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含有生命的树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然而,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叶子。我们很少会意识到,一颗中等个头的落叶树就可以拥有多达20万片叶子,而世界上所有叶子放在一起平铺开来时的面积可以达到10亿平方千米,这几乎是地球陆地面积的两倍。如此之多的叶子并不只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它们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片奇妙的世界。
精致的“发电厂”
在地球上,“收藏”叶子最多的地方有三处,最大的是北半球温带的针叶林带,它跨越了北美和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29%的森林,其余的两处都在赤道附近,一个是亚马孙雨林,另一个则是非洲中部的雨林。在叶子的覆盖下,这些地方成为了地球上最大、最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叶子养活了植物,并以此养活了动物,使生物链条“开枝散叶”。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子真正是“生命之叶”,它们为世界染上了生命的色彩――绿色。
叶子的绿色来自叶绿素,自从植物的祖先诞生时开始,叶子里就含有这种绿色的分子,它帮助叶子吸收阳光。叶子吸收阳光是为了做两件事情,首先,用叶绿素捕获太阳能,然后,把这些能量转移到叶子的其他部分来制造糖分――叶子的“行为”好像一个微型的“发电厂”。这里有一个问题,黑色更有利于吸收阳光,但世界上所有健康的叶子几乎都是绿的,它们为什么不是黑色的呢?
其实,叶子早已做了精心的部署,像叶绿素这样吸收光的分子不仅存在于叶子的表面,也散布渗透于叶面之下的多层之间,这样的分布就给了叶子足够的机会去抓住每一道光线。即使叶绿素不擅长抓住绿光,这种层状结构还是捕获了大约80%的绿光。如果一片树叶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它反而有可能面临灼伤的危险,所以,“绿色”对于叶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叶绿素的“层状安排”还有一个好处,太阳能被吸收后就已经开始扩散开了,这减少了叶子的运输压力,而能量扩散后,叶子才能开始做最重要的事情――“发电”,利用太阳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糖分,这才是叶绿素真正出色的地方。凭借着精致的“发电厂”,地球上的绿叶每天制造出4亿吨糖,它们的光合作用成为了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产力。
地球的“气孔”
叶子进行了光合作用,把糖生产出来,直接或者间接地向所有生命提供了必需的养料,而这一过程的废产物,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氧气。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1万片叶子产生的氧气,而一颗山毛榉树每天可以向大气中输入9000升氧气,足够5个人的用量。科学家们试图人工模仿出这一自然界的奇迹,却始终无法获得成功。
叶子不仅向外输送氧气,也会输送水分,因为叶子每天还要做一项重要的任务――蒸腾作用。叶子的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多水,树根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到空气中的。这不仅对形成雨水具有重要意义,对树来说也有重大的意义,它使树根产生了吸水的动力,也使树根吸收的矿物质随蒸腾液流上升,完成矿物质在大树体内的运转。
叶子喜欢和空气“交流”,叶子上也出现了许多气孔,时刻不停地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但大多数情况下,叶子的气孔并不是“门户大开”的,它们的大多数常常分布在叶子的背面,或者下陷隐藏在叶面上密生的茸毛后边。叶子这样做是为了平衡水分的收支,防止水分过量地蒸腾。但是在热带,情况又不太一样。这里温度高、阳光强、水分多,因此叶子不仅大,而且表面相对光滑。这种叶子既可增强水分的蒸发、降低叶面温度,而且又因叶面光滑,可以使雨滴和污垢迅速滑落,不至于阻塞气孔。
因此,叶子给地球铺上一层绿色毯子的同时,也为地球布满了气孔。在森林或者草原上,空气变得潮湿、温润,似乎还带着某种植物的清香,而季节变换时,比如春天来临,叶子开始发芽,新叶子又使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些都是叶子给予地球的独特味道。
叶子的“小社区”
地球上有数不清的叶子,如果将其中的一片放大,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热闹的“社区”。在每一平方厘米的叶子上,定居着多达1千万个单细胞生物――细菌、微藻、酵母,外加昆虫产下的数不清的虫卵。
[关键词]园林设计;居住区;绿地植物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54-02
一、园林环境的组成要素
园林设计就是利用地形(包括水体)、植物、建筑、道路、园林小品等设计要素,通过设计者有机的的结合,构成一定形式的园林形式,表达某一性质和某一主题思想的园林作品,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优雅的游憩境域。
在园林的构成要素中,建筑、山石、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缺少了植物,园林就不可能从宏观上作整体性的空间配置。所谓“庭院无石不奇,无花木则无生气”就是最好的例证。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因此,园林植物在组景、衬景、赏景方面具有很高的风景艺术价值。
二、植物在居住区中的作用与功能
(一) 改善小气候
公共绿地可以改善住居住区内的小气候。绿化通过蒸发水分可以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并吸收环境热量,从而降低炎热季节的气温。
(二)净化空气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所以居住小区内的公共绿地对于净化空气十分有利,如果成年人每天需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那么城市中需为每人提供绿地10平方米。要满足这一指标要求,除了城市大公园和绿化带外,主要依靠均匀地分布在居住用地内的公共绿地来提供。
(三)杀菌防病
绿化还可以通过杀灭空气中的病毒,起到卫生防病的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公共场所含菌量更高,而许多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可以通过适宜的绿化种植来减弱居住环境中潜在的病菌威胁,提高公共卫生的安全性。
(四)防治污染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还有助于防治空气中的污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硫、臭氧等有害物质,绿化可以吸附这些有害物质,对于空气净化起重要作用。例如在绿化覆盖率达30%的地段,春、夏、秋季植物生长期内,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下降60%,二氧化硫含量下降90%以上。可见,在住区内设置一定的公共绿地,可以有效防治空气污染。
(五) 遮阳
绿化,尤其是落叶乔木,随四季更迭而生长变化,可以满足不同季节的居住要求,尤其是在夏季,遮凉效果极佳。在住宅前面种植落叶乔木,夏季枝繁叶茂,可以遮住炎炎烈日,保证室内阴凉;冬季树叶落,可使阳光不受遮挡进入室内,保证室内的日照要求。
住区内的行道树,选择枝长叶大的树种,夏天有枝叶的覆盖,街道上会比较凉爽。在东西朝向建筑的西侧,通过种植成排的高大落叶乔木可使居民减少西晒之苦,因此可以利用绿化生长季节性的特点,为改善住区环境服务。
(六)降低噪声
绿化可以成为降低噪声的屏障。灌木和乔木搭配密植可以形成一道绿篱声障,四季常青的针叶树,因为枝叶密集,减噪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噪声源周围可根据需要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当住宅沿大街布置时更为需要,以减少街道交通噪声对居民住宅的干扰。
(七)阻挡风尘
绿化林的防风效果非常显著。当气流穿过树木时,受到阻截、摩擦和过筛,气流的能量被消耗,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绿化还能阻挡风沙、吸附尘埃。大面积的绿化覆盖,特别是草皮和灌木,对防止尘土飞扬十分有效,因此,在居住环境中提高绿化覆盖率,可以起到阻挡风尘的作用。
三、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化是直接为居民经常利用与享受的一种绿化系统。居住区的绿化规划,不仅要体现当代人们的文明程度,而且更主要的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使之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求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居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景观的可持续性为使命,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现以北方地区植物配置为例:
西安处于西北地区,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年平均气温13~13.4℃,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0.4~0.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5~26.6℃,年日照时长1983~2267小时,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 因此,绿化首先应从防护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冬季防风,降低风速,防尘的效应;夏季应考虑通风、遮荫降温的作用,因此,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我们可以设置四个组团,分别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在植物的季相景观上,阳春里以春景为主,有垂柳、海棠、连翘、碧桃、白玉兰、海桐、紫荆、刺槐等;炎夏里以夏季景观为主,有国槐、合欢、紫薇、金叶女贞、七叶树、栾树、石榴、珍珠梅;秋月里以秋色叶和观果植物为主,有银杏、枫树、五角枫、五叶地锦、梧桐、悬铃木、石榴、火炬树、女贞、火棘等;白雪里以冬景为主,有雪松、白皮松、毛白杨、青杄、华山松、腊梅等。使整个小区四季绿意不断,三季花卉争妍。
关键词: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the urban air question also day by day was in recent years serious, under such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related department must prompt make the treatment air pollution question the prevention measure, like this only then could enhance urban the air quality, promoted the urban accor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launches the simple discussion on this question.
