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

第1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农村 特性

一、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09年1月13日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比2007年增长8800万人。其中,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

对比2007年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2008年中国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

农村网民的迅速增长固然可喜,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仍远远不够。与我国农村人口远多于城镇人口的现状相反,目前我国农村网民只占了总网民的28.4%,而我国农村人口却占了总人口的55.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网民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几年内仍将是我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二、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特性分析

1.互联网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我国城乡信息化差距甚大,目前城镇互联网的普及率为35.2%,而农村仅为11.7%。可见我国农村信息化仍比较落后,甚至影响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政府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规划到实施,从政策到基础设施,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及途径尚不完善,信息化在农村的扩散相对较慢。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迅速发展。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农村网民的年增长速度(60.8%)明显高于全国网民的增长速度(41.9%)。而在2008年中国新增的8800万网民中,新增的农村网民有3190万人,占36%。可见,农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新网民的重要来源,互联网将是目前我国推动农村信息化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2.需求潜力大,农村移动商务市场空间巨大

首先,农村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CNNIC的《2008-2009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2亿,城镇手机上网用户7665万人,占城镇网民总体的36.5%。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4010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47.4%。手机上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普遍高于城镇,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沃土。加之“家电下乡”工程的推进,农村的手机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增多,并将源源不断的加入到移动网民的行列,契合农村手机网民需求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并且在不断壮大的潜在用户群。

其次,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大

CNNIC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网民近年来在使用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两项应用上的比例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城镇,这一方面表明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上网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与城镇电子商务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不平衡的城乡差距,移动电子商务势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低成本、“随时随地”的优势,通过打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通路,迎合并不断深挖农村市场需求。

3. 农村网吧问题需要关注和治理

(1)农村网吧经济繁荣

目前,家庭和网吧仍然是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但是,受上述因素影响,城乡网民上网场所的选择侧重有所不同。农村家庭上网的人群比例为68.0%,比城镇低14.3%;而农村的网吧经济较为繁荣,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比城镇高16.2%。对于农村网民而言,网吧与家庭几乎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网吧成为广大农村网民进行网上生活的重要场所,随之也带动了农村网吧经济的繁荣。8460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人数已达到了4585万人,年增长率达79.7%。其中,约有787万人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

(2)农村未成年出入网吧急需规范

未成年人大多处于学龄时期,农村未成年网民中,81.6%都是学生,学生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加之农村未成年人网吧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较高,他们对互联网加深现实人际关系深度方面的作用较为认同,而对网络世界的信任感则较低。

4.青少年成瘾倾向:农村比城镇更普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显示, 农村青少年成瘾倾向网民占比高于城镇,农村青少年网民中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的认同比例达到13.9%,高出城市相应比例0.9个百分点;同时,认为与现实相比,更愿意呆在网上的比例也高于城镇相应水平。

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上网资源更加有限,网吧上网比例较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家庭监管,无约束的上网行为是网络成瘾巨大隐患。农村青少年娱乐活动更为单一,上网的娱乐性高于城镇网民。

三、结束语

对于网站和互联网上网服务业而言,广阔的农村市场、八亿的潜在消费者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商机。传统农业正在向科技化、文化的方向发展,网络作为新传媒,肩负着信息传播的责任,很多的农业产业链会通过信息搭桥,整合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从而给中国农村广阔天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农业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全国的网络用户增长率,相信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亮点会在农村出现。

参考文献:

第2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农村互联网的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网民互联网的使用具备以下3个特征:

1.网吧是农村网民主要上网途径。与城镇居民多在家中上网相比,农村网民因收入限制,多不具备家庭上网设备,这使得网吧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CNNIC的调查显示,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48.5%,接近半数。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网吧的管理至今存在漏洞,不少地方对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没有严格执行。而某些非法网站的监管不严,也使得许多不了解网络的非网民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妨碍了网络的发展。

2.收入不高者、年轻男性、初高中学历居民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上网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我国农村人口学历大多低于大专水平。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目前,许多农村中学都开设计算机课,这使得许多农村在校中学生和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农村居民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从而成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与此同时,在校学生在网民总数中的比重较高,这也造成了农村网民呈现收入不高的特点。

