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1篇: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对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教育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须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教育紧跟时展潮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具有超前的引导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保障。但是,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新时期下,我国高等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理念,重视个人发展,提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但是,当前工商管理教育专业中,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尤其是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的创设,对学生学问研究的要求较高,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创设,本质上是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与市场为标准的,但是当前的教学中,工商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等,更多以学业任务为重,在既定的课时中更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个性化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处理,相对较为薄弱。

1.2缺失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占据主体,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学生被动听讲,主动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同时也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最终导致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与培训结果毫无差别,没有个人特色存在,学生个人的竞争意识也较为薄弱。

1.3教学内容空泛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统一理论教学中,专业更多体现在“多”,而不是精于“专”,这种全面知识结构教学中,尽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同时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对多门课程的学习涉猎流于形式,只关注课时签到情况与考试成绩,同时无法专一地对某一知识方向进行纵向衍生,以致在就业中缺乏特色专长,优势减小。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强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因此,教育活动中,不能盲目地跟风模仿国外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其设置首先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行业领域的职业实践需求出发,逐步对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做出调整。其中,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突出工商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专业知识的学习尽管极为重要,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当今世界,综合应用型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2.2丰富隐性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专业,因其服务的对象广泛,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涉及的专业类别也相对复杂。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然而因当前教学活动中课时的限制、师资力量的薄弱等问题,使工商管理专业拓展方向相对较少。因此,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适当开设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展开,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企业战略知识、国际商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自我学习,使学生在社团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习与培养自身的人际沟通、公关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推销谈判技巧等。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知识力、学习力以及创造力的社会。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水平的锻炼,目的都是为了接触现实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活动中,对人才的培养也要集中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灵活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广泛服务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关政策制定等。

2.4优化培训方式

当前的就业形势中,部分企业偏好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类人因为没有经过特殊的专业培训,因此在就业之后容易被新企业完全重新塑造。而部分企业则更爱好在校经过实践培训的人才,因为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员工在职培训的时间,能够在应聘之后直接上岗。社会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招聘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而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训的方式,从思想层面上深刻认识到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可以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就完成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毕业以后,既拥有了实践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又能灵活应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此外,工商管理专业院校内部也可以加强校园模拟实验室等建设。运用高新科学技术,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ERP实验室,满足在校培训的需求。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这个高度集成系统主要囊括了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模块。ERP具备了真实企业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态,整合了企业所有的信息系统,因此,可以借助ERP来进行模拟培训实验,让学生小组分别扮演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模块,进而进行模拟训练。同时,各模块之间的学生小组也可以通过企业发展中的互动关系加强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与理解。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日渐扩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专业定位模糊、缺失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空泛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主要集中探讨了在教育教学环节中,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丰富隐性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培训方式四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与挑战。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重培养,使学生成长为适合社会市场并能为市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高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中艳,,刘晓霞.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04).

[3]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

[4]张才明,杨晓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6).

第2篇: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新界定的中文表述与翻译过程

根据翻译的“信、雅、达”基本原则,并征求英语专家和同行的意见,我将该新界定的中文译文作如下表述: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该新界定表明:

1.界定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而不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

2.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study)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ethicalpractice)。这里,“ethicalpractice”的翻译颇值得讨论。从字面上看,似乎可译为“伦理实践”、“道德实践”、“人性化的实践”、“规范的实践”等。究竟选用哪一个词合适呢?我认为,必须从新界定的内在涵义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从AECT的门户网站()上,查到了大约在2001年修订的“美国AECT的道德准测”(AboutAECT:CodeofEthics)。其中提出了作为道德规范的25条准则,“旨在帮助个体的与团体的会员保持一种高的行业行为水准”。据此推断,不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必须遵守道德准则,所有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也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只有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教育技术实践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般师生运用教育技术只要符合道德规范即可,而作为AECT成员则必须遵从道德准则(CodeofEthics),显然,对后者的要求高些。

