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项目融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PPP项目融资难是制约PPP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困境主要缘于项目收益有限、融资规则难以保障社会投资方获得合理收益、融资法律规则构建尚不完善等方面。因此,应以银行融资为主体分析项目银行融资困境,设计适宜的银行融资规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PPP项目银行融资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证成银行融资规则的合法化空间,进而理顺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银行融资实现的体系和条件。
关键词:
PPP项目融资;银行融资;金融法律规制
尽管我们倡导PPP项目融资来源多元化,但多元化融资的核心内容仍然是金融机构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准经营性PPP项目①作为典型的PPP项目,其公益性使之收益不能完全覆盖成本,这就增加了银行融资的难度。目前,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银行融资的可操作性较低,这与融资规则设计及其法律规则支持不完善不无关系。本文将以银行融资实现为中心,探讨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的制约因素及其法制环境,进而凝练构建PPP项目融资实现的金融法制体系和规则内容。
一、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项目融资来源途径
从PPP模式的理念出发,PPP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即主要由资本金、股东贷款、社会融资和银行直接投资四部分组成,但这四部分资金来源又多有银行参与。一是资本金。资本金是PPP项目的启动资金,主要由社会资本方以自有资产出资,但基于准经营性PPP项目公益性强、风险性大、周期较长、收益不确定等特征,我国社会资本方参与热情不高,因此国家提供了政府主导PPP融资支持基金和专项金融债等资本金政策支持。PPP融资支持基金有省级支持基金、财政部联合建设银行等十家金融机构发起的商业性基金等,这些基金均以社会资本形式在项目初期投入。专项金融债则是由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牵头通过其他银行(目前为邮政储蓄银行)发行,在PPP项目初期注入,保障项目启动,亦起到资本金的作用。这些政策性支持资金虽由政府部门牵头,但均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二是股东贷款。股东贷款是在社会资本方自有资金不足时为了满足PPP项目启动资金(一般为项目资本的30%)的需求,社会资本方自行融集的资本金。从我国目前的融资途径来看,股东融资仍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实现,但股东贷款受股东信用、担保等诸多限制。三是社会融资。社会融资是除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之外的其他社会资金(较分散)通过各种融资途径集中投入项目中,如通过理财、信托等方式进行。但这些融资途径也多依托银行实现。四是银行直接投资。银行直接投资是指银行以自身名义运用自有或筹集的资金直接参与到PPP项目当中。
(二)项目融资的实现方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可通过财产和权利抵押、质押贷款及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其中财产和权利包括项目公司的财产(动产和不动产)、项目公司的土地使用权、项目公司的股权、合作项目的收益权等。可见,我国PPP项目融资困境并非在于融资途径受限,而在于我国金融融资政策与PPP项目政策不匹配,融资的可操作性低;在于准经营性PPP项目收益不确定、投资风险高;在于社会资本方过度依赖传统信贷融资,怠于运用创新融资模式。准经营性PPP项目的银行融资困境体现在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性的担忧对融资附加了诸多增信要求。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增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股东担保、融资方资产担保、预期收益担保、融资方资信评级提升、政府性质担保等。但随着我国对政府直接/间接担保的严格限制,政府担保日渐缺失,加之其他增信方式的诸多限制,使得解决PPP项目以征信为中心的融资担保问题至关重要。第一,股东担保。股东担保是项目投资初期社会资本方融集资本金所需的增信方式,而银行信贷基于成本优势成为股东的首选,但鉴于对股东信贷担保与准经营性PPP项目风险之间的权衡,迫使社会资本方止步于项目投资。第二,项目资产担保。项目资产属于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成立的项目公司(SPV)所有资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虽肯定了项目资产的担保属性,但多数资产需要投入建设使用不能作为担保物。第三,预期收益担保。项目融资是PPP项目融资的新模式,其更注重项目自身的价值和发展,预期收益融资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预期收益担保是项目融资实现的重要增信方式之一。预期收益融资一般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预期收益股权融资一般较难推行,主要是通过项目公司发行项目收益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债权融资方式来实现。在我国预期收益评估标准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求预期收益估值需全额覆盖融资金额。
(三)项目融资实现的制约因素
PPP项目虽得到力推,但在项目银行融资方面则不容乐观。以苏南地区为例,从对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五市的73家商业银行进行调查所得数据来看,93%的银行信贷政策对PPP项目表示肯定,4%持观望态度,3%表示暂不参与,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截至到2015年4月,已签约的项目仅6个,金额94.9亿,分别占全部储备项目的8.8%、7.5%。[1]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PPP项目银行融资签约率尚未达到预期,其他地区亦不例外。PPP项目银行融资难以实现的症结在于颇多制约因素存在。在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监管方面,我国尚不存在专门的监管机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虽然规定政府和社会合作项目由国家财政部门负责指导协调,但具体的融资规范仍由国务院相关机构、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监管部门制定。融资监管仍属于多方监管模式,融资监管主体及监管模式交叉,难免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举棋不定。我国融资体制历来延续着银行融资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在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中占主导地位,虽在融资方式上具有信贷、投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则受到立法的阻碍。如《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六条就对信贷融资中的担保提出了较高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一条也对产品分级作出限制。准经营性PPP项目的资产结构及收益有限性使其有别于一般商业项目,致使准经营性PPP项目的银行融资受到立法约束。同时,项目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使银行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处于信息劣势。加之银行对PPP项目运作不甚了解,项目出现融资纠纷时银行纵然获得介入权也很难保障信贷债权的实现。此外,商业银行基于存款期限配置需求多参与短期项目投资,若将资金投入到不少于25年的准经营性PPP项目,除了期间的投资风险,能否在项目移交阶段顺利退出亦是其考虑的问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亦未明确规定资金的退出问题,虽在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股权转让、资产对外担保等方面作出了资金退出的限制性规定,但仅提及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违约时公共部门的临时接管,未规定银行等债权人的接管权。目前,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仍主要受一般商事融资法律规范的规制,但一般商事融资在融资监管主体、融资担保、融资信息公开、资金退出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还很难满足准经营性PPP项目的特殊法制需求。
二、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的制度检审
(一)项目融资的实证经验
济青高铁潍坊段PPP项目因获得十倍的社会融资效果被誉为PPP项目的经典案例,其融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项目资质突出、配套政策优厚、融资方案清晰、退出机制安全、职能分担合理等五方面。①除项目资质这一与项目自身情况相关的客观优势外,其他方面均有值得借鉴之处。一是配套政策方面兼顾了收益率与安全性。以存贷收益、沿线综合开发收益、运营期票价调整收益、用电价格优惠等方式保障收益率,在收益不足时以政府财政补贴保证安全性。二是具体融资方案上遵循资本金组成多元化。省级政府部门以土地开发收益金出资30%,沿线地方政府出资30%,国内各类社会资本方出资20%,外资参股20%,后续融资采用信托计划、银行贷款等多形式融资。三是退出机制可行。银行的债权融资以到期还本付息方式退出,社会资本股权融资规定在项目期限后两年以政府回购方式退出。四是职能分担合理。政府部门负责征地拆迁及资金监管,社会资本方负责项目融资及运行,以实现风险与收益分配的合理性。济青高铁潍坊段PPP项目的成功融资对进一步探索准经营性PPP类项目的融资法律制度意义重大。从项目整体的融资情况看可分为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两大类,其中政策性融资包括政府部门出资、可行性缺口补助和价格优惠等,商业性融资则由社会资本及外资投入的资本金、后续的银行贷款等组成。多元资本金构成为社会资本方减轻了前期融资压力,个案融资虽获成功,但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仍需进一步的制度构建,这样才能起到普适性的规范作用。
(二)政策性融资的法律制度选择
政策性融资并非我国独有,其在国际PPP项目领域被统称为政府支持,即在具有经济可行性但缺乏足额资金的项目中可获得的来自政府的多元支持(资金或土地)。政策性融资在准经营性PPP项目中的作用突出,可体现为政府前期多种方式的资本金投入、项目建设及运营阶段的可行性缺口补助、运营阶段的资源(水、电等)价格优惠等。政策性融资不意味着项目收益达不到预期时的任意性填补,我国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及《预算法》修订的背景下,政府的资金利用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开始施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审议通过,政策性融资可以获得定性及定量层面的量化,进一步构建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的政策性融资法律制度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如何细化完善相关规定才能有效保障政策性融资的实现,成为完善我国政策性融资法律制度的核心。
(三)商业性融资法律制度体系的建构
我国商业融资仍延续着以银行融资为主导,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格局,在监管方面采用分业监管模式。一般商业项目在当下的融资法律制度下仍存在着融资难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准经营性PPP项目更是在融资监管、融资担保、融资信息公开、融资退出、融资纠纷解决等方面需要在一般法律制度上进行差异化设计。第一,融资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呈现出多形式融资发展趋势,一个项目可能同时通过信贷融资、项目收益债券、保险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监管上更容易出现交叉与冲突,融资监管冲突产生的融资不畅会在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阶段以及阶段衔接时对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阻碍,导致项目纠纷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准经营性PPP项目的统一融资监管需求在当下分业监管模式下很难获法律保障。第二,融资担保法律制度。融资担保是债权性融资中常用的增信方式,亦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方式。当下,以“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为核心的预期收益融资担保形式已成为国际范式,项目融资作为PPP项目的主要融资途径需要新的法律制度类型为其提供保障。①但从国内的项目融资贷款情况来看,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等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给予少数合作关系良好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客户“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贷款”,银行实质上仍以获得社会资本方公司的隐性担保为基础才发放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贷款”。因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对预期收益权担保的原则性规定,还需与具体的金融监管法规配套才能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项目相关信息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决策的基础,同时基于准经营性PPP项目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对多方主体都有所裨益。由于准经营性PPP项目较为复杂,相应的信用评级难度亦随之增大,单方面对其进行评级难免在经验及方法上有所不足。项目融资运行情况及相关的证券化产品信息的双向影响性,使得准经营性PPP项目的融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需整合项目与证券化产品在内的全部信息才能够真实体现项目融资及资金运用状况。第四,融资退出法律制度。准经营性PPP项目具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性,社会资本方除了在移交阶段的正常退出,还会出现特殊情况的提前退出。政府回购方式并不是PPP项目唯一的退出选择,对于资质优良的、可尝试市场化经营的项目还可通过上市或让具有运营资质的公司接管运营等方式退出。因此,融资退出法律制度还需以退出时项目资质及方式与程序对应为思路,进一步丰富合法化退出路径及对应的程序法规定。第五,融资纠纷解决法律制度。民事诉讼作为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纠纷的解决途径已成为共识,仲裁由于其在快速处置和技术诀窍方面的相对优势,亦被大多数PPP法律许可。[2]因此,民事诉讼及仲裁中双方主体的实质平等如何保证,以及纠纷解决后项目如何继续正常运行等问题成为融资纠纷解决法律制度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的制度构建
(一)制度协同性安排
金融监管即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金融体系运行的健康、安全和高效。[3]随着PPP模式的推广,项目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较传统金融风险更为复杂,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法律制度除了应对一般金融法律制度中的金融市场主体法律制度、金融市场行为法律制度、金融市场信用体系法律制度、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等[4]制度层面予以进一步完善,更需注重政策性融资制度这一准经营性PPP项目特有部分与商业性融资制度之间的制度协同性安排。我国目前立法上将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分别归入两种立法思路,政策性融资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法律规制,商业性融资则主要通过PPP项目相关合同进行约定,但最终两部分融资常常汇集进行综合运用。项目的资金融集及运用存在于项目的全过程,将两部分整合后构建统一的融资法律制度有利于准经营性PPP项目的融资运用、监管、退出等各阶段的资金衔接。概言之,立法转变要体现在每个具体的制度上,要在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下完善现代的经济立法体系,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多种新型的具体制度。[5]因此,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法律制度应以商业性融资为主,政策性融资为辅,二者互补为中心,配套担保法律制度、监管法律制度、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融资退出制度及融资纠纷解决法律制度,制定规范的PPP融资法律,以实现项目融资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二)政策性融资法律制度的构建
政策性融资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对政府部门出资参与准经营性PPP项目的行为进行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中“诚实守信、平等协商、风险分担、互利共赢、公平竞争”的合作原则寓意着政府定位的转变。但具体融资法律制度方面的立法思想转变应符合PPP融资法律制度的内在需求。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政策性融资法律制度需兼顾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的利益,主要包括政府出资行为的合法性及政府出资违约救济等。根据《预算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及《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等政府出资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在PPP项目融资统一立法中明确量化了政府出资的范围、方式及可行性缺口补助的后期发放标准等事项。可考虑在财政部统筹国家PPP项目的基础上,设专门机构负责政策性融资的投资与退出监管,细化PPP融资监管负面清单内容及政府部门违反协议约定、违法过度干预项目融资所需承担的具体责任。
(三)商业性融资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是融资监管制度。未来的PPP领域更适宜现代金融监管。目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采用国际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更倾向于以非公有制和国家实体进行监管,包括制定标准,监督和确保合规性。[6]反观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可以发现,我国银行业监管过于追求市场的安全与秩序,忽视和淡化了特殊企业———银行所应追求的效益。[7]因此,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商业性融资法律制度应立足于具体制度中如何公平实现合理收益的可获得性。融资监管具化的制度即在项目监管机关(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融资监管部门以协调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方监管,由具有融资知识相关的专业人员组成,对项目资金运用状况进行项目全程监管。二是融资担保制度。融资担保制度是商业性融资能否实现的关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虽明确了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可通过财产和权利抵押、质押贷款及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但在商业银行方面仍需具体的融资法律细则来保障可操作性,同时可适当放宽“担保估值全面覆盖贷款本息”的担保条件,在保险领域创新开发融资保险业务,使融资保险成为增信措施。同时,应将目前《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中规定的融资方介入权纳入统一融资立法规定,明确银行等债权人的接管权利。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多不具备介入后的运营能力,可进一步准许其委托第三方托管人代为管理。因此,第三方托管人的筛选必须进行严格规定。三是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可根据项目阶段不同区分不同的公开责任主体。项目公司未成立前由项目发起方(我国多为政府部门)负责公开,此阶段的项目融资信息公开有利于合作方(多为社会资本方)早期介入项目,准备融资方案。项目公司成立后则应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融资信息的公开,以便于社会公众及融资方(银行等金融机构等)对项目的监管,消除项目各阶段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体的公开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资本结构组成、财务信息、重大事项变更等。同时应保证定期、持续性公开,并对项目融资进行评级,便于同级项目的融资经验借鉴。四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监管中的基本制度,其亦为准经营性PPP项目中证券化产品所必须。同一项目中涉及多种证券化产品,可将其进一步分为法定披露和非法定披露。法定披露以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加之具体证券项目强制性披露事项。非法定披露则可由披露主体自行在非保密信息范围内进行选择性披露,以吸引社会投资者投资证券化产品。五是信用评级法律制度。信用评级法律制度一直存在着内生性困境,这亦是世界各国普遍需要面对的困境———付费机制的利益冲突。发行人付费机制导致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不完整,同时具体的合同法律关系亦存在纷争,重监管而轻责任。准经营性PPP项目的信用评级机构比一般的商业项目的评级更复杂。目前国内具备此类项目评级能力的机构不多,可考虑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费用来源于项目的预期收益(含可行性缺口补助)。同时由于大多数准经营性PPP项目涉及公共利益,采用使用者付费机制,在责任追究机制中应注重民事责任的赔偿制度,兼顾行政、刑事责任。六是融资退出法律制度。融资退出法律制度可根据项目移交阶段时项目的不同情况,提供上市、其他社会资本方回购、政府回购等多种退出方式。制度细化的退出程序,可保障社会资本方、融资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人)在项目达到绩效考核标准后以合理收益退出。七是融资纠纷解决法律制度。民事诉讼可通过举证责任的适度倾斜实现双方主体的实质平等。当然,民事诉讼和仲裁都需要在纠纷解决后项目继续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方面作进一步探索,避免因双方纠纷解决而使项目运营无法保障的困境。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的金融法律规制旨在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投融资进行法律监管,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以商业性融资为主、政策性融资为辅、二者互补为中心的统一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配套担保法律制度、监管法律制度、项目融资信息公开制度及融资退出制度,以实现项目融资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此准经营性PPP项目融资金融法律制度构想,希望能为我国准经营性PPP项目的现行融资问题提供合法化路径,也希望能成为我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混业经营监管的试验田,更希望能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PPP项目参与人与域外PPP项目参与人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作者:徐金海 李未 单位:河海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谈樱佳,孙玮,刘波,李科,丁露园.苏南地区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情况调查[J].金融纵横,2015,(06):41-43.
