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

第1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难点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73

什么是数学教学难点?有学者认为,数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明白的知识,或不容易掌握的解题技能。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比较难给学生讲清楚的、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或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识内容。笔者认为,数学教学难点可以从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两方面来确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有关数学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可以认为是数学教学难点;通过多次训练后学生还很难“消化”的知识,或是对于一些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的也可以认为是数学教学难点。 但是,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也不一定是教学难点,而有些内容既是教学难点又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是教学难点,而在另一个班级则不一定是教学难点。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呢?笔者从教这么多年来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如下:

1 设数计算法

即运用设数的办法,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有些问题似乎缺少条件,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时如果运用设数的办法,就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五(2)班的人数比五(1)班的多10%,五(1)班的人数比五(2)班的少百分之几?”可以设五(1)班有50人,则五(2)班有50×(1+10%)=55人,这样五(1)班的人数比五(2)班的少的百分率很快可以求出:

(55-50)÷55≈9%。

2 运用比喻法

有些知识,学生尽管能记住,也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但要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往往表述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运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解方程2x-6=18,有些学生对于把2x当作整体,理解起来有难度,那么我们把x=?比喻为最终目标,把2x=?比喻为小目标。为了得到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先实现小目标2x=?,这样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还比如解方程6x-2x=8。首先,我们要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将左边变成(6-2)x,但有些学生就是觉得难理解。我们就把x比喻为苹果,那么6x就表示6个苹果,2x就表示2个苹果,故第一步就是算6个苹果-2个苹果=4个苹果,所以方程可以直接得到4x=8,问题就简单多了。

3 画图观察法

画图往往能使问题一目了能,很清晰地反映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如:甲桶的油是乙桶的3倍,如果从甲桶倒10千克到乙桶,两桶油同样多,原来甲乙两桶各有多少油?画图分析。(见图1)

画完图后我们很快就明白1倍就是10千克,3倍就是10×3=30千克。如果要列方程解答,那么我们可以设原来乙桶有油x千克,那么原来甲桶有油3x千克。可以根据甲桶-乙桶=2×10来列方程,即3x-x=2×10。再解出这个方程x=10,那么3x=3×10=30(千克)。

4 对比分析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正确处理类似问题的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求出右边(图2)这个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这道题还缺少条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可示一个长方形(图3),让学生们对比这两个图形后思考:原来这个图形的周长可以怎么求?学生可能会想到将线段移动的办法,使图2变成图3。接着我们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将两条竖线段平移到最左边,两条横线段上移到最上边,这样学生们就会忽然明白:求图2的周长就是求图3的周长,即它的周长为(10+5)×2=30(厘米)。

5 启发讲解法

对于一些难懂的知识或问题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提示讲解就能使学生明白,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对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很难理解。因此,笔者运用启发讲解法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在讲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之前,笔者首先呈现一幅图,然后提问图中有几个正方形和几个圆?(生:有4个正方形和3个圆。)接着笔者又呈现一幅图(篱笆图),然后提问图中有几个正方形和几个圆?(生:有4个正方形和3个圆。)接着又呈现一幅图(篱笆图),提问图中有几棵数和几个间隔(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生:有7棵树和6个间隔。)接着让学生完成一张表格:

[[\&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图A\&4\&3\&图B\&9\&8\&图C\&7\&6\&]]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的物体的个数并对比,最后找出规律。(生1: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生2: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样难点也就突破了。

6 巧用转化法

就是把原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转化成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红声电子厂要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小时加工80个,但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加工20个,结果提前5小时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采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但不管怎么设未知数,所列出的方程,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却很难正确解出所列出的方程。设原计划需要x小时完成任务。可列方程为:80x=(80+20)(x-5)。设这批零件有x个。可列方程为:x÷80=x÷(80+20)+5。而如果我们将提前5小时完成,转换成完成任务后继续再加工5小时。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知道总共多加工零件:(80+20)x5=500(个),也可以理解是在原计划的时间如果每小时多加工20个,总共多加工的零件数。所以,原计划的时间为:500÷20=25(小时),这批零件有:80x25=2000(个)。

7 变换叙述法

也就是将原来实际问题通过变换叙述的方法来降低难度,攻破难点。学生们常常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对于一些“普通性”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而对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则出现困难。这时,如果我们能及时变换叙述形式,让学生从中比较,他们就会很快知道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例如:“一项工程,先由黄师傅单独做5小时,再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4小时就可以完成,如果先由范师傅单独做5小时,再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3小时也可以完成。问如果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几小时?”

