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角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角的关系

第1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几何直观能力;培养

几何直观能力是利用图形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包括空间想象力、直观洞察力等.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几何直观能力作为揭示数学本质的工具,有利于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明化,使学生对数学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同时几何直观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整个数学教学学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

培养的误区

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直观手段的帮助下,当学生对知识开始形成信任并具有相应的感性经验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摆脱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陷入为了直观而直观的误区,过于强调直观性,而妨碍学生对抽象真理的思考. 虽然直观教学可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但如果为了直观而直观地滥用各种手段,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阻碍影响.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很容易被误差干扰,以致对直观背后的数学理性关注不够. 由于初中生知识经验有限,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探究几何和图形相关知识时难免会出现误差,如画图不准确等,这会导致数学问题科学性与严密性被破坏,较难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讲授“黄金分割”时,“量一量”这一环节若真的让学生自己实施,由于误差,学生的测量数据很可能相差甚远,这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干扰.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直观背后的数学理性,引导学生从猜想阶段上升到推理层次,得到数学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几何

直观能力的措施

1. 重视图景体验,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认识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空间几何形体)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初中生普遍不具备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和体验感,而几何直观能力需要建立在对周围事物认识和实践基础之上. 因此,实践教学中,需重视图景体验,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透彻观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进而形成几何直观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表象知识的积累,通过素材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 几何直观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感知体会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对图形、图象进行观察外,还应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操作试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对操作活动进行分析和验证,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 如学习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性质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从动手实践中直观地感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也可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形象具体的演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和想象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动态想象空间,提高其几何直观能力. 如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课件,利用多媒体固定一个圆,通过移动另一个圆,为学生动态演示同一平面内两个不等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对两圆位置与两圆半径之间关系的直观观察,推导出同一平面内两不等圆位置关系与圆半径、圆心距间的数量关系,如“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之和时,两圆相离;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之差时,两圆内含;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之差且小于两圆半径之和时,两圆相交;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时,两圆外切;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差时,两圆内切”等. 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内容时,也可利用类似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直观的图形、图象,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迅速地想到相应的图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2. 通过基础知识与合理猜想等训练,对学生的直观洞察能力进行培养

直观洞察力简单来说即是能够一眼看出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及透过事物看本质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观洞察力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对几何图形的结构、关系等进行判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和解题的效率. 直观洞察力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对表征问题之后的本质现象进行反思,在顿悟中获得.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洞察力,即是培养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直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准确甄别复杂图形中的各种关系. 而由于正确的直觉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几何定义、定理等知识,在扎实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其次,加强猜想训练. 猜想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在学习过程中,猜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猜想和直觉能力进行保护,引导学生在逻辑性和科学性基础上大胆设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直观洞察能力. 如:

例1?摇 如图1,在ABC中,∠BAC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E,D为AE延长线与ABC外接圆的交点,连接CE,CD,BD,已知∠BDC=120°,∠BDA=60°,判断四边形BDCE的形状.

在本题的解答中,通过观察,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凭直觉可看出四边形BDCE可能为菱形. 根据菱形的定义,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则需要证明四边形BDCE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或四边都相等.

解答?摇 因为∠BDC=120°,∠BDA=60°,根据圆周角定理,可知和的度数分别为240°和120°. 因为四边形ABDC为圆的内接四边形,又∠BDC=120°,所以∠BAC=60°. 又AD为∠BAC的平分线,所以∠CAD=∠BAD=30°, 所以BD=DC. 又∠BDA=60°,所以∠DBA=90°. 因为∠DBC=∠DAC=30°,BE平分∠CBA,所以∠DBE=60°. 同理可证∠DCE=60°. 根据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判定四边形BDCE为平行四边形. 又BD=DC,所以四边形BDCE是菱形.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在学生凭自己的直观感觉猜想后,引导其进行逐步论证,对猜想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探究精神.

3. 通过图感训练和数形结合等,对学生的“图形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图形不仅是对现象的刻画,同时可以用来描述问题,利用图形能够将数学问题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简化问题. 因此,在培养学生直观几何能力时,应注意对学生图形语言的培养,通过图感训练和数形结合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利用图象解题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可要求学生尽可能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和用图说话的能力,将抽象的问题进行图形化,以形象思维支撑学生的抽象思维. 几何直观与数学内容的密切相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形结合,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图象解答代数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练习,让学生在获得直观几何能力的同时,从中感受到利用图象解题的优势,使学生在日后学习中能够积极运用数形结合方法. 如:

例2?摇 已知x为正实数,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答这道题时,用代数方法较为复杂,而如果将函数整理为则可以将最值问题转化为求最短距离的问题.