[3]张敬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及国际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15,(01):68.
[4]李有星,李杭敏,王琳.民间金融市场治理的法律制度建构及完善探讨[J].浙江金融,2015,(03):2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79-05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有效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面临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应对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扩大,国企重组进程提速,行业整合与并购方兴未艾,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形势,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促进自身战略转型。
(二)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一直坚持分业经营制度。加入WTO后,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综合化经营,这些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必然会凭借其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绝对优势,抢占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这必然对仅局限于传统银行业务的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冲击。如果这种状况维持不变,就可能形成外资银行在华继续实行综合化经营与国内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尽快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已经刻不容缓。
(三)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业务同质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商业银行陷入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的泥潭。而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尽快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投行业务,健全企业服务功能,成为商业银行摆脱低水平同质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实现收益结构优化和效益增长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发展空间日渐狭窄,适时、有效地配合国企改革而开展企业并购中介等投资银行业务,可以逐步改变目前过于单一的商业银行功能,消除累积性风险的发生。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在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投资银行业务中拓展生存空间,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可获得五方面收益:一是能够分享我国资本市场迅速成长带来的丰厚利润,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中间业务的结构升级;二是实现收入多元化,节约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三是商业银行可在为客户提供存贷款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增值型服务需求,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和服务能力;四是可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促进优势客户对弱势客户的兼并、收购,有力地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保全;五是通过对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将使商业银行更全面地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有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制定贷款进入和退出策略,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投资银行组织架构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构建投资银行业务组织架构。
中国银行通过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中银国际于1998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目前已建立起国际化的投资银行架构,通过其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英国及新加坡设立的分支机构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银行正积极探索在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板块下拓展投资银行业务。
2002年初,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江苏、山东等22家境内分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业务部门,配备高素质的项目团队,承揽重组并购、银团贷款、结构化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企业上市发行顾问、资产管理、常年财务顾问、企业资信服务等系列投资银行服务。此外,工商银行还拥有境外控股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东亚”)。
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与摩根斯坦利等组建中国首家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03年,建行总行成立投资银行部,主要在内地拓展委托贷款、财务顾问、银行保险等业务。2005年初该行投资银行部被分拆,2006年9月恢复组建投资银行部,全面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近年来,建行通过相继控股重组中建投、中信建投等券商,迅速推进投行业务。[1]
近年来,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纷纷成立投资银行部门,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总体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已初步搭建起投资银行业务组织架构。
(二)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和产品
目前,中国银行所属投资银行机构中银国际可为海内外客户提供包括上市融资、收购兼并、财务顾问、证券销售、投资研究、定息收益、衍生产品、结构产品、资产管理、直接投资、杠杆及结构融资、私人财富管理等广泛的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
工商银行积极探索投资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稳步发展企业理财咨询和资信服务等基础类业务,重点开拓以重组并购、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安排承销、间接银团、企业上市顾问等为代表的品牌类业务,积极发展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新兴业务。2006年,该行作为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为19家企业发行了23期、总额为463.4亿元的融资券。
建设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主要经营短期融资券、国际债券、信托受益凭证、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再融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和财富管理等产品和服务。[2]
从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三)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和盈利状况
近几年,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营业利润有较大幅度增长,从2005年的3.2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13.84亿元人民币;投资银行业务营业利润占整个集团营业利润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5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1.55%。
工商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信息、资金优势和广泛的客户关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高水准的投资银行服务,投资银行业务取得长足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从2002年的1.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45.05亿元人民币。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该行第四大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边际投入最小、边际产出最大的高附加值业务品种。
2007年,建设银行实现财务顾问业务收入19.96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128.38%;短期融资券承销金额达到625.8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比18.68%,累计承销量和当年承销量连续三年保持国内同业第一。[3]
虽然各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总体看,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不断增长,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途径
从我国情况看,根据现有法规,除证券承销与经纪等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外,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可从事或以财务顾问的形式参与。从我国金融生态现状出发,今后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应重点发展的投资银行业务有以下几种。
(一)与贷款等债务融资业务相协调的投行业务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项目融资顾问、银团贷款组织安排、结构化融资顾问等;资产证券化、公司债券承销;协助项目发起人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项目结构和融资方案,协助项目有关方进行项目协议和融资协议的谈判。在安排银团贷款时,可以充分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如资产抵押债券、各种贷款证券化、零息可转换债券、委托贷款等。资产证券化可采取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债券等债务性债券形式,还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协助企业处置不良资产。
(二)财务顾问业务
财务顾问可分为企业财务顾问和政府财务顾问两个方面。
1.企业财务顾问。主要为客户的资本运作、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活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收益,改进财务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并购和重组中,商业银行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收购兼并与重组业务的一个新兴市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后,为促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经营性国有资产迫切需要重组;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和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任务;企业资本运营的跨国界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为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并购重组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政府财务顾问。政府是商业银行的特殊客户。在我国,各级政府既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是社会稳定的主要维护者。政府可以为银行提供以大型基础建设为代表的良好商机和创造良好的法制、信用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商业银行通过为政府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有利于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范要求的银政关系。
(三)项目融资和银团贷款业务
项目融资是指项目发起人为该项目筹资和经营而成立一家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的资产或权益作抵(质)押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贷款方式。项目融资主要用于需要巨额资金、投资风险大而传统融资方式又难以满足但现金流量稳定的工程项目,如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交通、电力、公用事业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商业银行可以与项目有关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等密切联系,协调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一起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协助项目发起人完成项目的研究、评估,设计项目结构和融资方案,协助项目有关方进行项目协议和融资协议的谈判,起草有关法律文件等。最后通过发行债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卖、抵押贷款等形式组织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牵头组织银团贷款,增强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能力,拓宽与企业的合作空间,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四)并购重组顾问服务
企业兼并与收购已经成为现资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并购活动,如:帮助猎手公司寻找兼并与收购的对象,向猎手公司和猎物公司提供有关买卖价格或非价格条款的咨询,帮助猎手公司制定并购计划或帮助猎物公司针对恶意的收购制定反收购计划。协助企业制定收购或反收购策略,帮助安排资金融通和过桥贷款等。此外,还可协助企业改制,设计重组方案,盘活企业不良资产,协助企业收购或出售资产和企业股权。协助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制定企业上市计划。
(五)财富管理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为目标客户提供基于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之上的财富管理业务,通过专业化的资金管理、外汇交易服务、头寸管理、投资组合设计等多种服务,解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与他们建立“关系客户”与“关系银行”的关系。如工商银行通过向大型集团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使客户加快资金回笼速度,增强集中控制支付能力,减少借款规模,简化支付手续,降低付款成本等方面得到较大实惠,银行也获得了管理费收入。
(六)财务管理咨询顾问服务
1.资产负债管理顾问。定期向客户提交财务分析报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提出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现金流管理顾问。帮助企业制定现金流管理计划,利用金融证券产品对客户流动资产进行组合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财务决策顾问。对客户的对外投资、融资安排、年度财务指标制定、利润分配等重要决策提供顾问服务。此外,还可为客户提供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咨询、财务重组、风险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顾问服务。[4]
四、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选择
(一)构建高效运转的投资银行业务运作平台
为加大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力度,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层面建立按照事业部制运作的投资银行部,将分散于公司金融业务板块、个人金融业务板块和资金业务板块中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职能、人员加以整合,以充分调动内外部各种资源,对全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系统策划、拓展和管理。在分行层面,可在投资银行业务量大的重点省、市分行成立投资银行部门;其他分行可通过组建任务型团队的形式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即在分行有相应业务需要时,成立由总行牵头、分支行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任务型团队,专门执行某一项目,当项目结束时,该团队即宣告解散,这样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鉴于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跨度较大,客户需求较为复杂,建议在开展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营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考虑实施由公司客户经理和投行客户经理组成的双客户经理制。投行客户经理侧重于整体投行服务方案的设计以及投行相关产品的推介。在开拓一些以投行业务为主体需求的客户时,以投行客户经理为主进行营销。在成功营销客户并实施服务之后,公司客户经理再进入,深度挖掘融资、现金管理和其他综合业务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机制
投行业务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分行在战略决策、体制安排、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产品组合等方面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为此,应建立总分行间、部门间新产品开发沟通机制,构建全行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研发体系,设立产品创新团队。在国家政策和监管允许的范围内,研发新产品并有重点地进行推介。
