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规划设计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Abstract: People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increasing, the green settlements growing concern to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settlement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its planning, combined Hefei Haitian Garden District planning in detail instructions.Keywords: green Settlements, landscap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居住小区最基本的要求,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而且居住区绿地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环境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2绿色住区内涵及其规划理念
关于“绿色住区”的概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规范性的释义,但学者们普遍有一个共识认为绿色住区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现代化科学手段,合理安排和实施住区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自然、住区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关注的是人居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利于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强调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关注环境保护,采用高科技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绿色住区一切从居住者出发,追求自然、建筑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居住地。其规划理念有以下几点:
2.1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高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宜居性,满足人的居住、交往、购物、游憩等基本需求,突出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是我们进行本住宅区规划的根本基点。小区的规划设计要服务于特定的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本小区的居住人们,青年人、小孩和老人三个年龄层次特征明显,表现出三种不同的需要特征:
(1)从居住行为心理分析,中、青年的生活节奏快,其对小区规划布局的最直接要求是节约时间,紧张工作之后能最方便迅捷到家,能方便省时地购置生活物品,并尽可能就近停车入户。
(2)儿童就近入托、就学,有充足游戏场所,有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能就近方便地得到家长的照顾,保证出门的方便安全。
(3)为老人提供足够的休闲、健身和集聚的空间。
除上述三者之外,现代城市生活需要更加丰富的社会化服务,需要更为完善的保安设施、信息技术设施,也需要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当前的小区建设中,重视环境塑造,精心处理“人——建筑——自然”三者关系,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的总体思想已得到普遍认同。
2.2 可持续发展
小区建设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按照符合地块特性、遵循建设规律、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布局上体现科学、理性和文化情怀。
经济的可持续性,主要考虑开发分期建设的可能性,充分考虑分期建设的可操作性,便于前后衔接与过度,使将来施工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做到弹性规划、有序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性。
社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性,即社区在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方面起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同时也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真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社会的公正,以赋予每个居民以均等的享受生活、享受良好环境和生活设施的权利。公平性是一个社会的大课题,而均好性则是居住去所特别强调的,从规划设计的源头就注意避免社会分化和社会对立,促进社会和谐。
环境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能源,减少污染方面起的作用, 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提倡“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recycle)、重复使用(reuse)和使用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2.3 生态环境的利用和重构
小区基地现状周边生态环境要素丰富,设计中贯彻如下设计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全面综合规划、精心设计,以现状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为依托,创建空间层次丰富、环境优美舒适、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具有独特文化品位、居住游憩相结合的智能化生态住宅社区。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土方就地平衡。
2.4 追求绿色住区的宜居性
安全性原则: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况下的安全,如火灾、地震、洪水等,因此要有防灾设施和避难场所。
方便性原则:住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住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过程性原则:住区环境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动的,在环境生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变动性,充分考虑适应环境不断变动的环境管理问题。
3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3.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是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2 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思想
规划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小区内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住宅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住宅小区。
【关键词】住宅区;室外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1、概述
住宅区,又称为居住区,是不同数量人群的集中生活、居住的区域。依据聚集人数及使用面积的差异,不同住宅区规模有所不同,却均应配备有能够满足其居住人群日常所需的各类相关设施。除居民住房外,住宅区通常还应规划有一定的室外景观,且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室外景观的设计及修筑水平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住宅区选择时十分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田野、山地等被开垦、占用,人们一边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同时,亦不得不面对自然景观面积不断缩减的现实。因此,人们渴望能够在自己所居住的住宅区内即可欣赏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这一需求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一方面,“需求即是市场”,开发商对于消费者的居住需求日益明朗,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注重景观规划,修筑出消费者满意的小区室外环境,从而可以吸引更多有室外景观要求的顾客前来消费;另一方面,如何开展景区设计,怎样的景观才是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形式,这成为开发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实际开展住宅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应单纯依据个人好恶进行设计工作,而是应该综合多方因素,精心设计、不断完善,最终设计建成居住者所需要的住宅区室外景观。其中,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自然景观等等,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考虑在内,方能设计出符合当地消费者欣赏水平、为当地人所普遍认可的住宅区景观。
2、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所应满足的居民需求分析
