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冰雹灾害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

第1篇: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负责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工负责,确保抗震救灾工作做到紧密配合和衔接,共同完成抗震救灾任务。

二、适用范围

抗震救灾应急预案适用于地震、洪涝、火灾、风灾、冰雹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三、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

在接到地委、行署或气象、地震、水利、国土资源等灾害预报部门预警后,分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要及时灾害应急预警,研究、制定应急对策和措施,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

自然灾害发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向地委、行署和有关部门报告初步灾情并迅速组织调查核实灾情。灾情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损失及趋势,采取的措施,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版权所有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遇特大灾害或重大灾害,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启动。由分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按程序实施运行。

四、应急反应机构

成立××检察分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组长由院党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检察长、副检察长、及党组成员担任,成员由办公室、法警支队、行装处、政治部、技术处等部门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院办。工作人员分别由办公室、法警支队、行装处等承担主要救灾职责部门参加组成。其主要职责:1、传达领导小组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2、及时收集、评估灾情,收集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报告;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4、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办公室:综合、组织、协调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核查报告灾情。

政治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组织转移安置灾民;负责救灾物资的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行装处:申请、管理、分配灾民救济款物;负责灾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的资金安排。

法警支队:制定指导灾区恢复重建计划,负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组织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伤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疫情、疾病的发生、传播、蔓延。

其它部门按照职责和领导小组的安排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五、应急反应行动

(一)转移安置和组织

发生突发性灾害对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必须进行转移安置,转移安置在地委、行署统一安排下,分院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实施。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临时帐篷等。由领导小组发出转移安置通知或进行动员,安排运输力量,按指定的路线进行转移,保证转移安置地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做好饮水、食品、衣物的调集和发放,保障转移安置后灾民的生活。对转移安置灾民情况进行登记。及时上报转移安置情况及需要解决的困难。防止灾区次生灾害发生,如火灾、疫病等。

(二)灾情搜集和报告

灾情发生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核查统计汇总灾害损失情况,并上报。

(三)紧急救援行动

在地委、行署的统一组织安排下:

1、组织、协调进行紧急抢救、抢险工作;

2、协助医护人员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

3、对毁坏的设施、道路和线路进行抢修;

4、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救灾物资运输的道路、工具、经费,救灾物资的安全、保管、登记、发放、使用按有关规定办理;

5、组织救灾捐赠。根据灾区的急需情况确定捐赠物资的品种、数量,发动干警和社会力量捐款捐物。

第2篇: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情况。年,我市共发生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3起,造成经济损失4800万元,所幸无人员伤亡。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3起自然灾害分别是:1、3月21日,全市有7个乡(镇)场遭受了80年未见持续近20分钟的特大冰雹灾害,冰雹所到之处,油菜等高杆农作物几近完全倒折,损坏房屋17392间,死亡家禽150余只;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8月份以来我市降水持续偏少,到9月14日为止,高温干旱天气造成部分晚稻无法播种和不同程度的减产;3、因受稳定的大陆高压控制,我市11月降水量不到5毫米,比历年偏少91.7毫米,旱情严重。

(二)事故灾难情况。年,我市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2起,死亡15人,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1.76%,占年度死亡控制指标的88.23%,受伤1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13人,受伤12人;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2人。分析年的安全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各项指标较往年均有所下降。其中:我市以城区交通秩序为重点,强化了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整顿工作,特别是对酒后驾车行为进行了严厉治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3.3%,受伤人数较上年下降7.7%。

(三)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年,我市无一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主要做法:一是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二是成立了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公共卫生应急专业队,全年开展应急演练3次;三是储备了一批应急物资;四是公共卫生常规工作扎实开展。

(四)社会安全事件情况。年,我市未发生。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推进情报信息的预警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大情报系统,建立了一支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做到预警及时、处置有力,牢牢掌握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特别是在全国“两会”、“6·4”、国庆60周年、市庆20周年等重要敏感时期,广泛搜集各类情报信息,做到了工作前移,信息先行,专人下沉。二是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先后多次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集中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三不放过”及“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妥善化解。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处置突发应急预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三是完善了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市领导接访制度,认真开展涉法涉诉化解工作。