建立投资银行业务审批办理的绿色通道,对高端新产品,尤其是能带来大额收入的投资银行业务,实行特事特办、快速论证、科学决策、加快审批。
商业银行开发投资银行业务产品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多元化、个性化、系统化的投行业务产品,为客户设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三)树立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投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品牌属性。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瞄准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要树立特色观念和“品牌意识”,在实际运作中实施“品牌战略”,这是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中之重”。各家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在某些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中突出自身“品牌形象”,并提供相关的“一条龙”服务,创建具有本行特色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机构的业务联动
由于部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海内外设有投资银行机构,因此,推动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机构的全面联动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对投资银行机构而言,联动有利于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的资源优势,更有针对性开展市场营销,更有效率地满足客户需求;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而言,联动能够借助投资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完善营销职能,提升产品研发和服务能力。通过加强业务联动,有利于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合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
表1 投资银行机构与商业银行机构可开展的联动业务
为提高联动效果,首先,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并完善业务联动的制度化机制,按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线为中心梳理业务流程,实现交叉销售,与客户建立全面、持久和深入的业务关系。其次,应建立联动工作考核机制,将联动纳入全行整体绩效考核中,以激励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完善并加强联动激励措施,建立联动成果的分润机制,实现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再次,应建立一个服务于业务联动工作的信息平台,实现及时、快速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五)加强投资银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投资银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储备关系着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前途。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投行人才队伍,培养自己的投行专业人才,引进相关业务领域的国际投行高端人才,形成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一支优秀的投行专业人才队伍,为实现投行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应结合市场做法,构建与投行业务体制相配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投行员工收入与贡献匹配、风险与利益挂钩、权力与责任一致的良性互动机制。
(六)建立依法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防火墙”风险隔离和控制制度,防止风险“传染”,防止因一项业务失败而拖垮整个银行。其次,应建立整体的、自上而下的投资银行风险控制体系,负责监控和管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类业务风险,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总、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以及跨市场的交叉风险管理。再次,应建立一套全面、严谨的投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系统,提高识别、度量、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3]根据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度、2007年度年报以及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
[4]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探析[N].金融时报,2007-05-21.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vestment Banking in Commercial Banks
ZHANG Xiao-q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摘要 目前,我国环保投资明显不足,尤其是中低利润和无利润的环保项目严重缺乏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保护各项行动的执行力度。PPP环保产业基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PPP环保产业基金的特点及运行机制,并结合天津生态城建设和云蒙湖水环境保护项目,实证研究了PPP模式环保产业基金设计的相关问题,以期为PPP以及绿色金融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环保资金:PPP环保产业基金:绿色金融;社会资本:项目融资:公共利益
环保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中低利润和无利润项目严重缺乏投资
目前,我国环保投资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保护各项行动的执行力度。长期以来,我国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政府财政投资。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环保资金来源于政府或公共部门。为了解决环保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领域,环保部联手各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了绿色金融系列政策,包括绿色银行、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但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本性,导致在实施这些绿色金融政策的过程中,仅仅是将环境保护中利润较高的项目挑选出来,而中低利润的项目并不能通过绿色金融手段获得关注和更多的投资。比如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中,商业银行出于生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更青睐那些收益较高较稳定的环保项目。
环保企业的特征是产业更新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为了使无抵押无担保高风险的环保技术和企业也可以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基金。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基金资产总值的60%投资于环保产业就符合环保产业基金的要求。因此,根据该规定,环保产业基金可以任意在各类环保产业项目中选择投资对象。同样,因为金融机构的逐利本性,环保产业基金挑选投资的环保项目也必然是环保项目中利润最高和较高的项目。
PPP模式在环境领域的引入,解决了众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量大、抵押担保缺乏的困境。但目前的PPP模式在环保中的运用主要是项目层面,比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由于私营部门对利润的追求,往往是那些利润稳定和较高的环保项目私营部门愿意加入PPP模式的建设和运营,而中低利润的环保项目还是缺乏资金。
因此,目前环保融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中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环保项目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很长一段时间,财政补贴和贴息是支持中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环保项目的重要手段,但中国环保领域中低利润和无利润项目众多,如果全部依赖财政补贴或者贴息来解决,财政会因为负担太重而无法支付。目前中国的环境已经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因此,必须在现有环境财政规模下,思考运用怎样的绿色金融手段加大财政撬动社会资本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中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环保项目。PPP环保产业基金的最大特色是可以解决中
低利润环保项目的融资困境
环保产业基金可分为区域性环保产业基金和单一产业环保产业基金。区域性环保产业基金,例如建银城投环保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上海市的可替代能源与清洁技术、高边际收益的生产型企业、环保新材料及新材料技术、环保运输、节能减排等服务、咨询、环保物流等。单一产业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则是主要投资于某一环保产业的投资基金,例如土壤修复产业投资基金。这两种环保产业投资基金,都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出于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本性,他们挑选的项目都会是高利润项目。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环保产业基金既具有典型PPP模式特征,又具有区域环保产业基金特征。
PPP环保产业基金,主要适合于在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领域运用。与一般PPP项目不同,PPP环保产业基金对应的不是单一项目,而是一个项目包,项目包内包含的项目来自多个产业,这些产业链可以互相衔接互相呼应,从而使中低利润的环保项目可以通过产业链互相呼应的设计来降低风险,提高项目包整体收益。项目包内分为高、中、低利润项目群,将中低利润项目与高利润环保项目捆绑在一起,通过各产业链的互相呼应来降低风险、提高整个项目包的整体收益。另外,PPP模式环保产业基金与一般产业基金不同,它具有贯穿PPP模式的以项目为基础、以合同为核心、以特许经营权的让渡为手段,集项目融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特征。该基金的项目包是已经在合同中规定了的,通过特许经营权让渡和合同管理,为该项目包专门组建的项目公司不能只挑拣高利润项目,必须接受环境目标,以及为达到该环境目标所必须实施的所有项目,含中低利润项目和无利润项目。
目前,我国财政状况面临着阶段性的困难,受经济增长放缓、地价下行的影响,我国国家财政增速放缓。在环境领域,中低利润项目对财政资金支持的严重需求和目前国家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型而出现的暂时性财政困难之间将会产生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严重矛盾,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这一层级。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该文件的首要目标是治理地方债务,锁定存量,纳入预算管理,拟定偿债顺序,分类管理,不兜底。对于公益性、商业性做了比较彻底的划分,城投债一分为二,商业性的必需要引入BOT、PPP等方式处理——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私营企业参与就必须压缩相关投入,这样才更能接近市场定价。但是,对很多中低利润环保项目来说,它不像纯公益那样没有任何收入,但也未达到市场平均利润。在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的清理归类中,这种中低利润的环保项目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但这些环保项目往往又是环境保护极为需要的。
PPP环保产业基金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解决中低利润环保项目的融资困境,而且这种创新的PPP环保产业基金可以实现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环保企业三方的利益共赢。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关键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无法转化为高利润的市场项目,更多的处于低利润无利润的状态。以前,这部分的项目主要靠财政投入来保障,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深入和复杂化,要处理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广泛,数量越来越大,低利润项目也越来越多,需要资金支持的力度更大,要财政全部承担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引入社会资本。但社会资本是必须要有赢利的,所以在财政支撑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绿色金融手段创新,通过商业模式、金融手段的整合,延伸产业链,降低融资成本,利用PPP模式集融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利润整合优势,提高中低利润环保项目的收益率,提高国家财政撬动社会资本的力度。
PPP环保产业基金对环保企业具有显著的吸引优势
PPP环保产业基金不仅可以解决政府在中低利润环保项目中的融资困境,还可以有益于环保企业的利润增加,因此,对环保企业也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这种创新的PPP环保产业基金模式对环保企业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将融资、建设与运营结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产业基金只是做融资,不涉及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只是获得融资利润。而PPP模式则是将项目融资、建设与运营结合在一起。例如,当一个环保企业获得一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的特许许可,它需要专门为该特许经营的项目设立一个项目公司,然后,这个项目公司既作为融资平台,又作为建设与运营的机构。当然,项目公司可以以多种方式吸纳各种资金,但项目公司是融资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融资平台。PPP环保产业基金,承接了PPP模式的所有核心特征,区别于一般产业基金,该产业基金存在的基础是来自于对一个流域、一个地区环境目标的实现,以及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要的各类项目所形成的项目包。PPP环保产业基金发挥着为该项目包的建设和运营进行融资的平台作用,同时,所建立的基金投资公司承担着融资和建设运营项目为一体的职责,打破了基金不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的惯例,因此,是一种非典型的创新的产业基金模式。
对环保企业来说,这种打捆项目包并集项目包的融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模式符合了环保企业逐渐集融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趋势,例如中节能、东方园林等大型环保企业,都是既具有融资能力,又具有环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能力,而传统的项目融资与项目建设运营相分离的模式,无法发挥这些大型环保企业的全面配套运作优势。这种集融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PPP环保产业基金,即使整体项目包利润偏低,但由于大型环保公司在这种打包服务中可以同时获得融资利润、建设利润和运营利润,这种三层利润的叠加大大降低了环保公司运作低利润环保项目的风险,这些利润可以互相呼应互相互补,充分发挥大型环保企业在中低利润项目中因为融资、建设和运营三结合所带来的优势。
可实现环保产业从游牧狩猎时代向定居农耕时代转换
环保产业,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设施建设、运营,与一般产业特点不同,就是必须到污染发生的当地去治理运营。比如钢铁行业,可以在唐山生产,然后把产品卖到全国。但环保产业,如果把污染治理作为它的产品,必须到污染的当地去生产供给。很多污染治理的项目,比如流域的污染治理、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土壤的污染治理,往往是环保企业在一个地方拿到项目后,花费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治理好,就必须换一个地方去拿项目。一些环保企业家形象地称之为环保产业的“游牧时代”,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游牧经营的方式对环保企业的资源是一种较大的消耗,也影响环保企业的稳定长期的发展,很多环保企业家希望可以结束环保企业的“游牧时代”,转入“定居农耕时代”。
这种将一个区域的所有环保项目中高、中、低利润项目打捆打包的PPP环保产业基金,虽然整体项目包的利润可能不如挑拣的高利润环保项目,但因为可以集融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而且还可以在一个地区拿下整个项目包内的许多个项目,可以在一个地区长期做项目,避免了做一个项目换一个地方的资源损耗,实现从游牧狩猎向定居农耕的转换,对大型环保企业来说是一种利益增进方式。
环保企业不再是被动接受项目,而是主动参与设计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设计和引进现代商业模式提高项目包的整体收益率
在PPP环保产业基金中,政府以环境目标的考核指标为合同考核内容,要求环保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必须达到考核的环境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环保企业可以参与为达到该环境目标的项目群和产业链的设计。环保企业具有长期从事环保实战的经验,将这些经验运用于各种产业链的互补和延伸设计,可以大大减少为达到环境目标而需要耗费的成本,甚至还能实现盈利。而且与被动接受某种环境项目相比,环保企业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并选择达到环保考核目标的最低成本和最高赢利模式,政府只需要严格把关环境目标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环保企业可能赢利的空间。
PPP环保产业基金设计要点
责权明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PPP契约是PPP环保产业基金设计的基础
PPP的核心在于合同双方的契约精神。一般在运作PPP项目时,会需要一个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中包含投资、管理、建设、运营到维护的完整体系,而且这个SPV会作为与政府签约的主体。在PPP环保产业基金中,出资的政府有时也参与SPV的构成,从而通过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在SPV中的融合,伴随其投资、管理、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
所以,第一层次的契约,就体现在政府与SPV之间签署的合约。首先,合约要明确SPV主体;其次,要明确SPV的环境责任和目标;第三,明确出让的特许经营权范围;第四,确定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指标;第五,明确政府与SPV之间的责权利规定。
天津生态城的建设,是做得比较好的区域打捆式项目包并集融资、建设与运营于一体的区域环保PPP模式。
天津生态城以天津市政府令的方式确立了契约的法律定位。作为区域环保PPP模式,因为涉及地域范围较广,资金投入很大,参与组成SPV的机构也必然较多。所以整合各利益相关机构,形成SPV特殊载体是契约签订的基础。在天津生态城的修复和建设中,其SPV是由中方企业和新加坡方企业共同构成。中方联合体构成主体及股权结构为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35%)、国家开发银行( 20%)、天津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 15%)、天津市汉宾投资有限公司(lO%)、天津市塘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10%)、津联集团(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新方联合体构成主体及股权结构为吉宝集团(50%)、卡塔尔投资顾问公司(10%)、其他投资者(40%)。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了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这个以天津市政府令颁布的法律文件中,规定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土地整理储备的主体,负责对生态城内的土地进行收购、整理和储备;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主体,按照生态城管委会的计划要求,负责相关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该规定还明确了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应当用于前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这就从法律上分担了天津生态城建设经营的风险,因为该规定明确了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都属于SPV——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政府之所以出让特许经营权,并与社会资本分担风险,是为了获得公益利益。为了保证真正实现利益共享,为了实现政府的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对SPV执行环境责任和目标进行考核。只有执行可考核可监管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在契约中规定清楚,才能保证政府公共利益的实现。在天津生态城案例中,就是按照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国际经验和参考发达国家有关标准,根据我国实际,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健康、区域协调融合等22条控制性指标和4条引导性指标,这些关键指标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天津生态城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细则、污染水体沉积物修复限值、指标体系分解及实施指南、促进南部片区生活性商业发展暂行办法、公屋管理暂行办法、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水务管理导则、新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手册等。这些可考核可监控的指标体系,保证了政府公共利益的实现。
