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本人爱岗敬业、勤于奉献、认真负责、苦干实干,曾先后被评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认真备课,激情上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向着真善美方向发展,成为一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博学善思的学生;作为阜南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本人带领阜南一中语文教研室全体语文教师,同心同德,潜心研究高考,把握高考语文大方向,为学生学习语文指点迷津、保驾护航,为阜南一中语文教学事业添砖加瓦;作为年级主任,本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带领整个年级教师兢兢业业,埋头踏实苦干,创下了阜南一中时隔多年再次考取北大的辉煌成绩;作为阜南一中副校长,本人分管学校总务、后勤等多项事宜,同时兼任阜南一中分校——中岗校区负责人一职,直到担任中岗中学校长。
自本人担任中岗中学校长以来,秉承“立德树人”“以高中带动初中,初中反哺高中”的理念,紧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新青年。同时,带领全体教师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把一所农村初中建成了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质量优秀先进学校。2021年中岗校区高考取得骄人成绩,在首届生源质量不理想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低进高出的逆袭,其中600分以上四人,在总共660名考生,本科达线接近400人。初中部也不甘落后,第一名考进了全县前50名,这是建校以来史无前例的辉煌。
今后,本人将再接再厉,相信在本人的带领下,在全体中岗中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岗中学“百年仍是少年“,未来可期,再创辉煌!
小学2017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知识宣讲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5月12日,xx属小学,开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知识宣讲活动。
宣讲活动中,结合本校实际,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组织学生召开“全校安全会”“安全知识问答”“现场演练”“主题班会”等形式,寓教于乐,大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各类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应对灾害的逃生能力,检验学校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目的。
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校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和学生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关键词:数学教学;综合实践;解决方案;教学互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79-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好好学习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1、在应用上的实践
在应用上的实践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在面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将所面临的问题以数学思维模式进行处理,从而将其数学化。然后再根据其条件及要求,进行传统的数学计算,从而得出结果,解决问题。
2、在探究上的实践
在探究上的实践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条件,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对探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数学问题各个内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3、在数学试验的实践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问题是要通过试验实方式来解决的,并在试验和解决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以这种形式来完成知识的积累。
4、在调查上的实践
某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是要通过实际调查来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详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来解决数学问题。
5、在阅读上的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数学问题和知识是通过阅读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的资料的阅读,以此来达到对数学问题和知识的掌握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与生活紧密结合
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色。它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在充分尊重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其内容与知识以多样化的形式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以解决数学知识脱离生活实践这一问题。同时,在结合过程中,注重知识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创新结构体系
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在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创新,以弥补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加适应当前数学教学的需要。
3、注重探索过程
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改进,在这一过程当中,并未对传统的教学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在原有的、单纯的知识教学方式上,添加了对于实践的探索研究。这种合理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践活动与教学的互补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滞后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的结合互补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其优越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的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实践中,还有以其为中心、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的存在,这对实践活动和教学的互补结合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2、考试制度的制约
实践活动与教学的有效互补结合方式,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尤其是考试制度,在其推广和操作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这就严重制约了这种先进教学模式的推广以及应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部分家长受传统意识影响,过分看重学生考试分数,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
四、对实践活动与教学的互补结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积极进行观念转变
对于观念转变不彻底,教学模式滞后这一问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积极组织对教师进行学习,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滞后的观念。同时,教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刻不忘学习,对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不断进行改进,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对自身教学模式的完善。此外,学校还要给以有力支持,提供充足的资源。以让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模式上的改进。
2、改革传统考试制度
要想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的完美互补,就必须对当前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破除阻力,消除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对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力宣传,以打消他们的顾虑。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开辟试点,适当取消考试分数制度,采用成绩分级制度,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比,这样可以在减少分数制度给学生造成的压力的同时,培养起广泛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完善学校教学制度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推广过程中,不合理的学校制度会对其造成严重的阻碍。所以,要从实际出发,以学校的现有情况为前提条件,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以减少其阻力。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在操作过程中,对实践活动与教学结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合理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正是处于学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如果该教育出现了问题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教育的发展。大量的实践可以证明,只有形成科学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才能够将小学生的思维转变过来,让他们健康的成长。然而,要处理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光靠学校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这就得需要结合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参与,从而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一套科学化的实施方案。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讲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实施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落实各项规定,依据国家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办法实施,该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紧跟时展的需要,科学化的实施更是有力的保障。
(一)去除应试教育,提倡科学化是关键
去除应试教育,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更应该强调具体的言传身教的科学化有效的运用。透过一些简单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发现,要打破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这种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提倡走科学化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性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钻研学习、爱好学习习惯是关键,不能够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一方面要抓教育管理,另一方面抓好教学质量,其结果两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只有从严抓好教育教学管理为本,注重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从而为推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面向现代化。