二、总结评估

年,我市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推进应急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成立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古小平任主任,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宪奎主抓应急管理工作,下设应急办,指定了专人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我市进一步健全了地震应急、突发环境事件、突发地质灾害、处置火灾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防汛抗旱、气象灾害、处置重大森林火灾、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涉外突发事件、粮食应急、安全生产事故、处置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通信保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二)制定完善预案,强化预案体系。市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总体预案完善了《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19个专项应急预案;各地、各单位也分别编制修订了本地、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应急预案1424个,其中:乡镇村编制747个,街道社区120个,学校342个,医院105个,企业65个,娱乐场所65个。乡镇村着重编制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和地震预案。

(三)加强资源整合,增强应急能力。我市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的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资源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适时启动了人防地面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落在实处。

(四)进一步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我市共有专业应急队伍241支,4919人。其中,部门单位专业应急队伍28支,373人;湓城和桂林街道专业应急队伍3支,82人;19个乡镇场专业应急队伍65个,2007人;居委会专业应急队伍27支,468人;村委会专业应急队伍118支,1989人。乡镇场和村委会专业应急队伍主要以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为主。

(五)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在重大时节和敏感时期,通过电视台、报社、信息办开展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专题栏目,高频率高密度的向全市人民普及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全市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对法宣传培训活动。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少数乡镇村编制的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专业队伍应急演练不够广泛等薄弱环节,在2010年将进一步予以规范和完善。

三、工作建议

(一)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帐篷和饮用水等调集和发放机制,确保受灾群众不因饿、因渴、因冻、因病致死。

(三)建立应急保障所需的应急资源生产能力和储备等动态数据库,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的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需的重要物资等资源的合理储备工作。

(四)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信息制度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建立准确、及时、快速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机制。

(五)加强化宣传教育、员工培训、演练和法制建设。广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快普及各类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加快培养各类危机管理人才,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把危机管理知识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重要教学内容,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四、典型案例分析

南义镇第一号煤矿“11.23”顶板事故

年11月23日15时30分左右,市南义镇第一号煤矿+65米掘进工作面发生顶板垮落,导致架木师傅被掩埋,当时当班有4人,矿长带班,当班人员即刻按照井内突发事故处置规程进行抢救,并向地面报告,请求支援,当日16:40左右将余小兵救出井口,经医生检查判断余小兵已经死亡。该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80万元。

第3篇: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第4篇: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保险;大面积灾害;定损法;陕西;苹果保险理赔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41-02

自2007年陕西省试点苹果保险以来,试点区域和面积从2007年的1个县4万亩发展到2012年13个县60万亩。苹果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陕西特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理赔实践中,苹果保险理赔的做法逐渐被总结提炼,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一、苹果生产与苹果保险

(一)陕西苹果的基本情况

陕西苹果产量占全国的30%,占世界总产量的11%,2011年苹果面积727.3万亩,产量达701.6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陕西渭北已成为世界瞩目的苹果新产区。

与其他农作物一样,苹果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受到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陕西苹果生产的主要灾害有花期低温冻害或沙尘、雹灾、风灾和暴雨、干旱和涝灾、冬季低温冻害、高温日烧。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苹果的生长和果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防范自然灾害的设施十分薄弱,一家一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

(二)苹果保险的设计与实践

2007年陕西省苹果保险试点工作以来,苹果保险的理赔特点、查勘定损技巧、核算原则等内容不断完善细化,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和相关果树保险的理赔工作。

1.苹果生产中自然灾害损失分析。苹果遭受气象灾害后,损失主要集中在数量、质量以及果品的商品性上。因此,判断损失以数量和质量为主。一是花期低温冻害。冻害以花量推测产量损失,冻害可能造成部分中心花受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商品质量有影响;冻害可能造成全部中心花受冻,全部依靠边花坐果,总产损失较小,但对果实商品质量影响很大。二是冰雹灾害损失。轻度指果实及叶片轻度受损,果实表面轻微受伤,雹点数量不超过3个,影响果实商品等级;中度,果实及叶片中度受损,果实表面有雹坑,雹点数量在3个以上,果实基本无商品价值;重度指果实、叶片、枝干严重受损,果实已无商品价值,次年和第三年果树生长仍受影响。雹灾的损失还与雹灾发生的时期有关,果实采收前发生雹灾造成的损失最大。