另外,我国农村一些地区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受到剥夺或者限制,从而影响了她们使用媒体的能力。总体上看,农村网民中女性的数量远远少于男性。

3.娱乐是网络媒体承担的主要功能。传播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有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两大类。农村网民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主要体现了网络新媒体的消遣性传播功能。与城镇网民相比较,农村网民更少浏览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能利用网络进行购物、炒股、银行账户管理的农村网民更是为数不多。许多网民将网络作为聊天和玩乐的工具,娱乐化倾向比较突出。除了欣赏网络音乐和各种视频,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这也让一部分并不了解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学生家长对网吧和网络产生误会。

发展农村互联网的意义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

首先,互联网给农民提供多样的信息获取和渠道,从而深刻影响农村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了互联网,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专门的网站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分类信息,从而使农村居民既快又准地获取信息,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信息,让更多的农村资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能够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居民信息传播、观念变革的同步更新。1974年,卡茨曼提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会增大整个社会每个成员的信息接触量,但是,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使用新技术,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因此,新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人群中的信息鸿沟则有加大的趋势。我国目前的数字鸿沟,不仅出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于中东部农村和西部农村。在农村地区进行互联网的建设,无疑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其三,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启动乡镇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实现政务上网后,政府能够更及时、深入地了解到民意。一些矛盾将能得到更有效率的反映,很多问题可以在矛盾激化之前解决,减少冲突。因此,发展农村互联网,对带动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意义非凡。

其四,农村市场将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座“金矿”。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3亿,但是网民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6%,远低于发达国家超过50%的普及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互联网必然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农村不仅拥有数亿有待开发的互联网使用者,还拥有大量的市场空白在等待各互联网公司的开发和网络产品的推广。

其五,农村互联网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发展互联网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娱乐需求,带给农民更多的精神愉悦和心理健康。此外,网络还能使外出务工者随时和家人视频对话,从而获得心理的安慰和疏导,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家庭和谐。

在农村发展互联网的途径

选择适合农村具体情况的互联网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一媒体。

1.鼓励农村网吧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农村网吧的规范化管理。基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现状,网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依然是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农村大规模开设、合法经营网吧,是普及互联网的必由之路。

2.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村居民普及互联网知识。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是什么,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笔者认为,基层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由专人开设定期的普及课程,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事实上,在有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政府牵头,联系相关的企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教育和上网体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3.积极推动“乡乡有网站”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乡乡有网站”工程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多方推动的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重点扶持的大型公益工程,于2007年6月份启动。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都已具备宽带上网的条件。“乡乡有网站”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响应,目前,全国已有1/4的省级行政区签约加入该工程,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村网民从中受益。

总之,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方兴未艾,它将在各个方面给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农村带来空前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自身也将达成新的发展。尽管目前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与城镇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系列报告之“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

②郑素霞:《互联网在中国大陆扩散的区域性差异》,《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③张明新:《我国农村居民的互联网采纳的探索性研究》,《科普研究》,2006年第2期

第3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一、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上网规模分析。

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62亿,从上网学生人数来说,学生网民数量已达到5945万,占总网民比例的35.8%。从青少年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来看,在全国2.16亿学生中网民人数占到26.9%,即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网民。目前中国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18.5%,而总体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才达到12.3%,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整个青少年群体的普及率,更加高于全体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

(二)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应用功能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信息渠道、沟通、娱乐、生活助手。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总体网民网络应用的特点是:3/4的网民使用信息渠道功能,互联网的这一作用已基本普遍实现,沟通和娱乐功能也被普遍应用,但互联网生活助手功能还没有成为网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程度较低。同总体网民相比,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于互联网的娱乐应用明显高于总体网民。对于青少年学生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任何一种其他功能。

二、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失衡现象

(一)地域失衡。

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1.62亿网民中,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城镇网民占到76.9%,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1.6%,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5.1%。从初中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比来看,尽管农村和城镇的初中学生数量相当,但城镇的初中学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两倍;从农村和城镇的小学生来看,城镇小学生的数量仅是农村的1/2,但网民规模则几乎是农村的4倍。青少年学生网民中大多居住在城镇,接近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集中在城市,农村仅占28.3%。