(二)注重教师自身职业素质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我们通过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将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指导,逐步转变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这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发展来讲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发挥好教师的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发展已经不光需要学校的强化管理,还需要从最根本的教师管理开始,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实施者在于教师如何进行科学化的教育管理。
(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够只寄托于学校的管理,还需要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够充分行使教育管理的,只能行使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基本管理,对于日常生活管理就得需要加强与家长与社会管理机构的联系,从而在完成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常抓以下几点
对于新课改要求,我们一定要吃透,从严管理是关键。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这不光需要我们对于管理学生方面进行革新,更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具体的做法主要在于提出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与家庭与学校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推陈出新,建立科学化评价机制
一些错误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只有推陈出新才是解决应试化教学的关键。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践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制定更为全面、详尽的评价学生素质的考核标准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小学教师队伍。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次,小学教师对学生、学术的热爱度要足够,能切实认真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个人观点;再者,小学教师在实践以学定教的过程中,切实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发展计划,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校要为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机会和途径,真正落实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顽疾。
(三)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转变传统的被动形式。教师主动联系家长进行座谈或家访,通过与家长的座谈和家访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为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做前期准备。同时,教师利用与家长座谈和家访,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学校形成良好互动,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来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为教育教学打好坚实基础的关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逐步更新管理理念,在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平等性的基础上,以学促教,尊重学生接受教育的地位,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本,这样才能够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妥善处理。同时,要有效地完成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一定要根据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培养科学化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关键。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73?04
一、专业技能的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教学实践技能则是教师素养的重头戏。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学科专业技能等方面。[1](70-71)
但从目前多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出现了培养模式专业性不强、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不合理、专业技能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和场所少、本科生对技能课程满意度低、教师职业技能教学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科学的训练指导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系统不健全等状况。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五所高校(学校名称用A—E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因素,提出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和发展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对象包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高校教师和领导等。对五所高校四个年级200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有的高校(如A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才两年,因此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数不等,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与此同时还抽取了部分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五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和实际掌握程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从教技能课外训练情况以及高校对技能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内容。
(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蓝图,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于高校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5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揭示其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1. 本科生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大致有以下情况:
一是单科培养模式。在调查中了解到C校和E校针对目前小学开设的学科,设置相应学科方向来培养小学教师。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可选择某一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修方向,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修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通常有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方向,学生可在这些学科方向中任意选择一个,其目标是培养专长于某一门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
二是文理分科培养模式。A校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爱好,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划分为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但在方向内部却是进行综合培养。理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数学、科学、计算机等技术类课程,偏重修数学;文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语文、英语、中外教育史、品德与生活等文史类课程,偏重修语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文科或理科方向中任选其一。
三是综合型培养模式。综合型培养模式是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学四年期间不分具体的文科和理科方向,广泛地学习与小学学科相关的学科教学法和学科类课程,在学科上相对侧重数学和语文,兼顾品德与生活、科学、信息技术等。B校和D校的培养模式属于这种。该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小学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成为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
根据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设置,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性不强,缺乏多种技能的综合培养。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地方教育当局在招聘小学老师时,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允许中文师范生、数学师范生、艺术类师范生等直接参加小学的招聘,这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
在调查中发现,各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安排的时间比例太小。如表1显示:该方案中理论学分为136学分,而实践学分为40学分;理论学时数为2424学时,而实践学时数仅为315学时;表2显示: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1学分,而实践课程只需修28学分,占总学分的18%;总学时中讲授课占2430学时,而实践课只占23时。显而易见,A校和B校的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很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得技能课的教学的机会和时间偏少。
一、历史回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历程
(一)专业发展缘起
建国初期,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结构是:中师培养小学师资,大专培养初级中学师资,本科培养高级中学师资。90年代末,我国对师范教育的结构作出调整,将逐渐减少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从而将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格整体提高。
(二)从专业的事实性存在到专业的官方认同
全国逐步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以后,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落在了各大高校手中,使其规格开始高等教育化[1]。1998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首先在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试点开办,随后,各级师范院校开始设置小学教育专科,部分部属师范院校也陆续开始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被列入了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
