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网络时代的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时代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时代的教育

第1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互联网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要正规和利用好互联网,抢抓网络阵地,努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其重要标志是许多高校都相继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网络不仅成为了手段,而亲日益被作为重要阵地加强建设。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创新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措施无疑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教育主题面临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种由网络带来的现代网络技术日益深入校园并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不良网络信息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往,在网上,大学生的性格、年龄、身份等可以被掩盖,是的网上交往更具有隐蔽性、开放性和神秘感。这同时也造成外界对网络的使用者不易实施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当大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超过现实世界时,就可能陷入其中,进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障碍。一是人际关系障碍:如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关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等;二是感情纠葛:如早恋、多角恋爱等;三是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敲诈和网络病毒等都给大学生带来不小的惶恐不安和无所适从;四是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退缩型人格、双重型人格和多重型人格等。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的同学,变得更加孤僻。同时由于人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完全依赖网络,直接见面的机会减少,导致了道德情感的冷漠,致使“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动摇了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发现和治疗、消除网络心理障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靠教师站在台上作报告、读文件的传统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了。在网络构建的这样一个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收方式,这将对传统的以权威性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产生冲撞。此外,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能随时随地事先人与人间的对话,大学生不再只是单方向的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输,而是要求平等交流,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政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学历知识结构方面还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提高政工队伍素质是当务之急,既要使政工人员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加紧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让政工人员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利用网络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容易获取,交流简易。这种新的环境以及网络特有的优势,为佳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

网络中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突破了“一言堂”“一家言”,他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更新知识观念。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可以自由的选择文化内容,没有时空限制。因此,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想世界,以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沿性。

(二)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可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的多媒性使枯燥的理论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有利于提高实效性。借助网络载体可以将大量的、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迅速得到传播,并通过沟通与配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形成网络资源的合力。同时,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强大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横向、纵向的比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三)网络技术的运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网络的“大信息量”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我们无需从报纸、文件、书中寻找收集资料,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在有关大量信息资源中精选有针对性的、最新的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供教育对象下载阅读。网络汇集的信息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利于开阔教育对象的视野,提高境界,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经验证明,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在明确宗旨和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这些方面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又要大胆在新的实践中探索新途径、方法、手段、积累新的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变单向教育为双向交流

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想、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这种方法不再适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弘扬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型工作方式和粗暴作风,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尊严,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率。

(二)变单纯教育为主动灌输和正确引导相结合

主动灌输是我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宝,这个法宝在网络时代决不能丢。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要依靠的主动灌输来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的制高点。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网络信息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但想要通过互联网达到引导是不现实的,潜移默化式的引导才是应该遵循的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三)采取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方法

在网络时代,网上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战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网上教育是万能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网上教育亦有其局限性,网下教育依然是我们进行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例如我们需要通过日常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对于一些重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仅仅依靠网上沟通是难以解决的,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教育;网上反映出来的涉及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靠在实际工作中认认真真地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我们需要在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避免单一的网上情结及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疾病等。总之,在网络时代,要将网上工作和网下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结论

认识需要过程,早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着眼于对信息网络上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方法上主要集中在管理网络信息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家对网络的理解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主动在网络上构建自己的阵地,采取了更多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但是在理论上,对于整个网络思想政治的发展历程的综合研究尚显不足,对与在信息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模式只能在产生问题之后加以研究,不能把握发展趋势,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在前面。笔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回事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版设.1999.399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务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发展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05(12)

第2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时代;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

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的过渡,计算机知识教学当仁不让是基本的手段,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良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术亦被视作基本文化的象征。在全国,各职业学校对于这种被视作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能力标尺的计算机知识,更是早已全面落实贯彻于实际课教行动中,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随着信息时代浪潮的汹涌而至,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客观上机遇倍增,主观上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从实际出发转变计算机教学思路,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各个职业学校不得不深思熟虑的问题。

1、目前计算机教学中的现状

要准确判断时下计算机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垢点,就必须对学生获取知识时所受信息时代的影响有全面的认知和清晰的了解。据相关人士多年从事教育经验与部分职业学校实情调查数据来看,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中主要凸显出以下几点现象:

1.1学生基础能力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高中之前对于计算机教育的实施各地区,甚至是各学校都没有在形成一致性,从而便形成资源不均、教学环境各异等现象,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认知及掌握水平的高低也就大相径庭;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曾接触过,而有的学生却早已得心应手,这就使得计算机在职业学校实施中出现了明显的弹性,教学因非三六九等地给以不同程度的指导,因此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也就参差不齐。

1.2必要时的引导没能落实到位。尽管计算机教程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欣然接纳,但在高中过渡大学阶段的教学中,一些必要性的指导于老师的教材备案中几乎只字未提。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将极有可能致使部分学生因为盲目的热情而模糊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甚至不乏有学生因为过度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生活浑浑噩噩,前途茫然无措。

1.3教学与实践相互脱节。计算机知识教育并非单纯的理论灌输,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锻炼。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工作、为生活解决问题而服务。但实际教程中除了连篇累牍的官方术语以外,几乎找不到真正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对于一些电子邮件收发、网购以及包括计算机组装和维修等操作,学生基本都是“自学成才”。

1.4教学过于片面,不够专业。特别是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院系,即便开展了计算机教学课程,亦不过被视为基础化入门教学,一带而过。对于自身专业与计算机之间存在的某些技术性的联系,很少会引起师生们的注意与重视。如果做到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那么学生的专业以及综合素养必然将得到有效的提高,开阔思路、巩固技能。

2、转变教学思路, 适应网络时代

2.1调整教学模式。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模式发挥着核心重要作用。针对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认知与掌握的不同程度,教师在实施课教之前,可利用部分时间给以分层次地相关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能够正确审视自身能力,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缺失以及现阶段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样能促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过程,从基础性知识做起,再向系数难度的进军。另外,教师还可于开课之前或其余时间将自己的教案、资料等知识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传播给每个学生,不仅可逐渐提高他们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学习意识,而且对网络资源起到了充分利用的效果。

2.2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资源空间等),校方可相应实施一些多元化课程的开展。为了使学生将技能于实际中更好地致用,教师应先对学生灌输一些与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并使操作知识得到基本的掌握。通过组装或维修等方面的演示与学习,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深入了解。且基于此,可对学生相关数据分析以及解决能力等给以重点培训。如此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保持着教师随时可控制的状态,同时还能使教学进程更明朗化。

2.3强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模式,不论教学水平,还是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不断地自我提高。鉴于计算机技术推陈出新的速度较快,所以做到自身能力的同步提升对于教师而言将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任务。为了规避网络上不良信息给学生身心造成负面影响,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时刻保持关注。擅长捕捉最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讯,并做好记录,以便于利用到教学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

2.4网络计算机的教学方法。

2.4.1互助式的学习法。为了牢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换成小组分配,相互交流的学习形式。通过协作、交流,分享计算机知识心得,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着适时的引导和辅助学生记忆的作用。为保证效率性,并对课堂秩序做好维持工作。

2.4.2探索式的学习法。为了有效地测试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运用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计算机教师可基于一定的网络教学模式,借以网络技术组建探究式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估。这种测试,不仅能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操作经验,还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式学习,对学生自我探究精神起到了正面激发的作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就某一要素设计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解析。学生只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则可达到实践能力被有效锻炼的最终目的。

计算机教学若想迎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节奏,在明确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模式和优化推进教学成果。一味地遵从注定教学的滞后难行,盲目的模仿教学终究显得急功近利,动辄陷入瓶颈。所谓最符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模式,应当是去粗取精,基于传统教学的推陈出新。时刻做好探寻新观念、迎合新观念、发展新观念的准备意识。

参考文献:

[1] 曲滨鹏,王桂媛.网络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路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185-186.

[2] 孙淑惠.网络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路的转变[J].科技信息,2009(31):96-103.

[3] 李玮.网络时代的计算机教育研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115-116.

第3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实践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必修课,在考取研究生等高等学历的时候,思政教育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帮助学生们掌握自身发展方向,在外界的诱惑以及冲击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不断加强学生们的自我思想维护意识,从而将更多的外来思潮经过甄别判断后进行吸取。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案例教育的方式进行,通过教科书讲解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也重新进入了一个阶段,并逐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2 网络时代带来的思潮影响

互联网是网络时代形成的基本标志,信息时代就是大量的信息不断充斥在互联网上。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也同样通过网络的方式将信息到网络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扩大化,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们的基本生活组成部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也能够通过网络的途径实现一定的目的。在读取信息的同时,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网络时代的思潮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其主要的渠道就是对政治以及思想新闻的一种浏览与理解。