设计师进行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时,其最主要的目的即为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必须首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其更希望景观设计满足自己哪些方面的需要,从而才能提出真正可以令消费者满意的室外景观规划方案。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如今大部分居民对于其居住环境的室外景观要求普遍集中于生理需求、审美需求、安全需求、行为需求等几个方面。
2.1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住宅区的最基本功能为居民的居住生活场所,因此,其首先应该满足的即为居民生活于其中的各项生理角度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居住者而言,他们均希望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能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新鲜的空气,便利的用水条件,以及宜人的自然气候等,为此设计者必须进行精心的风景及布局规划,从而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首先,在进行住宅区选址时,应优先选择自然风光宜人的区域进行小区建设。在开展内部住房规划时,楼房之间应控制好一定的间距,特别是对于高层住房,应十分关注低楼层用户的采光问题,切不可由于一味追求充分提高土地占有率而忽略了居民居住条件提升。此外,住宅区内应在室外进行合理的绿化建设,种植适量的花草、树木,一方面可以对环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同时,也能够对周边气候进行调节,特别是在夏季,起到较好的防暑降温作用。由于如今的住宅区多紧邻街道,因此,在进行房屋及绿化带规划时,还应特别考虑噪声污染的防控,因为松柏等茂密的长青树木可以起到有效的吸声作用,故可通过绿化带的合理布局而实现噪声的有效控制。
2.2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当住宅区室外环境得到优化时,居民会首先从其中感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住宅区设计便能够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如今,住宅区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层面之上,同时,其还应该能够实现带给居民以生活品质提升的作用,因此,人们希望自己所居住的住宅区环境是优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
2.3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安全是日常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其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环境亦不能例外。对于住宅区的居民而言,安全的含义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个人财产的安全。
就健康角度而言,在进行住宅区室外设计时,应特别注重将环境保护作为必不可少的考虑环节。这是因为,只有优雅、适宜的户外环境才能够提供给居民以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当人们晨起锻炼、饭后散步时,住宅区内的室外环境应该是清新、宜人的,也只有这样,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在个人财产安全角度,住宅区应尽量避免建成开放式的模式,而应修筑必要的栏护设施。同时,应严格依照国家对于居民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安设摄像头等监控设施。若小区设有露天停车场,则车位应配有专职保安人员进行管理,车锁需及时检修,出现故障及时修理、更换,从而确保居民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2.4 设计应满足居民的行为需求
随着住宅区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健身器材、凉亭等公共利民设施出现在小区之中,这便是室外设计过程中对于居民行为需求满足的体现,在日后的住宅区室外景观设计规划中,应更充分的考虑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而提供给居民以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所谓居民的行为需求,其指的是住宅区中的人们对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常见行为能够顺利开展的希望。中老年人习惯于在小区内进行户外健身锻炼,如散步、跳舞等,年轻人则可能希望小区能够提供较为安静的学习、读书环境,青少年则乐于在住宅区内游戏、玩耍等。住宅区的设计者应尽量满足上述人群对于室外环境的多种需求,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均能在住宅区的室外环境中得到日常行为需求的满足。
总之,住宅区环境对于当今的城市居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住宅区室外景观能够帮助人们从忙碌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走进设计师所规划设计的景观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不但要注重室内设计及装潢,还应将室外景观的设计纳入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从而修建出更多、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住宅区。
【参考文献】
[1]齐晓飞.城市住宅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2]林文勇.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以龙岩市碧水庄园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03):250-253.
[3]刘滨谊,姚雪艳.以景观创造价值──住宅区开发中的景观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9(09):16-20.
关键词:居住区;水景;设计;品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people when buying house in addition to residential location, orientation, family, area, floor, factors such as price comparison weigh, landscap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is concerned. Beautifu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come the basic elements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waterscape design eff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water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strengthen residential area water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nhance living comfort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The water; Design; The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水景是构成城市居住区景观必不可少的景观要素之一。水景的形态富于变化,能够给有序的建筑空间增添趣味与活力。 随着居住需求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真正优越的生活与良好、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密不可分。
水景能限定与划分空间,却不会阻隔视线,保持空间在视觉上的延续性;水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极具审美效果的水景,不但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更能调节人们的情绪,净化心灵,带给人多元的感官享受;水景具有生态功能,可以增大空气湿度,调节周围温度,形成局部小气候,动态的水景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释放负氧离子,净化空气,水环境的存在还可以起到增加生物品种、丰富群落结构的作用;水景具有社会功能,是人们休息交流与活动的场所,社区中进行的各类休闲、健身、娱乐活动都可围绕水景开展,所以,很多住户在择居时往往将舒适宜人、高品质的水景作为重要的决策条件。水景亲近自然的特质,使其成为了城市居住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但其设计和后期维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颇具争议的一些话题。
一、水景的规划设计原则
从水的本身而言,已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一种园林要素,但基于人们亲水的愿望同时又能营造和谐生态居住环境的目的,提出如下几点设计原则。
1.1节水与生态性原则
人们不断追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改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大量需要水资源。因此建立节约型城市景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要求,同时水景设计要遵循生态学原则,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而不破坏大自然本身,是每个设计者切实考虑的问题,傲到既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又做到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模拟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人类都市景观与自然相互交融。
1.2景观性原则