第2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细节

一、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细节中的问题

1.教育观念方面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愈发丰富,如各种评优课、公开课和示范课的举行。这些教育方式上的良好转变为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纪律等方面的探讨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这些教育观念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重视活动形式的展示,却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细节1:在一节七年级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师生就同类项的相关概念问题的讲述进行了互动,互动内容包括“同类项定义”、“条件”和“合并法则”等。但是互动的形式却像连珠炮弹似的提问,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只能按照课文内容念下去。这个互动过程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新课改的不足之处。

2.师生关系方面

细节2:在一次八年级《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上,教师讲完新课后要求两位学生上台做练习,题目为: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 分别是AD,BC,BD的中点,求证:∠PNM=∠PMN。板演的两位学生中,学生甲的结论正确,但证明的方法很复杂;学生乙的证明方法更复杂,且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一半。老师在对学生甲作出点评之后,便将其擦去,写上了自己的预设结论,而对学生乙的成果只说了“乙同学的证明思路过于繁琐,我们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则不给予点评”而一句带过。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教师工作的成效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改的目标在于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它要求教师将学生看做是有潜能、独立的人。在本案例中,老师亲和、民主,但是在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方面却有些欠缺,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3.教学模式方面

细节3:在一堂讲述《线段的长短比较》的课堂上,在讲解一道习题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比划1分米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每个同学都十分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虽然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却无法让学生认识到一分米到底有多长。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渐重视体验式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符合认识规律,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少年的认知活动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具体性,即儿童的认识活动多是由具体活动和直接感观所引起的。本案例的教学环节,老师的执教思路为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从教学理论上讲,这种教学观念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由于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知识。

二、有效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细节改进的措施

1.活动形式和智慧生成相结合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提出有效问题,创设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1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但是整个互动过程中毫无亮点可言,只是一味地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活动和激情,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和热情。学生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整个互动过程中,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也思考,难以激发探究欲望。案例3中也存在类似的不足,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学生比划自己想象中的一分米的长度,并没有直接地告知学生一分米的真实长度,这样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汲取。

对于上述所讲到的不足,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上进行一定的变化。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都开始重视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但是教学过程中仅有丰富的活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结合智慧生成。仅靠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是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也不利于促进师生成为教学互动的共同主体。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找准契机,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应该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互动中,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正是新课改的要求。就上述案例1来讲,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和合并法则都是《合并同类项》的重点内容,应该从实际题目出发,如化简100t+252t,并说明化简依据。在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下分组探讨,通过类比数的运算,得出合并法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认知问题、与他人探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教材和生活的结合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从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数学教材内容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还应该利用生活常识组织教学。

3.师生关系要将民主平等和用心呵护相结合

案例2中的教师虽然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但是他随手擦去学生甲的成果就显得对学生缺少了一种细节上的尊重,也让学生无法了解到自身的错误所在。而对学生乙的成果不加评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打消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很多教师并不认为这样的教学细节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但是新课改中对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是民主平等和用心呵护,这样的师生关系需要靠一个个细节维系。

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民主平等的地位,抛除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威严感,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上述案例来讲,教师应该对两位学生的成果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成果写在学生的板书旁边,帮助学生分析他们解析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使得教学观念、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的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强,康定.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02).

[2]萧德安.初中数学总复习的几点做法[J].安徽教育,1992(05).

第3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其主体性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个性和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要强调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培养。要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主要依靠教师,教师是否在理念上与《新课标》同步,是否掌握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关键。本文以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第一单元“与三角形有关的段”为例探讨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途径。

一、尝试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它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适合于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促进学生通过事实或材料的搜集、整理,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笔者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在教学引入时,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现实生活中应用到三角形的图片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应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的图形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进行探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木条亲自动手操作体验:(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3)在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为什么?如图。

通过上述亲身尝试操作,学生很容易发现:三角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而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图形,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而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是因为斜钉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的缘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并应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发现科学知识的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习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交流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乖乖地听老师讲,依靠个人的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就令他们很少有机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往往不能深化和提取知识。为此,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依靠个人学习为主的方式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

