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新能源实习报告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实习报告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实习报告总结

第1篇:新能源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37-02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多方的共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性很强,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尤为重要。

一、实践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实践教学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实验课与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影响因素也很多,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一)实验课与课程实验

实验课与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场地、设备、人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需要。究其原因,涉及学校经费投入、实践教学管理、新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等方面。

(二)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学生人数多,实习单位联系难,实习经费少,实习深度不够,业绩考核难等。

实习人数多,组织管理难度加大,需分次进行;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单位对实习比较谨慎,对参观实习更欢迎;实习经费少,直接影响实习单位的联系和实习的深度;目前生产实习以参观为主,深度不够,其预期效果受影响;实习业绩考核也是影响生产实习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问题是,学生不够重视、选题盲目性大、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短、管理考核不严等。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看重求职面试、考研复试、企业岗前实习,再加上部分学生“能过则行”的思想,导致不够重视;学生选题,有些讲究简单省事,有些学生从众心理重;去掉端午节、五一节,再有学生外出实习、个人事务多、思想不重视等影响,因而毕业设计有效时间不足;怕影响学生毕业,学校管理考核偏松。

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结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集中实践为主,分散实践为辅的新模式。

(一)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育平台(学分39)及创新拓展平台(学分6),占总学分的26.5%,比例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见表1。

表1 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在集中实践环节,调整优化了实践内容,如名称调整、学分优化,增加了“热力发电厂/暖通空调工程预算”课程设计等,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训练。

(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前几年,我们把分散在课程中的部分实验组合成“能源工程基础实验”及“能源工程专业实验”,专门编写了实验课指导书,效果较好,后面将充实、调整实验内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合学生、学校情况,在生产实习方面,针对问题,进行了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根据形势发展,将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加大应用比例。

工程训练针对大三学生,时间从2周改为4周,意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技术和管理,受到工程熏陶。毕业实习针对大四W生,通过技术讲座、工程图和生产流程图阅读,以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设计更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加强选题的双选交流,将平时指导、督促与答辩考核相结合,防止走过场。

经过调研,我们已初步拟定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考虑学生人数、学校经费情况,设想选拔10~15人,采用“卓越计划”,最后1年全部实行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最近几年,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努力推行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较好效果。

(一)建立稳定的集中实习基地

集中实习有专业人员指导、讲解,管理方便,是一种较好的实习形式。为了提高效果,我们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并与部分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关系。参观前,师生要提前了解企业概况;参观中,学生要分组,老师要随行,企业人员、教师互相配合,把产品、设备等的有关知识讲解到位;参观后,学生要互相讨论,撰写实习报告。

(二)校内集中实习

学校有制冷机房、锅炉房、空调机房等设施,与本专业关系密切,充分挖掘校内实习资源,也是一项很好的实习选择。学生通过企业集中参观实习后,对产品构造有所了解,再通过校内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产品应用方面的知识的掌握。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校内实习省时省钱,学到的知识容易与专业课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产品,效果很好。

(三)分散模式及其延伸

2010年,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暖通空调分方向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分散实习试验,学生反应良好。

延伸分散实习,即学生利用暑假,继续在实习单位实习或重新找单位实习,以学生自找为主,老师联系为辅。

(四)其他模式补充

利用仿真、教学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组织学生观摩新产品会、新能源展会,增加学生对企业、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多角度促进就业。

四、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锅炉”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设有“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简称锅炉)课程,在教学计划之外,我们抽出2节课,带领学生参观燃煤、燃油工业锅炉模型及电厂锅炉模型,从一般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有关锅炉基本结构就可以实现预期目标。我们在此基础上还有拓展,比如对照锅炉模型,师生讨论从锅炉制造、安装、运行方面如何保证锅炉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讨论锅炉本体、附件、仪器仪表配置与安全的关系;翻阅教材,结合锅炉模型,探究锅炉有关系统的功能及工作流程的路径等。

(二)“专业导论”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本专业第1学期有“能源动力工程导论”(简称专业导论)课程,主要目的是了解、科普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选课。例如我们围绕“核电是否可以逐步取代火电”组织班级辩论赛,再结合点评,锻炼并提高新生能力。同时,让学生模拟选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当指导评阅。从反馈情况看,新生升至大二、大三,选课盲目性下降,选课更合理规范,效果明显。

(三)“太阳能利用”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年级学生设有“太阳能利用”必修课,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指导部分学生进行太阳能产品概念设计与制作,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如太阳能凉帽,即遮阳帽、太阳能电池、小风扇组合在一起;太阳能盆栽,即盆景加太阳能电池、彩灯,白天花卉晒太阳,同时充电,晚上彩灯齐开,与盆景组合成新景等。

(四)其他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设想

在“锅炉房设计”课程,让学生制作纸质锅炉房内部模型,包括锅炉本体、水处理设备、泵与风机、分气缸等;在“空气调节”课程,在实验室准备相关物品,一组学生安装管道、风机盘管等,另一组学生负责拆开;在“生物质现代利用技术”课程,购买或定制小型手摇成型装置,让W生动手加工生物质燃料块。

五、结束语

南京林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此分享一些体会和经验。新形势对大学生的能力尤其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应开拓思路,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扩大交流,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卫兵,刘晨,张昊.大学生校外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12(5).