不同的水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景观,如水环绕建筑物可产生“流水周于舍下”的水多情趣,亭榭浮于水面,恍若神阁仙境:建筑物小品,雕塑立于水中可作为引导,标志及点缀。因此水体极具观赏性特征,可单独成景,也可以与建筑物、石头、植物、灯光照明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景观效果。
1.3文化与艺术性原则
水景设计作为文化艺术反映的组成部分.也应体现时代风貌。展现地方个性与特征。只有体现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特色相匹配,突出自身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才能真正提升景观的品位,只有将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运用到水景设计中去,在水景设计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1.4可参与性原则
水景设计不仅是美化环境,更主要的是让服务对象感到精神愉悦,身心放松。在设计水景时,应该以人为本,考虑公众参与性,尽量使居民能够融入到水体景观中。欣赏性为主的景观设计,应做到让使用者真正感受到设计带来的美感:娱乐性水景设计应做到让使用者切身体验亲水之乐。
1.5安全与经济性原则
人们都有亲水性,儿童、老人更喜欢近水活动,他们对水景设计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对于儿童常玩耍嬉戏的水体景观,设计者应重点考虑水景使用的安全性,水体应浅而清澈,假山瀑布等形式的设计应牢固且不易攀爬,桥的巩固性等细节问题都应在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再者。设计者应考虑其交付使用后的日常维护和费用,考虑造假问题,避免只注重视觉的形式美,追求高档次豪华,与自然背道而行,使陈设成为虚设的装饰品,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当前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区水景形式风格日渐多样,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 水质污染,可持续性差
居住区水体的可循环性较差,大部分水体为硬质池底,尽管有的喂养了一些观赏鱼,但无水生植物,自身净化能力很弱。一些水景水面呈现暗绿色,水质富营养化,滋生蚊虫并且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恰当时间开放的喷泉、叠水、瀑布等也因为噪音大而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这些水景背离了设计初衷,产生了一些适得其反的设计效果。
(2) 安全性不足
居住环境中水景设计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要。居住小区的水景设计在亲水区域的安全性,特别是对儿童嬉水的安全问题考虑不足。对于儿童嬉戏的水域,材料的防滑程度、水岸线高低、水质的保持、边角的处理等都是要纳入考虑范围的。那些不可进入的水域,则要考虑契合环境的安全屏障。
(3) 后期维护成本太高
居住区往往在主要地段设置一些水景喷泉或是大型泳池。这些设施基本上多用于前期售楼的造势,或是只在节庆日才处于使用状态, 经常要用自来水补充水体,养管成本很高,因为“造得起,用不起”, 以致很多居住区见池不见水,景观效果不能维持。
(4) 地域风格缺失,文化内涵缺乏
近几年,居住区水景风格化随处可见,但许多瀑布、叠水等水景却大同小异。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较少,景观的文化传承功能几近丧失。 舶来景观也只是粗浅地模仿,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却罕见体现,具有本土特色的传承江浙文化的居住区水景更鲜有设计。
三、 加强居住区水景品质提升居住舒适度
水环境虽然只是住区外环境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整体环境的提升也是一条重要的、有效的途径。水,在人们心目中是灵气的象征,它流动,赋予生命力,因而,我们应尽量发挥其自然的特性,还其以本来面目,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1)地域性策略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水的体验各有不同。优秀的水景设计, 应该考虑地域差异和本土特色,在文化根源上去发掘人们真正的需求。传承本土文化,体现场所精神,使水景成为文化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自己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特色,保存着自己民族的渊源和血脉,水景只有传达和显现其地域特征,才能使场所具有内在含义。(2) 大众参与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都渴望与水保持比较近的距离,感受水的真实存在。水景设计时, 应多通过亲水平台、浮桥、汀步、临水沿廊等使人能够接近水,触及水,完全置身其中,使人们的各种活动能更好地围绕水来开展。水域尺度要以人的行为特征和生活尺度作为参照, 并且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空间形式所产生的不同景观体验。
(3)经济实用策略
水景设计一定要事先考虑其造价成本及日后的维护费用,避免只注重视觉的形式美而追求高档次,量力而行才不会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或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缺水地区,不可硬做“无米之炊”设计, 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鼓励自然质朴、亲切怡人的水景,少用铺张奢华、高耗水、高耗能的水景设计。
(4) 可持续发展策略
居住区中的水景设计固然可以给居住区增添美感,但做法不当将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水景的设计尽量杜绝硬质池底,运用软质池底与水生动植物共同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模拟自然的植物群落,并且适量放养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生物,人为地建立水生系统来达到净化目的。同时,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应大力推广运用节水和污水、中水回用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水景处理手法,设法改变目前大多数景观用水依赖城市供水的尴尬局面。这样可持续的水景设计既可以缓解部分城市用水的紧张局面,也可以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乡村住区景观;空间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如图1)。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图1-华西村鸟瞰图
2.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 图2-地形造就住区景观(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如图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图3-八卦村鸟瞰图(人工要素)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节点)、线(轴线)、面(组团)、环(周边)。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
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
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4)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4.2.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 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辅以休憩设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少量种植乔木。
(3)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可借助其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帮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业设施。
4.2.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艰难,通过传统农具的展列,使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过程,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5.结语
乡村住区不同于城市,对自然环境依赖更强,基于乡村住区景观理念,从住区选址、布局形态入手,结合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控制,而后构建整体景观格局。通过民居建筑表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及传统乡土形式的设计手构建传统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根据乡村地区居民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原有传统场所景观进行改进,同时营造新景观场所,满足居民行为活动的需求;文化空间景观,在乡村住区景观规划中渗透到其他场所景观之中,作为其他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反映地区文化,增强地区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8[9]: 70-73.
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7.辽宁省人民政府网.ln.省略/zjln/.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高向鹏.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东北通史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2001(3):27.