合作交流是指把学生按照某种标准分成各个小组或团队,明确每位学生应做的事情,在既有分工又要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共同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突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使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与人沟通、协作与审美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般模式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指导探究的方法巡视各组、指导活动展开引导各小组互评评价与表扬总结。为了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漫无目的,不知所为,甚至嬉笑打闹,笔者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尽量使学习方式成为一种高效的脑力劳动,首先确定问题的鲜明指向,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智力活动中。笔者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是这样设计的:

1.动手操作并填表:

请在给你的小木棒(12厘米、10厘米、5厘米、4厘米)中任选三根成三角形:(1)从中挑选三根小棒;(2)在表中填入挑选的小棒的长度;(3)把挑选的三根小木棒首尾连接,并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并和其他小组交流)

2.思考:要拼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木棒的长度要满足什么条件?(小组成员交流)

3.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和相互支持,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互助信任。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各国数学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视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完成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数学课堂探究是以课堂为舞台,以数学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侧重于认识学习。笔者在讲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所在直线的交点情况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

1.根据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有关概念,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个人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分别有多少条?答:(略)

(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是什么线?答:(直线、射线、线段)

(3)你理解表格中的结论吗?

(4)三角形的这三种线你会画吗?

2.在一个三角形中,把中线、角平分线及高都分别画出来,你能发现什么?

(1)在锐角三角形中,分别画出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三条边上的高。

认真观察你所画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赶快写出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利用课外时间也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分别画出这三种线,看看结论是否改变?试在课后完成。

通过探究学习,将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应用到实验设计中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探究,充分调动了探究积极性,提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总之,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经常钻研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主动帮助学生转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并且对新的学习方式有正确认识,形成新的教学观。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内在的逻辑,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树臣.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J].中学数学,2004(03).

第4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一、唱好课前准备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铃一响,学生走到课桌前坐下,才发现当堂课的课本忘拿了,急忙到书包中去找,课桌上还是一片狼藉,文具盒、簿本都凌乱地堆在一起……待到整理完毕,一堂课最重要的心理调适期已经过了,等于是士兵还未装备齐全就已经开战一样,自然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针对这一课堂常规的“盲区”,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备习惯,即上课前做到:簿本摆放整齐,书本在上,簿本在下,文具盒横放一侧。文具盒下面放随练本,随练本上放一支笔、一把尺、一块橡皮。这样有序地摆放避免学生上课时忙乱地寻找学习用品,避免了打开铅笔盒时那一片的哗啦声以及铅笔盒不慎掉到地上时那令人心惊的声音,学生课堂上无论是翻书还是做练习,都能做到又静又快,从而为一节高效的课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课内新秩序

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包括听、看、想、说、审、检,善于四考问题的习惯,合作性学习习惯等等。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蕴含着教育的成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只是“一张皮”,多维教育目标的完成,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而且一旦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适应了这些规则后,会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教学效益。

(一)“认真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缺乏长久性,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初中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至,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课堂效率就能大大增加。

(二)“善于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1)从知识的起源“怎么样”、“为什么”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敢于讲”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们“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们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读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读的或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同学,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批改作业时,我们把中下生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发现进步,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设疑。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调动了全体学生敢讲的积极性。

(四)“合作”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与竞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两大主题,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习惯正是初中生发展性学习习惯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也已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的合作学习指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解题思路,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研讨处理信息方法,引起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的去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自主解决问题。为此课堂上我们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高等情况搭配成组,推选好小组长,作好具体分工,老师在合作前明确任务、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促进相互启发及帮带形成。

三、营造课外 “磁力场”

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仅仅在课堂,家庭、甚至社会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与家长充分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配合。以家长的行为为“磁力”。以学生“预习和

第5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1.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

初一一入学,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一节课上四班的孙燃同学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他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题后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进行章后反思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章进行章后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同学抄书外, 70%的同学写出别具特色的小结。如李小乐同学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张倩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特别清楚。黄晓春、郭志涛等同学总结的知识结构条理比较清楚。40%的同学能够自己出章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也很有兴趣,热情也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完了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后,我从学生出的十几套自我检测题中选择一套有特色的,学生做时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都很高,其中有一道需要整体代入的题曾引起学生间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题出错了,不能做,…;经过激烈地争论,学生认识到此题可解;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相信学生也会还记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后,学生的解题习惯有了好转,为了巩固已有的进步,我指导学生在寒假以写小论文的方式加以巩固和深化。

