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

第1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存放、传输和处理。系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被黑客入侵、被各种病毒感染等,导致系统拒绝或中断服务,破坏了系统的有效性。1.系统入侵攻击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破坏系统的有效性,使系统无法进行正常的操作和使用,危害范围广,危害后果极为严重。其中最让人防不胜防的就是黑客入侵,黑客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修改网页、非法进入主机、窃取信息等相关危害活动,世界上不少大公司都深受其害。黑客入侵成为电子商务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安全威胁。2.病毒感染病毒是一种可以干扰和妨碍甚至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具有感染性的一段程序。病毒通过感染某个程序而进入一个系统,一旦执行这个已感染的程序就会感染系统中其他部分或全部的可执行文件从而给企业和客户造成巨大损失。它们主要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所以网上银行、网络支付就成为病毒攻击的主要目标,这就使得大型企业、重点行业的病毒传播和攻击增多。3.拒绝服务攻击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攻击,是通过过量使用资源而使其他合法用户无法访问系统,从而导致系统瘫痪或明显降低系统的性能的一种手段。它通过一些非法用户向网络或主机发送大量非法或无效的请求,使其消耗可用资源却无法继续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常见的拒绝服务攻击方法有:SYNflood、ICMPflood、UDPflood、Ddos等。拒绝服务攻击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又一重要威胁[3]。

二、电子商务中合同法律问题

电子合同是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的合同,与传统的合同在形式上和法律效果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由电子合同所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电子合同中的数字签名,若数字签名被恶意复制和仿照,产生的合同纠纷解决起来就会很复杂。又如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或网络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出现错误而产生的合同,它的法律效力如何进行界定,最终产生的违约责任又如何划分等。

三、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利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系统采取的主要安全技术手段之一,是实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有力手段,它可以在一种开放的、具有不安全因素的环境中保证通信及存储数据的安全。它采用数学方法对原始的信息进行伪装,使得加密后在网络上公开传输的内容对于局外人是不能明白信息的真正含义,而局内人利用掌握的密钥,通过解密过程得到原始数据,从而解读伪装信息的真实含义。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入侵者窃取机密信息,使信息泄露、篡改或被破坏。2.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是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确认身份的一种重要技术。数字签名是指对附加在信息单元上的一些数据进行密码转换,它是利用公钥加密技术来验证网上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它可以提供数据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保密性以及交易者身份的确定。当文件的制造者在电子文件上签订一个可靠的、不可伪造,不可抵赖的数字签名,那么这个数字签名是具有法律效力。签名者一旦签名便需要对自己的签名负责,接受者通过验证签名来确认信息来源正确,内容完整可靠。目前,数字签名技术已经给人们如何共享和处理网络信息产生巨大影响。3.身份认证技术[4]身份认证技术是为了解决交易中双方不能直接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这一问题而产生的解决方法,目的是为了证实被认证对象是否属实和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验证被认证对象的属性来达到确认被认证对象是否真实有效。被认证对象的属性可以是口令、问题解答或者像指纹、声音等生理特征。身份认证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交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认证方法有口令和个人识别PIN、个人令牌、生物统计方法、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身份认证等。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执法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有效地进行,仅仅依靠安全技术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从技术角度防范,还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去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建立适合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规范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现实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资金安全、税收等问题,同时对破坏电子商务合法交易的行为进行立法严惩,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四、结语

第2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一 引言

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人的通讯联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便捷迅速。作为国际信息社会的象征,互联网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产物,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基础上的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网络以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结合而成的集合体,在功能上,它集电话系统、邮政服务、购物中心、新闻媒体、信息集散地等系统功能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传播媒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跨国贸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众多的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商业前景,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访问网址去获取国外的商业信息,网上销售将成为与传统销售渠道并存的另一渠道,我们将进入一个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时代。根据最新估算,到2000年互联网将有6,000万私人用户,最迟到2007年,所有购货合同的7.5%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交易额可达6,000亿美元。

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引入国际合同领域,给传统国际合同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是否可以用传统的国际合同法规则来调整网络空间?本文试从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法律选择、争议的解决方式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挑战与冲击。

二 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

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和消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民法上,合同是产生债的主要原因,是民事流转最普遍的手段。国际合同则是国际私法上债的重要依据,在国际民事流转中占有重要地位。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无论在大陆法或英美法国家,合同仅在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达到一致时方能成立。在传统的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一般是面对面地提出要约和作出承诺,或者通过电话、电报、电传以及信件方式进行。互联网合同则不然,它是通过传递电子数据的方式来完成要约和承诺的,即合同的要约和承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合同的签订过程几乎在计算机的操作下完成。例如采用EDI交易,交易各方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将订约的意思表示传递给对方,而EDI具有自动审单功能,EDI交易的全过程甚至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计算机自动读取数据内容并自动对电子数据文件进行回覆。那么,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文件是否可以视为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计算机程序是由人编制的,当事人通过互联网订立合同时,都预先设置好计算机自动回应程序。计算机的信息自动交流和处理都是遵从当事人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而作出的反应。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正是通过其编制或认可的程序而得到反映。所以,通过互联网订立的合同和人与人之间直接信息交流订立的合同一样是合同当事人的合意。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1条第1款规定:

就合同订立而言,除非当事人各方另有协议,一项要约及对要约的承诺均可以采用数据电文的手段表示。如使用了一项数据电文来订立合同,则不得仅仅以使用了数据电文而否认该合同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

《新加坡电子贸易法》第6条规定:“不得仅仅因为一个信息采用了电子记录的形式就否认其效力、有效性、强制性。”可见,互联网合同是成立的。

在传统的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签订,互联网合同则不然,它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方法签订,也完全可以储存在磁盘或其他接收者选择的非纸质媒介上,是一种“无纸合同”(paperless contract)。这种“无纸合同”是否符合目前国内、国际贸易中签订合同的书面要求呢?

