、陕南瘦肉型猪和城郊禽蛋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推进养、加、销一体化,提升比较优势。

国防科技业的调整,积极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坚持军民结合,支持军工发展民品,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扩展。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民用产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同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重点是陕西航天科技园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和核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品提升。

(3)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业的调整。对于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周汉唐等古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的规划和引导,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开发,另外,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发展休闲度假,风情民俗,科技观展,体育探险等特色旅游。

文化产业要以影视、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北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建设10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层次,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陕西占据欧亚大陆桥中段的重要位势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因此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着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两大平台、四大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枢纽,以宝鸡、榆林、汉中、安康为结合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基地。

五、结论

首先通过陕西省产业结构背景及现状的了解,阐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确定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以及从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去评价陕西省产业结构。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选取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指标,利用陕西省2002年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陕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最后根据陕西省资源分布特点,运用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针对陕西省不合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第4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指导思想

以做大、做强生态养猪业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养猪场(小区)建设,实现养猪业朝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生猪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传统养殖改革,努力实现我区养猪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优良生猪品种和龙头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

2、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养猪户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充实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

3、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养猪业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养猪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用上放心的生猪产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和谐统一。

4、以人为本原则。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要不断提升从事生猪养殖和生猪产品加工企业职工的技能和各项素质,以此推动和保证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展目标

1、到2009年底,全区新增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0个,规模场总数达到163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6个,规模养殖比例达60%。

2、到2010年底,全区新增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0个,规模场总数达到193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0%。

3、到2011年底,全区新增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3个,规模场总数达到226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5个,基本淘汰散养,实现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工作重点和措施

坚持“讲究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原则,顺应消费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做好养猪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

2、依法治牧,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在全系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治牧,严格管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为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1)生猪良繁体系:通过解决品种问题,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改良站点建设。二是加强改良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加快种猪场建设,做好东方原种猪场品种的更新换代。四是大力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实用技术。

(2)疫病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疫工作责任、群防群控、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疫情报告、应急处置、防疫保障、兽医监管、安全监管十大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责任要求,突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全区动物防疫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3)饲料生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强化饲料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饲料质量。

(4)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工作,加大对养猪业的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宣传养猪业发展的新动态及实用科学技术,激发农民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营造发展畜牧大产业的良好氛围。

(5)标准化体系。一是要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要加大力度,符合条件的规模养猪场和养猪大户,都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

4、科技兴牧,全面实施科技增效计划

转变养猪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飞跃。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养猪业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和普及高瘦肉率商品猪配套技术、适度规模饲养技术等实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科技对养猪业增长的贡献率。

5、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要依靠《动物防疫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净化养猪业生产环境,促进养猪业发展。一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二要加大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三要探索服务于执法的最佳结合点,既要为民又要执法;四要不断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技术含量。

6、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养猪从业人员素质

通过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要做到让养猪户爱养、会养、养得好。一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开展培训,要充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把培训班办到养猪场、小区,把农民最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手上,让更多的老百姓能通过发展养猪业实现小康。二要树立和推广典型。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要全面总结、大造声势、及时推广,带领更多的农民通过发展养猪业增收致富。力争到2011年,使全区100%的从业者接受培训。

第5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5月17日,在距汶川地震发生5天后,地震灾害给灾区农业造成的初步损害统计终于对外公布。

当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透露,目前有50多万亩(约3.3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大量在田夏收作物无法收获;死亡畜禽1250多万头(只),死亡或逃逸养殖成鱼、苗种8000多吨;农业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几十万亩农田被毁,5万多个温室大棚倒塌,毁坏圈舍730多万平方米、鱼池30万亩,损毁农业机械2万多台(套),毁坏农村户用沼气池60多万口。

此前,由于交通、通信中断,灾区农业受灾情况一直无法统计。而且,鉴于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很广――涉及约10万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外界一直难以对四川农业整体受损情况做出准确评估,普遍担心这个农业大省的情况将影响全国。

据四川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年,整个四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247.7万吨,蔬菜产量2976.1万吨。全年出栏肉猪9400万头,是中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生猪在全国出栏和存栏占比超过10%。不少人担心,如果地震给四川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波动,必将给目前已经高位运行很长时间的猪肉价格、粮食价格带来相当的压力,由此或将继续拉高CPI的增长速度。

中金公司在关于地震影响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四川是农业大省,粮食、油料、茶叶、蚕茧等产量占全国相当比重,如果实际影响较大,可能会加大相关产品物价上升的压力。

