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力建设,要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体制是一种必然选择,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们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牢固树立。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途径前,我们首先应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体制的必要性有一定了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价值
(一)有利于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及思想氛围
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与集散场所,面对随着改革开放渗透到高校中的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及其对高校师生精神的毒害,迫切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体制,纠正不良思潮对高校师生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扰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体制融入其中,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对社会思潮加以引领功能的发挥,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影响下产生稳固的思想意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和谐理念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多元交错的思想形势中辨明是非,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与侵蚀自觉抵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劳动树立,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及思想氛围的和谐。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高校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键仰赖于知识分子队伍是否理论和社会主义信念。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转型期,这种激荡和变化同样反映在高校中,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加以融入,能够使高校师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得到有效整合,使因多样化而导致的模糊认识和思想分化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从大方向上为高校师生提供引导,在对当前高校师生错误价值取向进行纠正的同时,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体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校园思政文化建设为主渠道,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实现
校园文化品位高低及视野大小,对学生情操和意志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对课外文化积极开展的过程中,对各种社团组织、文化节目等进行开展。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体制教育环境的过程中,高校可对互联网加以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可在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教育活动积极开展,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价值观念的倡导净化互联网中一些不利大学生师生思想进步的思潮。高校还可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对高校来说,其育人环境中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最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校园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对良好的校风、教风及学等着力塑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提供丰厚的土壤。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等通常由学生自主开展,高校可充分利用精品社团的作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体制,促进高校学生文化活动品位和层次的提高,通过其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效率。
(二)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课堂作用,加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体制
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应立足新课程改革方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加以改进。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与教学的改革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体制;也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的理论研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补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加以融入的过程中,必须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力争加入最新的思政热点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体制的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热点思政问题在正面客观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让学生对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基本理论和热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不过,虽然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体制教育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是唯一渠道。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w制教育责任,内在地包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进行融入,使学生真正从耳、脑、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体制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实践
在大学生的即时性、经常性思想问题教育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比其课堂教学还要多,是引导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生活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进行践行的重要决定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体制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实践养成给予高度重视。高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融入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大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贴近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要重视起来。对于大学生思想现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前提下对多种引导形式加以采取,以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体制践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结语: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属于内在精神之魂的存在,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具有决定作用。面对当前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融入是一种必然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体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体制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充分彰显,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训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必须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网络思政探讨[J]. 刘勇,刘开伟. 济宁学院学报. 2015(05).
[2]“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 刘丁慧.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06).
[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J]. 郑琼.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4]思政教育体系中榜样教学的价值探究[J]. 徐丹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3) .
思政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是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相统一。怎样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过去,学校思政教育只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是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素质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第二,在思政教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素质教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做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二者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思政教育而没有心理素质教育,则学生的发展不完全。第二,只有思政教育而没有心理素质教育,思政教育本身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具体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素质潜能,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研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政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一是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二是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与此同时,还要确立个性教育思想,将大学生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力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三、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思政知识模式,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将提高心理素质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当针对高校传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特征,强化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能够为健全高校学生人格提供坚实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点,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在思政教育中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扩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2.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指导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锻炼独立决策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还能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肯定和否定的情绪体验中适应不良情绪的影响,在体验中完成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客观分析别人的评价,同时进行自身的社会比较,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将其并入心理建设的自我完善中。
3.转变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
高校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应以培养发展型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以治疗型为辅助,改变以往的治疗型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在思政教育中使大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能够正确地评价并肯定自我。激发自我意识是内化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大学生自我统一程度与心理困扰程度呈负相关,即自我统合程度愈高,心理困惑愈少,反之亦然。
4.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课程辅导
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整体的心理辅导互动活动,将课堂教学作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整方法和健康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培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将课堂教育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
5.利用新手段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系统,比如以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接待、预约信箱、聊天室等多种方式。依托校园网络在大学内部覆盖面广的现实优势,以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动态,消除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隐患。
6.健全心理训练制度
心理训练的内容可包括生活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领导组织才能拓展训练、时间管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心理训练、挫折自助训练、勤俭自立训练等。这样的心理训练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体验、感悟、调适心理偏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途径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素质发展又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观上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倍增器”的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与操作方法,正所谓“因人而异”、“潜移默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窗”,解决困扰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问题。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首先深人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趋向,找到产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者才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加有效,更富有艺术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第三、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虑的头等大事。如果这种教育行为谈不上科学,最终必然会危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毛、理活动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并有效地运用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心理学原理、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就能够更好地揭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自身的工作实践更易于引起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就必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其真正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运用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教育观念的整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必然要求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真正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第二、手段方法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必须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优势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第三、师资力量的整合。首先,要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要加大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在岗的教师实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条件下的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月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思考
