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

第1篇: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范文

一、通过多种调查,了解语文学习习惯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等角度设置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初入高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整体上是被动的,尽管部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但预习的手段主要是浏览,没有真正把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积极质疑等带入预习中。由于预习时缺少积极的思维,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听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另外,由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较为单一,知识也比较浅近,许多语文学习的要点,如语法知识、逻辑知识、阅读方法等被淡化,再加上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如无法独立阅读一些略有难度的文章,作文中经常出现语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有写作的习惯。

二、研究学习实际,重视课堂实践

要使学生改变已经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就必须利用课堂这个最主要的阵地合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利用学案引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以学定教,让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语文学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学习目的;二是教材的背景介绍;三是质疑,让学生在预习时充分思考,提出疑问;四是教学的部分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处理过程;五是巩固训练;六是资料链接,拓展阅读。学案的印制、保存、修改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源,如作家生平、作品评价等。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前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制作PPT课件,让课堂教学的容量得以扩大;二是利用影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三是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及时展示给所有学习者。

利用网络空间。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我们会在论坛或博客中上传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中阅读,其中包括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的教案、编写的训练题目、教师撰写的文章等;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站上阅读课外读物,拓展阅读范围。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提炼知识,撰写阅读体会,或模仿写作。

开展多种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名著或其他资料中的一句有意义的话,范围包括中外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等谈论立志、人生、学习等方面的名言,要讲清话语的含义、适用范围等;推荐一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与现代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故事,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启示;介绍成语或古诗,讲清成语的语义、出处,用成语说一段主题鲜明的话语,讲解古诗时,要有作者简介,有诗歌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体现的意境、运用的手法等方面的简要介绍。这些活动能够逐步教会学生调动自我学习的意识,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语言,从而改变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为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必须阅读有关书籍报刊,或查找网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最新的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如何利用素材。学生在推荐上述内容时,可通过PPT作重点介绍。

三、网络素材与传统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为改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素材比较陈旧的现状,我们广泛阅读传统文本,搜集网络信息,根据教材的模块设计,向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内容。如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向学生推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让学生词读鉴赏文章,学习鉴赏方法,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向学生推荐网络上有关唐诗宋词鉴赏的网页、博客或其他素材,引导学生对传统阅读材料中的观点与网络文章中的观点加以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在网站中大量阅读名家的散文作品。在积累成语时,指导学生了解成语约定俗成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这些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语境的需要,及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四、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

我们在网络上建立QQ群、个人博客或微博,实现网上互动,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解决远距离沟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利用这些信息手段,教师将最新的语文学习资料上传,让学生能够共享;教师撰写博文,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撰写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时告诉教师,以迅速地解决相关的、口]题。

五、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悦

教师指导学生组织了多种语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活动中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将生活中所得作为书本学习的基础,活动结束后,师生将活动情况发至网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开设名著学习等方面的讲座,在讲座中穿插适当的课件或视频,给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学习唐诗时,组织学生分组备课,由授课代表组织全组成员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审核、修改,形成教案,制作课件,再经过试讲,授课人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课后将课堂实录制成光盘,发给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上课或听课的感受。彳刍=此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PPT课件的制作、光盘的刻录等都需要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撑。可以向学生推荐网易、搜狐网上的公开课视频,让学生观看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专家开设的“古希腊文明”等国际课程的讲座以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六、优化评价体系,让学生有充分的成就感