[2] 王志和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J].南京林业大学,2014(3).

第2篇:新能源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升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台湾经验 柳州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传统产业开始向现代化产业升级转型,从以轻纺和石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形态逐步向具有较高技术层次和附加值的电子、资讯、机械、电机、运输工具等策略性工业转变。进入21世纪,台湾又提出了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台湾地区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台湾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1.培养理念科学化。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十分重视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如高雄餐旅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多实务少理论,培育优秀餐旅人才。学习结合生活,增进学生习作经验。加强建教结合,学理技术相辅相成”。辅英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教养、能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专业人才”。云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育具有“知识整合能力、国际竞争优势、科技与人文兼顾”的高级专业人才。从总体上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能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诉求的适应性。

2.培养规格高端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随着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层次的提升而向高端化发展,呈现出专科学生人数比例大幅下降,大学部(本科)及研究生人数大幅上升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技术学院只有 1所。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新设立了一批技术学院,并有一部分改制为科技大学,此外不少普通大学也设置有技术院系。到2008年,台湾技职专科学校仅存15所,而科技大学达 38所,技术学院为 40所。目前,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涵盖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学制包括专科(二专、五专)、大学部即本科(四技、二技)、硕士和博士,但在学生数量上主要以本科(四技、二技)为主,较好地适应了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3.专业设置市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高等技职院校紧贴产业行业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学生志愿、学校师资和实训等条件,开设专业满足市场需求。如朝阳科技大学都市计划与景观建筑系根据城市规划与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开设了生态与景观设计、都市规划与设计、不动产与土地开发、地理资讯系统与空间分析、都市与经营管理等专业。岭东科技大学流行设计系根据时尚行业流行趋势,整合服装、发型、美容、彩妆与艺术设计等原有专业,增强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南台科技大学根据台湾观光业迅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了旅游业管理、旅馆管理、休闲管理、文化观光等专业。

4.课程设计实用化。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以校本课程为主,为加强产学联系,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台湾教育管理部门了《技专校院本位系科课程发展手册》《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标准作业程序》《建立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机制参考原则及流程图》等指导文件,指导校本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实用性。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方法一般是从行业分析入手,运用 Delphi法进行“行业―工作―任务―技能―操作”的分析,确定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目录和能力标准,然后制定教育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活动的规划以及课程评鉴活动。“实务专题”的开设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计实用性的突出体现,这一课程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契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其基本过程是从实际生产中拟定题目,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形成解决思路,最终设计出一个真实产品或方案。“实务专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5.教学方法生本化。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以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为教学方法使用的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体验式教学法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所强调使用的教学方法,其基本要义就是“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真谛,学会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在以培养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为目标的“全人教育”中,学校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义工服务等方式,体验关爱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意教育”中,学校通过创意研讨会、创意表演、创意作品展览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推陈出新。

6.培养评价多元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大多通过课堂问答、出勤情况、课堂作业、期中考试成绩、期末学习报告、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项目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以上。二是评价维度的多元化,即从学业成绩、技能竞赛成绩和职业证照等级三个方面来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同时,将职业证照等级放在突出的位置来看待,证照达到一定等级就能免试通过相应课程,并可以在入学考试中获得加分。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学校教师和合作企业一同对学生表现做出评价,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或企业实习结束后,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般前者评分占10%,后者评分占60%,余下30%为实习作业(作品)或实习报告的成绩。

