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描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性、高应用性就必须要求实验体系本身就很完备,也就是说实验实践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实验室的实验基地、实验人员等的配置是完善的,那么在师资的配备上有很多的院校是没有专业的实习教师,大多数都是任课的老师当做实习员,但是这样的情况下会增加任教老师的负担的,直接的影响着老师对实习环节开课的积极性的,然而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中,对本专业能够准确定位、是否有特色化等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最主要判定的指标,也就是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专业的描述、授予本专业的学位来体现的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相对来讲师资背景和专业匹配的方面协调度不够:
1、现在在教育部的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在整个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上来说应该是管理学方面的,然而大多数的院校在选择设立管理学科的背景下,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院校的教学师资都是关于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的背景的老师,虽然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上开拓旅游研究,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旅游管理的专业毕竟和地理专业的时空思维是有差别的。
2、大多数的高校对此专业的定位、特色度不够,同时与市场的接轨性有待提高。
现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理论方面来讲的话,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想要发展,是必须寻求差异定位的,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使这个专业永远的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目前的大多高校在此专业方向上虽然进行差异化的发展,其实都是在传统的旅游专业下的方向,另一方面呢,大多数的院校在在进行专业拓展时对市场变动方面的需求考虑的不够透彻,其中主要的就是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变动趋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两大方面,并没有对会议会展、专题旅游方向引起重视。
3、此专业在社会的认知度方面不够。
针对于所有的问题来说,在知名度上比较,是存在很大不同意义上的差别的,这样就直接的导致了在学生进行报考专业的时候,对此专业有很大的偏好度了。
另一方面,对于专业的就业率在整体比较是偏低的,这就恰恰的说明了专业教育方面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专业就业流失率也就证明了此这个专业的市场匹配是不明确的。
二、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策
1、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段得扩大培养,在专业大战与研究两大方面要统一进行。
对教师的师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进行提高教师之间的素质、专业水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进修、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历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此专业的专任老师进行合作交流,另外可以鼓励本院的老师积极的参加一些知名的景区、旅游规划等相关的企业或者设杂志社方面进行实际的交流实践合作,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关于本专业的学术论坛和研讨的相关会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国际接轨。
2、对于专业方面要不断的拓展,实时的发展特色方向。
现在有大多数的学生在进入这个学科都是来自本地的,就是对于这个专业在定位和拓展两大方面都是存在很大的压力的,对于学生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方面、高校竞争力方面来讲,此专业是可以放大或缩小定位的,也就是说放大的定位就是打破局限的长时间、远距离的特征,改变成休闲的定位,反之缩小的定位就是将此专业打的方向改变成市场群体分析的定位,就像在旅行社的问题上,就可以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要准确的瞄准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的个性化的需求是会越来越大的,另外呢,在酒店的管理方面要增加一些商务酒店方面的一些课程,要知道以后在商务酒店这一领域中也会成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因此,就证明了旅游管理的专业不是服务技能的竞争,真正的竞争是对于营销策划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挑战。
3、外引内联,不断地增加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水平。
也就是说外引实质就是学生在培养教育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将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转变,由原来简单的、闭门式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之后可以通过实践方面直接的与旅游企业、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还要有订单式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另外内联指的就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里面开设的地理学科和中文的基础之上。在学校内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最终的目的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等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方面可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来进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快的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然而针对目前的师资教学储备来讲,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就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值得所有的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4]牟红.塑造重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化特色之我见——兼议理性智慧导向型旅游教育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04)
一、教材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数量多,精品少。
随着旅游学科30年的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教材或仅有几本教材(20世纪80年代)到专业系列教材出版(20世纪90年代)再到多种系列教材并存(21世纪以来)的发展阶段。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发展到今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从数量上讲,旅游管理专业一般课程都能找到数十本教材,至于其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教材基本上都突破了百本大关。从品种上讲,各种规划教材、新视野教材、创新性教材等等,也开始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在旅游教材日趋繁荣的背后,纵观30年来旅游教材的质量,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像李天元《旅游学概论》、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并不多见。有些教材一出来就无人问津,有些教材用不到一年就要修订,甚至有些质量不高的教材还以不同的名称在多家出版社出版。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重复多、协调少。
一个学科专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系统知识又是通过系列教材有序传承的。一套系列教材编多少本、编哪几本,哪本在先、哪本在后,甚至哪一部教材应该编什么,都应该有一个明晰的范畴界定与序位安排,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循序渐进与有效传承。可惜的是,目前出版的许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虽然表面上都属于旅游管理专业范畴,但实质内容上并没有按照专业的知识系统在“系统”上做好文章,总给人以想编几本就编几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的感觉,从而导致所谓“系列教材”中教材重叠、知识重复的无序与混乱。如旅游资源学与旅游地理学、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与旅游服务营销、旅游心理学与旅游服务心理等,都存在着体系混乱、内容重叠和知识重复的现象,极不利于教学的科学实施与知识的系统传授。
(三)随意多、分析少。