项目包内各产业链的设计是提升环保项目利润从而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
区域或流域PPP环境保护基金,实际上是把整个区域或者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大项目,里面分布的各种产业链作为子项目,各个产业链互相呼应,使原来并不赢利的环保项目,通过财政的加入,复合产业链的设计,使整个项目包的总利润达到可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水平。
云蒙湖水环境保护PPP模式基金就是例证。云蒙湖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是临沂市饮用水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到38万立方米。其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总磷、总氮为主要污染物。为了净化水质,并获得收益,基于污染源特性,项目组设计了多条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互相配合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引入,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实现商业利润的增加。
产业链1:建设大规模生态循环产业园区。
因为蒙阴县的长毛兔、水蜜桃、石榴等产物都具有地域优势,因此,设计了复合生态循环产业园区。一是在云蒙湖的二线地区运用现代化集合模式饲养长毛兔,集合收集长毛兔的粪便进行沼气化处理,沼气可做再生能源,沼肥作为有机肥用来种水蜜桃、石榴等水果,还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二是沿云蒙湖建湿地,即使生态园区仍然有少量农业污染进入一线湿地,湿地中栽种的各种净水植物,如芦苇、芦竹、莲藕、杞柳、茭白、慈姑、眼子菜、凤眼莲、黑叶轮藻等,可以进一步净化水质。生态湿地系统可以促进废水中植物营养素的循环,使废水中所含的有用物质以作物形式再利用,能绿化土地,改善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利用生态湿地,COD、氨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0%以上。
引进现代商业模式建设大规模生态循环产业园区,不仅可以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减少和去除水污染,还可以提高商业利润。在生态循环产业园区可以开展生态养殖、生态果品培育、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项目。另外,生态湿地里可以养泥鳅和净水鱼类,生态湿地种植的植物,如莲藕、茭白、慈姑等都可以以云蒙湖生态产品系列来开拓市场,形成生态产品品牌。
这种大规模生态循环产业园区,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来降低总磷、总氨,还因为大型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农民转变成了农业工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进行商业经营,也为了美化园区的景观以适应生态旅游和教育的需要,园区的经营者有很强的动力通过免费为农民提供园区内的现代楼房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农民的集中居住为生活污水和其他各种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提供了条件,这样就减少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任意排放对云蒙湖带来的污染。
大规模生态循环产业园区集生态园林、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生态养生于一体,这种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在降低总磷、总氨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项目群的收益,实现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产业链2:发展系列水产业。
水产业对水质有较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水产业的企业会主动保护水源地水质,从而实现水源地保护和经济商业利益的统一。蒙阴县联城镇天然麦饭石矿泉水富含麦饭石矿溶出的众多微量元素和无机盐,是一种极其珍贵、稀缺的资源。该地交通便利、水(电)源充足、环境优美,可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天然矿泉水生产基地。亦可以建设一处集矿泉水、纯净水为一体的饮用水生产基地。结合生态复合园林区产品,可以开发出更加多样的系列水产品。
产业链3:保水型生态渔业。
保水型生态渔业建设,增殖放流“净水鱼类”,“以渔保水”,形成良性生物净化链,通过鱼类滤食水体浮游生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而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和自然生态保护区。采取向大水体增殖放流鲢鱼、鳙鱼、匙吻鲟、细鳞斜颌鲴、大银鱼等滤食性鱼类,“以渔保水,以水养鱼”,把水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和营养因子转化为有机商品鱼,既能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净化水质,保持良性生态平衡,又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水体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基金的融资方案设计是降低融资成本、获得广泛社会资本投入的重点
PPP模式的引入,首先就是要解决环保的资金瓶颈问题。项目包内延伸产业链和各产业链互相呼应的设计,是提升整个项目包商业利润的关键。但是,好的融资方案的设计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范围、降低融资风险。
例如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目前融资渠道包括:短期保证贷款、长期信用贷款、长期保证贷款、长期抵押贷款、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公司债、技术创新和新能源使用方面项目政府补贴以及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天津生态城公司债券的设计为:债券总额是12亿元;发行期限7年,自第3年开始每年返还20%本金;债券利率是采取固定利率,票面年利率6. 76%(基准利率4.45%+基本利差2. 31%),单利按年计息。该债券因为生态城的土地公司大股东也是泰达控股,所以它是无担保的,通过渤海管理证券发行。债券资金用途为,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水库处理项目、营城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生态工程项目和管网工程项目。以上项目均经有关部门批准,项目总投资为80.5亿元,属于盈利和无盈利项目整体打包,对项目包进行公司债券融资。
污水库项目经济效益:按照中新双方签署的《商业协议》约定,中方须将汉沽污水库改建成有吸引力的水体景观,妥善处理处置积淀的污泥和沉淀物并改善水质。同时,生态城管委会在土地“招拍挂”环节已按照“不取不予、自我平衡”原则,将全部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返还投资公司,用于污水库治理和环境改善项目。因此,投资公司已将对污水库项目的投入纳入土地成本,污水库项目的收入通过投资公司将土地注入合资公司时获得的土地转让收入来实现。河道整治和生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财政局签署了《营城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回购协议》,协议约定财政局对2个项目进行回购,回购价款包括工程合同结算款、每年5%的财务费用、3%的代建管理费及以上合计金额的5.65%的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收入来源分为市政公用设施大配套费、供热工程费和小区工程费三部分。预计总收入64亿元。
可见,融资方案操作性强、融资成本低对获得广泛社会资本投入至关主要。推进PPP环保产业基金的建议
第一,认可PPP环保产业基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PPP模式。目前国家为推广PPP模式有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国家应该认可并大力推广这种特殊形态的环保PPP模式,以解决中低利润环保项目投融资问题。
第二,PPP环保产业基金中合同和特许许可是关键。PPP环保产业基金,往往涉及整个流域或者整个区域,地域面广,涉及的行业众多,这就使合同管理更为复杂,怎样签订有严格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政府和SPV之间的责权利,是十分重要的。为规范和扶持这种特殊形态的PPP模式,建议环保部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操作指南,以规范和理清责权利,减少纠纷。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金融支持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危机的凸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两型社会”建设构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旨在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决定着全社会资金融通效率与资源配置水平,对经济发展结构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低碳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推动力。为此,开行湖南省分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全面把握低碳经济及“两型社会”建设内涵要义的基础上,对湖南省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约束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湖南省“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明确金融服务支持的未来取向,最终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碳金融体系框架,并对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口
低碳经济,直接理解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广义上说,是以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低碳经济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而低碳经济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因此,它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转变人类行为方式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湖南省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及碳金融体系建设路径
(一)湖南省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同全国平均水平比,湖南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湖南碳排放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与湖南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有关,但湖南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人均碳排放同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人均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约0.39吨,到2010年人均排放量接近1.13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1.42吨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3.92吨。
湖南省经济发展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任重道远:
一是高碳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性转变。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中煤和石油的消耗合计占总能耗的84.37%,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高碳特征明显,如图7-4。同时由于湖南当前整体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受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制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是湖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高碳“路径锁定效应”客观存在。历史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客观上会产生路径锁定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技术的依赖。二是能源消费受经济发展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高碳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更本性改变,高碳能耗路径依赖比较明显。三是高碳的投资结构可能会强化高碳路径,总体上高碳行业投资仍然占绝对优势。
三是高碳消费模式短期难以转型。长期形成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观念还普遍存在,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消费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非常不利用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调查,湖南低碳消费结构明显偏低,目前全省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只有1/4,“非绿色消费者”接近1/3,“准绿色消费者”不到1/2。
(二)构建湖南省碳金融体系的路径分析
湖南省于2005年成立“湖南省CDM项目服务中心”,致力于开展CDM、VERs项目资源的调查、申报及国际融资等服务,目前已经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多家国际碳买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进行商务洽淡,并与部分买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CDM项目开发活跃,截止2011年2月,中心已向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提交项目40余个;至2012年项目总减排量为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10年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总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碳交易合同成交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
总体来看,湖南省碳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市场主体对碳交易的价值认识不足;现有的碳金融产品种类少,以发展CDM机制和项目融资为主,缺乏对碳金融产品的包装、开发及衍生品创造;统一的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尚未形成,缺乏完整的碳交易体系及完善的碳交易机制;碳金融市场缺乏层次性,要素流动性不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明显不足。因此,构建出具备湖南特色的、能够带动碳金融要素有效流动的碳金融体系是当前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四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碳金融”是指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涵盖市场、机制、工具、服务及制度等要素,具体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贷款型碳金融,主要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二是资本型碳金融,主要指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三是交易型碳金融,主要指碳排放权的实物交易;四是投机型碳金融,主要指碳排放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四个层次各有侧重,包括了传统金融与衍生金融的各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湖南的碳金融发展还比较落后,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地方特色,走传统金融“低碳”化改造与传统金融“低碳”化创新相结合的道路,统一区域碳交易平台、完善碳金融制度、发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组合,实现金融体系的重构,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成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优化碳交易环境、规范企业碳交易运作,提高省内企业在国内、国际碳交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以平台建设抢占碳金融发展先机。
2. 发展碳交易机制,以CDM项目开发为主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自愿减排;创新CDM项目融资模式,优化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扩大CDM项目开发领域及规模,鼓励潜在领域开发CDM资源,以CDM项目开发促低碳、两型社会建设。
3. 加快碳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创新,设立低碳产业基金、推进绿色信贷、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创立绿色碳基金、发挥政策性金融指导作用,以金融服务方式转变促低碳经济发展。
三、湖南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构建
(一)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及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湖南金融业发展劲头十足、不同类别的金融支持规模均不断扩张,但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看,湖南金融业的发展仍然欠缺活力,金融内生性发展不到位,呈现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1.总量不足
从纵向发展历程来看,近四年来湖南省信贷总规模与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同向增长;信贷资金对GDP的支持力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从横向比较来看,2007~2010年间金融机构平均信贷水平为67.48%,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较低。譬如金融发展比较活跃的珠三角地区,2008年该地区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已经达到104%,远远高出湖南省现实水平。
2.结构欠佳
目前湖南省三大产业的融资结构与其产业发展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匹配。首先,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湖南“十二五”期间“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从产业发展结构来看,近四年来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据地区总产值的1/7以上,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始终保持在3%左右,当前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其次应进一步强化金融体系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新兴战略性产业建设的参与度,转变金融服务方式,以创新型金融模式、创新型金融产品及组合引领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市场化程度不高
