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8-01
当代美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专业选择的单一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严重。人文素质缺失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而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拥有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因此,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拥有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对美术类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1 从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来看。文化建设正积极发挥着美术院校的引领作用,美术院校也正逐渐地显露专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学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培养模式融入了创造性的艺术培养,但是学生的知识宽度、人文内涵、文化素养方面较差,人际交往、思想认识、知识结构较弱等等,折射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显示出它的单薄和匮乏。因此,美术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人文素质的浸润,否则培养模式的道路会走的比较艰难。
1.2 从美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基础来看。美术院校的学生为了把自己打造成"技术型"人才,专业学习态度明显优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对日常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不重视。而文化课程中出现旷课、逃课,甚至课程重修、补考现象也较多,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文字功底、人际交往比较弱,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都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美术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艺术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全力去开启自身素质的内涵建设,这样才能把艺术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进行传承。
2.建设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习惯与风气形成常态化、固有化、效率化,关键在于落实,而能否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设好各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载体,因此,必须通过载体的建设逐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与内涵的养成。
2.1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美术院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资源,需要运用较多的语言、思维、历史结合与理解,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开掘、去融入、去渗透。而学生需要通过载体去掌握人文素质资源与创作语言的养成,去接收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去实践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与学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吸收,内化为培养学生的方式与手段。
2.2 有利于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古代,哲学家或文人学者渴望传授智慧,着意养成的是心性。在现代和谐社会下,学校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作为美术院校在积极推进艺术创作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上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建设,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恰如其分。
2.3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训育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现和探寻真善美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激情中,并在艺术的追求中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真诚拥有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但有利于培育出色的艺术人才,而且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探索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性
和谐社会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更高要求。一所美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重视,因此,要发展就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载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规范的载体,应把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的相结合把知识在课堂内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学、历史、哲学、美术、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人文文化知识,结合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创作思维、人文精神、历史形成时代性的关联,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言传声教"自身的素质影响、感染学生,而且要把优秀的创作作品结合所蕴藏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3.2 拓展艺术实践活动载体。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实践、自我展现、服务社会的平台,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在教学实习基地、艺术创作比赛、基层文化服务、艺术展览等各项活动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使其增长见识、拓宽思维,加深对活动主题、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整合艺术文化载体创新。充分利用美术院校艺术大师以及文化产品所诠释艺术存在的内涵,通过校史馆、学术活动、艺术展览、出版书籍、产品项目等文化载体作为最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传输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等,把艺德、艺风和学术气氛不断发扬,使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如艺术大师一样始终保持着学术激情和高度,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素质;语文教学;应用;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成果与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教育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内在道德品质与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基础知识教育、人类意识形态教育以及气质修养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是基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尤其是在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基于经济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范畴的扩大,大学生表现出了人文基础常识缺乏、理想信念淡化、民族精神丧失以及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是现实迫切的需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适合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而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
二、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尽管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但基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理念不完善
科学定位是优化教学质量的前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前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不准的问题,例如基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高校开展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侧重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结果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功利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教学理念不完善造成的,尤其是缺乏素质教育理念导致教学中仍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根据调查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采取灌溉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集中对学生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却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不相符,尤其是此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例如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锻炼获取,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而且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的问题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通过互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师生互动的频率非常少。
3.大学语文考核方式单一陈旧,难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文”,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当前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评价考核多以书面封闭考试为主,而且考试的内容随意性很强,一般考试内容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在试卷的内容上缺乏创新性,而且在考核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水分”,例如任课教师为了教学质量评估,他们会在考前给学生圈重点,以此提高成绩通过率。此种考试模式是难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教育内涵以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引进人文素质教育:
1.明确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地位
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且还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首先大学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旧的观念,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内容枯燥、偏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大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编排与优化,提高教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其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素质课程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大学语文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语文教学的场地不仅包括课堂,而且还包括社会实践,因此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效率。
2.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问题,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创新:首先积极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丰富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南开大学建立的“大学语文”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其次要增强课外实践。通过构建课外式的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
3.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明确“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观念,将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检测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淡化期末意识。另外也要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可以从自我意识层面分析自己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努力提高并积极改进。
4.构建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要积极构建一支政治过硬、技能高超以及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首先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容易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其次增强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协调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教学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高校语文教学的文学特点和人文气息有利于进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立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4,(08).