(二)学历失衡。

2007年CNNIC第20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多万,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其次是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共有2000万。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为18.5%,高出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在青少年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学生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则更高,高出总体网民14个百分点,特别是高中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一半(54.2%)。

(三)地点失衡。

网民上网地点是反映我国网民与互联网普及率关系的一大标志。我国网民有37.2%经常上网的地点是网吧,与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国家相比,中国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偏高,而在家庭上网的比例相对较低。2007年CNNIC第20次调查数据显示:48.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经常在网吧上网。

学生受教育年限越高,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也越高,初中生近40%在网吧上网,高中生约为50%,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达到60%左右。

农村由于家庭上网条件的不足,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尤其高,达到60.4%。绝大部分大专及以上院校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的网民一般都是中小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60%左右。

(四)时长失衡。

总的来说,青少年学生上网时数低于总体网民每周18.6小时的时长,为11.6小时。

对于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长,尤其是每周需要上课5天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人群就应该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的人群应该被重点关注和正确引导。18.2%的高中学生网、9.6%的初中学生网民应该受到关注,部分学生网民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

(五)时点失衡。

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从上网时点看,中学生网民与总体网民的上网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别不大,高峰期都是在20点至22点,21点是最高峰,次高峰是上午10点左右。相比较而言,初中生的上网波峰波谷更为明显,更为集中在这两个时间点。

三、解决我国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中失衡现象的对策研究

(一)重点关注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2007年CNNIC第20次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几乎占总体学生网民的一半(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处于“束缚”和“摆脱束缚”的矛盾之中。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要用鼓励的话语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一起上网,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网络活动。

(二)大众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

媒体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教育。2007年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是网络(71%),第二和第三渠道是电视和报纸,分别是60%和55%。然而现在的一些媒体和网络只考虑点击率和经济效益,利用青少年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向学生灌输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这种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这些宣传途径,用来普及互联网知识和宣传正确的互联网使用理念。

(三)积极开展课余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业余生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少年较之以往要更多地受到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每年长达近3个月的寒暑假,也使青少年拥有较长的闲暇时间。为避免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责任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要加大对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当前供青少年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太少。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沉迷网吧,就是因为没地方可去。社会各界应相互配合,多建立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要调动青少年学生参加积极体育、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样的兴趣特长,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此,青少年活动中心应该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减少青少年接触不良文化和从事不良活动的机会。

(四)建设高质量教育网站,占领青少年思想高地。

青少年上网的目的除休闲娱乐外,还有“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等,而青少年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上传或下载”、“网络聊天”等。谁能满足青少年网民的这些需要,谁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谁就会在网络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是,目前国内青少年教育网站大多建成时间短,数据库积累比较单薄,存在网页呆板、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参与,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网站。为此,青少年网站应该针对这些不足,顺应媒介市场受众细分化的趋势,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建设起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网站。

(五)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重要的部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更为重要。网络活动中,青少年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干预的比例很小。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遨游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必须通过沟通加强引导,通过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

四、结语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生活空间,只是一种手段和媒介,它是中性的,要让网络发挥积极的影响,把当前网络教育的危机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就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和利用网络,开发积极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进行管理和限制,对于发挥网络积极的作用应该充满信心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崔连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社会关注,2007,(5):8-9.

[2]李欣.互联网与青少年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07,(6):46-50.

[3]麦克卢汉,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展统计调查报告[EB/OL].[2007-6-30].省略nic.省略/index/0E/00/11/index.htm.