现如今,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信息都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广大网友了解到。政治和文化以及时事等方面的信息,最容易触动大学生们。相对之下,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他们对于当前的时事最为关注,反应也最为强烈。一旦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发生关系,大学生们就会在思想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困惑和疑问。当这些困惑和疑问无法得到解答的时候,就会造成一定的思想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观。

因此,对于网络时代,思潮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3 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的重点教育学科,一直开设思政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道德素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需要思政教育给予帮助的。传统的思政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抽象体现,表现在对待外界的一种态度。而政治,是一种制度下的体制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生,首先要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其次就是要对自身的思想有着一种系统的发展方向规划。在遇到思潮和外界的影响的时候,能够通过最正确和稳定的方式去接受和判断,从而正确与积极应对外来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已经慢慢脱离了时展的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思政教育方面也应该得到应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形成一种完善的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正确面对外来的事物与思潮。

4 依托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分析

网络时代的思想浪潮非常丰富,在不断接受新鲜的事物以及思想的时候,难免会给大学生造成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影响。网络时代也是信息时代的一大标志,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们获取外界资源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以及负面言论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们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对外界形成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后者是畏惧心理,极为不利于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和职场工作。因此,在面临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思潮,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及时了解网络的最新思想动态,从而帮助大学生们及时找到观点和答案,避免因为个人困惑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4.1 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

传统的思政教育由于思想相对单一和闭塞,没有过多的时事进行对比分析。教科书的案例相对陈旧乏味,缺乏时代认同感。例如,80年代的案例依然在21世纪进行举例教学,这样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时代感太强,造成很严重的厌学现象。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广泛的信息获取平台。那么,大学生们经常浏览互联网信息,接触到很多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更值得去关注,也是最贴近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因此,大学生们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解答。因此,对于思政教育而言,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种改变教学形式,扩大知识范围的一种机会。基于网络大事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的建立,能够帮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是存在困惑的问题上,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在教学课堂上应该能够提前准备一些时事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在遇到时事困惑时,能够将书本的知识点通过时事政治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扩充思政教育的范围和实效性,更能够改变以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从而建立思政教育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4.2 结合网络思潮给予大学生正确思政教育实践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非常清晰了解到,网络时代带给了思政教育一次非常好的改革机会。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的探索,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

第一,通过互动的方式,给予学生们提问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们把最近的见闻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通过时事来进行知识点的相关阐述,从而加强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和效率。

第二,教师通过对近期的时事进行总结,然后以案例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从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依托网络时代的思潮是非常必要的。网络时代的信息非常庞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思政教育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贴近了学生们的生活,让案例不再感觉遥远和具有时代感。

5 结语

网络时代的兴起,逐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要通过时事和政治体制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并能够拥有健康的思想。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更具有时代气息,能够通过贴近学生们身边的实例进行讲解知识点,保证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让教学课堂更加有意义。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是目前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时事观点,了解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网络时代给成人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成人教育的素质和质量。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教育国际化的竞争趋势愈发明显,因此,推动网络成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成人人才竞争水平,而且可以充分满足目前国内的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探索成人教育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成人教育事业一直处于上升的水平,并初步形成完善的成人教育体系,可以说,成人教育正在朝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相信未来成人教育价值的取向和功能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终身教育将会成为成人教育的指导思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人教育依托互联网,也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来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网络技术不仅运用到一些教学环节中,如计算机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而且将一些先进的网络技术运用到成人教育中,使学生在网上就可以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而不需要专门到学校,这种方式可以更快地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使成人教育逐步被纳入国家教育的发展体系。

 

二、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存在问题

 

1.教育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大的缺陷是教育模式单一。由于长期受到大众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成人教育存在较大偏见,这种偏见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得成人教育始终存在教育生源匮乏、招生难度大的情况,导致成人教育边缘化,不仅发展受到影响,其教育模式也开始变得单一落后。

 

2.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是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成人教育网络应用水平低。许多成人教育学校中并没有对学生使用网络设备的现象做好监管工作,因此在成人教育院校中,学生更多地将网络设备用于娱乐,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和工作。

 

然而,只有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平台、认真学习,成人教育才能逐渐朝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其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一定提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机构急需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切实促进成人院校的长远发展。

 

