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第1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一般说,家庭教育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指吃、穿、住、用等;二是精神环境,指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固然优越的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有利的,但对其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精神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看到,有些家庭虽然物质条件十分优越,但并不幸福,而且子女常常没出息;而有些家庭虽然物质条件并不富裕,但子女照样成才。究其原因,可用四个字来回答:家风不同!

何谓家风呢?家风,是指家庭中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相似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人格模式、言行表现的总称。社会上称之为“家庭文化”,心理学上称为“精神风貌”。它是家庭成员文化修养、人际关系、人格情操等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走亲访友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家庭生活清贫,但精神富有;摆设不多,却井然有序;人际关系,和睦亲密;为人处事,文明礼貌。而有的家庭生活富裕,但精神空虚;用品豪华,却杂乱无章;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紧张;言谈举止,轻浮庸俗。

家风虽是无形、潜在的,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自动“调节器”,更是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家风端正的家庭,其子女成才率高,犯罪率低。家风还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即凡是在家风良好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他们容易成为合格的家长;反之,则后果堪忧!

要形成一种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是教子的先决条件。按照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进行。就家庭生活而言,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包括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关怀,家庭成员的互相关心、民主平等的关系、文明礼貌的风气、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等。这些都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动力。

第2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贫困地区 方式方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农村的基础教育也不甘落后,充分发挥了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而且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累累的硕果。然而,社会、学校、家庭这三大教育阵地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家庭教育却远不如城区,而且与城区差距会越拉越大,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形势极不协调。特别是一些较穷的地区,家庭教育更是苍白。

一、基本情况

笔者就农村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家长自行来学校了解孩子的表现、学习情况、讨论教育方法等真是鲜见。有的请了再请,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不来。每学期的家长会到会率都不超过60—70%(有的还是由爷爷、,奶奶等代替)。

此外,笔者就自己所带的班的58位同学又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没对孩子尽任何教育义务(除了交学费)。家长不在家家长在家由外婆或奶奶看管独立生活其他与孩子沟通、谈心教育方法不好很忙,来不及教育17765716家长在家的共30家,占全班的55.9%;家长在家的有28家,占全班的 44.1%;在家的却又忙于自己的事占了22%;教育方法不当的,甚至手口皆用的又占了12.1%;能与孩子谈心、交流的仅占了8.9%。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二、分析原因

造成家庭教育这现状的原因是错综交错的,有来自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调皮、厌学等问题……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与家长息息相关。1.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58位同学的家长的知识水平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家长的知识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亲0242860母亲0362020从上表得知,家长的知识水平虽然已脱盲,但仍不乐观,高中毕业的母亲仅仅2位,只占了3.4%,而小学毕业的却占了大部分。这知识水平的缺陷,一方面,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能和无奈;另一方面,导致家长自身的观念的陈旧、阅历的浅薄、目光的短浅……

2.家长认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的家长已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但在农村有些家长的认识仍存在的偏离。认识:(1)认为读书没意思。因为①反正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又何必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②老百姓没靠山,即使考上了大学,工作也难找;③即使有了工作,工资也很可怜,还不如趁早学手艺或做生意。(2)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老师的事,跟自己无关。自己任务就是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3.实际问题

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过得无忧无虑,农村中还有不少家庭为温饱到处奔波,于是不得不放下孩子,寻找出路。

三、具体措施

笔者在实践工作的做法为: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认识与转换教师的角色,变老师为家长相结合。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其认识,并非易事,需要全方位积极参与、配合。笔者建议学校要定期的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的地请专家给家长上课,给家长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其认识。同时班主任要做好积极的配合,务必请家长按时参加。

此外,班主任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笔者的做法为:多与家长“沟通”。沟通的方式:家长会、家访、借住现代通讯、书信等。沟通的要求做到:(1)真诚。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只要做到诚心诚意,很快会找到共同的话题,达到预期的目的;(2)耐心。人是各种各样的,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有时与家长的沟通不仅会白费口舌,而且难免会碰钉。但是千万别灰心丧气;(3)抓住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光临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决不犹豫。

2.转换角色

家长(父母)没在家的孩子或家长忙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会变的孤僻、寂廖,有的会变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等。不管哪种,我们都要给予“爱”。特别对于前一种。笔者认为班主任就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变老师为母亲,给孩子以于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歌德,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把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只是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孩子得不到,学习也不会有所成效,而在这方面,歌德的母亲却给予了充分的弥补,她安慰、保护并鼓励歌德,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歌德后来说:“母亲从来不象父亲那样指责我,她总是给我以信心和勇气,母亲的一句话,比起哲学家上百句议论在我心灵中所起的作用都大。”歌德的母亲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母亲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

