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化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

第1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师素质

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正日益信息化。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必将面临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顺利进行及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最迫切行动之一[1]。教师要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熟练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新的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育信息传播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或者说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

二、教师在现代化技术下应该具备的素质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由于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有相应的信息化素质。

三、培养教师信息化素质的策略

1.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

学校要注意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增强教师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及吸收利用的敏锐性,养成随时随地获取有用信息的良好习惯[2]。充分利用和加强指导教师平时运用“互联网”、“校园网”进行教学管理及交流等,如成绩管理、信息传递、教学BBS、电子备课等,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检索、获取搜集、整理、分析、筛选、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2.设置开放性的教师信息素质培训机构。

培训是以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基本的培训单元,培训目标、内容可以根据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知识背景、个人需要,以及各学校的实际等方面自主确定,培训形式、方案灵活多样,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为一体,学用结合,可以解决教师教学、科研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3],有效避免培训与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3.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培训中心应该包括以下人员:管理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习心理与教育心理专家、计算机软件与开发制作人员、计算机硬件和维护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实施各种教育的教师[4]。

4.建设数字化校园网,为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物质保证。

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行Web文件浏览服务,使网络资源能支持教师备课、上课使用;实现FTP文件传输服务;实现视频点播服务、邮件收发服务。校园网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像索引服务、流媒体服务、DNS服务,特别今后还要实现远程教学、视频直播等,实现全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更为实现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构建动态式教师信息素质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搞好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构建的教师信息素质评价与考核标准应该是动态的和发展的,不仅关注教师过去与现实的表现,更关注教师个体的发展,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个体差异,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旨在促进教师最大限度地发展。

四、结语

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文化常识、娴熟的信息能力,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对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获取、提炼、整合、应用和传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适应新型教育模式,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5],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现代化教学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10):6-10.

[2]宁艳珍.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79-180.

[3]江文花.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2):88-90.

第2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化学学科教学中,并把相关知识贯通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因此说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素质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还应包括如何选择信息能让和将其融入化学学科的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独有的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已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更是集中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了转变,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题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而在信息技术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题。

3.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如何改变教师以往上课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方式改进的新机会,使乐学落到实处。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一系列各种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教学的单调模式,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如今,部分学校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更新了教师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4.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计算机可以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进程:如燃烧、爆炸与缓慢氧化、氯化钠的空间结构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运用计算机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加快或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辅助实验教学,切不可完全替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决不能喧宾夺主,模拟实验毕竟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所以一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完全由计算机取代。

第3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一)我国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核心,对现代教育心理学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将人性的可变性作为教育基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尽管在人性的解释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都强调人性是天性与习性的融合,并一致认为后天教育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其次,我国古代哲学教育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情意行。孔子、孟子对德育与智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在教授智慧的同时,注重学生德育、智育发展,其教育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强调的知情易行理念。

(二)西方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

作为西方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精神与灵魂同时具备植物性、动物性、理性三种特性,而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增强人的理性,进而表现为智慧,最终节制植物性与动物性。其次,注重人格的教育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自然原则、习惯原则以及启智原则,并将0~21岁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年龄层次不同,其教育策略也有所侧重。柏拉图则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分为理性、意志与情感三个部分,而在教育的作用下,人的灵魂能够被感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柏拉图还将体育训练与智慧养成置于同等地位,认为在发展学生智育的同时,应关注学生体能素养的培养。

(三)西方近代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

西方教育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性包括原始性、社会性、道德性三个方面,通过教育,人的原始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克制,而道德性则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他认为,在教育活动中要以爱为中心,使学生在爱与关怀中成长、发展,与此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强调知、行、意的均衡发展。他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如园丁与花木,教师要给予学生精心的培养,并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行为能够符合道德规范。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理兼具知情意三种功能,在实施教育活动时,要重点发展学生的德育,力求达到自由、善意、完美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重程序发展,严格按照明显、联合、系统以及方法流程实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认为,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能够促进子女健全人格的发展。要尊重自由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大胆的创造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得到智慧。同时注重团体游戏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感觉、知觉发展,这是学生认识环境、培养美感的重要途径。

