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旅游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人们对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态旅游活动备受青睐,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因而生态旅游产品成为生态旅游业发展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旅游产品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而开发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它是一项整体产品,为了实现生态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1,2]近些年研究者们对生态旅游产品研究较少,也仅限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和设计,本文把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作为关注点,通过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现状提出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一、黑龙江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现状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省之一,生态旅游产品也丰富多样。虽然黑龙江省针对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开展冰雪旅游、湿地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提出“共建绿色生态龙江”等口号,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2]。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仍采用传统的旅游产品推销方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为主要任务,并未把生态旅游产品核心利益贯穿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生态旅游产品营销观念比较落后;黑龙江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价不灵活,同时生态旅游产品也存在着不良的价格竞争;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也较为单一,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仍以旅行社对旅行社为主,只能面对总体规模相对缩减的团队旅游,而失去了目前逐渐壮大起来的散客旅游者。
二、黑龙江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建议
(一)转变生态旅游产品营销观念
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下的绿色营销,营销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旅游产品营销主要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为主要任务,而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提倡满足旅游者理性需求,坚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理念。如产品层次侧重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生态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旅游景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再如营销对象不仅仅是生态旅游者,同时还包括客源地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经营商等;又如应有针对性地结合产品生命周期采取相应策略,包括采取产品改革、市场改革、营销组合改进等策略努力缩短生态旅游产品的投入期,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期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品营销观念应紧跟时代步伐。
(二)优化生态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生态旅游市场环境下,制定竞争性强的生态旅游产品定价策略是占据一定旅游市场的有效方法。如通过多元化收入支撑景区弹性定价;提升景区内在价值,为生态旅游者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采取差别定价方式;结合同类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状态来进行定价;新的生态旅游景点、项目、景区服务等主题公园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相结合,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对于一般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渗透定价策略,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旅游者心理定价,根据生态旅游者对产品的认可、购买反应,采用声望定价和分等级定价策略。总之生态旅游产品的种类繁多,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定价策略,适时调整生态旅游产品定价策略,增强竞争力。
(三)强化生态旅游产品品牌意识
开展生态旅游要树立本地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品牌,明确主体旅游形象定位,运用多渠道传播生态旅游品牌形象。生态旅游产品的品牌策划,特别是节假日生态旅游地的形象设计和推广是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的关键。生态旅游产品品牌设计要在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资源基础上仔细分析,结合地方特色,明确生态旅游产品形象的核心和外在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生态旅游产品形象系统。加强生态旅游者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品品牌的认知、心理满足感和高品质产品的认同感。严把生态旅游产品品质关,把握本省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优势,深入挖掘本省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四)开发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现代旅游业信息密集,网络营销成为现代旅游业信息传播的重要促销手段,很多生态旅游者利用网上预订的方式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使得传统的旅游社与旅游社对接的营销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自选意识越发强烈的生态旅游爱好者通过网络预订的方式来享受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团队旅游者逐渐减少,而散客生态旅游者逐渐壮大起来,最终将成为生态旅游市场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就应采用多种营销渠道,如利用网络营销模式结合旅行社对接的传统模式。总之应结合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环境因素、产品因素、政策因素、自身因素等,积极拓展新的产品营销渠道,提高运营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关键字: 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营销策略
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具有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衡水湖湿地位于河北省衡水市与冀州市的交界处,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湖面面积75平方千米,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湖区内有国家级及省一、二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天鹅、灰鹤、白额雁、天鹅、小鸥等各种水禽达150多种。2000年7月,衡水湖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 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环京津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协作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之中,处于方圆300千米以内的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4个省会城市,26个地级市的假日旅游经济圈之内。衡水湖在水源充足、水量丰沛的时节,碧波粼粼,一望无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目前,景区内的灵秀山庄、兵法城、旅游码头等多种景点已对外开放。2004年6月,衡水湖湿地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05年10月,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定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全年到衡水湖旅游的人数突破了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二、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景点少,线路单一。目前可供游人游览的仅有芦苇荡、鸟岛等有限的景点,与周边省市的旅游景点联合少。目前受衡水市的交通限制,其客源主要是衡水市及周边县市的居民。
2.营销渠道少,旅游目的地没有形成一个公共的营销组织。目前,衡水湖生态旅游的营销方式还只是限于做一些宣传,整体意义上的营销体系尚未建立。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和代表性旅游景区等。这需要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协会)等共同的参与。但就目前的衡水湖旅游营销来看,还只是当地居民和部分当地的旅行社在“单打独斗”,公共投入很少,营销效益低下。