引言
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不仅扩宽了政治课堂教学知识面,而且学生可以在一定信息背景下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深化对政治教学知识的理解,还掌握了运用信息工具学习政治知识的方法。以下简要针对此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政治教师会构建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政治教师以单项知识传递为主,而且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的方法相对单一,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是从发挥政治教学时效性的角度出发创设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随着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发挥主体作用,政治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现象得到了改变。
(二)有助于突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点内容
高中政治教学要能保证质量,就需要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抓住政治知识的重点内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就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难懂的政治知识以直观的声像视频呈现出来,让繁琐的知识简单化,难懂的知识简易化[1]。在多媒体辅助下,高中政治教学内容难度降低了,教学内容得以优化。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很快抓住重点知识,使政治知识学习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大大提高高中政治学习效率。
二、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对现代信息技术要合理使用
由于政治知识较为抽象,许多高中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对该门学科产生心理排斥感,影响学习质量。从高中政治教学角度而言,只要对课堂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需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使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而获得良好效果。
比如,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经济体制”展开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开展政治教学时,教师并不局限于知识教学,还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才能提高政治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合理利用,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学生制作课件时可以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对扩展课堂教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即公有制经济占据基础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经济体制中的主要内容。为了深化学生对这部分教学知识的理解,可以结合实际展开教学。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经营商户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商户的不同经济形势加以归类,明白处于现行经济环境中,既要明确商品交易过程,又要严格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使学生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有所理解。
(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中要认识到其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高中教师利用媒体开展政治教学时,要对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加以充分认识,一方面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另一方面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出来[2]。随着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整合,避免学生对传统媒体的错误认识而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比如,坚持“适度原则”展开教学,可以用给气球打气的例子形象比喻,让学生尝试给气球打气,通过思维转移的方式对“适度原则”加以理解。
(三)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政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高中政治教学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要注重人机交互是教学关键,且信息技术仅发挥着服务于教学的工具性作用。高中政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加以思考,因此,要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内容声像并茂,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作用。
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呈现出来的明显特征是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各个领域中。高中政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政治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所以,对该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职人员深入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马连增.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69-70.
一.关于学习资源
误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信息资源库固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不是万能的或惟一的教学媒体,尤其是语文学科,教材内容很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情境的,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这些是网络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
对策:多种资源各尽其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二.关于课件的制作与利用
误区:水平低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有相应的课件支持。只有丰富的课件资源,才能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前我国优秀的课件资源缺乏,即使网上有一些,但由于界面不够友好,操作难度大,只能供制作者本人使用,不能资源共享。
对策:课件制作便捷、适用
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取与课文相应的音像、图片资料等,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第二,课件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随时可改。
三.关于技术应用
误区一: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在课件制作上,教师常常过于注重它的直观性,喜欢插入大大小小、形形的图片。遗憾的是,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小把戏”所吸引,从而分散了对内容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看似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但没什么实质性教学,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
对策: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任何教学手段、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任务服务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目标,就会画蛇添足。因此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真正意义,以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误区二: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对策: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
适当的多媒体课件材料可以辅助创设情境,但这并不是惟一方式。教师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生活实例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误区三:过分依赖现代教学媒体,摒弃了传统教学媒体
有的教师“惟技术主义观”,如果一节课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就上不好或上不下去。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都喜欢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把语文课教学变成了计算机操作演示课,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时间,没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对策:转变观念,二者优化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各自的特点,对这两种媒体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效益,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二是不要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怎么发达,始终不能代替人。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演示课件,否则就会由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穿新鞋走老路。
三是二者相辅相成。提倡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因为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是绝对落后的,更不意味着现代教学手段将完全取而代之。
我国资深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明确强调:“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让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最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时,不可完全脱离教材,过于重视新技术而忽视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技术操作代替课本,本末倒置。例如,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是课文文本。教师在用视频展示语文课文的背景时不要忘了教材课文文本的内涵,细腻的描写是视频表现不出来的。有位教师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宁、荣两府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演示了人物关系的流变过程,而将课文丢在一边,没有组织学生研读精彩语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宝玉时不同的语言及心理。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没起到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而且喧宾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对学生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教育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启。我们在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不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为了展现现代化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工具。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电灌。虽然教学手段先进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这是“旧瓶装新药”,仍然没有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模式。写作背景、朗读节奏划分、章节大意的概括,教师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又运用电脑技术,随着电视散文画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是用足了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曾晓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境,以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讲解扼杀。这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媒体技术,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先进的电教技术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不背离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尤为关键。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的结合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切忌摆花架子,图热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一位教师在《听潮》的教学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全文的录音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书设计,归纳课文内容。这堂课运用的电教媒体很多,学生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做并未把好教材关,没有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事实上,《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在朗读上下工夫,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应该反复范读,包括恰当的停顿,语义重音的把握,对学生指导;学生应该反复朗读,揣摩练习。