3.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内容的滞后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目标和形式的滞后,这是因为许多成人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重要性,忽视对网络途径的运用,甚至有些机构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教育网站,还在坚持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这是阻碍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成人教育不仅是教育方式落后,在教学内容上同样存在许多问题,缺少精品的网络课程,所设置的网络课程较随意单一,学生仅能通过网络途径查找一些简单的学习资料,而对于一些专业性的应用却知之甚少。所以,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推动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途径

 

1.创造多元化教育模式

 

要推动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机构必须创造出多样的成人教育模式,并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具体地说,首先,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要求的多样化教育模式。除了日常必要的学校教学以外,还要增加参观、辅导和实习等其他新的教育方法,将成人教育和职业训练紧密结合,提高成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发展。

 

其次,学校可以借助多种网络渠道和网络资源,以打造新的成人教育网上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学习和交流,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与时俱进,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成人教育才能逐渐凭借其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打破成见,受到大众的认可。

 

2.建立完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

 

促进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教育机构不仅要创造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还要建立完善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可以采取技能+学历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首先要在学习期间完成所有必修课程,还要在这一期间学习和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毕业才可以得到毕业证书。在这样的压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自发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技能进行培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职业要求和未来发展。二是保证成人教育的严肃性。

 

在日常管理中,机构要严格遵守制定的规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学历的含金量,提高成人教育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和口碑。三是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学校要积极和用人单位或其他用人组织展开合作,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社会良好的氛围,而且可以提高成人教育的教育质量,使用人单位的选择更多元化。

 

3.推动成人教育形式多元化发展

 

要促进成人教育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学校要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对象、目标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成人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发展。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学校在培养对象方面就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其受众面向的是社会上所有的成年人,涉及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个体,因此培养对象个性化发展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学校只要设计出良好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并增强机构的吸引力,各行各业的个体都将成为成人教育学校的潜在教育对象。

 

二是推动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都十分单一,大多都是以毕业为基本教育目标,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要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逐步凸显出成人教育的优势。三是推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学校可以采取网络授课、实习、调研考察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育形式开展成人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向着教学形式丰富化多元化的模式发展。

 

成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成人教育也要积极创新,依托互联网平台,不断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使成人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人教育将逐渐从小众化教育转换成大众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学习机会,树立起终生学习观念,同时能让一大批工作人员得到再次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技术和观念,一方面能为用人单位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能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5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及行为方式也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逐渐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愿望和意见等,并开始通过网络行为来表达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关注和诉求。在实践中,网络技术也不断地被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高效、便利且人性化,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自身虚拟化等特征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环境变得复杂化,这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为育人管理服务,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二、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年轻大学生的最主要的交流媒介,博客、微博、QQ等交互工具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在“微博控“”手机控”频出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工作者,应当对这面临的诸多挑战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学生工作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虚拟的网络对于人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也随之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网络本身有其自己的特点,信息量大、覆盖面宽,而且动态直观,因此网络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影响十分重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上一些言论势必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网络的特点还在于其难以控制性。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很难随时把握学生通过网络所接触的信息内容,这无形中给学生工作加大了难度。

(二)学生工作的内容面临新的挑战

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不乏社会上负面思想的体现。很多信息宣扬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而年轻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又相对较差,因而很难完全抵制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诱惑。仅仅依靠以往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很难起到作用。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面临新的挑战

在网络技术时代,高校的学生工作不仅要求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辅导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具备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辅导员具有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能力,因此,这对目前提高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是一种挑战。

(四)网络可能对正常教育工作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青年学生无论是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量还是获取信息的速度,都远远多于从传统的教育中获取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速度,这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益处。但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不再信赖和依靠传统教育而轻视传统教育,另一方面长期沉迷于网络也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机制创新