关键词: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白燕(1975-),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化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14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5-02
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和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简言之,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素质教育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主要针对的是一种狭智教育。[1]中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被指为狭智教育,是因为它一方面仅将教育偏于专业知识而忽略人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在知识教育中尤其疏略人文知识。正是因为看到了大学知识结构的狭窄与片面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人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提出了这种“全人”教育理念。由于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学的素质教育常被人们特称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
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是作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而提出的。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正轨的过程中,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即从着重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进而深入到关注素质。这一变化本身说明了人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大学的终极关怀还应落在由知识和理性提升的健全人格上;高等教育的一切价值目标都应以人的更优质发展这一根本命题为旨归的。这正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所在。
二、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误区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文化素质教育三个主要实施途径,其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实施渠道。许多理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可谓有声有色;但是在课堂教学,尤其是第一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却严重偏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这突出地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和学分被严重挤压
第一课堂是指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国内理工院校(尤其是省属理工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较少设置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其学时和学分仍被严重挤压。以省内一所理工大学(称为“S大学”)为例,其2010年的培养方案(简称《A培养方案》)中,全校51个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中都规定了人文选修课的最低学分要求,其中1个专业为10学分,5个专业8学分,14个专业为7学分,16个专业为6学分,14个专业为5学分,1个专业为4学分。其中6学分(含6学分)以下共31个专业方向,占全校专业的61%;7学分以上(含7学分)共20个专业方向,占全校专业的39%。但问题在于,这4~10学分中真正承载的并不是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内容。在《A培养方案》中发现,各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是将“形势政策”(3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和“健康教育”(1学分)这几门非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嵌入到人文素质选修课中。这样做的后果是全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量缺失。这意味着S大学有31个专业(61%)的学生只要修满6学分的必修课就无需再选择人文素质选修课。因此,从理论上说,全校有31个专业的学生将无缘通过第一课堂的方式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排除不计学分自愿选择的情况),只有20个专业的学生还有机会选择人文素质选修课。更加遗憾的是,在这20个专业中只有10个专业是理工专业,而其余10个则是该校不占主体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文科专业(这同样违背了“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的精神)。
透过S大学的《A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在该大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这也折射出了在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尴尬处境,即在理念上其重要性被不断肯定,但在实行中却被严重忽视。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S大学在2006年、2002年和1998年的各版培养方案中实际都设有“大学语文”限选课(2学分),作为全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经过了十几年的开设,在经历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学语文”复兴热之后,这门相对成熟的课程却在培养方案中突然消失了,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这不禁让人发问:十余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在当下究竟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S大学并非孤例,据了解S大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还参考了其他同类大学的做法,这说明在其他理工院校也同样存在着任意削减课程和学分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长期以来单科院校发展模式形成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以及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在一些理工院校仍然十分强势。在这种观念束缚之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际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一旦学分和学时与专业课程发生冲突时,便成了欲除之而后快的“包袱”。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存在明显误区
教育部《意见》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对照这一精神,国内许多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明显误区。这集中表现在其课程内容明显缺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有的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和深刻性等特点。仍以S大学为例,在《A培养方案》中,以人文素质选修课名义开设的课程共65门,而在这65门课程中真正能称得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仅20余门。其余40余门课有相当一部分是法律、经管、体育、就业等实用性和技能性课程,诸如“个人理财与证券投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形体礼仪”、“网球裁判法”、“中国经济改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如果这么多的实用性和技能性课程充斥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面填塞,这必然会模糊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甚至背离了它的初衷。另外,文、史、哲、艺等人文课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方向过于狭窄和深度欠缺等问题,与“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与提高”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
三、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出路与设想
第一,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摒弃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并非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分类,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早在1996年,周远清在提出素质教育以文史哲的基本知识为内容的同时,即明确了其作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的性质。[2]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思想的统照之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仅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而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等也应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渠道。人文素质教育尤其要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专业教育成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实现平台。
第二,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自己独立的学分;同时,应至少开设1~2门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通过这种钢性规定确保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第一课堂得以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以下是省内另一所理工院校2011年的培养方案(简称《B培养方案》),有可资借鉴之处:
在《B培养方案》中,全校各专业都设有“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这一课程类别,其下设两个基本模块: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与专题教育。在公共选修课中又分别设有三个类别:人文素质教育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类。这三类分别都是2学分。“素质教育拓展与专题教育”这一模块中,则包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由此方案可知,虽然从课程的性质和学分要求来看,仍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倾向;但相对于《A培养方案》,它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概念明确、思路清晰。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能够有自己独立的2学分,它既可以与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等选修课并行不悖,又与“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有区别。