(四)西方现代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教育心理学实现了崛起,其不仅摒弃了传统的哲学教育观点,而且将心理学建构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该科学在发展初期,主要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后,基于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哲学教育学逐渐走向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科学,其主要受以下两种学习理论的影响。1援行为学习论。行为主义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其强调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遵循实验取向,加强客观观察与测量。在这一理论支持下,心理学家构建了动物学习实验模型,如桑代克建立的猫开门取食的实验以及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得出了学习的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这两个试验均可成为条件作用。之后行为主义将这两种动物学理念总结成为完整的理念核心,并作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学校教学中。191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更是成为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2援认知学习论。20世纪60年代,以桑代克动物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美国对自身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认为在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知识教学有所欠缺,并认为这是导致美国科学落后的重要因素,自此认知心理学兴起,并逐渐替代了行为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处于刺激条件与反应之间,是一个不能够直接观察的认知过程。之后,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以人为受试代替动物行为研究,与行为学习论相比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二、教育心理学的桥梁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现代化、教育西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所谓教育科学化,主要是指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理论方法,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改革,继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教育科学化涉及到多个层面,其中心理学思想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更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注重对社会的考察,关注教育的内在需求,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构建科学的学制,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

(二)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限制

与教室情境有所不同,心理实验室情境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受限制的,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是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参与实验的对象,其学习是经过简化的,而事实上教室内学生的学习是多元化的,不同学科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不同,然而其学习态度与观点则是一致的。另外,学习历程与教学历程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心理学家的研究力图通过对个体学习特征的分析构建学习理论,而教师教学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有既定的教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安排合理化的教学流程。

(三)学习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过渡

尽管心理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直接应用较为困难,然而其对于教学科学化仍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科的教学设计往往会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特点予以教学,这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理论更加倾向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的衔接,其理论价值更多的是教育心理学层面。因此,要想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就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探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完成学习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过渡。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内容系统化

纵观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相对分散,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完善,最终将会走上融合发展。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我国现代的教育心理学吸收了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学说,并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这对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由注重学到注重教的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特点与性格特点,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增强教学效果。

(二)研究取向多元化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演变与发展,未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将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取向,首先为建构主义取向,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化设计,丰富教学模式,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为后现代主义取向,强调在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实施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再次为社会认知取向,指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班级及学校效能,增强社会认知。另外还包括认知主义取向,强调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这些取向逐渐成为研究的潮流趋势。

(三)研究目的教育化

第4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个性化;教育

现代教学课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教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良好教育来塑造个性化人格,为学生能够在将来快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学任务除了要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合理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往往表现在人的个体性格、品德、思想以及态度等与他人不同的方面,个性是区分个体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思维情感方式的表达,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了解,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创新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是体育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想要做好教育深化改革,就必须做好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以外,还要塑造学生的坚韧意志,以个性化发展来促使学生进行学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利用个性化精神不断进取向上,最终成为社会有用型人才。

一、重视差异化,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身体素质也不一样,其体育基础也就会不同,有的学生性格较为活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学生则性格内向,身体较弱只埋头书本,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个性化的存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无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往同一方向发展,压抑学生天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是他们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学会认可和尊重学生差异性,并把其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其更好的培养自身学习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差异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盲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就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各种实践数据都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重视学生差异性,给学生奠定了个性化的发展基础,并以此创造出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教学课堂,则很大程度上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馈。

二、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本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教师课堂的教学,教学气氛浓厚的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已经有很多体育老师都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逐渐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表扬个性化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意识到个性化发展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此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情感激励法,建立体育课堂激励机制,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中自觉探寻课堂兴趣,当教师掌握了学生的个性化情况,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自主发展。也只有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协调教师顺利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目标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完善个性化发展教学

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擅长于表达,对于教学课堂的很多要求与想法也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无法说出,导致他们在体育课程中无法学习到自身喜欢的运动。在这个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和沟通,就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这种情况。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只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讲解,学生也习惯听从教师的讲解再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在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也抑制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在现今的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进行个性化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充分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合理倾听学生诉求,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后再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发展,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教育的核心为了培养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高中体育教学则更应该坚持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进行相关教学。因此,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有效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必须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工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让体育教学真正为我国现代教育化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化学;教育理念;编写意图