随意性恐怕是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许多教材编写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随意性不仅表现在不讲系统的体例随意性和不讲逻辑的谋篇随意性,而且还表现在仅有描述的概念随意性和不讲论证的观点随意性。许多教材完全是根据作者的好恶与臆想来编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编多少章就编多少章。尤其是对一些基本概念,既不讲论证,也不讲提炼,常常以顾名思义或直观描述进行界定。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经常表现出只有空洞的观点,没有深刻的论证。就拿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来讲,几乎每一本教材都会给一个定义,但又常常以“至今尚无定论”来敷衍。再如对旅游本质的讨论,许多教材只是简单地将其界定为“经济性活动”、“文化性活动”或“新的生活方式”等,并没有就“为什么”进行系统分析。太多的如此操作,导致旅游学科许多基本概念至今只能各持一说,难于定论,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也只有结论性观点而无令人信服的分析与论证,从而直接影响着旅游学科的体系构建与快速发展。同时,在这种随意性教材的引领下,学生所接受的只能是大量不确定的杂乱知识和尚未印证的空洞原理。许多学生学了四年,还不能准确说出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的学生甚至在看了某些教材后又回到了知识的原点,实在令人心痛。
(四)案例多、经典少。
案例作为一种经验和示范性的素材得到了许多教材编写者的青睐与推崇,以至于目前许多旅游专业教材编到“非案例不成其为教材”的境地。有些系列教材策划者甚至提出每一部教材都得有案例或不得少于一定数量的案例,结果导致许多教材被大量案例所充斥,只见案例,不见原理,影响了知识的累积与应用。尤其是一些教材恨不得每章每节每个观点都配上案例,更是让教材的内容急剧膨胀和让案例遮蔽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这里,笔者并不否认旅游专业教材对案例的吸收与运用,笔者所要说明的是,对于旅游专业系列教材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需要案例,也并不是案例越多越好,而是需要者则纳之,纳入者必是经典之案例,就像博弈理论当中“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等经典案例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对基本理论的阐述与印证作用。
二、面对新形势教材编写的主要改进对策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编写到今天,又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的高度关注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二是教育部即将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学科的重新定位和专业调整,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三是旅游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为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成果也需要通过高水平、高质量教材的编辑出版得到有效的展示与传承。面对这种新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加快编写既符合时展要求,又反映旅游学科发展水平的高质量教材,不仅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教材的权威性。
权威性本是教材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因为它一方面是人类优秀成果的重要承载者,另一方面又是学生吸取先进知识的重要平台。教材的权威与否直接影响着知识传承的方向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获取知识的结构与效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编写到今天,似乎已步入“人人都在编教材、人人都可以编教材”的“列国时代”。这种过于功利、随意、重复和复制的行为、显然是对教材权威性特质的严重挑战。因此在新时期,应当重拾教材的权威大旗,强化教材的权威性组织与编写。一是要强化教材编写者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大力提倡和鼓励旅游学科专业的“大家”或在某一课程教学方面学有所成、累积深厚的专业人士来从事专业教材的编写,从而避免初学者、不熟知者或急功近利者的胡乱编写,以保证教材的质量与水平。二是强化教材编写组织单位的权威性。一方面,教育部旅游学科教学指导机构应当勇敢地承担起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划教材的组织与出版,并通过专门的教材审定机构对规划教材实行严格的审定。另一方面,有关教学和出版单位在组织教材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也应聘请专家组成教材审查委员会对教材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并报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第三,积极鼓励权威出版机构重点出版“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全面提升旅游专业教材的权威性与品牌影响。
(二)强化教材的共识性。
教材是共识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应该是相应学科知识与成果的深刻总结与集成表达。好的教材扮演着知识领航和成果集成的重要角色,既是达成共识性知识的大熔炉,也是构建知识高地的大平台。按照学科研究从论文到专著再到教材的基本范式,教材本该比“成一家之言”的论文、专著更难编写,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综合创新与学识集成。然而,在许多人心目中、在许多科研评价体系中,论著的分量要远远高于教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学者在教材编写中,一方面并没有注重知识的综合、创新与集成,而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和复制性。另一方面更没有把握教材本是承载共识性知识的内在特质,把教材写成了更多的所谓“创新之见”或所谓“一家之言”,从而人为地搅乱了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尤其要在共识性上下工夫。一是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沉下心来,博览群书,对已有成果和现有教材进行认真梳理、综合,寻找更多共识性的东西,并将其纳入到教材的编写内容中。二是建议广大学者围绕旅游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多召开专题性学术争鸣与学术会议,以达成更多的共识,从而促进高质量旅游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创新
1引言
中国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今的中国旅游业从原来的以入境旅游为主,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并举,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更是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在国内旅游中,短线游、一日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成主要方式,旅游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自我完善之中。现阶段,中国旅游高等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其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到2012年底,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100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00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40000人,在校生人数430000人,2012年计划招生人数190000人。说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
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关注。按照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旅游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等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以陕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和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实践基地建设,一线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建设实践基地、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完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2.1调研对象