13.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居住区的环境景观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今,居住区内建设商业街的热潮正在兴起,商业街是看似平常,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景观、环境、功能、建筑外立面、空间尺度、功能分区、景观小品或是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都应该统筹规划,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更具文化与居住区风格特色的景观小品,都成为商业街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规模适度的规划设计
规模适度原则是指居住区商业街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营业面积都要适度,不能超越界限无限发展。
1、从一般观察角度看,商业街的“有效长度”大多为300米到600米。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商业街的道路总长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但商业的繁华也和一首乐曲一样,不可能全曲从头到尾盈漫,而是有最热点、次热点。一般商业街有短暂的非商业区段夹杂其间,其商业兴奋点段落一般在300米至600米。
2、商业街的建筑不宜过高,一般在2层楼高,个别大商场可到4层。一是逛商店谁也不喜欢爬楼,就是有电梯,人们也不喜欢上上下下地来回折腾;二是过高的建筑会产生压抑感,影响人们逛商店的心境;三是通道狭窄,两边建筑物过高,会产生高楼效应,令顾客无法在街头驻足。
3、商业街的宽度应在20米至30米,不宜过宽。因为人们逛商业街行走规律是走“之”字形折线,即先在一侧走上一段距离,再穿行到另一侧,走一段后又折向另一边。如果街道过宽,会使人们在街两边往来体力耗费过大,抑制观赏、购物的欲望。
4、商业街的营业面积也不应过大。从一般消费者的反映看,一条商业街有20万米的商业营业面积可能是人们体力、心理所能接受的最高值了。一定要考虑人们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业街变成走马拉松。
总而言之,居住区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而舒适。根据调查,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
二.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商业街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再见少风力干扰方面是由益处的。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到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目。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人车分流是必要的。同时,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位。车行路与步行街交路口实行步行优先原则,尽量保证步行街的连续性,货流与人流分流,互不交叉。 具体的措施如下: (1)车行流线布置在商业街及建筑背面避开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尽端式道路,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商业街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 (2)自行车停车在入口处设集中停放处,沿街结合花坛分组设置部分小型停放处。 (3)为使步行系统连续化,通过地下商场,二层过街道连廊加强不同层面的行为连续。(4)货运:大量集中货运可通过地下层解决,少量常规货运可通过与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决。
三.空间组织与环境规划设计 居住区商业街的布局以线性的步行系统为主,同时与大型公共空间,庭院,以及广场绿化相结合,形成人性化的现代购物空间。
商业街空间的组织又可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几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
街区的空间景观轴线与整个居住区景观相结合,统一风格特色,将居住区绿带引入街区,构成有机的形态。根据美国经验,好的商业街不仅能吸引顾客,也能引来商家,根据经验,他们愿出高于平均价格20-25%的租金来租用这些零售空间。步行街属于在一根轴线上水平展开的空间,拟在步行轴线上选择若干节点,将空间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广场,打破线性空间的单调,有节奏地营造出空间的点。通过不同形式和气氛的广场,营造丰富变化的外部空间。沿街店铺形成尺度宜人、符合购物心理的商业空间。
四.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停留区域与心理学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紧两创造多层的边缘。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据测算,一般消费者连续逛街购物的疲劳时间最多为2小时(可逛1万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的商场),中老年顾客还要低于这个水平,而只有休闲、娱乐、餐饮等才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滞留时间。因此,应注重商业街休闲功能的完善与改进。要注重广场和座椅的设计,增加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场所,处处为逛街的顾客提供休息、娱乐方便,必然会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增加商业街的活力。
商业街服务对象是人,居住区商业街是为整个居住区业主服务。所以居住区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行为、心理、视觉出发,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空间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注意环境空间的组织和环境设施的安排;以人的视觉、触觉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感受为参照,在功能、样式、质感、色彩等方面,强调精品意识,创造优质的商业购物环境,突出景观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如在街道两旁和建筑主体种植树木花草或摆放盆栽,创造轻松、惬意的视觉效果。
在功能方面,设置方便小巧的公用电话亭、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垃圾桶、统一管理、和谐协调的广告设施和标识系统,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时还应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铺装,使空间、建筑、景观的设置布局浑然一体,并运用好导游图、标志牌、时钟、喷泉、雕塑、小品景观、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82-02
一、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