为攻破难点,可将由黄师傅单独做5小时,由范师傅单独做5小时,可以认为是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5小时可将此题的叙述形式变为:“两项同样工程,先由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5小时,再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4+3)7小时就可以完成。问:如果让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完成一项这样的工程,需要几小时?”很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了。黄师傅和范师傅两人合作完成一项这样的工程需要:(5+4+3)÷2=6(小时)。

显然,这两道题的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实际问题是一样的。所以,问题就很快得到解决。

8 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从动态的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对于小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很难理解代数的推导过程,而相对于直观的演示实验他们更容易接受。实验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内部空间刚好能容纳准备好的圆柱)和两个水桶(其中一个装有适量的水)。在课堂上,首先,我们将准备好的圆柱形玻璃容器装满水,将圆锥缓缓倒放入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中,直到整个圆锥刚好浸没在水中。然后,取出圆锥,容器的水减少了,为什么会减少呢?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学生很容易明白水下降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这样难点也就攻破了。之后再通过尺子测量下降的高与容器的高,就会发现下降的高是容器高的[1

3],所以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x[1

3],用字母表示为:V=[1

3]πR2h,其中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

第2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笔者以教学j、q、x的拼读规律为例,谈谈如何在低年级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则,自主探寻拼读规律的收获。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写的拼读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其难在省写后容易跟“u”混淆,拼读规则难掌握。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现有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没有直接将这些拼读规则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备课时,首先要搞清楚声母是j、q、x音节的拼读规律。j、q、x只与i和ü组成双拼音节,或与由i和ü为介母组成三拼音节。j、q、x的三拼音节中介母i,能和它拼读的韵母有6个(a、ao、an、ang、ong ),只能用ü作介母的音节只在与韵母an相拼时产生(juan、quan、xuan)。这些拼读规则,如果讲给学生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寻宝宝”――

一、创设情境,暗藏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是拼音城堡里三位脾气古怪的老人家,他们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j、q、x,为什么说他们脾气古怪呢?请大家听听他们写给我们的信:“亲爱的孩子们,我们j、q、x三位老人家出城堡需要带上韵母宝宝,可并不是随便带宝宝们出去,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头顶扎小辫的宝宝,并且喜欢帮她们脱掉小辫子,你们能帮帮我们吗?”大家商量一下,谁是他们要找的宝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找到的宝宝是a、i、ü,因为她们扎有小辫,符合三位老人家的条件。

生:我不同意他们组的意见,a的小辫子不是扎在头顶,是扎在下面,她不符合条件,小i头顶扎了一个小辫,小ü头顶扎了两个小辫,我们小组认为i和ü才是要找的韵母宝宝。

(师出示音节ji、qi、xi。)

此环节,把j、q、x组成双拼音节的规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先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j、q、x只跟i、ü“牵手”的规则。这帮助学生直接筛除了不符合与j、q、x拼读规则的音节。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习得,学生就会牢记这一规则。

二、形象比喻,辨别真伪

师:小ü能被j、q、x选中带出城堡,真是太高兴了,她比小i要心急,小i戴上声调帽子时才脱掉小辫,而小ü怕浪费时间,所以只要见到j、q、x就把小辫脱掉。

(出示音节:ju、qu、xu,学生拼读音节,读儿歌“小ü小ü真心急,见到j、q、x就把辫子脱”。)

师:这时,小u宝宝看见j、q、x牵着的宝宝和她长得一样,于是也跑来。哪位同学能向小u解释一下,j、q、x带的是谁呢?

生:小u,你好。j、q、x牵着的不是你,是小ü。因为这三位老人家喜欢扎小辫的宝宝,就算是小ü脱掉了小辫她还是小ü呀,所以小u,请你回去。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辨别,较好地突破了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拼读规则这一难点。同时分清了ü和u在和j、q、x拼读时不能混淆的原因。这也为今后教学其他音节埋下伏笔,如ü跟n、l相拼时,不能省去两点。

三、引发矛盾,得出规则

师:你还有问题想问j、q、x吗?

生:j、q、x,你们好。你们只带i、ü出去,要是其他的韵母宝宝也想和你们出去的话,怎么办呢?