3.旅游行业之间没有形成优化组合。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它包含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景区经营业、旅游购物业、旅游娱乐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虽存在着分工,也有合作互补的关系,但从目前来看,衡水市培养构建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条件尚不成熟,且衡水湖周边的很多服务性行业并没有联合发展,如:交通、餐饮、娱乐等配合得还不够默契,有许多市场漏洞仍需要填补。
三、 从营销策略方面解决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中的问题
1.采取绿色营销的手段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所谓绿色营销,指的是在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针对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以及消费过程,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少用能源和资源,并且不污染环境。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影响和破坏着自然,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采取绿色营销的方法。
2.根据旅游者的品味,打造品种多样的、大众化的、流行化的旅游项目。如短线旅游、周末旅游、节事旅游、会务旅游;利用本市或周边县市的美术类院校,成立写生基地;邀请国内外的学者、记者来采访采风,等等,以此将旅游产品的效用评价与旅游者的个性融为一体。
3.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品牌性旅游产品。这样可使多数旅游者少时可靠地进行购买,还可将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推销出去。如周边的饭店可以用邓庄的无公害蔬菜做招牌菜,这样既能吸引顾客,又能增加盈利;民间艺人可以把本地区的特色工艺产品,如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阜城剪纸等进行相应的包装在景点购买区内进行销售,从而推出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的旅游产品。
4.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研。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蔓延,使旅游定制营销、旅游知识营销占主导位置,因此营销的中心是信息化和网络化。衡水湖湿地可以与当地电视台合作拍摄反映衡水湖旅游的专题风光片在各地播放,并制作旅游刊物、画册、卡片、影碟等向全国进行发售。
5.整合现有的营销渠道,实现营销沟通双向化结合。旅游企业应根据营销对象、内部员工渠道和竞争者渠道,并依据自身实力、产品的特点和市场情况来对旅游营销渠道进行整合设计。同时持续统一地将旅游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接受消费者的意见,从而迅速对产品进行调整改进。
四、 政府在开展旅游营销中的作用
旅游发展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后进入营销导向的阶段,因此目前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宣传营销工作。政府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区域旅游形象营销;二是建立区域旅游营销平台。由于旅游业介入的门槛较低,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因此许多旅游社不愿意做市场的开拓者,先行做宣传营销工作。鉴于此,政府就应该承担旅游形象营销的责任,通过旅游形象树立、改善提升区域旅游形象。政府可以牵头搭建一个咨询台,针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所承办的全省或全国性质的会议,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参与的政企互动式旅游营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衡水市在面临自身经济落后、旅游项目资金紧缺的现状下,只有改变思想,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邓小梅,秦岩,冉圣宏,王郑敏,孔艳.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王郑敏,刘振杰.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林业科技管理,2004,(3).
[3]刘丽,于海珍.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陈鹏.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关键词:生态旅游;监管;研究;述评
1引言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实现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生态旅游监管体制,一些国家在生态旅游建设中发展迅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大,旅游发展中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区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经济社会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状态,急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监管体制来遏制进一步的破坏行为,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2010年邵琪伟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和办法,探索监管制度,完善生态旅游区规划审批的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监督,21,建立一套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监督体系。
2国内生态旅游监管研究
2.1国内生态旅游监管现状从国家旅游网新闻列表数据统计,从2006年6月20日到2011年2月18日共有2587条新闻涉及到“生态旅游”,其中有1448条新闻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关,占全部新闻的55.9。同时生态旅游研究已经逐步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据”中国知网“数据分析,从1980年到2010年,按5年一个周期计算,“生态旅游”研究占“旅游研究”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国家旅游局已经初步公告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明确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定义、分类及标准,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总体方向。国家环境保护部已公告《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出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并分批构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经被认定为“生态省”的有海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安徽省、四川省、吉林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北9个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共389个。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生态旅游行政监管体系的基础l3“]。
2.2国内生态旅游行政监管机构设置我国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主体分为3级,第1级是直接监管生态旅游的行政部门,即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方旅游局;第2级是间接监管生态旅游,且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部门;第3级是间接监管生态旅游,且不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门。3种不同的行政部门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主体,每类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监管生态旅游的发展。
旅游局和二级生态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差异较大,从监管的本质上看旅游局无疑是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中坚力量,其他政府部门在职能范围内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一个生态旅游景区从规划到建成,再到运营,这个过程涉及到旅游局和众多生态旅游监管二级部门。从监管范围来看,旅游局对生态旅游政府监管涉及到旅游规划、开发以及旅游经营管理整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更包括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的协调等方面;生态旅游二级管理部门的监督力量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重点集中在资源环境保护上;监管地位和监管范围的不同决定了监管方式的不同,旅游局在生态旅游政策法规制定、生态旅游学术研究、民问生态旅游组织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着制定者或引导者的积极作用。二级生态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主要集中在设立部门执行标准、审核生态旅游规划、监督标准执行等方面引。
2.3国内政府旅游监管的职能政府旅游监管分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自我监管两个方面,本文以前者为主要研究目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监管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国家层面上国家旅游局设立了质量规范与管理司,质量规范与管理司下设质量监督处、旅行社管理处、饭店管理处、标准化处、导游管理处,其监管职能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各类标准和指导业务工作。