3.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facilitatinglearning)和“改善绩效”(improvingperformance)。由此看出,随着事业的发展,教育技术的目的已从“为了学习”(forlearning)扩展到进一步“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或强迫学习”(Facilitatingratherthancontrollingorcausinglearning),扩展到学习之外的“绩效”的改善方面,扩展到对学校教育与企事业人员培训的双重考虑,扩展到教学效果、企业效益与教育投入(成本)等多因素的整体评价。

4.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Creating)、“使用”(using)、“管理”(managing)。与AECT1994定义比较,相当于将19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整合为新界定中的三大范畴。其对应关系是:(1)将1994定义中的“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两个范畴合并为一个范畴——“创造”。因为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越来越普遍的使用,简单的“设计”与“开发”已不能很好地表达教育技术的“先进性”,而“创造”是一种比“设计”、“开发”要求更高且具创新涵义的过程,“创造”更能表达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中“避免低水平重复”这一意愿。(2)将1994定义中的“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一个较简单的词“使用”(using)。因为在新界定的领域中,已经对所有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与行为提出了较高要求——“符合道德规范”,加上教育中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因而可进行这种简化。(3)将1994定义中的“管理”(management)与“评价”(evaluation)两个范畴简化为“管理”(managing)一个范畴。这里,新界定中的“managing”是动名词形式,包含管理的过程与状态双重含义,而1994定义中的“management”是名词形式,表达的只是事物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同时,按管理科学的解释,“管理”范畴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评价”这一子范畴。因为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是建立在准确、及时、经常性的“评价”基础之上的。

5.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不过,新界定中“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appropriatetechnological”,表明是指“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这与19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有一定区别。

6.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表现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是适当的技术性过程与技术性资源;表现为技术实践的“符合道德规范”性、技术工具与方法运用的先进性、技术使用效果的高绩效性。

(二)关于新界定中一些术语的解释

AECT2004年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中,就一些关键术语(keyterms)作了解释:

1.研究(Study):包括研究领域(domains)及探究(inquiry),强调新方法(newapproaches)。

2.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EthicalPractices):用新的与传统的方式质疑实践(questioningpractices)。

3.促进(Facilitating):起引导(guiding)而不是控制(controlling)或预先决定(predetermining)的作用。

4.学习(Learning):考虑认知的(cognitive)和建构(constructivist)的目标。

5.改善(Improving):引起能应用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改变。

6.绩效(Performance):能够应用新的潜能(abilitytoapplynewcapabilities)。

7.创造(Creating):重点是建立学习环境(learningenvironments)。

8.使用(Using):选择、评价、推广。

9.管理(Managing):组织与评价人、信息、项目。

10.适当的(Appropriate):符合与适合预期目标。

11.技术的(Technological):基于科学或探究的知识应用(applicationofknowledge)。

12.过程(Processes):导致具体结果(specifiedresult)的系列行为。

13.资源(Resources):指系统、具有专长的人(peoplewithexpertise)、材料与工具。

二、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的提出背景与界定原则

(一)提出背景①②③④⑤

1.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更新与优化的需要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或一门科学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教育技术的名称、领域、范畴、特征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与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翻新。在美国教育技术界,影响较大的教育技术定义主要有:

(1)1963年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AECT的前身)的定义

在当时的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DepartmentofAudio-VisualInstructionofthe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主席芬恩(J.D.Finn)的建议下,由伊利(ElyD.P.)领导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首次了“视听传播”(AudiovisualCommunication)的官方定义: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

(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1963)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Audiovisualcommunicationsisthatbranchof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concernedwiththedesignanduseofmessageswhichcontrolthelearningprocess.Itundertakes:(a)thestudyoftheuniqueandrelativestrengthsandweaknessesofbothpictorialandnonrepresentationalmessageswhichmaybeemployedinthelearningprocessforanyreason;n(bthestructuringandsystematizingofmessagesbymenandinstrumentsinaneducationalenvironment.Theseundertakingincludeplanning,production,selection,management,andutilizationofbothcomponentsandentireinstructionalsystems.Itspracticalgoalistheefficientutilizationofeverymethodandmediumofcommunicationwhichcan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thelearners''''fullpotential.(1963)