光大证券分析师蒋小东则分析认为,发生在汶川地区的地震灾害有可能拉高目前国内的谷物价格。因为从谷物的产量分布来看,2006年,四川地区占全国稻谷、小麦、玉米、豆类、油料分别为7.32%、4.2%、3.51%、4.67%和7.1%。而中国的稻谷、小麦和玉米每年的过剩量都只在2%以内,以四川目前的全国产量占比,存在影响全国供给的可能。如果大豆和其他油料有重大损失,还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不过,随着初步统计数据的公布,各方紧绷的神经已逐渐松弛下来。

恢复待时

“从统计的情况看,地震给四川农业造成的损失,不会对国内的粮食供给和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崔晓黎告诉记者,“目前四川部分受灾地区出现缺粮,主要是交通被中断。四川省本身的粮食储备完全充沛。”

曾多次前往汶川地区调研的崔晓黎说,四川省农业生产的核心地区集中在成都平原,此次未受太大波及。地震影响主要集中在岷江流域,这一区域虽然地域较广,但人口密集度不高,也并非四川省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因此对四川省整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有限。

中信证券农产品分析师毛长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同上述观点。在他看来,地震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要小于年初雪灾,只是由于运输和心理因素,使得短期粮价上涨预期会提高。

虽然汶川地震不会给四川的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但各方预计,对畜牧业的影响要超过年初的冰雪灾害。

毛长青认为,汶川地震对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造成畜禽的直接死亡,以及大量人员伤亡后饲养工作被迫中断。据农业部数据,汶川地震死亡的1250多万头畜禽中,包括81万头生猪。

毛长青推算,这还只是初步数据,最终死亡生猪可能达到200万头,占全国年生猪出栏的0.4%。其影响,使得畜禽产品价格周期性回落的时间可能被延迟到今年四季度后。而短期由于运输等因素,畜禽价格将出现小幅上涨。

记者从四川省畜牧食品局了解到,目前该局工作重点是向救灾部队、灾区群众配送肉食品,以及开展对受灾规模养殖场的消毒和显露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死亡畜禽尸体腐败污染水质。大规模的生产恢复还需等上一段时间。

5月20日,四川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牧)局,根据省农业局紧急制定的《地震灾后粮油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地震灾后经济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地震损毁农田重建技术方案》和《地震受损沼气池检测及维修技术方案》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不过,由于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基层农业机构遭到破坏,灾区农业生产一时还难以恢复。

地震导致的部分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使得后期灌溉用水严重缺乏,预计100万亩~150万亩水稻将被迫改种旱地作物。同时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力损失严重,农业系统推广服务设施损毁严重,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职工伤亡严重,都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

粮价肉价长期向跌?

今年国内自然灾害频繁,国际粮价也大幅飙升,但在大灾之下,仍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粮食价格或将出现较大的下降。

近期刚从河南调研归来的崔晓黎告诉记者,由于年初雪灾冻死了害虫,河南、湖北等地的夏粮有望获得大丰收。“当地农民说每亩小麦今年增产100公斤,我保守一点,但平均下来也至少是在50公斤以上。”

崔晓黎说,“最早到6月中旬,小麦的价格就会下降,而7月中旬,随着湖南早稻大米收割和黑龙江大米调入关内,米价也会下滑。”

第6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一、奶农收益不稳定的成因

(一)饲养成本高是奶农收益减少的主因

据有关资料,2006年,内蒙古奶牛养殖户的收益最低,平均每头奶牛纯收益才179.92元,远远低于黑龙江省每头奶牛的纯收益1395.12元。内蒙古奶牛利润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饲养奶牛成本很高,大部分奶牛无利润,奶牛业进入空前的低迷状态。例如,2006年饲养奶牛成本占产值比重高达98.01%,高于黑龙江省14.42百分点。为此,奶农在减少饲养奶牛的成本上下工夫。

(二)奶农生产的原奶质量不高

很多奶农生产的原奶质量不如奶牛小区生产的原奶质量,而且与欧亚牧场生产的原奶质量有较大差距。那么,奶农生产不出高质量原奶的主因是,奶农本身的文化素质决定其难以接受科学养殖技术,再加上有关部门培训奶农的方式不对或培训次数很少,甚至有的地区干脆不培训。所以,散户奶农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原奶,导致其收益不稳定。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奶农的市场风险大,收益无保障

近年来内蒙古的乳业快速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疫病防治、配种和原奶收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随着奶牛数量的不断增加,奶牛疫病防治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标准化的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及专业的防疫治疗人员不能满足疫病防治的需要。需求的拉动,出现了不少“专家”、游医开展流动服务,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奶户缺少可靠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奶农生产过程中接受到的服务是很有限的,尤其技术性的服务次数太少,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再则,奶农缺乏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其单枪匹马面对龙头企业和大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闭塞,难以掌握市场供求关系,经营风险极大。这些因素导致奶农生产成本很高,市场一旦有波动就是最大受害者,这也是其收入增长缓慢的内在成因。