目前我国中学教育改革已经沿着素质教育轨道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举国上下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落实新课程标准则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笔者就中学化学教师在新课改大潮中如何把握自己,略述管见。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

没有理念就没有思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总目标。

1.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在课改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亟待需要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从重教法探讨向学法探究转变、从重单一认知向全面发展转变、从重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从重成果继承向创新转变。

2.树立新的课程观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课程就是教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化学兴趣,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的材料,都可拿来让学生学习。课程不等于教学科目,课程不等于教科书,课程也不是预设的,而是建构和生成的,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学校文化重建。课程包括教科书、网络资源、教辅材料、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课程资源。这就使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执行者和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3.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为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建议,当然,不能简单地用数学公式准确合理地反映教育教学质量。

4.树立探究性学习观念

将学生是“受教育者”转变为学生是“学习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以往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地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5.树立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思想

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树立多元的人才观

教师要摒弃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狭隘意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内涵是“二全一发展”,即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树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

二、学习领会新教材是核心

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除了要研读新课标,还要教师学习领悟新教材编写的体例、内容、方法和形式等特点。新教材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编写内容方面,删掉了偏、难、繁、旧知识

如,初中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的概念等等,增添了一些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如,燃料、能源、金属与矿物、水的污染与净化、空气监测、化学与生活等等,重视了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编写形式方面,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有关化学史、化学成就方面的照片,有示意图、表格、模型图,有学习方法的介绍,文字简洁,富有启发性,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师生互动方面,体现学生活动

将学生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活动与探究等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事实上成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4.将学知识的活动转变成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

新教材倡导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广泛的信息,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从生活实际出发,经过探究活动自主获取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如,第一单元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八单元的金属的活动性等等。

5.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帮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如,高一化学教材中的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结合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教师可增进几道讨论题:(1)用Ba(NO3)2溶液还是BaCl2溶液?(2)能否先加AgNO3溶液,再加Ba(NO3)2溶液?(3)用稀HNO3还是稀HCl?最后筛选得出实验操作较简单的鉴别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创造性。

6.新课程更加关注社会

新课程标准涉及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水资源的保护,金属的冶炼和利用,废旧金属的回收,化肥的来源以及危害,土壤改良、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等,这些是学生获得了教材中没有的信息,有利于学生认知化学与社会发展和公民生活的关系。

第6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 键 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01-02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新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老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具体分析如下: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重要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间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培养者。思想品德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思想品德课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进行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课程开发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开发校本课程的保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承担好研究者的角色。

第7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误区;不足;意见

教育部教体艺[2014]1号要求,面对新形势背景下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深入文件精神,要求我们须因材施教,将把核心素养和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之中,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少儿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而当前少儿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于两种形式:义务教育和私立美术培训机构。美术教育课又是少儿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少儿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长的时期,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美育训练,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少儿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少儿学习阶段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孩子们一生。特别是教育部要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艺术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培养艺术欣赏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绘画能力,这是对孩子才艺方面进行向外拓展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孩子在少儿阶段心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由于自身特点的关系,它不仅对孩子们的情感、脑力、体力等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孩子们在长期烦躁的学习中对其心理产生不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美术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枯燥而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放松下来,让他们感受艺术的气息,放松身心,让他们体会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美术教育仅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作品、欣赏作品,这是一个误区。他们忽略了美术教学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虽然美术教育在少儿阶段属于基础学科,但是通过美术教学学习孩子们在创新精神、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激发及培养,让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将有信心。

二、当前我国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术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各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但在很多学校,特别在农村,美术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将对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基本原则产生阻碍。所以,我们少儿美术教育教师不仅要克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1、部分地区存在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传统的教育制度观念影响着我国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比如应试教育观念深入家长、教师心中,促使孩子们无法选择或灌输美术对自己毫无前途的观念,从而导致很多学校或艺术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如同虚设。这部分人认为这些课程对孩子前途或对学校升学率毫无帮助,没有学习的必要,无法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孩子们对这类科学无法产生兴趣,使而美术教育地位在课堂之中变得底下。