(一)开拓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网络民意的疏导

网络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原有国家、社会之间的限制,将世界各国都紧密联系起来,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借此机会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文化理念、政治制度等,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和信息,以此来削弱我们对马列主义等主流思潮的信仰,淡化我们的民族意识。部分思想和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如此强烈的多元文化碰撞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对原有的主流理想信念产生怀疑,造成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偏离,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抢占网络高地,通过网络平台创建“红色网站”,在校园网上建立理论专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民意的表现,密切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给予及时的回应,做好疏导工作。我们应该想办法深入到学生喜欢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网上社区、网站和聊天室等,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情绪。特别是针对一些学生关注的重大政治、意识形态等敏感问题要及时在网上进行旗帜鲜明的正面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柔和的交流态度,言之有理,言辞恳切,力求把一些尖锐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尽可能团结好网络中的骨干活跃人员,在网上敏感话题的争论中,网络上的骨干活跃人员的行为对普通网民有巨大的影响力,要积极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力,教育和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成熟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广泛、迅速、覆盖面大的信息平台将真实情况直接发送给每一位同学,提高组织传播的效率,减少信息在多层传输过程中的人为减损,防止学生被不实信息误导煽动而引发更大的混乱。

(二)增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加大网络文明建设力度

当前,我国关于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与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加上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导致大学生普遍的网络法制与网络文明意识不高,从而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缺失。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法制与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并未有效占领网络法制文明系统建设的前沿阵地,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国家要根据网络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制定和出台一系列能适应网络环境快速发展的新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不文明行为的能力。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学生开展网络普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文明上网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对有关网络法律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如利用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触犯网络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示警醒;同时,可在学校相关网站或BBS社区上开辟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网页,设立在线互动答疑等栏目,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对网络违法现象与不文明行为的深入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制与网络文明意识。其次,必须坚持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互相监督,合法文明使用网络的氛围。杜绝学生对网络违法与不文明行为的互相包庇与谅解,使学生分散的网络文明行为凝聚成有组织的共建网络文明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网络技术过硬的学生党员队伍,充当网络文明使者,利用他们来自学生当中便于与学生沟通、易于被学生接受认可的优势,引导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使他们肩负起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倡导网络文明的重任。

(三)建立一支具有网络时代意识与过硬网络技能的学工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向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与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现实环境。学生管理人员要想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在新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素质,提高现代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拓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空间,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抢占网络高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构架。注意网络社团、BBS社区、微博、QQ、个人飞信等网络媒介在工作中的运用,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大学生表达的意见更有机会直接接近管理中心,从而改变以往信息不畅,具体管理工作、措施与现实脱节的被动局面,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此外,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对老师都既敬又畏,在老师的面前难以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网络隐秘性与虚拟性的特征使网络交流少了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和顾忌,现在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自我,很多时候都会把自身的心情、心态或者对事件的观点即时通过网络来宣泄。这样的情况导致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难掌握、问题难发现,久而久之师生关系也由此而渐行渐远。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信息,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症下药,将一些不良的思想遏制于萌芽状态。相对于以往传统、低效的育人管理环境,当前高校教管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工作

在现阶段的实践中,网络技术与资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都是停留在“面子工程”的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要切实在网络上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大校园网络的信息量,在校园网络平台上,除了能查询到学校的各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通知等常规信息外,还应包含各种大学生常用的学术、生活社交网络资源,努力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一个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综合性平台。另一方面,多拓展针对学生的网上服务空间,如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就业信息咨询、勤工俭学信息、网上社团活动等,努力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优势特征来消除某些管理工作或服务在现实操作中的局限性,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如大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不太善于交流和沟通,而网络可以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进行心理咨询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通过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消除面对面的尴尬,避免了现实交流带来的障碍,可以慢慢地深入问题学生的心理,使其敞开心扉地宣泄内心的情绪问题,从而使教育管理者可以对症下药,准确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为更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来自于《理论前沿》杂志。《理论前沿》杂志简介详见。)

(五)注重“网上管理”与“网下管理”的结合

作为一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如何迅猛,网络技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得如何紧密,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不是在做“虚拟世界”的工作,而是在做“虚拟世界”的背后的学生主体的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网上管理和网下管理相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加强校园现实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现实空间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主要也是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他们的很多想法和诉求都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为改变这一局面,学校要多开展受学生欢迎,易于学生接受的校园文体活动,尽可能使所有学生的心理诉求能在现实中得以满足,让他们有平台与机会能各尽其能,从而增强现实校园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

四、结束语

第6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时代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当中,网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网络技术具有时效性强、容量大、受众广等诸多特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领域,甚至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致使人们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则给高校中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转换新的模式。

一、网络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特点

(一)自主化心理

主动化心理实质上指代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的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生是其中的核心,所有的教育都只有一种方法改变教学活动,那就是将被动接受教育的人转变成主动,以此,大学生要树立起主体的意识,同时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的教育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标,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会不断的增强,网络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内容,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自由的选择,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教育后的整体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利用网络的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了解,防止他们内心形成心理方面的障碍。