2.苹果保险的主要保险责任分析。首先要明确苹果保险的保险责任。条款规定,对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冰冻原因所致苹果的直接损失负经济补偿责任。其次要明确灾害损失的测算,苹果灾害确定的步骤与方法有农学估算法、理论推算法、统计推断法三种,实践中主要采用统计推断法。

苹果的生长期一般从3―11月,经历始花期、坐果期、成长期、成熟期。各个时期的风险状况不同:始花期的主要风险为低温冻害,一旦受冻,花蕊脱落就造成减产。低温程度和受冻时间对苹果影响不同。如果低温程度浅,中心花不受影响,属于自然淘汰,并不影响最终产量。若低温严重,中心花被冻死,就可能造成大幅减产或绝产。低温冻害如果在疏花前,可视为自然疏花,优胜劣汰,若在疏花后,就可能使花量减少影响产量。坐果期的主要风险有冻灾、雹灾、风灾等。冻灾对坐果的影响与始花期大体一致,疏果前后遭灾情况不同。雹灾主要出现在苹果坐果和成熟期,是苹果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也是果农最需转嫁的风险。

二、苹果保险理赔工作实践

如何评估苹果保险灾害的损失,目前仍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评估办法。目前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雹灾等气象灾害发生后,首先做好灾情登记,弄清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受灾面积和果农户数,初步估计损失金额,防止大面积受灾后出现多渠道、多人次重复报案,造成险情不清。

2.及时制定定损方案。出险后要及时制订理赔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和分工,受灾区域按划片负责;确定统一的核损标准和工作要求。

3.统一查勘核损标准。一是实际挂果面积核定。由工作组根据受灾果农清单与档案核对,确保实际挂果面积的准确性。二是实际投保面积核定。按照投保清单上载明的投保户的面积进行核对。三是实际受灾面积核定。以户为单位由果业技术人员现场测量确定。四是雹点损失率的确定方法。以每户果园为单位,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选五棵果树,在每棵果树东、南、西、北、上、下部六个方位各采集1个苹果,将五棵树所采的苹果集中后进行分类,分出无雹点及1、2、3、4、5个及以上雹点数量,分类各类雹点数量占总采集量占比,计算每户果园的损失率。

4.开展查勘定损工作。一是公平公正核损。按照采样标准进行现场采样,标本装入袋,严禁受灾果农自己采样。由工作人员和受灾果农共同对标本数量、标本分类数量进行登记,计算损失程度,对受损果园面积、出险和投保地点进行核对,制作核损清单。由受损果农和工作人员共同签字确认,作为损失计算依据。二是真实记录现场损失。现场照片、录像应反映损失真实性,必要时要绘制现场草图,反映损失的范围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三是对现场资料的收集。查勘资料需要在现场完成,对资料按保单进行归集核对,以防资料丢失、混乱。每个点查勘完后,按保单对应受损户数对查勘损失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查勘核损资料由查勘核损工作组负责登记。

5.准确理算损失。一是计算公式为:赔偿金额=(当地平均亩产值-灾后亩产值)/当地平均亩产值*保险金额*受灾亩数*(1-10%)。由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前三年的产量及果价证明,用平均产量和果价计算出每亩平均产值。二是灾后亩产值计算。受灾后亩产值=当地平均亩产值-各不同受灾损失之和。如雹灾,2~4个雹点损失计算为:雹点损失金额=平均亩产值*现场测定损失比例*条款规定的损失程度;5个雹点损失计算为:按无商品果计算,按现行果汁厂收购价计算。损失=平均亩产量*(三年平均果价-收购价)。三是受灾亩数计算。受灾亩数=投保亩数*投保亩数/实际挂果亩数。四是赔偿公式分解为:赔偿金额=[当地平均亩产值-(当地平均亩产值-损失)]/当地平均亩产值*保险金额*损失亩数(投保亩数*投保亩数/挂果亩数)*(1-免赔额10%)。五是每次核赔款金额确定后,及时与果业部门沟通,在其配合下,将赔款计算结果向各村公示,最后确定赔款金额。

