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养老服务工作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17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17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我们厂缺普工,请帮我们招些工人好吗?”
……这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就业服务中心每天都要面对的“问号”,也是中心副主任石宇庭每天都要面对的各种求助。14年来,她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扎实做事,用心做人”,并带领就业服务中心扎实开展业务,使各项工作在桂林市就业服务中心均排名前列,受到社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服务员”
2002年,桂林市临桂区实行失业并轨,由此产生一批就业困难人员;加之临桂新区建设过程中大范围征地拆迁,产生一批失地农民,这双重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成为临桂区就业工作头等难题。
“不解决好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难题,不仅会导致他们生活没着落,而且会影响到全县的社会稳定。”石宇庭说:“我们要当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服务员。”
石宇庭首先要做就业政策的“解说员”,为失业者提供政策咨询。
由于经验较少、文化水平较低等各方面原因,很多城镇失业人员和村民对相关就业政策不理解、不接受,特别是针对公益性岗位、灵活社保补贴和养老金返还政策,有人会误以为自己受了不平等待遇,经常到就业服务中心“申诉”。作为政策解答负责人,石宇庭接待一个群众往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耐心细致地答疑释惑,从无怨言。对一些确实不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失业者,石宇庭为他们提供其他方面的建议或帮助,力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保证每一个气急而来的群众都能满意而归。
45岁失业人员唐玉兰,家中有一个弱智孩子,丈夫长年卧病,家境十分困难,她想挣钱贴补家用,找到临桂区就业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说:“最好帮我找一个公益性岗位,让我就近打工有收入,但不能固定上班时间,方便我随时回家照顾孩子和丈夫。”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听到唐玉兰的特殊要求,都觉得十分为难。石宇庭二话不说,打开就业信息库一个一个单位查询、沟通,最后得到临桂区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帮唐玉兰找到一个园林绿化工作岗位。唐玉兰握着石宇庭的手说:“感谢你帮我解决了全家的吃饭难题。”
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石宇庭带领中心工作人员一方面保证政府的就业安置政策落实到位,做好公益性岗位、灵活社保补贴、小额贴息贷款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新渠道,还进村入户走访200多户就业困难人员,听取他们的困难和意见,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并多次组织举办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为数千名就业困难人员找到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困难。
2015年,临桂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90人,完成上级任务的106.4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25人,完成上级任务的102.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员275人,完成上级任务的105.77%;城镇登记失业率3.18%,低于4.5%的控制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5978人,完成上级任务的100.47%。
当好用工企业的“联络员”
临桂撤县设区后,工业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秧塘山水科技园、鲁山工业园、乐和工业园、会仙工业园和两江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很大,但招工渠道比较闭塞,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石宇庭把打造畅通的招工招聘渠道作为服务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带领就业中心工作队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宣传栏、电视台、移动短信平台、报纸和招聘会等多种途径大范围招工信息,并组织企业下到乡镇、村委,进村入户招工,尽最大能力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劳务洽谈平台。
2015年3月,嘉润茂电子有限公司出现用工岗位缺口大的情况,向临桂区就业中心紧急求助。石宇庭带着公司人员到兰塘村、花罡村,现场开招聘会,两村的失地人员正为找不到出路发愁,20多人当场签订劳动合同。村委会黄书记感慨地说:“瞌睡碰到枕头!就业服务中心把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真是贴心。”
“好的技术工人就能找到理想工作、拿到理想薪酬,一家人才能实现真正脱贫。”石宇庭深谙工人增资的目标和企业用工的方向,用心开展临桂区就业培训工作,2015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任务,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同时,临桂区就业服务中心举办首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大赛选拔出的客房服务员蒋云霞、家政服务员赵荣秀参加自治区复赛取得优秀成绩,为临桂争取荣誉。
当好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员”
临桂区基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比较薄弱,乡镇、村一级的就业服务平台都不完善。近年来,石宇庭一直积极探索乡镇、村委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模式,从2011年起,她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并借鉴其他县、区的工作经验,陆续在临桂区的两江、会仙、茶洞、四塘、五通、宛田、南边山、黄沙等8个乡镇建成星级劳保所,并在每个星级劳保所安装滚动播出招工信息的电子屏幕,配备了专门的就业联络员,使区、乡镇的就业信息实现即时共享,并保证就业信息能及时传达到村民手里。
2013年年底,针对村一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目标,石宇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她带领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调研,选取兰塘村、花罡村作为试点,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政策和用工信息宣传栏”,每月及时更新和就业信息,帮助村民实现足不出户找工作,受到了村民和企业的广泛称赞。
几年来,石宇庭多次对临桂区公益性岗位、工业园区用工情况、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临桂县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思考》获得2014年桂林市就业系统征文比赛一等奖。
当好就业专项资金的“保障员”
持有会计师资格证的石宇庭,兼任就业服务中心就业专项资金会计的财务工作,她牢记“就业专项资金是条‘高压线’”的原则,严格把关,谨慎对待,保证每一笔资金的安全使用。
“公益性岗位管理、基层就业工作要加强监管和督查,才能保障就业专项资金高效、安全、规范的使用。”石宇庭严格按照政策文件要求,坚持专款专用原则,并严格按照规定范围、标准审核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就业专项资金在促进临桂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每年,石宇庭带领临桂就业服务中心检查小组,采取突击检查、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岗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单位存在违规情况,汇报临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区人社局”)后下发整改通知书、约谈用人单位负责人,盯紧涉事单位落实整改。同时,加强对乡镇就业督查工作,督促乡镇按时按量完成就业工作,并建立健全各类就业台账。
一、在贯彻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题目。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一是集体经济较薄弱。当前乡(镇)、村两级集体经济较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甘洛乡调研中,我们发现该乡由于自然资源短缺、地理位置偏僻、历史遗留题目突出,全乡9个行政村其中有7个村是“空壳村”,该乡甘洛村xx年投资35万元兴修村级活动场所,目前仍然负债16万元,如今负重前行,其他各项公共事业没法有效推动。
二是富民产业较落后。中心实施农村“一村一品”工程以来,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富民产业出现“面小”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当前土地流转难度大,承包土地范围养殖、开发没法正常运转,没有土地作基础。农民在发展富民产业的早期缺少前期投资费用,筹款、贷款难度大,致使资金困难没法推动富民产业的有效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范文节选!