湖南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其对外开放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均不高,全社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以内源性渠道为主,主要依靠自筹方式。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信贷融资占据主导地位,较少采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金融要素的流动性明显不足。湖南“十二五”期间拟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对资金的需求缺口很大,单纯依靠现有的内源性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恐难以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需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多样化市场融资方式,促进金融要素充分流动,引导社会各项资金参与经济建设。
4.制度不健全
目前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仍十分薄弱。一是由于考核机制存在缺陷,流程设计仍不完善,信贷投向存在偏差和利率结构不尽科学,国有商业金融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现有的三大政策银行与低碳经济项目或企业融资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大部分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难以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融资支持。二是由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社会担保体系,面对区域规划科学评估的复杂性、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及不对称性,资金趋利避险的本性导致资金难以快速有效地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加之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极大地制约着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5.资金利用效率低
金融监管的垂直领导导致“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内金融业之间的分割状态,商业银行跨区合作及跨行合作的阻力很大。金融服务没有从区域资源和动态角度确立金融服务模式以实现金融资源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没有针对试验区的区域特点,开发出能够抢占区域金融竞争的制高点,没有新产品,没有组织试验区区域内的联合营销。这导致虽然试验区储蓄总量很大,但信贷规模过小,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不高,资金利用率不高,投资的资金来源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结构单一。
(二)推进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金融支持的建议
1.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系统内生性转变
实现低碳经济内生性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发达的,安全的、结构合理的、具有内生性的金融体系。要构建一个既能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分散风险、贮藏财富并使财富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多元均衡”的内生性现代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相比商业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的风险区间更宽,配置效率更高。由于资本市场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可以让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提供方和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金需求方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而且较高的流动性和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也使得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价值发现功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于经济结构转型意义重大。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业态提高金融体系活力。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居民财富增长方面的潜力;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成长和经济转型中的并购活动提供支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鼓励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继续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为建立普惠式的金融服务提供基础。三是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应尽快改变目前债券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割裂的状态,建立统一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加大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包括市政债在内的多样化的债券品种。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融资的主流渠道之一,才能对商业银行带来“金融脱媒”压力,更加积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零售业务,这对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大有裨益。
2. 深化银行体系内生性,带动低碳经济结构调整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银行金融的作用特别。金融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又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金融体系的内生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内生性。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安排与运用,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引导、撬动、融合等功能,在产业之间、需求结构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主体之间合理配置,并通过自身经营模式对接、结构调整和服务升级,因地制宜、收放得当,审时度势、进退有序,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过程。
反过来,低碳经济内生性增长进一步要求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向内生性转变,要求银行在信贷引导等方面要做出新的调整,要求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投资力度,限制资金流向落后的产能和高耗能的企业。使地区的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引导金融业从单一的向综合性方面转变。从经济总量向优化结构转变,使金融业要成为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以符合低碳产业的发展需求。
3. 加强金融要素流动性,促进低碳经济内生增长
要素是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是影响竞争优势因素之一。随着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满足两型需求的要素流动机制,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有重要意义。
完善市场要素流动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市场化的融资体系,所谓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进各项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本在两型区域的流动型,增强资本活力,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降低筹资成本,同时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内生增长。
融资的市场化运作分为四个环节:融资主体的市场化、融资项目的市场化、融资条件的市场化以及融资工具的市场化。为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完备的融资体系,配置增信资源,同时构建均衡现金流,完善信用结构,设计多元化融资工具,确保融资目标的实现。融资主体的市场化是前提,没有融资主体的市场化,融资就会因缺少平台而难以进行;融资项目的市场化是基础,没有融资项目的市场化,融资就会因缺少载体而无法实施;融资条件的市场化是保障,没有融资条件的市场化,融资就会遇到障碍;融资工具的市场化是关键,没有融资工具的市场化,融资就难以达到目标。所以四个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融资主体的市场化包括法人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建设,融资项目的市场可以从项目的区分和转换、增信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融资条件的市场化可从构建现金流和完善信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融资工具的市场化则包括融资工具选择和融资工具组合设计。
四、结论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湖南省作为国家重点试验区,需要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在已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包括融资制度在内的具体机制安排。本课题以低碳经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碳金融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实践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现有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及具体融资方案,为我省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998年以来,本土银行业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改革。第一轮改革主要是剥离不良资产并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风险管理及审慎性监管,第二轮改革主要是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以上市为主导的产权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如今,本土银行巨头纷纷跻身全世界资本市场市值前列:工行市值已跻身世界第四位,中行、建行分别居第六位和第七位,令全球银行业不能小觑银行业的“中国力量”。
然而,如此辉煌的背后却仍不免面临着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中国排名前100家银行的利润综合起来抵不上花旗一家的利润。“我觉得这句话把之前的中国银行业的骄傲都抹掉了,因为不挣钱的银行一钱不值。”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对此直言。
在解决完体制上的问题和“历史包袱”之后, “赚钱”将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下一个重点,也将成为中外资银行间竞争的核心。
而在过去的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搅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动荡,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强;国内通胀压力继续存在,对重要贸易伙伴美国的出口下降,以及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新《劳动合同法》等新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在华发展企业必将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竞争格局。作为伴生企业成长的合作伙伴,2008年中国银行业也将迎来更为复杂的形势:接受更加严格的宏观调控,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面对巨大的市场改革,利率改革、汇率改革、人民币可兑换,所有这一切对现有产品水平比较低的中国银行业形成巨大的压力。毋庸置疑的是,企业需求的变化必将为银行对公业务的演变提供了依据和机会。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众多银行业和企业界人士,试图为CFO展现出下一个10年中银企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浮现中的全能竞赛
企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能银行”的理念将在下一个10年里奠定本土银行的竞争优势。本土银行将加强探索综合化经营的模式与途径,一方面争取更多非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市场经营许可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已有银行系金融公司的协同效用。
实际上,在2007年主要本土商业银行纷纷组建了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实质性尝试。理财业务、投行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也得到快速发展。
浦发银行旗下的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农行旗下的农银汇理基金公司已经成立;民生、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已纷纷发起合资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不断发展,被市场认为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化经营的标志性事件,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互渗透由业务层面向资本层面演进。
此外,随着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正式成立;由交行重组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更名成立的交银国信也于同年6月份成立;以及2007年8月获得中国第一张金融控股牌照的中国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成立,都表明混业经营模式等问题的选择。
2007年,商业银行通过投资收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进行间接投资,或是推出投资PE业务的理财产品,以各种方式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中信银行率先推出PE产品“中信理财锦绣计划1号”,主要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IPO战略配售、定向增发和其他股权类投资。
2008年1月,国务院已批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获得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法律许可,是制度上的重大突破,是推进综合化经营的重大进展,下一步将以具体的投资案例来推动规则的明晰化。
黄金期货于2008年初已成功于上期所上市交易,工、建、交三大银行总行成为交易所黄金期货首批指定交割金库,并申办成为自营会员。这意味着始终对商业银行关闭的期货市场,将在黄金期货上正式开闸。
尽管这场全能竞赛对于本土银行仍处于“浮现中”,但全能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的下一步动作很可能对本土银行业有出人意料的加速作用。
北美信托银行高级副总裁Donald Robert Pollak先生向本刊介绍说,北美信托银行的客户范围很广,主要客户包括公共事业机构和企业退休金计划、非营利项目、健康组织、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企业和高资产的个人。据他介绍,北美信托会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个人,银行和相关项目的投资顾问都会设计出适合其需要的投资组合和计划,针对特别需要,还会适当对已有的投资建议和组合等作出创新,灵活地适应不同客户多样的需要。“这可能就是世界级银行的价值所在吧。”
对此,在华有超过150年历史的渣打银行在对公业务上有非常明确、持续的发展战略。渣打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金管理、贸易和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融资方案, 债券市场投资、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债务资本市场、企业融资等。渣打设有专门的环球市场部门,拥有一批利率、外汇以及衍生品方面的专家,他们会根据市场变动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量身订制的产品,有力地帮助客户规避市场风险。
渣打银行企业及金融客户部董事总经理高志云表示,“我们的中国战略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人才发展、产品创新和跨地区无缝服务。我们致力于成为客户的最佳伙伴,为其在中国及海外的业务发展提供创新金融解决方案。2008年服务的重点将锁定为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及咨询服务;继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订制的金融方案;推进‘绿色金融’,支持环保节能型企业。”
据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裁涂孙红介绍,目前国内银行业分业经营模式的确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快速发展企业的需求,“比如我们想做债权融资,中资银行没办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基本上跟中资银行的合作还是在存贷业务层面,我们已经意识到,随着企业的发展,分业经营会带来很多问题。”
对此,天津大型外向型企业――洲丽集团财务总监周睿深表认同,“‘全能银行’虽然在政策面上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开,但即便政策不是阻滞,中资银行发展为全能银行在管理上、产品设计上以及人才的储备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金融业发展的滞后会制约产业资本的发展,”中铝股份CFO陈基华一语道破。“企业到海外并购首先想到的是哪家投行或者投行业务出色的商业银行可以帮助我们,这方面国内银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能源行业的竞争表现为资源的争夺,而资源的争夺最终以资本较量的方式体现出来,工业产业的竞争向金融行业的竞争是全球的发展变局。中国产业的发展急需金融资本的支持。”陈基华进一步补充。
对于近年来央企和大型国企在海外并购上屡屡陷入 “政府行为”的质疑,陈基华坦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资本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难免会令对方有此怀疑,同时会给并购带来操作上的麻烦和失败。
走向订制化的中间业务
在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因信贷扩张速度受到限制会加大转型力度。一方面将进一步优化信贷产业结构,加快信贷周转速度;另一方面将加大理财等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虽然从营业收入的构成看,利息净收入仍是本土银行营业收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银行已经开始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品牌,如招行的“C+”现金管理品牌体系、华夏银行的“现金新干线”等。
在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中间业务产品方面,招行在国内首家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网上企业银行个性化服务版本“点金成长板”;光大银行则把目光瞄准了中小企业年金市场,推出了阳光人生企业年金计划,为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在理财产品上,据统计2007年1~10月,中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625款,占市场总量的86.9%;外资银行发行245款,占市场总量的13.1%。
根据本刊的采访和调查,尽管本土银行近年来已经着力于中间业务的发展,但鉴于时间和经验的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对此,国华电力财务产权部经理杨文静表示,本土银行近年来在服务意识上较之以往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企业在寻找金融合作伙伴的时候,“喜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令企业“信任”的产品和服务,能解企业的燃眉之急。“目前看来,本土银行还普遍存在产品单一,更新速度慢,宣传、推广力度、策略不够,手法简单的问题。”
相比外资银行在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和产品研发上的明显优势,涂孙红认为,“中资银行的症结可能还是体制上的问题,相比外资银行的扁平化管理,中资银行的层级众多,而真正和企业接触的大多是支行,而实际上,支行基本上是没有产品研发能力的。这种状况很难满足企业‘订制’的服务,而且层层上报的流程又会极大地损害效率。”
对此,周睿表示,“缺乏针对性的产品将导致银行流失客户。”“对员工的培训也很重要,很多银行的业务员连自己的产品都不熟悉,又如何推广介绍给企业客户呢?”