三、苹果保险理赔工作的分析

1.确定苹果保险理赔工作的原则。一是协商确定原则。灾害损失界定工作涉及因素多,量化估算不易精确,各方分歧难免,应协商求得一致或趋于接近。二是及时查勘和现场调查原则。接到报案后,应先确定受灾的区域、程度和面积,在第一时间通知果业管理部门赴现场共同查勘。三是成本保险原则。仅对肥料、农药、人工、机械或畜力作业费,排灌费、田间运输费等直接物化成本赔偿。四是秋后算账原则。除遭受导致绝产的自然灾害外,发生灾害事故,对损失面积、程度、比例登记,苹果收获时,再计算成本损失。五是赔偿金额累进原则。由于苹果成本逐步投入,从4月起逐月累进,当月发生导致绝产损失的,以当月最高赔偿比例为限。六是防灾防损原则。当发生灾害事故后,要及时协助果业部门指导果农减灾减损。

2.苹果保险理赔方法的特点。一是及时组织现场查勘。果树受灾后,一定时间内可自我修复,灾后损失如不及时查勘,会失去损失程度估算最佳时机,无法积累第一手资料,造成损失确定的分歧。二是对灾害进行分类,并制订对应查勘办法。例如冻灾发生在疏花前后,可能同样造成40%的中心花和边花死亡,如果是疏花前,就起到自然疏花效果,对苹果产量影响极小;如果是疏花后,就对坐果率影响大,造成减产。因此,查勘方法要区别对待。三是对灾害损失要细化,要有详细查勘记录表。从有灾到秋后算账长达七八个月,多次灾害可能性大,如无详细的损失表,就可能造成损失估算混乱。四是有缜密严谨的定损流程。大面积灾害的损失估算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步都要有方案和应急预案,定损工作才能有序开展。五是有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苹果保险损失计算较复杂,既有一个地区的平均值和损失率,也有一个地块的损失率,还有受灾亩数和挂果亩数的比值,如果没有好的计算思路和方法,容易引起理赔金额的分歧。六是专业的定损队伍。专业人员充足是确保定损的关键,在定损前必须进行集中培训。

第5篇: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农业 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P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7-01

1 人工影响天气介绍

人工影响天气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下,以大气条件为前提,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对局部大气环境进行改变,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频次最高的催化剂是碘化银,很多地区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等运载工具把碘化银播撒到云中后,使云中过冷却水滴很快转化为成群的冰晶,不断增大并从云底下落,以达到增加降水或消雹目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从我国日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2 人工影响天气在阜新农业防灾减灾的作用

阜新市气象部门非常重视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显著作用,全市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中来,《阜新市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研究》通过验收,其技术成果完成了转化,在人工增雨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使人工增雨效率更加明显,增强了人工增雨的防灾减灾科学性和时效性。新一代三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应用到指挥业务中,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挥人员对天气系统变化趋势的判断更加准确,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性。新一代三维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能够满足人影指挥的工作需求,而且实现了人影作业规范化科学管理,为阜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1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田增雨抗旱中的作用

阜新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辽宁省粮食主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地区大田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烟叶为主。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共同影响,阜新地区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性气候特点,自然河流汇入水资源有限,属严重缺水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人工增雨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开发云水资源、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阜新地区租用一架运-12人工增雨飞机,还有12套人工火箭增雨发射装置18个火箭增雨作业点。阜新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科研活动,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开发,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科研任务,《阜新市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研究》通过项目验收并完成了成果转化应用。阜新地区采用该项目技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提高。两年来,采用新技术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40多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000余枚,累计增加降水量7亿多立方米,与采用新技术前相比,多增加降水量1亿多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近4亿元,与采用新技术前相比,增加经济效益近9000万元。

宝贵水资源的增加,对全市抗旱救灾、农业丰产丰收和农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有力支持,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对阜新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作物防雹减灾中的作用

人工防雹就是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对局部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没有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大气下垫面。

阜新地区采用爆炸法和往云中播撒成冰催化剂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措施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利用三七高炮向冰雹云的中部和下部大量集中轰击人工防雹炮弹。炮弹爆炸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云中的垂直气流,进而改变冰雹云的自然发展过程;另外爆炸也能引起过冷水滴的冻结,,人工防雹炮弹爆炸后播撒催化剂,在冰雹云中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它们和自然冰雹胚胎争夺水分,限制冰雹长大,使云中水量分散到大量的人工冰核上,结果每一个冰雹胚胎都不能长成对农作物有损害的大冰雹。