此外,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传统的合同成立都要求当事人签字或盖章,防止合同内容被纂改和伪造,以保证合同内容和对方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性。在互联网合同中,人们不可能通过电子方式亲笔签名或盖章,它只需要每一方当事人采用电子密码签名即可,即当事人用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是一种经过加密的信息来确认交易对象的方法。随著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这种签名方式在国际商务实践中将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采用,法律对电子密码签名的认可和规范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互联网合同中的法律选择

自从十六世纪杜摩兰(Dumoulin,1500-66)提出“当事人意思自治”主张后,意思自治原则目前已成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根据该原则,合同当事人有权在订立合同时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选择支配合同的法律,而且合同条款也是由当事人协商约定的。法律选择必须是明示的,即通过在合同中载明支配合同的准据法,或必须从合同条款和案件事实中明显看出这种选择,如《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适用法律公约》第7条规定:

销售合同受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支配。当事人的选择协议必须是明示的,或者从合同的规定和当事人的行为整体来看可以明显地推断出来。

一般说来,选择的法律将适用於合同,但是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也有被强行法或“直接适用的法”排除适用的可能。在合同中既无明示选择条款又不能推定所选择的法律时,通常的做法便是以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为准据法,并用特征性履行的方法来确定最密切联系地。

在国际互联网上,特别是在网上消费交易中,要求当事人在每笔交易中都就合同条款达成协议是不现实的,供货商通常都预先在网上制订好格式合同,利用其较为有利的经济地位制订有利於己而不利於对方的条款,如免责条款、法律选择条款、法院管辖地条款、仲裁条款,对合同上的风险及负担作不合理的分配。在“click-wrap”合同中,消费者只要点击(click)“接受”或“拒绝”键,就决定了该合同是否成立,而消费者只能表示全部同意或不同意。各国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经营者通过网上格式合同免除或限制自己责任采取规范限制的态度,如德国1976年颁布的《一般合同条款法》和英国1977年的《不公平合同条款法》等。但对於国际供货合同,有些强行法并不一定适用。一项国际供货合同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一种货物买卖合同,转移对货物的占有关系或对货物的所有权;二、缔约双方的营业地或住所地位於不同主权国家;三、合同具有跨国因素。通过互联网订立的供货合同很容易满足这些条件而成为国际供货合同,使有些强行法如《不公平合同条款法》对消费者保护的规定得不到适用,因而即使假设英国法院判定《不公平合同条款法》适用於某一涉外合同,但采用互联网订立供货合同的外国销售商并不受其约束。例如,一位美国葡萄酒销售商建立一网址,并用标准格式合同载明无管辖权条款,但声明发生的所有争议适用纽约州法。一位英国消费者因饮用该葡萄酒得病,他认为根据英国1977年《不公平合同条款法》,供货商并不能免除其责任。这是一项强行法,但它并不适用於阻止销售商主张免除责任,因该合同是国际供货合同。这样便会导致供货商利用其格式合同中的法律选择条款选择於己有利的法律而规避法律,这是一个有待各国共同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果当事人采用互联网签订仲裁协议是否符合《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即1958年《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的“书面协议”要求?而且《纽约公约》要求仲裁协议需要双方当事人的签字,网上仲裁协议中双方当事人的电子签名效力如何认定?

四 互联网合同争议的解决

甲 法院管辖

在国际私法中,各国对合同争议的管辖依据的规定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地域为依据:合同诉讼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法律事实,总是与某国的管辖权具有空间上的关联,这种空间关联就成为该国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如当事人住所、合同签订地和履行地、合同标的所在地等。

2、以当事人的国籍为基础:它是属人管辖原则在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问题上的体现,侧重於诉讼当事人的国籍。由於国籍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各国都不愿放弃属人管辖原则。法国和其他仿效法国法的国家主要以属人管辖原则作为确定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依据。

3、当事人意思自治: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管辖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把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某国法院审理,该国法院便可行使管辖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规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二是被告接受管辖。一国法院对接受管辖的被告享有管辖权,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原则。

从上可见,当事人的住所、合同签订地与履行地、国籍、意思均可成为某国法院对涉外案件的管辖依据。而且,特定法院的管辖区域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物理空间。互联网使网络空间(cyberspace)成为客观存在,而网络空间本身无任何边界,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系统,无法分割成诸多领域。要在一种性质不同的空间中划定界限,这是传统司法管辖权规则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合同纠纷是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者之间产生的,如果当事人否定法院的管辖权,法院的管辖权就有被架空的可能。当多数网络空间的参与者都不将争议诉诸法院,法院的管辖权便不存在。因而,互联网进入国际合同领域,使传统的司法管辖权基础发生动摇。

乙 网上仲裁与仲裁地的确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可用它签订仲裁协议,也可用於仲裁程序。当前,网上交易正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作为网上交易产物的网上仲裁因其速度快、效益高、费用低的特点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网上仲裁”是指通过互联网联络进行仲裁审理的程序,不需要仲裁员亲自到某个地点会合,也不需争议各方到某个地点进行协商。但要确定仲裁地是个问题。假设人们指定由三名分别位於巴黎、伦敦、柏林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这时以首席仲裁员的从业地来确定仲裁地只能作为一种辅的方法,且该方法赋予首席仲裁员太重要的地位。相反,或许更为现实的是对於独任仲裁员审理的案件,以其从业地为准来确定仲裁地。但该仲裁员可能是位环球职业仲裁者,在不同地方从业,因此这也不是令人信服的确定仲裁地的方法。这样便会导致仲裁地空缺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仲裁庭和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准据法不能包含实际仲裁所需的全部规则,根据国际私法的理论,仲裁地法将作为第二位的准据法,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组成和仲裁程序。而且要确定甚么法院有权干预仲裁、有权执行或拒绝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就必须确定仲裁地。如果双方当事人未选定仲裁地或仲裁地不能确定,将无法确认何国法院对案件行使管辖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乃至争议就得不到解决。

五 从法理学角度认识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发展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突破了传统交易模式的限制,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冲击著传统的交易规则。但交易模式的变革推动交易规则的演进,这几乎是法律发展史上的永恒规律。

从法律上讲,电子商务中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关交易信息的沟通本身就是一份合同的缔结过程,信息本身就构成了合同的内容。信息传递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合同的成立与执行。因此,保证交易主体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与通过传真、邮件等纸质媒介一样可靠,是保证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

由於互联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是一个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大市场,防止公民逃避本国司法控制的法律机制将在互联网上大打折扣。有鉴於此,许多国际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对国内法改革,以使电子形式的合同成为法定的合同形式。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於1996年12月制订了统一通用的规则,即《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一个范本。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如新加坡)都颁布了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

六 结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新媒介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法律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著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采用互联网签订合同进行国际商业交往必将成为国际潮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经济交往将更加频繁,我国的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互联网的全球信息网络作用。