住宅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2.因地制宜
绿化种植要从居民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尽量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减少植物养护中水的消耗。同时,在园林绿化中倡导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如在北方地区多选择紫薇、目槐、银杏、雪松等乔木类植物和丁香、迎春、术槿、海棠等灌木类植物。而南方则多种植梧桐、木棉、桑树、广玉兰等乔木类植物和杜鹃、月季、栀子、美人蕉等灌木类植物。在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应该主动征求住户的意见,将人们的生活习惯融入到设计理念之中。
3.注重创新
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应该通过不断的创新,达到各具特色、各有立意的效果,从多层次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居民小区园林规划的创新,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懂得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方面,设计者要力求协调和自然,不但要能体现出风格、特色,还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使景观的创造与名族风情、传统习俗和风化氛围紧密相连,体现出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并且尽可能的选用新型、环保型的材料来构建园林景观。
4.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们的各项需要,同时又要不损害后代需要的发展。居民小区园林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直接表现就是建设生态型小区绿化景观。即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原理,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所呈现出的空间结构。合理的分布镶嵌体、廊道和基质等
景观的数量和所占用空间,保证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通畅。使小区中的景观在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为人们的聚居提供舒适的环境。
二、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点
1.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
在选择居住区位置时首先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保证居住区有清新的空气、便利的交通、充分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规划时应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使之发挥地段优势,与外界环境充分融合。居住区应以居住为主要功能,根据需要合理配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设施。
2.居住区的道路
居住区的交通路网不宜过密,过往车辆应合理分流,以减少对居住的影响。区内道路系统应当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环境景观道路应符合景观主题,具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在行进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气氛。景观道路要做到“出人意外,人人意中”,使人在美的视觉中感受人情味。优美且容易认知的道路线型、清晰的道路系统、良好的断面组织与路面铺装也是体现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停车场
居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尽可能她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以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停车位的布局不应影响环境的美观,从节约用地角度来说,居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
4.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绿地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以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自然优美的绿化环境的用地。包括居住区
(下转第91页)
(上接第82页)
范围内的公共绿地、住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街道绿地等。
5.建筑景观
居住区中的建筑物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是反映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内容。建筑景观包括建筑风格和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程度建筑布置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使之错落有致。建筑设计则应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相协调。
6.景观小品建筑
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它是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计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景观小品往往是建筑群体构图中的—个延伸,作为美化环境、烘托气氛、隔断空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供人们休憩和观赏之用。
三、结束语
纵观园林景观的建造历史,景观的发展始终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始终影响着景观的发展。因此,景观应该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小区的园林景观,以其宁静、自然的环境成为钢筋水泥丛中的办公环境的缓冲空间,其规划和设计有待于设计者的挖掘。
[1]曹文波.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原则研究[J].经济师,2008(5)
【关键词】:视觉感受;景观资源;城市设计;理性分析
中国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视觉景观的内涵包括“景”和“观”两个层面,即客观存在的环境景观和人对环境景观的主观视觉感受。视觉景观规划以人的视觉感受为着眼点,运用视觉分析的方法,勾勒出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整体空间蓝图,在彰显现状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使其创造的环境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试图结合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山前区城市设计的项目,通过视觉景观规划,建构一个“有道理”的城市设计方案。