(二)民生题目极其突出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农村面广,集体经济薄弱,需求上级项目资金量大,加上物价上涨,要想做点农民满意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其困难,因此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很落后,农民群众盼看改变的愿看日以加深。在钱山乡,由于地处武功山山区,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农村公路建议一直落后,至今还有45个村民小组未通水泥路,占全乡比例的45%。
二是物价上涨过快。最近几年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物价上涨极其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上学难、就诊难、房价贵、养老难、就业难、收进低等一系列关系群众亲身利益的题目突出。当前,各种财政投资偏向于城市,城市教育、基础设施等条件优于农村,使得农村群众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县城上学,而县城房价高达3500元/㎡,为了买一套屋子得还上10多年的债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致富遭到制约。当前部份基层群众由于知识水平落后、文化程度较低,从事的行业基本上属于低收进行业,加上土地、资金、渠道的制约,增加了群众创业致富的难度。老人、小孩家中种田,青少年外出打工现象普遍,安福县目前外出务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60%以上。
(三)干部作风有待改善
当前群众普遍反映机关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建设懒惰,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然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换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在一些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二、对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应留意的地方。
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应自上而下分批展开,通过组织主题学习,展开党课教育、专项讨论、***征集、为民办实事、求实效方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题目。
(一)需要留意的的方面
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引导和教育。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通过组织系列培训,明确各领导干部“为了谁、依托谁、我是谁”的观念。为了谁就是要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依托谁就是要找到工作的气力源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往的群众线路,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我是谁就是要掌控自己的正确定位,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是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建党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执政的长时间任务。在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突出解决实际题目,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需要做到的方面
一是帮助群众致富。做好新情势下的群众工作,从根本上要帮助群众发展致富。把服务群众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符合群众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动身点,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企业带动、党员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经济收进。
二是保障改善民生。做好新情势下的群众工作,要重视解决实际题目,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实际。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捉住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要重视对群众反映强烈、基础性的民生题目,及时跟踪改善。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 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据国家老龄委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的数据,截至20**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5000万人。随着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寿命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堪忧。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西部山区XX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探寻改善西部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新途径。
一、XX县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XX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1人,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1.46万人,占总人口的13.3%,农村留守老人9585人,占农村老人的比例已高达85%。他们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近年XX县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惠农惠民政策,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的生活生存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老人增多
新世纪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极少,家庭小型化普遍。农村老人支持儿女在城镇买房或租房生活,而老人则留在家里守着那难以割舍的旧土。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多是靠自己解决,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也有老年人进城随子女生活,上楼下楼很不方便,或者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受到儿孙指责心情不畅,久而久之,多数人返回农村居住,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新成员。
(二)留守老人仍需参加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不高,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不想自己的田地弃耕,就必须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解决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
(三)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
XX县是山区县,东西宽70.9公里,南北长80.5公里,地理条件复杂,地广人稀,决定了老人居住具有分散性。一部分居住在远离道路的山上或沟底,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一部分居住在公路沿线区,看病就医相对方便,但是居住分散,不宜管理;只有小部分老人生活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和工矿业区,生存状况较好。
(四)养老方式具有多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的生活和养老方式。一是贫困残疾家庭以政府养老为主。主要是农村五保老人、痴、呆、傻、残老人,这部分家庭相对较少,但问题最多,老人生活状况也最差,他们的养老主要是由政府通过福利院的形式解决。二是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借助幸福院互助养老。这部分老人的子女收入稳定,家中有经济林木或特种养殖业,老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三是有稳定收入的留守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在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工矿业集中区生活,医疗卫生水平较高,文艺活动丰富,儿女有固定职业,收入稳定,对老人的补贴较多。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XX县近几年经济社会条件大幅提升,政府、社会对农村和农村留守老人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但问题依然不少。
(一)存在问题
第一,国家养老机构规模小。国家养老规模小,床位少。2xxx年9月XX县在距县城18公里的投资2600余万元建XX县社会福利园区,对全县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实行集中生活管理、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及对农村复退军人提供休疗服务的综合机构。集中供养了346名五保老人和傻、残、孤儿、精神病等特殊人员,入住率91%。福利园服务对象主要是痴、呆、傻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如智力残疾人员董小林、鳌自明、单臂老人杨勇娃、聋哑老人李宝林、患小儿麻痹老人康彩明等老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无人照料,因此被政府第一批纳入福利院。相对全县9585名农村留守老人,总体规模尚小,尽管XX县在南片又修建了一所敬老院,但依然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第二,社会互助养老气候难成。农村传统上有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邻里间除红白喜事之外,互助较前少了很多。随着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邻里之间相互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村组织也难免存在照料不周的现象。比如XX县双石铺镇桥头庄村87岁高龄老人唐玉花,儿子20年前去世,儿媳15年前改嫁到邻村,老人在桥头庄村委会干部和前儿媳的监护下空巢生活了16年,2xxx年11月中旬老人在家中去世,无人知道老人的准确去世时间。
在政府倡导下,2xxx年XX县借鉴其他市县农村养老经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兴建了黄牛埔镇堆子村、周家庄村、留凤关镇连云寺村等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临休、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的服务。通过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形式,优先保障65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居五保户老人,并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扩散。探索中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山区农村实用性不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参照城镇社区的模式,前提是老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居住集中。2013年建设的3所农村幸福院,都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镇,即使如此,运行情况也不是很好。对于居住分散、路途不便,又要承担繁重劳动、经济拮据的农村留守老人,放下手中农活,挤出时间,自掏腰包,奔赴几里、几十里去农村幸福院活动娱乐,晚间再风尘仆仆赶回家,幸福院的作用大打折扣。如黄牛埔镇周家庄村的幸福院建在村委会,最远的留守老人距幸福院达14公里,日间往返近30公里,参加幸福院有愿望但不现实。其它2处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医疗文卫社保发展滞后。一是医疗保障不强。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调查显示90%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占80%。实施新农合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看病支出,但只能解决部分住院费。对于常年患有慢性病的农村留守老人,药费支出仍是一大负担。另外,随着农村医疗制度的规范化,各村都建有卫生所,方便了村民就医,但由于医疗水平较低,小病抗,大病拖现象仍然很普遍。