(学生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让笔者暗自窃喜,这里涉及到后面将学到的含有介母的三拼音节,说明学生展开了其想象的思维空间,通过质疑来体现他的求知欲望,这比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更高兴。于是笔者立即调整了教学计划。)

师:对呀,这可真是个大问题!但是这三位老人家,脾气就古怪在这里,他们认准了出门只牵i、ü的小手,这可怎么办呢?你能帮忙想一想吗?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一组学生的办法最好。)

生:三位老人家只牵i、ü的手,那让i、ü再牵其他宝宝的手不就行了吗?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在拼音王国里这种助人为乐的宝宝,大家叫他们“介母”。

师:请你上来摆一下音节,先让也扎小辫的韵母宝宝“a”和这三个老人家一块出门。用介母“i”帮着牵手试试。

(学生上台摆出音节jia、qia、xia。)

第3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突破;难点

一、教学认识的突破

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报以无限的热情,而对于相对枯燥的章节或是遇到较复杂的知识点时就觉得索然无味,对学习缺乏兴趣。特别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认知的偏差,学生只喜欢看实验的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形态的改变,误解了趣味教学的宗旨,而对于发生变化的实质和内涵则知之甚少,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具体的理性认识,这是化学教学中需要突破的一大难题。因为认知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教学实践的突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知识的获得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教学实践。化学教学实践不仅仅在于实验教学本身,要教会学生总结、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亲自设计和填写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有具体的实验和分析过程。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以小组方式进行探讨。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意义以及学习的价值。

三、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的不断融合会加大教学的难度,很多最初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在重难点的困扰下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化学教学。例如,化学方程式的转化,相关的化学性质等方面要重点掌握,特别对于较复杂的方程的解析要求学生必须攻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可以采用由点到面、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都有章可循。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初中化学的重难点也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础。因此,只有扎实地掌握教学基础知识,做好各个知识点的链接,化学教学的难点才能得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贤策.初中化学教学需要突破的几个难点[J].科技信息,2009(15).

第4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图片重难点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4

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是沟通知觉与思维的桥梁,是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也是当前众多教材改革的重点。将图片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将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便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引入图片展开探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图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历史图片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能够再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从而使课堂更为丰富,更为直观。第二,历史图片能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第三,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传递历史信息,与文字材料形成互补。有效利用历史图片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信息量,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历史图片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方法

既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图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便应该具体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图片进行历史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图片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1.运用图片来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总是有很多的重难点,如果处理不得当,容易造成知识漏洞。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重难点时恰当引入图片,利用图片的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

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于战争是没有概念的。比如在讲到这个内容的时候,虽然教材呈现了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但是学生对这些数字没有什么感觉。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图片,在网上为学生下载一系列的的图片,将日本侵略罪证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才能让30万等数字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日本人的暴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2.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控制并制约着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历史图片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历史教学中涉及“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图片,首先展示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和讲学的图片、文献,然后再展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学生回归孔子故里的图片,并让大家畅谈孔子的伟大思想,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最后教师将话锋转到“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干将们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错误的吗?为什么当年当作糟粕的东西今天却又被视为精华?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对此展开了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增强了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是对祖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过去史实的详细、真实的记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了解历史,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图片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教学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时,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兵马俑的照片。这些照片气势恢宏,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不朽,领略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这是语言难以收到的效果,是图片自身存在的优势,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图片的优势,便可以使历史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图片是体现历史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直观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清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探究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图片,并教会学生读图、用图、思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桂正容,程开文.运用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第5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点与难点 知识的理解 归纳能力 多媒体教学 巩固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16

物理是一门规律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要求较高,因此一些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严重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授之以渔”,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从事物理教学十余年,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物理知识的大厦是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构建的。对它们的学习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决不能只满足于对内容的死记硬背。要知其所以然,就不但要知道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容,还必须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知道它们是通过哪些物理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要重视对物理概念、规律内涵的理解,明确它们与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应用它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物理概念速度的学习,不少同学开始学习时,以为在小学数学中就已经学过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没有什么难的。