(2)1970年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的定义该委员会(属于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在向美国总统和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学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学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黑板一起为教学目的服务。第二种定义不太为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它指出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具体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地教学的目的。”(教学技术委员会,1970)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Instructionaltechnologycanbedefinedintwoways.Initsmorefamiliarsense,itmeansthemediabornofth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whichcanbeusedforinstructionalpurposesalongsidetheteacher,textbook,andblackboard.Thesecondandlessfamiliardefinitionofinstructionaltechnologygoesbeyondanyparticularmediumordevice.Inthissense,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asystematicwayofdesigning,carryingout,andevaluatingthetotalprocessoflearningandteachingintermsofspecificobjectivesbasedonresearchinhumanlearningandcommunication,andemployingacombinationofhumanandnon-humanresourcestobringaboutmoreeffectiveinstruction.⑥(1970)

(3)AECT1972年的定义“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于1970年6月25日通过大会表决,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71年5月25日,AECT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级学术组织。在伊利的组织下,经AECT100多位专家1年时间讨论,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表述》:“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AECT,1972)。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Educationaltechnologyisafieldinvolvedinthefacilitationofhumanlearningthroughsystematicidentification,development,organizationandutilizationofafull-rangeoflearningresourcesandthroughthemanagementoftheseprocesses.(1972)在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中,有对该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它包括但不局限于教学系统的开发、识别现有的资源、向学习者传送资源和管理这些过程及实施它们的人……或许可以由三个相继产生的重要模式来最佳地揭示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特征的方法,这些模式在过去50年间已塑造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利用更广阔领域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和利用系统方法。”①

(4)AECT1977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AECT,1977)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EducationalTechnologyisacomplex,integratedprocessinvolvingpeople,procedures,ideas,devices,andorganization,foranalyzingproblemsanddevising,implementing,evaluating,andmanagingsolutionstothoseproblemsinvolvedinallaspectsofhumanlearning.(1977)

(5)AECT1994年的定义

该定义是在AECT的主持下,通过众多专家长达5年的研讨而成。1994年发表在由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奇(RitaRichey)总结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1994)该定义的英文原文如下: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1994)

(6)AECT2004年的新界定

上面,已对该新界定的原文与译文作了介绍。此外,1970年西尔伯(Silber)的定义、1971年麦肯齐(MacKenzie)和厄劳特(Eraut)的定义在教育技术界也有一定影响:

“教学技术是用系统化的方式对教学系统组成部分(包括讯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的开发(包括研究、设计、制作、评价、支持—供给和利用)以及对开发的管理(包括组织和人员)。其目的是解决教育问题。”(Silber,1970)

“教育技术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研究。”(MacKenzieandEraut,1971)从上述教育技术定义的40年演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已从基于传播理论和视听教学的“视听传播”改造为基于资源论、过程论、系统论、绩效论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领域已从媒体信息的“设计和使用”、“理论与实践”演进为“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目的已从“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为了学习”演进为“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这无一不影响与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更新、优化。

2.教育技术专业范围拓宽的需要

(1)专业核心技术从媒体技术拓展到资源技术、系统技术和绩效技术。

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支持、促进教育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和条件。AECT新界定中的资源主要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资源技术”主要指教与学资源的创造、使用、管理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这里的“系统技术”,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整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是指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系统安排和创设各种能促进学习的教学系统中所采用的智能性技术。教学系统开发技术是指将教学系统设计所产生的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具体包括视听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系统开发的产品有视听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智能导师系统、集成化教学系统等。整合技术(IntegratedTechnology)原指把信息、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资源和有关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所采用的开发与传送技术。笔者认为,在我国,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整合技术”更多地指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对各种物化与非物化技术的综合运用。

“绩效技术”这一概念有多种理解。《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成就。”①张祖忻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②一般认为,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既可用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也可用于学校教学绩效的提高,据此可将其分为企业绩效技术与学校绩效技术。

(2)教育技术的目标从“为了学习”拓展为“促进学习与改善绩效”。

这种改变,彰显了教育技术中的“结果导向”理念:从强调学习的过程到强调学习与工作行为的结果;从强调学校中的知识、技能教学到强调企业中的人员培训、动机激励、工作帮助、环境优化、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已从学校教育拓展到企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等大教育领域;从只看部分产出(教学效果)拓展为既看产出(教学效果、工作绩效),也看投入(成本分析),并寻求最佳的成本-效益比。