目组成员以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旅游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商贸旅游学院、陕西工运学院、西安华西大学等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服务与礼仪管理、导游管理等专业为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杨凌区、榆林市、汉中市、渭南市、延安市等省市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部分企业为调查对象,就聘请一线人员进校参与教学的路径和模式分析研究,提出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科学方式方法、以便拓宽和深化我省旅游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组成员聘请陕西省旅游局,陕西中青旅,汉阳陵博物馆、君悦城堡大酒店,西安旅游集团、陕西旅游汽车公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进行旅游相关专题讲解,共举行讲座十余次,讲座聘请人员全部是陕西省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讲座内容涵盖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主要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景区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开发、游客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法律法规等进行讲座。项目组成员就讲座内容、讲座效果等进行现场跟踪,对听课学生进行现场调研,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所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于本项目研究起到了极大地作用。项目组成员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包括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效果指标的测度、指标间关系和指标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在定量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定性归纳概括,包括参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描述、特征的总结、规律的提取等。在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同时,又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项目组成员系统搜集了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工作模式的数据,另外还对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区、渭南市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对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期望陕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应用研究结果,为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
本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收有效问卷910份,经过汇总,结果如下:
在问卷1对“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讲座)”的问卷调查中,对旅游一线人员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项目设计,你认为下面哪些方面对你最有吸引力时,旅游相关政府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导游、领队、外联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在非常有吸引力方面排名在前三位,后者依次为酒店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人员等);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旅游购物点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管理、采购、销售人员等);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一线司机、安保、调度人员等)。
在问卷2对“实践基地建设”的调查问卷中,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提高高职旅游教学质量,得分最高前三位的分别是旅行社二线,社内实习,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酒店,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星级酒店;后者依次为旅行社,一线,包括跟团导游、领队实习等;景区,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一线,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等;景区,一线,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等;景区,历史人文景区;景区,自然景区;旅游购物点,包括管理、采购、销售等;酒店,经济性酒店。
在问卷3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描述中,在上大学以前,您对旅游管理专业持什么态度?选C喜欢最多;您更喜欢旅游管理的那个方向?选 B景区和C酒店的平分秋色,人数基本相同;您是否赞同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四个方向?选C赞同的最多;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在何时开设?选B第二学期的最多;您认为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年课程数量设置是否合理?选 C合理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数量如何?选C还可以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如何?选B有点收获的最多;您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回答多是增加技能与就业培训,增加高级别实习、实践机会,增加接触面等等。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中,对理论课程专业课评价较好的分值较高,大多数同学认为非专业课一般。在实践课程评价中,认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聘请政府旅游管理一线人员授课、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授课较重要。
2.2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后,项目组成员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当中,通过调研发现了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陕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落后、实习面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松懈、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3建议与对策
3.1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3.1.1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做到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全对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1.2在师资队伍配置方面,增加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有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3.1.3选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型好的教材。选用教材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选用教材要新,教材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跟上时展的步伐。
3.1.4合理评价学生实践实习成绩。要鼓励学生爱实践、爱实习,就必须合理评价他们的实践实习成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实习的激情。
3.2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及路径
3.2.1优秀的旅游人才需要良好的旅游教育。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柏等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因为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具有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屑做基层工作,眼高手低。赵鹏等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罗兹柏等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等三大系列来设计。朱飞认为应建立公共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习与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等五类课型体系,充分体现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择业方向明确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项目组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
