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2-02
一、现状分析与专业方向定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收费的并轨和大学的持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外,上世纪40年代初以来,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受到了重视和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数学作为一门技术已经从国防、科技、生产管理、政府管理、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后台走向前台,许多应用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SAS等)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使得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地位在生产实际、科研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中越来越重要。我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2000年开始数学学科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招生后,在2005年开始数学学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招生的,而这时扩招后的就业压力刚好显得十分明显,所以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还需要适应就业的需求。
作为工科院校,我们不能沿用上世纪80年代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培养模式,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动手能力、实际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真正体现出数学不只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而且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即探索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重视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共识下,根据我校的实际,借鉴已有的经验[1-3],确定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为一个基础,两个发展方向:即培养学生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这里既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近世代数等经典的数学理论,也包括运筹学,数学建模,优化算法设计,离散数学等现代应用数学基础理论,依此作为两个发展方向的强有力的支撑;在方向的选择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软件工程方向或数理统计与金融方向:在软件工程方向通过开设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和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开发研究能力;在数理统计与金融方向通过开设现代统计分析,西方经济学,保险学与保险精算,银行货币学,数理金融等课程及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处理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该专业开设数学软件实验的课程,开设加强学生数学软件使用能力的实验课程,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
根据专业模式与方向的定位和学校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适应学科理论与专业方向理论、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培养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实践环节五部分。通识教育主要是科学与文化、公民与社会、民主与法制、文学与艺术类对全校所有专业都要求的能力的培养,这里既包括了文化艺术修养、公民法制意识的培养,也包括了外语、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特别在新的计划中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才的普遍要求,把数学建模课也列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经典的数学理论,主要是从事相关专业的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素养,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经典的三基,以及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运筹学几门应用数学基础,以培养学生数学理论和数学应用的基础;专业基础主要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随机过程等软件工程和数理统计与金融两个方向都需要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分别包括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方向的前沿课程和现代统计分析、西方经济学、银行货币学、数理金融等数理金融方向的现论;同时还开设了近世代数、泛函分析、拓扑学基础等数学专业的现代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数学修养有较大的提高。然后再经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课内实验与独立开设的实验等相应的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既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又有软件工程方向或数理统计与金融方向的必要知识,还具有应用数学方法的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使用数学软件和必要的外语交流能力。据此,我们对2005版的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先后形成了2006版、2008版、2011版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计划。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要实现培养出适应现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只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重组,而不进行实质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彻底地改革,强调大众教育与通才教育意识,尽量做到一专多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数学的专门教育,能将数学的思想、方法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软件工程和数理统计与金融领域。因此,在系统的数学知识和专业方向的教学中,应注意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面向科技领域、面向实际生产领域,了解数学在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经济经营以及金融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应该构成从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以及计算机编程求解和软件的应用、开发能力的训练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把素养、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能力培养融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这就要求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融解于实际问题教学、实际案例教学之中,使得到多年实践的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加强实践环节不应仅仅停留在计划上、口头上,而要把实践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不要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验证和实际情形的模拟上,而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跟实际生产的结合,让学生到生产实际、社会实际中去调查、去学习,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特别是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校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通过参过软件企业、培训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促进学生尽快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而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划选取学习方向,大三开始分方向教学,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安排三周的专业实习,分方向进行,软件设计方向的学生到软件设计相关的企业、培训机构实习;数理统计与金融放行的学生到政府统计部门、保险、证券及银行等金融企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企业的要求和需要,学生可以选取到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时间根据需要确定,其余学生按培养计划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三周的毕业实习。这些实习环节有力地保障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们在数学和应用数学教育的基础上,选取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交叉的应用学科软件设计和数理统计与金融作为专业方向,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宽口径、分流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满足这两个领域人才对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的要求,因为要在这些领域做出开创性的工作或者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作后盾在现在的形势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学时的分配上,基本按照通识教育占40%,学科基础占30%,专业基础占15%,专业方向占15%,实践环节融于各部分之中,而且实践环节的学生不低于总学时的25%,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方向的教育中实践环节应有较大的比例,应避免理论教学时数过多,影响实践教学的情况的发生,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可在所选方向上自由地选课,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长,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我校数学与应用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需要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对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进都将不断深入,因此这一课题、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中还将继续进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玉婷,赵秀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J].科技信息,2008,(17):537-538.
