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字:网络时代;中学生;德育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便利性逐渐提高,但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可以给初中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但是,网络游戏和网络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对初中生是一种身心的侵害,导致初中生认知的扭曲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就会给初中生带来不好的影响作用,从而促使初中生犯罪事实的发生。因此,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从而使初中生能够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充分吸收网络的积极作用,使初中生德育全面发展。

1、网络对初中生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的建立可以使初中生开拓视野,及时了解相关资讯,拓展初中生的知识面,使初中生能够全面综合提高能力,同时网络时代的发展可以使初中生扩大交流和交往的范围,防止初中生自闭现象的发生,并且可以使初中生张扬个性,顺应时代化的发展,因此,网络的积极作用也是很大的。

1.2消极影响

科技是双刃剑,既会带来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很多的消极影响。当前,网络中存在大量垃圾信息,而且初中生好奇心理较为严重,对信息分类能力较差,因此学生在无形之中就会接触到一些负面信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网络的发展使初中生耗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或玩游戏,由此部分学生就会荒废学业。除此之外,网络社交能力的开放导致学生会通过聊天引发网恋,这也是初中生更易遭遇的问题。一些网络文化逐渐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构成不良影响,侵害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2、网络时代初中生德育教育对策

2.1更新教育理念,推进网络德育教育

在网络时代进行初中生德育教育,要特别注意更新教育的理念,逐步抛弃网络有害论,切实认清网络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的辅助作用,要充分注重网络德育教育的开展,使初中生能够充分认清网络的积极作用并正确使用网络。因此,作为教育者,首先就要改善对网络的态度,避免网络恐慌的出现,在网络时代正确进行德育教育并保证教育的成果。要逐步改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念,充分吸纳网络上的不同思想道德理念和文化理念,从而使学生开拓思维,教育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网络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推进德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2建立专门网站,倡导德育培养

在网络时代初中生德育教育实践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从而使校园网内容充实丰盈、有感召力,使学生能够得到校园网的倡导,积极建立良好的德育品质。校园网专门网站要保证更新的速度和宣传的力度,要从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要贴近生活,便于初中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吸引初中生的青睐。通过专门网站的建立,可以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入,校园网建设要全面系统,给学生充分的指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网站的诱惑,积极开拓思维、保证德育品质培养。专门网站要设立意见反馈,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对校园网建设提出要求,从而使校园网建设的更加全面。

2.3社会、学校、家庭协调配合,降低网络负面影响

在网络时代初中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初中生各监护人的职责,保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协调配合,要对学生教育进行全面控制,防止学生私自利用网络形成不良嗜好。社会要对不良网络进行谴责,呼吁相关部门对网络进行整改,从而优化网络环境。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职责,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积极树立德育优良典型,对网络不良行为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从而防止网络不良影响的侵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事件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弥补学生非在校时间监管的不利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要给初中生树立德育榜样,要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从而保证初中生能够分辨是非。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建立沟通和联系,要定期进行学生思想反馈,防止学生德育水平的偏离。

3、结语

网络时代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抵制网络的消极作用将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当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处在塑造期,因此初中生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这就需要加强初中生德育教育,引导初中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健康成长,才能使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得以完善,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防止当前高速信息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慎独 中学生 网络 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即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调节网民和网络社会、网民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可规范、指导与约束其网络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中学生也占据着较大比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能够带来不少便利,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在慎独视角下进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新型而有效的手段。

一、家庭慎独教育提升中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家庭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网络道德修养。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实现较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长需以慎独精神为导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与孩子讨论“网络”这一话题时,拥有发言权。假如孩子在使用电脑软件或浏览网络信息遇到困难时,家长可提出个人意见,为他们提供指导,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够预防其接触不健康的软件和网络信息。而且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正在逐步增强,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可采用简洁方式,给他们留言、发送邮件或网络聊天等。同时,父母应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初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是在家庭环境中获取的。所以,家长需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极易中学生产生诱惑,父母需践行慎独精神,以个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文明上网,基于慎独视角促使其正确认知网络,规范个人网络行为。