阜新地区现有人工防雹高炮42门,规范化作业站点50多个。人工防雹作业借助先进设备,采用科学的作业方案,提高了防雹作业效果。综合分析表明,阜新地区人工防雹工作的开展,,减轻了冰雹给农业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使冰雹灾害损失每年都有所降低。

3 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对开展作业人员定期培训教育,特别是对新增的作业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对实践技巧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学习,在模拟操作中安全无差错后,才能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作业流程,加大生产安全检查力度、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强调操作安全的同时要做到人员、装备、弹药、作业场地的全面升级,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及时、有效的开展。

3.2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立飞机增雨保障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室等。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动新装备、新技术不断创新。建立并健全科研激励制度,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今后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化作业奠定基础。

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地方人影编制

各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重点工作来抓。并定期、定向的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尽快落实地方人影编制,以保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相关经费包含在财政预算中,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以正常运行。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能够使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3.4 加强科普宣传

人们对人工影响天气知识了解甚微,在宣传中,要先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内容,以及对他们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安全与效益等诸多问题。使更多的人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基本知识,这将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生活损失,努力营造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礼会氛围。

4 结论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中有着重要意义。气象新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新产品、新型的催化剂和播撒工具的运用,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奠定了科学的可靠基础,也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科学发展中,气象工作者应不断地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科学研究,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投入,为科学、安全、有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保障,进而使气象灾害损失最小化,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谢金南.人工影响天气对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1998(1):27-30.

第6篇:冰雹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9.12亿元,比年增长98%;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86亿元,比年增长12%。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年的28.86:30.45:40.69调整到26.36:25.46:48.18,全县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9.3亿元,比年增长9.6倍;累计开工建设各类项目614项,完成投资91亿元,是建国60年来投资总额的4倍。集中实施了一批交通能源、城市建设、产业调整、生态环境、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项目,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出去、找外商,招项目、引资金,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7个,签约资金31亿元,到位资金8.7亿元。

农村经济提速发展。着力培育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畜牧养殖和蔬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2亿元,比年增长23%。年均输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累计创劳务收入34亿多元。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1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08个,减少贫困人口5.93万人,贫困面由31.3%下降到23.6%。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521元,比年增长64%。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年的11家增加到1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8亿元,比年增长53.2%。开源公司、鸿海石材公司、珍山矿泉水厂、三力公司等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开工建设了大桥金矿等重点工业项目,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省工信委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绿色食品、建筑建材为主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049元,比年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4.15亿元,比年增长1.7倍。建成各类市场14个,发展商业网点1280户,城乡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一湖两山一路”、仇池山修建性详规和云华山、八峰崖景区深度策划,建成了仇池碑林、晚霞湖环湖景观带、湿地观赏区、隍城休闲广场、观山杏林山庄等景观设施,晚霞湖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功开发了仇池石、绣花枕头、麻纸等文化旅游产品。累计接待游客9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坚持科学重建,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果

抢险救灾及时有效。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们沉着应对,周密部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救治受伤人员和疏散转移被困群众,妥善处理遇难群众,千方百计调运抗震救灾物资,全力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年8月12日和9月3日,我县又相继遭受特大暴洪和冰雹灾害,面对灾情,我们迅速反应,科学组织,全力抢险救灾,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所有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始终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作为全县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补助资金4.3亿元,发放各类贷款1.3亿元,全县17871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和24086户维修任务全面完成。多方筹集资金0.5亿元,全力实施了一批水、电、路、护坡、河堤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恢复,许多地震重灾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县以下教育卫生项目全部投用。高度重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投入资金1.49亿元(含台湾红十字组织援助资金0.93亿元),90个质量一流、标准较高的县以下学校、卫生院建成投用,全县办学、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灾后重建基本完成。坚持把“”地震灾后重建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累计完成投资31.2亿元,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市场服务、产业调整、生态修复等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项目相继建成,基本实现了灾后重建工作目标任务。全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有效缓解,城镇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县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伏羲大道建成投用,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体育场馆、广电大厦、文化大厦、文化广场、法院审判大楼、档案馆、新建二中、汉源初中、刚泰河滨城、西美国际商贸城、漾水河生态治理一期工程等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城南新区初具规模。武装部大楼、环保大厦、农业大厦、计生大厦、公交枢纽站拔地而起,城北新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南出口“两路三街”道路改建工程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南供热站、城区供水扩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滨河西路、滨河东路等一批市政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石峡、洛峪、长道、姜席、何坝等小城镇改造相继启动实施。

