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第1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业务外包 供应商关系管理

Gary Hamel和C.K. Praharad认为,当企业发现那些不具备独特竞争力的业务,并且继续发展这些业务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时,应该将这些业务外包给那些在这方面具备显著竞争力的供应商去做。这种企业将原有的部分业务交给外部具有更高效率的供应商去完成的经营模式,称之为业务外包。原始的业务外包形式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一些私营公司,他们通过与政府签订服务合同来提供诸如道路维护、税收管理等服务。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业务外包在生产型和流通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初,随着企业中央集权型组织结构的出现,业务外包的发展出现萎缩和停滞。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今天,业务外包作为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初期的业务外包只涉及企业的辅业务活动,如:餐厅服务、设施管理、邮寄服务等。随着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树立国际竞争优势的首要战略选择,业务外包也因此开始进入企业非核心业务领域,如人力资源外包、财务管理外包、物流外包、售后服务外包、生产外包以及信息技术外包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Inter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模式上更注重创新理念与发展策略,业务外包模式开始进入企业核心业务。摩托罗拉、诺基亚、思科、朗讯等大型电子制造公司陆续将旗下的制造业务、采购业务、研发业务等进行外包,从而开启了业务外包的崭新一页。

业务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提高业务外包品质

Williamson在他的交易成本理论中指出,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交易中资产的专属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当资产专属性和不确定性低时,交易频繁,并由市场支配;相反,当资产专属性和不确定性高时,通常导致交易障碍,交易多在组织内部进行,形成纵向一体化;当资产专属性和不确定性处于二者之间,则形成组织间合作伙伴或联盟的产生。可见,交易是业务外包最基本的形式,而业务外包与否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在业务外包经营模式下,外包方和承包方在外包业务活动中形成一种买卖关系,即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物品或服务,表现为买卖双方围绕交易进行讨价还价。

然而,在纵向价值链瓦解的今天,外包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我―采购方―购买;你―供应方―销售”的关系,而是具有更紧密(通过信息技术使两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更深入(渗透到对方的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协作)、更稳定的关系(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的特征。因此,供应商作为外包企业的延伸,必须被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以求通过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来提高外包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并进一步增进企业竞争优势,这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课题。

实现“业务包”向“价值包”的转变

在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业务双方对外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物质基础上:发包方希望通过外包获得成本降低以保持竞争优势;承包方希望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赢利。这种简单的物质利益关系不足以维持长期的双赢合作。Andrew Cox认为业务外包需要从外包企业和供应商双方合作关系程度,以及双方的商业意向这两方面来对供应商关系进行管理。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外包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能够互相提供能被对方认可的“价值包”,以实现互惠互利。企业与供应商竞争和合作的目标是以最低总成本实现价值增值,向最终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最优。正如Quinn(1995)所指出的,企业外包不仅是实现成本节约,还是企业真正区别于竞争者的战略决策。因此,外包企业应当将供应商关系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实现这种关系管理的价值扩张。

业务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的复杂性

传统的交易追求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它所产生的供应商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关系主张把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把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到最大。而随着业务外包的深入,外包企业所面对的供应商关系愈发复杂化。

供应商关系层次的复杂性

在传统交易模式中,企业与竞争者直接与供应商发生交易,形成单链条的供应商关系。当业务外包模式被采用后,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不仅包括外包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承包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以及承包企业供应商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原本端到端的客户、供应商关系被由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交织形成的供应商网络所代替,呈现出多链条的特征,如图1所示。

另一方面,从业务外包的规模经济性来看,企业为了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将部分业务外包来降低成本。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密切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从业务外包战略决策角度来看,企业为了适应竞争环境,要不断调整组织形式以适应其战略需要。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竞争需求,企业通过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专注于特定目标市场。这种从内部关系管理转换为外部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过程,使这种关系层次更加复杂。同时各种企业联盟的建立与发展也使得企业供应商关系层次向纵深发展。

供应商关系特性的复杂性

从关系特性来看,在传统交易模式中,如果不考虑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那么无论是供应商还是采购方都处于挑选与被挑选的地位,且双方只具有有限的能力来建立并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采购方和供应商具备同样的能力决定与谁加强、维系或中断商业关系。然而,业务外包企业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使外包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摆脱了单纯的竞争和讨价还价。外包过程中虽然需要大量的合同、条款来对整个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但所有这些条款都需要依靠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由于价值链延伸,企业与各级供应商需要在保证多方既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战略性协作。任何一方终止或加强与另一方的商业关系将引起多方的连锁反应。此外,在传统交易模式中,采购方评价供应商的表现主要利用价格、货期和质量三项指标来完成(Ghodsypour、O'Brien, 1998)。而在业务外包经营模式中,除了这三项指标,供应商的潜在产品开发能力、技术能力、独立性、战略性、组织柔性也成为企业评价的重要指标。