对於日益发展的国际电子商务,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纸质书面合同形式的概念。组织和加强对外贸商务人员的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学会在网上交易中游泳,采用互联网与外商签订合同。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现任总裁普雷斯托维茨(Clyde V. Prestowitz)告诫生产商和贸易商:“不学会在网上游泳,你将会被竞争大潮所淹没。”其次,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或制订新的调控电子商务的法律,完善我国的有关立法,培养一种健全的法制环境。我们应该根据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对原有的法律体系不断地加以完善改进。这主要包括:一是对现有的法律进行扩大或限制性解释以适应现实需要;二是增添新的法律规定;三是取消或废止已经不适应现实的旧法律规定。我国不妨借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制订一部吸收世界先进立法经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贸易法。可喜的是,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合同法》在这方面已有所涉及,该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承认电子合同的形式和效力,但对电子签名未作规定。在以后修订合同法时,应肯定电子签名同书面签名具有同等的效力和执行力。

第3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关键词: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电子合同监管

一、电子合同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合同得以出现,其虽然也通过电子脉冲来传递信息,但是却不在以一张纸为原始的凭据,而只是一组电子信息。电子合同,又称电子商务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以及世界各国颁布的电子交易法,同时结合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电子合同可以界定为:电子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电子合同是以电子的方式订立的合同,其主要是指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通过数据电文、电子邮件等形式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电子协议[1].电子合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电子合同这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双方或者是多方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当事人之间以电子的方式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这种合同是合同的电子化,是合同的新形式。根据《电子商务示范法》中有关规定,电子合同是以财产性为目的协议,该示范法列举了大量商业性质的关系。[2]

2、电子合同交易主体的虚拟化和广泛化。电子合同订立的整个过程所采用的是电子形式,通过电子邮件、EDI等方式进行电子合同的谈判、签订及履行等。这种合同方式大大的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电子合同的交易主体可以是地球村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及其相关组织,这种交易方式当然需要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建立信用制度,让交易的相对人在交易前知道对方的资信状况[3],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用权益必将成为一种无形的财产。

3、电子合同具有技术化、标准化的特点。电子合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他有别与传统的合同订立方式,电子合同的整个交易过程都需要一系列的国际国内技术标准予以规范,如: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这些具体的标准是电子合同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关的技术与标准电子合同是无法实现和存在的。

4、电子合同订立的电子化。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的订立需要有要约和承诺这两个过程,电子合同同样也需要具备这些要件。传统的合同的要约和承诺采用的方式不同于电子合同,电子合同中的要约和承诺均可以用电子的形式完成,它主要输入相关的信息符合预先设定的程序,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做出相应的意思表示。

5、电子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电子化。意思表示的电子化,是指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电子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方式是通过电子化形式实现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中将电子化的意思表示称之为“数据电文”。

二、电子合同订立与成立

电子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做出意思表示并达成合意的行为和过程。任何一个合同的签订都需要当事人双方进行一次或者是多次的协商、谈判,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合同即可成立。电子合同的成立是指当事人之间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意见。电子合同作为合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成立与传统的合同一样,同样需要具备相关的要素和条件。世界各国的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大都减少不必要的限制,这种做法是适应和鼓励交易行为,增进社会财富的需要,所以说在电子合同的成立上,只要当事人之间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意见即可成立。关于合同中的主要条款,现行的立法是很宽泛的,我国的《合同法》第12条做了列举性的规定,但是该列举性规定是指一般条款。笔者认为,就合同的主要本质而言,在合同主要条款方面如果当事人有约定,要以双方约定为主要条款,如果没有约定的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的予以确定合同主要条款。

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订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电子合同的成立需要具备相应的要件。首先,订约人的主体是双方或者是多方当事人,合同的主体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他们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4]其次,订约当事人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成立的根本标志在于合同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最后,合同的成立应该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合同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一)要约和要约邀请

要约是指缔约一方以缔结合同为目的而向对方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关于要约的形式,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1条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协议,合同要约及承诺均可以通过电子意思表示的手段来表示,并不得仅仅以使用电子意思表示为理由否认该合同的有效性或者是可执行性。要约的形式,即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要约通常都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一项要约要发生法律效力,则必须具备特定的有效要件:1、要约是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做出的意思表示。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4、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和完整。5、要约必须送达受要约人。[5]

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从事电子交易的商家在互联网上广告的行为到底应该视为要约还是要约邀请?[6]在该问题上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要约邀请,他们认为这些广告是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要约,因为这些广告所包含的内容是具体确定的,其包括了价格、规格、数量等完整的交易信息。笔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是新型的商业活动形式,但是其与传统商业活动的区别只是使用的中介媒介不同,其法律特征应当是相同的。因此,就该问体的区分仞然要回到《合同法》中去解决。根据法律的规定,判断网络广告是否属于要约邀请的标准是:1、意思表示的内容是否具体确定,2、其发出人是否有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的意图。

要约一旦做出就不能随意撤销或者是撤回,否则要约人必须承担违约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由于电子交易均采取电子方式进行,要约的内容均表现为数字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往往要约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按下确认键的同时对方计算机几乎同步收到要约的内容,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交易中的时间和地点观念,为了明确电子交易中何谓要约的到达标准,《合同法》第16条第2款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7]

(二)承诺

承诺,又称之为接盘或接受,是指受要约人做出的,对要约的内容表示同意并愿意与要约人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我国的《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否构成承诺需具备以下几个要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做出。2、承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3、承诺的内容不能对要约的内容做出实质性的变更。4、承诺应在要约有效期间内做出。要约没有规定承诺期限的,若要约以对话方式做出的,承诺应当即时做出,要约以非对话方式做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承诺,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承诺。根据《合同法》第27条的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达到要约人之前或者是承诺通知同时达到要约人。”因此,承诺的撤回通知必须在承诺生效之前达到要约人,或者是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撤回才能生效。如果承诺通知已经生效,合同已经成立,受要约人当然不能在撤回承诺。对承诺的撤回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反对者认为电子商务具有传递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要约或者承诺生效后,可能自动引发计算机做出相关的指令,这样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赞同承诺撤回的学者则认为不管电子传输速度有多快,总是有时间间隔的,而且也存在网络故障、信箱拥挤、计算机病毒等突发性事件的存在,似的要约、承诺不可能及时到达。笔者认为,撤回承诺同要约的撤销同样重要,这种民事权利不能剥夺,否则会破坏我国《合同法》的体系与精神。