第4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当前,农村居民对于移动端的一些基本的应用,如新闻资讯、小说、微博、购物网站、生活服务网站、软件下载、地图、音乐、视频、图片、博客、游戏、社交等类型的网站,其趣味性、娱乐性逐渐增强,这些都是农村居民经常浏览的对象,还有一些视频、一些娱乐化的八卦信息,其中不乏耸人听闻的谣言等,这些内容极大的吸引了农村居民的关注度。手机娱乐正在侵占农村移动互联网市场。据相关资料统计,手机娱乐用户平均每天除短信电话外使用手机179分钟,其中手机娱乐109分钟。从用户使用率上来看,97.6%的手机网民最近半年使用过手机娱乐类应用。77.8%手机娱乐用户在晚上睡觉前使用手,73.2%手机娱乐用户在家里或宿舍等休息时间使用。可见,手机娱乐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详见、《我国手机媒体涉农传播的困境与对策》,赵晓春、王鲁美、李艳英,新闻界,2014年第9期。)。如果说农村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强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移动应用的娱乐化在农村扩展较快,驱动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

注:本图来源于:《农村互联网应用娱乐化倾向明显 手机上网发展潜力大》,cnnic,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4月28日。从图上可以看出,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了58.2%,即时通信达到了81.2%,通讯和游戏的占比在农村居民的使用率非常高。至于其它的功能,如网上支付、求职、理财、网上银行的使用等功能,占比较低。由此可见,娱乐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目的,多数网民仅仅将游乐和通讯两种应用当成是移动端的主要工具。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娱乐类互联网应用在城镇网民中使用率下滑,而在农村网民中则呈现上升态势。网络的日益完善、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使用率的提升都大大增加了农村网民网上娱乐的频率。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网络视频用户数达1.09亿,年增长率为12%。城镇网民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较2013年则下降了1.1%。网络游戏是城乡网民使用率差距最小的互联网应用。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网络游戏用户数达9637万,较2013年底大幅提升了16.8%。农村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4%,较2013年增加了7.3%。此外,农村网民网络文学用户数达7261万,较2013年底增加了9.7%。城镇网民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年增幅为5.4%,低于农村网民。

这种泛娱乐化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农村商业市场的发展,比如农村电商的开展。农村电商所包含的征信、信息传播、商品推广等内容,基本上都有泛娱乐化的趋势,这似乎是当前媒介传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或者说标配。比如我们观察到,在淘宝上的一些内衣卖家,往往靠展示胸部的方式来促销商品,销售效果非常不错。但是若是将娱乐因素当成是商业的一种唯一有效的因素,这种逻辑恐怕是说不通的,而且也难说有效。

还有一个实际的例子,例如微信,现在很多农村居民都安装了微信,有的村庄甚至组建了一个包含全村人在内的群聊。但是他们群聊中的内容,甚至他们在朋友圈中转发的东西,往往也是一些娱乐八卦、心灵鸡汤、搞笑视频、娱乐段子、甚至一些谣言等,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带来的感官蔓延很快,但是对于一些真正商业化、市场化的应用反而转发的很少,甚至乎绝迹。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下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其实严格意义而言,应该叫做娱乐移动互联网,真正意义上的具备商业形态的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在农村还没有真正的普及。

第5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为了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属性及其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特征,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进行了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2001份,其中手机用户有效问卷为9560份,平板电脑用户有效问卷为2344份。

通过对这些第一手数据的分析,ZDC推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研研究报告》,本报告共包括移动互联网手机用户及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用户两大部分,其中手机部分分为手机终端使用、手机上网、手机软件使用、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支付六部分。平板电脑部分分为平板电脑终端使用、平板电脑上网、平板电脑阅读、平板电脑游戏四大部分。本次的报告为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征及手机终端使用调查报告。

注:由于调研样本主要来源于ZOL网站,可能会对调研结果产生影响。

报告要点

从年龄及地区来看,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男性为主,占比九成以上;25-34岁人群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主力军;广东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最高;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镇。

从职业、学历、收入来看,在校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收入(税前)以2000-5000元为主

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度较高。从性别、年龄及地区来看,男性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34岁以下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较高,城镇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明显高于农村。

从学历与收入来看,学历高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较高,收入与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绝对主流,其中国际品牌手机仍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男性与女性在手机品牌选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手机终端的特征来看,Android系统成为主流选择,1000-2000元价格段机型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八成以上调查者所用手机支持3G。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属性