二是文化生活单调。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各村都建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数留守老人习惯于自由、闲散的生活,打牌、聊天、带孙子的居多,开展其他文化活动较少。另外,通过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主要通过电话与老人交流,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
三是养老保险水平较低。农村60岁以上留守老人每月可领到50元以上的个人养老保险金,即使100岁以上的老人也只能领到300元左右,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还常常用其来补贴家用。而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标准较低,对其帮扶有限。
第四,家庭养老道德风险增大。一是家庭成员减少。目前421或422家庭在农村很普遍,老人多,子女少,子女养老负担增加。以前,农村几代人共同生活,除五保老人之外,不存在留守老人。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到城镇打工,更多的老人留在了农村,日常照料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日益显现。
二是传统赡养观念淡化。家庭小型化使人们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子女进城务工,经济能力独立,长期与老人分居,对老人的日常照料缺失,沟通交流减少,代沟加深,使传统家庭赡养观念淡化。如XX县红花铺镇红花铺村二组的陈某,今年76岁,右手残疾,有部分劳动能力。老伴71岁,前年因车祸致残。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与两老分居多年,长年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外地打工,自顾不暇,几乎不回家看望老人也很少给予经济上的补贴。二儿子智力残疾40多岁尚未成家,靠外出打工过活,女儿只是偶尔回家探望老人。陈某的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和老伴。
(二)原因分析
第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养老困难重重。XX县北倚秦岭南脊,南接紫柏山,全县绝大部分为山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居民多是沿公路、沿河而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新兴的养老模式诸如幸福院等在XX县虽已出现,但是并不适合当地实情,其功能也未完全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全县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土地贫瘠,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不稳定,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进城务工,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数量。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减少开支,无暇顾及留守老人生活,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加大了养老的难度。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了养老水平的提升。近年XX县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同中东部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底子薄、条件差依然是XX县的基本县情。
一是财政收入虚胖,财力难以为继。从2xxx年至2xxx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从1.87亿元增加到4.11亿元,虽保持了年均45.25%的增速,但可用财力严重不足。 2xxx年政府用于养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5.7%,与往年相比,未增反降。加之医疗卫生环境较差,引进的人才难以真正转化为本地人才,大多将县乡医院工作作为一种历练,导致XX县的医疗水平难以提升。一些疾病县医院根本没法治,更不说乡镇卫生院了,村卫生所甚至沦为了药店。医疗卫生水平是养老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医疗水平得不到提升将严重影响养老水平的提升。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大。长期以来,铅锌、黄金等工矿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80%左右,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城乡养老水平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村留守老人,87%以上的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活艰难。而生活在乡镇周边、工矿业集中区的留守老人,儿女大都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生活条件好,文艺活动丰富,生活比较幸福。
第三,第三方养老组织发展土壤不乐观。幸福院、居家养老、老年公寓、社会义工等第三方养老组织在东部一些城市发展迅速,有些组织甚至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在XX县则基本空白。仅有的几家幸福院也都存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人口集中的地区,偏远村组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服务。另外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闭塞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第三方养老组织的兴起。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使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能力将老人送到第三方养老组织,也会受到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等社会舆论的无端谴责,这样就使得一些新兴的第三方养老模式很难发展。
第四,文化思潮对传统养老模式冲击增大。一是养老趋利化。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主要于个人在家庭中收入的高低和工作中职权的大小。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能力都大不如前,家庭的地位日渐削弱,子女对老人的依赖大大减少,反而是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强,部分子女尊老意识越来越弱,养老观念淡化。
二是精神慰藉缺失。留守老不但有物质生活和日间照料的需求,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时下,大部分在外的子女,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平时只是简单的电话问候,在一些偏远的落后的山区,甚至一年半载连个电话接不到,缺少沟通交流,致使精神赡养空白扩大。三、国外农村老人养老新模式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可以作为探索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借鉴。
( 一)居家养老
西方国家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不同在于,西方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二)机构养老
即将老人按照身体状况,分层次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其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这些机构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
(三)其它养老模式
指近几年新出现的互助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式养老等。这些养老方式有的是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拼家养老;有的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有的利用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的优势,到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
总之,中国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与西方国家老人养老问题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国家经济基础雄厚,各种福利政策趋于完善,农村与城市的养老政策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福利体系密切相关且区别不大;而我国的养老政策中二元化的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的留守老人,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多是故土难离、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因此,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解决山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XX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是西部山区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探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式,对西部山区县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壮大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经济支撑力度
我国西部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其XX区面积占70%左右。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相应的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一是继续发展工矿业。引进先进技术,增加技术攻关,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三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继续做大做强花椒、木耳、核桃、大鲵、猪苓、林麝等特色农业。
(二)开展留守老人教育,树立新型养老观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子女们去完成一件他们在客观上根本无法胜任的任务,所以在积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留守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三)完善农村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完善社会福利院。一是扩大福利院规模。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的方式,兴建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院,充实全县福利院数量。为农村留守老人留足床位,鼓励农村留守老人进入福利院养老。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将护理院与福利院结合起来,增加福利院医疗护理服务功能,使日常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心理疏导、医疗卫生常识教育常态化。