Key word: City;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需求剧增,机动车量特别是汽车数量迅速增长,造成了尾气排放量大幅上升。近几年来,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中增长最快的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美国为例,在美国主要的三种大气污染排放量中,84%的CO、42%的NOX和70%的HC均来源于机动车的排放。在欧洲,76%的CO、36%的NOX和51%的HC来源于机动车的排放。国内的调查结果更令人触目惊心,以北京为例,2006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87.6万辆(不含军用车),每年机动车排向大气的有害物质达195万吨。北京市1997年就大约有67%的CO、41%的NOX和72%的HC来自机动车排放。2000年,北京市约有83%的CO、43%的NOX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因此,机动车辆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空气污染是我国目前最需迫切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类型
(一)甲醛、氨、苯系物
甲醛、氨及苯系物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的大量化工原材料,如涂料、填料及各种有机溶剂等。这些材料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经装修后挥发到空气中,加重了环境尤其是室内空气污染。
(二)CO2等温室气体
由于近年来人口激增、人类活动频繁、矿物燃料用量猛增,再加上森林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CO2和各种气体微粒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虽然水蒸气也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而且其浓度仅次于CO2,但由于其在大气中浓度变化不大,因此,人们一般不将其列为温室气体)。
(三)颗粒物质
颗粒物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在2010年全面达标的最大障碍。与SO2和NOx相比,颗粒物来源广、成分复杂、控制难度大。城市空气中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尘、煤烟尘、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尘、垃圾焚化业、混凝土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一次污染源,也包括城市道路交通扬尘等二次污染源。
(四)CO、SO2、NOx等有毒气体
SO2等有害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由于人们烧火、取暖、沐浴等需要而燃烧煤等燃料所产生,这类污染源具有分布面广、排放污染物量大和排放高度低等特点,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主要在钢铁、化工、煤炭、火电、水泥等工矿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煤在燃烧过程中形成NO2,不完全燃烧时形成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排入空气不仅污染了环境,也使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导致能源浪费。燃煤产生的SO2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生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体物,也是空气中主要的酸性污染物。目前我国许多城市NO2污染严重,NO2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在一般情况下,车流量越大,交通沿线的NO2浓度就越大。
(五)其他空气污染物
除以上类型外,还有其他众多危害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例如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微生物是指空气中细菌、霉菌和放线菌等有生命的活体,它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动植物和人类,此外污水处理、动物饲养、发酵过程和农业活动等也是空气微生物的重要来源。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还与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城市空气中微生物状况是城市环境综合因素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加强城市空气污染问题防治的措施
(一)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工作的力度
即统一思想,加强管理,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监督的技术水平,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排查,实施对污染物从产生到排放的全过程控制。
(二)加强污染源控制及治理工作
做好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污染物减排工作。如加快关停小机组步伐、加快非电落后产能、违法排污企业的关停力度;加大老机组、非电重点企业脱硫改造力度和重点污染区集中整治力度;深化环保部门日常监管工作;继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完善电力和集中供热规划,加快发展燃气和电力工程建设,提高能源置换速度,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以从源头上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加以控制。合理布局电厂,大力发展清洁发电技术。禁止在城市及近郊区建设燃煤火电厂,引进和发展超临界机组,加快推进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等洁净煤发电工程。
(三)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修订完善绿化规划,推进市区增绿、补绿、透绿工程,加快林荫道建设步伐,搞好立体绿化。并在确保绿化建设用地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原则,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种植,注重实效,加快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广场绿化、公园建设与整治、居住区绿化等建设工程。此外,还应摒弃错误的绿化观念,在绿地种植多品种植物,营造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地自身形成的园林有机废物(树叶、草渣等)留在树坑中,把树枝粉碎后撒回绿地的表面上,这可起到覆盖露土、减少水蒸发、为土壤保温、营造活跃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因而能增加绿地土壤对雨水和雪水的吸收等多种功能。减少城市裸土,保持草坪植被高度,减少修剪次数,对于水土保持,减少二次扬尘污染,防止城市热岛效应具有较大作用。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使得城市交通日益紧张,由此带来的噪声及汽车尾气污染也严重地困扰着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制约着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恶化着城市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于未来城市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各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有效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郎丹.浅谈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和措施[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0,(03).