1、性别结构

·男性调查者占比九成以上

参与本次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男性占比为93.1%,远高于女性移动互联网用户6.9%的比例。这与本次调查的样本来源有直接关系。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来源于科技网站ZOL受众,ZOL网站受众是中国IT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男性为主,因此男性调查者占比较高。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25-34岁人群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主力军

从年龄来看,25-34岁人群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占比47.6%,接近五成。其次为18-24岁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占据25.4%的比例。35-44岁群体占比接近两成。整体来看,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年轻化的特点明显。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

3、区域结构

·广东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最高

从不同地区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广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最集中的地方,占比12.1%。北京与山东用户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7.7%与7.3%。江苏、河南、河北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例分布在5%-6%之间,其他省市自治区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均在5%以下。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所处地区分布

4、居住地属性

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镇

参与本次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90.6%的集中在城镇,来自农村的不足一成。ZDC认为这与城镇、农村不同的互联网水平及移动通信水平有直接关系。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所处居住地属性分布

5、职业结构

·在校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在校学生占比最高,达到15.4%,ZDC认为这与近两年运营商抢滩学生市场,在校园大力推广3G与移动互联网业务有直接关系。其次为企业基层技术及研发人员,占比13.6%。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职业结构

6、学历结构

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

从学历来看,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占比分别为30.9%与39.0%。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用户占比在两成左右。其他学历的用户占比均较低,不足5%。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学历结构

7、收入分布

·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收入(税前)以2000-5000元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收入(税前)以2000-5000元为主,累计占比58.0%。其中月收入为3001-5000元的用户占比较2000-3000元用户占比稍高1.4个百分点。无收入群体占比14.0%,主要以学生为主。

(图) 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入分布

二、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1、整体认知度

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度较高

2009年中国3G牌照的正式拉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序幕。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正在从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期逐步向成长期过渡。ZDC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参与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较高,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调查者占比26.7%,选择对移动互联网比较了解的调查者占比高达47.9%,接近一半。而表示对移动互联网有一点了解和非常不理解的调查者累计占比不足5%。可见,调查者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度较高。

(图) 参与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2、不同性别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男性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

对比男性与女性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可见,男性调查者中,选择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为27.4%,较女性调查者高近10个百分点。女性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一般了解的比例为26.6%,较男性高6.3%。可见,男性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水平高于女性。

(图) 不同性别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3、不同年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34岁以下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较高

对比不同年龄段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可见,在“非常了解”的选项上,25-34岁的调查者选择比例最高,达到30.6%,其次为18岁以下调查者,选择比例为30.3%。其他年龄段调查者选择比例均在25%以下。而在“比较了解”的选项上,18-24岁调查者选择比例 ,达到50.1%。其次为25-34岁调查者,选择比例为48.1%。整体来看,34岁以下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水平较高。

(图) 不同年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4、不同居住地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城镇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明显高于农村

来自城镇的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累计为75.8%,较来自农村的高12.7个百分点。可见,城镇与农村不同的经济发展及互联网、移动通信水平制约着城镇与农村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度水平。

(图) 不同居住地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5、不同学历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学历高的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较高

不同的学历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调查者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达到35.9%,明显高于拥有其他学历的调查者。而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比较了解”的比例为49.8%,略低于本科学历调查者的50.2%。整体来看,学历与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的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水平也越高。

(图) 不同学历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6、不同收入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认知度

收入与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从收入水平来看,除无收入的学生群体外,收入越高的调查者中,选择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越高。月收入(税前)万元以上的调查者中,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非常了解”的比例高达45.3%,明显高于其他收入的调查者。

(图) 不同收入调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三、移动终端使用状况

(一) 移动终端的选择

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绝对主流

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发展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程。从调查者较多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来看,手机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占比79.7%,接近八成。而较多使用平板电脑的调查者占比两成。

(图) 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时,您较多使用哪类移动终端?

1、手机品牌选择

·国际品牌手机仍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

从品牌来看,较多使用手机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调查者中,两成以上选择的诺基亚品牌,占比21.4%。三星与HTC品牌选择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14.2%、12.7%。选择其他品牌的调查者比例均在10%以下。整体来看,国际品牌手机仍为参与调查者的集中选择,前十五品牌中,国际品牌累计占比67.9%。

(图) 您所用的手机是什么品牌?