地方旅游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监督的基础力量,各地方旅游局严格贯彻国家、省有关旅游的政策法规,接受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领导,对管辖地区的旅游市场进行专门监督、受理投诉和规范当地市场。
以桂林旅游局为例,桂林旅游局专门设立了行业质量处,行业质量处负责规范和提高旅游经营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推广旅游行业标准;承接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申报、复核、年检工作;协调旅游环保、安全丁作,联系旅游协会工作。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土资源局、水利部、环保局、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其职能只是负责和本职能部门相关的内容监管。
2.4国内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缺陷(1)生态旅游行政监督缺乏权威和力度。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涉及到众多其他行业,而各行业都有独立的主管部门,每个主管部门均有本身的管198理职能,旅游局不能包揽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这种格局之下形成了旅游管理部门触及不到的“瓶颈”,在“瓶颈”处,监督不能有效进行,旅游行政部门的权利与职能缺乏一致性,人们对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往往超过了其职能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监督不能顺利实现。
(2)我国生态旅游监督的途径过于传统。从监督主体上看,多为行政部门,而以广大生态旅游社区居民和游客为主体的民主监督的力量相对薄弱。在监督的路径上,生态旅游的监督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为主,而民主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监督。
(3)我国生态旅游监督中群众监督困难,覆盖面不全。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监督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群众监督制度,旅游管理部门没有就群众监督的性质、地位及作用、监督的途径、方法做出具体说明。群众监督意识薄弱,群众在履行监督权之后,正当权益依旧难以得到维护。
(4)我国生态旅游监督以管制为主,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业中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没有受到特别的鼓励与支持。政府、生态旅游社区对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游客有特殊贡献的社区居民没有必要的肯定,导游人员收人分配制度不规范,间接滋生了违法乱纪行为。当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时,游客产业监督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3国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
3.1国外生态旅游监管的产生国外旅游监管中,政府是先驱,民间组织是刺激者,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逐渐扩大的旅游需求是旅游监管制度完善的根本原因。随着生态旅游市场的扩大,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入,生态旅游区的功能更加清晰,社会对生态旅游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旅游监管的深入与完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2国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特点(1)发达国家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充当协调者的角色,不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积极促进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3]。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界定众说纷纭,其中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用两组特性来划分非营利组织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特性是捐赠还是经营(指组织的收人来源),第二特性在于非营利组织是共有性的还是企业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营利组织经历了慈善赞助模式到权利与授权模式,再到竞争/市场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非营利性和为公众或弱势群体谋福利依旧是其主要特性|l3。
在国外,政府积极鼓励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这类组织在生态旅游监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先是由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旅游非营利组织是伴随着旅游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旅游呈现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各国、各地区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非营利组织。不同的旅游非营利组织在组成方式、资金来源、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差异,但是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目的在于协调政府、旅游经营企业、景区居民、游客之间的利益,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e。
国外旅游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学术界把旅游非营利组织主要按其职责范围进行区别,划分为国际级、区域级、国家级、地方级4个级别。各个级别具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性的如fee、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世界旅游委员会、热带雨林联盟、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和国际保护联盟等;区域性的如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亚太旅游协会、欧洲高尔夫协会生态委员会、美洲旅游认证网和加勒比海可持续旅游委员会;国家级别的如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网络(at()n)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的中国旅游协会等】。
(2)发达同家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第2个突出特点是积极促进生态旅游标准化工程建设,为生态旅游监管提供操作规范。
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同一级别中,不同的旅游非营利组织在工作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各个级别的非营利组织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路径选择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历史上,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基础依靠3种支持,即政府补贴或资助、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公众的道德感和政府对民众的责任感是非营利组织成立的精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营利组织经历了慈善赞助模式到权利与授权模式,再到竞争/市场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的说教宣传已经不足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因此非营利组织形成了一些新的运作方式,以旅游业为代表,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通过建立完备的旅游评估体系来对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者基于认证和宣传,并进行持续的监督,以保持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行业提供的标准,这种运作方式不仅忠于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宗旨,也保障了组织的正常运作do]。
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的认证组织都有直接参与或与其他政府、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旅游认证。
旅游非营利组织提出的行业标准往往高于政府设定的标准,它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旅游社区居民、游客、旅游景区工作员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政府的经济利益。旅游非营利组织充分的考虑到信息的公开性、教育性、全面性、实用性,这些特性无异给生态旅游监督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3.3国内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差异性分析(1)政府在旅游监督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旅游监管的主体,直接领导旅游监督工作,而在国外绝大部分国家,政府在旅游监管中起着间接的、配合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机构,如美国国家发展署、国家环境保护署、联邦商务、美国农业部国家森林管理局。
美国渔业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国家土地局等部门,他们都根据自己的职责在不同的方面,从政策制定等宏观方面对旅游业进行了规范管理,但是更多细节标准制定及执行t作,则更多地落实到与旅游相关的非营利组织t作中e1。