二、将慎独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教育效果,应将慎独精神融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开辟新空间。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而且理论知识的讲述,需针对目前新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阶段,人类已经步入全民网络时代,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拓展至网络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仅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还有不少学生出现不道德与网络意识片面的不正当网络行为。针对这种特殊现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以慎独视角为切入点,融入慎独精神,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另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些中学生违背道德伦理的现象,更是要求应强化我国儒学思想中的慎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严格按照网络道德进行网络活动,并提升其诚信与责任意识。而且在教学中融入慎独精神,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网络认知。

三、将慎独精神注入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

道德属于文化范畴,且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慎独精神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理论体系与规范制度的道德内涵有很多,并经过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道德价值体系,而且道德的不断发展也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为此,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将慎独精神注入到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相当有必要,慎独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加强中学生慎独教育,是保证网络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他们作为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相当重要。在中学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需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还需顺利时代潮流,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内容不仅有时代性,还有继承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能够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道德支持,学校需在常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慎独精神教育,通过对中学生加强慎独思想的渗透,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四、通过慎独精神宣传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想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可通过对慎独精神的大力宣传来实现。其一,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每天进行宣传,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形成社会舆论,能够对整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可借助传统媒体,宣传与慎独精神相关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等,利用广播播报、电视播放网络道德教育片,感染他们,为提高其道德品德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新闻媒体也可当作对中学生开展慎独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影视资源中可以播放关于慎独的实例,在报纸杂志中报道慎独,进而增强他们的慎独精神。同时,既然是网络道德教育,自然离不开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慎独精神,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者需利用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内容,培养中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学校可建设道德教育网站,系统性的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采用传统文化栏目宣传慎独,让慎独精神可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让慎独思想在中学生的网络活动中产生作用;在腾讯、百度、新浪等中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上增加慎独链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五、总结

中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基于慎独视角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教育者需充分借助慎独精神的教育优势,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网络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凤姣. 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

第3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家庭教育;中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75-02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修的一门功课,网络走进生活,网络影响生活,网络引领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家长还是学校,大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谈“网”色变的现象,抵制网络走近孩子,拒绝网络走进家庭。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着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提几点建议。

一、家长要学习网络,了解网络文化

作为现代的父母应该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养育的是一个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既成的网络文化中,他们属于强势:他们对网络的了解远远要胜过你,他们通过网络下载音乐、制作网页、跟朋友在网上聊天、一天中检查好几次电子邮件,在网上查作业资料,为完成作业设计作研究,面对此况,你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因此,作为网络社会下孩子的父母,首先必须“触网”,接触网络,了解网络文化,这样才有可能预防网络对孩子的伤害。

二、对孩子上网实施必要的指导和适当的监控

家长每天也应该关注一下孩子在网上都做了什么。如果技术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就应该要求孩子演示给你看。另一方面,作为父母,还应该针对孩子上网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明确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网站适合访问,什么样的网站不宜浏览,使用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规则,给孩子良好、明确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说明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确保他们知道当他们遇到有问题或使他们迷惑的内容时及时向父母求助(例如,在网上遇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30岁的先生”)。制定家庭上网政策。跟孩子共同列出一系列任何家庭成员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告诉他们绝对不要透露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提供照片。而且如果没有父母的同意和陪同,绝对不允许孩子们与网友见面。

三、营造家庭浓郁的网络文化

著名儿童心理咨询专家鲁杰老师正在主持国家十一五课题《净化家庭文化环境,建设绿色网络空间》的研究,笔者十分期待,期待鲁老师能在接纳网络的前提下,在家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多做一些深入而有益的探索。现在的大多家庭中的成员都能自如地使用网络,这为我们建设家庭网络文化打下了基础。构建网上精神家园,家长的示范性尤其重要。从引导孩子浏览健康网站开始,到积累建立适合家庭有益孩子成长的“收藏夹”,再到家庭的交流平台,再到家庭博客、家庭相册,甚至是家庭主题网站等等,构建自己家庭的浓郁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孩子向着家长期望的方向进步成长。