·男性与女性在手机品牌选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对比男性与女性调查者对手机品牌的选择可见,除诺基亚、三星、HTC三家品牌外,女性调查者中选择苹果的比例为8.2%,较男性高3个百分点。而男性调查者中选择华为、中兴国产品牌的比例则高达13.5%,明显高于女性的6.6%。

表1 男性、女性调查者手机品牌选择对比

排名品牌男性选择比例品牌女性选择比例1诺基亚20.9%诺基亚28.1%2三星14.1%三星15.7%3HTC12.8%HTC12.3%4摩托罗拉8.9%苹果8.2%5华为7.3%摩托罗拉6.5%6中兴6.2%华为4.0%7苹果5.2%索尼移动3.8%8联想4.9%联想3.5%9小米3.5%中兴2.6%10索尼移动2.8%LG1.7% 其他13.4%其他13.6%

2、操作系统选择

·Android系统成为主流选择

与当下手机市场上Android操作系统一家独大格局一致的是,58.2%的调查者表示所用手机支持的是Android系统,占据主流。其次为Symbian系统,占比18.3%。采用Java平台的手机比例为6.1%。苹果iOS与微软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系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5%、4.4%。其他系统机型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

(图) 您所使用的手机支持哪种操作系统?

3、手机价格选择

1000-2000元价格段机型为调查者的集中选择

从价格来看,调查者所用手机的价格集中在1000-2000元,占比44.3%。其次为2001-3000元价格段机型使用者,占比26.2%。千元以下机型使用者比例为14.8%。3000元以上价格段机型使用者比例累计为14.8%。

(图) 您所用的手机价格分布在哪个价格段?

4、3G选择

·八成以上调查者所用手机支持3G

3G网络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从对3G功能的支持来看,较多使用手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手机支持3G功能的比例为81.6%,远高于所用机型不支持3G的用户比例。

(图) 您的手机是否支持3G功能?

正在使用3G业务的用户比例超六成

ZDC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超过八成的较多使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支持3G功能,但正在使用3G业务的用户比例却为65.2%。可见,3G业务的普及还需假以时日,运营商仍需付出努力。

第6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 现状 问题 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种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更高级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出现了。网络经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产业群体。广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构成的产业群体。[1]依艾瑞的观点,网络经济的主要细分行业为: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断地显露出来。

1.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1.1中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应用行业呈快速增长势头。据2011年1月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3.75亿,用户人数年增长9319万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使用率提升至35.1%;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3.53亿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04亿,较2009年底增长3956万。同时,网络新闻,博客,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都有了大幅的扩大。

1.2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持续升高。2010年7月15日,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2011年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

1.3互联网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2009年CNNIC报告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最大,同时,旅游预订、网络炒股、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都不同程度的扩大。2011年1月19日,CNNIC指出,电子商务类互联网应用则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主力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而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也以较高年增长率,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2. 中国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

2.1互联网的资源分布并不均匀,农村和西部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据2009年CNNIC报告显示,各省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8个省和直辖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我国互联网的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从全国消费者比例来看,西部和农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网络经济的农村和西部这两块大市场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

2.2潜在购买力的目标受众面积不大。中国互联网经济存在覆盖面广,但针对性弱的特点。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2]而在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学生,他们消费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网络娱乐、交流沟通领域,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促进商务交易的发展。而电子商务是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的广告宣传没达到理想的投放效果,虽点击率高,但潜在目标受众面积小。

2.3网络经济在技术层面的不安全因素困扰。2011年CNNIC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5.8%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占21.8%。一些网络违法犯罪者,特别是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导致服务被暂时阻断,损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盗窃机密资料,给个人、国家及社会的合法利益造成极大的威胁。[3]这是影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软件阻力,也直接导致了网络消费者对网络经济的不信任。这就需要互联网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来防止这种技术性的网络犯罪,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2.4网络经济在法制层面存在漏洞困扰。由于我国网络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存在诸多法制漏洞,如:虚假、欺诈、违法网络信息;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无照经营店面;博客文章评论中植入的“垃圾广告”;网络版权保护不利;税收征收管理不力;虚拟财产转移及保护缺乏法律保障;网络犯罪。这成为影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软件阻力。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网络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3.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对策