此外,我们还要象母亲一样,对孩子能宽容的尽量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一味苛求孩子什么,结果可能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原因是他的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的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他小学毕业。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老师才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他成了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科学家。由此而知,爱是教育的条件。

不过,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对那些够嚣张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老大”,就用另一爱——父爱给于教育,并向其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督促其做到,逐步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家庭,让我们携起手,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M] .2006.

第3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孩子是家庭的基本成员,他们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几乎要在家庭中度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家庭对孩子不仅有抚养义务,而且确确实实地构成了陶冶孩子情操、品德、性格、理想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担负着帮助未成年家庭成员接受文化生活知识、培养道德品质、熟悉行为规范、巩固和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职责。”①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第一个教育过程。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首先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水平。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为是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青少年家庭关系和睦、早期家庭教育良好,对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品德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如果对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就会对青少年以后的教育和成长带来许多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自己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趣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自尊、自信、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父母担负着教育好下一代,提高下一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全面而且深远而持久。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它同时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型。由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所决定,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一场悄悄的革命。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旧更替,不仅构成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价值支撑。”②综上可知,家庭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外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也从未中断过并在这里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我们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养轻教

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停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即有的家长特别注重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培养。一些家长特别宠爱孩子,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少的家长有这样一种共识:我们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能让孩子受一点苦。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缺失。在一个班级中,基本不可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用品、日常的开销来判断学生的家庭条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极富裕和极贫困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对孩子的日常开销吝啬,无论那是有用还是无用的。“我家孩子用的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进我最大的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家长注重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条件或生活,而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

2、重智轻德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加注重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的学习即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普遍生存理念,社会压力不断地加大,越开越多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将来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就要有好成绩、好学历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家长这种普遍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上出现的偏差,只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成才”之前“成人”的教育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更多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孩子的学习过程。家庭教育在诚信、友爱、尊重、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这种轻视个体品德能力培养的失衡很可能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

3、重言轻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并讲究“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家长教孩子一套自己做另一套。只是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不重视。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品德教育经常停留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要去学邻居某某,简直就是坏孩子”等言语层面的说教,却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家长本身自己不干家务活、无所事事,偏偏要孩子做个勤奋文明的人,或者是一边搓着麻将,一边叫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孩子最好的学习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熏陶,学习了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

4、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尚未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不能保持一致或者具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冲突。妈妈说的与老师教的和孩子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会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解决的对策

1、把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投资的确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为子女将来的学业奠定基础,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子女的培养,必须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成人与成才,做人与做学问,孰先孰后,孰重孰轻,是毋庸置疑的。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的根本,智力的高低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深度,但道德品质的好坏则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除了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一件这样或那样的合乎伦理的事,这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当今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关系着家庭的文明更关系这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家长要遵循子女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做起,特别要注意保护并培养子女青少年时期那种同情心、正义感、荣誉感等道德情感,同时从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开始,或者同时并进,互相促进,逐渐培养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向,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家庭与学校结合、沟通的现状,以及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第一,学校及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采用书面的或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第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长要主动到学校或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和要求。及时参加家长会、接待好教师的家访等。家长要主动地经常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与老师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尽量和学校保持一致。第三,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教育子女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的教育活动或实践,使子女得到良好的锻炼。

3、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是家庭主导者,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因此家长素质高低制约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家长的以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对孩子品德形成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比较重视对子女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另外由于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此父母的语言举止、待人处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孝敬长辈、节俭、勤奋、正直等,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家风是家庭精神文化的一个层面。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所产生的家庭文化,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在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家庭有着自身优秀的家风,这构成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良好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严以治家、节俭持家、济贫睦邻等。严以治家体现在家庭长辈避免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娇宠子女,不能一味迁就孩子的错误,要严爱相济、恩威并施。因此,处于新时代的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把建构良好的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重点,让孩子生活在愉悦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第4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1.1显性教育力缺失和偏离

显性教育力,主要指长辈、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的能力,包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1.1.1教养方式和方法偏颇