“追随客户需求”是本刊在采访外资银行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在谈到汇丰2008年发展策略时,汇丰银行工商业务总经理贲圣林介绍说,汇丰将根据服务企业客户的不同类型为他们提供量身订制的服务,“比如对中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我们将通过与本土银行的合作、加强网络建设等方式加强本土能力;而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面对的外贸市场的严峻考验,汇丰将为他们提供应收账款等管理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同时通过利用汇丰均衡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的1000多家分支机构,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不同需求也配备了不同背景和条件的员工,“比如本土的中大型公司,一般是母公司,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更具战略性的,而外商驻华机构一般是分支机构,他们的需求不同,培养和客户沟通能力相匹配的员工是汇丰的重要人才战略之一。”
为支撑“有针对性”的服务,汇丰在人才培训上投入很大。“我们有专门的台籍员工服务台资企业,港籍员工服务于港资企业,还有来自韩国、法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与客户同文化背景的团队令客户沟通起来非常容易。”贲圣林补充道。
关注“小”“农”经济
外资银行“进村”的2006年之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波澜不惊,鉴于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少,自2000年以来,工行、中行、建行等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撤出效益不好的部分县域市场。甚至一贯以“农”字头自居,称霸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收缩网点。
就在国有商业银行悄然全线撤退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却逆流而上,继2007年8月香港汇丰银行获准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申请“下乡”。
起初,外资银行“下乡”的举动不过被坊间看做是噱头和炒作,但从今天的发展来看,外资银行的确已经“动真格”的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外资银行正在进一步加强对华的市场渗透与业务扩张,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上一支日渐强大的力量。
2008年1月18日渣打银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了贷款及合作协议,这是外资银行第一次为中国扶贫机构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提供信用贷款。根据协议,渣打银行将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提供初始额度为2000万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这些项目将为分布于中国七个省份的10个绝大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农民及中小企业主提供资金支持。
对此,渣打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总裁曾璇表示:“此次贷款及合作协议的签署是渣打银行继去年12月与溢达公司在新疆联合推出小额农贷试点项目之后,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
面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国退洋进”,涂孙红认为,“外资银行的选择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和中国市场的深度探索,毕竟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涂孙红介绍,汇丰银行在 “农村金融”的课题上就曾与清华经管学院展开过合作。
除了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体现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尽企业的社会责任外,贲圣林并不讳言汇丰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商业利益上的考虑。“过去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弃形成了市场上的空白点,这对汇丰来说是个机会。在村镇金融上,我们网点上的弱势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对这方面的投入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发挥汇丰‘微观金融’上的优势,积累中国经验。”汇丰在巴西、印度、印尼、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市场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
因此,对于本土银行而言,应该顺应宏观经济调整的形式,加强对中小企业、农村市场等风险相对较高的新兴领域的研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获取竞争优势,并出台实质性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很有可能在“主场失利”。
此外,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挖掘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是近年来银行业内热议的话题。根据汇丰银行最新的一项涵盖了亚洲九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虽然面临全球经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区中小企业对2008年亚洲经济前景总体而言表示乐观。中国内地的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外向型中小企业尤其看好亚太地区的贸易前景。
对此,贲圣林表示:“这项调查使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面临美国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汇丰擅长的新兴市场依然充满机遇,特别是有跨境贸易业务的中小企业更展现出蓬勃生机。”
2007年,本土也纷纷采取措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例如工行和建行分别携手阿里巴巴网站,依据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度评级,向广大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锦囊”系列融资方案;交行在企业无形资产担保上做文章,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文化版权保证贷款;中信银行也推出了颇具新意的“种子基金”融资模式。2007年底,工行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品牌――“财智融通”,在全面整合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同时,充分表达了该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愿望。
尽管如此,根据本刊今年年初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话题对近百位CFO做的访谈认为,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从本土商业银行渠道获得融资将“更加难”。
周睿认为,这方面除了银行要做很多努力外,企业自身也要以诚信经营赢得企业的信赖。“中国是全球税负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企业总想在规避税收上做手脚,这就很难被银行信赖。”“企业必须在融资平台的搭建和纳税筹划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否则是无法让债权人获得合理的信心的。企业要在综合考虑方式、成本、效率、税负综合考量之下考虑融资的问题。”周睿特别强调。
海外合作升级
在外资银行20%参股的红线下,越来越多的内外资银行绕开股权限制,从业务本身着手尝试以“优势互补”的模式来满足企业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市场的联合拓展。
2008年1月底,渣打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在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展开全面的战略合作。根据合作协议,渣打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那些具有比较优势、进行海外投资和业务拓展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双方将为那些走出国门的企业共同提供包括项目融资、付款及收款服务、贸易融资、环球市场产品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及解决方案。其中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能源及原材料贸易等将成为双方特别重视的领域。
此外,渣打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将在交流业务经验、提供员工培训、共享新兴市场的经济、金融及法律信息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
对此,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表示:“在寻求全球合作伙伴时,能否满足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战略意图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渣打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新兴市场上拥有互补性优势,我相信我们的合作将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进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合作,陈基华对中资银行的建议是:“以中铝和美铝自2001年开始合作到现在的合作实践来看,对于合作中的中资银行,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发展,否则力量悬殊的合作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中资银行还需要‘苦练内功’”。
此外,基于加强全球战略布局、有效分散经营风险等战略考虑, 2008年本土商业银行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由于欧美等国深受次贷风波影响,银行业大面积陷入困境,有实力的银行将抓紧有利时机,谨慎购买合适资产;另一方面,已有并购项目的银行将推进对并购机构的深度整合,加强内外联动。通过多市场运作,有效分散经营风险。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视角转移到投行业务上来,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投行部,专门从事与长期融资等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就合计达到了433.07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45%。2011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大增,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一季度国家乳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加快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并购步伐,这给银行带来挖掘投行业务收入的更多机会。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信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其不仅具有卓著的声誉、与客户牢固的关系及对客户情况和需求的深刻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企业融资经验和技能,并与资本市场上的各类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有着紧密良好的关系。
2.范围经济优势
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机构网点等,开展存贷业务的同时又提供债券承销、基金代销、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摊薄成本,降低平均物质资源使用费、技术维护费用及网点建设费用、人力成本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与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服务,降低平均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资金优势
一方面,投资银行在运作项目时需要投入较为巨大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证券承销、兼并收购和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不仅涉及巨额资金的运作,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这使得开展投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商业银行作为全社会的融资中介,集聚了充裕的资金,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商业银行天然具有拓展投行业务的能力和有利条件。
4.网点优势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行业,而这种服务需要一定的窗口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分布有着无可比拟的良好基础,并且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和可靠性,这使得机构和个人在实现利用网点优势为政府、企业、投资基金等筹资主体多次销售巨额国债、企业债和各类基金等服务时,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无法直接开展。《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资格,堵住了直接融资额大门,而且使其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这种规定虽然在风险防范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进一步发展投行业务。
2.产品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投行业务的源头活水,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力方式。过去我国投资品种的匮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性利差,但这也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相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券商而言仍然相距甚大,而现有的银行业监管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够完善的投行业务模式和薪酬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高端投行人士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培养的投行业务人才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行业务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三)机遇分析
1.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较快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和金融市场稳健逐步有序的开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处于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之中,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2.市场对投行业务的发展有强烈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派生出了投资银行业务需求,例如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这给商业银行为企业策划并购整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为了规避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则十分强烈。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企业的需求正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契机。
3.金融形势变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型投行业务机会
(1)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推升银行投行业务潜力。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贷款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当季人民币贷款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为10.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意愿的增强,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空间,也为银行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更是坚定了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业务的决心,增加了拓展投行业务的信心。
(2)“新三板”扩容,撬动银行投行机会。随着2011年来“新三板”扩容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新三板”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所带来的业务需求。“新三板”企业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成长性、创新性,投资价值较难被准确量化;而政策支持和IPO预期,使得"新三板"企业备受青睐。截至2011年3月,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1家,而这81家公司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75家实现盈利。新三板扩容也为银行投行业务带来了机遇。银行凭借资金业务优势,可以有利地撬动“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同时也为银行结构化融资提供了机会。
(3)“国际板”推出,打破投行现有竞争格局。“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国内银行的投行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在国内投行业务方面,银行投行业务受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在与券商投行及独立投资银行的竞争中具有一定劣势,因此目前国内投行业务市场仍是券商的天下;但由于目前券商大多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际板”的推出,将使证券机构投行业务面临挑战。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朝着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拿牌照的步伐明显加快,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都有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这些都增添了银行投行部在“国际板”市场投行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现有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如果这些银行能够获得国际板投行业务的资格,凭借其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客户群以及银行的资金优势,银行投行业务业绩将会获得成倍增长。
(四)面临的威胁
1.国际金融环境存在变数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实体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和盈利能力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变化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扩张结构时趋向于保守,这在短期内会对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步伐可能将趋于放缓。