摘要: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构建现代职教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将“解析、趣味、应用”贯穿于数学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三个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建议;翻转课堂;现代学徒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影响”(项目编号:2013SJD880090)
作者简介:李清,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01-04
一、现代学徒制的涵义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方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1]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德国以“双元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新学徒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即YTS)”等等,他们都寻求到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并作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2]在我国,2011年开始提出现代学徒制,主要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
现代学徒制通常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并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3]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类高职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有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在美国的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对人的关注,它以人为本,核心是对高尚理想的追求,目的是让人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职学院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素质和精神的优秀的人,而非一个仅有技能、只知道赚钱谋生的机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性的发展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至善、至美、至仁的境界。[4]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目前高职学院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既为学生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高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度,在学徒制实施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显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在一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其公共课程除却国家规定的思政、外语、体育外,其他如大语、高数、计算机、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合计学时占总学时不足20%。[5]许多院校“高等数学”只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内容主要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主,学时通常在60左右。
一些高职数学教师受到高职基础课程应为专业服务的理念所影响,单方面地从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去理解“必需、够用”,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只需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设置,即专业课计算中需要什么数学计算,学生就学什么;反之,就不学或者少学。在这种狭义的“学生现阶段所必需、学现阶段所够用”的指导思想之下,数学课程的教学课时理所当然大大减少,有些学校的个别专业甚至不开设数学课程。而在有限学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还会花很大的精力教学生怎样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做大量的练习,却很少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时,受课时的限制,很少会引入其中的数学思想、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等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即使用到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也无法理解其原理,对应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于会用公式这种很肤浅的层面。学生无形中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只有会做难题才算学得好的“伪学霸”。数学本身的美,数学学习本应该给所学者带来的数据分析、逻辑思考、严谨风格等等一切,都被所谓的枯燥的难题、抽象的定理所掩盖。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陷入了对数学学习狭隘的认识中。
因此,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残缺”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应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人的本身,注重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高职数学教学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影响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外在肢体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职业行为习惯包括制定科学严谨工作计划、发现思考实际工作问题、总结完善珍贵工作经验等。
目前,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展开,采用讨论、演绎、假设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一种计算的工具,更是促进一种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不仅是一门科学的认识,更是一种数学文化的领悟;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提出最早源于《考克罗夫特报告》(原名《Mathematical counts》,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核心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成人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关于“成人生活的数学需要”部分中,《报告》认为,数学应包括“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显易懂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的计算。”同时,需要“估算和近似计算”,还有“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数学技能和理解,不管是多是少”。
美国国家教育与科学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简称NCED)的数学负责人Steen对数学素养的理解给出了10个要素:(1)对数学的自信;(2)数学文化欣赏;(3)解释数据;(4)逻辑思考;(5)作出决定;(6)情境中的数学;(7)数感;(8)实践技能;(9)必备的知识;(10)符号感。这些“数学素养”涉及公民民主活动、文化、教育、职业、个人理财、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工作等情境。同时,这些数学素养呈现出有相同特征的技能,如:算术、数据、计算机、建模、统计、可能性、推理。[6]
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高职生而言,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应将数学学习养成的素养应用于:学会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周边信息进行处理,搜集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探寻内在的规律,创造性地挖掘新的想法等。这样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数学教学建议
(一)构建现代职教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相比之前更为灵活,为了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一味的缩短数学课程学时、或者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建议,在“高等数学”课程基础学时和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选修形式的“MOOC”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安排建议如表1所示。
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以课堂学习的形式修完80学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MOOC形式的数学课程,并按要求取得相应的学分,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MOOC式的数学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碎片化处理,从而将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学生可以不限时间不限位置地自由学习课程,完成学习要求。这既解决了学校与企业时间、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科学地将知识碎片化?如何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点讲解清楚?通过什么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二)将“解析、趣味、应用”贯穿于数学教学
在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将“解析、趣味、应用”三个
关键词 贯穿于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数学素养。如图1所示为数学的教学方式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1)教师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解析,从而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点;(2)通过MOOC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学习和体会更多的数学课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3)学校还应该通过各种应用类型的数学竞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之美。
(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下,建议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对选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即学生在学习MOOC类型的课程时,教师在课程学习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展开选修内容的学习;在每个知识点学完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完成相互配合式的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具体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问题引导。教师在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需要提前设定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MOOC相关课程,可以通过反复的观看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要求的环境下,通过彼此间的讨论、交流以及问题的回答,相互鉴定学习效果,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打分。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完全内化过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了其学习能力、锻炼了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3]窦芳霞.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178-179.