三、电子合同成立时间与地点

电子合同成立时间,是指电子合同开始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电子合同的成立时间就是电子合同的生效时间,合同成立的时间是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一般认为收件人收到数据电文的时间即为到达生效的时间。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5条和我国的《合同法》第16条的规定基本相同。[8]如收件人为接收数据电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统,该数据系统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收到时间。如收件人没有指定某一特定信息系统的,则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对于什么是“进入”,笔者认为,一项数据电文进入某一信息系统,其时间应是在该信息系统内可投入处理的时间,而不管收件人是否检查或者是否阅读传送的信息内容。

认定发送和接收电子合同的时间对于判断交易成立和生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合同法》对此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根据《合同法》和民事法律关系基本原理和电子合同的实际情况,认定发送和接收电子通讯时间的默认规则为,在双方没有相反约定的情况下,某个电子信息进入某个输送人无法控制的信息系统就视为该信息已经被发送,如果信息先后进入了多个信息系统,则信息发送的时间以最先进入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在发送到接收人的计算机系统,那么该信息被发送的时间就是先进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的时间。[9]在判断信息接收时间方面,如果电子信息的接收人指定了一个信息接收系统,则电子信息进入该系统的时间即为信息接收的时间。

电子合同的成立地点,是指电子合同成立的地方。确定电子合同成立的地点涉及到发生合同纠纷后由那地、那级法院管辖及其适用法律问题。我国《合同法》第34条规定,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采用电子意思表示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要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要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我国立法对电子意思表示采取的是“到达主义”,所以规定以收到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其原因是考虑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特殊性问题。我国《合同法》第34条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因为电子交易中收件人接收或者检索数据电文的信息系统经常与收件人不在同一管辖区内,上述规定确保了收件人与视为收件地点的所在地有着某种合理的联系,可以说我国《合同法》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电子商务不同于普遍交易的特殊性。

四、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

电子合同成立是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的结果,在传统的合同订立过程中,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来确定双方的意思表示。我国的《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形式订立合同,自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名或者加盖公章时合同成立。”当事人的签字或者盖章,意味着自然人或者法人在合同书上签名或者是加盖公章合同才发生法律效力。在电子商务合同中,要在这种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践中用何种技术来解决签名和盖章问题是电子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关键。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授权使用数字签名的国家,他规定了用密码组成的数字与传统的签字具有同等的效力[10].从技术的角度而言,电子签名主要是指通过一种特定的技术方案来赋予当事人一个特定的电子密码,确保该密码能够证明当事人身份的作用,而同时确保发件人发出的资料内容不被篡改的安全保障措施。电子签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技术的手段对数据电文的发件人身份做出确认及保证传送的文件内容没有被篡改,以及解决事后发件人否认已经发送或者是收到资料等问题。[11]因此,验证解密得到的结果与经过计算后的结果必然不同,从而保证了电子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12].

电子认证与电子签名一样都是电子商务中的安全保障机制,是由特定的机构提供的,对电子签名及其签署者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服务。电子认证,是指由特定的第三方机构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签名及其所做的电子签名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电子认证主要应用于电子交易的信用安全方面,保障开放性网络环境中交易人的真实与可靠。电子认证是确定某个人的身份信息或者是特定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修改或者替换。[13]电子认证即可以在当事人相互之间进行,也可以由第三方来做出鉴别。电子商务活动常常是跨国境的,各个参与方就需要有不同的国家的认证机构对各自的身份进行认证,并向电子商务活动的相对方发放认证证书,这在实践中就需各国相互承认对方国家认证机构发放的电子认证证书的效力。

在认证机构的设立上,必须强调认证机构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数字服务,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财产提供担保,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他必须是保持中立,并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电子认证机构一般不得直接和客户进行商业交易,也不能在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活动中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而只能通过公正的交易信息促成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它必须能被当事人接受,也就是说,它应当在社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并足以使人们在网络交易中愿意接受其认证服务。当事人对电子认证机构的接受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在网络交易中默示承认或者是基于成文法律的要求。另外,电子认证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认证机构应当是一种类似于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公用事业,其营业的宗旨应该是提供公正、安全的交易的环境,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合同交易,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电子合同生效

电子合同的成立只是意味着当事人之间已经就合同内容达成了意思表示一致,但合同能否产生法律效力,是否受法律保护还需要看他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即合同是否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电子合同的成立并不等于电子合同的生效,电子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虽然我国的《合同法》没有对合同的生效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电子合同是一种典型的民事法律关系。我国的《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这些条件是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有的电子合同还需具备特殊要件,如有些特殊的电子合同还需到有关部门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后才能生效。电子合同的生效需具备以下几个法定要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要件在学理上又被称为有行为能力原则或主体合格原则。[14]行为人必须具备正确理解自己行为性质和后果,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

(二)电子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利用资讯处理系统或者电脑而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电子意思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与电话、电报、电传、传真、电邮、EDI、因特网数据等,具体通过封闭型的EDI网络,局域网与因特网连接开放型的因特网或传统的电信进行电子交易信息的传输。

(三)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指电子合同的内容合法。合同有效不仅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在合同的内容上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在我在我国,凡属于严重违反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的合同,应当认定其无效。

(四)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无法确认电子合同的形式属于那一种类型,尽管电子合同与传统上面合同有着许多差别,但是在形式要件方面不能阻挡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立法已经在形式方面为合同的无纸化打开了绿灯。法律对数据电文合同应给予书面合同的地位,无论意思表示方式是采用电子的,光学的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新方式,一旦满足了功能上的要求,就应等同与法律上的“书面合同”文件,承认其效力。[15]

六、电子合同监管

网上广告、网上购物、网上合同、网上支付等新型网络交易活动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市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电子合同进行监督管理责无旁贷,该项职能是由法律所赋予的。[16]工商部门对电子合同监管能促进网络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安全性、经济性,能有效的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能减少合同争议和违法合同,提高合同的履约率,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合同监管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子合同的实体法和监管的程序法等立法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对电子合同的监管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是无法开展的。二是相关的技术与配套工程没有确立,从而无法保证电子合同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电子合同交易的开展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市场主体制度的认证,电子合同效力、电子合同交易的安全性与真实性问题,电子证据、电子合同争议的管辖权等等。目前的立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电子合同的交易和监管力度。三是现有的工商登记制度无法对网络交易主体进行监管,没有统一的认证机构。四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执法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基层工商机关自动化办公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有待加强。执法人员对网络交易行为不了解,不能快速的对网络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从而影响了电子合同监管的力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电子合同的监管是对电子合同交易的整个过程的监管,从电子合同要约,电子合同的订立、电子合同的交付、电子合同的签证、电子合同争议的处理等。[17]笔者认为根据等同法则电子合同具有书面合同的形式与性质,现阶段我们不能用原有的方法来对电子合同进行监管。电子合同的监管是对签约前、签约过程以及签约后电子合同的履行等监管。电子合同签约前的阶段主要是对买卖信息的检索,对整个交易行为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就需要政府和只能部门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应该对网络市场予以规范和管理,为电子合同的广泛使用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公正性,促进网络交易行为,提高履约率。[18]