2.竞争对手的市场冲击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会遭遇处于垄断地位的证券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例如在IPO、证券交易等领域,证券公司更有排他性的经营优势。此外,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也是某些投行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者。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和对策
(一)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
要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源,积极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客户提供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解决方案。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为大企业客户服务方面,探索财务顾问加多元化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以融资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二)充分利用资金优势,促进投行业务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参与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时,可以在合规经营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担保业务资源撬动投行业务机会,提高综合收益。合理利用担保资源配合投行业务的发展,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提升商业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稳定、明确的收入分享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重视人才和机制建设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需要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专业技术的经济、管理、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总部形成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等业务中心。在投行业务收入较多、投行业务资源较为丰富的分行成立独立的投行部,配置专职投行人员。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四)建立投行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加、美国大型跨国建筑公司经营管理经验可资借鉴
这次我们访问的加拿大兰万灵公司和美国华盛顿集团、福陆・丹尼尔公司、柏克德公司都是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以下五点特别值得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借鉴。
1.他们都实行全球化战略,其分公司和工程项目遍布全球。
兰万灵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万余名职工,在100多个国家拓展业务。兰万灵公司活跃在世界各地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建立了遍布五大洲的多元文化营销网络。公司的营销专业人员足迹遍布全球。
柏克德公司是一家历经百年四代家族领导的非上市私人企业。柏克德公司成立至今,已在七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2万多个项目。目前在全球设有64个办事机构,正在承建的1000多个项目遍布67个国家。柏克德是在中国第一个获得工程和总包资质的外国公司,拥有1000多名员工,完成100多个大小型项目。他们拥有双语和多文化的沟通能力,注重提高并保障本地化能力,努力培养本地员工,转让技术、工艺和流程,扩大与相关企业的关系。
华盛顿集团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2.7万名员工。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是了解各国的建设标准、施工法规、税则和商业规则,华盛顿集团可以与驻在地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供应链管理;三是在自有项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预算,包括现行设备、材料和服务费、人工和生产力单价;四是精确的进度计划包括满足由美国、欧洲、亚洲和中东等地的设备材料供应商向世界各地的物流运输要求;五是拥有世界范围内开展业务所需要的执照和许可证。
福陆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提供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和维护服务的综合性工程公司之一。2003年,福陆公司的营业额约100亿美元。2004年,福陆公司被《财富》杂志同时评为美国及全球最受赞赏的工程公司,在评定的八项指标中(包括:客户的满意程度、财务能力及稳定性、项目管理能力、雇员满意程度等)分列首位或第二。
福陆公司成立于1912年,总部设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但就其项目执行状况而言,福陆是一个全球性的服务公司。通过分布在全球25个国家的80多个常设及临设分支机构,福陆每年约为2000多个项目提供工程服务。福陆公司的项目遍及全球,2003年度,美国本土约占48%;亚太地区约占5%;欧洲、非洲及中东地区约占36%;其他美洲地区约占11%;
2.他们都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
我们所访问的四家大型建筑公司都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业的兼并和重组不断发生。这些大型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在兼并中获得了新的金融支持,竞争力不断提高。
福陆公司有着非常良好及稳定的财务状况,其2003年的工程收入约为100亿美元。由于公司重组,原为福陆公司子公司之一的梅塞煤业公司已剥离并在纽约单独上市,其年收入约为25亿美元。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及良好的市场表现、“A”级投资信用等级、稳定的财务状况、充足的可支配现金(到2003年底达49700万美元)以及合理的债务比例,使得福陆公司在资本市场有着很好的融资能力。福陆公司与世界上主要的出口信贷机构(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多边金融组织(世界银行等)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有固定的业务往来。所有这些为福陆公司在承包大型复杂的项目以及降低整体项目融资成本及风险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在中国,福陆公司与业主一起共同为项目规划合理的融资方案,使得整个项目的融资方案、进度与项目的执行计划、采购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福陆公司还积极争取境外资金用于项目的前期开发,如四川烧碱项目、宁夏二甲醚等项目是利用加拿大及美国的赠款来完成可研报告的。
柏克德公司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他们是2003年《工程新闻记录》和《全球金融》排名第一的公司。2002年完成合同金额达116亿美元,2002年新签合同金额达127亿美元。由于百年来公司的信誉都保持着优秀的记录,因此各银行都长期支持柏克德公司,大型工程项目的业主都希望柏克德公司加入,以提高他们的融资信用。
美国华盛顿集团是美国上市公司。在全球400强承包商中其总体实力排名第9,2003年合同额达32亿美元;在建项目金额为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0%;年收入为25亿美元;年运营收入为1.5亿万美元;净收入为4700万美元;现金流为3.48亿万美元;无债务。
3.作为综合性大型工程建筑公司,他们都不是单纯搞施工,而是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包括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工程服务。
福陆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工程公司,所服务的行业包括石油、石油化工、化工、石油天然气管道、生物制药、电子、能源、基础设施、消费品、制造、采矿冶炼等。其营业收入按工业行业分布如下:石油化工行业占所有项目的30%;工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占15%;电力项目占19%;全球服务占24%;(包括运行维护等)政府项目占12%。
福陆公司为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业主提供的服务既是一站式的(项目的开发到运行维护直至拆除),也可以根据业主的需要提供整个服务链中的某一项。其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估、项目融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设备材料采购及管理、项目管理、项目启动及试车、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等。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新技术的不断开发,福陆公司以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先进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为业主提供项目服务。
柏克德公司是综合性的工程建筑公司,涉足的主要领域有:包括航空、轨道交通和水利工程在内的土建基础设施、电信、火电和核电、采矿和冶金、石油及化工、管道、国防和航天、环境保护、有害废料处理、电子商务设施和工业厂房。
兰万灵公司涉足的主要领域有:电力、化工石油、基础设施、采矿设施、设施及运营管理、军工生物制药、环境保护、农副产品加工、农业、工业与制造业、纸浆与造纸。
华盛顿国际集团公司涉足的主要领域有:电站、矿场、交通、水资源、环保、轻工、燃气、化工、制药、流水装配、核资源管理、国家安全防务以及军备销毁等。兰万灵公司、柏克德公司、华盛顿集团都不是单纯搞施工,而是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包括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工程服务。兰万灵公司主要是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柏克德提供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华盛顿集团为全球企业与政府提供整体化工程设计、施工筹划、设施管理。
4.他们都不分成多级企业法人,他们的总公司主要通过地区公司和专业部门,以合理而专业的组织架构来管理所承接的各项工程,并高度重视工程项目的管理。
福陆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的加里福尼亚州,下设五个业务集团:石油、天然气及电力集团、工业集团、基础设施集团、全球服务集团及政府项目集团。每一个集团为利润中心,但不是独立的法人。集团总裁直接向公司董事长汇报。各业务集团统一调配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及专业技术,各地区性办事处负责本地区的项目追踪等。公司范围内的人员调配充分灵活以适应项目的需要。如石油、天然气及电力集团,其主要资源分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加里福尼亚州的AlisoViejo、加拿大的加尔格里、荷兰的Haarlem以及英国的坎贝里。福陆公司在中国正在执行的项目如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扬子石化及德国巴斯夫共同投资215亿人民币兴建的南京的扬子石化一体化项目,福陆公司的技术及项目管理人员来源于荷兰的Haarlem的办公室、美国的休斯敦、中国的上海项目执行中心;位于天津渤海湾地区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共同投资约170亿人民币兴建的蓬莱19-3海上石油开发项目,福陆公司的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分别来自福陆休斯敦办公室及上海项目执行中心。
除了这些大型项目外,福陆公司还承包一些小型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由经过福陆公司多年培训的当地项目管理人员管理。
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项目,福陆公司都力求将多年来的项目管理经验、工程设计、项目控制、成本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安全、价值工程、采购、材料及合同管理、先进的施工手段和技术等引进到中国市场。在中国,他们充分利用中国国内现有的资源(设计院、施工单位、设备及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其他项目服务机构),以在保持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效率等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积极地对福陆公司以及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的人员的培训。
华盛顿公司也不是分为多级企业法人,集团内部有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财务控制系统,主要通过资金控制直接将管理延伸到各机构以及各执行项目上。具体说来,华盛顿集团是美国上市公司,公司董事会主席办公室制定一套集团特有的运营体系,规范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每一个分部虽然是独立的利润中心,但它必须严格按集团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集团内部有严格的报告制度。总部设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执行官,分别接受来自各分部和机构相关部门人员的报告。每个项目经理向各分部执行副总裁报告。集团的财务体系是总部对各分部、机构以及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手段。在集团内对各种收入和开支设立统一的代码。这个庞大而强有力的分类代码系统不但方便执行官们掌握和控制整个集团的运营情况,还能根据此系统的数据对集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赢利或亏损的原因,为集团的决策提供依据。在财务上集团有两条报告路径:各分部财务主管同时向分部总裁和集团首席财务官汇报,各项目财务同时向项目经理和主管分部的财务主管汇报。这种汇报制度并不是特别为了找出某人的过错并惩罚他;反之,当发现某项目或分部出现非正常的迹象,总部会派人帮助项目经理或分部总裁根据系统的数据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及时制止可能的危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这套系统的作用是双向的,即控制和支持。
各地区代表处(办公室)不是利润中心,直接向总部报告。2003年年收入和新项目收入的70%来自成本报销项目,这使得公司对固定价合同项目可以有选择地参与,保证公司的运行高利润及低风险。
5.他们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
柏克德在全世界各地拥有3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公司经常对员工给予技术与管理培训。技术培训主要分三点:一是公司内专门固定的项目培训课程,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上,以自修的方式进行。二是针对大型项目某些专业,如石化系统设计、铁路施工安全等,主要是在项目上成立的专门课程。三是针对性专业课题,员工可向公司申请,在得到批准后,直接到专业培训公司进行培训。管理培训主要通过甄选具有管理发展潜力的员工,集中安排到专业培训公司,进行一到二星期的专业培训。
华盛顿集团公司在2003年员工培训的费用总计5000万美元,平均每个员工的培训时间为60小时。同时公司出资500万美元用于资助员工的大学学费。华盛顿集团的培训机构负责整个集团的员工培训,内容涉及安全、工程设计、项目经理、费用控制、预算与报价、财务、审计等所有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各种专业培训。
人力资源作为福陆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是福陆公司近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福陆公司充分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价值,使其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展现。福陆公司对员工的培育是长期的且持续的。这种培训既有课堂式的也有项目现场。每一个员工,包括公司的董事长每年都会得到公司在项目的各个方面的培训或知识更新。福陆公司对人才的培育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员工的再培训,在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也将其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灌输给自己的合作方。确保公司合作伙伴对福陆公司项目管理的理解是公司项目成功以至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福陆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大部分接受过公司各种形式的多次培训。在其完成的130多个项目中,福陆公司与中国的设计院、施工单位、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制造商紧密合作,成功地完成了所有项目。在与福陆公司合作过的20多个设计院、70多个施工公司以及800多个设备及材料厂家,福陆公司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培训。
6.都有自己特有的技术和专利。
四个被访问的大型跨国建筑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例如,福陆拥有许多自己二次开发的项目管理、项目控制、设计、施工、自动化、成本预算、材料管理、项目优化等专利及软件。
除上述自己拥有的项目管理软件外,福陆公司在一些专利工艺技术方面保持中立立场以更好地更广泛地为各行业的客户服务。事实证明,技术中立更符合福陆公司的利益。
巨大而开放的北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1.外国建筑公司在北美市场情况概要。
美洲区域的市场总量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区域的市场。仅就美国而言,它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虽然美国的建筑市场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3年美国的建筑业新签合同总额仍然超过5000亿美元,专家预计2004年仍会以1%的速度增加,达到5090亿美元。就建筑市场准入程度而言,美国建筑市场对外国建筑公司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开放的。近年来由于欧洲建筑市场萎缩,许多欧洲大型承包商纷纷登陆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购并活动,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便是瑞典的Skanska公司于1981年用500万美元的原始投资收购新泽西一家小型建筑公司,此后用滚雪球的方式完成了一系列的收购计划,到2000年其美国子公司已成为全美400强中排名第五位的大公司,Skanska公司也于2001年一跃而成为225家国际大承包商的第一位,并连续两年保持第一的位置。德国Hochtief公司通过购并美国的Turner公司,2000年已跃升为225家国际大承包商首位,2001年和2002年由于Skanska公司的崛起,Hochtief公司仍连续两年保持第二位,该公司国际业务份额也从十几年前的20%上升到80%。
从建筑市场份额的占有情况来看,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非美国承包商分享了美国建筑市场的5%左右,约为230亿美元。而分享这230亿美元美国建筑市场的外国承包商中,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55家欧洲公司获得了超过95%的份额,将近70个亚洲公司只占了不到4%的份额,亚洲公司中的40多家中国公司仅占不到1%的份额。
2.中建总公司在北美发展概况。