(三)探索性的专业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范畴的时间是最晚的,发展时间也是最短的。在这十多年里,我们不断地修正小学教育本科的专业发展方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在这十多年里,各大高校各显神通,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探索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修订出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当下困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掣肘
(一)难以辩护的专业合法性立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虽然专门针对小学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主要不是从中等师范逐步升本,而更多的是从原教育学专业逐步演变而来,所以迄今为止该专业尚处于探索完善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而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多样。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呈现出三种培养方式:一是单科型,即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分为若干方向,例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等;二是多科型(复合型),例如211,培养能够教授两门主干课程,教授一门艺体类课程,教授一门社会性课程;三是全科型,培养各门功课都可以胜任的小学教师。
第二,课程群设置的混乱。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都是由“教育学”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群的设置较为混乱。其中主要是专业素养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混乱而重复。
第三,专业本位与学科本位冲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其学科目标是形成小学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专业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2]。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目前,究竟是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小学教师重要,还是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重要?两者在孰轻孰重的较量中冲突不断,严重制约了其专业化的发展。
(二)难以弥合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张力”
增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以专业本位为主的“专家型”“学科型”小学教师,而忽视了其“师范性”,即忽略了小学教师相关技能的培养;由中等师范院校改制成功后而转型的高等院校则沿用原来中师对小学教师技能的训练,学生的“师范性”水平较高,学科性强,面试求职容易录取,但其后劲不足,学术性较差,张力不够。因此,如何在师范性和学科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难以迎合的市场尴尬需求
1门槛准入的尴尬。无论是省级、地级城市的小学,还是一些偏远山区小学,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一律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省级城市、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的招聘要求更高,要求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才有报名资格。这就造成许多大专毕业生虽然相关专业技能水平较强,但却无资格参加公招公考,而大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虽然参加公招公考考入小学教师编制,但仅仅将此作为人生的跳板。这就造成了诸多农村小学却因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本科学生不愿意报名报考,专科学生愿意报却无资格报考的尴尬情况,城市诸多高层次人才考入后,但工作热情不够,想方设法转行。
2多元化的竞争尴尬。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论以前的学科背景如何,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考生只要通过各省规定的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均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申请到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参加公招公考。而这一类型的考生虽然其理论水平已经过关,但其专业技能方面无疑是相当欠缺的。然后是我国教师资格证的“大管小”原则,取得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可以从事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因此,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中学不容易考进或者缺乏竞争力,从而转向开始竞争小学教师岗位,这就使小学教育专业成为了师范专业中的“弱势”专业之一。
三、发展构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前瞻
因此,要想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专业性强,市场竞争力强,必须制定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发展路线,将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至能完全满足目前小学教育的需求,明确目标定位,才能使其正确地发展。
(一)基于实践需求的专业发展方法路线
1利用地方优势,积极参与。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地与实习基地结合,利用地方优势,与高校周边的小学互动,积极组织实习和见习活动,学生不断地参与,了解目前小学对小学教师的要求,经过总结和反思,明确自己的实践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朝着该方向努力,优化学习资源,打造学习品质。
2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全方位训练学生教师教育的相关能力的同时,以专业为本,注重专业性实践能力的训练。在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微格教室和小组学习的模式来强化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自我剖析,小组讨论、集体学习等方式,来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高基本能力。
3利用培训资源,了解最新需求,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利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国家级培训(以下简称国培)、省培等相关培训活动,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与一线教师接触的机会,利用国培计划中有诸多顶岗置换项目,本科学生还有机会到一线小学去顶岗实习,在“实战”中锻炼自己,查缺补漏。
(二)探索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走访调研和相关考察我们发现:目前小学校对小学教师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需求不仅能胜任主干课程,而且能担任相关班级管理工作的“全能型”的小学教师。在具体做法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在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感兴趣,模仿力也特别强。而且也是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小孩子最易模仿小学教师。
第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全面教学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不能太过于“单一”,要使其“一专多能”。根据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小学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很广泛,不仅仅只是完成单一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要从事相关的班级管理、班会活动课程、艺术类课程等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时不仅要求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弹琴、唱歌、儿童游戏、形体基训、手工制作等多种知识和多重技能,使其知识面涉及到历史、人文、地理、社会、自然……把其培养成相当于百科全书似的全科型人才[3]。
第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相关教育理论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使其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不仅能教好书,当好班任,而且能对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并形成理论,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专业课程群的丰富与成熟
在进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时侯,要注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丰富课程形式,深化课程内容。2012—2014年,我们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小学教育一线、基层教育部门,了解到最基层对小学教师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对小学教师的专业需求,优化课程群,丰富课程形式。
1优化课程群。首先要整合相关课程。例如: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类课程可能会开设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普通教育学等。把相关的课程整合成一至两门课程。其次是删减掉一些内容陈旧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增开学生感兴趣、适用性强的相关课程。
2丰富课程形式。为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我们更多地增设班级管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适用性强的技能性课程等。让学生多听、多学、多观摩,多练。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性,强化理论基础性和实践有效性,强化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课程价值;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师资力量在这几年才逐渐壮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理应是能够胜任小学学科教学的、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满足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还应满足小学艺术教育发展需要。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职前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从课程的价值、课程设置以及因地制宜地建立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价值