(四)龙头企业与奶农之间尚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2004年上半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地区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奶农饲养奶牛的成本直线上升,但龙头企业的收购价格基本未变。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大部分奶农亏损,甚至卖奶牛、杀奶牛现象。这说明,分散的奶农在没有自己组织的情况下,很难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以保护自身利益。另外,龙头企业所谓“处处为农牧民利益着想”的伪善一面也暴露无遗。因此,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乳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企业的垄断行为导致奶农利益受损

无论企业还是农户,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接近或低于边际成本时都会做出反映。这是一个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然而,在下游产业存在垄断的情况下,上游产业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出反应也是无效益的。例如,2005~2006年是奶农严重亏损时期,此时奶农卖奶牛杀奶牛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乳业龙头企业垄断了原奶市场和乳制品销售市场。直到2007年国际上出现奶制品供给不足,尤其是奶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小奶粉厂纷纷上马抢购原奶、生产奶粉,迫于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压力,原奶价格才大幅度上涨。当然,乳制品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原料奶的上涨幅度。2005年,乌兰察布市原奶生产成本价为每公斤2.08-2.28元,收购价则每公斤1.72元。2006年至2007年4月原奶成本价为每公斤2.12元-2.32元,而收购价则每公斤上涨了0.04-0.10元,才是1.76-1.82元,距离成本价相差甚远。因此,就出现了奶牛当肉牛销售的现象(杨思,2007年)。几业集团为什么年年大规模扩张哄抢龙头老大地位?老大地位就是垄断地位!垄断地位就意味着有巨大的垄断利润。以蒙牛为例:2005年企业财务报告总收入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纯利润达到4.568亿元。比国际乳业巨头“雀巢”公布的利润还高出两倍,伊利年纯利润也在7.2亿元(杨思,2007年)。相形之下,奶农辛辛苦苦生产出的鲜奶,成本再高也不得不低价出售,难怪奶农无可奈何,另择他业。

(六)饲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农村牧区经济生产条件特别是奶农自身资金积累能力的限制,80%以上农牧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粗放经营为主,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奶牛生产效率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分散饲养的最大弊端是饲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各种管理成本的上升,没有规模效益。分散也不利于卫生防疫、饲料配方、品种改良等科学方法的推广,许多农户还象养黄牛一样养奶牛,饲养方式粗放,观念保守,使其难有好的效益。管理水平差,导致奶牛容易得炎。呼和浩特市地区奶牛炎的发病率为36%,其中隐性炎的发病率为73%左右(谷润林,2003年)。这种饲养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还导致奶牛的质量下降,不能为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甚至是合格的奶源。国外的经验表明,饲养奶牛的收益大小,70%以上的决定因素在于管理,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农民饲养奶牛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散养的条件下,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七)奶牛单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乳业迅速发展是主要依靠奶牛头数的增加,单产量提高上并没有投资多少,从而导致奶牛单产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据有关资料,2006年内蒙古散养户奶牛单产量为4559.6公斤,比2004年减少1177.77公斤,下降20.5%;比2005年减少40.1公斤,下降8.7%。同时,奶农每头奶牛的纯收入也由2004年的2182.47元减少为1132.26元,减少了1050.21元。2006年每头奶牛的纯收入更是跌至179.92元,比2004年减少2002.55元,比2005年减少952.34元。2005年内蒙古牛奶产量为691.08

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383.08万吨,增长了124.38%,其中由于单产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奶产量占总产增加量的30%,而依靠头数增长而增加的奶产量的比重高达70%(内蒙古发改委,《内蒙古牛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