3.1政策层面的发展策略。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获得国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其地位、职能、规范、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及其方法等。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网络经济得以发展的刚性保障,也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另外,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网络基础建设,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基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是发展网络经济的前提和平台。当年美国对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是其网络经济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今天中国的网络基础建设在东西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财力向西部和农村倾斜,加大西部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广度,大力发展高速宽带网,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提高这些地区上网的速度,降低上网费用,使全国形成均衡、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

3.2技术层面的发展策略。国家应加大对信息、网络核心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研发投入已被各国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投入”。而我国是个网络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进口的国家,不能提供国产的网络经济所需

要的关键软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如:计算机布技术中的芯片技术、软件技术中的操作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中的高速传输与交换技术等。而以信息为依托的网络经济对高科技的依赖性更强,这就要求我们尽快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关键性产品,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性。这样可以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的竞争力,提升网络经济产品、服务的价值,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网络产业技术落后,处于世界信息产业较低端的现状。另外,要提高技术防控,有效阻止黑客或病毒的袭击。通过提高技术防控来控制网络犯罪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计算机公司应该积极研发对软件进行保护的技术措施,如给软件加密、电子签名、抵御软件分析;对访问者身份进行鉴别的技术,验证访问者是否合法;对网络实施加设密码等。这样可以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保密,避免一些损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盗窃机密资料等危害个人、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 3法律层面的发展策略。由于网络经济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使我国网络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规范各行业行为,明确其进入、竞争、交易和退出规则,明确信息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使网络经济的运行规范化。网络经济安全体制建设还需对网络基础结构,企业认证标准、商业信用、网络支付、物流配送、交易税收等法律法规加以制定、补充、修改以及完善,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加大对通信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钓鱼网站等非法网站以及不良信息的防范、清查和打击力度,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在健全自身网络经济法规的同时,还应结合国际网络经济法则,一方面为我国网络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普遍适用的网络经济框架,为营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网络经济大环境贡献力量。

3.4国际合作层面的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每个经济体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所以,我国要积极开展多边的交流与合作。分析网络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在政策、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优劣势,既可以找出一些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方法,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注意国际网络经济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展商务交流与合作,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网路经济,必须融合到国际合作的大潮中,同时也要立足中国国情,综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科研水平以及人口素质结构等现实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经济发展道路,为世界经济交流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朝民主编.网络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第一版.

[2]CNNIC《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第7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农村 互联网金融 竞争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首先,我国农村的人口覆盖率高,遍及范围广,尤其是在广大乡镇地区,有着广大的市场消费人群。其次,鉴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低,传统金融网点在农村开发建设的成本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差。而互联网金融开放、便捷的特点打破了地域的禁锢,尤其现阶段农村的互联网普及范围广,移动互联产业发达,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开发成本大大降低。最后,城镇化背景下普惠金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策对“三农”工作的支持间接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的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劣势weaknesses

1.互联网金融产品进入我国农村的时间较短,农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农村金融行业的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人才欠缺是应对农村利率市场化的短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镇银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尚未完全成熟。

2.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多重威胁。首先,短期内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其次,农村的高收入、高风险型贷款业务比重提高,以及利率的不稳定性势必加大农村银行的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等信用风险;再次,受到贷款利率提高的影响,农村银行同时埋下潜在的道德风险。最后,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不成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能力减弱。

3.农村金融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差,存在“重贷轻管”思想。目前,农村金融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简单、松散,缺乏有效监督和激励并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农村信贷人员对风险认识不足、工作疲于应付、合规意识淡薄及贷后管理意识不到位,并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思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频频发生。虽然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贷后检查程序,但是由于人力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的不足,一些要求和规定并没有得到信贷人员的践行。首先,对于检查的结论过于笼统和流于形式。通常采用一般、良好等评价来对检查做出定论,没有详细的呈现出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其次,检查的流程是比较格式化的,而不是针对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检查。再次,有相当一部分互联网金融分支机构在进行贷后检查之前,就要求借款人在检查表中盖上印章,没有将贷款人的真实意见体现出来,也无法反映出贷后检查的真实性。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利率市场化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银行产品创造了外部支持条件;有利于农村地区货币和债券业务的开发与推广,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为农村地区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结算清算等中间业务提供平台。