但实际上,要掌握速度这个物理概念,只知道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还必须知道它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通过例举观众和裁判员对百米赛跑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比较,学生总结出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的多少,还可以比较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采用的是观众的方法,即前一种方法,而裁判员则是采用的后一种方法。其次,还应知道速度常用的单位,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分析解决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物理问题。比如坐在高速路上运动的汽车里,能利用钟表测汽车的速度。这样学生就不仅掌握了速度的数学形式,而且加深了对速度物理意义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来突破重难点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基本概念混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它是一个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它把变化电路联系起来,因而在电学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电阻的定义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的计算方法;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又如:电学中电功和电功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多数学生在学到此部分时,经常把它们混为一坛,再加上计算公式多,所以学生感觉很吃力。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在新课教学完成后,我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两个物理量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及换算、测量工具或方法、计算公式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两者的不同及联系,这样学生头脑中对两者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也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所以要想学生能掌握好重、难点,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加深理解,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

三、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突破重难点

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过程非常短暂或非常漫长,现象很难观察;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的程度过于微弱,现象极不明显。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可以提高观察的可见度,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容易。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通过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光的传播时间和路径“缓慢”地显示出来,不仅能使学生对光传播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长度测量时,使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利用投影仪可将透明的塑料刻度尺测量时的情况进行“放大”,使学生的可见度增大,进一步明确在长度测量中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及估读数字的物理意义。比如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1.80厘米与1.8厘米谁对谁错,说明物理是一门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第6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一、以“质疑”引路搭桥,突破重难点

虽然对“有效课堂”的评价指标有多项内容,但最本质的一条是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难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起着很大作用,是教学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而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课堂上以“质疑”引路搭桥。

例如,执教《背影》这篇课文时,“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贴近,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先让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父亲为“我”买橘的动词,并且想象当时的场景。设计质疑问题:父亲为“我”买橘容易吗?在学生讨论过后再质疑:①你认为哪个动词最能体现父亲为我买橘的艰难?②为什么父亲买橘会这么困难呢?③既然这么困难,他为什么不让“我”去呢?这几个质疑很自然地使学生真切感悟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深情,也正是这有效的质疑,突破了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的讨论很热烈,但常常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往往缺乏深度。这时,教师的质疑就会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通过适时的质疑,可以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因此,质疑可以引导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质疑”调整策略,生成亮点

新课程理念重视课堂的预设,但更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教师课前对教学方案如何进行设计,都不可能将各个问题设计得完全切合学生。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上,就会造成问题与学生学习需要的脱节,那又倒回到“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但问题已经提出了,学生如果给出事先意想不到的答案,这时就需要通过“质疑”进行调整,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提问学生“这是一堂怎样的课?请用一个词或短语回答。”学生的回答有:感动、爱国情怀、失落、感人、令人惭愧等,还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不同寻常”。笔者认为这一回答是课堂新的“生长点”,于是进一步质疑:①哪里不同寻常?(课堂气氛、教师情态、听众身份等)②为什么不同寻常?(战争背景、爱国深情、语言文化等)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质疑,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因为这些“不同寻常”,平时不在意的事物才变得珍贵,才导致了小弗朗士内心的转变,突然明白了事理,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

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进行质疑,能够使问题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生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顺利实现预设的目标。

三、以“质疑”有效指导,激发反思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也会发生错误。不过,有时正因为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出现小错误、小插曲,语文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这样的小错误,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智慧,通过“质疑”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投影: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学生在动词填空时出现了错误,教师把握时机,及时实施质疑:①“倾” 和“侧”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②那么,你认为用哪个词更符合父亲的动作呢?在学生作出解答后,要求学生用动作表演来加深理解。

第7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点 难点 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也隋之进行改革和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要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佳效益,笔者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技术结构特点,动作技术原理和影响动作技术的重要因素,教师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是为了“不用教”,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体育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技能、健身的方法与健身的策略。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手段和方式。这样才能抓住动作技术主要的和关键的部分,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这是确定动作技术重点和难点的理论基础。