(八)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搭配不合理.缺乏优质牧草

笔者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农村调查发现,在奶牛产奶期时奶农们为了让奶牛多产奶普遍采取多加精饲料(包括催奶的原料),而少用粗饲料,尤其严重短缺优质牧草。这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续的养殖方式。牧草和饲料在世界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质量的粗饲料不仅关系到牛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奶牛的健康与使用寿命。奶牛业发达国家的奶牛主要以青粗饲料为主,而且青草是主要饲料,适当补充精饲料。为此,在奶牛饲养中以优质牧草为主是内蒙古目前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我区奶农收益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奶农是否有稳定的组织保障是判断乳业经营是否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一般说来,奶农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如果没有有效的奶农组织,龙头企业难以直接与众多分散的奶户打交道,制度和合同也难以履行;相反,奶农有组织地参与产业化组织后,龙头企业与奶农共同制定的制度就比较容易得到共同遵守和检查监督,大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的奶农合作组织可以降低政府此方面的管理成本,也减少企业和奶农的交易成本,提高奶农收入。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应该起到引导、推动和监督作用。政府部门应对奶农组织或协会的成立和运行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在法律上维护奶农的正当权利,特别要规范奶农和大公司之问的交易合同,给交易中的弱者(奶农)以更多的支持。(2)加大宣传各种组织、协会的作用,要推动奶农之间的联合,进而提高奶农与大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3)合作组织的带头人是给奶农带来利益的有能力的人。这是建立该组织的关键一步。(4)合作组织运作的经费先由政府拨付必要的启动资金,然后以企业和农牧户为主体筹措。(5)转变奶农的思想观念。(6)对广大奶农进行职业培训。

(二)奶农千方百计提高原奶质量

实践证明,散户养殖奶农也能生产高质量的原奶。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北岛拉板村奶牛养殖散户生产出的原奶质量达到了澳亚牧场的水平。这个成绩完全否定奶牛养殖散户生产垃圾原奶的谬论和散户没必要养殖奶牛的幼稚判断。北岛拉板村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的支持中小散户养殖奶牛项目的试点村。这个项目成功的秘诀在于部分奶农接受了项目负责人的培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建牛舍、消毒、饮水、挤奶方式、饲料搭配等,培训方式是专家为奶农现场指导,而且很尊重奶农的想法,善于与奶农交谈。这为现时的科学养殖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因此,奶牛养殖散户也能生产高质量的原奶。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 成立奶牛养殖的技能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定期到农户现场指导、解决奶农的实际困难,如饲养管理技术、疾病(炎、肠道感染、子宫发炎、发热病等)防治技术、饲草料种植技术、青贮技术、精饲料和粗饲料的调配技术等。这个队伍的组成人员是高等院校学畜牧业的专业人士或实践经验丰富的奶牛养殖大户,活动经费由企业、政府承担。2.由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发改委、农牧业厅等单位组成,成立一个原奶价格和饲料价格检测机构。这个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原奶生产成本定原奶收购价格,这个价格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后企业和奶农都受益的价格。企业根据这个价格收购原奶.这样就解决了奶农与企业的矛盾。3.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空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空体系。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制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病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建设范围。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兽药。加强动物疫病防空基础工作,健全村级动物防病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四)继续采取补贴政策。鼓励奶农发展奶牛业

目前,原奶生产的竞争力也很弱,奶农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饲养新技术的能力差。最主要的是在奶农与企业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情况下,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补贴项目有:奶农购置奶牛、建设篷圈等生产资料时政府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提供无息贷款,鼓励奶农扩大生产规模;实行良种繁育工程,对购买优质冻精、配种器材等给予补贴;对青贮饲料的种植给一定补助;饲料价格上涨后养殖成本上升的补贴;为有效控制一些疾病的蔓延,进行及时捕杀,对养殖户给予适当补贴等。通过这些措施来逐步改进奶农的传统经营方式,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对从奶牛业大区转为奶牛业强区起重要作用。

(五)打破行业垄断格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反垄断法》,维护行业的正常竞争和稳定发展。目前,内蒙古牛奶加工业的垄断经营行为很明显,对当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奶农收入方面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放开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市场,欢迎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内蒙古乳业市场,以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合理规划奶牛养殖小区,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

现代养殖方式和传统养殖方式并存,并且传统养殖占有相当比例,是内蒙古奶牛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化养殖小区建设中向规模化、集约化适宜以下几种方式:1.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在小区内制定大家都遵守的规章制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经常培训奶农,提高他们的饲养技能。要成立代表奶农利益的组织进行相关事务即统一防病、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日粮配比、品种改良方面协调统一,并承担对外进行谈判、与龙头企业有效沟通、维护奶农利益的重任。2.采用股份合作制模式。股份合作制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牧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股份制合作制能够在保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土地、牲畜)使用权入股,将大片土地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七)增加投入,以提高奶牛单产量

内蒙古地区奶牛单产量低是奶农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根本原因。1.购进奶牛时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利用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跟卖方协调奶牛质量问题,如果奶牛产奶量达不到卖方承诺的标准就及时退回奶牛,并让卖方赔偿奶农的损失。其次,政府严格监督购置奶牛资金的使用情况,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2.对现有奶牛进行分类淘汰或改良。目前,奶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对现有奶牛的改良上,淘汰低产量的、老弱病残奶牛。同时,防止优质高产奶牛及改良后奶牛的退化。3.提高奶牛的饲养质量。通过养牛户提升自身饲养管理水平、政府和企业为奶源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资金支持等手段,增加奶牛饲养的科技含量,尽快提高奶农养殖的饲养水平。同时大力推广青贮保鲜技术和粗饲料粉碎、氨化、微化处理及配方饲养技术,提高饲料回收率,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降低养殖成本。