(2)国内外生态旅游监督的对象不同。在国外,各类国家级,特别是地方级的生态旅游监督组织都有明确的监督对象和监督范围,我国尚未将生态旅游监管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课题提上日程,也没有确定明确的监督对象。生态旅游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两者在监督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督方式,而国外旅游非营利组织在监督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3)在国内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中,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同。中国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是形成国内外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之——o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制定旅游业标准较多的国家,但是单纯的法律法规显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之网需要一个规范、统一、被认可的标准,需要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广大民众的参与。但是,现阶段,中国缺乏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土壤。中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自然资源由国家所有,因此,以公众福利为工作目标的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缺乏成长的政治、经济基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民政部对非政府组织设置的条件苛刻,审批耗时长,手续复杂,国家也没有健全的政策对环保积极的个人或企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持续的激励,这打击了公众成立非政府组织的热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低,生态旅游还没成为公众旅游的普遍需要,大众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停留在模糊认知阶段,没有形成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土壤。在家族观念盛行的中国,民间自助的形式与西方有差异。4国外生态旅游监管的启示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旅游监管结合国外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历程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背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监管体系。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市场混乱,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专项监管刻不容缓;生态旅游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在众多权力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的情况下,只有专门的旅游监管部门才能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坚强后盾;我国旅游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活跃,其地位缺乏法律权威,现阶段还不足以担当起生态旅游监管引导者的重担;因此在我国现有的体制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性的旅游监管体系更具备可行性与操作性。
4.2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市场机制只有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政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机制包括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准人与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预防资源被破坏现象,促进生态旅游有序发展。
(2)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解决政府、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矛盾激化的问题,使旅游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双重动力。
(3)信用机制。信用机制包含两点,一是通过信息传达建立生态旅游的社会认同感,二是通过监管规范生态旅游景区行为,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对生态旅游企业进行质量评估来评定其信用。
4.3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
非政府组织有助于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负担、工作成本,解决公共产品缺失、旅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西方国家,旅游非营利组织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据我国现行法规,社会团体(简称“社团”)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民政部l998)[133。其中主要包括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200国旅游业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因此,应该充分的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发挥民间在生态旅游监管中的作用]。
4.4构建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尽管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些申请生态旅游认证的景区,但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在中国的发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在中国缺乏成长的土壤。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是针对国外的具体情况设计的,并没有将中国生态景区的自然资源特色纳入评估过程中,更不可能考虑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这一特点降低了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在中国的应用性。同时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成本相对较高,一般都具有自愿性的原则,在中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生态旅游”的口号泛滥,生态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直接照搬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并采用“自愿性”原则还不具备可操作性。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 赣州 森林生态旅游业 发展思路
在不久的将来,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年增长率达30%以上,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江西省赣州市已经开展了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活动。截止2004年底,赣州市已建立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8处,经营面积9.6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安远三百山、宁都翠微峰、大余梅关、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和陡水湖等6处;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4.82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处(九连山)。2002和2004年,森林生态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
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已投入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多个,开通区内游览里程300多公里,建设景区景点1200余个。近几年来,赣州市森林生态旅游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广东、福建、湖南、中国香港特区,以及东南亚游客在内的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游客人数快速增长。
二、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森林生态旅游从1990年起步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知名度不高。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地方对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重重,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吃、住、行、购物等一条龙服务,难以刺激消费,带动就业。
三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客源市场较窄。在森林旅游宣传促销上还存在整体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方法单一等问题。除了安远三百山、崇义阳岭等少数旅游区在中央、省有电视、人民日报等有影响的媒体进行过宣传外,其他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基本上没有开展过大型宣传,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