岭南盆景的型式独树一帜,是因为它是根据自然素材的特点去创造的。利用千姿百态的天然素材的各自特点去造型,这是遵循“法一形万”的创作思想。岭南盆景型式多样,在同一型式中也千变万化,正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盆景是很难看到同一型式中形态完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岭南盆景的型式多样之所在。
岭南盆景的型式是经过几代人在吸取大自然树木生长的基本形态的同时,依照国画原理长期探索总结而成,其中是经过模仿、改进,再进一步完善等过程。这一过程经过同行的认同,又不断发展,最后确定下来。可以说,这是整个岭南盆景界探索、创新的过程,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更是岭南盆景艺术的重要标志。
到目前为止,岭南盆景的造型型式大致可分为自然大树(矮仔大树)、古榕树、木棉(双干木棉)、单干、双干、三干林、多干林(以连根为好)、悬崖、挂壁、海底捞月、水影、斜树、卧盆、动势、云头雨脚(金鸡独立)、附石、水旱景、连干林、石树等多种。这些型式既概括了大自然各类树木的基本形态,又反映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个性,使天然素材能基本达到物尽其用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型式”更是一种学习、借鉴的典范。
然而,盆景艺术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任何一种型式都是由初级到逐渐完善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只要根据素材的形态特点,按照自己的意念去各施手法,遵循美学原则,标新立异,就能创作出千姿百态、独具神韵的佳作。
(二)型式解说
岭南盆景造型型式的发展从盆栽――盆景――画理化,现在又提到要有时代精神,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人们把凡是有艺术造型的叫“有型树”。开始,孔泰初的自然大树(矮仔大树)只侧重于形似,素仁的高耸型突出画意,所以叫画意树。后来孔泰初兼收并蓄,将高耸型也纳入了自己的创作思路,而且将自然大树也最大限度地注入了画意(20世纪60至70年代,此时素仁已经辞世)。发展到今天,无论什么形态的盆景,都应该含有画意才能符合盆景艺术的要求。但是,在创作的实践中是各有侧重的。目前,岭南盆景的造型中大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二十种型式,它们是以自然化与画理化成分多少为分类依据。
一是基本型。是以表现苍劲老辣见称的“自然大树”(又称矮仔大树)、古榕树。这种类型自然树态成分占多,天然素材也较多,而且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所以称它为基本型。
二是高耸型。以表现高耸、挺拔、气势轩昂之态。这类素材干身高耸消瘦,根系要求不及自然大树,枝型飘逸具有动势。如木棉、单干、双干、三干、多干、高耸画意等。
三是画意型。以表现清奇潇洒、飘逸清雅,并富有诗情画意为主。如悬崖、挂壁、水影、斜树及一些神桩妙工的怪树等。
1 基本型
(1)自然大树式(俗称矮仔大树)
①意境。古拙苍劲,返璞归真。它是大自然的骄子,迎着和风,沐着骄阳雨露,按照自己的个性,洒脱自由,自然生长,百态千姿。
②造型要领。自然大树式是岭南盆景的基本型式,它是自然大树的缩影,因此,树无常态,多式多样,造型取决自然素材的特点――单头独干,根系要盘根错节,分布均匀,有藏有露,干身要圆浑雄伟,坑埝起伏突屹嶙岣,曲节比例均匀,干头配合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自然大树的意韵在于枝繁叶茂而层次分明,枝托疏落而苍劲壮硕,或用突出一枝的夸张手法,以打破均衡的呆板格局,使作品有生动的姿态。
③枝法。多用鸡爪枝,以示苍劲:飘枝或跌枝以示动感。
④配盆。给自然大树配盆,要按树型而定,常以四方形、长方形、圆形的浅盆为主。植位有正中式黄金分割点等。
(2)古榕树式
①意境。宁静的村前,苍茫的古渡口,长着一棵苍劲古朴的大榕树,它久经岁月,饱餐风露,枝繁叶茂,穿插回旋的枝干,郁翠的浓荫,如一把绿色的巨伞,庇荫着来往的行人。游人在它身旁休憩时注视着老树布满坑埝的身干和盘旋错节的虬根;它须长及地,蕴藏着一种神秘的魅力,如一个久经岁月、饱历沧桑的老人。古榕树式给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是岭南盆景的一种典型型式。
②造型要领。素材的特点是一头多干,多干中有主有从,向四边扩散。树头圆浑,有嶙岣的坑埝,有板根(靴坝)的更好,如用榕树种造古榕树式则更好,但不容许有“横缠”的根,横缠根容易破坏“树气”。
③枝法。多使用回旋枝,紧接回旋的树干向四边扩散,适当搭配分枝,回旋曲节地伸向外方再出横角(小分枝),这就是古榕树式的基本形态。榕树形态苍老,枝繁叶茂,覆盖面积广阔(俗称压扁橘),在盆景艺术中可以更为夸张,每一组的叶丛(枝法的内在组织),要有起有伏,有通透的“气眼”(在自然界的树态中可以见到),切忌平整一团,产生呆板现象。古榕树式的树形以回旋枝和垂枝为主,树冠可用鸡爪枝或自然枝。
用榕树种造古榕树式盆景,悬吊的须根很有自然气韵,但不能令须根插入土中生长,如果吊根长大成林,便会破坏了树形树相。
④配盆。古榕树式属重型类,要求表现庄重雄伟,宜用较宽阔的浅盆,以显示植地空间广阔,根盘绕于盆中,使树头和树身突出,配上绿苔,便有旷野中的一大古榕的意境。
植位可偏一点,使构图生动:植中则显示严肃雄伟。将一榕树式盆景摆放在厅堂中央,或门前即很有庄严气派。
2 高耸型
(1)木棉式
①意境。一树红棉(即木棉,可单干又可双干),拔地参天,苍劲挺拔,傲岸峥嵘。或平伸,或垂吊的枝条,势如游龙奋跃,几条有力的板根,支撑着挺拔的树干,一股气贯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向上,朝气蓬勃,给人一种气象万千的感觉。
②造型要领。依据红棉树以上的生态,选树头时首先要求有板根多(广州人叫靴坝),树干要挺拔,即树干要选到曲中见直,直中有曲地逐渐缩小,挺拔至尾并流畅有势,这就能显得树干伟岸有势。
③枝法。采用对门枝(这是木棉树的天然特点,其他树种不宜采用)、垂枝。第一对垂枝起位要高,全枝下垂飘荡迎风招展,平行枝、风车枝(以对门枝为起点向四边回旋,风车走向)可得到立体感及克服呆板现象。平顶枝法是红棉树的生态特征。
为了使造型生动,可选对门枝中的某一层缺其一边,以打破平衡呆板的现象。
木棉式切忌“枝层”过密、树干硬直、无挺拔之势,变成“烟囱”。
木棉式有单干式,也有双干式。双干式要一大一小,太高小矮,或大直小斜(不可大斜小直)。枝法有争有让,伸延流畅,结顶要顾盼有 情。
④配盆。木棉式宜用长方浅盆,植位宜放盆的3:7或4:6处。不宜植于中央,以免出现呆板现象。
(2)单干式
①意境。在旷野或山林里,一棵直树依山傍石,临风傲立,生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派。
②造型要领。单干企树的素材很多,树干有曲有直(过于硬直的不宜采用),要有四边伸延的树根,干身分段渐细。造型依据素材的自然形态,因材施艺,枝托位置没有明显规则(但在低位置上切忌对门枝),太小比例要适当,排列无序但要有争让:为克服呆板现象,有必要选用一枝飘枝、跌枝或垂枝,创造动感。
③枝法。用鸡爪枝、鹿角枝等。
(3)双干式
①意境。有两棵树,生长在原野之上,一大一小,或一高一低,或一直一斜(宜太直小斜),或直或曲。根成连理,势如手足,相互顾盼,或如情侣相依相傍,相互映衬,情趣盎然。