合理规划幸福院。一是在人口聚集区兴建幸福院。对于人口居住较集中地区,建立幸福院,使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有了活动场地。二是合理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对于在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购买,并给予一定优惠。将居住偏远的农村留守老人按照意愿集中起来,参加幸福院组织的活动,不仅解决了偏远乡(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销售不出的困境,而且充分发挥了幸福院作用。
新建民办养老机构。一是充分利用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壮大养老机构队伍。可依据今年颁布的《陕西省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给予社会资本兴建养老机构资金支持。二是倡导民间资本建立半公益性养老机构,实行企业管理模式,政府给予大幅度政策优惠。
(四)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凝聚互助养老合力
探索子女托管,对于子女长期在外又无力照料的农村留守老人,子女可出钱购买服务,由村委会、亲属、朋友、邻里或养老第三方组织承担其日间照料。
提倡互助养老,留守老人可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拼家养老,闲暇时间开展一些娱乐活动。
完善政策扶助,由基层政府负责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基本健康检查,明确包村干部和村常设干部帮扶留守老人责任,实行一帮多的结对子帮扶。
鼓励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力量不定期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走访照料,随时掌握留守老人的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定期上门服务;以村老年协会为龙头,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用活房屋土地政策,拓宽养老资金渠道
探索以房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随着政策推进,山区农村在条件成熟时,也可探索实施。
建立土地养老基金。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就为加快农村土地、林地等流转、抵押、担保提供了可能。可以将通过流转、抵押、担保获取的资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规范管理,专人专款,专项用于农村留守老人。
(六)巧用新型媒体平台,营造尊老爱老氛围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年轻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网络为主的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影视音乐等新媒体,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已经常态化,通过新媒介向他们灌输养老敬老意识极具潜力。相关的政府组织、养老机构等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期敬老孝老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发起一些网络互动活动,如敬老照片墙(把对自己父辈、祖辈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孝老微电影(反映老年人生活的精短记录片)、尊老小游戏(向网民征求开发尊老小游戏的创意)等,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展示年轻人的天赋,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养老意识。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民工;非自愿失业;电子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9-0144-02
受国际金融风暴的袭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正在遭遇新的挑战,金融风暴的影响通过国际贸易蔓延到实体经济,中国电子制造业首当其冲。许多大中型电子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力资本上升,产品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滑,限产、停产或者外迁,美的、康佳、科龙、格兰仕等家电巨头也纷纷将主要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大批工人被裁、被迫休假,致使部分农民工纷纷踏上返乡归程。四川省截至2007年底共有在外地务工者2 000多万,60多万人回到家乡;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约1 000万,2008年有70多万农民工返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中有500万人选择回乡,相当于乡镇企业总人数的20% [1]。
一、电子制造业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主要矛盾
调查显示,电子电器业是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业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口比重17%[2]。当前中国电子制造业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可以归结为“三大矛盾”:
1.劳动者寻求自身持续发展与企业掠夺式用人方式的矛盾。考虑到电子制造企业的紧张工作环境和生产流水线工作效率的要求,许多电子制造企业只招收限于18~25岁的年轻工人,而且更偏向于使用女工,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工身体素质最好,反应最灵敏,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在产品流水线上的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5]。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用最低的代价掠夺性使用劳动力中最宝贵的工作年龄阶段,破坏性用工和掠夺式用工必然造成“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缺乏归属感和不稳定心理。
2.农民工素质偏低与电子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矛盾。目前中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超过2.5亿,占产业工人总数的2/3,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每年都达到3万亿元以上[3]。但电子制造业绝大多数工人只有初中文化,没有参加任何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向职业上游发展,同时伤及中国电子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行业竞争力。调查显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面临着普通工人供过于求,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工人严重短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
3.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与宏观经济难以调控的矛盾。由于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美、日、欧日益陷入衰退,中国出口随之放缓,与此同时电子制造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投资也同时受到影响。由于美元、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下降,以出口为主的电子制造业订单量骤减。珠三角及中国沿海一带一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许多大中型制造企业也迅速收紧扩充步伐,这些直接导致大批农民工非自愿失业,或被迫无限期休假。
二、电子制造业农民工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分析
1.工资待遇低,这是导致民工失业的最根本原因。从根据国务院研究室的题组总体调查结果看,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的收入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921元,只相当于城市工人平均月工资1 346元的68.4%,而且80%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 000元以下,甚至有27%的农民工月工资在500元及以下。
据国务院课题组对湖南、四川、河南三省的抽样调查,农民工月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城镇职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职工的1/4。在沿海某地区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幅度每年不到10元钱,许多电子制造企业常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底薪,有些底薪仅四五百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是负增长。
2.城市生活成本高,安全无保障。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一路攀升,特别是制造业基地的房价,更让这些产业工人望尘莫及。大量电子制造行业农民工常年工作在车间第一线,收入大多在1 000元左右,有的连基本的房租都支付不起,更不要奢谈购房安家;大多数员工居住于公司集体宿舍、地下室、简易工棚和城中村搭建的棚屋中。恶劣的居住条件,较低的工资收入,危险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只能失去工作被迫失业。
另外,一些生产企业一线工人工作危险性高,但对应的保障机制难以配套。根据农业部2005年的调查,目前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只有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6]。农民工无法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如住房、医疗、就学、失业、养老等等,更无法很顺利地融入城市文明体系。
3.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电子制造业的周期波动不仅取决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而且取决于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新知识的获取方式以及外来经济的冲击。如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由于美、日、欧日益陷入衰退,中国出口随之放缓,与此同时,电子制造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投资也同时受到影响。中国沿海一些出口导向型的电子制造企业出现了停工、停产、限产、降薪等行为,直接导致电子制造业大批农民工被裁,或被迫无限期休假,成为农民工非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