[4]李丹.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融合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6):182-183.
[5]陈锦.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09-110.
关键词:成人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56-04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结合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及各地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我们摸索、构建出一个符合信息时代特征、适合成人高校特色、较为优化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发展模式――“121”教学模式。
一、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现状
针对北京地区成人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现状,通过谈话调查(与东城区职工大学、西城区科技经贸大学、东城区业余大学、宣武红旗业余大学等学校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谈话)和网上调查(中国知网、百度文库等)两种市场调查方式,发现目前北京地区各成人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传递接受模式,教改过程中或有些许改进,但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养渗透少
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忽视了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责任感教育的根本环节,也就是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几乎没有,不能完整体现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表述生硬
市场上成人高校高等数学教材大多是简化的本科教材,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式与成人高校学生实际理解水平相差甚远,理论多,深奥枯燥,引入方式生硬,通俗性不够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降低学生的注意力。
(三)计算多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能跟进现代教育理念,不注意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比如数学软件)的运用,关于计算方法的教学内容依然占有绝对主体地位,这些直接加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思想负担,使其产生畏难情绪。
(四)应用少
缺乏贴近实际生活和专业研究的案例,不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交叉运用,应用性不够鲜明,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
总之,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成人高校教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际操作都急需更新。
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新走向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在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知指出,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上述“纲要”与“规划”两份文件就如一场及时雨,洗刷了当前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弱点所在,为其重新建设指明了新的走向。“121”新型教学模式正是在本“纲要”的指引下,力求成为一种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既具有知识的传统性又具有现代化学习特征,同时又符合成人高校水平的教学模式。
三、“121”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概念界定
“121”教学模式以人文素养教育为基本点,以数学知识的应用为中心,弱化计算方法,注重使用信息技术(数学软件matlab、多媒体)的基本技能,着眼于数学现代学习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
一是建构主义理论。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新新知识,在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在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中丰富自己的知R体系。
二是创新教育理论。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就是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放学生是其前提,品质、主体、终生教育是其特征,创新能力是其核心。
(三)教学目标
“121”教学模式是为克服上述传统教学模式中突显的四个问题而提出的,其教学目标就是利用数学文化思想提升学生的生活职业道德品质,利用数学软件、微课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计算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升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模式程序
“121”教学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这里的第一个“1”是要以职业素养、厚德教育为一个基本点。
这里的“2”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两个创新:一方面是精心设计图形动画,描述概念与定理;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采用数学软件MATLAB取代传统计算,凸显信息技术下现代学习的特征。
这里的第二个“1”就是做好一个机制,即教学内容最终要以至少一个专业案例应用为落脚点。
(五)实现条件
在本模式中,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材料和场所,比如要建立数学实验室,要录制高等数学系列微课程,要有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此,势必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教学技能。
(六)模式实施方略
1.切实重视一个基本点
针对本教学模式的第一个“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只重视数学专业知识的教授,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是不符合教育教学理念的。因此,在本教学模式中要把职业素养、厚德教育作为一个基本点贯穿始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介绍数学界先辈们逆境奋斗、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经历。比如讲解极限时,可以引用数学界利用极限公式抒感的诗歌;讲解微积分基本定理时,可以植入牛顿、莱布尼兹两位微积分发明者的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2.努力创新两个技术
针对本教学模式的“2”,我们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创新:
一方面,要尽量利用图形、动画、生活实例来引入定义定理等理论知识,这种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形象、生动、轻松,不仅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规避了数学那种深奥可怕的感觉。比如定积分概念是最冗长的一个微积分定义,它涵盖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四个数学思想,针对其深奥抽象的特征,我们采用PPT动画形式加以形象解释,大部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一定义,同时也理解了“化整为零、以直线代替曲线、由近似到精确”的转化思想。
另一方面,那些难以掌握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不再过多地传授,取而代之的是在电脑中输入两三条简单的命令,使学生不再为计算而头疼,既减少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壁垒,又能充分利用现代学习工具,提高现代学习技能。
[案例1]计算定积分∫10(xex+1)dx
传统计算需要涉及到微积分基本定理及分部积分法等繁琐计算方法,学生难以掌握,而如果利用数学软件MATLAB来计算,则只需要输入下列两行代码即可:
>>syms x;
>>int(x*exp(x)+1,x,0,1)
执行结果:ans=2
在微积分中,有关计算的教学需要授课约40课时,学习时间漫长,学习效果还不甚理想。而如果改成利用数学软件来计算,则仅需6课时。这样,教学时间不仅减少到原来的1/7,最重要的是学生感觉非常容易,对数学的畏难心理瞬间解除,学习兴趣及效率均大幅提高,当然也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学习技能。