②造型要领。素材以双干树头连根头为上选,一头双干(从地面起)次之,双干高于地面以上的又次之,拼植的更次之。
双干树的布局,要有主有从,高为主,低为从;直为主,斜为从:大为主,小为从。两株之间要表现感情,主干与宾干之间要有依傍形态;根头位置距离要适当,两株之间的树尾要顾盼生情,整个布局的枝位要有争有让(忌对称平衡)才能显得生动。
③枝法。可用飘枝、平行枝、垂枝、鸡爪枝或鹿角枝。
④配盆,根据树形选择长方形、圆形浅盆均可。
(4)三干林式
(1)意境。远远看它是旷野中的一丛小丛林,或者是大森林边缘的一小部分;近看它是相连头《可贵之处)而独立的三株树,它们各有独特的姿态,但又相互传神,顾盼之间,感情相依融洽,如三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争妍竞秀。
②造型要领。三干林的素材特点是以连根独干为上品,树干排列成疏密有致的不等边三角形。主树高,第二株次之,第三株又次之。有直有斜,层次分明,前不掩后。
三干林讲究整体布局,要主客分明。造型时先要确立主树,主树要高而挺,有气有势,第二、三树为客树。主客树之间要有主有从,奇形作势,高低相衬,有远有近,前小后大,互不遮掩,通透可视,根头位置的根系要隐约相连。三干林是多干林的基础,构图比多干林较为容易,但神韵比多干树更佳。
素材能生成连根的很难得,尤其是树干组合聚散得宜,有主有从的更为可贵,所以有些三干林可容许拼配。三干林的枝法处理要注意互相有一定距离及互相依傍的形态,树顶的枝形要相互顾盼,主树的树顶轩昂挺立,两边垂顾,右边一托枝既能满足本身造型的雄伟,又给小树有生存的空间,像在保护着小树,中树大一点,呈独立姿态,但树尾仍紧向主树盼仰,从而使三枝产生了相互顾盼的意境,又达到维持全局的统一。
③枝法。利用鸡爪枝、垂枝,小枝可用自然枝。长短争让要少而精,力求有神韵。
④配盆。要根据树形而定,宜用较浅的圆盆、蛋形盆、长方盆均可。植位宜稍偏,才有情趣。
(5)多干林式
①意境。这是森林中的一部分。树木葱郁,浓荫密茂,一丛一丛的树干错落有序,似有似无的一条小路,从近处伸向幽深的远方。一阵蝉鸣,几声鸦噪,打破了宁静,稍后,这古木森森的丛林,愈加静谧深远。
多干林是5株以上的连根林为上品,也有“合植”丛布局。因为采用树种、树形不同,艺术效果就不同,如树干直而密的是山岭丛林:干曲矮小,疏落有致的是丘陵林:有直有斜的是旷野丛林;林中有小径的是小径幽林。
②造型要领。设计多干林方法与其他型式有别。其一是先立意,后找材料(树种、树型及盆具):其二是手上有了材料,然后立意。如手上的材料弯曲变化大,盆具又不很大的可考虑设计丘陵林:如立意要设计一组山岭森林或小径幽林的应选用直干多的树材,其中要留小径的,应选用面积较长的盆具。
立意时要注意整个布局的情调,耍给人一个层次深远,又繁而不乱的感觉。可首先以三干林为基础(三株中的植位为不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组,逐渐增植演变而成为丛林。布局时第一要分清主客,主丛的姿态要高于客丛(一丛中也要有主树与客树之分)。突出主树(丛),以客衬主。第二是要注意层次,层次越多,丛林的意境则越有深度。在设置深度(前与后的排列)时,要通透可视,避免产生让人感到窒息闭气的感觉。而过于疏落,树与树之间失去联系,结构松散,会乱不成林便又致虚然无韵。所以要运用有聚有散的手法,才能做到疏密有致。如一丛密而成势,另一丛就要放疏一点,以疏其气,设有三株或五株一丛为“聚”,就以三株另加二株一丛为“散”,这样灵巧运用,有聚有散,层次分明就是丛林型的要领。
③枝法。多干林的枝法以鹿角枝为主,靠近外边的可用垂枝、风车枝等。
④配盆。以长方形浅盆为主。
地球并不是一颗特殊的星球,它和其它的星球一样,也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为什么一棵桃树只能结出一种口味的水果——桃?而不能结出其它口味的水果呢?如苹果、梨、或杏等,有人可能会回答说:“这是桃树,当然是开桃花,结桃了。”其实这样回答是不完美的,我认为没有科学意义。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道理说出来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桃树本身就是一个加工场,并且这个加工场只能自然的生产出一种产品——桃,它不能在生产出其它的产品了(除桃之外的水果),它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所吸收的养料(即水分和微量元素等)与其它果树所吸收的养料是不可能完全相等或相同的,所以只有桃树才是将水土转化成桃的最完美的,同时也是唯一的加工场。我在此提出一个简单的生物链式的例子,如树,它就是一个完美的加工场,因为从幼芽时期一直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它都是固定的生长在地上,而根扎在地面下,根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收养料,以供其整体茁壮成长,这棵树的质量就会一天天的增加,所以树这个加工场的存在,就是将水和土变成茎、杆、叶和根等。接下来就是食草动物了,例如羊,羊也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加工场,但它的这一功能是不同于树的,因为它把这棵树的叶子吃了,那么这棵树的一部分就将以粪便的形式从加工场——羊的体内排出来,而另有一部分就变成羊本身的质量了。即这种情况就可以说成是:羊这种加工场主要是将植物加工成羊肉,所以羊就是将植物加工成羊肉的最好、最完美、同时也是唯一的加工场。再者就是食肉动物了,例如狼,狼也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加工场,它把羊吃掉了,所以这只羊的一部分也会以粪便的形式从加工场——狼的体内排出来,而另有一部分就变成狼本身的质量了。即可以说:狼这个加工场就是将羊肉加工成狼肉的最完美、同时也是唯一的加工场。从中可以看出:这种顺序便是水土变成了树,而树又变成了羊,然后又变成了狼,况且羊是不能直接吃土的,只有通过树这个加工场,才能吃食土,也就是树这个加工场将水土变成了供羊能食用的食物,即茎、杆、叶等供羊吃,而狼只吃肉,它既不吃泥土也不能吃树,所以羊的存在就是将树转化成肉,来供狼食用。但在食肉动物中也是互相残吃的,如狮子可以吃食一只小老虎,而老虎同样也可以吃食一只小狮子,狮子吃老虎是将老虎的肉转化成了狮子的肉,老虎吃狮子是将狮子的肉转化成了老虎的肉。但是不论在任何阶段的生命团体中,也并不是所有的都会被吃掉的,如果因为某种意外原因,也可能会被烧成
灰烬,或掩埋在地下,但这终究还是回归到了土壤中。如狼也有可能会被其它的食肉动物吃掉,另一种情况是自然的死亡,死后成为某棵植物的养料,供植物茁壮成长(即狼又变成了树)。我们再来谈一下关于医学的内容。医学家最大的弊病就是称肝脏是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应该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功能上,才能称的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场,同时也是唯一的,因为任何其它的加工场都不能代替它,而它也不能代替其它的加工场。如胃,胃是动物体内最好的、同时也是唯一的消化场所(即加工场),而肝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所以任何加工场都是在某一方面才能称得上是最好的、最完美的、同时也是唯一的。如将植物转变成羊肉的加工场,只有羊;而转变成牛肉的加工场,就只有牛。我们再来看