第2篇: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范文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利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极富情感体验和生活情趣的课文,然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视野相对狭小,经常难以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方面具有杰出的能力。音乐被称为“第二文字语言”,有利于增加情感体验和共情。画面有利于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多媒体中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使得课堂教学声情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讲沈从文的《边城》一课时,可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男女对唱的湘西民歌和展示湘西的自然风光,感受湘西秀丽的青山绿水,走进那个民风淳朴、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2.转变语文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方式主要为教师的语言传授,板书主要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和枯燥。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受教者的心灵之上,激发其思维火花,就像磁铁一样地把学生给牢牢吸引住。”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利用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态地展现教学内容,将语文课的“第一锤”重重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符合中学生好奇求索的心理,有利于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思维的活跃和运动。如在讲《小狗包弟》一课时,由于学生距“”那段历史距离比较远,即使对文中关于“”的文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学生也难以理解那个年代的可怕和迷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的图片,让学生从对课本中关于“”的文字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直观和全面的对“”的理解,这种立体的认知对于学生再回到课文中理解课文非常有好处。学生对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后,对于文中作者送走包弟的行为就能更深刻的理解,教师无须多费劲给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提高了。3.教学媒体可组合使用,教学课件可重复使用,有利于减轻语文老师的备课压力。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掌握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技术和搜集、获取教学信息的方法。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固定性、重复性、组合性、能动性等特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自由组合使用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做好以后可存储在电脑上,永久保存。中学语文课文因篇幅增长,课文难度和深度相对提升,语文老师花在备课的时间非常多,然而纸质文件难以保存,备课这一工作经常需要重复劳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减轻语文老师的备课压力,每当一课完结,就把该课所有多媒体资料整合起来,存储在电脑上,在需要的时候方便取阅。语文教师随着专业成长,在重复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可根据当下的新思考和新解读,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增删,提高备课效率,强化备课效果。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1.滥用多媒体,知识堆砌太多,学生难以消化。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实现课堂与网络的实时互通,扩大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它的弊端也很明显,部分教师堆砌知识,使得多媒体上展示的教学资料太多。在语文课堂中教学资料喧宾夺主。由于中学学科多,语文课课时有限,教师忙于把所有课件一一讲解,导致讲课速度太快,对于教学资料的展示走马观花。学生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知识,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我曾在南充市西充县某中学听过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课,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她准备了七八十页的PPT。整堂语文课她忙于用鼠标翻页。其实这样的“语文课”甚至可以不用语文老师,让其他学科的任何一个老师来讲也可以。2.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师基本功弱化,丢掉了传统教学的优势。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部分语文老师唯多媒体是从,教学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滥用多媒体,造成语文课被程式化教学所代替,课文被肢解成一些碎片呈现在课件上,课堂中没有对于文章的深度解读。不同语文课的区别在于语文老师一页页翻着不同的课件。长此以往,教师的听说读写基本功会逐渐弱化,学生的思维和文本阅读能力会弱化。完全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显然要轻松很多。然而多媒体硬件是电脑和投影仪,电子设备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因为教学材料都在多媒体课件内,课堂就会被迫中止。没有课件语文老师就无法上课,这真是怪事一桩。教者昏昏如何使学生昭昭?其实传统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时,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将有语法现象的句子抄写在黑板上,利用粉笔画出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一步步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板书的好处在于即写即擦,可以举一反三。在教师讲解完后,还可以请同学上来用粉笔画出句子结构,巩固练习。如果将这一过程完全用幻灯片展示,随着幻灯片快速闪过,学生对于知识只留下大体的印象,教师程序化地演示,学生没有真正深化和具体落实文言知识。3.教师角色错位,忽视师生双方情感互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通过语言提问、学生回答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优秀的教师还能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分析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上得到教学信息,得到启发、鼓舞。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为了及时翻页,大多站在电脑面前操作,教学过程中很少离开电脑。一些教师在讲台上对着电脑讲解,很少注意学生的反应,也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情感互动。学生被大量信息淹没,埋头抄写笔记。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的,还应该是真、善、美与情感相结合,充满文学性的。然而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反馈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

1.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虽然包容性较强,但是对于语文知识的展示还是应该有所选择,不可面面俱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如下:首先要启思,所选内容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呈现的内容要重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要突出重难点。堆砌教学资料,学生就无法准确掌握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语文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然后精炼提取要点,准确突出重难点。最后要激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乃是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教人未见其趣,学生必不乐学。所选内容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有可取之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凝聚了无数老师智慧的结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学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通过“黑板+粉笔”将教学内容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符号把文章勾连起来,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结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刺激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口头语言、表情、体态等也是重要的教学媒体。语文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使得整个课堂层次分明、生动有趣。比如,整个文章的结构可用简洁的文字总结,板书在黑板上,需要花大量抄写的文字表格等用多媒体展示。再比如,在讲解诗歌单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的音频,但是之后教师还应该示范朗读重点段落,透过教师生动的表情下的再读,学生深化记忆,有利于吸引、启发学生。3.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角色,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是课堂的教授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转变角色,做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协作者。学生依然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老师在纷繁的教学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协作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离开电脑,利用提问、小组探究等活动,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师生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使用多媒体的中学语文老师有很多,但是真正优秀的老师更加懂得如何选择,他们知道如何配合特殊的教学目的而恰当选择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最佳效果,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想象力得到开发,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就像化妆,真正美丽的女子不必每日浓妆艳抹,懂得根据自己的所需,适量选取装饰品,才能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吴潇潇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有录,郭朝明.媒体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付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3篇: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范文