(3)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从学校拓展到企业。

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是一种产业。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创造、使用、管理需要教育企业及相关信息企业的支持、服务。这样,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企业与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和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多种因素(人员选择、任务、动机、环境、组织、培训等)进行综合考虑以制定出提高企业绩效的有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需求的增加,绩效技术工作已成为一种新的岗位需求。由教学设计和程序教学发展起来的“绩效技术”,正好在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方面有可能满足这种需求。同时,随着教育技术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学校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已开始饱和,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必须向企业寻找就业门路。因此,AECT2004年新界定中对“绩效”的强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教育技术行业要求提高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行业对人才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的提高。

除社会政治要求、法律要求、公民道德要求、团队协作要求外,教育技术职业道德别强调对技术的正确认识、科学使用与责任意识。要求不得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从事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身有害的活动。

(2)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的提高。

除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能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教学系统的使用与管理能力外,教育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企业绩效改善能力也已被列为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3)专业知识素质要求的提高。

目前,大学专科乃至本科层次的专业学历在一些专业职位已满足不了要求。一些大学已开始采用4+1模式使学生取得双学士学位,有更多的学校向硕士、博士学位(或课程)的办学层次提升。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一方面,所有的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行为、活动、方案须作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与教学模式也须作出相应调整。新界定中强调“研究”、“创新”、“道德规范”、“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满足了这些“要求”。

(二)界定原则

AECT2004年教育技术新界定作为一种国家导向性(Nationallyoriented)乃至国际倾向性(Internationalorientation)的界定,其界定的过程与结果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

笔者认为,其界定原则可归纳为5个方面:

1.前提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的前提是:要明确概念内涵的边界(Boundaries);要指出概念的特征(Identity);要赢得大家的认同(Consensus);同时还要纳入到定义与术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Agendas)之中。

2.价值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应有助于我们:对外交流(Communicateexternally);保护项目(Defendprograms);保持共性(Maintaincommunity);整合理论(Synthesizetheory)。还应能为参与者与领导者、课程与科目、学术项目、资格认证与水平鉴定提供一种基准(abasis)。

3.表述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本身的表述要能:界定范畴(Classifydomains);解释特征(Explaincharacteristics);验证思想(Testideas);揭示关系(Showrelationships)。

4.对象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新界定的对象应该包括:概念(Concept)、活动(Movement)、领域(Field)、专业(Profession)。

5.过程性原则

该原则表明,每一个新界定须:经过大家同意一致过后逐渐形成(Evolvesfromaconsensusprocess);建立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Buildonpreviousdefinition);能确立新的方向(Establishesnewdirections);有其产生依据(Generatearguments)。

三、AECT2004年关于教育技术的

新界定与1963、1970、1972、1977、1994年定义的特征之比较从上面列出的AECT(包括其前身)的6个官方性教育技术定义与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各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技术实践状况,都具有构建当时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时,其中后一个定义都是前一个定义的继承与发展。

下面,从概念名称、定义性质、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主要贡献、存在局限等10个维度,对这6个官方性教育技术定义与界定的主要特征作一比较。

四、几点启示

(一)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

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AECT1994年教育技术定义的基础上。随着AECT2004年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与界定的深入,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已开始进行新的调整。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教育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代表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领先水平,同时AECT对教育技术的新界定本身就力求具有一定的国际倾向性(Internationalorientation),加上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中确实遇到许多困惑与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笔者认为,要积极引进与消化AECT对教育技术的新界定,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新体系。具体说来,有必要重点对下面四门专业学科进行改造:

1.教育技术学

笔者认为,构成教育技术学的概念体系、原理与命题体系、范畴体系、逻辑体系、知识框架等都有必要作相应的改造。在改造中,要加强新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要重视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新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等发展阶段。未来对这门核心学科进行改造的重点有四个:一是以“创新”为宗旨开展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产品设计;二是开展基于网络的非线互式教学系统设计;三是开展基于企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绩效系统设计;四是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教学设计平台研究。