四是红色旅游、宋城古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没有很好地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主要表现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五是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旅游产品单一。目前,赣州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
六是森林旅游管理和导游人才缺乏。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
三、关于发展赣州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森林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是一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朝阳产业。为此,要紧紧抓住机遇,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今后赣州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调查,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1.发展定位、开发模式
(1)旅游地定位。目前赣州市已建立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8个,遍及全市16个县(市、区),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基础和潜力,这些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原有的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将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容易形成旅游线路。
(2)旅游市场定位。综合分析,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市场的定位主要为赣州及周边城市居民、粤闽发达地区和港澳地区旅游者,其中以青少年和青年学生、有稳定收入的职业者人数最多。
(3)开发模式定位。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应以赣南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为依托,提倡绿色旅游方式,积极开展参与型、保健型等专项特色山地森林生态旅游以及综合型山地森林生态旅游,坚持“一区一品,区域联合,有序开发,资源共享”,既要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又要利于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网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市场。
2.发展布局
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以上的生态旅游发展定位分析,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建设的战略布局可以设想为“四区三线六重点”。
“四区”是指根据地域和森林旅游资源特色,划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区:(1)以章贡区为中心,以城郊森林、休闲度假、避暑娱乐为主要特征,以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通天岩风景区为主体的城郊休闲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赣州市周边地区;(2)以大余、崇义、上犹县为中心,以森林小火车、原始森林、林涛竹海、温泉瀑布、平湖秀色为主要特征,结合赣南民俗风情,以陡水湖、梅关、阳岭和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西部山区森林生态旅游区;(3)以安远、龙南县为中心,以探源考察、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绿色果蔬为主要特征,以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南部探源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信丰、定南、寻乌、全南等县;(4)以瑞金、宁都为中心,以丹霞地貌、宗教文化、革命胜地为主要特征,结合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以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和罗田岩、会昌山省级森林公园,以及汉仙岩、赣江源头为主体的东部观光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兴国、于都、会昌、石城等县。
“三线”指的是西部山区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南部探源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和东部观光森林生态旅游线路。“西线”可以以丰富的山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发探险型、科考型、保健型等特色山地旅游项目;“南线”可以以知名的东江源品牌和绿色果品为依托,重点开发参与型、考察型、绿色消费型等生态旅游项目;“东线” 可以以特殊的丹霞地貌和遗址古迹为依托,重点开发游览型、考察型等旅游观光项目。
“六重点”是重点建设发展6处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公园。在“四区三线”基础上分别选择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和阳岭、陡水湖、梅关、三百山、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赣州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公园,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以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3.发展措施
(1)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把森林生态旅游真正作为重点发展的一项产业,科学规划,积极扶持,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崇义阳岭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创吉尼斯纪录、上堡梯田景观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
(3)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著名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热点。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应进行广泛地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为此,要借助“红色”、“客家”和赣江、珠江源头等品牌,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4)努力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赣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赣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赣南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5)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优化投资和经营软环境,加大政策开放和引导力度,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转让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生态旅游开发,以此来获得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
(6)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要加速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防护林(长、珠防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加强天然阔叶林保护,建立绿色生态旅游大环境,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赣州市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良源等编:森林旅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从循化县存在的问题来看,青海河湟地区的县域旅游必须要充分挖掘这一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潜力,通过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塑,推动当地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县域旅游与县域旅游品牌。
县域旅游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由各种旅游相关元素组成的区域旅游,即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具有地域范围较小的特点。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从一般意义来说,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是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旅游品牌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他们的相互组合,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统一体,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对此的高度认同。