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对电子合同的监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电子合同监管平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按照所辖区域设立电子合同监管平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对所辖区域的经济主体经济情况对公众公开,以备市场相对人进行查询和了解。这种信息包括对企业的信用、资金、企业产品质量,有无违规经营等一切公众资料,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没经权利人同意的不能公开。二、对电子合同的监管应该是对电子合同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审查。纠正电子合同中违法行为,查处利用电子合同进行违法交易的行为,以及违约的处罚。三是完善我国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电子合同依法履行的监管工作,促进电子合同交易的成功率。四是建立电子合同签证网。电子合同签证是对合同签证的延伸,电子合同签证网的建立能有效的弥补书面签证的缺陷,减少人力、物力和才力方面的支出,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建立网上电子合同监管投诉中心,及时反映合同监管中的问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六是加强电子合同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体制,维护市场经济的安全。七是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电子合同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涉及的知识面广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八是加强对工商部门职能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子合同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宣传力度。面对新的挑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认真的研习新《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熟悉电子信息技术,切实有效的对电子合同实施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lectronic Contract Trade

Abstract: E-commerce is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of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ith its distinct way of being made, e-contract challenges the transition on paper terms of law, technology, supervision and so on. E-contract is the foundation and hard core of e-commerce. The legal problems in e-contract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e-transition. So,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to accelerate the step of law making on e-commerce, make up the mechanistic of e-contract supervision, and complete the legal system of e-contract transition.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has made researching and statement on the legal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e-contract, and also has made a proposal on the law making and supervision of e-contract.

Key words: electronic contract; electronic signature; electronic attesting; electronic contract supervision

注 释:

1、齐爱民、万暄、张素华著:《电子合同的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齐爱民、万暄、张素华著:《电子合同的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3、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年第1期。

4、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5、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135页

6、张楚著:《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7、蒋坡:《论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和基本架构》,《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2期。

8、于静:《电子合同若干法律问题初探》,《政法论坛》1999年第6期。

9、郑成思、薛虹:《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核心法律问题》,《知识产权》2000年第5期。

10、邱永红、魏丽:《国际贸易中应用EDI的法律问题新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1998年第2期

11、蒋坡:《论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和基本架构》,《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2期。

12、唐春林、王颖、郭敏之著:《电子商务基础》,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13、刘满达:《数字签名的法律思考》,《法学》2000年第12期。

14、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15、蒋坡:《论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和基本架构》,《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2期。

16、吴怀福、张士茂:《电子商务中电子合同监管问题初探》,《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第4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关键词:法律事务;管理信息;设计

1.引言

油田企业法律事务处担负着油田合同管理、公司事务、风险管理、纠纷诉讼、普法宣传的工作职能,伴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下属经营机构数量和经营范围也日趋扩张,企业面临的法律事务正急剧增加,企业法律风险的级数递增。据统计,法律风险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最大风险,这也对加强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为更好的防范法律风险,做到法律事务工作的法律化、规范化、高效化,以实现企业法律事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规范化管理,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各油田都开展了或正在开展法律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要做好油田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首要任务是将法律事务管理流程转化成信息化流程,做好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2.建设目标和内容

2.1建设目标

通过法律事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动法律事务和管理流程再造,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体系化、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化、纠纷管理实时化、合同管理流程化、实现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共享,提高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2.2建设内容

(1)法律事务信息网

主要包括重大决策法律审核、规章制度审核、法律风险管理、公司事务管理、授权委托管理、纠纷诉讼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普法教育、法务资源、信息公告功能等10个模块开发/新增合同管理。

(2)基于OA的法律事务审核

基于OA系统实现重大决策法律审核、规章制度审核、授权委托管理、公司事务管理、纠纷诉讼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需要法律审核的事项。

(3)合同管理

实现油田企业机关和二级单位的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的全过程管理。

3.技术方案

3.1主要功能模块

目标系统所有数据来自基础数据,从源头采集、数据审核、自动,确保数据的统一、共享、同步。满足油田人员管理规范操作、信息联动、透明高效,使决策更加科学准确。建设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采集体系、存储体系、服务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以此实现对相关应用系统的全面支持。

(1)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对数据的关联关系分析,实现各类数据的齐全、规范采集。需要开发相应的采集软件、形成数据产生、采集、审核、应用职责明确的数据采集管理机制。

(2)数据存储体系。将信息技术和专业应用有机结合,完成存储体系数据模型标准建设。

(3)数据服务体系。形成支持专业应用的数据专题和支持机制,实现油田数据资产的综合信息查询和对专业应用的数据支持。在平台中封装业务模型和用户管理,确保支持专业应用到位、授权机制灵活。

(4)基础保障体系。基于现有网络、安全、设备、标准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安全防御系统。配备高性能的防火墙和入侵防护系统,建立保障数据安全的备份系统,在线备份数据。同时,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共享应用安全机制。

3.2技术方案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采用分层设计原则,其设计和实现力求整体性、组件化、规范化,以降低自身的功能耦合度以及与应用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扩展性,为系统的后续发展和支持异构应用系统的奠定坚实基础。系统主要包括外观层、业务层、数据层构架,外观引擎、作业调度引擎、工作流引擎、报表引擎,可共享的基础功能组件,以及系统支持工具等。

图3-1系统架构图

数据层:采用基于IBitas模型的数据访问方式,进一步进行功能性封装,提高易用性,可管理性,通过数据模型实现对应用系统数据库的管理;

业务层:业务层不具体确定应用服务器的选型,而是基于开源的Spring框架进行设计、开发,实现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承载与执行;

外观层:通过预制的交互模版,为应用开发人员提供快速的应用交互开发支持。

3.3关键技术

(1)工作流管理

油田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流程化实现采用工作流平台,其独立的流程引擎驱动事务处理,将事务处理和流程在物理上分开,而在逻辑上又可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流程在初期设定完成后,其运转主要由流程引擎来完成,减少用户对流程的干预,使用户更加的关注于事务的处理,保证流程的正常运转。