(二)多元化心理

多元化的心理主要指代的是新健康教育中的内容,网络化的时代主要有即时性、全面性和开放性三点信息特点,大学生在网络化的时代环境下,他们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之方法都会遭受到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网络世界还具有虚拟性,因此,诸多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将日常生活中戴起来的面具摘下,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袒露出来,对网络倾诉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和抑郁,多种病态化的心理和扭曲化的心理都可以展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开展出更多的教育内容,让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高要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教育内容中国要涉及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方法的提高等多种内容。

(三)交互化心理

交互化心理实质上指代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网络上的交流沟通方式都是具有主动性的,原本被动的强迫式传统教育在网络中完全被颠覆,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根据心灵上的感触接受网络带来的引导。当代的大学生都以创新求异和个性突出最为追求的目标,网络则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种平台,传统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没有生动性,也没有针对性,枯燥乏味的教育效果导致学生对此降低了重视度,以此,相关的教育模式将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手段当中,将网络中的被动变成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接受相关教育。

二、网络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出现的新模式

(一)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在网络化的时代里,大学的围墙和地球村之间在力量方面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的对比结果就是,地球村比大学的围墙更加的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在它的周边建立起立体化的网络保护墙,然后让网络完全发挥出作用,这个教育模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校外和校内、集体和个体等。

(二)预防形式教育模式

这种方法可以面向所有的大学生,这种的监狱方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罪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开展具有正对性的相关干预对策,网络很容易让大学生沉迷其中,除此之外还会养成诸多坏习惯,大学生需要最完善的干预模式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教育主导和主体之间互动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和传统教育的模式是相同的,由于有网络作为主流背景,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处于平等状态,没有老师的权威感,而学生也可以当“老师”的机会,这样的变化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法,主导和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平等的互动形式,这样的模式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和保障部分,这样的模式对老是有着很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范围和更多的知识,老师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起彼此沟通、彼此信任的心态。

(四)三角形势教育模式

网络出现之后,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不仅给家庭和学校带去了巨大的挑战,给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中的诸多内容对大学生都有着知名的吸引力,同时,网络时代中的大学生缺少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受到了直接性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将三者互相之间联系在了一起,全面的提高了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教育。

三、结束语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王万和品德教育之间有着相似点,它们的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合格的全方面发展人才,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品德教育与其相互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作为大学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两种教育之间形成相互弥补的状态,在品德教育中加入网络方面的道德修养教育,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添加上一层基础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国平,孙祥,顾莹.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35-36.

第7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不仅给成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并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和思想都处于一个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大多数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探究周围的世界。同样,他们大多数也一样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惑,对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小学生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网络视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要想让孩子在网络时代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懂得合理地利用网络。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巨大挑战的网络时代,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对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加他们的承受心理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善于发现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并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摆脱心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置固定的心理辅导课程,聘用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通过有规律的、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时难免会丧失判断能力,不知如何取舍。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告诉学生怎样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老师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监督者,一定要对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建设、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辨别网络信息,善用网络资源,吸取对成长和学习有用的信息,自觉摒弃不良信息。

引导学生要学会把日常的学习与网络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习的进步,使学校教育与网络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三、端正中小学生的上网动机,使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

要使中小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保证其心理健康,就要端正中小学生的上网动机,使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俗话说“动机导致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只有使他们的上网动机端正,才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产生自我心理保护意识,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课程、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使用安全教育。另外,老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上网教育,让学生对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

在网络与生活不断深入渗透的时代,学校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大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的建设和提高,还要在其他的教学科目中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产生正确的上网动机,端正上网态度,正确地使用网络。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民族要想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就要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培养。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极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对这一领域有更多的关注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凌贵荣.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04).

第8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90后;网络;特质;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90-03

“90”后大学生是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他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日臻完善,“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已经越来越多,这些没有经过梳理的大量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如何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在信息高速发展和融合的情况下,培养“90”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人才教育和培养的现实课题和任务!