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一般呈现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养一般采取放养式,任由孩子自然发展,不注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另一种主流的教育方式便是“棍棒教育”。农村家长普遍认同不打不成才。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子女出现过失或错误,家长不懂得如何理解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较为普遍地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家庭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力,反而产生了偏离,形成教育的负作用力。

1.1.2交流沟通力低下

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之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直接导致这类家庭亲子沟通的减少,客观上使家长的沟通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对于流动儿童或随迁儿童而言,尽管他们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几乎是从早到晚在外工作,工作量大,生活压力大,回到家里几乎没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大部分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1.2隐性教育力的缺失

1.2.1身教的影响力缺失

天才儿童卡尔•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应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素质就是反应父母素质的一面镜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大都没能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少农村父母在孩子面前有酗酒、赌博、不务正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父母身上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得到继承和放大,从而导致子女走上歧途。

1.2.2梦想力缺失

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会敢于做梦,敢于接受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农村家长个人的思想相对闭塞,大多数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读书少,这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永远都走不出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命运。农村父母大多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不敢去拥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就是天方夜谭。作为父母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去追逐梦想的能力,安于现状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孩子又何来勇气与激情去大胆做梦,为了梦想去拼搏、努力奋斗呢?

1.2.3学习力缺失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迅速地发展,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那就必须将上进心和学习转化成一种本能。农村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去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甚至有很多家长沉溺于赌博中,不愿意也完全没有意识去学习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久之,学习力便会越来越低下。

1.3物质环境推动力缺失

人是环境的产物,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农村家庭里的图书量少得可怜,几乎是空白的,其他的文化摆设,例如字画、文房四宝等这些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富裕,但家里一片狼藉,更谈不上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推动力就显得非常苍白。

2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归因分析

2.1农村生活传统中教育意识和观念的先天性不足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形成家庭教育力的前提性因素。受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多数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所负有的不可替代的责任,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把孩子“教育成人”自然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因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一种“养教失衡”的状态。这直接导致父母先天性缺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能力。

2.2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

通常来说,家长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质量是成正比的。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掌握的科学教育理念与知识就越多,更加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就越有利于帮助家长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就越强。这也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子女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文化知识,没有能力很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力的缺失。

2.3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家长必须为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奔波,根本没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力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开展自我学习或者参加家长培训班来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力。也没有多余的金钱来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家长不能给子女购买必要的课外书籍来满足孩子对课外知识的需求与渴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4农村家庭结构不利于教育力发挥

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以大家庭的模式生活,例如同宗家庭、主干家庭等。在这些大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由于祖父母过于疼爱孩子,直接导致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力受阻。同时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很多进城务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子女的祖父母、其他亲戚,或者父母单方一个人来抚育,甚至有些把子女单独留在农村,这都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在这些特殊家庭里,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教育主体缺失,也有些祖父母教育力匮乏,对孩子没有基本的管教能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力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教育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2.5社会转型导致农村家庭教育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的教育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效果与作用。父母观念、观点不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就会出现父母双方教育力相互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不仅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同的教育力会相互抵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了积极的作用,相反有的孩子会在两种相对的教育力的作用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不同地位群体之间通过长期的权力关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分配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分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也不同。农村家长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处于社会底层,因而他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与机会都比较少,缺少足够的资源与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教育力。

2.6农村社区文化的稀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相对狭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农村家长由于农村枯燥、单一的文化环境,其娱乐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农村家长的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视、打牌,那么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有些家长喜欢打牌,其子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迷恋上赌博,同时由于父母喜欢打牌,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影响自己打牌,就让孩子没有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或者上网。

3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的策略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首先得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与素质,也需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家庭教育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真正地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为农村孩子创造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

3.1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农村家长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双重不足,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文化涵养。家长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都会得到改进。家长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教育孩子,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为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子女各方面健康发展。

3.2学校加强指导,增进家校联系

孩子的教育只有学校与家庭良好合作,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与责任,并向家长宣传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学校和老师应定期和家长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而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遇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可以和学校、老师共同探讨。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力的重要性,并在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家庭教育力。

3.3加大农村资源投入,增强物质推动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加大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要为农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外在环境、物质推动力的不足。当地政府可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满足孩子对课外书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轻农村父母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另外,农村不像城市里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供父母选择,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和学校共同开办各类免费兴趣班,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弥补父母在这方面教育能力的不足。

3.4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的外部文化氛围

第5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对策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指苏北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他人抚养教育的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对其进行的知识学习、生活技能及品德认知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范围越来越广,不少苏北农村家庭的家长们选择去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造成社会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苏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现状令人担忧。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独立性提高。