1、项目背景与概况
雅玛里克山位于乌鲁木齐市老城区之西,约呈南北走向,为天山余脉,由南逐高,顶峰为海拔1391米的青年峰。通过十几年的荒山绿化建设,如今是乌鲁木齐市城市绿肺之一,老百姓晨练、踏青、游玩的森林公园。雅玛里克山在乌鲁木齐市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生态效益与景观环境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乌鲁木齐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涌入,雅玛里克山山前聚集着成片的台地民居和棚户区,逐步蚕食着山前的缓坡地,严重影响雅玛里克山的生态与景观环境。在雅玛里克山东侧区域有四块规划建设用地,分别是:雅玛里克山北侧的名城地块、海港地块,雅玛里克山东侧的海成地块和乌房地块。乌鲁木齐市规划管理局强调把视觉作为规划的重要因素,提出采用视觉景观规划的方法对规划区进行设计,以期把环绕雅玛里克山东侧区域开发建设项目打造成品牌社区,成为城市的一道“视觉风景”。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位于雅玛里克山山前地带,南至4号涵洞、东至宝山路、北至雅玛里克山北部外环路、西至雅玛里克山北门。规划影响区域研究范围向南至雅玛里克山制高点青年峰,向北至克拉玛依路、向东至红山公园、西侧至雅玛里克山西部边缘地带。
规划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以最大程度的“显山”为原则,通过对基地及周围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城市生态的现状调研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视觉景观规划的分析方法,对空间结构进行深化、细化,最终建构一个空间合理、令人愉悦的空间规划方案。
2、视点分析――控制焦点与视觉通廊
2.1景观点与观景点
视觉景观的结构要素包括“景”和“观”两个层面。“景”即被感知空间,“观”即观景视点。在确定“景”的前提下,视点的选择应有主次之分,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不要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布局得当、结构清晰。
视点分析主要分为两类,即独立性视点和连续性视点。规划根据最终确定的视点进行实景模拟,确定重点控制的内容,进而进行方案的优化和深化工作。
图一 总平面图
2.2独立性视点
项目中的独立性视点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久久世纪亭”、“镇妖宝塔”以及红山观景台等。
久久世纪亭、镇妖宝塔两个观景台均位于雅玛里克山内部两个不同高度的制高点,与规划区东侧的红山观景台制高点形成一条直线眺望系统。这三个独立的重要观景平台可以相互远眺,将规划区、主城区的景观一览无余,同时这里也将成为规划区空间布局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这个远眺系统的基础上应控制出一条视觉通廊来,使视线不受遮挡。
奇台路、黑龙江路是进入宝山路近距离观赏雅玛里克山规划区的重要道路,存在正对于雅玛里克山山体的视觉指向。因此要控制道路视觉焦点处与道路之间的视觉通廊,使视线不受遮挡。
2.3连续性视点
由于道路具有线型特征,在行驶或行走的过程中存在着明确的视觉指向,由此形成视觉焦点和视线通廊。西外环高架桥西侧(本次规划研究范围)是规划区重要的景观展示面,紧邻雅玛里克山区域,是车流活动的密集区,区域沿线有较多的开敞空间可以成为形成良好视觉感受的观赏参与场所。
西外环高架桥、宝山路及西虹路均为环雅玛里克山东侧区域的主要道路,在此行驶的视线是连续的、移动的视点,在此基础上规划应控制出多条的视线通廊来观赏雅玛里克山,在此重点景观控制区域内进一步通过视觉分析的方法对视廊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建筑组合方式及建筑细节等作出明确的控制要求,为空间赋予层次感和特色感。
3、视角分析――确定高度分区及组团面宽
3.1视角
视角是指人类、动物、或者镜头所能设计、拍摄及看到的角度。人眼的视角范围呈扁形椭圆锥形,以视平线为基准,向上50°,向下70°;垂直视角约120°,水平视角约为166°。在保持放松、平视的情况下,人类能看清景物的最佳平视角范围为26°――30°,最佳水平视角范围为45°――60°。
3.2垂直视角――确定高度分区
为了确定本项目内部建筑高度的控制分区,规划以最大限度的“显山”为目标,进行各个方向的视角分析。
规划以外环路沿线视点为基准,以雅玛里克山主峰的50%的山峰不被遮挡为原则,确定规划区南北方向的建筑高度分布,以此得到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范围控制线。同样,以小区中心开放空间为观景视点,以雅玛里克山主峰的50%的山峰不被遮挡为原则,确定东西方向的建筑控制高度。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区的整体高度呈现由西向东、由南、北两侧向中心逐步升高的趋势。因此,在山体西侧(即海城地块的西侧)安排布置低层区、多层区域,高层分布在靠近山体的区域。这样既可以使山体遮挡的部分降至最少,又能够使更多的住户观赏小区内部景观。
3.3水平视角――确定组团面宽
规划以西外环高架沿线设定的各视点为基准,根据水平视角的视野范围,确定组团及主体景观的面宽、控制景观层次。规划以60°的水平视角为观赏视野,控制主体景观面,根据各视点与对面建筑之间的距离,确定建筑组团面宽,控制好组团之间的隔离,形成视觉廊道。在此基础上,规划在30°水平视野范围内确定视域中的焦点景观,在组团内注重此范围内的建筑立面及景观的设计,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观赏面,创造视觉焦点,以减少因建筑密度过高而产生的视觉影响。
4、视距分析――确定景观层次及控制重点
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视力功能(视距与视野)具有生理的局限性,视距不同,视野中的景物注意程度和注意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表现为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概貌的渐次变化。由此,可以将视野划分为由近及远的层次带,不同的景观构成了整体景观的层次性。
规划以西外环高架桥沿线为主要视点,根据视距的不同将规划区的景观划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
4.1近景区域――景观及建筑细部
近景区域为视距200m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由名城地块、海港地块与乌房地块的绿化景观空间以及建筑群构成的丰富、精致的景观。在该区域可以近距离观察建筑与景观的细部。规划应重点形成完美的建筑与景观细节,着力打造沿路商业特色氛围,提升镇妖宝塔等视觉焦点景观,并由风格统一、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
4.2中景区域――山体与组团
中景区域为视距200m―600m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海城地块的西侧别墅群、中央多层区与东侧高层区。该区域多采用远眺俯瞰的方式,对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整体的清晰形象。规划强化整体区域内的建筑“依山而建”的特色,保证从西外环高架桥方向的中景视线不受耸立的建筑而遮挡的同时,满足地块容积率。规划以同等高线为曲线布置别墅群的组团规模与肌理,控制适宜的建筑密度,注重建筑屋顶色彩形式与整体景观的融合,形成和谐的空间色彩。
4.3远景区域――山体与城市周边