(四)挑战threats

1.信贷不良率上升,流动性风险逐渐增大。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信贷不良率上升,流动性风险逐步增大。鉴于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农村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根据风险评估系统提前预计风险,也就无法提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导致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2.农村各大银行争相上升存款利率,存放款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为了避免原来储户的流失,同时稳定其原有的存款规模,农村各大银行纷纷上升存款利率。因此加热了银行间竞争的激烈性,利率风险加大;此外,存款的增加进一步加重放贷压力,盲目扩张规模不利于银行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的竞争战略

(一)调整优化农村客户和业务结构

适当降低农村大型客户占比,大力拓展农村中小型客户,形成平衡兼顾的客户结构。调整农村信贷结构,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展零贷业务,提升农村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货的比重;调整资产结构通过大力发展资金交易业务,提升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存生息资产中的比重;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调整负债结构,加强主动负债拓展,积极促进负债结构多元化。

(二)积极打造特色农村金融产品,推进专业化经营战略

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大力促进议价能力高的零贷业务发展,减少议价能力低的批发信贷业务比重,针对细分的零贷业务,抓紧立足“三农”的特征与优势,拓展农民消费金融、农村房地产金融、农业小微企业金融等,在三农专业领域积极打造特色金融产品。在投资银行、结算托管、代客理财等业务领域形成专业化经营,争取将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在生息资产中得中从现阶段的10%至20%提高至30%~40%,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聚焦小微、立足村镇、本地发展

面对利息市场化的浪潮,互联网金融应积极利用网点资源,各个网点应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加强与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合作,将农村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核心客户,针对农村的市场特征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市场面临风险与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加强农村信贷贷前控制

贷前控制是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及贷款金额与期限等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防范风险的第一关。贷前控制的目的是真实了解农村客户的真实情况,强化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审慎地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确保资金安全。贷前控制中涉及的信息不仅要来源于申请人,还应从其他途径,如与相关的管理部门、金融部门、财税部门、供应商、用户等处获取。

(二)确立风险底线,加强贷后管理

互联网金融应确立风险底线,加强底线思维。加强贷后管理,旨在将发放贷款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底线理念的指导之下,应该不断寻求完善贷后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对农村客户进行常规的维护与审查工作、建立一体化的风险防范、预警、报告和处理体系等。通过确立风险底线,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体制,对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规定,并且以严格的制度来降低农村贷款发放的风险性。

(三)全方位塑造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控能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全员型控制系统,尤其要动员大量服务于农村基层一线岗位的信贷工作人员,通过建立可行性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管理。同时,各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避免超越内部监控系统之外。其次,风险监控要贯穿信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贷前控制、贷中审批以及贷后检查,构建完整的信贷营运循环。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12.

第8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一、我国手机上网普及率明显偏低

CNNIC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以此计算,手机上网普及率为总人口的11.7%。而美国PEW的调研报告显示,美国有超过一半的民众(56%)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占比达到32%。由此可见,美国手机上网普及率明显高于我国。

二、我国手机网民以中低收入者为主

中国手机网民中低收入群体占很大比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手机网民占比最大。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手机网民中高收入群体占比最大,年薪10万美元以上的手机网民占比达22%。不难看出,美国的有钱人更钟爱手机上网。

在美国,手机上网资费过高是低收入人群较少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手机网民集中于低学历和农村群体,而这部分人群刚好是收入较低人群。

第9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

网民规模突破5.38亿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

《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cnidp.cn)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与整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稳步增长相比,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在视频网站、运营商等多方积极推动下,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与此同时,手机微博延续201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手机微博用户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微博自身的即时性和自媒体优势,用户体验较好,流失率较低;另一方面,手机微博客户端功能不断增强也提升了手机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和使用体验。

IPv6地址数大幅增长进入全球排名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