3.强调实用性
针对本教学模式的第二个“1”,我们要在每章节教学内容中,注意最终以至少一个专业案例应用为落脚点,这样可以拉近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距离,直接体现数学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本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比如导数,其意义在于形容函数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称之为边际,此时就可以安排下面一个案例:
[案例2]某企业对销售进行分析后指出,每天的利润,L(x)(元)与产量x(千克)之间的关系为L(x)=12x-x2,试确定每天生产4、6、8千克时的边际利润。
在数学软件MATLAB中,其代码如下:
>>syms x;y=12*x--x^2:
>>dy=difr(y,x)
>>subs(dy,x,4),subs(dy,x,6),subs(dy,x,8)
执行结果:ans=4,ans=0,ans=-4
上述Y果表明,在每天产量分别是4、6、8千克的基础上如果再多生产1千克时,利润将分别增加4、0、-4元,这说明该产品并非生产得越多利润就越高,供大于求时反而利润要下降。在此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可以总结过去,利用导数可以预测未来”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理,我们还可以利用导数来进行弹性、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分析,使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时了解投资前景,减少投资盲目性,指导企业理性运营。这样把数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直接对接,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
(七)模式评价
“121”教学模式克服了目前成人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一,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知识的引入方式更形象生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这种教学模式减少了繁琐重复的手动计算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数学实验室、微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更加符合现代学习的特征。第三,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数学与专业的对接,有效提升了学生应用数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四,这种教学模式处处渗透着数学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1 21”教学模式实践反馈
近几年来,“121”新型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我们的传统课堂还是在我们的微课教学设计中,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取得了长足进步。
体现在学生方面,从三年来12个教学班级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约85%的学生对数学教学非常满意,学习成绩和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各方面认可度的具体反馈如图2所示。
体现在教师方面,一是从教师教学评价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学期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分。二是自我感觉从一开始的“紧张上课”上升到现在的“享受上课”,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思想趋显特色,教学框架体系也逐步得以清晰和完善。
体现在学校方面,就是学校领导对本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在教学环境、教学技术、教学交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推广。
当然也有遗憾,比如说如何调动数学学习能力极低的个别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将数学知识与专业更好地对接等,本教学模式仍显不足,还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
中小学信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展性。在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中,首要任务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其课程的功能在于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核心是信息技术实践课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秩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二、任务驱动教学中有效任务的设计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目标的确定和分解。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设计要注重分解教学重点、难点。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一个教学内容可设计成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去分别完成。然后再由老师或同学将任务综合起来进行讲解。
(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设计任务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
(4)任务设计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5)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载体,融合在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协作学习中。
(6)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任务情境。创设任务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积极创设教学所需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7)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8)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能接着完成下一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及任务分析。
(2)按照子目标,进行任务设计。
(3)巧妙提示任务,引发学习动机。
(4)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动手初步完成任务。
(5)独立尝试任务,让学生动脑,挖掘任务内涵。
(6)交流经验,学生共同提高。
(7)发挥创造力,创新学习任务。
关键词:汽车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具体讲,就是高职学生在三年的教学学习过程中,两年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的教学活动,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为主。
“2+1”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1“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行分析,“2+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1优化了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学时配比, 减少或简化了部分高深专业理论的学习, 缩短了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增加了专业课实践学习的时间。
1.2提高教学效率。“2+1” 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在校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汽车维修企业(4S店和修理厂)的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突出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学生专业实习的时间由传统培养模式的一学期增加到一学年, 而且强调必须到校外企业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一方面强化了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训练,增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具有较高实践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符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1.4明确职业定位。专业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操作相对应,将课堂理论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技能实践锻炼,让学生直接在顶岗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使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明朗化,让学生对其职业定位有准确的了解。