3.2.2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身份问题,可以采取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辅导教师等方法进行。教学(讲座)题目应该和本科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内容不但要涉及旅游实践方面的东西,更要设计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以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能尽可能的往就业方面靠,以扩大就业面。教学课程课时设置以合理为好,切忌太多,过于频繁,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少,一学期最多不超过五次,最少不少于2次,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可以采取先讲座、后提问,再讨论的模式,也可以先座谈、讨论再讲座的模式,教学地点以学校为主,在学校有利于学生安全,也可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现场与员工互动的方式,这样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入了解,其中至少有一次在外部现场讲解学习,在费用核算方面,应坚持长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根据时间、出行情况予以计算,在这一年中,聘请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从不计较劳务费、出行补助费等等,和他们交谈中,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作用和名声,这样的话可采取聘请其为本校兼职教授、辅导老师、兼职合作研究员等来满足其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扩大自己学校的声誉,另外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就业机会。
3.2.3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参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学历最好为本科以上。项目组成员在2011-2013两年期间,进行的十余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3人为硕士,6人为本科,4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从调研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授课效果非常好,知识背景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当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授课效果更好一些。
3.2.4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情况。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聘请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来看,以旅游业三大主力行业酒店业、旅行社业、交通业为最好。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一线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随着长期的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旅游管理教学需要,如果在聘任一线从业人员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在聘请人员中选择优秀的授课人才,将他们 起来,建立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专家库,那是最好不过的。
3.2.5校内校外授课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老师理论知识丰富,校外老师一直在旅游一线工作,实践操作经验多、技能熟练,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授课时,如有本校专业课的老师参加,如果能做到本校专业课老师提前与一线老师就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种组合和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3.2.6前往一线参观学习、企业听课。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一线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听课等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经营范畴、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章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要求、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对自己的实践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的掌握,帮助学生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参观学习时所看到的旅游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恰当合理的目标和追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优良素质等,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3.2.7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3.2.8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2.9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系列讲座。
4结语
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尚需完善,尚未提出更详尽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路径、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在聘请一线人员分布情况及授课题目设计方面也不尽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现代観光総论[M].东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邵琪伟.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R].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01,(1).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J].2003.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6).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 旅游专业;职业规划;时间梯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6-02
前不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计金标在全国旅游人才工作信息会上介绍,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达到19.02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达到5088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同时我国为国际旅游市场输送了4766万人次的客源,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国。我国持续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就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1 我国旅游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旅游就业人数(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为75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7%;其中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35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旅游人才272万人,占全国旅游就业人数总量的20.15%。到2015年,预计我国旅游拉动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到2020年,全球旅游业可以提供3亿个直接就业岗位。与之相对比的是目前我国从事旅游相关职业的人多数并没有旅游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而旅游相关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又在毕业之初或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选择了转行,这种矛盾一方面导致了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旅游就业的影响
本文用问答式的问卷对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到大二312名学生进行了职业选择、大学期间对于专业的了解以及将来就业期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以上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就业心理缺失、对旅游相关职业不够了解、对职业发展脉络不清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所造成的。同时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教材内容陈旧、信息来源不够、信息内容不充分;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缺乏旅游专业背景;整个的规划教育相对滞后、没有针对性、缺乏个案指导,也是严重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重要原因。