合同业务办理将各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将工作从一个传递者自动或干预的方式传递给另一工作者,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将计划、执行、控制和监控和谐的统一起来,实现企业内部端到端的办公。主要优势和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流程可视化定制;

* 批量审批;

* 待办提醒;

* 运行在流程运行中撤回、改派;

* 支持任务接到前、后两种状态的委托办理;

* 办理过程跟踪;

* 流程可管理,管理员可以对流程执行挂起、恢复、删除等操作。

(2)电子签章

油田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信息系统采取加密措施是尤为重要,电子签章技术藉由加密技术及公私金钥之技术架构,以确认数字信息传递者之身份真实性及数字文件之真正性,并附加高精度的显示及打印效果。主要能实现如下功能和性能:

* 易用性:使用电子签章通过简单的选择操作进行,简单方便。

* 广泛适用性:可保护多种类型的电子文件。

* 安全性:使用安全散列算法(SHA-1)、三重DES加密算法以及PKI框架(Public Key Interface)的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的绑定。

* 可审计性:可通过签名者身份、签署日期和时间、签署历史纪录等追溯文档的用印和修改过程,数字签章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章条例(草案)设计实现,提供可信的法律依据,协助司法实现。

* 便携性:电子文档一经签署和盖章,签章即和文档绑定在一起,并可安全地进行传输。

* 开放性:系统完全兼容国际标准(x509,PKCS)证书格式,可以直接融入国家及国际组织的PKI体系。

4.结束语

通过油田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使得油田企业原先垂直型的层状结构中加入了网状信息流和工作流。这种管理结构的改变,并不削弱管理的权威性。相反,它可以进一步增强层状结构的权威,而且扩大了决策基础,促进决策科学化。 通过“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四化过程,实现了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管理、依法维权、服务把关、防范 风险”。该系统在中石化部分油田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晋伟.SOA架构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第5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消费者 权益保护

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网络只是改变了个人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方式和环境,而没有根本改变对消费者的定义及法律适用。然而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开放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相对于传统商业中的消费者,其经济上的弱者地位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严峻。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消费者知情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消费者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真实、充分、准确、适当信息的权利。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等”。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在虚拟空间交易,缺少触摸的直观感觉。因此,就产生了如何保证消费者能充分获得信息并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2)消费者隐私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消费者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往往被要求提供详细的个人资料、通讯方式、个人消费习惯和偏好,甚至包括信用卡号及密码。几乎所有的电商网站在设计上都设定了如果不输这些信息,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交易。实际中,经营者往往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商业活动。更有甚者,一些无法继续经营的网站就是靠出卖客户信息来维系网站生存,从而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3)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有关于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即获得进行商品公平交易的条件。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只能依据网上提供的商品信息进行判断,这些信息是由经营者单方提供的,因此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公平交易权受损。

二、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法律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 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10 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此外,第19 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2)《民法通则》。民法主要是确认消费者的主体资格,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民法理论中的合同和侵权理论在消费者保护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常常是消费者维权的法理依据;民法确定的损害赔偿原则和民事责任对于消费者获得赔偿奠定了基础。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法律和法规

(1)《行政法》该法体现了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纵向关系的法律,它是规范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法律。其中有很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2)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对于消费者的行政保护,在中国更多的是行政或地方政府颁布的适用于本行业、本部门或本地区的法规,这些法规往往对于实际纠纷的解决更有针对性,常常是具体的法律依据。

三、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确立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保护消费者原则。由于电子商务的基本特性,使得在传统交易中本已处于劣势的消费者群体,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几率大幅提高。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一市场背后的基石一一消费者以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失去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市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无前景可言。因此,在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中,首先应该确立保护消费者原则。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法律生命之所在。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开放;二是要与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手段、技术标准相兼容。由于电子商务立法与网络技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电子商务立法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根据技术的发展调整技术标准,否则将很难解决新问题和新的矛盾。

(3)行业自律原则。互联网行业专业性强,各种监管部门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风暴时常常规制乏力,外部监控尤其是各种法律法规更是很难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同步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倡导行业自律,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而且在互联网行业内部也可以形成专业技术监督与技术发展携手并进的监督体系。

(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1)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消费者权利范围。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核心,确立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保护的首要问题,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九项基本权利,但是面对日益丰富的消费类型,消费者在消费中受到侵害的权利类型也越来越多。因此,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加条款,明确规定增加消费者的隐私权和后悔权。

(2)完善其他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投诉问题按其性质主要集中于质量、营销合同、价格三个方面,故此我国对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立法还应从完善质量方面、完善营销合同法与完善新型消费领域的法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保护遇到的问题,既不是现行消费者保护法能涵盖的问题,也不是制定一部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法就能完全应对的问题。因此,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地设计有效的制度规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整个电子商务法制环境的改善,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一、我国合同法的基本概况研究

我国合同法的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由最初八十年代的《经济合同法》施行至今,在其完善程度和法律效益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改观,完成了由探索性逐渐向实用性法律的转变。合同法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合同法的制定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出了贡献。我国合同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具有长效性。合同法是通过立法者结合时代经济发展情况反复推敲而制定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被淘汰。合同法颁布至今已经历了十年之久,事实证明合同法是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势的。合同法的长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中的分期付款、按揭交易和融资租赁等行为提供了保障。

我国合同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如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合同的主体就是当事人,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体经营户、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的经济组织之间签订合同后,都成为经济合同的当事人。合同法通过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合理保护。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受到合同的保护。合同法进一步规定了各当事人应当严格履行合同规则,明确表示任何单位、个体不得扰乱正常经济秩序,违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合同的制定使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合作趋于明朗化和简单化。合同严格规定了当事人的权利及义务,并使双方互相监督。一般来说,当事人在签署合同之前,会根据市场形势做好调查和预算,并按照双方意愿达成一致,这样有效节省了中间的劳动耗费。由此可见,经济合同是减少企业经济核算的有效措施。

二、合同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合同法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的时代,合同法为加强各个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保障。我国合同法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立法和经济执法的需要,这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合同法是现阶段调控我国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法律工具。合同法的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

我国合同法涵盖范围广泛,其内容的制定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法律等。合同法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运用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相互结合,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同步进行。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建设阶段,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合同法已经成为现阶段调整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