家庭网络文化也和文化一样承载着一个家庭特有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凝聚着一个家庭的传统、审美、爱好、科学创造和理想等。家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要仅注重结果,而且要十分重视建设的过程,家庭成员共同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家庭网络文化建设的材料也不拘一格,小到孩子牙牙学话中的惊人之语、成员之间的有趣笑话,大到家庭和孩子未来发展的打算和筹备。一句话、一张相片、一段视频、一个专题、一个美好的回忆等等,都可以成为沟通亲情、激励进步的载体。孩子在精心营造的家庭文化和家庭网络文化中成长,会少走不少弯路,会打上家庭文化的烙印,会更健康阳光,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探讨生活问题,能使自己的孩子发现网络的美妙用途。可以通过合理的信息交流、组织来实现它的重要性。

网络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在这个双向辅助教学的帮助下,学校教育会如生双翼,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与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并结合中国国情,尽量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网络教育所带来的资源和好处,目前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重要的工作。网络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努力,对发展方式进行完善,对方向进行引导,让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得到重视和支持。相信经过所有人的努力,我国的网络教育前景会更加美好,成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富瑶,生志昊,尹冬冬.网络教育资源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2008,(07).

[2]李金枝,曾带丽.城乡小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J].林区教学,2008,(05).

[3]韦路,张明新.网络知识对网络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大学生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1).

[4]何毅,冉勇.浅谈农村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5]彭声泽,张彬,黄利.西部大学生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0).

[6]王.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7]孙多.网络学习的适应性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7).

[8]张家金.试论中学语文网络教育资源的检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

第4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为小学生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不能自拔的玩乐的地狱。一句话,网络在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还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必须通过科学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解决好、处理好,还小学生一片干净、文明、科学的网络环境。

1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做好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面对网络,小学生往往会迷恋,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电脑尽量不安装在孩子的寝室内;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努力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学会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应看到的图片和文字;不间断地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了解孩子的网上踪迹;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网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实行有效的监督。

1.2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沟通,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以引导为主,用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多在情感上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制止。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让孩子清楚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学习知识,加强交际和沟通能力,可以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

2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

如今,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约束,基于此,学校应格外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比如可以设定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适时管理和限制;还可以制定相应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刚性上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另外,要设置一些关于净化网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一些文明上网、利用网络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用树立正面典型感染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意志做铺垫。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看作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让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2.2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网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更好地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总之,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搞好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曦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68~71.

第5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教师应该先端正对待网络的态度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扩大师生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腐朽思想的侵袭、黄色污染、网络游戏的危害,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但是很多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过度夸大了网络的负面效应,谈网色变,把上网当作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这种思想又辐射给了不少“听话”的孩子,这就造成默认社会网络化却拒绝校园网络化的怪异心理,这是不可取的。说到底,网络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辅助工具,既然身处在这网络社会,我们不应该逃避现实,更不应该拒绝现实,而应该考虑如何积极驾驭网络,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

接触网络,必定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或多或少地造成小学生社会化的“缺钙”和道德认识的迷惘混乱。据调查,不少学生对网上撒谎、说脏话等问题“说不清”,其实这就是网络道德观念淡薄。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科教学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做教学多媒体课件时、在设计方案中一定要深思熟虑:该课件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在课件中如何展示德育思想,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QQ号、网名公开给学生,跟他们约好上网的时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出现,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思想沟通。

把思想教育渗透在网络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认清网络成瘾的危害,认识上网并不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我在六年级开展了一次“网络时代,是否能让上网代替读书”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网上畅谈。有的学生认为:“上网快捷方便,便于交流,只要我们选好用好,效果比看书好。”有的认为:“网络能开拓人的视野,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网上的信息变化频繁,如果想细细品味,那么看书最合适。书能重复地看、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有的说:“书本上的许多道理,我们不是不懂,而是看多了,听多了,觉得烦。而用网络进行班会课,看不见老师的面孔,说真话的胆子也大一点。”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适时播放一些有益有趣的动画片,看完以后组织学生谈谈感受。如果学生会用拼音打字,还可在“随想栏”上发表自己的“高见”,让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的快乐。这样的活动既能投学生所好,又能在尝试打字中交流,在交流中巩固识字,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也让学生明白要“看有所思”。对于中年级学生,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掌握了一些汉字的构字规律后,可教他们学用五笔打字,加强对汉字字形的认识,提高打字的速度。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第6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1、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