开学后收到以《谈题后反思的好处》为题的论文 30多篇,其中10多篇质量较高。

例如,孙雪同学在论文中写道: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 囫囵吞枣 ,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又如,田亮同学在论文中写道:解题后反思好处有四; 1、可让做过的题变得简单;2、能避免错误;3、可以巩固所学过的解题方法和概念;4、能反思出多种解法。

通过写论文,学生的解题习惯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对解题后的反思认识也提高了。

4.使反思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习惯的养成,金曼曼同学和丁楠同学还写出了《浅谈怎样巧数角的个数》等论文,并归纳出规律 1/2(n-1)n。这是怎样的一个飞跃,简直就是学生的大发现!最近又有学生写出了《在运用公式中发现的不变的规律》;这是题后反思的结果,是学生的重大发现。

5.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习惯的培养更多地要靠潜教育。我在课上经常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对有些题进行反思,为了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曾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一天上课时,我故意说:“这道题老师没有解出来。”刚说完,同学用惊愕的眼光看着我,就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好奇地看着我,此时,我看到学生的目光专注,便问:“哪个同学做出这道题了?”刷地举起了五六只手,同学都看着四周,想知道有谁举手了,我发现举手的同学脸上带着自豪,“谁愿意到讲台上讲一讲?”会做题的同学争先恐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同学在讲题时我注意到就连平时觉得像这样的难题与自己无关的同学也认真地听着。

同学的情绪异常高涨。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会做的同学:“你们真棒 !真让老师佩服!”

题讲完后,我问:“你们认为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出这道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您肯定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您动手演算了吗?”“老师我做这道题时,算了老长时间了,您是不是嫌麻烦就没做?”“老师,前面有个类型题,您反思了吗?”;于是我连连点头,说道:“看来这些不好的习惯真是学习的大敌呀 !”。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因为我并没有给学生归纳什么解题常见毛病,可学生自己都明白了,而且,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不仅能够对题本身进行反思,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第6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在每一节课,或是每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学习后,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从而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挣脱束缚,常教常新,从操作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

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于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反思自身教育行为

自身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四、反思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

第7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灌输 应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精神概述

体育精神的发展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体育精神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有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经典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诠释了体育精神的参与精神。初中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青春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并且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灌输参与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这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团队合作的精神

体育精神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关乎他们日后的发展和协作能力的形成。体育活动中的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共同去完成,每一个人在活动中的表现都至关重要。灌输团队合作精神不仅仅对于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日后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1.3公平胜负的精神

体育竞技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活动,有比赛就会有胜负,也正是体育胜负的精神赢得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热爱,它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刺激,带来喜悦,带来竞争意识。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处在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对于胜负看的非常重,一次体育运动的成功或者失败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胜负观念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精神中的胜负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播体育精神,让体育精神更好地影响学生。

1.4遵守规则的精神

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是区分胜负,公平竞争的基础,参与体育运动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体育规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修改和修订,但是一旦确立必须执行,这是体育运动的保障,是体育精神的体现。灌输遵守规则的精神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纪律和诚信非常重要,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1.5品质和意志的教育

品质和意志可谓体育精神中的灵魂,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有任何问题,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一定会靠自己的顽强意志坚持到最后。无数的体育运动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伟大的体育精神。意志品质精神使人奋进,对于意志品质的挖掘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更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建立一种坚韧不拔顽强的进取精神。

2培养初中生体育精神的意义

相比其它文化课程来说,体育课程中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起到其他文化课程不能起到的作用,体育精神以其独特的优点在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体育课程中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给青少年的身心快速发展一个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1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培养初中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初中的体育课程大多需要团队合作进行,这对于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合作,更会增加学生的集体意识。体育活动或者竞赛中的大多数项目都是团体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排球、接力赛等等,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团队意识,为了团体的荣誉会非常努力,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2.2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中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提高中学生的民族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体育运动是一种国家的运动、民族的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每一届奥运会、运动会中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表现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中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强烈的爱国意识。

2.3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培养初中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竞争是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点,这也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励学生的潜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竞争性,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而初中体育教育中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2.4体育精神的灌输能够培养初中生坚持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0页)不懈的精神

体育运动需要学生付出的汗水和体力是非常大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持努力的精神有非常大的作用。例如长跑、攀岩、游泳等都是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运动,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锻炼身体,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品质。

3初中体育教学中灌输体育精神的主要途径

3.1在体育精神的灌输过程中引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是一种相互融合了解、平等公平竞争、团结友善、竞技向上的精神,对于青年的教育有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初中体育教育中体育精神的灌输可以在体育课中引入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积极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奋斗、谦虚、合作、谦让、客观、严谨,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优点和缺点。奥林匹克精神的引入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非常重要,所以积极引入奥林匹克精神对于体育精神的灌输有一定的作用。