第7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当然,农产品消费也存在“棘轮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产品产量的扩大、健康饮食知识的普及、国际饮食文化交流,人们消费结构逐步提高,大米、肉鱼蛋奶等产品需求也在逐步扩大,出现了此类国际农产品的共同市场,但不改变农产品首先满足国内需求的本质特征。因此,农产品的出口,往往或是满足了国内需求之后尚有余力,或是为进口更多粮食等基本农产品而出口国内虽未剩余但需求并不迫切的其他农产品。而无论如何,上述出口都必须以对方同类产品出现供给缺口为前提。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工业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更有本质差别。工业品生产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劳动力、管理人才及企业家等。在短期市场行为过程中,这些资源都可以视为存在充分的供给。其中,原材料往往是原产地的工业企业最易受惠的,但基本上可以实现国际调配。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可以在更高的利润的保障下,通过较高的市场价格获取到自己想获取的质量和数量的资源。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从国际市场获取原材料再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已经广为运用。而其他的工业生产资源如技术、劳动力、机器设备、企业家等,并不存在全球配置的障碍,只是出于成本的限制,工业企业大多愿意选择就近招聘劳动力的做法。而在国内劳动力等资源价格过高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则会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更利于出口。相比之下,农产品生产的资源则有更多的刚性限制。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包括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土壤品质)、气候、劳动力、农业技术、生产机械、管理人才等。其中,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在全球范围看是固定的,而和平时代各国的疆界也是固定的,由此便使得各国农业用地在面积上不仅受国土面积的最终制约,也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不断缩小;在土壤上,由于地球早期的地质形成过程和区域固有的河流等因素,形成了土壤中支持植物生长的基本元素,决定了种植业乃至养殖业的基本方式,但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加以改良;在气温上,由于各国地理位置的既定,使得其不可逆转地处于阳光照射的角度以及某种季风、洋流的影响范围之内。所有这些,都是固着于地理空间之上而无法像工业那样通过国际贸易从他国获取。劳动力、管理人才等虽然可以通过国际流动得到,但往往外来的这些人员并不及当地人更熟悉其农业用地的相关属性。上述制约因素,在各国农业生产实践中,通常通过农业技术的推进来解决。水利工程,可以改善局部地域的农业用水,弥补土壤和气候的不足,但过度的水利工程建设在长期上会因其改变地球自身的结构而导致水源减少、断流、枯竭并诱发水旱灾害。良种的培育则加快种子基因变异过程,使之更适应于当地农业环境并实现高产。