(1)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创造力:一个能够受到广大玩家好评、并且能够做的相对出色的大型网络游戏大多是参考的历史背景以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2)提供交友空间:网络游戏中,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等限制接触到对游戏技巧或装备持有相同观点的同龄人交流,这种交往比现实人际交往来得更为简单,可以避免语言交流中出现的某些尴尬。(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大多数网络游戏都需要与多个玩家同时合作才能够完成,而合作、互帮互助也强化了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2、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

(1)游戏成瘾,荒废学业:相比在现实学习的屡屡受挫,网络游戏更能够满足学生的荣誉心理,由此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习。(2)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思想政治、性格等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游戏的过度沉迷,直接会造成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3)误解善与恶,义与利:在网络游戏中玩家间的各种冲突难以避免,杀人、自杀、见死不救会使大学生玩家分不清善与恶。(4)引起人际交往危机:游戏环境模糊了现实生活和网上空间的界限,使大学生玩家现实人际情感变得疏远。(5)萌发不负责任的婚恋观念:结婚是目前网络游戏中普遍具备的功能,大量的大学生玩家加入了网络游戏婚姻的大潮,“老公”、“老婆”成为网络游戏中几近泛滥的称呼,由此而萌发不负责任的婚恋观念。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游戏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把牢家庭教育

只有沟通,才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其一,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主体行为,建立出平等的人格关系。其二,检查自己教导方式。同时,家长要懂得正确的看待网络游戏,要了解孩子真正喜欢游戏的原因,为什么沉迷于网络,选取正确的方式,挖掘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将沉迷于游戏转移到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之上。并且,不能将学生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以及不良的行为都归咎于网络游戏的造成,正确的认识网络游戏,认真的看待网络游戏,家长更多的是可以尝试的去接触。

2、夯实学校教育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游戏缺乏监管机制,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意识,逐步的剖析出个性品质中存在的优点、缺点,加强自我自制力,学会调节自己。(2)改善教育教学模式。网络游戏里需要合作与竞争,同时其中如坚守正义、互助、责任、爱国主义等有益的文化在群体效应下更能够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情操。并且在学校教育中有效的利用游戏角色扮演互动模式,能够使学生思想政治知识活化,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实践能力,回到活生生的思想政治生活,同时能够使学生学会交往,真正产生责任承担意识。(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完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三、结语

第7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 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第8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一)教学总体安排整体性不强。众多课程没有一个总的指导和分工意见,各门课程和各位老师按自己的理解去讲,传统文化教育看起来比较零散和随意,对学生来说缺乏体系。

(二)重知识轻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向还是以考试为导向,关注对传统文化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而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怀,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内涵的讲解和引导不足。

(三)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方式有待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师资不足,现有老师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材和教案没有规范的要求等等。

(四)总体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和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学来自校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还需要来自家庭、媒体、舆论、网络、周围的人群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综合。目前,主要还是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影响为主,其他综合因素还需要加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传统教育文化需要创新。

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学生的心态特点已发生改变,教育需要进行创新

目前,中国与世界同步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时刻都在发生着剧变,改变已然发生,改变还在继续。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众多传统行业。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将达到总人口的40%,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30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在发达国家为78%,在发展中国家仅仅为32%,尚未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9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化的主力地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快速膨胀,接入设备迅速增加,移动互联网渗透进度加速,网络视频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网购增速远超线下零售。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将产生500亿的连接。具体到中国,GSMA数据显示,中国M2M(机对机)连接数已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人手一机的场景将会马上到来,每个人和每部手机,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不可忽视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间,手机产生的流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所产生的流量总和。智能手机将不再被独宠,新热点迭代频出。作为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时代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所谓的95后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这个群体在消费观上,由于家庭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独立性较为欠缺。《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个特征,几乎每个特征都和移动互联时代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如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较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和自我,喜欢发表意见以显得与众不同;生活与网络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环境带来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的高校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材编写与主导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的,如果要对“95后”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了解和根据“95后”心态进行创新,采用他们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影响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移动互联网学习与教育方式已经改变,必须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