2、美术教育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

美术教育从业者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不不够,学校或学生对其不够重视,迫使学校在聘用美术教师时,提出的要求也相对简单,造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在实际课堂上,他们对孩子们要求较低甚至毫无责任感,随意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翻阅其他学科的书籍或作业,造成孩子们对美术教学毫无兴趣。

3、美术教学不符合实际

美术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孩子们就不能从现实生活中体面到美术,也使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地区美术教师将美术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基本上放弃或忽略外出写生的活动,而在课堂上对孩子们传授一些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或简单的物体绘制。

三、我国少儿美术教育改进意见

由于受传统教育制度观念影响,我国素质教育实施效果在部分地区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农村并没有完全依照国家素质教育规章执行,特别是美术教育。因此,关于少儿美术教育改进意见,我认为:首先,针对对美术教育认知不足的地区或学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普及全面素质教育。此外,我们应该加强对部分美术教师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交流学习会等,从而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美术教育打下基础。其次,由于少儿美术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单一性或不符合实际生活等弊端。因此,我们要根据少儿特点及教学规律进行“量体裁衣”,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才能让他们完全学会表达或创造性表现。然后,我们要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制定教学内容,从而规避美术教师只重视孩子们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成果,而忽视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情感的体验及态度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以开放的态度,尊重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最后,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对孩子们的艺术体验得到促进。因为老师的评价对孩子提高艺术兴趣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要开展多样化的艺术课程教学,以灵活多变的、合作小组等形式来培养孩子们艺术兴趣和协作精神。最终实现,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对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丰富与提高,而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关注成长,尊重艺术,天性浅论少儿美术教育的自主性[J].教育观察,2014(01).

[2]郭佳.少儿美术教育与创新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3]郑健.少儿美术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与创新[J].美育学刊,2016(01).

第8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学;互动;快乐;创新

1、素质教学

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实施素质教育,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

(1)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学科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先决性的,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能力差异的学生学到更多相适应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和学生分享优美篇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学生在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恰恰就是思维的提升过程。

(2)小学教育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基础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从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而言,实现素质教育有着更为广泛和更为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应该将所有符合小学年龄的学生当作自己教育的对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人格个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

(3)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追根到底和别出心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是学生的交流者,是学生的促进者,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在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从而产生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合作的“情感效应”,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1)师生互动,让心“零距离”,小学生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学习殿堂、接触知识的群体,他们的心智都还很稚嫩。教师唯有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走向,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起始阶段不至于行差踏错,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课堂上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对学生们的行为、变化,都应当细心观察,用心呵护。课下多和学生聊天,放下教师的威严架子,高兴他们所高兴的,难受他们所难受的,教师要用朋友的热情去温暖他们,孩子们是最简单和纯洁的,善意的一个微笑,肯定的一个赞扬,失意时的一个安慰,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互动式教学的一个最大的要求是尽可能地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个动态的互相协调的课堂氛围。

(2)以往的备课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厢情愿地凭借想象来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成了旁观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给学生设计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找出提纲包括的内容,或者让学生在预习例题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的行为彻底解放,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3、快乐教学

(1)小学语文之古诗的快乐教学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在古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而小学生正是接受语言学习的最佳开始时期,因此古诗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古诗总是以最精炼的字词组合而成,其中不乏有很多的拗口之词,让小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小学生容易背诵这些古诗呢?小学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可以说天生就是一个小歌唱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古诗编成儿歌的形式,将书本中需要背诵的古诗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这样小学生就很愿意去主动背诵,就会增加他们的记忆效果,这样小学生在背诵古诗时就会觉得很轻松和快乐,自然就会很容易的记得这些古诗了。

(2)小学语文之成语快乐教学方法

我国的成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而成语光靠小学生的死记硬背同样不会有很好的理解效果。但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成语都有一个对应的故事,所以在语文课中成语的讲解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快乐教学方法,孩子天生就是喜欢故事的,在一个故事讲完后,教师再引出这个对应的成语,小学生就能够将这个成语熟记于心了。一堂课下来,学生还兴奋不已,叽叽喳喳讨论着自己所知道的其它细节。