1 高校人格教育现状

人格及网络人格 人格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精神风貌,它包含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和兴趣等,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网络人格是指人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和气度。由于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人格教育的内涵和现状 人格教育着眼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使他们的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均达到和谐和高层次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施的。毋庸置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实际教育手段上,都有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部分受教育者还是对这种以灌输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太接受,并且还不太认同其中的部分教育理念。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通过以灌输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人格教育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2 网络对“90”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等优点。如果合理使用,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对人格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1)网络能满足大学生的诸多需求并提升能力,有利于人格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现阶段是“90”后大学生人格走向成熟、趋向定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需求相比传统社会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网络上丰富、便捷的信息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获得平等的学习、交流机会,自身的很多想法和需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满足。同时,网络也帮助提升了大学生的很多能力,如自学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反过来又促进了大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和健康发展。

2)网络可以让大学生接触多方面的信息并释放压力,有利于人格的自我教育和完善。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更涵盖着全世界不同和风俗习惯的文化知识。这可以提早让大学生了解它们并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体系,从而避免直接的冲突。同时,由于网络是开放性的,其社会规范和道德意识相对地限制较少,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场所。毕竟,在当今社会,“90”后大学生面临的学业、生活、就业压力相比以往都要大,而他们也由于出生的环境整体较优越,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弱。为此,网络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缓解和释放压力的平台,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和进一步完善。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消极影响 目前,在网络的使用方面,国家的有关规范还不太到位,导致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网络上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限制不强,容易成为大家发泄的场所,这给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带来了挑战。

1)导致人格教育模式的扩大化。传统的人格教育模式主要是抽象的道德原则宣教和理论说教,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理念。在以往,由于学生本身接触的信息和参与的社会实践并不多,效果相对较好。而“90”后却是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的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一开始就已经受到了网络的影响,如果还过分地进行理想人格灌输,会使大学生陷入矛盾的心理漩涡。为此必须将传统的人格教育模式进行扩大,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要适应“90”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2)导致大学生人格教育过程的复杂化现实中,很多“90”后大学生受到双重人格的困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人,但在网络中却可能异常活跃;也有一些人在现实中表现得中规中矩,而在网络上却有明显的攻击性。这些在网络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现实人格截然不同的人格,被人们称为“网络人格”。网络人格一旦形成,往往会进入潜意识的层次,现实人格有时也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可以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还没完全成型的阶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发展。为此,教师必须重视“90”后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双重人格现象,适当延长和优化人格教育的过程和有关环节。

3 “90”后大学生人格教育方法新探究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不能排斥它,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改进方法,有效实践,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强化网络管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由于网络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言论“相对自由”,网络中充斥着各类信息,这些信息的整理和规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一要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支队,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有关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道较安全的屏障。

二要加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伦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自觉遵守并维护网络管理制度,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

三是加强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带领大学认真学习,提高网络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转移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将主要精力用于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精神抵御能力,使其不受网络消极文化的侵蚀和干扰。

改进教育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长期以来,所开展的“人格教育”以单向教育为主,注重抽象的思想引导和道德宣教,忽视了教育活动的实质,即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实践。结合“90”后大学生的现状,除了在学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外,还要认真开展针对提高媒介素养而进行的团体互动辅导,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等。

就现阶段而言,“90”后大学生属于从小就开始方便接触多种媒介的一代。为此,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升只能由“堵”转变为“导”,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甄别、学会选择,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上一些不正确的信息对大学生人格的冲击。为此,要将单向教育变成双向教育,通过互动的方式,在班级、寝室这样的团体中进行集中辅导。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先收集现实社会尤其是网络世界出现的包含多种价值观的热点问题,在某一个时间段进行无限制、无约束的探讨,并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纠正,促使大家辩证地看待其中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冲动得以释放,缓解他们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传播健康人格信息,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团体互动辅导也是一种经济且容易产生效益的方式,通过它可以形成效果良好的“人格辅导”模式,及时帮助困惑中的大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格魅力 教师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的重要任务,教师高尚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之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其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在工作中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心、爱护,都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但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对自身要求不高、不严,对学生也漠不关心,始终与学生保持一段明显的距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重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又高高在上,不以身作则,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过于随性,在涉及学生利益方面不能公平、公正,使得自身的人格受到学生的质疑,完全谈不上人格魅力。另外一部分授课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过多关心自身的学术发展,不重视教学工作,并且在课堂上随意扩大化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并且不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也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等缺失,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为此,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仅注重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面貌、治学态度、工作作风、行为习惯等。另外,还要加强日常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修养,要求每位教师尤其是辅导员提高自身的人格操守和境界,“正人先正己”,从而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于无形中影响和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参考文献

[1]高春艳.当今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2011(3):23-24.