4.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农民工在电子行业长期稳定就业。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子制造业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对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需求大大增加。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招聘大多要求“文化程度高中以上”。而进城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在外出前没有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范围狭窄,从事的工作简单粗放,可替代性强,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企业经济效益稍有下滑,就会裁减他们的工作岗位。因此,经常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三、减少电子制造业农民工非自愿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电子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1)技能培训要本着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从素质培训、技术培训、订单培训入手,有针对性地对有转移意愿的务工者提供机械制造、电器维修、电汽焊、汽车驾驶、电脑操作等技能性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2)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专业能力和品德等就业信息的可识别性。(3)电子制造企业应加大培训投入,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2.推行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工城市生活成本。(1)探索建立低成本、普通社区自主服务管理的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制度,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稳定农民工居留方式,真正消除农民工过度回流给城市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2)建立国家、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三位一体的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
3.构造一体化的电子制造业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城市社会对农民工利益的认同,以及提高社会资源聚集和配置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劳动用工管理信息系统。(1)构造一体化的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将一直被社会边缘化的农民工群体逐步纳入到国家公共服务的轨道和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来。(2)通过培训和提供社会化保障提升农民工的群体素质。完善信息平台,确保用工信息的准确、及时有效畅通。根据需求信息进行培训,以便提供更多更合适的人才。
4.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用工环境。主动地、有计划地提高员工工资福利水平,增加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实行人性化管理,促使职工队伍稳定,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职工有归属感。特别要注意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行业发展状况和劳动力成本地区差异;当然,在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时,企业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即提高员工待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政策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电子产品制造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李建平.农民工信息化提上日程[N].计算机世界报,2006-10-30(A6).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55.
[4]姚引妹,袁晴.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2006,(4):74-78.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theBackgroundof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DUAN Xiao-li1,ZHANGLi-qiang2
(1.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450044,China;
2.Zhengzhou Va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450121, China)
针对落后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本人与有关人员深入**县茶坪乡、凳寨乡、鱼市镇、天堂乡、米贝乡、扶罗镇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劳动力外出的增多有喜有忧,劳务经济管理有待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一、基本情况
**县目前农村人口22万,农业劳动力约13.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0%。20xx年全县有外出务工人员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6%。其中,18—30岁外出务工人员3.1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91%;30—45岁外出务工人员1.5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39%;45岁以上中,外出务工人员0.2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0.7%;18岁到45岁劳动力占到外出总劳力的95.8%。
二、外出务工之喜
“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培育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1、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10000元,**县4.8万人、每月纯收入300元,人平年纯收入为3600元,农村年增纯收入为1.728亿,农民人平增收785.45元。预计20xx年,外出务工将超过5万人,农村年增纯收入超过1.8亿,农民人平增收超过818元。
2、增强了农民致富本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提高了素质。特别是部分返乡创业务工人员,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凳寨乡台洞村村民扬慎新20xx年回乡务农,带领全家租赁稻田种烟50亩,20xx年租赁稻田种烟120亩。该乡东村村民姚贤基利用在外务工学到的果树栽培技术,回乡开发果园15亩,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天堂乡有30余人返乡从事一、三产业。该乡绞沟村潘光强、潘光福,放弃每月1800元的务工收入,20xx年回乡种植烤烟30亩,带动了该村40余户种植烟叶120多亩;该乡高洞村吴代云务工回乡在天堂街上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贡溪乡甘屯村现任村支部书记姜明豪自20xx年外出打工学习到了科技养殖技术,于20xx年回乡进行小尾山羊养殖,从当初的8只羊开始,到现在已有存栏羊164只,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该村养羊5至10只的有11户,养羊20至30只的有14户,农户现存栏羊数522只,甘屯村养羊业的壮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增加,农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几年来,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家庭购置了家用电器,建起了楼房,购买了手机、摩托车,装上了电话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鱼市镇大坝河村116户435人,其中,劳动力251人。近几年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为130余人,占到全村劳动力的52%,全村每年的务工纯收入达到了62.4万元。务工收入在保障其家庭就医、就学外,主要用来改善生活条件。该村的手机、电话入户率为69%,彩电入户率为85%,冰箱入户率为20%,摩托车入户率为27%,95%的户用上了管道水,新修楼房41户占到全村的35%。
三、外出务工之忧
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但对当前及今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
1、影响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青壮年外出已经给**县的种草养牛、种桑养蚕、烤烟、中药材等产业造成了影响。天堂乡20xx年落实烤烟生产面积907亩,比去年减少224亩。中寨镇20xx年种桑养蚕面积27亩,比去年减少9亩。扶罗镇东风村20xx年养牛339头,此后逐年减少,两年来共减少了76头,20xx年养牛数为263头。调查中我们看到,留在家里的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居多。缺力:大多数体力弱、生活负担重,完成传统的种养业尚且存在困难,一般只是保证自家的生活需要,致使各乡镇存在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留守劳动力文化层次不高、缺智,致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品种和种养方式上。
2、影响了留守人员的和谐。年轻劳力大量外出,常使“留守老人”不仅要照顾自身的日常生活之外,还要背负着繁重的农业生产体力活,年老体衰,不堪重负,病痛难免,无人扶侍。另外,农村青年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多数将子女留给爷爷奶奶照管,进一步加重了老人的负担。天堂乡劳动力外出务工3010人,占到全乡劳动力的78%,40%以上的家庭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该乡地习村兴隆下组的姚银木老人,老伴去世多年,三年前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外出打工,留下两孙子由老人照看。老人常年有病在身,还要耕种两儿子留下的5.5亩责任田,老人的生产生活十分艰难。该乡天堂村老寨组70多 岁的潘如松老人,只有他和老伴在家照看孙子,耕种5亩多的责任田,还负责该乡街道的环境卫生,两位老人生活十分辛苦。夫妻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妻子”或“留守丈夫”与对方长期不在一起,难以沟通,婚姻生活不协调致使夫妻关系发生裂痕。“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管教,而老人因文化水平较低或管理方法不当,对孙辈过分溺爱或根本无法管理,造成学生任性、逃学、学习不认真、性格孤僻,影响了下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我县凉伞中学20xx年共有学生617人,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管或是被托寄在亲戚、朋友家的“留守学生”有370人,占到了全校学生的60%。20xx年,该校高中和职中的升学率为45%278人,其中,“留守学生”的升学率为26%92人,仅达到父母在家学生升学率53%186人的一半。农村孩子考学落榜后,16、17岁就外出务工。由于年纪小,社会经验缺乏,判断力差,没有技能,容易碰上务工陷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
3、滋生了“重工轻农”思想。尽管国家近些年不断出台各项惠农政策,**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许多措施,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许多农村青年羡慕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农村落后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产生了厌烦、抵制情绪,不愿务农。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20xx年,凳寨乡花园村农民务农人均纯收入1100元,而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100元,务工与务农收入之比达到4.6:1。两种收入的较大反差使大量的农村劳力流向打工行业。现“种田只为换盐、打工方能挣钱”的观念在农村不断蔓延,农村“重工轻农”思想也更为突出。