3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根据学生认识的特点并配合相关课程有计划的进行,时间梯度设计就是按照先对自我和职业进行了解、续而进行自我评价、接着通过实践检测、最后找到自我与职业的契合点的顺序进行的。其中职业了解和自我评价尤为重要。
3.1 大一――职业了解期
3.1.1 组织与高年级进行交流,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和侧重点。
旅游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除了在上一些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会至少分为酒店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专业课,甚至有的学校还细分为旅游英语方向、会展服务方向、导游方向等等。而入学的时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所误解或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言,同样在心智模型的影响之下,对以上提到的很多专业方向所学的内容仍然会有错误的判断,在大一学生中,90%学生不能说出酒店方向和旅行社方向中至少3门的专业课,96%以上的学生的学生不能说出其中的5门。而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说出例如历史学、外语等常见专业的专业课大致的名称。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了解少之又少。这里,与高年级进行交流,而不是由教师进行讲解。目的在于,更容易从“过来人”的角度解决学生的专业学习问题,而教师的讲解更多的会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讲解,说服力不强。
3.1.2 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让其与工作环境近距离接触,让真实的工作环境代替心目中原来的想象与假设。
没有见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同学大致都把“酒店大厅”、“餐厅”“厨房”等看作是从事酒店行业的全部工作环境。而真正到酒店参观过才了解,酒店工作人员还有许多其他的工作环境,这些是没有深入参观过酒店而不可能了解的。当然旅游行业的其他工作在学生的心目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就是更早的树立起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直观认识,从而使这种认识取代原来仅仅作为顾客和旅游业外人士的所见所闻在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3.1.3 邀请从业人员到学校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行业信息。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清楚的描述出酒店方向和旅行社方向大致从事的3种工作,基本都认为“酒店方向将来的就业方向是服务员,旅行社方向将来的工作是导游”,问到“下一步的发展”更是认为“酒店管理者”或是“旅行社管理者”。无疑,这样的理解只是字面上的,是有很大片面性的。而旅游从业人员是与旅游相关工作接触最密切,了解最全面的人,他们与学生进行交流是实实在在能够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所从事的工作,同时他们的到来也能带来行业就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是教师所不能给予学生的知识。
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会不定期的聘请相关企业的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但是大部分聘请的都是经理一级的管理者,他们的讲座更多涉及到的是宏观的行业信息,并且这种偶尔的讲座会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和时间上的浪费,不能形成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三者有效的沟通。高校应把目光扩大到旅游业的普通从业者和在相关企业就业的本校毕业生,这些人的经历和视野也许更加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也有一定好处。
3.1.4 将旅游相关职业发展脉络的讲解融入到相关课程中
关于旅游相关职业发展脉络的讲解并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因为某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对该课程相关的职业以及其发展脉络更加了解,比如讲解“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教师可以利用一点时间讲解旅行社中具体包括那些分工,以及这些工作发展的前景、步骤、所需要的时间等。这项工作需要从大一开设专业课时就开始进行。
3.2 大二――自我评价期
3.2.1 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相关课程
一方面开设霍兰德职业心理测试为基础的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还要开设旅游相关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并注意两方面的融合,因为没有针对于某一类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课程,往往只会让学习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而更多学生的转行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具体开设的课程应包括:“了解自己”的相关内容、了解旅游相关职业、自己与职业之间的契合程度等。
如:了解自己心理类型
性格特点
职业兴趣
了解职业 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与经济就业行业的类型
旅游各个行业中的工作岗位描述
旅游行业中各工作岗位的发展脉络
了解自己的相关课程可以由职业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承担,了解职业的相关课程要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承担。
3.2.2 在相关选修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
专门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课时和教师专业技能的限制,只能涉及一些工作的描述,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不可能都有实践的内容。而在选修课中则可以进一步配合,无论是由经验的专业老师教授,还是从相关岗位上聘请专业人员,目的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的职业教育部分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例如某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就在“旅行社线路设计”这门课长期聘请当地旅行社的人员来授课;“食品与营养”课则聘请的是当地某医院的营养专家。由于职业教育部分办学比较灵活,外聘教师制度相对健全,所以这种尝试更容易实现。而普通高校因为这方面制度的限制,最大限度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实现。
3.2.3 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选择了解和评估
通过“了解自己”的相关课程,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类型、性格特点和职业心理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了解职业”相关课程,学生对于旅游相关职业的了解也不会仅限于旅行社和酒店。对于职业范围认识的扩大,与自己心理和性格特点相符合的旅游相关职业选择的范围也在扩大。学生这个时候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会有个大概的选择。
通过以上的准备,在大三之后再去实习,学生将更加有针对性,在职业选择方面也更加理性。这无论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才会更加有力。
参考文献
[1] 厉新建,可妍,国外旅游就业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9-20
[2] Holland,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M]. 1972
[3]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2):17-19
1.1案例数量缺乏,选取不当
旅游教学案例数量严重不足,仅有的少量案例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教学需求,不能真正解决旅游行业对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的人才需求问题;旅游服务案例居多,占的比例较大,而管理案例相对较少,更多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案例亟待我们去收集和补充。而且案例选取不当也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它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使学生参与感降低。许多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盲目崇外,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采用国外案例,认为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国内旅游管理情况。但是,由于国外企业的制度背景、文化背景与中国有很大区别,案例的实用性较差,学生缺乏对其相关背景的了解,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2案例教材不配套,深度和广度欠佳