另一种加工场。如蛋鸡,若每天都喂它粮食吃,它就可能会天天都下蛋,这就是加工场的作用,老母鸡就是唯一的将粮食转变成鸡蛋的最完美的加工场,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任何加工场可以代替老母鸡,所以老母鸡就是将粮食转化成鸡蛋的唯一的最好、最完美的加工场。
在长江上已经建成了许多座发电站,其实我们可以将每一座发电站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加工场,水的动能带动发电机旋转,就产生了电,所以是水的动能通过加工场——发电机转变成了电能。在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的现象,也是由于加工场的作用形成的。如风是由于空气中分子的流动,从而形成了力,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风;雨是由于地面上的水,被蒸发到了高空,形成了云,又遇冷凝固,从而形成了降雨。若取来一堆木材将其点燃,便火势熊熊的,在冷天里我们烤的暖烘烘的,而过了一会儿,火势就会慢慢的小了下来,接着到了最后没有了一丝火星,就完全变成了一堆灰。其实这也是加工场的作用,在燃烧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加工场,将木材变成了灰。尤其是在化学反应中,也必须要建立在加工场的基础上,如氢气在有氧气的环境中燃烧,这种现象可看做是一个加工场,是生产水的加工场。
在生物链中,我们人类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了,因为我们不仅服从生物链式的加工场,即我们本体这个加工场(因为每个人活着都要吃喝拉撒),同时我们还运用发达的头脑和四肢,创造了很多的加工场,具有代表性的如发电机,这个加工场的作用就是将动能转化成电能,所以发电机、羊和桃树等都是加工场,区别只是功能不一样,材料不同;电灯泡也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加工场,其作用就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包括热能),供人们在夜晚照明或其它的情况下使用;电动机也是一个加工场,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动能,当今人类利用这一功能,在这一领域内的研发非常的广泛,如电动车、电风扇、洗衣机等等,虽然这些电器的用途不同,但都具备将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功能;还有音响也是一个加工场,它的作用是将电流的信号还原成声音;还有太阳能电池板,这也是一个加工场,它的作用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变压器也是一个加工场,它可以将高电压转换成低电压,也可以将低电压转换成高电压。以上这些加工场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并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但是它们的功能都比较的单一,并不能互相代替。所以人类所有创造出来使用的工具都是加工场,望远镜也是一个加工场,它的作用只是将远处的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更加清晰;凸透镜也是一个完美的加工场,它的特殊功能是将光线聚焦在一起,所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焦点的温度是相当高的,人类利用它的这种特殊功能制造出了加工场——放大镜、望远镜和照相机等;而凹透镜这个加工场的特殊功能与凸透镜的功能恰恰相反,它的作用是将光线按一定的规律分散,使照射的
光线永远也不能聚成一点。
关于太阳系,它只是构成银河系的一小部分,但它仍可说得上是一个巨大而完美的加工场,因为有好几颗行星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都在不停的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运动,因此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太阳处在这个系统的中心,其本身也是一个巨大而完美的加工场,它能够不停的释放能量——光波(即热能),它的内部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而对于其它的几颗行星,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吸热和放热的功能,因此它们也依然属于加工场,即地球和火星以及其它的行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相等和相同的。但是如果要是非以生命的观点看待问题,那么这就显得不合理了。当然地球也就显得特殊和特别了,而如果要是从加工场的角度来讨而程序复杂又特别完美的加工场。但在水星上也一定会有加工场的存在,但这些加工场的形状和特点绝对不可能会和地球上的加工场的形状和特点相同,这也是自然环境所不允许的,即同一个空间内只许存在一个点。那么这样看来人类就很难在地外找到类似于生物链中的任何成员(即加工场的形状和特点)。其实就算存在着和地球上所有条件都相似的星球(即密度、体积、温度和大气层等),也不一定就存在着人或牛、羊、骆驼之类的动物,或许在这颗星球上存在着的生命,只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或者是从来还没有出现过的。但我始终认为类似地球上所有条件的星球,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人类也不可能找得到类似于火星上所有条件的第二颗火星。打个比喻来讲: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包括身高、体重、
面貌等。然而在茫茫太空中,由于恒星也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加工场,所以对于它们也可以用‘生命’这个词来表示,就像用来表示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一样,那么这样看来人类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些所谓的地外文明而浪费时间。当然我也相信在月球上也存在着加工场,并且这种加工场也是月球上独有的,它们只适合在月球上生存,这也就如同我们人类只适合在地球上生存一样。所以加工场在任何的星球上都存在,而人类只不过是整个加工场(宇宙)中的一份子,就像一片树叶是一棵树的一份子。并且只能在地球上生存,而目前人类所探寻的外星人,这也就是将生命的意义脱离了加工场的理论,生命包括生物链中的所有成员,而这所有的成员也都是加工场的一种方式,并且生物链也是一个循环的加工场。下面我再来讲一下我们人类所研制的高智能机器人,首先说明只有类似于人运动的才可以称为机器人。我记得从前曾在电视中看到过机器人的展览,并且还有机器人足球比赛等,甚至还出现过骑自行车的机器人,好像是日本研制的,简直是太逼真了。机器人当然也是一种加工场,因为它需要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成了动能,并且我们也知道在任何一个闭合线路中,都存在着焦耳定律,所以也就有相对部分的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现象。机器人可说的上是一种类似于人的加工场,所以机器人 的一切运动也都称得上是加工场的运动。虽然目前的机器人都越来越接近于我们人类的形象,但它毕竟还是没有人体那样灵活自如,它目前只不过可以代替人类的某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机器人虽然可以骑自行车,但它还不能去驾驶汽车、轮船和飞机等。