县域旅游品牌是在县一级地域行政级别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能够展现本地旅游整体形象进而促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向往,并能体现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是县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核心。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循化县域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8.4 度,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其境内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黄河峡谷丹霞风貌为主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以黄河漂流为主的旅游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循化县有以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故居,文都寺、旦麻古塔,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景观和独特的撒拉族民俗风情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关键词] 沿海地区 体育旅游 生态化 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旅游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据初步统计,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旅游活动的人数在我国国内旅游者中约占73.53%,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许多省市纷纷将体育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然而,现实中出现了体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亦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找到一条符合环保要求的体育旅游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一、生态体育旅游的内涵
澳大利亚David weaver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它培养旅游者学习、体验及欣赏自然环境,或是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文化背景中欣赏其中的一些元素。它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它选择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发展道路,并提高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的生存能力。
David weaver把体育旅游分解为探险旅游、3S(海洋、沙滩、阳光)旅游与健康旅游,认为“生态旅游与其他主要的自然旅游产品有重叠现象,这些自然旅游产品包括探险旅游和3S旅游”。由此认为,江苏沿海地区湿地、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了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人们在大自然环境中观察珍禽、鸟类、动植物,欣赏自然景观,离不开徒步、攀登及各种身体活动,使人体沐浴在优雅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强身健体、怡养身心,增添了旅游的健身价值。体育旅游与生态旅游交叉融合,开创了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生态体育旅游。
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市。土地面积为3.04万平方公里,人口2041.71万人。它东出黄海,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区内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孕育了江苏省沿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旅游资源,有着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越条件。
1.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自然景观有风景秀丽的河口地段,绿树成荫的林带,珍禽栖息的滩涂,浩瀚无际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以及岸外沙洲、海上孤岛等;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名人遗迹,古代工程遗址,名人故里,民居街坊,渔乡风情等。江苏沿海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13处,其中,花果山景区、连岛度假区、孔望山景区、鱼湾风景区和狼山-濠河景区等为国家4A级景区;大丰麋鹿保护区、盐城珍禽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都为沿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赋予沿海地区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 沿海地区特殊的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此外,沿海各城市对旅游业亦越来越重视,都将其确定为重点扶持产业来发展。
虽然江苏在全国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并向着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可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正受到旅游空间容量小的限制,急需拓展新的生长空间。而沿海地区完好的海滨生态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江苏省政府“海上”战略的实施,和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都将对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社会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交通、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商业、服务业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据江苏统计局(jssb.省略)公布的资料统计,2005年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93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而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4.2%和15.8%。
三、体育旅游产品生态化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体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前提,把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稳定在生态持续性的阈限内。江苏沿海地区为了实现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对海滨湿地、滩涂、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较脆弱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力求使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生态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2.特色性原则
旅游产品的特色已成为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鲜明的产品特色往往能使旅游者产生很深的印象,因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体育旅游的资源状况是衡量当地是否可以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标准。江苏沿海以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过程中,要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氛围融入到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中去,形成自己的特色。
3.参与性原则
体育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的参与性。现在旅游者已逐渐开始从享受“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到享受“三N”(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天堂Nirvana)[7],从追求感官的自然美到追求理解自然及生命价值基础上的生态美。人们的生态品位在生态体育旅游的“见”、“闻”、“识”、“感”、“悟”中得以升华,从而自发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越强,带来的体验就越生动。在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
4.市场导向原则
生态体育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将受到旅游市场的检验。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只有拥有广阔的旅游市场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充分市场调查与分析后,制定出产品定位,形成产品的特色与差异性,开发如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文化、生态康复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适销对路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5. 生态教育原则
21世纪,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发展生态体育旅游重在教育,要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体育旅游的过程中要倡导生态教育,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设计构想
根据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和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沿海地区的体育旅游应从海水、湿地、山岳、森林、乡村、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生态化设计和开发。
1.以海水为基础的海上休闲体育游
江苏近海海域有着丰富的海岛资源、海岸资源和海洋水产资源。沿海地区要围绕“海”字做文章,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连云港的天然海滨浴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这里山海相连,海岛错落,白浪黄沙,景色秀丽壮观,气候宜人,海湾中风平浪小,沙质细腻柔软,水下无礁石,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开发生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适合开展游泳、划船、海上垂钓、帆船、潜水、滑水、冲浪等水上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2.以湿地为基础的体育生态游