四、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落后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务工和务农的双赢已成为现实问题。对此,笔者建议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两三个主导产业,集中突破,抓好产业化项目开发。二是建立健全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供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围绕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要探索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互相结合、入股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关系。三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和企业牵动共促发展的引导机制。坚持项目带动,突出肉牛、中药材等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坚持走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的路子,小项目要坚持走特色型的路子;要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维护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调整农林畜牧渔五业的结构,使之朝着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最大限度容纳农村劳动力的方向发展。抓好地方畜禽、特色水果、蔬菜等品种资源普查,建立健全品种资源库,为科学选育良种打好基础。加强种苗体系建设和新品种引进力度,尽快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体系。因地制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棚蔬菜种植、肉牛短期育肥、烤烟烘烤、黄牛冷配等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创造农民安居乐业良好环境。在搞好交通道路、农田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强农村村寨、文化、娱乐、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和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一部分人扎根农村。
4、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光要“走出去”,而且还要确保能人、资金、技术回得来、引得进。要坚持“走出去”与“回得来”相结合,建立“放出小鸟,引回凤凰,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等发展的理念。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等配套措施,激发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热情。
5、建立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机制。要统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研究、出台整合培训资源、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的办法。在抓好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因地因人制宜提高“留守农民”的科技素质,着力培养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和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民政局认真完成了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局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整改影响和制约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真正实现民政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困难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制定如下整改落实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民政”的主题,坚持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以保障、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在功能定位上坚定不移地做好保障民生的“兜底”工作,坚定不移地在基层推动自治和共治,坚定不移地提高民政专业化、标准化的水平,坚定不移地抓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推动我区民政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1、近期目标:以提高“三个群体”(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加速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为重点,着力保民生、强基础、促和谐,努力实现全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中长期目标:围绕解决民生和改善民生,重点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层民主政治和城乡社区建设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使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和基层群众的民主政治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公共管理和福利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财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民政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整改落实工作与具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有什么整改什么,力戒形式主义,以整改的实效来推动民政工作进一步发展。
2、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既解决群众关心的具体民生问题,又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既注重城镇民政工作发展,又注重农村民政工作发展,确保全区民政工作整体推进。
3、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整改的第一位,边整改边听取群众的意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整改是否落实到位的标准。
二、近期整改任务
(一)关于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认真落实“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五个转变、五个增强”,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和政风行风评议工作。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二)关于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的问题
1、全面实施“社会救助提质工程”。
(1)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20xx年城市低保继续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约4100人左右),月人均补助标准不低于100元。切实做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工作,保障人数约4800人,月人均补助标准不低于46元。
责任领导:韩绍田、王清华 责任单位:低保局
(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城乡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的受益面,全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不少于80人次。
责任领导:韩绍田、王清华 责任单位:低保局
2、全面实施“惠老工程”。
(1)提高五保供养水平。20xx年进一步提高五保供养水平。到年底全区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300元,集中供养不低于每人每年1800元。
责任领导:韩绍田、王清华 责任单位:低保局
(2)启动松柏福利院搬迁新建工作。
责任领导:韩庆喜 责任科室(单位):福事科、福利院
3、全面实施“优抚帮扶工程”。
(1)组织部分优抚对象到省荣军医院进行疗养。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优抚安置科
(2)重点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三难”问题。按时发放抚恤补助资金,积极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住房、医疗困难问题。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优抚安置科
(3)认真做好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确保年度任务完成。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优抚安置科
(三)关于基层政权建设方面的问题
1、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村级干部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相关政策和各项制度,继续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抓好难点村整治工作。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科
2、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再上台阶。抓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科
(四)关于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
1、坚持和完善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局党组学习中心组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全年不少于4次。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人教科
2、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局党组会议和局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坚持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分配局党组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制度。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人教科
3、坚持和完善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班子成员谈心制度,党组书记和各位党组成员每年谈心不少于1次,党组成员之间要经常交心谈心,局领导和分管科室主要负责人谈心每年不少于2次。原则上局党组每年召开1次民主生活会,必要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责任领导:局党组成员 责任科室:人教科
4、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局党组成员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每年要就分管的工作开展1-2个重点课题调研,形成1-2篇调研报告。
责任领导:局党组成员 责任科室:人教科
(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1、健全完善理论学习制度。继续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和局机关各支部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的制度,加强对支部学习的检查指导。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人教科
2、健全完善民政局工作规则。修改完善《民政局工作制度》,特别是会议、车辆、财务、发文学习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具体化,使工作规则更具操作性。同时,加强对《民政局工作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3、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年中督查和年终考核制度;加强民政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上下功夫;加大对局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检查力度;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4、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局机关信息公开制度,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三、中长期整改任务