第三,进一步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加深对人文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理解,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真正落实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上。关于这一点,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以“核心课程”名义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却更能体现出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值得理工院校研究和借鉴。如复旦学院的六大核心课程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评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其主导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前瞻性的思维和历史的眼观。[3]又如哈佛大学开设的文学艺术类核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开设的历史研究类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以历史的眼观去认识世界”。[4]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非技艺技巧性的,也并非纯知识性的,它应该直接指向人的内在素质。
第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大学必须涵咏于人文之渊薮,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依托高水平的文史哲教学资源,更要培育于大学人文精神的土壤。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大学无不特别注重人文精神的涵蕴;而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对于中国未来大学之发展必将产生潜在而深刻的影响。理工院校需要人文精神的深厚滋养,这是理工院校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以及求得自身长久发展的基本保证。当然,人文教育的影响并非如理工学科那样立竿见影,可以被人们直观了解,对此需要有更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长远的未来眼光。
参考文献:
[1]张廷楚.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2]周清远.周清远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538.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 必须高度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残缺的、无灵魂的、失败的教育。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人的综合素质。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在高职学院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考后的第三批录取生和职高生、中专生及技校学生,他们的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心理能力相对都比较弱。一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工作中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强”。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办出特色,核心在“育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加强人文素质教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提高境界、升华人格、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点、调动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必须明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推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素质,转化为精神,进一步净化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培养高尚的价格和健康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他们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他人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3 充分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具体地讲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认识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二是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三是正确对待他人,要善于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气馁,就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获得了荣誉,有了地位就忘乎所以,结果因此而犯错误。
4 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即通识教育。就是每个学生,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接受教育,综合起来就是语文、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伦理、自然、自我认识。但由于高职学院的学制短,因此,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领域,如语言文化、历史、伦理等领域,开设一些主要的课程。
二是要在专业教育即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懂得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便民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三是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四是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五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优化、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在突出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关注职业与个人生计的关系、职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淡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无法适应非技术性职业环境。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显得薄弱,而且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也相对较差。高职院校学生虽有乐观向上、敢想敢为、善于表现自己等优点,但人文素质欠缺、不善于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十分明显。不少高职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则加以逃避或消极应付。在学习兴趣方面,部分学生热衷于“考级拿证”、上网冲浪、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很少阅读经典名著,不会欣赏高雅艺术。在社会公德方面,部分学生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同感,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不少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社会大环境形成的过度鼓励竞争而轻视团结友爱、人文关怀,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包括高职学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很多学者多次表达了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担忧,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社会系许倬云教授在2003年“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深刻指出,人文素质缺失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内部的种种因素,具体可归纳为以下:
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白热化竞争,从客观上加剧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需求,一些急需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更加重视业务能力水平而忽视员工“隐性”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与市场导向,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的“订单”培养学生,只关注学生对先进设备的熟练使用与对先进工艺的娴熟掌握。在这种“互利”的合作过程中,技术教育的价值大大掩盖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并深刻左右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活动,导致人文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
职业教育的“速效性”与人文教育的“潜隐性”之间的矛盾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归宿,是一种典型的专才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和滋养,使人成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需要个体自己去体会、理解与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与完善过程,目的是使人具有广博的眼光和胸襟,具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技术的较高鉴别力。职业教育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坚持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让位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训,培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往往代替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目的必然导致学科结构的片面化,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学生个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拒绝与放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升学指挥棒”转,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被压抑,普遍对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多为升学考试中的失败者或落榜者,选择读高职属于无奈或迫不得已。谋职就业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而人文知识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直接的经济利益。这种观念势必影响学生主动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兴趣,进而无法拥有正确的心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洗礼和熏陶,也就无法体验人文素质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当然也就无法获得人文素质教育的感受、濡染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境界。