我认为有可能在过一段的时间,这种多功能的机器人也能够被人类制造出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那时可以说机器人在人类的指挥下,可以代替人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洗衣服、做饭、端茶倒水等,就像在封建社会中主人与奴隶一样。机器人就是一个最完美的、让主人称心如意的奴隶。倘若要是机器人真的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会不会摆脱人类的束缚,而独立自主呢?机器人是否会同人类大战?就像过去奴隶反对地主的压迫一样。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并且最终还将会是人类以失败告终,因为机器人是寥寥几个最最聪明的人制造出来的,是自然的新产品。其实就算是机器人要取代人类,也必须要满足于以下条件:即机器人要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人类的大脑思考一样,不再受到人为的控制,而视觉和听觉又是主要产生思考的条件,所以必须具备。当然了它既然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奴隶,那么这些条件它都应该是具备的。既然是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它为什么不独立自主呢?人是加工场,机器人也是加工场,而机器人又具备了超人的条件,它可以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运动、也可以在上百度或零下上百度的环境中活动,它又具备超人的智商,所以机器人完全可以摆脱人类的控制。也许是因为张三告诉他的奴隶(机器人)说:“你应该像我对待你一样对待李四,这样实际上来说机器人就已经可以约束人类了。但不管怎样讲,事实是肯定的,人类就是创造机器人这种加工场的加工场,并且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创造出来的一切加工场都等于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也许在距地球一百亿光年之外有一颗类似于地球的星球,在那颗星球上有人的存在,它们和我们人类是相类似的,有血有肉、四肢发达,头脑灵活。它们就创造出了这种高智能的机器人,后来机器人又把它们全部消灭了。也许我们人类某天在太空中会遇到这种机器人,而我们人类定会把它们当做外星人看待,所以这里就极合理的出现了机器人就等于是外星人。我们人类也可能会驾驽这些外来的外星人,就像驾驽犬、马、骆驼一样,但是谁又曾怀疑过犬、马、骆驼是否就一定是地球上应有的生命呢?现在我退一万步来讲,人类既然承认是上帝赐予的智慧,那就不要辜负上帝的一片好心,静下来创造一个‘人形马脑食草’的加工场赠送给上帝。不过我们也不需要担心,我们人类创造的机器人会消灭我们,因为我们人类这种加工场同其它的加工场一样,有始有终,我相信如果人类面临末日将要到来,那么人类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尽力完成这项伟业,毕竟是我们人类这种加工场是惟一创造高智能机器人这种加工场的加工场。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我们的家园——地球,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环境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并且生物的种类也非常得繁多,而不同的生物选择生存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如人只能生长在温暖的陆地上,而鱼却只能生长在水中,北极熊生长在非常寒冷的极地地区,还有企鹅也生长在极地地区,相对于炎热的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它们就不能去极地地区生存,而反过来讲北极熊和企鹅也不能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存,这两种地区之间的环境具有如此大的差异,而都能有生命(加工场)的存在,然而它们却永远也不可能生存在一起,这只能说明生命的存在跟环境有关,即加工场的存在和环境有关系,但不管怎样讲,事实就是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指定的地方都有加工场的存在,而任何一个星球本身就是一个加工场,所以在任何一个星球上都有加工场的存在。如果将非洲大草原比作离太阳较近的水星,而两极地区比作离太阳较远的天王星,那么水星上的加工场如何面对和理解天王星上存在的加工场呢?其实水星上的加工场完全有理由认为天王星上是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显然它们也是根本就不可能会在一起生活的。这也就如同我们人类看待火星上的生命一样,其实在恒星和黑洞上都存在着加工场,它们就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功能不同,加工场的功能直接取决于环境。因此,在月球上也有加工场的存在,太阳上也有加工场的存在,就像地球上的加工场(生物链)存在一样。
在茫茫的太空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加工场,所有的加工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光都有反射的功能和吸收能量、释放能量的功能,这便是所有的加工场都具备的功能。也正因为物体对光具有反射的功能,所以生物的眼睛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眼睛这个完美的加工场来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现在通过对加工场理论的了解,我相信今后人类凭自己独有的智慧可以制造出各种功能的加工场。如煤,虽然它是由植物在地下被掩埋了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形成,而如果我们能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加工场,便可以直接将木材放进加工场中,直接就变成了煤。也许某天人类就可以直接将一块石头变成一头大象,或是将一种动物直接变成另一种动物,也可以是恐龙,或者是地球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的动物,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相信人类终有一天能够有这一番伟大的举动,我的观点是:人这种加工场都能存在,为什么就不能存在以上这些加工呢?