远景区域为视域600m―1200m的空间范围,主要由海城地块西侧别墅群组团及周边山体构成。规划应当控制错落有致、优美和谐的建筑天际线;对高层建筑的高度、建筑形式、面宽以及长短轴比例、与背景山体的关系均提出了严格的限定要求,以利于建筑与山体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5、视野分析
5.1视野
视野是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对人眼所见形象进行真实模拟,在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人眼在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静视野。本文研究的即为静视野。
视野是由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城市景观与山体等地物要素以天空为背景所构成的连续画面。要获得好的感知效果,需要对近景、中景和远景进行严格的规划引导,而视野所形成的景观层次又受到视点、视角、视距和视感的共同作用。因此,要形成最佳的视觉景观,必须统筹好影响视野的所有要素。
5.2人视视野
(1)山体内部视点
山体内部视点指从雅玛里克山山体内部向山体外部渗透的视点,主要包括海城与地块内各个不同观景控制点,各个视点以雅玛里克山为背景,高层住宅位于山脚,一览无余;繁华的商业街区,人流如织,充满活力,入口广场、耸立的镇妖宝塔、久久世纪亭成为视觉焦点,与雅玛里克山相互映衬。
(2)山体外部视点
山体外部视点指从山体外部往山体内部渗透的视点,主要包括西外环高架沿线开放空间视点和七台路、黑龙江路视点。规划通过名城、乌房和海城地块营造精致的细节,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景观之间根据起伏的地形而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性,绿地规划使建筑景观更趋完善,减小了现状建筑给人造成密度较高的影响;风格统一的高层住宅楼群掩映在开阔的山野绿地中,郁郁葱葱的树群、精致的盘山步道和小桥、连绵的雅玛里克山山脉,营造了和谐、温馨、惬意的居住意境。
5.3鸟瞰视野
久久世纪亭、镇妖宝塔视点位于雅玛里克山东部,在此游客可以向北、向东远眺乌鲁木齐市远景,基地景观尽收眼底,与红山风景区形成视线对景。绿树掩映、精致细腻的近景景观,形态适宜、疏密有致、色彩和谐统一的中景景观,以及建筑天际线错落有致、优美和谐的远景景观,与天空、雅玛里克山山脉构成的背景一同呈现在人们眼前,也使雅玛里克山成为乌市最好的观景平台之一。
6、视感分析――营造积极愉悦的景观环境
环境意向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有序、明亮、精致、丰富的景观比杂乱、灰暗、粗糙、单调的景观更容易让人产生愉悦的视觉感受。影响视觉的因素很多,如观赏者的欣赏方式、客观存在的环境景观特征,以及运用的设计手法均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一般来说,鸟瞰视图反应区域的总体环境,在此类视图中,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绿地系统、建筑形态一目了然;而人视视图则主要反应区域的局部环境,包括空间、建筑、绿化、活动以及影响整体氛围的光线等。因此,在鸟瞰视景中,着重控制有序的空间结构、易于识别的空间肌理、丰富的景观层次、适宜的空间密度及鲜明而协调的总体色彩等;在人视视景中,精致的细节设计则成为景观营造的关键因素。
6.1有序的空间结构
规划根据现有景观特征确定了以雅玛里克山山体东侧主要景观轴线为主体的空间主骨架,并以其与城市高架路、主要道路系统,通过对景观通廊的控制,形成于山体的景观联系,控制组团边界,从而保证规划区的整体空间秩序。
6.2易于识别的空间肌理
规划在确定总体结构和高度分区的基础上,对于低层、中层和高层住宅组团采用不同的空间布局形态,别墅区以组群围合的方式形成细密有致的空间肌理,多层住宅采用“点”“条”结合的形式形成较为均匀的空间格局,高层住宅采用相对集中的点群式布局,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轮廓。
6.3丰富的景观层次
在强调秩序的同时,应当避免景观的单调乏味,尤其是在天际轮廓线的塑造方面更应如此。规划采用点式高层建筑组群布局形成点群式结构,通过高低搭配、前后搭配,创造具有韵律的天际轮廓先,使北、东、南三个方向的天际轮廓线更加丰富。
6.4鲜明而协调的总体色彩
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经验及本区域的特点,规划确定两个主要色彩序列。低层和多层建筑区采用暖色、高明度和高才读的色彩序列,屋顶建议采用红色,与基地周边绿色的背景相衬托,且需要符合乌鲁木齐市城市主导色彩。高层建筑采用中性偏冷、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序列,并注重与周边山体协调,重点部位以鲜艳色进行强调,以丰富立面感、拉大空间层次与距离。
6.5精致的细节设计
在人们容易到达或停留观赏的区域,如西外环高架桥沿线、各个入口处,必须注重细节的塑造,通过建筑、景观等要素的设计来营造令人轻松愉悦的空间。
细节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在建筑方面,主要包括立面细部及构图、色彩和材质、橱窗与广告设计、空间组合关系、景深等要素。裙房建筑一般在街道空间中以近距离观察为主,其细节刻画给人的感受很重要,因此规划着重刻画建筑的造型和立面的层次感、墙面的色彩与材质、立面实体与门窗的比例(即虚实的比例)、广告牌的位置及大小、立面的细部(包括檐口、线脚、栏杆、窗套等)。高层建筑大多以仰视或者远眺为主,其整体的协调性成为控制的重点。因此规划着重刻画建筑的体量与高度、墙面的色彩与材质、立面的线条感等。
在景观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场地、雕塑与小品、绿化种植和街道家具等要素。
由各单体构成的空间组合形成了空间序列,空间的变化可以避免视觉疲劳,步移景异,使人们流连忘返。规划以西外环高架桥为观景路经,沿路的功能组团通过建筑与景观的统一变化、对比和相似等手法进行处理,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自然环生境;生态环境;湿地生态系统
吴起南沟风景区位于延安市吴起县薛岔乡,该区域拥有当地特有的、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十里湿地长廊,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南沟水库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了“山、水”组合,形成的自然空间格局均在该区域内完整地得以体现。
1.景区现状分析
1.1 环境状况
延安市吴起县南沟风景区,即以吴起县薛岔乡南沟水库为中心的地域,面积为8.06km2,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南沟风景区距吴起县城25.5km,303省道途经南沟风景区的入口,交通便利,具有开拓区域性旅游市场的良好区位与交通条件,有利于吸引周边自驾车游客。
1.2 景观资源评价
1.2.1 优势
南沟风景区地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沟内沟壑纵横,山脉起伏。整体地形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植被情况良好,具有发展风景区的良好旅游资源。
南沟水库是南沟风景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载体。现状南沟水库水面开阔,最宽处达170米,适合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宝贵的湿地资源也改善了水体的水质,为南沟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南沟风景区现状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的常见植物种类,包括:杨树、柳树、榆树、沙棘、山杏、沙果、土梨、山桃、芦苇等。
1.2.2 劣势