关于舞蹈教育的功能,国内很多舞蹈教育家都有提到,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中谈到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舞蹈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厦静所著的《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一书中提到了“教育舞蹈”这一概念,即舞蹈作为教育手段,面向大众进行舞蹈美育,其目标在于人格的培养。而隆荫培、徐尔充所著的《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到“教育舞蹈”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舞蹈课。作者在书中指出,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以及增进身心健康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具有特殊性。其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专业舞蹈教育,其对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培养目标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正是高等舞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在。目前,国内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研究甚多,而对全科小学教师舞蹈教育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笔者以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舞蹈技能和素养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适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培养方案,探寻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性和价值。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当作普通学校教育中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培养目标,以舞蹈技能的提升为主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育,其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舞蹈家或者是专业的舞者,而是希望通过规范性的舞蹈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并且在舞蹈审美、艺术鉴赏、创造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基于以上教育观念的认知,在舞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教学时间
舞蹈课属于专业技能课范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学习舞蹈并非一日之功。小学教育专业设置舞蹈课程要安排至少每周两课时的必修课,并且配合每日的早功训练。规范、合理的教学时间对舞蹈教学起到保障作用。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
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所以一定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开设舞蹈课程。不仅要开设芭蕾基训课程,还要开设古典舞身韵课程、民族民间舞课程,以及舞蹈创编技法课程。这种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素养进行全面的提高。这种科学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是使其从舞盲——能舞——懂舞转变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专业特殊性,授课时要注意几点。
1.精炼性
在授课内容上,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例,在对各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提炼最具各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各民族的风格动律。之后,再通过学习典型风格特征的组合,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韵味。这里的“精”,指的是精而有效,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让学生掌握到各民族舞蹈的精华。
2.循序渐进,稳而有序
学习内容应该由易到难。以民族民间舞为例,可以先选择音乐类型变化单一、节奏鲜明的民族舞开始学习,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并且更加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民族舞蹈可以先由藏族舞蹈开始学习,汉族舞蹈可以先由云南花灯舞开始学习。通过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感觉、舞蹈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等。这样即使学生到高年级学习音乐类型复杂、节奏不明显、动作变换快的民族舞蹈时,也不会觉得学习吃力。通过前面几年层层递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建立起来,并为培养舞蹈创编灵感做好准备,最终完成能舞——善舞——创舞的递进过程。
3.特殊性
这里所说的特殊性指的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舞蹈教师多为科班出身,从小接受的是专业的舞蹈训练,但教学对象并不是从小学习,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在骨骼发育上已经是个成年人。所以舞蹈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舞蹈教学过程来教,不能采取专业舞蹈院校那种重视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方式。学生并不是要成为舞蹈家或者专业舞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审美教育这个特点,主要是对学生艺术鉴赏力、创造力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技能性教育。受教育者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炫技的工具,而要成为一种美的体现。
4.区别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各自的条件差异,教师应该区别对待。比如潜力大、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可以选拔到层次更高的舞蹈队接受难度较大的专业训练。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舞蹈技能和艺术素养。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
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有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在教学方面,国内教师正在寻求一条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寻求进步,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和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即赏、学、创、教四个模块,实际上就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口传身授法,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法、即兴创编法。口传身授法是专业舞蹈院校常用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亲身示范教学,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还可以加入情景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者多种真实的、能够发挥学生想象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以形象为主体的具象场景教学,能带动学生主动体验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表演意识,提升身体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而即兴创编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创编出符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的儿童舞蹈短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舞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在评价方式上略显单薄。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标准仅仅是通过课程测试,并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应该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关注学生舞蹈课程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舞蹈能力提升激励。对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测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应该参考专业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生可分年级组织测评工作,这对学生学习也起到激励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舞蹈教育的偏见。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学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技能性教育,在教学以及管理方面,都应遵循教育的规范性、合理性,遵循舞蹈教学的一般原则展开教学。同时,教师应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朴红梅.儿童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资华筠.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王玉文,孙梅.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制约专业建设的瓶颈——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5]王玉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6]徐萱春,.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必要性;实践策略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从一个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关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没有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恰恰是在表层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实际付诸的工作收效甚微.这就导致了由于部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形式主义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现如今,虽然教学改革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变为了一种符号教育形式,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中,都规定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时安排去保障实践教学的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实践教学.从另一方面说,存在高校的老师不负责任,不精细设计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者有些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识模糊,不支持和关注实践教学,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把实践教学当作补充教学的策略,没有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活动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当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完善和资金的充足为基础,然而一些学校资金较为欠缺,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甚至还会刻意地删减实践教学的数量,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其二,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教师的科学化教学为基础,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欠缺,使得他们只关注一些理论和公式的授课,没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学生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完全的理论化课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过于死板,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出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着他们思维的扩散,更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实践教学被誉为是对学生进行锻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主要办法.