(3)小学语文之配对互助教学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一个班级里,总有学习成绩较好和相对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将这些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对,让成绩较好的学生督促和“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而且在不同的配对组之间还要进行一些比赛,看哪一组的整体成绩最好就给适当的奖励,小学生在这样的激励下一定都会认真学习了。

4、创新教学

当今形势下,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型的信息传递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实现现代化,不再是一种可能,而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电脑、投影、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很多语文教师不能够充分表达出来的知识和内容,从而加大了小学语文课堂容量,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依靠文字符号以及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教育教学状态。现代化教学凭借其鲜明和直观的形象特征,加深了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凭借其灵活和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够变难为易,化繁为简,从本质上提升了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能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动画、色彩、声音、文字以及图片等,全方位和多角度地丰富学生的感知。

5、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不能图快,只能一点点儿的充实,小学语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材、教师、学生的不同而异,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寓教于乐 兴趣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2-01

从传统意义和课本内容来看,化学这门学科给学生留下的都是较为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掌握方法和加以重视,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因为这是学生接触这门学科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开好学生学习的这个头是很重要的。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研究和经验,可以发现,只要有合理的规划和恰当的方法,是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化学这门“奇妙”的学科的。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欢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做到“寓教于乐”。

通过以上提到的几点不难看出,做好初中化学教学,首先是要科学做好教学规划;其次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是要将教学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以下我们将从这三方面仔细分析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的教学规划

初中化学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系统的教学课程。因此,如果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不能急于求成,“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应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使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按照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等认识规律, 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1]此外,这个教学规划还必须是全面的。

首先,科学的规划建立于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的认识。深入的认识又建立在具有扎实的基础,了解化学课文的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能够对课文进行清晰的梳理,并能够掌握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和主次重点。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了解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才能够算是对课本有深入的认识。只有了解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脉络,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学设计的规划。

其次,要科学的规划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对教师来讲是一门机动性十分强的学科,因为化学知识可以是十分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极为微观的细小事物。同时,化学的教学方式也因人而异,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学方式却很容易让学生乏味。

最后,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前面谈到,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规划方面,必须要尊重循序渐进的思路。这建立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并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教师注重结合课堂内外教学,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理论、动手实验,更多的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练习,将教学深入生活之中,才能够将教学真正的由浅至深。

二、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学科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兴趣,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思维,打破“一言堂”的教学传统。在这方面,化学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能够实现改变的。下面将介绍几种方法:

首先是注重课堂的导入。课堂的开始是关乎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如何导入课堂,决定了教师的讲课方式。“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们要以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设计出最佳导入。”[2]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将学生引入课堂,例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故事“说有一老太太去镶了一颗铜牙,结果从此天天头晕。一检查才发现她还有一颗用铝补的蛀牙,俩金属放一块儿成一原电池,整天满嘴电流就头晕了”这种故事,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此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悬念导入、实验导入等。

再则是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化学实验的这个环节,是化学课有别于其它中学学科的一点,是最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是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化学的奇幻魅力的,因此,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很多教师无法将实验的效果发挥到最好,多数是因为他们将化学实验环节局限于实验室,并局限于课本规定的“活动与探究”部分。实际上,“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3],让实验走进普通课堂,并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准备道具,动手做一些例如氧气的燃烧之类的简单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突出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渐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将教学与生活相连有两点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的重视和兴趣,另一个是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教学与生活相连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联系所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创设化学问题的素材”[3]例如可以从与生活最相连的衣、食、住、行向学生提问,学生衣服的材料、食品的制作、建筑的材料、交通工具的材料等都是与化学紧密相连的,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化学与我们这么紧密。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鉴别衣服材料的真伪、区分纯净水和矿泉水的不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贴切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

总之,教育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学生更专心、更用心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而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既能让学生感觉到乐趣,又能够逐步向学生渗透知识。我们需要掌握好这种技巧。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方扬平.当代教育科学.2007 年第 1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