1.5提高了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用人单位或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习结束时,有的用人单位会将这些还处在实习阶段的学生提前预订,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毕业后这些学生就直接到自己实习过的用人单位报到上岗,很顺利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1.6缓解了学校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的现状。采取的“2+1” 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就把学生带入社会,推向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安排在实际岗位上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过渡”。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2“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不适应企业生产的情况比较突出。企业的工作、生活条件与学校有很大不同,有的学生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人性化管理不足;有的学生怕苦怕累,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管理规定,甚至于破坏企业的形象,等等。因此有的学生就出现不服从企业的教学安排或管理,思想上消极,甚至有个别同学会离岗转换其他工作。
2.2校企双方沟通不足,学生实习效果有待提高。有的企业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一般劳动力使用;部分企业配备的指导学生实习岗位的“指导师傅”对顶岗实习的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企业对“指导师傅”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指导师傅”之间的学历及业务水平等参差不齐,实习学生在企业主要依赖于“指导师傅”的言传身教;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很浅层的状态,导致学生未能真正达到实习效果,校企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流等问题有待解决。
2.3指导学生实习的师资力量单薄,学生管理难度大。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实习现状是实习企业点多面广、学生长时间分散实习、有些实习岗位流动性大,这样就导致学校配备的实习指导老师数量明显不足,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功能减弱。
2.4顶岗实习教学活动须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初级、尝试和实践阶段,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和学生实习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等方面的内容,还存在需要探索和规范的内容,对“2+1”校企合作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3对做好“2+1”培养模式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3.1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切实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建设。选择“大而强”的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由“多而杂”向“强而精”发展。
3.3通过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与企业建立长期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增强实习基地与院校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合作水平。
3.4抓好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校企双方要有一个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
3.5不断创新合作办学的新模式。“2+1”是一个模式,但不是唯一的模式。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创造出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①方黛春、“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在课程整体结构上有所调整和突破,实现了从科学导向学科整合转化,从学科整合向主题导向、项目导向转变。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烙上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体系的印记。这一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2、重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3、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然而,对于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说,其课程应以职业和技能为导向,建立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说是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
司务长是基层中队的管家人,如何把“家”管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司务长对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这种计划组织能力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能有计划、按程序组织安排和实施各项管理工作,能对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需要做什么,拟订必要的计划,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司务长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基础文化课程任务上的一个多元课程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便是把工作分析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手段,首先分析出某个工作岗位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然后以这些任务为基础,分析出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能与态度,而这些知识、技能与态度便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从而再进行课程分析与转换。
二、任务单导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单导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以突破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真正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基础文化课程任务上的一个多元课程系统,实现了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合理建立学习小组,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任务单导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引导是关键,技能提高是目的。
三、任务单导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下面以《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中种植模块为例,阐述了任务单导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职司务长及其他专业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如种子净度分析实施步骤:
1.讲解新内容
任务单导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应该对学员所要掌握的内容有全面的布局,简明扼要地讲解一下新的知识点。在讲解的时候,要特别突出在解决任务单布置的任务时可能遇到问题的知识点。蔬菜良种特性之一即为纯度高,不混其它种子、草籽、泥沙等,纯度高于98%,那么学员如何辨别蔬菜种子的纯度是否达标,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掌握种子纯度分析法相关知识与技能,种子纯度分析方法有多种,以下选择四分法为例。