在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与教科书配套的案例资料非常缺乏。目前出版的旅游管理案例教学书籍,内容大多集中于旅游接待与旅游营销等方面,较少涉及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发展动态等方面,反映中国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情况案例是少之又少。许多旅游管理案例教材缺乏分析步骤和指导性的结论,一些旅游管理案例教材甚至连背景资料、思考题都没有,只是简单的事实描述。所以,与旅游管理教科书配套的案例选编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1.3案例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变化
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由于我国进行案例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案例积累较为单薄,加之,原创性案例开发滞后,导致案例的匮乏和质量偏低。查阅现有的旅游管理教材可以发现,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旅游管理案例几乎没有更新,跟不上旅游企业变化的实际。有的案例发生于三、四年前或者更早,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在相关当事企业中已经得到改进或解决,其中包含的教学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也相应降低。这些时间跨度长的案例,缺少时代特色,内容也陈旧过时,无法反映学科发展方向与趋势,也降低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2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措施
2.1重视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建立健全案例库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只有加强对案例的更新,才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想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各高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例如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搜索,通过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进行全方位的案例收集和整理,确保案例的数量。应多选择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案例,典型而具有代表性,这样的案例具有感染力,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2.2丰富案例教学手段,从多渠道增加多媒体资源
首先,可以借助于旅游企业优势,搭建校企联系的桥梁,通过让企业人员走上讲台,走入课堂,参与到旅游案例教学中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应该从多渠道增加多媒体资源,注意采集图片、录音、录像等视听型资料,将采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动画片、录音带、录像带、视频文件等形式的视听型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得到感性和理性的双方面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对旅游理论的运用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区别于从事课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专职案例教师(培训师)队伍,并建立、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现高校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是责任感强、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知识比较丰富,或有直接的实际工作经验,并通晓学生心理规律的专家学者型教师,他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培训师,他的工作就是案例教学,他的大量时间在于与企业的接触和实践。所以,对于案例教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应区别于一般教师,考核重点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和科研论文的质与量。
2.4建立适合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制度
由于案例教学注重的不是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所以案例讨论成为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例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向学生“加压”的学习机制,上课与否以及课堂上的表现,占学习成绩的25%~50%,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案例教学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综合,迫使我们要建立适合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制度,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案例教学不仅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而且对旅游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典型的管理事件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出面临的困难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但不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它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并具体描述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早运用于法学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并在管理教育中得到普遍认可。在西方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有近百年历史,比较成熟,并已建成世界三大案例研究中心(HaivajdvyFCCH)湘其他一些较为著名的案例资源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MBA教育时就比较全面地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将其大力推广。
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有关课程中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它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案例讲述、分析、讨论、评价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旅游领域的实战技术,成为学以致用的人才。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专业技能技巧,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职业意识。但不能否认,案例教学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由于旅游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理论研究有很多滞后的领域,实际案例进入课堂教学有较多的局限,因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出本土化特色的缺失,教师较多地采用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于这一局限,许多管理学者和教育专家已经提出明确的意见,即要加快案例教学的本土化发展。本文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来探讨推进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若干问题。
2.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含义
案例教学本土化主要指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即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源自本土、地方特色鲜明、符合国情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评价的对象。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案例教学国际化,主要指在案例教学中借鉴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良好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和评价的对象。国际化不是国外化,本土化也不是本地化、模仿化,二者实际上是案例教学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本土化是案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国、本地的行业发展趋势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国际化是案例教学提升的重要手段。可以赋予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深入理解该行业的国际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案例教学的国际化正是以各具特色的本土化案例为基础的,对特定的国家而言,只有本土化发展成熟了才能促进本国教学案例进入国际间的交流,提高其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有关企业、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职业素质这一微观层面,还体现在传播企业管理思想,促进企业发展更为广泛的领域。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突破案例教学国际化的局限