相对受尽长辈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说,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关爱导致产生孤独感,影响交际。

由于缺失父母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缺乏沟通使留守儿童不合群,出现交流障碍,严重者出现自闭症。大量负面情绪袭来使留守儿童对社会产生厌烦心理,情绪波动严重,性格上出现不良特质。孩子因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儿童就会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励、引导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缺乏正确引导,价值观扭曲。

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的亏欠,会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出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现象。这样一种补偿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价值观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亏欠用以物质补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享乐主义人生观,出现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由于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孩子没有是非判别能力,分不清好人坏人界线,孩子的价值观会和社会发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识过强会引发独断主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4.缺乏沟通,心理发展不健康。

苏北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爷爷奶奶照看,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质都跟不上社会时代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学性管理。临时监护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甚至想不到自己一个小举动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烦恼得不到倾诉,只能埋在心里,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易产生内向、胆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点,亦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有的采取上网、偷盗等不良行为发泄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攻击和倾向。

5.缺少父母监管,留守儿童学习发展不全面。

由于父母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有的留守儿童具备某些天赋,却因得不到重视培养,而被埋没荒废;有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人管教辅导,成绩始终上不去,变得不务正业,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走上辍学之路;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有的父母进城务工看到当代大学生“毕业则失业”的现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他们将消极、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子女厌学情绪。

6.农村安全隐患的威胁。

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不尽职,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保护,安全隐患堪忧。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太弱,被拐卖、被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的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对留守儿童是一种极大威胁,对留守儿童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苏北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产生强烈冲击。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1)苏北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缺失现象归根究底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积极的宏观指导作用,积极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幅度,使农民不出家乡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的关键所在。

(2)政府应从户籍制度限制着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免除一定的学杂费用。各地政府应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实施优惠,使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而且有助于稳定社会、团结民族。

(2)举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会。由于缺失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不良现象,因此,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既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3)定期安排家长教师交流会。学校应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间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学校应展开“手拉手”活动,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平等相处,使之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3.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

(1)社会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讲是一个大家庭、大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整治社区环境,营造良好互助和谐氛围,让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邻里之间应对留守儿童轮流进行照看、关爱、教育,让独孤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正常的关爱,受到公平对待。

(3)社会成员可自发组织以帮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留守儿童送关爱、送温暖。

4.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孩子未来的成长。

(1)家长可就近务工,既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孩子对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校近况,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观。

(2)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不少家长以物质弥补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会使孩子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与精神关爱是任何形式都弥补不了的,父母应转变观念,尽量挤出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满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需要。

5.留守儿童自身应转换观念。

(1)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自卑。留守儿童应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如学会向他人求助,向家长、老师、同学、临时监护人或者邻居倾诉,寻求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理解父母,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参考文献:

[1]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1,08:20.

[2]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

[3]朱建峰、袁桂婷.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危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

第6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即初中生所具有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态度。由于成长阶段和社会身份的差异,初中生与小学生、高中生或大学生等社会群体相比,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因而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育对策的提出和构建必须从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初中生自身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出发,从而增强培育的针对性。

一、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作为一个初中生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等等。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却是普遍较弱,做事不认真,社会公德及纪律意识低下,个人意识强烈,一副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

二、初中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1.社会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地腐蚀着初中生的心灵。初中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出身在富裕家庭的学生情况尤其如此,影响所及,也使其他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2.学校方面

现在的中学教育多数还是应试教育,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考试压力大,在教育过程中大部分老师没能做到有意识地渗透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教育落实不到位。

3.家庭方面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家长给孩子渗透的更多的是读书为了以后能找份好工作,能有高工资,能不看人脸色等等。导致孩子从小没有肩负起国家兴亡的使命感,而也正是缺乏这一使命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就退缩。另外,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视为珍宝,不敢打不敢骂,甚至孩子犯错误了毫不悔改地将责任推卸于父母和老师,而父母还不进行教育,更甚者还有点头认错的。

三、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1.构建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借助多种多样的载体,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师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操中包含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首先,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德育工作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从精神层面引领学生。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自主管理能力和对班级发展作贡献的奉献精神等层面来激励学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班纪班规的遵守层面。其次,进行校园中营造弘扬社会责任感的宣传氛围。例如,学校的标语、橱窗、升旗仪式、校报(刊)、广播、网站等,都要有意识地把先进人物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来,使学生感觉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在践行社会责任感。