有鉴于此,使高职院校在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理想场所,而且成为培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殿堂,还教育的本质,实现“人之为人”的教育的本真追求,已成为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反思与关注的重大问题。
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人文素质教育要克服学校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不协调的缺陷,通过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富于创造力的新人。两千多年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与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和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汲取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与“诚信”思想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并推人及于万物,所谓“博爱之仁”,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用“仁”这个基本范畴将其他的道德规范统率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这对当今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诚信是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儒家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要求人们学会市场经营,学会抓住机遇,更需要学会讲究道德、恪守诚信、公平竞争,用儒家“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缺乏道德的市场经济,必然带来铜臭充斥的恶果。用儒家“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推进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1993年芝加哥《世界伦理宣言》将孔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类伦理的基本原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转贴于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人文思想是与天道自然观相贯通的,是人性的规则与宇宙秩序的契合,儒家人文思想重直觉体验,追求和谐,这种人文思想有利于保持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有利于社会的安宁,也有利于人自身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直至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就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统一的理想主义心理特征,将人、自然、社会融合为一,以道德标准规范人类行为,这对当今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不无启迪。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认识前提。
“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即做任何事情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保持事物的均衡发展。儒家为实现全社会的文明和谐,要求所有人以中庸之德,行中庸之道,按照“用中”的方法消融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争取和平发展。高职学生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各方面历练的缺失,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客观分析自己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能力,心理素质较差,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儒家“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高职学生执著谦和、德才兼备的人格塑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儒家“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强调保持独立思考的品质和与群体相融的矛盾统一,这对高职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极有裨益。
“自强不息”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进取,实现美好理想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受压迫、受奴役的危难之时,总是奋起抗争,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大无畏精神,在建设家园、实现美好理想的征途上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这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相比,儒家人文思想弘扬的是利他的精神,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推崇博爱之仁,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对于培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讲求诚信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团结互助精神,培养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汲取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这是对儒家人文思想精华的最好诠释。
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针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找准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困难的原因,探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对策。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①高职教育理念存在诸多缺陷:重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种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从人类优秀文化中,包括从儒家人文思想中去寻找支撑。其次要加强学习儒家经典的引导。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加大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力度,儒家人文精华主要是通过儒学经典加以传承的,中央艺术研究所刘梦溪先生2003年11月在东南大学“经典阅读与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就提出要读《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社会识字人必读的基本经典”。要提高学生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引导,甚至有必要开设部分必修课。再次要促进儒家人文精神的内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掘人文知识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导致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蔽了,这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人文知识,更要将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
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要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正确认识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将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华同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用儒家人文精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应将儒家文化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构成环节之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展以汲取儒家文化精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与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校园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③汲取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不能替代科学精神的培育,要借鉴儒家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在人文视野中构建科学理性。
高职教育虽然是“专才”教育,但若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规约与主动融入,其教学效果必然是片面的。高职院校只有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真正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性”与“人力”有机结合、“做事”与“做人”高度统一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唯此,高职院校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振兴与腾飞。
注释:
①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应当做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3.
②大学学术讲演录丛书编委会.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③龚育之.党史札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77.
参考文献:
[1]石令明.人文素养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5.