[2]刘正荣.“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实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4):34-37.

[3]王淑文.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及其实现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10(11):26-29.

第9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28-02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愈发普及,为大学生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掌握网络的特点,关注网络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高校学生和教育的影响,据此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 互联网的特点

1.真实与虚拟相伴相生

网络是人类给自己创造的一个比虚幻稍真实的虚拟环境。它对真实世界进行重塑,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给电脑发送各种指令,令其构建一个虚拟环境。这个世界里的网络空间、行为和行为主体是虚拟的。

2.开放性与多元化并存

网络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超越时空的沟通在网络时代成为现实并且非常便捷。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并且可以不断扩容,网络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多元化是网络的又一个特点。多元的网络令大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所需信息,也使得大学生接受思想、文化时更具个性,但随之而来的是消极甚至错误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侵入。

3.非面对面的交互性

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特殊的空间。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以网络语言为媒介的、非面对面的接触。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的优点在于更加平等、可互动,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4.自主性与自由性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生活及文娱信息,大学生可自主地选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并得到其他人的赞同或批评,特别是对于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因此,以自由为特点的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平台,鼓励其充分发展个性。

二 网络对当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网络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带来的正面效应

第一,网络汇聚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开拓学生视野有着特殊贡献。拥有开放便捷的网络和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的当代大学生尽享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求知途径,相较于传统教育,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求知手段更加丰富,更利于自主的学习和发展;网络这种媒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许多新鲜事物,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受惠于网络,高校学生能够按需择取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甚至能够随时上网观看世界顶尖学府的公开课。网络和网络教育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扩宽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也开阔了眼界。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网络时代不同于传统教育,善于发挥主体意识,才能在广阔的信息海洋里择取自己所需的教育信息。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育过程也更加和谐,这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互动、提高教学成果。网络能够形象化地呈现信息,创设现实环境,因此高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号入座,在相关领域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不断地自我完善,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个性和自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学习和生活中的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上网检索自行解答,从而能够促进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第三,网络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输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平台;更多网络平台的推出,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开放平等、竞争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观念;网络在缩短人际交往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开拓了交往的范围;而随网络伴生出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也为大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交往储备了经验。网络构筑的平台令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社会,借助这个平台,在校大学生可以亲身感知社会的存在,聆听来自社会的各种声音,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2.网络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并存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热衷网聊、痴迷游戏,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形成冲击。痴迷网络造成某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考试挂科,更有甚者会沉浸于网游,不断投入钱财购买游戏装备,有人甚至为此走上了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第二,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中交互式的交流在提供了广阔交往平台的同时,也为现实交往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习惯于虚拟交往的大学生们赋予家人和朋友的沟通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淡漠,任其发展的话必将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新的人际交往障碍,以至于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引发冲突。

第三,网络行为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屏障。披上隐蔽的外衣,网络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特点,使得监管难以进行。而部分缺乏诚信和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表现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了,例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于此相对,有些天真单纯的大学生则可能落入不法之徒的圈套,遭受不法行为的侵害。

三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对当代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摒弃负面效应,是一项新的课题。高校要结合网络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

1.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提前预防、适时引导、及时更正

大部分高校学生把网络当做学习的必备工具,较之传统的图书馆和工具书,网络更便捷地提供知识,但是面对网络上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信息,部分大学生缺乏辨识能力,遭受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的冲击和腐蚀,甚至酿成了违法的苦果。为此教育工作者的提前预防、适时引导极为必要,在发现不良苗头时的及时劝阻更是意义重大。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展览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优劣,培养大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2.强化信息网络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网络终端的末端,面对信息量浩大却又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只能去选择,很少可以改变。对于部分辨识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信息直接影响着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学校也很难控制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甚至是违法的信息,学校也很难做到屏蔽隔绝。但即使监管难度很大,学校仍要有所作为。比如,对进入高校校园的网络信息进行严格而有效地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强制执行网络实名制,推行实名制发言制度。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不道德的行为,鼓励学生绿色上网。

3.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网络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更新快,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来说非常困难,只有依靠健全的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利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的网民。对学校来说,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从思想根源上确保高校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为其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熠珏.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青春岁月,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