3.绩效技术

未来世界里,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的智力资源,最重要的技术是开发这种资源的绩效技术。在“绩效技术”学科与课程的构建中,要重视企业绩效与学校绩效的分析、员工培训、系统设计、项目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开发与管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环境设计等内容的研究。要注重目标、动机、认知、行为、工效、组织、规划、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背景的建构。要求学生:掌握绩效技术中的一般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掌握非教学情景中的人类绩效干预策略与教学情景中的人类绩效干预策略;能开发与应用绩效支持系统(特别是EPSS);能实施变革并对变革进行管理;能以尽可能理想的方式,消除绩效差距。

4.教育技术创新

在“教育技术创新(或创造)”这一新的学科与课程里,要使学习者:了解“创新”与“创造”、“设计”与“开发”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策略与方法;掌握各种学习资源(媒体)的设计、开发、制作、革新方法与技巧;培养对各种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调控能力;培养对各种教学系统的诊断、预测、规划、优化能力;培养对新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实施、推广能力。

(二)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面临如下众多变革:

·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产品经济转变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

·高等教育转型: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人才市场转型:由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

·招生与就业转型:由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转变为非定向招生、宽口径培养、自主择业。

·学习基础转型:大学一年级新生由专业知识的“零起点”转变为在中小学已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多年(3~9年)。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对专业的性质与特征、领域与方向、层次与设置、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课程与教材体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优化、专业规范与评估等一系列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社会需求,立足专业创新,采取分层办学、分类培养模式,造就教育信息化与提高绩效所急需的大批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加强管理,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协调、高效、科学发展。

基于该指导思想和对AECT2004年教育技术新界定的理解,笔者建议,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作如下定位:

1.密切联系社会转型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以社会(包括学校与企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市场和行业规范为调控机制,增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活力。

2.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标准体系,避免专业发展的无序、无度与浪费。

3.采取分层办学、分类培养模式,避免专业层次不清、专业方向不明。

4.面向大教育,以促进学校教学和提高企业绩效为专业人才的两大就业(服务)领域。

5.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使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具有其他人才难以替代的素质特性。

6.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容,拓展专业方向,逐步提升专业层次。目前,重点要抓好七个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原理”、“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传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绩效技术”、“教育装备技术”)的培养方案研究与教材建设。

7.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按需设岗,对不能履行职责者应分流。

8.加强专业信息资源与环境建设。包括专业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与潜件建设。特别要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室、研究室、网上资源中心和图书资料室的建设。

9.加强管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结构优化,规模、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为此,应建立专业教学指导、专业设置评审、专业质量监控机制。①

(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实践

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对我国教育技术实践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实践领域重点要做好下述几项工作:

1.针对新的实践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教育技术职业的岗位不仅包括学校教育技术专(兼)职人员,也包括教育技术资源开发、生产、营销、维护、管理企业(如教育电视台、教育音像出版社、教育网站、教育软件公司等企业的人员),还包括各类企业中的绩效技术人员(有其他称号:培训开发人员、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绩效开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员工教育工作者、教学系统专家等)。目前,要选择一些技术更新较快的大企业,重点开展绩效技术人员岗位素质要求与人员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便制订出科学、可行的绩效技术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方案。

2.制订并实施我国教育技术专业标准,加强面向教学人员的、面向学生的、面向管理人员的、面向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专业培训,加强教育技术专业任职资格的考核与认证工作。

3.制订并实施专业道德规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对技术的渴求与崇拜和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单向思维,使得教育技术实践中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没有受到责罚与得到及时矫正,从而出现一些病态的教育技术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各级教育(技术)管理部门及组织有必要制订并实施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对诸如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计算机病毒、开设黑网吧、网上“灌水”炒作之类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与制裁。

在这一方面,美国AECT自成立之初就制订了行业道德准则,并且有处理行业道德问题的程序。30多年来,AECT的行业道德委员会(CommitteeonProfessionalEthicsofAECT)负责每年对准则进行审查、调整和修改。为了便于大家参考,笔者对AECT在网上公布的目前正在实施的行业道德准则进行了翻译。

4.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创造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