另外我要说的是在地球以外是不会有类似地球上的文明存在的。倘若在月球上有与我们人类形状相似的加工场存在,那么它们就必定是类似于人造的机器人一样。
论这些问题,则一 二、时间的本质
时间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加工场》理论,因为时间是与加工场共同存在的,时间只是加工场的一种性质,它不是绝对存在的,而是相对存在的。时间不仅表现在物质粒子的衰变,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成长以及季节的变化等。人类很早就规定了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天,月球绕地球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个月,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年。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计时法,因为以天体的运动作计时器,不仅容易观察,还便于统一,使整个人类都能容易达成共识,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人类一直都在沿用这种计时法,并且今后也一定会继续沿用下去。
关于时间会静止吗?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解释道:只要运动者的速度能够达到光的传播速度,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讲,运动者的时间就是处于静止状态。有一个著名的学说大意是这样的:在地面上有一对双生子A或B,让其中一位双生子A驾驶着一艘能够达到光速的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另一个双生子B留在地面上,等若干年过后,双生子A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返回到地面上时,观察这对双生子的变化,就会发现他们的年龄看上去相差很大,也就是说双生子A比双生子B要年轻的多,A看上去还像当年遨游太空前的状态,年轻力壮;而B看上去就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子。这种结果我们从《狭义相对论》中可知:双生子A驾驶着宇宙飞船在太空中以光速运动时,相对于双生子B来讲,A的时间完全是静止的,所以A保留在了年轻的状态。这是很多科学工作者都接受了的例子,但我不认为会有这种现象,所以我不接受爱因斯坦的这种时间会静止的观念,我认为除非是没有加工场的存在,时间才会静止,但我们人类本身就属于加工场,所以谈论时间静止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有人将时间比做流水,然而如果时间真的和流水一样有方向、也有速度,则我们就可以顺着水流的方向运动,并保持与水流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样时间会静止吗?我认为这样时间会静止的。可是时间并不是流水,它没有任何可形的形象,所以它既没有方向,也没有可供测量的速度。而爱因斯坦只是将时间的定义强调在了光波的传播速度上,仿佛光波就是时间,光波的传播就是时间的运动,爱因斯坦之所以会提出此结论,主要是因为光波的传播速度不论相对任何状态下的参照物,其速度都是不变的,这就成了《狭义相对论》中的著名定理,即光速不变定理,其实这个定理本身就让人难以置信,因为光波的速度既然是有限的,那么为什么相对任何状态下的参照物其速度都相等呢?光速不变定理我认为不能接受,同样我也不认为光波就是时间,这也许是理论有误,原因是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它与光波的传播方向相同时,则飞行员就是处于时间静止状态,但如果要是面对方向相反的光波运动时,飞行员就是处于加速死亡的状态。而茫茫太空中,并不是所有的光波都向同一个方向传播的,飞船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方向的光波,因此时间静止不成立。时间静止就意味着所有的加工场都是静止的,星体停止了运动、生物停止了生长、物质粒子停止了衰变,即所有的加工场都停止了运功,这种结果只有被排挤在了没有任何加工场的真空宇宙里。
其实对于我们人类这种高智慧的生命来讲,确实存在一种时间静止的现象,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它在不停的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传,所以才会出现了白天与黑夜交换的现象。我是说让一个飞行员驾驶一架飞机在赤道上空自东向西运动,并且是围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约是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倘若飞行员是在地面上八点钟的时候开始飞行的,那么当他飞行三个小时后,他会发现太阳的位置和他在出发时所看到的位置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样五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过后,他会发现太阳仍然还是处于那一个位置上,也就是他出发时看到的那个位置。其实我可以肯定的讲,不论他飞行多么长的时间,他都不会看到夜晚的月亮和北极星,所以那时飞行员就会觉得他的时间静止了,因为他观察到的太阳总在同一个位置,难道说这样做时间会静止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尽管他观察到太阳的位置没有什么变化,但飞机上的钟表还在不停的转动着,况且飞行员也不可能就因为他观察到的太阳总在同
一个位置上,就不知饥饿,他必须也要像地面上一样一日三餐、照常休息才能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他在地面上的时候如果是以观察太阳 位置的变化才进餐的,和傍晚天色已完全黑暗下来后才休息的,但在飞机上就不能按这种方式了,否则就会被饿死,他如果要想在地面上的生活方式一样,就必须看钟表进行,因为钟表是不会停止的(除非没电了或发生了其它的故障),他可以选择在八点钟吃一顿饭、十二点钟吃一顿饭和在六点钟(十八点钟)吃一顿饭,然后再休息,直到七点钟时起床,然后在八点钟吃饭,如此循环下去,因此飞行员在飞机上的生活是不能用日日夜夜这个词来表达时间的。但时间还是在不停的过去,随着岁月的流逝,钟表随飞机从地面上升起后,不知表针转动了多少圈,即多少角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钟表指针转动角度的增加,飞行员的年龄也就越来越大,飞行员在飞机起飞前也可以选择在夜晚的时候,那么他就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了。这种现象以《地心说》来讲,就是太阳与飞机保持了相对静止的状态同步围绕地球转动,飞行员的时间静止观念完全是取决于太阳位置的不动,除此之外一切都和在地面上观察时间一样,地球在转动,季节在变化,一切自然规律都没有改变。
如果我们准备两个钟表A和B,把其中一个表A放在高速运动的宇宙飞船里,另一个表B留在地面上,当宇宙飞船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在返回到地面上,那么试比较这两个钟表记录的时间,如果表A记录的时间刚好是三个月,而表B记录的仅有两个月,也就是表B比表A的时间慢了一个月,对于这个结果,谁要是感到惊讶就说明他已经将时间给钟表化了,他完全把时间当成了表针的运动。从计算的结果可知:飞船的运动速度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表A为参照物的,所以如果将这个速度C乘以表A记录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再除以表B记录的时间t,其结果就是一个比C还要大的数值v【CT=vt】,如果C指光速,那么V就会比C大很多倍,甚至于无限多倍,这岂不让人更加惊讶,速度一定,路程一定,只有时间发生了变化。如果要是采取另一种方式,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荒谬的结果了。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将其点燃,然后再分别放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里,瓶子里面在充入相等量的氧气,把其中一个瓶子放在高速运动的宇宙飞船里,另一个瓶子留在地面上,当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在返回到地面上,那么试比较这两支蜡烛的大小,这也许应该会是两个质量相等的蜡烛。因为化学反应也并不是时间,只不过是另一种匀速的不同于钟表的加工场。其实在高速运动的宇宙飞船里,表针的运动速度或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变化,这只不过是科学家幻想中的海市蜃楼罢了。再者说:如果宇宙飞船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同样也可以认为是地球相对于宇宙飞船的运动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这样就得出了——如果地面上的人认为宇宙飞船上的时间变慢了,那么宇宙飞船上的人也会认为地面上的时间变慢了,所以并不存在双生子A比双生子B要年轻。因此时间静止的观念严重束缚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时间仅仅是相对存在的,它没有任何可形的形象。如果说今天是6月15号,那么昨天就一定是6月14号,这是因为人类发明数字时规定的,这也被统一了起来,成为了公认的常识,就像所有的人都知道钟表是计时用的。
切也就显得不足为当我们乘坐火车从上海去北京时,我们问列车员几点钟能够到达北京,他会告诉我们几点,因此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火车行驶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假设是十五个小时,如果火车是在早上七点钟出发的,那么到达北京就是在二十二点钟,这时钟表的时针正好转动了450度。如果一支蜡烛燃烧完所用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也就是十五支蜡烛逐次燃烧完所用的时间,等于钟表的时针转动450度所用的时间,当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三个小时转动一周时,也就是逐次燃烧三支蜡烛所用的时间,那么当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五圈时,所用的时间就等于火车从上海行驶到北京所用的时间,等于十五支蜡烛逐次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也等于钟表时针转动450度所用的时间。而钟表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计时器,便于携带和统一,因此钟表就成了人们公认的通用计时器。我们知道在海平面上空气的密度相对要比在高原地区的空气密度要大,也就是说海平面上的氧气要比在高原地区的氧气充足,因此一支蜡烛在海平面上燃烧完用一小时,而在高原地区同样的一支蜡烛燃烧完有可能要用一小时多五分钟,这种现象称为加工场的时间效应。所以如果我们人类不以天体的运动作计时器,而是以蜡烛的燃烧量来做计时器,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以蜡烛在高原地区的燃烧量来计算,假如是一百万支;那么在海平面上的燃烧量就有可能会达到一百二十万支,因此这能说明时间是快了或慢了吗?