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演变

外包企业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经营策略会产生多种形式的业务外包需求,相应地与供应商形成多种供应商关系,而供应商关系的特质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方式。正是如此,管理者必须通过正确理解与管理供应商关系,才能够对业务外包的经营机会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在业务外包经营发展的初期,契约型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较为典型。这种模式通常是以合约或协议的方式达成的,外包企业和供应商根据外包合同中的条款约定履行各自的职责。例如,契约型供应商管理模式曾经被美国主要汽车企业(如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所运用(Womack, 1990)。之后,Quinn和Hilmer (1994) 在研究战略性外包中又提出“潜在契约式”关系模式,该模式根据可控性与灵活性的比较,采取或短期或完全所有权的合同管理模式。

当西方企业的契约式关系被广为接受并采纳时,一些学者注意到日本的企业虽然并没有采用西方企业所推崇的契约式管理方式,但是他们的企业却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美国经济学者Narayanan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的供应商关系更强调了合作式的伙伴关系。例如,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丰田、尼桑和他们的供应商始终保持着长期的伙伴型关系(Bensaou and Venkatraman, 1995; Miwa, 1996)。从管理的形式上看,伙伴型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下,外包企业与供应商往往结成联盟,或股权控制,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信息共享和团队合作,并从整体上减少了供应商的数量,有效地控制了供应基础(Lamming, 1989)。

在纵向价值链瓦解的今天,供应链管理模式则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在供应链中的信息以标准的、一致的形式,通过相同或类似的系统流动到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当全球竞争继续发展并且延伸到不同的供应链网络中,就形成了网络型供应商关系模式。网络型模式是多个外包企业与多个供应商间的网络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更加强调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以及供应商之间的自愿的、主动的合作方式。网络中的所有成员为了取得各自竞争优势,必须分享共同目标,由此在企业之间、供应商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更加平等的地位。

本文在论述业务外包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对两类典型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进行解析。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业务外包企业提升外包品质,实现从“业务包”向“价值包”的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由于供应商关系管理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业务外包企业切忌将供应商关系简单化,切忌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管理模式。业务外包企业应根据各种供应商关系特点并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特征,采取恰当的管理模式,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供应商潜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刘慧,赵媛媛.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 轻松成为竞争赢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2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体系;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一、引言

随着WTO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代表了这个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成本高、个性化不足、信息一致性差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其经济需求,如何提升信息体系的适应性及包容性、完善信息体系使其适应时展,是信息从业者必须面对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业媒介,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消费者、企业与供应商三者之间的无缝交流,从企业的管理、生产到后台的运行,通过把这些分散的子系统用数据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内涵和特征。

从本质上来说,电子商务是以新兴的网络、远程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作为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电子化的商务过程,其核心在于在商务活动中提供各交易方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系统。更为详细来说,电子商务即是在全球网络环境的背景下,采用网络浏览器以及服务器等方式实现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的网上商贸活动,通过电子支付等手段,融合金融、交易以及多种商务活动的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保证电子商务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这个平台包含了站内经营者以及平台经营者两个因素,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供服务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部门取得经营执照、在第三方运营平台上为各交易方提供服务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

1.电子商务的特征。在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电子商务带动了大批信息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能够一直霸占经济强国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得益于网络化的普及,从2001年初,信息产业的增长对美国总体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5%,高技术产业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二,电子商务开创了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开拓了巨大的商务市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国界与疆域,从而使商家可以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营销网络。第三,信息的快捷、准确与否,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元素之一,企业或者商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如何更快更准确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换言之,谁获得信息快,谁就是生意上的赢家。第四,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更多优势: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减轻物资依赖、降低库存等等。第五,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文化生活。

2.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扩展,电子商务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于1996年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办公室,电子商务由此开始启动,发展到今天,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由移动网、多媒体、数据库、电子网等组成的信息网络格局,据2001年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电视网基本全部区域覆盖,光纤、卫星通讯成为了主要的通讯网络工具,移动电话数量超过了5000多万部,我国国内诸如网上商店、拍卖店、商场等各种电子交易网站不断涌现出来,“新浪”“阿里巴巴”“百度”等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网络建设,政府也给予了电子商务发展很多优惠政策,来推动我国商务经济的发展。