2.构建家庭教育氛围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从小开始,从生活和学习入手。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要把孩子的道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要与家长携手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撰写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案例,通过家长会、校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等路径传递给家长。另外,还要注重家校互动合作,学校牵头开展需要家长参与的社会责任感主题活动。学校要找准切入点,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例如,可以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家校互动活动序列: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以寒暑假社区实践为契机,开展公益精神教育;以重大时事为契机,开展时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3.构建社会精神氛围

社会精神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学校不能仅仅重视校园的内部世界,要放眼时代和未来,关注社会精神中的优秀内容,批判社会精神中的消极内容。学校要引导师生关心天下事,评论天下事,研究天下事。不论是教工大会、升旗仪式,还是团队活动、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地震救灾英雄人物”之类的社会教育资源。另外,还要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是社会的一分子,要通过场地开放、与社区单位共建、学生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教学风采宣传等工作,体现学校师生融入社区、关心社会、注意社会形象的责任意识,使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好评反过来促进学校师生的道德建设。

第7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父母;家庭;亲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16-02

一、学前儿童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的家庭教育研究都表明,组织生动、形象且富有成效的亲子活动才是开展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在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并互为影响的有益活动中,家长的教养态度才能端正,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预期目标才能达成。

1. 对学前和的意义

在学前儿童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培养幼儿自信心、合作意识、开发潜能、增强认知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对学前儿童父母及家庭的意义

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有利于加强家长与幼儿的联系,增进亲子感情,有利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特别是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多吸收先进元素,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3. 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庭中的亲子活动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性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对于幼儿在园内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促进幼儿园的管理具有很大帮助。

二、学前儿童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1. 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学前儿童的教育更受父母及社会人士的关注,而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在学前儿童的家庭、幼儿园或者其他机构开展,亲子活动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也越来越被采用,而更多形式的亲子活动也逐步出现在教育领域中,家庭中的亲子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以往也有所提高,这是比较可喜的一面,但学前儿童家庭的亲子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父母掌握活动主导权,孩子缺乏主动性;②父母重视说教,在行为示范方面较为缺失;③虽然家庭中的亲子活动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父母投入在这一方面的时间还是太少,特别是幼儿的父亲;④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缺乏与幼儿园的互动。

2. 影响因素

(1)父母因素。①对孩子期望过高;②父母教养方式不当;③父母教育时间有限。

(2)家庭因素。①家庭结构。对于父母是双职工的孩子来说,孩子往往交由爷爷奶奶教养,亲子活动极少开展,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对亲子活动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②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经济状况虽然不是家庭幸福的唯一条件,但却是一个重要条件。富裕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多种渠道的教育投资。亲子活动的类型也不会仅仅局限在家庭中;③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还是冷漠,是和睦还是矛盾重重,是团结还是四分五裂,是相互平等还是高低贵贱,都影响家庭中亲子活动的进行。

(3)幼儿园因素。在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中,家长不论多忙都会积极参与,或许这是有些家长为了“弥补”没时间陪孩子的一种做法。亲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家长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很少家长会主动去查阅资料、看相关书籍,这就需要幼儿园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及时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让家长也参与到亲子活动设计中去,发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作用。

三、学前儿童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的对策

1. 形成合理的亲子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亲子观:①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②父母应当同孩子做伴侣;③父母的教育要一致。

2. 建立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

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学前儿童家庭中缺乏玩伴,父母及其他长辈就自然要帮助他们弥补这一空缺,亲子活动成为孩子与他们交往沟通的主要方式。如果父母在亲子活动中不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就无法与孩子成为朋友,亲子活动的开展也就存在许多阻力。因此,形成平等互动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即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向子女学习,子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哺”给父母。

3. 重视父亲在家庭亲子活动中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应该扮演玩伴、榜样、保护者、道德规范者、教育者等角色,父亲只有成为多种角色的综合体,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父亲与母亲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对儿童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家庭的亲子游戏中,母亲可能会偏向于亲子阅读这类安静的游戏,而父亲则会偏向于比较激烈的打斗游戏。这种比较动感、有较多身体接触的游戏会让孩子获得比其他活动更多的成就感,也会获得更多的信心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

激烈的游戏中孩子的情绪往往会比较激动,不易受控制,父亲在与孩子进行这类游戏时注意及时帮助儿童了解各种情绪状态,提高他们对自身激烈情绪的认知与调节,这样孩子会表现出更少的攻击,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4. 家长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亲子活动中去