(一)健全完善5个体系,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
1、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
(1)进一步巩固城乡低保工作。城市低保要继续巩固应保尽保,及时将新增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强化动态管理和规范化操作,密切关注物价上涨给低保对象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保证低保对象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协调配合各部门落实城市低保户救助优惠政策,并积极向农村延伸,使困难群体得到更多实惠。
责任领导:韩绍田 王清华 责任单位:低保局
(2)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暂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生活又确有困难的贫困人口实施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
责任领导:韩绍田、王清华 责任单位:低保局
(3)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加强全区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抓紧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强化减灾备灾工作。做到“四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灾民安全转移,第一时间上报灾情争取支持,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将救灾款物发放给灾民,确保受灾群众生活安定、人心稳定。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救灾科
(4)建立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资助救助对象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新型医疗救助模式。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
责任领导:韩绍田、王清华 责任单位:低保局
(5)进一步加大救助管理力度。加强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社区、村级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强化服务意识,推动主动救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工作。
责任领导:韩绍田 责任科室:福事科
2、进一步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切实保障优抚群体的基本权益。
(1)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切实抓好现有优抚政策和待遇的落实,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政策,力争把各类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帮助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协助和推动有关部门落实医疗保障和优惠减免政策,将各类重点优抚对象分别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大病的优抚对象进行医疗救助;逐步为部分困难优抚对象维修改造住房。做好国家优抚政策的宣传解释、教育疏导和接访答复工作,维护军队退役人员稳定。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优抚安置科
(2)认真落实各项军休政策。全面落实军休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建立健全军休工作机构,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确保移交地方安置的军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优抚安置科(军休办)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政策扶持为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逐步从安置就业向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和自谋职业方向转变。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优抚安置科
3、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1)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重点,逐步扩大社会福利的惠及范围。努力建立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层次的社会福利发展新格局。在切实保障好城市“三无”对象、城乡孤儿和农村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福利服务的基础上,逐步面向社会老年人、残疾人和社会特困家庭儿童开展社会福利服务。
责任领导:韩绍田 责任科室:福事科
(2)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健全与我区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建立和规范与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老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以养老、医疗、住房和临时生活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完善优待老年人的政策,确保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和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落实。
责任领导:韩庆喜 责任单位:老龄办
(3)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大力宣传现代慈善理念,弘扬慈善精神,提升公众慈善意识。全面落实慈善捐助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慈善一日捐”等专项和经常性捐赠活动,使社会捐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慈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壮大服务队伍。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单位:慈善会
(4)稳步提高福利彩票发行水平。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福利彩票发行网络,不断扩大福利彩票发行,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责任领导:韩绍田 责任单位:彩票管理站
4、完善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和巩固村(居)民自治水平。总结推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经验,本着边试点边推进的原则,逐步在全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和深化城市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在现有基础上由中心城区向乡镇全面推进。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科
5、完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1)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着力发展行业协会,加大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团体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单位:社会组织管理局
(2)加强区划地名管理。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审慎稳妥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审批工作,积极稳妥地指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健全界线管理体制和界线纠纷应急处理机制。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科
(3)加强婚姻登记管理。深入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确保全省联网实时在线登记。
责任领导:田崇军 责任单位:婚姻登记处
(4)加强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规范殡葬服务。加强收养管理,规范收养登记。
责任领导:韩绍田、韩庆喜 责任科室(单位):福事科、殡葬管理所
(二)扎实抓好2项设施建设工程,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1)争取用2年时间建成福彩管理站办公大楼。
责任领导:韩绍田 责任单位:彩票管理站
(2)争取用3年时间建成一所“五院合一”的社会福利院
责任领导:韩绍田、韩庆喜、王清华 责任科室(单位):福事科、低保局、财务科、福利院
(三)创新完善5项机制,破解民政事业发展难题
1、创新完善领导协调机制。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争取党委、政府真正把民政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发改、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支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政工作,进一步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不断健全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领导、协调和社会响应机制。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2、创新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投入、民政自身积累、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责任领导:韩绍田 责任科室:计财科
3、创新完善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注意把素质好、有爱心、有责任心、年富力强的干部选配到民政岗位上来,以适应民政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加强民政干部学习培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业务精、工作能力强、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
责任领导:局领导班子成员 责任科室:人教科、办公室
4、创新完善平台服务机制。完善决策服务平台。落实和完善理论创新、社会听证、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决策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使民政工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民政公共政务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专项民政业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民政事业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5、创新完善综合评价机制。争取党委政府把民政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内容和指标,提高民政各项工作指标在党委政府全面评价中的比重和地位,促进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领导:高开韵 责任科室: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责任。党组书记、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有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为第三责任人。各责任科室(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对各整改项目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对需长期坚持整改的工作,要列出时间表,分阶段落实。涉及多个科室的工作,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共同落实。