化肥的使用,也可以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消除病虫害,使作物更好地生长。农业生产机械是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调节配置的,因为其自身就是专门为农业生产准备的工业品。第四,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工业品的生产周期因产品加工工艺而不同,但完全可以因技术进步而缩短其生产时间。工业品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因技术及进步特别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而且,工业品生产,除采掘业的一些特殊情形外,基本上有专门的厂房,对一般天气变异带来的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不会因此而破坏生产的正常过程。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时代,工业品生产在信息化的推动下能够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和产品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相对较好的资源配置。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在各种农产品之间虽然有所不同,但每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粮食生产,因气候不同有一季、二季、三季之别;肉禽奶蛋,都各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周期;即便是蔬菜、花卉、水果类的生产,在温室等技术的推进下,可以实现反季节供给,但作物自身的生长周期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许多农产品的速成栽培、养殖往往带来了产品质量的下降、口味和营养的降低,不能与工业品生产加速而不影响品质的情形相提并论。不仅生产周期是基本稳定的,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基本上也是既定的,以种植业为例,尽管机械化、化肥使用和品种改良等技术进步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种植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也是有限的。而且,种子、培育等相关技术变革较慢,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农业生产基本上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约束,灾害应对能力极差,水旱灾害、冰雹暴雪、暖冬冷夏、极寒天气等都将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农产品生产对信息反馈的速度也与工业品相差甚远,受上述农产品生产周期既定的影响,不论农业生产者面临多么巨大的市场变化,都无法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第五,在产品实现方面,由于面对最终需求的差异性,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工业品生产由于其产品具有较好的替代性和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所以其产品必然是追求在其特定市场领域得到充分实现,并不断扩大规模,达到最大限度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工业品具有耐腐蚀、可长期保管的特点,可以允许较为长期的库存,以等待市场机会,也可以通过对既有产品的再改造,去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受其产品属性影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都较工业品相差甚远,其产品实现往往为市场固有的规模约束。同样,农业生产也不可能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无限度地扩大规模。所以,农产品的市场实现过程往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农产品因其具体品种不同,也有着市场实现方面的差异。其中,粮食作为最具根本意义的农产品,各国都必须保存一定数量的战略储备粮食,然后出口其余部分。如果出现粮食减产不足以达到战略储备,不仅要限制出口,还需进口足够的粮食以备急需。而其他农产品虽然基本上也像工业品一样希望全部得到市场实现,但一方面受库存、保鲜等方面的限制,有销售时间制约;另一方面,农产品遇到市场销售不对路的时候,无法像工业品那样收回以在原产品基础上增减功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关于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的思考基于上述农业与工业在市场前提、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生产过程、产品实现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竞争力研究不应沿用针对工业部门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范式。就现有的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而言,除计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外,理论前提、理论内核、评价的指标体系都应该做出调整,以对一国农业竞争力做出正确评价。第一,在理论前提方面,一般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前提沿用了最初由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1985)提出的“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甚至有学者排除了贸易壁垒。基于此,现有的农业竞争力研究或默认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或明确提出其理论前提是“国际贸易条件较为宽松的情况下”。这种以“自由竞争”的理论前提,显然不符合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因此,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前提,应为“受各国进出口政策制约的不完全市场”。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同为农业部门,各国农业因地理因素、科学技术等的不同,在产品结构、品质特征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地域的异质性和产业的异质性也应成为农业竞争力研究的前提。第二,在基本概念方面,前述《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1996)》的概念强调“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远离了产业竞争力以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本意,而且其狭义、广义的概念不过汇集了农业内部、外部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非市场竞争力本身。相比之下,翁鸣等(2003)的概念更注重“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基本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内涵,但没有考虑到一般产业竞争力中包含的在国际市场上争夺资源的能力。而事实上,除土地外,农业生产资源也可以像工业那样通过国际贸易从他国获取。为此,我们认为,农业竞争力是一国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在内的农业部门保障本国经济安全,在国际市场上比他国农业更多地占有、利用生产资源,实现产品价值,并由此提高该国现在及将来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能力。其中,保障本国经济安全,是农业不同于工业部门的核心特征。考察一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应考察其保障国内需求的能力为前提。第三,在理论内核方面,农业竞争力研究基本沿袭了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些研究涉猎的影响因素繁杂,层次不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专注于一个或几个因素,即便是自成体系的研究也没有全部涵盖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认为,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生产资源、需求因素、相关支持产业、结构与竞争、政府政策、偶然因素。其中,生产资源包括土地、气候、劳动力、农业技术、机械设备、企业管理、农业设施等因素;需求因素包括国内需求、战略储备需求、国际市场需求;相关支持产业包括农业科研及推广、金融保险服务、销售、运输、信息服务等产业;结构与竞争包括农业内部结构、农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国内外同业竞争;政府政策则包括政府补贴等扶植政策、农户管理政策、土地管理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偶然因素则是指突发性气候变化、地质灾害、战争、政策突变等因素。第四,在评价体系方面,已有研究对国际贸易领域的产品实现关注较多,也注意到农业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农业具有首先必须满足国内需求的产业特征,用于衡量一般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能充分衡量一国农业的实力。考察一国农业竞争力,更应该注重其生产能力,以满足消费人群的多寡为其竞争力的判断基准,辅以考察其满足本国需求之余的过剩生产能力与他国过剩生产能力的竞争结果。因此,考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国家安全保障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个大的指标,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8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市场政策”(编号:71222302)。