中建总公司1985年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中建美国有限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拼搏和奋斗,现在已经在北美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近二十年来,中建美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开发房地产为主向承包工程业务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承建使领馆工程到承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设厂工程的转变;三是实现了只承包房屋建筑工程向承包土木工程的转变;四是实现了只承包中国投资的工程进而进入美国主流建筑市场向美国业主的承包工程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公司的承包工程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开发建造被《纽约时报》评为2002年纽约市五大建筑亮点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公寓楼,到仅用11个月时间建成被美国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誉为“快速施工法”典范的海尔集团美国南卡电冰箱厂厂房,再到2002年9月中标2200万美元的南卡州政府公共项目―――杉地高级中学和技术中心项目。中建美国有限公司2003年里更上层楼,新签合同额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有南卡州1500多万美元的布鲁瑞吉高中项目,有纽约市捷运局的地铁站台项目,有华盛顿特区中国正式签署了纽约曼哈顿万豪酒店工程工程管理合约。纽约曼哈顿万豪酒店项目位于曼哈顿上城124街和125街之间,东临著名的公园大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包括一座238间客房的酒店、一座A级写字楼、购物中心及地下停车场。该工程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恩里克・诺顿主持设计,建成以后将成为该地区最高的建筑物。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建美国公司进入了规模庞大的美国本土私人项目市场,继南卡州公共学校项目后,又一次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3.美国建筑市场准入、市场基本规则和初入美国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外国公司如何在美国设立建筑业企业的问题。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地方政府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建筑市场准入法规来限制外国投资建筑公司进入美国,中国的建筑公司很容易在美国成立一家子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但由于建筑行业的具体特点也使中国公司在美国承包工程项目遇到一些具体问题。
―――国际承包商进入美国,也如其他国际商业团体在美经营业务一样,通常是事先在某一州注册一家或多家公司。至于该公司是独资子公司,还是合资公司、合作公司等,则根据各自的情况自行决定。如果一定要以总公司(美国国外母公司)的名义直接作生意,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在当地进行登记。外国公司进入美国时一般都是在当地成立一家公司,这主要是出于在法律和税务上保护其母公司的角度考虑的。
――在美国,公司的成立属于各州的法律管辖内容,但各州情况大同小异,总体上都对外国公司在美国成立公司没有特殊限定。在有些州,如德拉华州,成立一家公司的法律手续相对更简便一些,税率也低,因此很多公司愿意在该州注册。当外国公司成立了一家美国当地公司后,该家公司的一切待遇就等同于当地公司,这时就不存在市场准入的问题了。中建美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十几年,没有感到美国在法律上限制外国的建筑公司在当地建立公司并从事经营活动,据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商务处的同志介绍,美国国会几年前曾试图立法禁止中国的国营企业在美国上市,但后来也未被通过,现在如中国石化等十几家中国国营企业都已在美国上市。
―――凡是不在本州注册的公司,不管是美国其他州的公司还是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公司,美国各州都将其视为同一种情况来对待。这时外国公司准入问题等同于外州公司准入问题。各州通常的规定是要求不在本州注册的公司需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登记,交纳一定的登记费,每一年或几年续交一次。有些地区如华盛顿特区还需该公司在当地有一位人或机构,并需出示原注册地开出的经营状况良好的证明。
其次再来看看外国建筑公司在美国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的经验。
―――美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税收政策方面都有不同规定,但无论是对美国的建筑公司,还是对外国的建筑公司,这些规定是一视同仁的,对外国公司既无优惠也无壁垒。近些年,很多州对于外国企业在美国制造业的投资行为都出台了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但未见对外国投资建筑公司有何优惠政策。联邦政府主要监管联邦税收、施工安全和劳工的身份,国税局负责监管承包公司按规定缴纳联邦税,职业健康和安全委员会负责监管施工安全措施,劳工部负责监管所雇劳工的合法身份;地方政府除监管地方税收、施工安全外,还对工程的设计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管,设计要遵守当地的规划,经报批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工种都要经过当地房屋局的检查验收,通过后才能签发准住证。
―――美国各州对于在本州内从事工程承包公司的执照管理不尽相同,但同样,这些规定适用任何建筑公司,并非为外国投资建筑公司单独设定。例如纽约州规定除进行居民住宅开发或改造项目以外,总承包商不需执照,但在南卡州、亚利桑那州、华盛顿州等地则规定建筑承包公司内要有一位主要职员通过该州的资格考试,该人作为公司的“资格员”后该公司才能取得营业执照,这种考试对于从事工程承包若干年,英文较流利的中国工程师并不难通过。从事如上下水、消防喷淋、暖通、电气、锅炉、电梯、石棉清除等专业工种的专业承包商一律需要专业执照。如果是从事设计工作,情况则复杂一些,有图纸签字权的设计师一般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其专业的技术规范要极其熟悉,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这些专业执照并非易事,但那些有资金实力的外国公司在当地雇佣已持专业执照的工程师比较容易。
―――美国多数州对建筑公司不实行分级资质管理。一般是依靠保险公司对不同档次的建筑公司所提供保险金额不同进行市场调节。因为美国按惯例要求承包商提供百分之百的履约保函,所以如果当地保险公司只能给甲公司1000万美元的工程履约保函,甲公司就无法参加10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工程投标。保险公司对建筑公司的保额是根据该公司在当地的工程经历确定的,这使得小型外国独资建筑公司在美经营困难,除非是象中建公司这样的国际大型承包商,因为国际信誉高,并已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承包中与美国的保险公司合作过,所以获得履约保函相对容易一些,同时保函额度也会相对高些。联邦或州政府项目在招标书中,通常会要求提供保函的保险公司是美国财务部授权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名录可在财务部的网站上查得,这项规定使得过去与这些保函公司没有业务联系的外国公司不能参加政府项目的投标,限制了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
―――有些州对于建筑公司也有资质管理制度。例如南卡州规定公司净资产在25万美元以下的建筑公司所签合同额是有限制的。但因所规定的净资产数额不大,应该说国际性的承包商一般不会因此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第三是分析一下外国公司在北美市场开展经营的障碍和风险。
―――必须在美国注册公司。美国业主、公司乃至个人,都因为考虑到法律制约问题、索赔问题等,出现了纷争可以在美国依法解决,不希望与一个美国法律不易控制的公司打交道。几乎所有的招标文件都规定投标者需在美国注册,受美国法律制约。这一情况影响在美国的国外建筑公司直接开展经营活动。
―――必须在进入美国之前在财务方面作出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当外国公司在美国成立的子公司或与当地公司合资成立的公司把经营利润汇回外国的母公司时,按美国税法要扣留一部分,造成母公司的利润率降低,因此外国公司在进入美国之前必须在财务方面作出详细的可行性分析。
―――必须要聘请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在美国,一切依法律办事,但法律异常繁杂,一般外国公司在美国进入承包领域必须要聘请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这样使管理费较其他地区高。美国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据统计有50%的建筑公司在注册三年内就不见了,当地公司尚且如此,不熟悉当地环境的外国公司所冒风险更可想而知了。
―――只能从外国在美国的工程入手进入北美市场。美国业主自信美国当地公司的信誉、技术、能力足以满足要求,从心理上没有请外国公司的意愿;除非特种工程项目,如中国园林项目,业主会优先考虑有中国背景的承包商,但这种工程毕竟很少;或者是中国使领馆的工程,工人和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外交渠道进入美国,但这些人必须是只能给使领馆特定的工程工作,如想转变身份成为当地建筑公司的雇员,被拒绝的可能性极大。
―――外国投资建筑公司在美国开展工程承包业务范围并未在法律上受到限制,只要是公开招标的项目,通过资格预审的建筑公司都可以参加竞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具体问题,广被采纳的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资格预审表中,虽无对外国建筑公司的特殊限制,但以往类似工程项目经历和保函额度两项内容却使外国独资建筑公司很难符合要求,因为无论是私人项目还是政府投资项目,业主都希望是曾在美国完成过类似项目的建筑公司来承担。中建总公司曾为一家医院项目提交资格预审材料,业主解释说虽然中建总公司有足够的实力,但他们想找一家在当地承建过医院项目的公司,所以婉言拒绝中建总公司参加投标。同样,得到保险公司的履约保函支持对于小型建筑公司也很难实现,这从另一方面限制了这些公司竞争大型项目。
―――外国劳工很难进入美国是在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由于移民法、劳工法的规定非常严格,使得外国建筑公司很难带入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加之人员入美签证批准程序繁杂,美国驻外领事执法权独立等因素,都使外国人员到美工作较为困难。中国承包商的最大优势本来就是劳动力价廉,可是美国劳工法规定公司招收雇员必须要优先当地人,招收技术人员都要先在当地报纸登广告,经面试不合格才能考虑从国外雇佣,一般劳工想进来就更困难了。即使某人拿到了劳工局发的工卡也未必能进入美国,驻外签证官可能无原由地认为某人有移民倾向而拒发签证,更有甚者是到了美国入境口岸也可能被拒绝入境,因为移民官会认为某人所持文件不完整。
―――工会组织的干扰影响正常施工安排。在如纽约市、芝加哥市、波士顿市等工会势力强大的地区,只要某工程是非工会的公司承包,定会遭到工会组织的示威游行,影响正常的施工作业。而因为新到这些地区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与工会组织的关系不紧密,所以属于工会组织的分包商的报价很高,造成外国公司在投标时的总标价很高,当然不易中标。
―――从建材方面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竞标能力的作用并不显著。美国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机械经长途跋涉运到美国后价格优势不大,质量也受到业主的质疑,所以从建材方面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竞标能力的作用并不显著。
―――建筑规范的不同使得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才能适应。美国有三套建筑规范,是由三家不同的私人组织编写出版的,当被某市或郡的房屋局采纳、修改、通过、颁布之后才成为有约束力的法规,所以说美国的建筑规范并非是统一的,虽然基本理论一致,但各个规范都有不同之处。
相关的启示及建议
1.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要率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走出去”的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建筑业来看,一方面国内的建筑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国内的建筑队伍的规模更为庞大,致使国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市场的空间十分广阔,有待开发。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恢复增长。全球建筑业投资现模今后将保持平均5.1%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世界建筑业投资规模为5.74万亿美元。中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不但为国家增加了收入,而且可以缓解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中国建筑业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建筑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主要是要依靠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走出去”。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优秀的人才和对外工程承包的经验,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中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决不能够让中小企业一窝蜂涌入国际市场去互相倾轧、恶性竞争;应该通过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走出去”搞工程总承包,搞项目管理,然后把中小建筑企业带出去,不断提升“走出去”的规模与水平。
2.中国特大型建筑企业应制定逐步由传统的东南亚、非州、中东市场向北美市场转移的战略。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主战场是亚洲、非洲和国内。2002年,我国在上述三个市场的营业收入为90.8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营业总收入的84%。其中,亚洲57.4亿美元,占53%;非洲18.1亿美元,占17%;国内153亿美元,占14%。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从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业绩来看,他们的业务重点还是在欧美和亚洲,这三个地区市场的营业收入为789亿美元,占营业总收入的67.7%。而欧美地区还是最大的工程市场。225强中,有l68家承包商集中在欧美拓展业务,他们2002年在欧美市场的营业投入为606.7亿美元,占同年225强营业总收入的51.8%,主要由欧美承包商瓜分。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欧美工程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市场,其中北美市场将长期保持全球建筑市场排名第一的地位。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形象地说:“美国打喷嚏,世界大部分国家就要感冒”。可见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因此,在继续关注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市场的同时,我国大型承包商应该加快进入欧美市场的步伐,特别是加快开拓北美建筑市场的步伐。既要看到虽然美国在法律上对于外国建筑公司在美国成立公司,开展工程承包业务没有特别限制,又要看到要想真正达到运营成功、盈利的目的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有困难并非意味着外国的建筑公司无法在美国生存。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应考虑适时制定、实施由传统的东南亚、非州、中东市场逐步进入北美市场的战略转移。
3.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和世界第一流的跨国建筑公司合作有光辉的前景。
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为了全面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很有必要和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建筑公司进行合作。世界一流的国际承包商有长期在国际市场上中拼搏的丰富经验,他们有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的融资能力、技术专利和健全的全球性经营网络。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国际承包商合作,对开阔眼界,改革企业内部的制度,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对外工程承包的国际惯例,开拓国际市场都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这次访问,我们深有感触,由于中国建筑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外国大型承包企业迫切希望与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开拓中国市场;他们也希望利用中国建筑企业劳务成本低的优势与中国公司合作开发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为此,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要抓住机遇,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加强合作和交流,学习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利用他们的广阔的国际网络和信息渠道,引进国外资金,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利于中国大型建筑企业更顺利地进入并开拓包括北美市场在内的整个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4.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为了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从我们这次考察的体会来看,我们国有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应采取以下主要改革措施:
首先是推进建筑业大型建筑企业产权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大型建筑业企业要广泛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建筑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要向股权适度分散、股份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要广泛吸收多种所有制资本,包括外资、民营资本和社会游资参股。可以考虑把部分子公司的产权卖给民营建筑企业,或者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积极吸收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和企业特殊岗位的职工参股、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
其次,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应加大改制改组力度,发展成为综合类建筑业企业,成为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应成为带动建筑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和开拓国际承包市场的主导力量。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趋势,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建筑企业应该在自愿的基础上主动进行重组和合并使其成为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应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发展成为综合性建筑公司;不断增强投资融资、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设备采购、运行调试管理等多方面功能,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总承包,使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发展成为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综合类建筑龙头企业。作为综合类建筑龙头企业还必须逐步加大推行EPC、PMC、CM等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总承包方式的力度,逐步提高和完善BOOT、BOT等投资开发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承包市场占有份额。
第三,要像国际大型建筑企业一样,壮大建筑业企业集团母公司实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内部技术优势互补的组合效应,专业分工协作的规模效应,资金集中运作的放大效应和整体效应。母公司要充分发挥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两方面的功能,逐步增强科研开发能力、人才开发能力、投资融资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多元化经营和跨国经营能力,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集团母公司一定要直接抓工程项目、直接抓项目管理。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人,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和授权,在授权范围、授权内容和授权期限内行使职权。
第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建立完善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支持企业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改造,注重发挥已有基础和潜力,注重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