四、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运用的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电教媒体越现代化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电教媒体运用越复杂越好,这样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这样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脱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开始从作品的叙事性入手,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探究学习,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可是这时,教师突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又运用投影,展示诗歌的章节内容与层次结构,又播放范读录音,配乐朗诵。看起来该节课堂教学用足了电教媒体,可谓花样繁多,可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人以“人为机所累”之感。学生也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实际上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别,传统的媒体并不一定是陈旧的、落后的,先进的电教媒体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看它能否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正如教学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好差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永远没有最好的电教媒体,只有适合自己内容的电教媒体;永远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五、小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融合;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积极、全面、系统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抵触情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有效性与引导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差异化与针度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现代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影响着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取向,进而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的判断体系,这是学生基本思维逻辑的组成部分,也就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大学生教育而服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大学生教育教学而服务的,都带有明显的教育性与引导性。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动性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针对性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动性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组织起的整体性无差异性的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共同性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1]。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互补,教学形式上相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互补,在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相似,进而就方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来向内重点拓展学生的情绪与个性能力构建,强化学生在心理综合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来向外全面优化学生的认知方法与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得到全面地扩展,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法探索
第一,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力大融合。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首先应该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大融合。一方面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两个教学学科之间的再整合与选择性融合,保障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两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且教学活动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教学性,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2]。第二,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制度教育教学计划。高校需要重新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考核制度建设、教学情境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寻找一个共同性的教学目标,并为此制定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更加有方向、有目的、有细节、有侧重的组织与实施,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立足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使得教师需要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一方面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的普遍性与系统性,同时还应该保障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心理诉求,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可以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3]。第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时,需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拓展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导的方法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兼顾集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性与疏导性、方法性与情绪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整合与创新,进而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健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如何把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课题。以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形势下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催生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标准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现课改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平气和的时候,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接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错的理解都能得到老师的接纳。这种来自外界的认可和肯定,能促成和激励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乐学、好学、敢学之风的形成。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中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课堂评价的多元性。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一种思维活动,使之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能为学生的一切探究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开展学科的有机整合,不仅能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效率进行鉴定,使课堂教学的评价变得多样化和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
体验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学生就更强烈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就是学习的动力。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会学习得更有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获得知识的可能性更大。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尽量多地让学生体验成功,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成功的体验能充分到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方向
1.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
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课程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高中阶段不要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必须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合理取舍。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容量,否则学生接受信息过多,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2.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缺少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优势是更加突显学科特点。在此优势面前,学科特点非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显得毫无个性。原因不在信息技术本身,而在执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优势。比如,将鼠标代替粉笔,将直观的图像演绎代替必要的数学思维想象,将收集资料代替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代替语言表达的培养,使学科教学应有的个性迷失在信息技术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应得到有机整合,但是教师一般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教材内容与网络信息的整合点,至于这种整合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何重新构建则很少研究。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
3.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1)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现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
(2)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失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定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绝对化倾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些教师却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为放任自流,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时,个别教师出现让学生在网络中放任自学的现象。没有一个合理的引导和监控,学生在网络上毫无目的地乱碰乱撞,这样课堂的教学任务如何能够完成?
②合作探究仅仅是形式。新课程标准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与合作。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目前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合作的组织者和观察者缺乏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对既定目标任务的分析、分配与交流,使合作探究变成小组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于变成小组长的一人行为,成果展示并不是全体组员合作的结果,仅仅是个别学生的意见而已。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非常强调的教育追求。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关键词:现代技术;教学媒体;高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53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帮助美术教师与学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有助于实现新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对于高中学生,他们接近成年人,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现阶段的学生,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网络在每个家庭中的普及,学生们从小就接触电脑,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当然就不用担忧,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搜集资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学习能力是有的。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分析
高中学生应该说从小学到高中近十年的学习生活,美术尽管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但是在美术教育上是欠缺的,他们基本上在校没有上过多少的美术课,所以对于美术的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很少的,这是普遍事实,通过教育改革,美术课重回课堂,并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学生感到很欣喜,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喜欢美术的,所以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因为他们喜欢美术课。
(四)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分析
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准备资料,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顺利完成。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也就是帮助学生如何“学”,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美术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美术鉴赏课程中的画家作品年代、历史背景、画家简介等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查找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实践得来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会更多,这样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自主学习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学”。以“学”为主的教学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将知识或者答案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或者提出问题和任务,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
2.目标明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分析学习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是不恰当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主题进行掌握。
3.自我反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信息来形成对美术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做到自我反馈。
(二)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学习,可以用图、文、声、像等结合的课件,很直观地把课件的教学资料直接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数字化图书馆、投影仪、网络课程、广播等媒介进行资料的搜集,在这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筛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进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