虽然案例教学国际化有突出的优势,在案例信息组织、问题设计等方面较为成熟,教师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国际上旅游管理方面的经典经验和教训,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案例教学本身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过多地依靠国际化的案例将会降低其实际效用。国际化案例中的社会背景不同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因此从该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技能技巧未必符合中国企业的需要。以之为教学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的脱节,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水土不服。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获取国际化案例有关背景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这就局限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相对要肤浅一些,即使教师提供了相关信息资料,学生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在信息获取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信息的不对称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其三,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国际化的案例从采写到引入我国,再到进入课堂的周期偏长,案例资源更新缓慢,其中包含的教学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应降低。其四,国际化案例冲击了本土企业进入课堂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企业的发展,而国际化案例所涉及的企业往往又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相隔甚远,不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
推进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可以突破国际化案例的局限。首先我国旅游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为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较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学生对特定事件容易产生共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案例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国内代表性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巩固学生职业意识,优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适应能力。
3. 2挖掘我国旅游企业的潜力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典型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经典的教训,正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切入点。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基础和关键是案例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旅游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客观的立场来采写、评析、讨论案例,提炼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可以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挖掘企业的潜力,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形成旅游管理教育和旅游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 3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案例资源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案例教学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企业走向世界的全新道路,即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途径走向世界。各国经典成熟的案例可以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在全球通用,这是目前全球各大案例研究中心通行的方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捷径。我国目前已有三大案例库研究中心,即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其中北京大学管理案例中心是欧洲案例信息中心(BCCH)的会员,其采写和收录的许多案例通过该中心向全球销售。加快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发展可以加速我国优秀的旅游管理案例的积累,让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案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为国际市场了解我国旅游企业创造机会,也为我国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当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障碍
教学案例的选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否选择本土教学案例也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发展本土化案例的重要性已有目共睹,但除管理学科外其他专业的本土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变化,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案例教学理论研究和案例采写不足的局限,大量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管理事件还没有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已经进入课堂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案例由于信息获取途径、采写水平的限制,多数还是初级案例的形式,案例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需要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联动,需要大量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下,高校教师缺少走进企业调研、采写案例的动力,极大地局限了我国本土化案例的积累和推广。
5.推进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建议
5.1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深入旅游企业采写案例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本土化的教学案例,但从数量和层次上看远远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教学案例有使用周期,国外案例库的资源是滚动更新的,一个案例的寿命大约是2到3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成专门的旅游管理学科案例库,多数已有的本土案例是以教材或教参的形式出现,更新速度慢,与旅游企业的发展步伐不匹配,所以要加快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的理想队伍。而成功的案例采写除了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职业技能等实践知识,这都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企业进行充分地锻炼。有关教学单位和部门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如将案例采写和案例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将案例采写纳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来采写案例,提炼有关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或教训。
案例采写往往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内部信息,还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积极牵头与企业沟通联系,协调教学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消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调研,为教师采写高质量的案例扫清障碍。