二、要对运动技术有充分的学习和体验的基础,这样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才能深刻和到位。体操专业教师对体操运动技术的理解就比较深刻。通过形象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引导、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展开想象,从而感悟动作的要领。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确定的重点和难点会比较到位,如果自己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实践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那么确定的重点和难点肯定会出现偏差。对动作技术有充分的学习经验和实践体会是确定动作技术重点和难点的实践基础。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一个合理、明确和可靠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抓住动作技术的关键和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这样能给学生自信,促进互相交流,端正教风,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新课标中提示,每个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出各自的表示方法,并进行交流,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明就应予以鼓励。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的学,才能取得教学成功。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四、明确本课在动作技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从要解决的问题中寻找重点和难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逐步解决各个小难点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更高的难点。如在教师教学生的“纵箱分腿腾跃”的动作时,学生很难掌握“双手远撑”的动作,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分步骤教学方式,第一个步骤是在纵箱上用粉笔画上一线(箱的中等距离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撑手的目标,待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再把线画得远一点,让学生有第二个撑手的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把线画在远端的三分之一处,通过这三个步骤的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双手难心远撑”的教学难点。

五、先确定动作技术的教学重点,从重点中确定突破重点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有的重点也是难点,有的重点不是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重点问题要让学生清楚明白,对于难点问题,要求教师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与辅助练习,使学生易于理解,感到难点不难理解。

六、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突破重点和难点相匹配的有效方法。动作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划分出不同的难易度,并与另一要点动作进行连接,分层递进的组织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阶段性地掌握要领,使学生分层地掌握动作,逐步完善重难点动作质量。如:跳上支撑----前翻下的教学,将动作分为三个由易到难步骤,“自主杠上支撑”-------“跳上正撑”-------“腹贴杠前翻下------完整练习”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能力,从体会重点动作到学习重点动作,继而与难点动作进行连接,初步尝试练习,最后不断完善动作,学生就会感到完成动作学习较容易,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重难点动作的掌握水平。

七、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1)、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具有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实践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德才修养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教育教学。通过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善于观察发现教学问题,并勤于反思、质疑、创新、研究教学问题,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使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教师教的如何,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把讲堂变为学生的练堂。

八、根据目标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8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难点;策略

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一个感受,不论学生在过去(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理解水平如何,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对于担任高一地理教学任务的老师来说,帮助学生克服自然地理学习难点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采用了很多办法就是收效甚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进而导致学生地理学习效果极差。

一、难点存在的原因分析

根据学生、学科、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我觉得难点存在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学科本身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往往具有时空尺度较大但又难以通过实验表达的特点,学生对很多抽象的地理现象很难得到切身体会,并且自然地理教学中很多的难点知识需要大量的数学、物理知识做铺垫。

(二)就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言,受到长期以来地理“就是一门副科”“只需要背诵就能学好”等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到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以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于是开始放弃地理学习。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在刚刚入校以后收到初中学习习惯的影响,不善于作图用图,但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的图表,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图表表达内容以至于学习困难。

(三)我们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凡是重难点所在的内容老师就要耐心地予以讲解,可是从来不会调动学生参与到重难点的学习过程中,以至于老师很累,但是学生不为所动;或者就是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又不从根本的方法上加以引导,最终组织的活动似是而非一团糟。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教学中难点的“难”处是各不相同的,恰恰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的时候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二、克服难点教学的基本思路

纵观众多处于高中地理教学一线老师的做法,不难发现克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知识点,确定难点所在。尽管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教学难点较多,但并非这一部分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难点,所以备课阶段老师要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教学难点所在,分析各个知识点与难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知识点本身特点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二)分解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很多情况下,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由若干个小的、相互关系复杂的知识点组成而且又与前面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候我们需要把这些难点知识按照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予以分解重新排序,把复杂的、难以接受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可以逐步接受的小知识点。

(三)合理引导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就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难点突破的学习活动中,或通过自主探究,或通过合作学习,或设计实验等。

三、难点破解策略举例

(一)用好课件和教具,将难点生动化。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课件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些难点,课件的展示形象直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如果在课前,精心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从生活实际着手,将难点生活化。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气候资源与建筑”这部分内容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房屋的采光与通风效果。并手绘示意图,慢慢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平台,并从中体现出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巧画图,将难点图示化。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大气的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时,先对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生,师生共同绘图,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让学生在画图中掌握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第9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1.1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一、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1.2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质量:一个书包、一只笔、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一个电饭煲,并根据自身对千克、克的理解掌握分清孰轻孰重;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记录整点时的自己在家的活动、记录在校一堂课40分钟下课时指针应该指示到什么位置;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家所拥有物品各自属性(电器、线织物品、陶瓷、玻璃…)的数量情况,为父母整理家务时提供数据参考…。这样的科学训练,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杜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以致用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1.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