吴起南沟风景区拥有的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期得不到保护和利用,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湿地生物品种不断减少。
旅游资源开发缺少规划,目前景区没有旅游设施,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尚浅。旅游接待设施少且条件很差,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
2.南沟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定位
通过分阶段、有次序的开发建设,将南沟风景区最终建设成为,以优良的湿地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乡村旅游、会议接待、休闲娱乐与新农村示范等功能,并具滑雪、健身、户外拓展训练与科考自驾旅游特色的吴起重要旅游地,使其成为吴起县乃至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示范型景区与延安市的湿地生态公园,成为延安市和吴起县及周边地区城镇居民假日休憩的后花园。
3.规划结构
3.1 规划分区
根据南沟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价值,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水系、保护湿地资源,将南沟风景区划分为三个风景片区,景观核心片区、生态湿地保护区和新农村建设片区,将南沟风景区打造成集湿地考察观光、商务会议娱乐、高尚康体健身、素质拓展训练、特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空间。
3.2 景观核心片区
景观核心区位于风景区中部,包括桃花源景区、梨花沟景区和商务会议娱乐区,以自然山水和湿地资源为依托,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舒适氛围。
1)桃花源景区
将“生态,休憩,景观”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使游憩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利用沟谷地形,规划桃花源景区,形成南沟风景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以生态优先为指导思想,保证滨水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交通上以木栈道为引导,保护环境为前提,使游人漫步的途中享受大自然赐予的这份安宁。
景区配以小型服务设施以提供游人生活的方便。休闲码头的设计,提供人群亲水的娱乐心理,快艇以及各类水上游乐设施使都市人群充分的放松心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不同地点观景亭的设置,考虑各类人群的休憩空间,幽静的空间设计使人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2)梨花沟风景区
梨花沟风景区位于南沟风景区核心水域西南部,为自然形成的狭长沟谷。在整个梨花沟风景区内,规划充分利用水景资源,设置风雨亭、观景亭、亲水平台、木栈道、栈桥及生态驳岸,增加亲水性,满足游人休憩、游玩、垂钓,贴近水系、走近绿化、亲近自然的需要,形成适宜人停驻和游玩的游憩空间。
3)商务会议娱乐区
梨花沟风景区位于南沟风景区核心水域东南部,用地的东部与南部临山,西部临水,引用不规则的曲线形狭长地带,规划游泳馆、健身中心、滑雪场、商务会议中心、三星级酒店。建筑形式采用欧洲建筑式样,大的坡屋顶以及高低错落的建筑很好的和起伏的山峦结合在一起。
3.3 生态湿地保护区
生态湿地保护区位于风景区南部,自然形成的狭长沟谷及其汇水区。以严格的生态保育为主,加强植被的人工培育与自然演替,改耕种地为芦苇湿地,吸引候鸟落户。同时在其间开辟登高观鸟区、布设水上观鸟设施等,与核心保护区形成有机的观鸟生态环境,丰富游程内容。
目前南沟风景区的地表水体,其接纳了南沟风景区以及沿沟居民各类生活污染源的废水、污水,库区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4.结语
南沟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对促进吴起以及延安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更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上述的讨论,可以得知我们的规划目标是:要使南沟风景区这一具有丰富自然环境的风景区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创建人与自然共生的新文明。
参考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XX水库正积极争创国家水利风景区和AA级旅游景区。我们提出了“振奋精神,克难攻坚,倾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的创建口号,制定了“以点联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创建思路,力争三个月完成创建A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年内完成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创建目标。
旅游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为了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决心进一步整合水库的水土资源和水利风景资源,加大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水利风景旅游的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1、争创一块国家级牌子。即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金字招牌,扛着这块牌子,我们的发展步伐将会加快,我们的信心将会倍增,我们的发展道路必将越来越广阔。
2、打造一个精品旅游景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六城联创”的要求,突出特点、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魅力,将泼河水库风景区建成AA级精品旅游景区。
3、完善一套班子,培养造就一支队伍。谋事在人,我们将把引进人才,培养使用人才,建设一套班子,锻炼一支队伍作为风景区开发建设的抓手,努力推动水利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为风景区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人才支持。
4、制定一个开发建设规划。为了保证旅游开发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充分突出地域特点和资源特色,我们计划邀请相当资质的风景区规划设计单位对景区进行全面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围绕规划谋发展。
5、催生一种招商引资的办法。在风景区旅游开发上,一方面要坚持以我为主,充分利用水库除险加固的良好机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工程建成景点。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外援,制定互惠互利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来开发建设我们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