传统互联网学习方式出现瓶颈,伴随着4G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极速覆盖,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学校教育中也在潜滋暗长,学生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全体师生的应用变化,学生们越来越希望有一个真正的掌上校园,可以随时观看优质教学课程,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可以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学校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缺陷慢慢凸显出来:学习资源不丰富、学习模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独享、被动的教学内容传递模式导致了传统的网络教学与学生需求的脱节。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术周期,手机、平板等手持移动终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们学习、交际的距离收窄到手掌之间,“自主、分享”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学习趋势,开放、互动、多终端共享的教学平台已经出现。另外,将大数据和教育资源相结合,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带给教育的新思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某著名投资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为“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会达到35.2ZB。根据如此海量的数据,处理和提纯数据的效率将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曾评价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信息时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资源,把优秀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互联网让大家共享,并且让这种共享成为一种常态,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开放新的渠道,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带来更多的资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视频、图片、声音、数据应用工具、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个平台,除了共享资料,还有参与者共同探讨和沟通的空间,有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网络时代碎片时间的应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机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运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教育行业需要针对网时代需要做出的各个方面的调整。

四、传统文化中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在移动互联时代需要注入新的内容,需要创新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指导自己的道德修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严谨思考和判断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生活中的判断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数据中。知易行难,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才能够使学习过程七个阶段在今天仍然适用。第五,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受骗或犯罪增加,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和育”,还需要“关照心灵”。移动互联时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纠偏模式受到冲击,因为大学生掌握通讯终端,无法经过家庭和学校过滤后传达,大学生在信息收集、判断、决策行为和过去有很大差别,很多是在学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会阅历与鉴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还无法对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与客观的判断,由此产生了许多因为网络受骗或犯罪的行为。所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教育,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关心,用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引,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识别和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如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通过课堂、学校论坛、讲座、班会等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先从各个角度的观点进行分析,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德和道理,学生的一些片面和不正确的思想得以暴露和及时纠正。还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沟通,和学生们进行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使他们逐步搭建起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开始认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加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能够主动选择和辨别,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此外,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班主任等学生思想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学生生活中,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良好地建立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给学生提供的建议和引导,他们才会接受,才能真正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时政新闻,经常性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和学生倾向性的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

第9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传承;挑战

中华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血脉。我们应当以民族文化为精神依托,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但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正确面对新时期中华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他们的文化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很多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已经逐步渗入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在争霸全球思想的引导下,企图将美国文化全球化,使美国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国,实施文化霸权主义。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为发达国家文化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具体说来,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渗透。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还通过人权问题对我国实施政治渗透。第二,经济渗透。西方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限制等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会通过经济制裁等方式,将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渗透和推广,企图破坏一些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崛起与发展。第三,文化渗透。这种渗透方式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方式,但却是西方国家有意识的行为。西方国家会利用文化产品制作和推广,向其他国家渗透自身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甚至包括一些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等,使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和渗透。长此以往,西方国家会逐步挤占本国文化的地位,甚至将本国文化吞噬。

但是,全球化在给我国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我国文化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家庭教育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文化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应当从儿童抓起,家庭是儿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思想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文化意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中华文化氛围。例如,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应当通过身体力行,让孩子明白尊老爱幼的道理,注意餐桌上的礼节和待客之道等,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2.学校教育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学校应当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学校应将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心理,让他们用正确的衡量标准去辨别是是非非,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中学和大学阶段,也应当开设中华文化的相关课程,让学生继续学习和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形成相应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体系。另外,学校应当大力宣传中华文化,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要通过向教师行礼和举止文明等行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他们都能够自觉地行礼,并能够及时制止不文明的举止和行为。当所有的学生都将这些规定视为习惯时,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会让规定变为习惯,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社会教育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在社会教育方面,第一,要注重影响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德育的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已然来临,网络资源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必须要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拓宽文化传播的范围,使中华文化得到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第二,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活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防止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第三,要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资产的立法保护,并将我国文化与文化相融合,推动我国文化在新时期获得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但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为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以继承和发扬,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内容与样式,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利用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