摘要 为了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生物能源发展迅速,生物能源发展对不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本文综合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模型,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生物能源发展对我国不同消费者福利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能源发展将引起农产品市场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如果美国、欧盟、巴西和中国等按照计划目标发展生物能源,将导致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分别增加3.5%,2.9%,12.3%和11%,油菜籽等油料作物价格上涨22.6%,蔬菜价格增加2.7%,猪禽产品价格增加2.2%。生物能源发展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仅会导致消费者农产品消费量减少,还会导致消费者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显著上升。研究表明,生物能源将导致我国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大米和小麦消费量下降0.26%-1.17%,植物油消费下降0.78%-3.61%,水果、蔬菜以及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结果也表明,生物能源发展将导致我国农村和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分别增加1.78%和1.05%左右。在不考虑农产品价格上升对收入影响的条件下,发展生物能源对消费者福利具有负面影响,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者的福利损失更大,这将加重贫困人群的生活负担。因此,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因发展生物能源对贫困消费者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生物能源;食品消费;消费者福利;一般均衡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11-014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21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上涨,以及传统能源大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生物能源的发展,纷纷制定了生物燃料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带动了全球生物能源的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也纷纷关注生物能源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发展生物能源会显著提高农产品价格[1-2]。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会对消费者福利产生显著影响,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生物能源发展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全球1 000万人重新陷入贫困[3]。徐振伟[4]认为粮食短缺及粮价上涨会使贫困国家陷入动乱,进而影响全球的稳定。Msangi等[5]运用全球农产品贸易与政策分析模型(IMPACT)分析了不同生物能源发展方案下,生物能源发展对农产品价格和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营养不良的儿童数量将因此增加1 100万,其中主要发生在非洲和南亚地区。Wodon[6]也认为发展生物能源所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和消费者福利的损失可能引发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目前,生物能源发展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国内研究主要以定性探讨为主,定量的分析还几乎没有。如李超民[7]的研究发现,发展生物能源使消费者的食品消费量有所减少。生物能源发展会对我国不同消费者的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生物能源发展对我国消费者尤其是贫困消费者福利造成的影响?应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避免或减轻因发展生物能源造成的消费者福利损失?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福利、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减少社会分配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模拟方案及主要参数设定

1.1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全球贸易-能源分析模型”(GTAP-E)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CRO),定量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生物能源对我国农产品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在充分了解各国生物能源发展目标、政策及目前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设定全球生物能源发展的不同情景方案;其次,利用GTAP-E模型分析了不同模拟方案下,发展生物能源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最后,在给定其他国家生物能源发展影响的条件下,利用CHINACRO模型,模拟不同方案下生物能源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消费者消费量和消费支出的影响,并分析对我国不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1.1.1 全球贸易-能源分析模型(GTAP-E)

GTAP-E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开发的全球贸易一般均衡模型,它是一个多国家比较静态模型[8],该模型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生物能源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在GTAP-E原有的模型系统中并没有生物能源这个产业,因此我们首先对GTAP模型进行了较大修改,并对有关中国的部分关键参数做了校准,形成了改进的GTAP-E模型。与标准的GTAP模型相比,改进GTAP-E模型保留了全球一般均衡模型的特性,但具备了如下优点:第一,模型能更加合理地反映了资本和能源,以及不同能源(石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关系[9];第二,添加了反映生物能源(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料乙醇)和石油之间替代关系的模块,使模型能够分析世界原油价格变化对生物能源生产的影响;第三,加入了反映土地在不同作物间流转难易程度的模块,以准确分析生物能源发展对不同作物的影响;第四,在标准的GTAP模型数据库中,添加了生物能源部门和用于生物能源生产原料的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和木薯等)。

1.1.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

CHINAGRO是中国农业空间均衡模型,在评价中国区域农业发展、产业区域分布和生物能源影响等方面得到较广泛应用。如黄季等[10]和Qiu et al[11]运用此模型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和各区域农业生产及净产值等的影响。该模型是一个数学优化系统,目标函数是使所有区域所有类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包括各区域所有产品市场出清、生产技术约束、贸易平衡约束、资源和劳动力约束等。该模型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棉花、蔬菜、水果、牛肉、猪肉、奶、禽蛋等17种主要农产品和1种高度加总的非农产品。模型将全国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青藏、西北8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消费者又分为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各区域在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经济因素等社会条件约束下的农业发展情况。模型中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县级区域上达到均衡,非农产品在区域层次上均衡。模型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约束、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影响、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相互影响,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

[4]徐振伟.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J].东北亚论坛,2012,(3):28-35. [Xu Zhenwei. World Food Crisis and Food Security of China [J].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2,(3):28-35.]

[5]Msangi S, Sulser T, Rosegrant M, et al. Global Scenarios for Biofuels: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J]. Interb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 2006.

[6]Wodon Q, Tsimpo C, BackinyYetna P, et al. Potential Impact of Higher Food Prices on Poverty: Summary Estimates for a Doze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n Countries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8, 4745.

[7]李超民.生物能源政策发展下的美国家庭食品消费与前景[J].农业展望,2010,(12):27-31. [Li Chaomin. Americas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and Prospect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Biofuels Policy [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0,(12):27-31.]

[8]Hertel T W. Global Trade Analysis, 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Burniaux J M, Truong T P. GTAPE: An Energyenvironmental Version of the GTAP Model [R]. 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alysis,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GTAP Technical Paper, 2002.