实践性知识是在一定教育场域下,个体的一种教育性感受和体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仅仅存在于实践中,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经验与体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它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促进教师成长.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感知教学场景,发现问题,企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让教学实践智慧回归教育,让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沉睡的课堂,让教学实践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教学实践智慧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不能预测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师难以直接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教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还会阻碍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反而无从下手.《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原来的教学办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担任校外辅导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没参与过实践教学,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提问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对此,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体验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小学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结语
高校的教学理论研究是高校开展教学的理论参考.我们开展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与改变的目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论证可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的策略是:创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实现数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然而却能成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促进国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做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小学教育;理科;实验平台;建设
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也促进了数学、语文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但是,矛盾是时刻存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物理建设、化学建设和生物建设长期落后于主干学科的建设。我们都知道,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建设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教育制度。笔者在本文中提到了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必要性,列举了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整合型实验开设的实例,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一、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1.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适应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老师可以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但是老师不能直接把科学素养教给学生。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态度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大部分儿童都是通过感性的经验积累来获取知识的,除此之外,要想锻炼出小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让他进行不断的练习。小学生喜欢用亲手操作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所以说,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能的训练程度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改革需求,建设实验平台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执行的教学任务。建设好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有利于加强对小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2.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小学的学生每天都要做大量的书面作业,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的知识竞赛活动。学校一般很少开展实验活动,这使得学生们动手创造的活动不多,动手创造的活动不多,小学生的亲身体验就不多,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不多,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这就间接的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领悟科学知识。等学生上了高中,就失去了学习理科知识的兴趣。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能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领悟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尽快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性。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能够从理论上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内化重构,形成综合性的技能素养。
二、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构建
1.构建综合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平台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说,实验项目应该根据生活实践进行设置。新的理科实验教学要求建立综合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室,这样能够扩大理科实验的教育功能,提高实验效果。学校应该按照现代的教学模式建设实验室,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作图能力和思辨能力。小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知识的热情。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生活的事物给同学设计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趣味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小学理科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对小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水平,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2.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
计算机网络系统、课件开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教育技术。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促进教学改革,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做实验。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让学生了解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基本类型与特点,让学生了解校园网络的主要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3.构建信息技术理科应用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的建设要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正确的把握科技发展的动向。现代实验平台有很多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计算机系统等。为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更好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就应该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展开各种实验,这样学生才会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才能灵活的处理计算机的常见故障,才能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实验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开展机器人实验研究,与其他项目相比,机器人实验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热情。所以说,应用信息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训练。促进机器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竞赛的目标明确,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比赛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开展计算机竞赛能够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对实验平台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开发和设计,这样,才能把实验的通用性和实验的多样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建设实验介绍
实验题目:定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与分析,具体实验要求:①充分利用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收集相关的物理资料和化学资料。②以学校实验室拥有的实验器材为依据,全面思考实验的过程,做出实验方案。③根据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并根据实验进行的实际情况修改实验方案。④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写出本小组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实验内容涵盖了多个自然学科,可以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小学生做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某个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目的。
四、总结
要想建设好小学专业教育理科实验平台,小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学校应该多安排一些手工操作课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实验室是一种学习平台,它能够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董晓娅,刘军.大学学术精神传播机制构建初探——以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为例[J].教师,2013(2)
[2]钱小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平台构建的实践——以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梁晓俐,王晓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东学院学报,201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