合同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我国原有的合同法对合同成立的要件规定过死,对合同无效的规定过于宽泛。从而使合同的无效性增加。现行的合同法根据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制定,秉承鼓励交易进行的原则,对合同的具体条款做出改进。其经济合同必需双方当事人同意,对没有严格遵守合同相关事宜的按照违约处理。并进一步通过法律的约束加大对违约的当事人进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使合同的有效性增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布之前,由《经济合同法》和《涉外经济合同法》所共同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形式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对合同订立、变更形式做出过规定,明确当事人订立、变更合同的协议及债权人发出的订立、变更合同的通知。然而这些是与经济的便捷、高效发展趋势相违背的。伴随着通信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经济合作形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合同法此时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多种经济合作形式的局面而放宽合同形式。现行的合同法中规定,口头及其他形式的合同同样具有法律效应。书面的合同也不仅仅局限于通过纸张来签署合同,包括了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放宽合同形式,对数据电文法律效力的明确规定将为我国日后的经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现行合同法对合同条款的格式和解释进行了更为规范化的管理,避免了以往条款性合同中出现的保护一方利益的现象,而是进一步增加了合同拟定方应尽的义务和消费者的应得权益款项。新合同法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为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消除了一些弊端。可见,在新合同法中,格式合同的提供方与非提供方的权利趋向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合同法终止了履行权、代位权、撤销权,用以降低经济合同中的误解和增加公平力度,从而保障当事人双方以及债权人等利益不受侵犯。

三、合同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合同法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其完善和发展也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我国的合同法先后经历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使得各国之间贸易交流的自由程度增大。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随之而来也产生巨大的挑战。届时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性法律的约束,熟练运用合同法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和为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益,切实做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工作。

针对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我国现行的合同法是《涉外经济合同法》的发展与完善。《涉外经济合同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显示出其弊端,由于我国在当时对外贸易的管制严格,拥有出口权的企业为数不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陆续出现了大量拥有出口权的企业。此时《涉外经济合同法》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而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是立法机构通过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展望,对《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进一步改进。合同法克服了原有法律在管理对内及对外贸易上存在的矛盾和局限性,主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管制,在推动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实现对外贸易的规范化管理。新合同法的诞生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促进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共同发展。

合同法推动了对外贸易中制度的发展,明确了对外贸易中的直接和间接的定义及权利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外贸企业的制度。这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保障了公共和国家利益。

四、我国合同法的完善与发展

我国合同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成功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缔约和合同时代,以至于从前的合同法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现状了。最初阶段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各个方面虽然进行了改进,但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使得合同法在变更和解除和无效合同范围的规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局限性。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大降低了合同的有效性,从而使经济效益达不到满足。存在着不利于社会财富增长、财产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不善于保护第三方利益和难以顾全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弊端。统一的合同法的制定对以上各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目前,我国的合同法已经日渐趋于完善,新的经济形势对合同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现行的合同法严格限制了无效合同的范围,国家积极对破坏正常公共秩序和环境的合同条款加以严格限制,降低了合同的非法性。合同法对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作了严格的规定。合同法是经济活动中的个体经营者、经济组织等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的协议,具有诚实守信、平等自愿的原则。合同法规定了合同一经签署,具有法律效益,双方当事人必须履行各自义务并不能损害第三方利益,不得违背合同。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只有在其中一方严重违背了合同规定,并触犯了法律规定条款范畴,另一方才有权利解除合同。与此同时,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都应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来解决。违约方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此来减免双方当事人所承受的损失,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了合同的有效性。同时,合同法对可撤销合同的性质和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尽可能通过合同条款的变更保持合同的效力,使交易能够进行。当事人双方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和浪费。

第7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从政策层面看电子商务的特点

1.电子商务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概念

一般而言,基于全球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是超越国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带给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进入全球市场。这样,就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创造出大量的“网络”商人;也能够使拥有一网计算机和信用卡的消费者成为“全球”消费者。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和生产周期、简化定单程序、降低库存,而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将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传统交易中的进口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将变得毫无意义。交易的低成本和进入的低门槛,使得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拥有了参与电子商务的均等机会(就此意义讲,发展电子商务是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较有效的工具),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和改善了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竞争结构,使得经济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电子商务国际性的特点,要求其交易规则和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应尽可能地一致,理想的情况是绝对的相同。这正是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制定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发达国家力争谋求制定规则的主导权,以体现本国的利益。对我国来说,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同时,把握其国际性的特点,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关键。从我国的现状看,存在着与国际市场隔离的两大因素:一是电子支付系统的国际非通用性;二是大多数网络用户的语言障碍。

2.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远比网上购物宽泛

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远远超过通常的网上购物的概念。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企业对消费者(BtoC)的商务活动,也包括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内部(BtoB)的商务活动。一般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视同网上购物

其一,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往往是过去商务关系和商务活动的延续,而这一商务关系是构筑在高信任度和商务合同基础上的。

其二,企业对企业的大宗交易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并通过供应链的集中、采购的自动实现、配送系统的高效率而得以实现。

这一特点反映在政策层面意味着两点涵义:一是如果只认识到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就可能囿于现行政策、制度、配套系统的不完善,因为企业和消费者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认知、认同阶段,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在政策环境存在明显缺陷的条件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会受到较大的制约。二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抵消制度缺陷的制约影响,这样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同时,通过发展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就此意义上说,似乎存在着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的先后逻辑,当然也不能僵化地、绝对地分阶段发展电子商务,只是发展的重点要有所侧重。

一系列新的政策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建立在新介质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引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问题,主要集中在安全性、隐私权、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用等方面,同时也对税收、国家的权力、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其商业活动的监督、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问题的引出,主要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如下特点而引发的:一是,互联网已消除了传统的物理国界的概念;二是,交易过程十分迅速、便捷;三是,电子合同和文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进行修改、复制和删除。

对我国而言,电子商务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的一致性和制度框架的设计问题。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交易过程的全链条中过去适用于传统交易方式的法律、制度均提出了挑战,何况我国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行政分权的明显残留物,导致了难以形成一个跨部门的、一致性的政策框架。

电子商务引出的政策问题包括:

税收和关税问题。虽然电子商务的出现,不能改变原有的课税和关税原则,但必须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税收、关税征稽系统和制度。

相关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用;传统交易方式中具有法律效用的原始合同、签名等如何在电子介质中应用;纠纷出现后电子形态的证据如何被法庭所接受,等。

安全问题。主要有:交易主体的身份识别;交易过程的商业秘密;电子通讯的安全,特别是未经授权的中途拦截和篡改;交易和其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等。