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四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9.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04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76.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8.64亿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22元增加到2010年10873元,年均增长18%。
2、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54.4:30.6调整到2010年的9.2:68.8:22.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三环四廊”的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2%。目前全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及两区九园的主要工业均在四县(市),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经开区等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形成了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如县的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浏阳市的花炮和生物产业。
3、经济外向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大大促进了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918个,新批合同外资124.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7.8亿美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倍、2倍和2.5倍;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6亿元。目前,已有10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长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其中直接投资的达34家;央企、国内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等有70余家在长兴办投资实体。先后引进日本住友、华菱管线、英博雪津、五凌电力、美国空气化工、东洋铝业、韩国三星电子、广汽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企业,对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嫁接和改造,加速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发展支撑逐步夯实。“十一五”时期四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6.85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2239.24亿元,其中2010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37.6%。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9亿元,增长38.6%,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县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精心包装项目,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近三年通过举办各类农业、农村投资洽谈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企业到四县(市)投资兴业,签约额和实际到位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外来资金已成为县(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四县(市)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浏阳生物医药园、浏阳现代制造园、暮云工业园等县(市)园区已成为我市园区经济中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服饰、烟花、鞋业等10多项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繁荣非公有制经济,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用地和财产权益保障上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一视同仁。最近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全市363项行政许可项目作了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精简幅度达46%。同时,扩大市场准入,让出更大的产业和行业空间,允许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素质较好的私营企业进入。二是放宽融资渠道。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金融服务的工作重点,建立了风险担保机制,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引导管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来,特别是引导民营企业搞农副产品加工、搞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728亿元,占全市GDP60%,四县(市)税收收入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3、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选取了11个村由市领导联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21个村由区县(市)领导联点开展“以镇带村示范、统筹城乡发展”活动。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三个带动”,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城市、县域和乡镇的规划;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有序发展。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文体事业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等体系的建设。四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六是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关系,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4、积极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引资引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68亿元,“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年均增长率,成为工业经济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二是发展主导产业。几大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有机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四大产业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明显。三是提升园区品位。建成了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平高科技园、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浏阳现代农业园和宁乡农业科技园五大农业园区,全市已有75%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五大农业园区落户,实现了集群式、抱团式发展。四是健全流通体系。现已建成红星、马王堆、金霞物流等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0个农副产品市场、1470家“农家店”,实现了城乡物流体系无障碍对接。五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加强沟通,建立畅通的劳务信息渠道;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推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输出与引进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了劳务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常年外出从事劳务的劳动力为7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30%,年劳务收入60多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0年,全市四县(市)中,GDP总量最大的县达630.0亿元,比最小的望城县多387.1亿元;GDP增速差距达2.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明显。2010年四县(市)中第三产业增速最高为11.7%,最慢的为6.3%。
2、县域经济人均拥有财富水平不高。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与市区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48588元,而市区为84931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5元,而市区为268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14。
3、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四县(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缺乏优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农产品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09年四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4.03%,比全市平均水平62.63%低18.6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权威性;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和校舍修缮为重点的“五大工程”建设;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从规划层面开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为农民就业开辟门路;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解决农村资源污染问题。
2、做大做强县域专业经济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全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搞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落实政策,完善功能,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能够充分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大企业入园。目前,四县(市)的园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省台商投资区、含浦科教产业园、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今后还将继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