(1)把握好关键期,进行合适的亲子活动。关键期的概念应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上,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了解各个时期幼儿发展的关键是十分重要的。

(2)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儿童在最初的学习都是靠模仿产生的,而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因此,在亲子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将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带给儿童。

儿童对自己的父母都会有崇拜心理,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这就需要父母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为幼儿展示正确的行为。在亲子活动时,无须过多解释规则,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样学。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时,父母先拿一本书安静地看,不一会孩子也会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和家长一起看,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会要求父母讲解,这时就需要父母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并努力引导他们爱上读书。

(3)了解和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的特点,减少对儿童的伤害。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对于4~5岁的儿童来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有许多问题问家长,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问题,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从而不利于主动性的发展。这个时期,就需要家长在亲子活动中多一些耐心,将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带到有趣的亲子活动中并帮他们找到答案。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适时满足儿童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父母较容易满足,但安全需要有时会因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而得不到满足,幼儿就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但父母往往不知原因。因此,安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对学前儿童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窗边的小豆豆》中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亲子游戏。他们是在巴学园里开展的,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先将每位幼儿的家长姓名写在纸条上,放到抽签用的箱子里,让每位幼儿轮流去抽签,抽到谁就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他,然后一起站在台前。这样的游戏会大大改变幼儿对陌生人的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安全感。

5. 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

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生活学习的又一重要场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有必要多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园表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帮助幼儿解决。

幼儿园教师作为专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有比较专业的建议,家长可以多与幼儿教师沟通一下,了解教育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观念,让亲子活动在家庭中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一)在财富获取方面

一些青少年贪欲太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学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要”的习惯,并且是无节制地“要”、蛮横地“要”,通过向父母长辈“要”来满足欲望和虚荣。更有少数青少年由于通过正常途径“要”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而误入歧途,进行偷盗甚至抢劫。

(二)在财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费无节制,这主要表现为浪费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说是“乱用”。时下,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羡慕“一掷千金”的生活,在消费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太爱乱花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财富意识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更不用说相应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财富”“金钱”意味着什么,没有“多”与“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调查显示,相比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学生,中国学生对金钱的意识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只关心学习。对金钱:中国孩子“最没感觉”。

(四)在财富价值观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无钱就“英雄气短”,“金钱第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今后“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未能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长之势。

二、青少年财富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现买的强烈冲击

许多人将“发财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笃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财富观,从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钱、比阔斗富、坑蒙拐骗、欺诈失信等丑恶财富行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动摇或跨塌。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不健康的财富行为,对学生的财富观形成强烈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一些家长不重视财富观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谈论钱,以防止孩子染上“铜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和进行了财富观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学,往往将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应尽之责任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只认钱而缺乏责任感,以为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一些家长没有采取行动,只“说”而不让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读书期间参与财富实践活动,从而使得青少年理财能力差,财富意识淡薄,不按财富规律办事。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未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财富观教育。学校教育仍然重书本知识,教育没有面对生动的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财富思想和行为,没有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财富观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财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意识培育

财富先是以金钱的形式体现出来。青少年财富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四个层次:8~11岁少年具有简单的金钱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12~14岁少年具有了较为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买卖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15~17岁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财富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财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还认识到财富的社会功能;18岁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创新的财富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财富进行财富增值的自觉意识。财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对财富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财富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富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是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财富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父母和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须珍惜财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的作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拥有必要的财富是个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石。但财富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人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手段与途径。学校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创造中获得财富,在获取财富中向社会与他人奉献,而不是为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才是充实而高尚的人生。

(三)财富品质培养

财富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财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青少年在一贯的财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财富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以下财富品质尤为必要。一是诚信。财富品质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财富品质首先必须使他们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财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自立意识,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钱的不良诱惑,不能为财富左右,不能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发展的意识,要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始终依赖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四是节俭。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费不等于奢侈,而是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做到量入为出、用之有度。

(四)财商的提高

教育不应该忽略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财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即是培养青少年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支配财富的能力。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现象,无不显示着理财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不断丰裕的情况下,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这是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必然之路,这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实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来所需;不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来家庭所需。

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关键环节

学校与家庭都应主动将财富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纳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盲点。在正确把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系统的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这之中,必须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对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零花钱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机会来教导孩子们有关金钱及其功能的知识。”“零花钱无所谓好坏,而给零花钱的办法却注入了各种价值导向。”因此,家长给青少年零花钱的同时,要进行财富价值观的引导。