[2]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刘晓明.人文教育与高职培养目标[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新路向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心理素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在汉语词典上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素质,它所体现的是主体对世界的关系,是对人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所谓人文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状态。表现在: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或被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没有突出“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再次,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片面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表现在基本的文史哲、日常人文、艺术知识及欣赏水平的缺乏;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法律知识淡薄;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三、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向
由于受近代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及教育过于功利性的影响,教育偏颇,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转变教育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向。
首先,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与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所以,大力开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和高职院校工作实际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事实上这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在传授给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需确定具体、细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整套在专业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再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强高职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要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开展读书活动,举办系列讲座,搞好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还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建设活跃第二课堂,完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此外,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要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现代医学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5.176
1 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就是上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总和,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医学生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控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医德认知能力等的医生才能够在复杂的中国医疗系统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从心理、社会等方面去对待病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现代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人文知识,成为更全面的人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
2 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些专业教师中普遍存在不注意人文知识渗透的问题,致使医学教育成为 狭窄的专业教育。不少学生把学医的目的仅仅视为从事医疗技术工作,视为自己在社会谋生立足的一种方式手段,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没有完全引领医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例如,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国内各大医院招聘考试,医学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等,主要考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充分重视,造成医学生认识出现偏差,只注重专业课的考察而轻视了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不完善,目前的人文教育重传递、轻思考,忽视认清事实能力的培养。学生们感到更多的是“ 强制性”,学生被视为理论、原则与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在人文知识和精神的领悟中感受到享受人文的喜悦。
2.2 人文教育实施制度的不完善
人文素质的缺陷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诊治病人时缺乏对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分析,没有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放在服务的首位等。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与学生本身自强不息的严于律己和崇高的职业追求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的有力约束。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有相应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有效遵守和执行,这是人文教育始终在医学院校得不到充分广泛认知的重要原因。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出现了讲人文教育工具化、机械化的趋向,例如,人文教育的政治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化越来越凸显;“知识化”“工具化”地传授和教导学生,整个过程与教授医学科学知识别无两样,人文教育被视为是实现某种物质化目的的工具,与自身的逻辑规定与运行法则出现了一定的偏离。
2.3 人文教育评价方法的不健全
大多数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方法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并没有把人文实践活动表现、人文行为养成参与等纳入考核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社会心理方面缺乏适当的关注和重视。终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知行脱节,长期的知行分离又将导致主体意识的麻木与人文信念的弱化,可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起知行统一的综合实效评价方式的重要性。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是将灌输人文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人文情感、上升为人文信念,进而转化为主动潜意识的人文行为。它需要对学生在人文活动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3 提高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3.1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想教育,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水平,是学生人文行为养成的基础。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在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更应加强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如伦理学、文学、哲学、法学、史学等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履行医学义务的主动性。我们在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五星级医生时,必须注重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道路前进的高度,来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和结果;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措施。
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教育,会掌握基础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但是,受教育者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行知分离是目前国内教育的一大盲端。从行到知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质的改变,情感是认知升华为稳定的信念养行为的中介[2]。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必须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根据其心理特点、心理变量因素以及人文修养的心理过程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受教育者把外在的理论、知识、方法、原则与规范融入自己的心智存在,上升为内在的认知和意识。
3.2 加强人文教育平台建设
通过改善校园环境,营造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校园氛围在培养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中具有重大作用。不同的医学院校应打造各自特色鲜明的医学校园文化,医学名人塑像长廊、医学名言栏等尽量让学生欣赏到先贤名医风采,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受到激励和鞭策。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楼、图书馆、生命科学馆等物化设施条件,不仅激发同学们学习医学科学的热情,更培养学生成为拯救疾患、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的坚定信念。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凝聚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来推进校园核心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医学生誓言成人宣誓活动、举办各类弘扬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精神的讲座、开设校园“医德论坛”、邀请知名医学专家来校传授行医之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感受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召唤和指引,使医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医德医风在未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意义。把人文素质教育切实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大程度上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
3.3 更新人文建设理念,建造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科研团队
应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和教育,树立并提高教师榜样作用,打造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并通 过临床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教师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规范教师的言行,给医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医学院校要重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团队的打造,通过科研团队主持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不断更新人文建设理念,提高科研团队的专业理论和能力水平,探索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执业医资格等证书以外 的其他相应专业资质认证,如全国翻译资格证书,全国一级建筑师资格证书,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等,扩大知识面成为更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强调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定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医学生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掌握一些、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其教育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一定要重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与建设,只有综合素质能力高的教师才能够成为与学生成长培养息息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从而提升学生们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包括思维与心理)并努力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状态的科学和技术。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医患之间必然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医学就是“人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从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历史来看,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善良、仁慈等都必定是医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言》说:“医生应当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无论进人谁家,始终以病人的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不论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隶,均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诱惑。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天上之荣耀。