7.条件保障体系化。台湾技职教育主管部门为保障高等技职院校人才培养所需的人、财、物等条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并出台了促进产学合作、严格职业准入等相关配套政策。在技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执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不但要求学历达标,还要求获得教师资格并经过一年以上的实习期才能参加招聘考试,同时,在教师职称晋升等评定中侧重教师在产学合作中的表现,如获得的专利数量等。在促进产学合作上,一是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对技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进行引导、规范,并将产学合作列为学校评鉴项目,对合作成效显著的学校给予奖励;二是建立产学合作信息网,加强技职院校与产业界间的信息沟通;三是建立产学合作长效机制,2002 年起,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在 6 所高校以项目方式设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给予经费补助,授权负责产学合作事宜。2007 年,经济部门下设“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办公室”,各技职院校也成立了专门的产学研管理机构,如研究发展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促进产学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障。在职业准入制度建设上,台湾大部分行业均建立起了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任何人要上岗必须考取相应的职业证照,而要考取职业证照就必须到技职院校或培训机构学习。社会对技职教育的需求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柳州产业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传统生产业向现代生产业升级,实现柳州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柳州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柳州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到2020年达到5万人。而至2009年底,柳州市拥有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仅为3万人。因此,柳州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以满足柳州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培养造就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柳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这一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一方面,生产技术的复合化,要求生产人员要具备宽厚的文理知识基础,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薄弱,导致了生产技术要求的全面性和毕业生基础知识的狭隘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技术更新的快速化要求生产人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当前柳州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导致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3.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计划,巩固提升汽车、装备制造业、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制糖、建材四个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目前柳州高职院校面向支柱产业发展的二产类专业所占比例太低,其中面向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制糖、冶炼等支柱产业的二产类专业仅有45个,仅占专业总数的15.96%。因此,柳州高职教育急需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三、台湾经验对柳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是指培养主体对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各相关因素的选择和组合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外适性,即人才培养理念要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具体到柳州市来说,柳州市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宽广的文理基础知识,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柳州高职院校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体现这一要求。二是个适性,即人才培养理念要体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柳州产业升级将使传统的产业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在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中,劳动者是一个被抹除个性,机械重复某个动作的机器,而高科技产业需要劳动者发挥自主性,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顺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必然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三是内适性,即人才培养理念要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院校错位竞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层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技术结构对其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柳州高职教育也应顺应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适时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建立涵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并与中职教育衔接,形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柳州市在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时一定要吸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盲目升格,最终与市场需求发生偏差的教训,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把握不同培养层次的合理比例。目前,柳州市产业升级尚处在起步阶段,工业化进程还处于中期阶段,因此,柳州市高职人才培养还应以专科层次为主。同时,从产业升级的长远需要考虑,可在广西科技大学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试点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在广西科技大学试点主要满足柳州大型现代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

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专业是根据人才培养所面向的产业或行业来设置,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方式。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依据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趋势来设置专业的做法值得柳州高职院校学习借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笔者认为柳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市级层面,要建立柳州市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设计,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编制市级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其次,在校级层面,各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设置调研机制和论证机制,在设置新专业之前,必须要组织专门团队对企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发挥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拟新设专业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后方可申报设置。

4.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运用“Delphi法”设计课程,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需求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技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原则。大陆高职教育经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项目引领式的改革建设后,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逐渐显现,但是总体上高职院校课程的学科印记还过于浓厚,课程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近年来,大陆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分析法”和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使用的“Delphi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践表明“工作分析法”是大陆高职院校彻底颠覆学科体系导向的课程,构建岗位能力需求导向课程的有效方法。“工作分析法”充分发挥来自生产一线的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构建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柳州市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运用“工作分析法”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上已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工作分析法”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向柳州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带动柳州高职院校课程实用性的整体提升。

5.以学生为根本改革教学方法。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注重运用体验式、探究式等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柳州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经验,摒除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目前柳州高职院校中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学校正在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回到引导者的位置,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教学方法的创新使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很值得向柳州其他高职院校推广的。当然,柳州高职院校在推广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培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深度和运用水平,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二是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教学案例和项目真正来自生产、生活实际,避免教学方法改革的“走过场”和流于形式;三是注意吸收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等的优点,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6.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评价的多元化使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更加健全,毕业生的质量更符合产业界的要求。相对于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柳州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评价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是评价主体侧重学校内部的教师,企业和社会参与人才培养评价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评价方式上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三是评价维度上重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考核;四是评价目的上重评价的鉴别、选拔功能,轻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矫正功能。柳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上的不足,导致了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偏颇,毕业生质量无法满足产业界的要求。因此,柳州高职院校要借鉴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经验,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一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状况做出评价。柳州高职院校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生家长委员会和校友会等平台,通过研讨会、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集合起来。三是实现评价维度的多元化,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理论基础、技能水平、实习表现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四是实现评价目的的多元化,即重视评价在鉴别和选拔学生上的功能,更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

7.完善人才培养条件保障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有赖于政府、社会和学校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和配套政策。借鉴台湾的经验,柳州市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条件保障的法制和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产学合作育人协调机制,如成立政府、学校、企业联席会议机制等,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的信息沟通,使学校及时了解政府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二是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三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柳州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以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为依据核定高职院校财政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四是健全高职教育师资准入机制,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等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五是柳州高职院校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实习、教师生产锻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航.广西桂中经济区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9).

[2]丁胜奇.走马台湾看教育[J].教育文汇,2009(9).

[3]黄富顺.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5]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6(18).

[6]罗映霞.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特色与借鉴[J].北京教育:高教,2011(6).

[8]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