[10]黄季,仇焕广,Michil Keyzer,等.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9,(2):727-742. [Huang J, Qiu H, Michiel K, et al. Impacts of Bioethanol Development on Chinas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9,(2):727-742. ]

第9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竣工验收程序,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依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是对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等进行的全面审查和总结。

第三条凡农业部审批的部分或全部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含国债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须按本规定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国家对有关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四条地方及农业部直属直供垦区承担的项目,按以下分工分别组织验收:

(一)中央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的项目,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牵头组织竣工验收。

(二)中央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下、600万元以上(含600万元)的项目,由农业部行业司局牵头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送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三)中央投资规模在6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验收结果以计字号文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及行业司局。

第五条农业部直属单位承担的项目,按以下分工分别组织验收:

(一)直属单位承担的行业基本建设项目(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乡镇企业等行业项目),中央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由发展计划司组织验收;中央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由相应行业司局组织验收;中央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下的,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上一级计划主管部门。

(二)直属单位承担的本单位基础设施项目(不含行业发展项目),中央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组织竣工验收;中央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下的,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第三章竣工验收条件和内容

第六条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完成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计划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建设内容;

(二)系统整理所有技术文件材料并分类立卷,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齐全、完整。包括:项目审批文件和年度投资计划文件,设计(含工艺、设备技术)、施工、监理文件,招投标、合同管理文件,基建财务档案(含账册、凭证、报表等),工程总结文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证书,工程竣工图;

(三)土建工程质量经当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四)主要工艺设备及配套设施能够按批复的设计要求运行,并达到项目设计目标;

(五)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设施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经相关部门审查合格;

(六)工程项目或各单项工程已经建设单位初验合格;

(七)编制了竣工决算,并经有资质的中介审计机构或由当地审计机关审计。必要时竣工决算审计由项目验收组织单位委托中介审计机构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第七条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建设总体完成情况。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质量、建设工期等是否按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建成。

(二)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投资、财务管理的规定。包括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到位时间、实际落实情况,资金支出及分项支出范畴及结构情况,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包括专账独立核算、入账手续及凭证完整性、支出结构合理性等),材料、仪器、设备购置款项使用及其它各项支出的合理性。

(三)项目变更情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是否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四)施工和设备到位情况。各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验收合格纪录。包括建筑施工合格率和优良率,仪器、设备安装及调试情况,生产性项目是否经过试产运行,有无试运转及试生产的考核、记录,是否编制各专业竣工图。

(五)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等设施是否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建成,是否合格,建筑抗震设防是否符合规定。

(六)投产或者投入使用准备情况。组织机构、岗位人员培训、物资准备、外部协作条件是否落实。

(七)竣工决算情况。是否按要求编制了竣工决算,出具了合格的审计报告。

(八)档案资料情况。建设项目批准文件、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监理文件及各项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准确,是否按规定归档。

(九)项目管理情况及其他需要验收的内容。

第四章竣工验收程序与组织

第八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之前,先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及使用等有关单位进行初验。初验前由施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整理好文件、技术资料,向建设单位提出交工报告。建设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初验。初验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报请竣工验收。

第九条初验合格并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应在15个工作日内向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根据验收权限组织项目竣工验收或审核后以“计”字号文转报农业部有关司局申请竣工验收。

第十条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依照竣工验收条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并附初步验收结论意见、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规范、完整、真实,装订成册。

第十一条竣工验收的组织

(一)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部行业司局和发展计划司,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在收到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对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在60日内组织竣工验收。

(二)竣工验收要组成验收组。验收组由验收组织单位、相关部门及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基建财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含5人)单数,其中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验收组可根据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分成工程、投资、工艺、财会等验收小组,分别对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验收工作。

(三)验收组要听取各有关单位的项目建设工作报告,查阅工程档案、财务账目及其它相关资料,实地查验建设情况,充分研究讨论,对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

第十二条验收组通过对项目的全面检查和考核,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对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报告,填写竣工验收表。

竣工验收报告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项目概况,资金到位、使用及财务管理情况,土建及田间工程情况,仪器设备购置情况,制度建设、操作规程及档案情况,项目实施与运行情况,项目效益与建设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结论与建议。

第十三条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表由竣工验收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签字,报送项目验收组织单位。

农业部行业司局或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须将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表报送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并输入农业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四条对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验收组织单位核发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对不符合竣工验收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验收,由验收组织单位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无法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竣工验收要求的,由验收组织单位将验收情况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按照《农业部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统一管理并发放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发放竣工验收合格证书须具备验收组织单位报送的项目竣工验收报告、竣工验收表、竣工验收合格证书申领文件。

第十五条中央投资低于50万元的项目,竣工验收组织部门可以视情况简化验收程序,但须将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表报农业部备案。

第五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