虽然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传输基础,网络运行速度低下,接入速率缓慢,基础设施落后,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子商务必要的软硬件产品以及提供的技术支持;第二,EC市场难以形成气候,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观念落伍;第三,网络安全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核心问题,资金以及客户信息等安全管理都存在很大隐患;第四,法律规范不健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商务交易,涉及到无纸贸易、无传统印章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都有待解决;第五,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限制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差别大,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而在偏远地区,传统的商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信息体系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信息技术作为其支撑条件,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数字信息以光速传播,信息通过网络数字化、通讯化,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的生产要素。

1.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现状。信息资源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而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信息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开设,要追溯到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专业等从80年代才开始陆续创办。计算机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体现在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知识工作以及事务处理等方面,信息系统的研究课题包含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等等。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硬件维护、经济预测、软件开发等方面来说,我们既缺乏此类高技术人才,更缺乏兼备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新型信息管理人才,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下社会信息管理的新要求,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现代商务模式下的信息体系应用现状。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零距离的交易时代是否已经到来?无可厚非,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体系包含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从狭义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信息资源、计算机通讯设备、信息用户等部分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从广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仅指技术方面,它更像是一个社会系统,包罗万象。信息体系则包含了信息支持、信息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以及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在整个体系的运作中,信息支持直接面对客户,通过人际交流界面输送信息,并经过信息收集来接收用户需求传达处理命令;信息挖掘通过收集用户习惯及其文档,形成特有的数据处理仓库,并根据客户需求输出信息结果;信息搜集处于信息转换的中间层,一方面收集信息,一方面输出检索结果;信息处理即通过信息分类来提高信息检索的能力;信息安全即指以加密等网络技术来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安全服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改革

一个完善的信息体系,可以让供应链内的各个合作方像整体一样,零距离交流信息,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通过网络,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如何整合信息系统,完善信息体系,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作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广泛基地。对于如何创新教育模式,简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应该随着客户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变化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与现实脱轨。新课题、新理论以及新知识,应该被不断借鉴吸收至课程上来,如美国近年来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市场营销、人际交流结合等方面的课程,同样也值得借鉴。第二,教师要改变思维,接收新事物,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是推动传统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才能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第三,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信息的网络管理等等,都需要有专业实验室来支撑,同时也是保提高学生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第四,拓宽并细化专业设置方向,与国际接轨。在电子商务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专业的研究领域也相应拓宽,如信息系统的开发如何做到花费低成本、运作高效率、创造新价值,如全球化的跨国信息管理系统,如信息系统的组织构架、社会学理论等等,拓宽是指研究领域应该越来越广,细化则是指细化课题,培养专业型的高精尖人才。专业口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要向发达国家取经,保持本专业与国际教育水平同步发展,因此,建立与专业教学的国际接轨关系是有必要的。

2.完善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过对电子商务下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如何建立更加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体系,简述为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信息收集体系,从技术方面来说,必须确保信息不能遗漏,尽最大力度搜集与组织活动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严格信息收集制度,确保专人或专门机构收集原始信息,对于先进个人及单位,需要给予奖励,设计专门的奖励机制,同样地,对于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有渎职的工作人员,如数据造假、信息收集延时等等,也应予以处罚,设立明确的处罚机制。第二,加强信息渠道建设,提高其运行效率,信息渠道是传输信息的血管,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的从上至下或者由下至上的传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信息的传递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加强信息渠道的建设,不仅是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也要扩展到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组织内明确分工,建立必要的制度,规定各人或者工作单位的职责与义务。第三,加强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信息反馈是针对行为决策中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重要决策能否有效执行或者能否及时纠正错误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信息反馈体系的完善与否,对企业至关重要,在信息体系的建设中,组织必须重视信息的追踪检查,监督信息反馈,定期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健全的监督反馈制度,从多个渠道来保证信息反馈体系的完善。第四,提高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率是指在整个体系中有效信息所占所有原始信息的百分比,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否利用更多信息,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来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通过加强信息的处理机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完善信息管理体系等方法,来提高信息利用率。

3.政府政策的支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及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第一,加快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必不可少,但更需要健全的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政策研究,出台政策性文件,规范各类经济活动。第二,信息管理应用有局限性和区域性,政府可以通过示范工程在企业推广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企业以及人们思维,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重要性。第三,优化发展环境,从个人、企业及国家三方面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四,与国际接轨,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商务规则,在技术层面和立法方面紧跟国际水平,并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第五,投入财力引进国外新兴设备及关键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创新,并进行预测,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信息建设起步晚,很多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很差,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法律法规打破电信的高额垄断,降低资费,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建设高速宽带互联网,把图像、多媒体、通讯网三者合一。

四、结语

21世纪是电子商务的时代,是信息产业化的时代,加快信息产业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系,关系到每个个体以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展望未来,电子商务会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信息化产业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