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投资5.2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以水、电、路、气、房为主要内容的新村庄建设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全县打造形成了川大、晚霞湖、西苏、何洛、西汉水、西马、卢六、十石、兴晒9条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子。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新建改建各类公路170条956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34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3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所各1座,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全县电网结构更加完善。新建沼气池1.9万座,新修梯田6.4万亩,整理开发土地0.6万亩,新建安全人饮工程41处,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实施各类造林3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9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年以来,共评出县级科技进步奖33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各类专利7项。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新建、改建、维修校舍33.45万平方米,全县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启动实施了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新建了县医院综合大楼、门诊大楼,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业务用楼,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乞巧被增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展示了文化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对外知名度。启动实施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3%。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目标。

民生建设不断加强。每年集中力量办一些改善民生的实事,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成乡镇惠农服务大厅11个,各项民生资金得到全面落实。累计落实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两免一补”、家电下乡补贴、大病救助、城乡低保金和五保供养金6.1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92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全部兑现了干部职工生活补助和政策性增资。新建保障性廉租住房418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63万元,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

——坚持依法行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24件、政协委员提案150件。深入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在政府机关中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十项制度,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制定出台了干部人事编制、政府投资项目、灾后重建、黄金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规费收缴等多项管理制度和办法,政府行政行为全面规范。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全力做好禁种铲毒工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高度重视工作,积极开展“县长大接访”和“民情大走访”,出台了《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实行重点案件县级干部包案制,以旧城改造、企业改制、灾后重建等为重点的一批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全县社会大局在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各位代表,年,县政府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灾后重建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加快重建步伐,全县360项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竣工358项,完成投资31.2亿元,竣工验收341项。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验收率分别达到100%、99.4%、109.5%、95.3%,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项目建设上,以61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2件实事为重点,全年预计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70项,预计完成投资32.3亿元,同比增长21%。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个,签约资金15.59亿元,完成投资6.38亿元。

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6.43万吨,同比增长14%。何坝民旺马铃薯合作社专业市场开工建设,长道金盛果品厂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全县新增马铃薯种植面积3.2万亩、经济林果栽植面积6.9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0.3万亩、规模养殖场14个,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村庄亮化、庭院净化、村容美化工程,全县新农村建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升。

工业经济发展上,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34%。大桥金矿浮选厂开工建设,后川坝金矿前期工作完成,华辰公司技改扩建项目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征地工作全面展开,全县工业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城市建设上,科学启动城南出口道路改造建设工程,涉及改造的“两路三街”449户,已签订补偿协议321户,占总户数的71.5%;拆除房屋308户,占总户数的68.6%。以开展“美在行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了城区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和文明长廊提升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能源建设上,全力配合完成了十天高速公路段的踏勘设计环评等工作,为项目的早日开工奠定了基础。开工建设了西姜路道路养护维修工程、西高山至大桥通乡油路工程、十里姚河至洛峪花园道路硬化工程和崖湾35千伏送变电工程。积极配合做好兰中贵天然气管道工程段拆迁占工作,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财税金融工作上,截止9月底,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49.35%。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措施,确保了农业扶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灾后重建等各项重点项目支出需求和机关正常运转。金融服务体系运行良好,全县存款余额达到43.2亿元,同比增长5.7%;贷款余额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10.7%。

社会事业发展上,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409人,同比增长6%;“两基”迎国检工作扎实开展,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同步提升。基层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新编大型民俗秦腔剧《七月七》获得全省“红梅杯”戏剧大赛剧目一等奖,《乞巧歌舞》在央视播出。体育馆建成投用,成功承办了年全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

社会管理上,全县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68人(次),调处化解152人(次),结案率达到90%以上。集中开展了三轮车、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和农机车辆安全行驶专项整治行动,全县交通形势明显好转。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侦破各类案件1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6人、网上逃犯60人,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全县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县经济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艰苦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推进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

——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思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基础。

——坚持抢抓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争取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各类民生问题,多干一些打基础、利长远、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大事、实事,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把依靠上级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