2.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是任务单导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任务单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好的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新旧知识以任务单为媒介,紧紧地串联在一起。
3.组织实施
3.1教员讲述训练目的和要求,提问学生应采用何种技法和基本技术。
3.2教员按规定要求示范一遍操作过程(并且由投影仪将全过程投放大屏幕)。
3.3示范后与学员们一起分析操作中技术环节的联系等流程问题,让学员们提出有无更好的环节组合。
3.4分组开始训练,每组在练习的时候,其他学员观摩,让学员找出不规范的技术和动作,并在自己练习的时候加以改正。
3.5训练完成后,评状态分、技术分、时间分、质量分,并与学员一起评分,谈成败得失。
4.任务评价
通过设置5个教学任务,开展任务单导教学方法,学员通过实践,真正掌握实践环节和操作要求。在任务单导教学模式过程中,使用了学员自评、小组互评、教员总结的机制,采用量化打分,让学员从分值上就能看出自己实验操作的优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重组
引言:“工作室”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包豪斯教学时间为三年半,教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形式导师,大多是从事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家,主要担任基础课教学;另一种是工作室导师,大部分都是有经验的工匠,担任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手工艺操作技巧。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同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出人才更加满足社会需求。技艺结合――这为我国艺术类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少院校尝试技艺结合理念,引用工作室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沉淀理论修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事实上,当前院校教学中专业课程大多采用分析市场成功案例或是模拟现实案例的方式,过于理想化、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存在学时短,随意性大、总类单一、教学指导薄弱、考核体系不清等问题。于是,深化工作室理念,探索工作室模式,成为了必要的课题。
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来构建工作室新模式
一技艺结合,资源重组。工作室环境下的资源重组是利用院校特有的基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弥补原本不足的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重新协调四者之间关系,达到提高人才的培养效果的目的。技艺结合,要注重学科交叉。社会所需的人才需要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经济进步。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的。因此合作育人,重组多方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在模式上可以采用同校非同专业,或同专业不同合作的方式,打通学科局限,互补资源不足;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反馈教学;聘请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指导实践;通过与企业联合成立工作站,同步市场等。
二定位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院校的基础资源即以理论课程为主,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目的的相关学术体系。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实施的指示牌,在教学实践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反思课程设置弊端。工作室环境下,传统课程计划缺乏与工作室实践教学对接,导致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关联性少,重复性高,覆盖面小等问题。
(2)调整课程安排,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探讨实际项目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在传统课程中增设与工作室项目相关的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防止知识结构断层。
(3)打造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目的的双向课堂。我们知道,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中,若出现第三方(旁听人员),学生表现力突出,学习效果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合作者建立共通的平台,建设双向课堂,双方受益。例如:让企业部分人员进入站点,以“听课者、学习者、工作者”的身份加入课堂(工作室),模拟职场环境,训练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工作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未受过系统理论教育的企业人员也有机会学习理论知识。
三独立工作室管理,多种责任组并存。工作室教学管理,不同于专业设置也不同于企业管理,需要独立的运行机构,用来保障工作室运行及教学实施。独立工作室管理,注重责任落实,关注学生成长,有助于加强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间的紧密性,提高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间的优势性。
(1)任务制与责任制。以院企合作办学,设立学院驻点工作站为例。加强学生对工作站的责任意识、工作站成立目的认知,明确自身任务以及责任。以任务制、责任制的形式端正学生工作态度,任务分配、责任到人。学生自身应该明确进工作站目的,教师“请进”的学生,反而会让工作站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可以控制进入工作站人数,通过选拔形式进入工作站,加强学生学习责任感,营造积极的工作室学习氛围。
(2)创建学生艺导组,发挥主体创造力。工作室的主体是学生,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工作室在管理的同时,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外,创建艺导组,由高年级引导低年级,能力突出者带领能力薄弱者,共同进步。
反馈教学成果,成立模拟基地。实践项目往往依赖于合作单位,承接项目种类并不能每次都尽如人意。院校应明确教学目的,反思学习效果,利用院校学术优势,结合实例,阶段性进行分析,积淀实践资源。
反馈教学成果,成立模拟基地。前期主要以辅助课为主,以指导老师和艺导组组长为主要执行者,两者需贴近工作室承接项目,旨在指导学生加深对项目的理解。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学习成果测评,最终结合日常表现和测评结果,总结指导意见,优化辅助课程。后期以创立并运行学院模拟基地为重。这种模拟基地有别于课本上的成功案例,是需要通过汇总工作室实例,书写以真实案例为背景的教学教案。创建工作室模拟基地,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鸿沟,可为院校积淀实践资源。
结语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艺术类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尽管在摸索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技艺相统一的教学实践方法是有效且可实施的。无论是通过校企合作还是其他的方式,都是为了弥补院校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与院校学术结构相结合,打造实际的工作背景。通过借鉴包豪斯教育理念与模式,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重组资源,相信探索磨合过后的教学模式定能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造就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 汽车整形技术专业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和生产活动相结合,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相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校负责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国外职业教育很早就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对工学结合的才人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怎样促进工学结合的本土化,使其符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符合中国的市场的需求,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拟以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希望能对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工学结合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性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其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和本科院校有所区别,总体来说其办学宗旨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只有走工学结合的路子,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具备的,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在入职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人。