5. 2建立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库
加大旅游管理案例采写和积累的力度可以保证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来源,但真正持久地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借鉴国际上管理教育案例库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参照我国目前管理学科案例本土化建设的成果,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开发应该及时建立案例资源库,将零散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集中管理,以便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案例更新。案例资源库提供的是案例资源集中管理和使用的平台,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向各有关的教育教学单位和企业培训机构有偿提供适用的教学案例,所获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可以投入到案例采编收录工作中,以确保案例能够滚动更新,保证案例资源库的生命力和时效性、适用性。专业的案例资源库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为案例的质量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旅游管理案例资源的教育价值。
5.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培训
案例教学过程是实现本土化案例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中,强化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是确保实现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其方法和技巧体现在课堂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中。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应该使教师明确有关案例教学的下列内容:(1)案例教学的含义;(2)案例编写方法和选择标准;(3)教师导演角色和学生主演角色的定位;(4康例教学过程设计技巧;(5)案例展示介绍的方法;(6)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组织方法;(7集例教学评价标准。上述培训内容应当融入高校的师资培训项目中,由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的设计、组织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知识能力的展示过程,除了方法上的培训以外,教师还应主动地加强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学习案例。有望建立起来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管理机构其实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培训主体参与到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中来,通过教学方法培训和案例资源信息的培训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发挥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的价值。
关键词: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
旅游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国内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相应地,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并构建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中人才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汇集了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业,旅游业务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是典型的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可以说,“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业中惟一的能动要素,是最积极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需要急剧增加。相应的,导游人员需求也急剧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导游人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大特点。
1、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
根据统计部门预测,到2009年我国导游需要量在30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导游人数是20万人左右。导游的流失率较高,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2、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等级结构、语种结构不合理
以导游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学历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18.9%。导游队伍严重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2002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韩语导游人员仅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
3、旅游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但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二是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三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部分人才培养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
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其人才的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因为对服务业的偏见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偏低。据厦门市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上述三种矛盾直接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供应不足。
三、解决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完善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进行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规划来看,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目标,构建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通过学期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大学期间几年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2)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首先,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其次,建立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最后,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也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从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2、构建旅游业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体系
人才培养为旅游业人才储备提供了保障,但人才的留用和在岗培训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各岗位的职业发展模式,并逐步推广。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接待客户的经验有关,由于资源限制,不可能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则员工就可以在短期内汲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中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就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评估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评估员工是如何做的。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工作需要做,这就有待于旅游行业本身的努力和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汪明林、邱云志、于华友: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