我若违誓,天地鬼神共诛之。”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强调人文素质在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构建中的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lIME)在制定面向2l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时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在医学生中进行以敬业精神和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医学教育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挤压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学习评价标准的简单化、短期化和T具性。学校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的素质和品行,只能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的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强,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边缘化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为任选课程,教学时数为16学时,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不会选修这类课程。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占用了90%以上的学习时间,自己不会主动再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某高校统计,选修该类课程的医学生不到15%。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2.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校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师囿于操作台,难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想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再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权重越来越小,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劳动与付出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在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上的功利性,不愿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特别是自己所敬重的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精神的启发。
3.网络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减弱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探索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的娱乐化、庸俗化又助长了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不愿意思考人生问题的风气。据统计,医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上网查专业资料与信息的占10%~15%,玩游戏娱乐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学生在面临人生难题时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解脱。
4.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医术比医德重要,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钱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与“三甲”医院就业,不愿意去农村和基层T作;34%的学生感觉在人际交往上不适应,难以处理好与舍友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到“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会怎样?”时,选择“毫不犹豫去抢救”的为12%,“打120急救电话”的为53%,“悄悄走开”的为31%;85%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为这些知识等T作后再学也不晚。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三、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正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1.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据统计,国外大学人文类课程比重达20%以上,而我国只占10%,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重只占8%。因此,应改革医学院校课程结构,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大学语文”改为“医学与文化”,“艺术欣赏”改为“医学艺术修养”,由任选课改为必选课;增开“医学社会学”和“医学行为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要对校园育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生聚集区设置文化长廊,在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学生时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在社团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彰显人文精神,例如,可选择在华陀、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名师纪念日举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图书馆要增加人文类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上要彰显人文精神,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页和论坛,让学生主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和谐、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园第3期(总第715期)人文教育环境。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一直以来,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与困扰,随着“90后”一代步入高校校园,这些不足与困扰又将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剖析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成因,从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关于人文和人文素质的内涵,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人文”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2]。而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3]。也有学者认为,人文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文素质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人的思想道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4]。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素质,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本质和最高境界。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脊梁,其“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新时期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
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科学素质是愚昧的,必然落后挨打;而没有高度的人文素质,也将丧失民族精神,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人文教育和文化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总理多次讲道,我们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
2.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3.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承担人才培育重要渠道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4.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全面素质的自我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而理工科高校则过分偏重科技教育和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的下降,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总理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讲道:“我是学理工科的,说句老实话,我对我自己的专业很喜欢,但是我对文史比对我的专业还喜欢。我们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是全面的,我们不仅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经济、管理人才,也需要文史方面的专家。我想提几点建议,就是一个人的道路往往也是会改变的,我提倡学科不要分得太细。学理工的也要学点文史,甚至艺术;学文史和艺术的,也要懂得一点理工,这样的人才才是全面的。”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综观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如下弊端。
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当今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的,加之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早早进行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科的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知识匮乏,整体的知识结构单一。虽然近几年人们逐步开始重视,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一遍,有些学生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只是为了修得学分。在2010年3月份进行的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测试中,理工科大学生整体的得分很低。
2.人文精神缺失,文明礼仪淡化。伴随着社会转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并成为某些学生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而文明礼仪淡化,比如,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坦然自若;食堂打饭插队、拥挤、不文明用语经常挂在嘴边;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进教室,等等。
3.审美趣味低下,生活态度功利。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不感兴趣,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平时只关注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根本问题很少考虑。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表现得很“现实”。
4.心理素质差,情绪容易波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90后”一代为主的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人生挫折,加之缺乏必要的渠道疏导,导致其行为偏激,耐挫能力差,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与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重视人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学生重理轻文,而高校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又不科学,哲学与历史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规范、不成熟。此外,学生还受高考招生考试的影响,将学习重点仅放在高考课程上。到高校以后,受就业的影响,不少理工科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忙于考各种证书,而没有重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四、做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践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在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教育,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德。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观念上的突破和方式上的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所谓“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只懂技术的高档器材。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学生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具有高尚品质,具有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5]。
2.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如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富有实效地开设起来,而且注意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定期邀请名师名家给学生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3.建设师资队伍,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老师不仅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6]。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学习人文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建设师资队伍,营造人文氛围。相信经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将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2]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9).
[3]白鑫刚.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4]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