当前湿地旅游已成为国际最为时尚的旅游之一。江苏沿海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资源。盐城的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色充满野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开发湿地生态观光、科考探险等旅游产品。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生态旅游品牌,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如海滩踏青、观鸟鹿、生态探险,在悠闲自乐中寻找清雅、恬静、返璞归真的闲情。同时开发海涂船拾贝、泥浆浴、海涂拔河、海涂摔跤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3.以山岳为基础的体育休闲游
连云港云台山风景区大小山头就有136个,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闻名天下的花果山就坐落在其中。四周的锦屏山、渔湾、孔望山景区等,山高林密,峰连岭绵,使瀑布、溪涧、深潭遍布山岳,加之山体岩洞众多(如花果山水帘洞、七十二岩洞等),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可以利用花果山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山岳旅游资源开展山岳休闲体育旅游,如登山、攀岩、探险、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南通著名的狼山风景区,是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也同样有着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4.以海滨森林为基础的体育养生游
江苏沿海拥有万亩人造森林和防护林带,连云港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经济林、云台山森林公园、连云港锦屏山森林公园、盐城华都森林公园以及沿海的墟沟、滨海、射阳、黄沙港、大丰、东台等六大林场,构成了开发海滨森林旅游产品的基础。这里除了森林观光等大众旅游项目外,可以开发森林浴、森林养生、森林野营、森林狩猎、野外生存训练等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5.以海滨乡村为基础的体育乡村游
连云港、盐城、南通都有着良好的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基础,围绕着海滨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等,可进一步开发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体育生态游产品。如渔村观光游、渔村劳作游、乡村民俗游、集市商贸游等,还可通过海上垂钓、观鱼、考察海珍品养殖厂,以及踩文蛤、品海鲜等参与性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近来兴起的“海上迪斯科”是很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其主要是利用南通地区沿海潮间带这一丰富滩涂资源,以采蛤为主,辅以观海潮、观渔场、放风筝、参观渔家、品尝海鲜等风情民俗活动,让游客尽情地体验当地淳朴的民风民情。
6.以海洋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观光游
江苏沿海旅游集江海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于一体,历史文物、文化古迹遍布。尤以国内惟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生活的“将军崖”岩画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的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加之《西游记》、“大禹治水”、“徐福东渡”等神话和民间传说,更是平添了几分神韵。另外,江苏沿海盐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开始“煮海为盐”,盐场旧址别具特色。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五、结束语
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是以海滨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海滨生态系统为依托,在传统海滨旅游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具有强烈海滨生态保护意识,并促进海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江苏沿海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对于丰富江苏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亲近自然”的旅游新理念和发展进程,提升江苏旅游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20~23
[2]DAVIDWEAVER杨桂华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2
[3]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01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江苏年鉴[Z].南京:江苏省年鉴杂志社,2003,231~260
[5]李小峰: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2):113
[6]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2.
[7]Chris Cooper, Stephen Wan hill. 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rs[J]. John Wiley Sons, 1997
[8]彭青: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2000,14(1):46~50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个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个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入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蚀比较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证,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入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入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入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个方向入手,并合理地调整三个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个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入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个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个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入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个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入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个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二)不断完善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生态景区日常管控需要角度,对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的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对系统上现有构架和功能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从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生态景区运营管理、辅助管理和主体管理三方面,来设计出延展性信息管理子系统,比如资源分析和评价系统、景区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游客救援系统、设施管理和维护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电子解说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主体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等。从功能设计、存在的目的角度配设相应的操作说明、管理制度等。现有旅游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需要遵守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的开发原则,从软硬件基础层向专题应用层逐步拓展,就其功能架构方面的改良,则需要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功能模块,以辅助生态景区的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目前生态景区存在大量的如价格恶意竞争、购物诈骗、黑店、黑社、黑导、黑车等违法、违规现象,为保障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联合生态景区进行共同治理。在对生态景区市场整顿和治理的过程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必须引入进来,在生态景区主体管理者的配合下,逐步完善生态景区旅游价格的管理,促进生态景区区域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有序化发展。对“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管理方法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生态区旅游品牌形象,对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