(二)要勇于直面现实

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德育活动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现象以及日益变化的学生校园财富行为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传统的财富思想里墨守陈规,也不在现实的经济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豪排行榜”,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可结合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慈善捐赠行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教育学生评判他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外,还有品行、性格、特长等,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不时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学校要适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对校园贫富差异,学生会感受到财富的多寡不均,产生心理不平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远离“金钱的优越感”,防止他们患上“富裕病”。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导他们坦然地对待财富差距,同时用多元标准去评价别人。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它是磨炼学生心性、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三)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财富实践是生动的、丰富的、精彩的,是充满感性的活动,因此,适当开展与财富有关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财富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财富和财富观的理解与认识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例如:在小学可开展“红领巾储蓄银行”“我是小小理财家”等与学生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学校的某些财务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诸如班费、学生伙食、学生社团经费开支等财务活动。第二,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活动,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家庭成员意识和宝贵的责任感。第三,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度过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四)社会传媒要正确引导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远,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净化媒体风气,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财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财富观,以振奋人心的财富故事激励青少年,以健康向上的财富人物引导青少年,倡导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和理智地支配财富,为青少年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媒体)应进一步关注和强化青少年财富观教育问题。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才会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财富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9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多年来,一中妇委会在上级妇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重要思想指示,不断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做好让广大妇女教职工、学生得实惠、普受益、长受益的工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着力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妇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入学习,注重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上级领导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妇女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保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妇女教师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爱岗敬业、建功立业,服务社会。努力争做时代新女性、争树文明新形象、争创美好新家园,妇女在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中有独特的作用。她们细腻的感情和爱心影响到每个学生和家庭成员。近年来,我校的“巾帼能手”和“五好文明家庭”建设不断推新出新。我们利用家长会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把“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作为我校妇委会的又一主题活动,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二:搭建创业平台,树立先进典型在“巾帼文明岗”争先创优活动中,推动更多女性岗位成才、岗位建功,涌现出一批巾帼标兵。董桂君,作为尖子班的班主任,三个班的化学课,丈夫在外地工作,女儿在城里上小学,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克服困难,在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一个班18个重点,38个二本以上,10月体检查有子宫肌瘤需要手术,为了不耽误工作,利用放月假时间手术,手术第七天就上课了,由于休息不够,再加之劳累晕倒在讲台上,休息不到两天又重返讲台,全校师生、领导都为之动容。被县政府授与“十佳教师”称号,获得市师德模范、市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师。谷秋枫,一位女教师,她热爱本职工作、钻研教学、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实验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好成绩,4月在石家庄举行的河北省高中化学实验改革实验创新成果评比中,先后获得市级和省级两个一等奖。业余时间辅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在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她辅导的孙尚京、金汝清两名同学获得全国二等奖,顺利获得参加北大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是我校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女教师王淑霞、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模范教师,她们的事迹感染和带动全体师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三:搭建爱心平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基层妇联组织应该成为妇女利益表达的主渠道,代表和维护妇女教师的根本利益,为妇女儿童努力营造平等的社会生存环境。因此一中妇委会牢固树立“三种胆识”,即:敢说的胆识、敢做的胆识、敢当的胆识,当好妇女教师的代言人,热心参与对妇女教师有利有益的事务,凡是女教师学生有事有困难。我们史书记史大姐与妇委会成员必到,董桂君手术和晕倒在讲台时,史书记和我们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直到病人安全无恙才离开。我们的关心也使病人和家属非常感动。甲流肆虐时期,我们与校领导教务处协调,让两名孕妇提前休假,避免危险事情的发生。有一名女学生在放月假回来的途中被,其家属力不从心,妇委会及时介入了解情况,并帮助受害者向法律机关递交书,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我们还特别关注因经济困难而要辍学的学生,有些学生光靠减免学费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向社会发出倡议。我校史立英书记捐助三名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史书记继续资助她们完成大学学业。我校女教师王淑霞家庭并不富裕,每月拿出100元资助张双同学考上南开大学。社会贤达数人也拿出自己的善款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总之,一中妇委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工作上的疏漏,有些地方仍做得不尽人意,许多地方仍须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发扬成绩,克服存在的困难,发挥好妇联组织职能,积极主动地为妇女教师、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