如果不采用有效的加密技术电子交易是极不安全的。企业和消费者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其交易行为才可能实现,而相互信任的基础是交易过程的安全保证、保密(对消费者而言是其信用卡详细信息的保密,以免被他人盗用)、受法律保护,而这些只能通过政府颁布安全标准、建立安全制度和安全系统才能实现。否则,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度制约。

电子支付系统的建立和协调。

消费者权益以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未经许可采集、分析、使用个人信息变得十分容易,从而存在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潜在风险,为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知识产权的保护。

电子商务活动的真实统计以及政府的宏观管理。

从全球情况看,电子商务的发展普遍快于政府政策、标准、法律的建立、修改和完善。就我国而言,虽然电子商务仍处在导入期的初始阶段,但由于法律法规缺陷较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提出电子商务引出的政策层面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只有等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完善以后才能发展电子商务,而是面对能够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生事物,如何适时、合理地制定、完善、修正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尽快消除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瓶颈,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政府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作用是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一是建设快捷、价廉的物理通信通道——互联网;二是构建适宜电子商务成长和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软环境,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如电子货币、银行电子支付系统的建设。

当前急需要的政策选择是:

第一,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生产、金融、税务、物流、贸易、法律等众多政策问题,建议指定并授权国家经贸委为协调机构,并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政策框架,并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有重点地制定操作层面的政策、标准、法律法规。

第二,重点制定安全性标准和安全性法规,同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要作出相应的

第8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业技术;工业设计;工业成本控制

一、电子信息工业+工业的应用特点

第一,它涵盖了许多新的模型,这些模型反映了Internet和工业应用的集成。10个新案例涉及智能生产过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平台、协同制造和协作创新平台、B2B行业电子商务、智能产品开发工具、智能产品等集成模型,由生产过程智能、大规模定制、云制造平台、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平台、B2B电子商务、智能产品开发工具、智能产品等。

第二,该技术和电子信息工业,积极转变生产方式。以及产品形态,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升、转型升级,以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对工业企业的深度服务,体现了我国电子信息工业与工业应用融合的双向融合和多元化形式。其次,它涵盖了广泛的行业,反映了电子信息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对行业的广泛影响。十大创新案例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等主要行业,表明电子信息工业+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第三,整合效益显著,体现了“电子信息工业产业应用”的积极作用,电子信息工业+工业的实践经验反映了“电子信息工业”在促进工业企业降低创新成本、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服务型制造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和多样化的第四阶段,体现了“双创”体育发展成果。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第四,与大数据的结合优化工业发展,随着大数据移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多。各企业的快速发展,使用不同类型的智能终端,进行移动业务的推广,加速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为了向客户提供更稳定,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证计量监管信息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人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效益,需要加强对计量监管的工作。任何行业的数据都是作为对一些行业的了解进行推动作用。人们希望使用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造成了大量的新产品。用传统的软件工具来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足够大的数据的集合。它是指超越传统数据库系统的数据量大,而且变化非常快的海量数据结构不能满足现有的数据库架构。同时,大数据是指传统技术、软硬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感知、获取、管理和服务的数据采集。大数据是时展的新成就,我们希望让大数据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需要用新的技术来管理和分析。

二、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应用场景

(一)面向工业现场的生产过程优化

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平台可以有效地采集和收集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数据、工艺参数、质量检验数据、物料配送数据、进度管理数据等,实现在制造过程、生产过程等特定场景下的优化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进行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能耗管理。在生产过程场景中,通过平台对生产计划、物料管理和企业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生产计划、进度、物料和人员管理的准确性。质量管理的情况下,根据行业数据和产品测试“人机环材料法”和其他相关工艺数据分析,构建数字孪生,及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设备的预知维护。在能耗管理现场,通过对现场能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合理规划设备、生产线和现场能效,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减排。

(二)面向企业运营的管理决策优化

电子信息工业技术可以对工业产业进行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控制集成、企业决策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方案,业界电子信息工业平台的实时跟踪现场物料消耗,存货组合安排精确采摘供应商,实现零库存管理,降低库存成本,促进了管理绩效分析、供应链集成和生产调度、实时优化、先进控制和控制回路闭环管理,实现了财务的日常清关。在企业决策管理方案中,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平台通过对企业内部数据的综合感知和综合分析,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智能决策。

(三)面向社会化生产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

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平台使制造商和外部客户的需求,创新资源,产能的全面对接,并行组织,促进和协调优化的设计,制造,供货和服务部门。具体场景包括协同制造、制造能力交易和定制。在协同制造情景下,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不同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业务系统,实现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实施,大大缩短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成本的周期。在制造能力交易场景中,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平台打开免费制造能力,实现制造能力在线租赁和利益分配。

(四)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优化

基于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的产品设计、生产、操作和服务数据集成,实现设计过程中的可制造性预测和使用过程中的健康管理。目前,具体场景主要包括产品可追溯性、产品/设备远程预测维护、产品设计反馈优化等。产品可追溯性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工业平台的各类工业信息技术识别的记录生产,物流,服务等方式,形成了全面的产品简介,提供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的支持。在产品设计反馈优化场景中,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平台可以将产品运行和用户行为数据反馈到设计制造阶段,从而改进设计方案,加快创新迭代。优化设计模型、参数和制造工艺,通过迭代改进发动机的设计和性能。

(五)加强工业节能

近年来,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约40%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行业的节能技术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保证了产品更好的发展。目前,许多工业行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生产技术达到了节能的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目前市场经济中,节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工业行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节能技术发展不完善,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想要更好的提高节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在不断的提高节能技术发展的同时,需要对国家绿色科技进行更多的扶持,就目前市场应用的节能技术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降低产业耗能,同时保证一切发展与国际水平持平。

(六)对工业设计阶段进行动态管理

设计阶段需要设计人员结合标准和实际要求对造价进行控制,在确保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工业总投资中的工业设计费用会对工业成本控制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做好工业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人员不能以重施工、轻设计的理念进行工业设计,而应该对影响工业成本控制的所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确保施工和维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有关单位具有良好的合同意识,掌握相关法律,根据双方的需求完善合同内容。在合同完成后,需要签订合同的双方按照合同内容进行工作,整个过程具有法律效益。在履行合同时需要加强对各单位的监督,保证施工的顺利。在签订合同时,务必要经过深思熟虑,深入了解合同上的条款内容,尽量收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相关法律资料,并按照资料提出索赔方案,以此来避免反赔事件的发生。

第9篇: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益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