(二)工学结合是汽车整形市场的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汽车的后续消费占汽车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其中汽车保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是随着汽车保养观念的渐入人心,人们在汽车美容保养整形方面的投入也会增加,所以说,汽车整形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汽车整形技术人才。但就目前的汽车整形市场来看,从事汽车整形的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从业者,虽然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汽车整形行业发展的,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文化素质较低使他们在汽车审美方面,在与顾客沟通方面,在技术改进创新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能力,而且目前汽车整形师也大多数是师傅口传身教,所以说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汽车整形市场的迫切需求。
(三)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中国大学生在工作中普遍显示出来的现象就是空有书本知识,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很缺乏,这种现象对于以专业技术为优势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致命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放松。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在企业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二者相互促进,既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中的实施策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和企业为载体的,因此涉及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要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
(一)企业的职责
首先,企业应为学校提供物质支持。我国有大批的“211”“985”重点院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而高等职业院校得到国家的拨款是少之又少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以专业技术的传授为主,这对学校的基础设备和高技术人才要求很高,尤其是汽车整形技术专业需要很多专业的工具、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经费。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企业中,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可以说高职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企业,所以企业可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企业的资金注入完善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为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基础,同时这些优秀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其次,企业是高职院校的向导。企业对市场是最为敏感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企业都是最清楚的,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当做市场的向导,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市场动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应主动和学校合作,对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成绩的评估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此外,企业应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企业有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学生进行实习的最佳场所。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即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以企业培训为主,以学校教授为辅,也可以采用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让学生先进校学习,再到企业实习,然后再回学校学习。
(二)学校的职责
第一,学校要转变教学观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培养特定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针对性很高,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转变以往的以课程学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完成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到以实践应用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第二,学校要和企业充分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如果不和企业、市场接触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当前汽车行业所出现的新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按照陈旧的教学内容教授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和社会脱节的,毫无竞争力的。因此学校一定要以企业为向导,充分地对汽车整形行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
第三,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授课。汽车整形专业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由本校的专业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才担任,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一般来说,企业的人才到大学教课都是以兼职身份进入的,其实学校可以将他们纳入正式的人事编制,提高其相应的报酬,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人才的积极性,还可以长期和企业保持联系。
第四,学校要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考核体系。通常情况下的学校考核都是以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作为主要考核对象,而忽视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成绩的考评。完善考核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确实践能力是和理论学习并重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两者并重的考核制度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具体来说,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两大块,学习能力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包括学校实践课成绩、企业实习评价,还有参加的技能大赛获奖情况等等。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高职汽车整形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7(21) .