3.2在体育精神的灌输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教育中的引导者,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教育和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建设一支高效、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灌输体育精神的关键之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经常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活动,教师培训活动的内容可以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其次,加强各校之间体育教师的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举办教师交流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制定评定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制定合理的标准考核体育教师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加强优胜劣汰的思想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灌输的重要措施。

3.3在体育精神的灌输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教学体制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能够培养中学生的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的学生是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但是对于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却非常反感,这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精神的灌输是非常不利的。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机会大多数是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上,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于体育精神的灌输非常关键。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少,课程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所以学生对于体育课非常反感。在体育精神的灌输过程中设置合理的体育课程,深化改革教育体制,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喜欢,加强对于体育精神理解和认识。

3.4在体育精神的灌输过程中多举办体育竞赛

体育精神的内涵包括竞争意识,举办体育竞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和体育精神的理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多多举办体育竞赛活动,设置精品和奖励制度,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4结束语

体育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精神,是影响中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加强对体育精神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不断深化体育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3(08).

第8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学生多问习惯 培养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步骤,而有疑问才是探究的开始,所以,先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多问的习惯,让学生想问,会问,敢问,积极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假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上课就会得过且过,怎么可能会有疑问,会提问呢?应该说新的课程内容本身已经非常注重知识的趣味性、生活性,特别是七年级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想问”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而八年级和九年级的知识,由于与七年级的知识联系紧密,且难度有所加大,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会稍有减退,老师应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教学的一贯编排模式,不再是由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应让学生预习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解决能解决的知识。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剩下的时间内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探究能力,给学生探究的舞台,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研究问题。让学生讲知识重点、难点,谈自己的观点,方法等等,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解决问题的人,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左诱导右启发,课堂依然一片沉寂,或者只有几个思维最活跃的学生提几个零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依然张不开嘴的情况。为什么?是学生无问题可问吗?当然不尽然。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是因为他们不敢提,不愿意提。因为他们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所以,教师除了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让他们有的放矢外,还应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当学生克服了大胆提问的心理障碍,而且也开始对学习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兴趣,可能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那就是学会正确提问。如果学生总是问一些不得要领的问题,这就说明他们的正确思维能力还是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所以,让学生学会问,掌握提问的方法,知道从何而问,问些什么,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教师的身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从数学定义和性质的要素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很多时候只是做题。对于课本中的定义与性质只是一眼看过不做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像学语文的课文一样引导学生阅读、分层。然后问学生有几个要素,怎样理解。最后再找关键词与字。如果经常强化这一观念,从七年级下半期开始,学生就会懂得自动带着问题去进行预习了。

2.从归类比较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因为数学的结论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归纳和比较而得出来的。数学结论的得出很多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实质却有较大的区别(这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体现得较为深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相近的知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讲到较大数和较小数时,教师可以对于较大数一节详细讲述,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自学较小数一节。这说明它们有类似之处,那么有没有不同之处呢,这样,就可以归纳出新的内容来。

第9篇:初中数学角的关系范文

关键字: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一、合作学习模式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它们以绝对的优势取代了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要的形式。合作学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之外,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体现团队精神,学生之间互通有无、交换思想共同进步,这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师生合作就是教师以引导者或协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最为需求的人才,而具备合作的能力是创新型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能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是初中生未来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能力。但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模式,使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合作学习模式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为课堂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氛围是比较严肃和枯燥的,教师侧重于讲,学生则是认真听,学生的主动性受到约束。但是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交流时间,学生可以克服胆怯的心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第二,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初中生在学习数学上往往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成为课堂的附属品,渐渐地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给予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相应的照顾和一定的表现机会,这样势必会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这也对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有促进作用。第三,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方面着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并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合作学习模式也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推进和深化课堂改革。

三、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

当前初中数学合作模式的运用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初中生对合作学习的参与性不高。虽然合作学习的模式会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随意分组,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差异不均衡,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主动参与小组的发言,而成绩一般或者落后的学生最后成了陪衬;二是由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使得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够。很多数学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因为课时的关系,往往会选取其中的一两个小组为代表,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得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合作程度不够,最终使合作学习沦为一个形式;三是数学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不够。数学教师不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对小组评价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个人的评价。

四、初中数学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