为什么有些教师会轻视文言文的语言教学呢?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师觉得“文言文”教学是“文”的“阅读”教学,自然应该着眼于文本而不是文言。他们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小家子气’十足”,“从根本上剥离了文言文学习的‘生态环境’”(魏小娜《〈师说〉教案设计》)。

既然着眼于文言字词句教学是“小家子气”,是“没有‘阅读’的教学”,于是,有些教师就开始了大胆的“探索”。诸如研究性学习之类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教学设计便频频亮相,且广受好评。

在这些教师眼中,“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我们当然完全认同《论语》之类经典中“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确实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自然是不明智不可取的,那么,抓了“伦理观念”之类的“西瓜”,就可以把“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之类的“文言”学习内容当作“芝麻”而尽数舍弃吗?——“文”与“言”两相比较,“言”真的可以卑微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吗?

好在不管理论界对文言文教学目的问题作怎样的争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非常明确地作了表态:文言文教学目的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那么,什么是文言文阅读能力呢?这种阅读能力从何而来呢?叶圣陶先生曾提到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比如面对“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大学毕业生(具有应高考资格的人)不一定读过《荀子》,读过《荀子》不一定读过含有‘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的《天论》,读过《天论》的不一定都记得,也许忘记得干干净净了,这也在情理中事;然后就字面求理解,大学毕业生似乎不应该办不到,他们 照理应有‘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与‘读解古书之能力’的(这儿引号中的是初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项下的话)。题目上的‘从’字‘颂’字‘制’字‘用’字都是寻常用法,与现代文言没有什么差异;‘天’字不指天空,只要想天空怎么能‘从’,天空怎么会有所‘命’,就可以知道;还有,‘甲孰与乙’是个差比句式,表示说话人的意思是乙胜于甲,这种句式在古书中是常见的,所谓‘一般文言文’中也有用到的。如果应试者能够知道这些个,就是没有读过《天论》或者读过而忘记得干干净净了,也会理解《荀子》这句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为什么学生读过《荀子》但是忘记了这句话,甚至根本没有读到过这句话,却依然有可能正确地理解“天”字不指天空,也能理解“甲孰与乙”的意思是“乙胜于甲”呢?就是因为,这些语言现象“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他们完全可以由(有限量的)已知推知(无限量的)未知。——这不就是平素所说的“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的具体表现吗?试想,如果学生在平日里对于古书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加关注,教师对于“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置之不理,在教学时对此不加关注,也不要求学生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重视,那么,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又将从何而来呢?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培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是我们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所在,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命题。相应地,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文言(语言)教学,也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这一大前提一旦确定,我们接着要讨论与关注的大问题便是:采取怎样的做法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呢?

对于文言文教学中“各行其是”的做法,人教社语文教育专家周正逵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有的大谈写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现代文教学;有的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有的大讲语法知识,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等等。这些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教学,哪些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哪些是我们应该加以警惕防范的,是很明白的。周先生的告诫,我们难道不应当好好思考吗?

目前,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无视文言教学的个性,干脆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节省”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去除阅读障碍任务的特殊性。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文言趋白”现象。笔者揣测,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教师觉得“文言”与“白话”有着源流继承关系,认为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白话语言能力,所以,不必耗费过多的课堂时间做语言疏通的工作。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张中行先生有过清楚的论述:“文言和现代汉语有传承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你说是截然两种吗?不对;你说不是两种吗?也不对。勉强说,是藕断丝连,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字形和意义的约定关系,文言和现代汉语不尽相同,甚至常常不同,因而不熟悉文言的人就很容易把现代汉语的约定关系移用于文言,于是就错了,至少是似是而非。”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现有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注解相当详细,新课标不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吗?既然学生自读没有什么障碍,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就完全可以腾出来去做别的“更有价值”“更有意思”的事情了。

笔者以为,这种认识也有所偏颇。

教材对文言课文的注解确实是相当详细的,但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的常用的词语。哪怕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的,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如《项脊轩志》中“垣墙周庭”一句,课文只是提供了“院子周围砌上墙”的译文,如果不加以特别关注,学生怎么可能得知此处的“周”是动词“环绕”的意思呢?诸如此类,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很浅显的,借助课文的注解,对于其中的词义与句子大意,学生也能把握;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不也恰恰就体现在这些细微平常的地方吗?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不也正是从这些细微平常的地方培养起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