[2] 王向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南方论刊, 2010(1).
[3] 李秀玲. 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改革基本上都是利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它的主要的做法就是像工科的教学方式一样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由于在一些高校中课堂的教学与实训的教学大不相同,学生也非常的分散,加上一些复杂的因素,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与校外合作的企业发现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是淡出这种人才的培养合作模式,加上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呈现一些职业分类的复杂性等特征,使得目前的工学结合模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实施,成为以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就必须对这种方式进行改革,走出一条依靠企业的工学结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1、利用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专业课程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学习一体化进行教学,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课程的设置就是利用实践的锻炼来验证理论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课程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项目导向型、学习型以及任务型,这三种课程类型中最为常用的就是项目导向型,其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点,然后根据设置的课程来设计所要实践的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学习,然后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认真的分析其专业的任务,然后按照具体的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设置好学习情境以后,学生按照这种情境来完成自己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在课程的一开始首先完成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穿行实训,把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做,做中学,以便完成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
要使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坚持“项目导向”型的课程积极的探索校企共建专业的模式,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中迅速的适应社会,还能避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三分钟热度”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1)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与当地一些有名气的企业进行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实现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这样对企业和学校来讲是双赢的模式,企业不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人才,学生还能够借助企业的一些高科技的机器锻炼自己的技能。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学生职场化、师生身份双重化
近几年,国家对各个高校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专门人才,尤其的建筑工程专业,更是随着如今大建设、大发展的潮流下不断的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高校对这门专业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基本上大学3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的管理,由企业和学校一起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然后根据评定的结果来发放劳动的报酬。
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1)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要大力的推广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要使企业作为主导地位,学院作为辅助的地位,这样利用双元的管理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很多高校目前的学生实训基本上都是学校自己的进行学生的管理,在实训的期间虽然也不断的强调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进行学生的培训,但是很多的企业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合作,以至于这种传统的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对这种机制进行改革时考虑到了工学结合以及定岗实习的模式,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成功的经验,在确保企业的利益前提下建立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双元教学模式
(2)实施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和企业实现双赢
这种方式能够改变目前企业目前学生实习没有报酬的现象,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分摊教学的成本,在这方面政府和学校要进行相应的界面税费或者给予企业相关的补贴,来促使企业有这方面的积极性,能够让学校主动的把学生实习的费用与企业分享,同时学校也要时刻的为企业服务,比如员工的培训、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咨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3)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尽量的避免传统的课程的教学机制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复杂的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和方法的制定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4)注重学业和就业相结合
学习和就业是一个一始、一终的关系,没有好的学习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学校和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实习开始就应该把就业的问题加以重点的考虑,把学生的就业放在实习的主要目标上,精心的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真正的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结论
随着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大力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在一些高校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如今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5%,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2]吴秋凤.实施产学结合 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