关于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时间,就像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它可以存在无限长的时间,因为没有加工场的运动,也就不存在相对的时间,只有当蜡烛被点燃后才有了相对的时间存在。燃烧的蜡烛就是一个运行的加工场,随着时间的增加,也就是蜡烛慢慢的减少。
三、巧妙地整体整
在梦中,我见到了伟大的昆虫学家——达尔文。我非常高兴的告诉他,我发现了一个十分伟大的秘密。他问我是什么?我告诉他:人其实就是一个机器,就像柴油机一样。人活着要必须吃饭,因为食物就是人体活动的能源,就如柴油是柴油机运动的能源。在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和其它少量的元素,而正是碳与氧的结合为人体提供了动力(即能量),结合成的二氧化碳,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废物,因此要及时的排出体外;这就像柴油在柴油机中燃烧一样,燃烧后的气体对于柴油机来讲,就是一种废物了,因此要必须排放出去。可巧的是:植物的生长需要这种废物——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又成了植物的养料,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由于光合作用,只释放出了氧,这就可以说明在植物体中含有大量的碳,同时还说明在植物体内还有其它的元素存在,正是它(它们)取代了氧,并与碳结合在了一起,所形成的这种化合物就是组成植物整体的基本原料。而我们知道植物不同于动物,因为植物是静止的,它不做运动,所以也就不存在消耗能量,即是只吸收,而不付出,所以它的整体一直都在生长着,它的质量也一直都在增加。
因此,在自然界中,我们看不到越长越细小的植物。而动物就不一样了,就像我们人类,即使站着一动不动,而由于各个器官的运动也会消耗能量,所以也就会有质量的损失。当然,如果人的运动剧烈,呼吸就会加快,所以质量的损失就会相对更大、更快,这就是决定人体胖瘦的关键原因。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永远也不会像植物一样,生长的那么快。如果要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那么植物就是名副其实的黑洞。现在通过这简短的介绍:达尔文先生,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呢?即动物是植物的附体。达尔文:“是的,的确。不过我想问一下,既然在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碳,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去吃食植物呢?怎么还会有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分?”我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加工场’的理论来解释,即是植物不符合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只有间接的通过加工场——食草动物才能办到这一点。”达尔文:“真是太奇妙了。”
孙子与爷爷
人物:爷爷(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孙子(一位优秀的学生)
地点:在家里
时间:星期六中午期间
事件:聊天
正文:
孙子:爷爷,万物有什么共同点吗?
爷爷:有的,它们都是加工场。包括你喂养的小狗——毛毛,和你最喜爱的那只小花猫,也包括你和我在内,都是加工场。
孙子:那么书包和桌子呢?它们也是加工场吗?
爷爷:当然是的了。你要记住,所有的物体对光都有反射的功能,以及吸收能量、释放能量的功能,这便是所有的加工场都具备的功能。
孙子:爷爷,想必宇宙就是所有的加工场的总称吧?
爷爷:你真聪明,说的太正确了。爷爷有时候就以‘整个加工场’来代替宇宙。
孙子:爷爷,宇宙到底有多大呢?
爷爷:关于这个,至今为止还从来没有谁能够测量过宇宙的体积到底有多大,质量有多少。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你所能看到的一切物体,包括地球、月球、太阳和天空中无数密密麻麻的星星在内,都只是组成宇宙的一部分”。
孙子:哇!真是不敢想象,宇宙竟会有这么大。爷爷,银河系是不是也包括在内?
爷爷:是的。我们就处在银河系中,它是由亿万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组成的一个大集团。在整个加工场当中,类似银河系这样大的恒星集团,那简直是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比你在夜里仰望天空时所能看到的星星的数目还要多。
孙子:爷爷,银河系为什么不是由亿万个太阳系组成的?怎么会是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
爷爷:因为根据天文学家的观察可知:除我们的太阳外,其它的恒星几乎都很少会有行星围绕着转动。
孙子:爷爷,老师从前对我们讲:“在宇宙中的某颗星球上会有外星人的存在。”你认为这可能吗?
爷爷:我不能说不可能,也不能说可能。我只能这样的回答:“我相信一定会有加工场的存在。”因为我们人类就是加工场,以及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是加工场。所以由这一点就可以说:“在某颗星球上也许会有类似人形的加工场存在,但这个星球上并不一定就会有水或大气层的存在。
孙子:爷爷,老师又对我们说:“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任何其它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比不上光,你认为这对吗?
爷爷:这当然是不对的。你知道在原子里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的速度有多大吗?
孙子:不知道。
爷爷:电子在原子里围绕原子核转动的速度最快能达到每秒二千千米以上。我曾经查阅过关于地球的一些资料,得知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秒四百五十米左右,而它公转的速度竟达到了三十千米每秒,我又查阅了关于太阳的资料,得知它竟是以每秒二百千米左右的速度在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由此可知谁也无法准确的确定目前我们在整个加工场中的速度到底是多少。或许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质量非常大的核心,银河系中所有的物体(恒星)都在围绕着它作圆周运动,就像在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转动一样。而据天文学家探测得知,太阳距银河系的中心有2.6万光年的距离,这就更进一步说明银河系的核心质量非常的大。倘若如此,那么在距银河系核心仅有几光年左右远的星体,它围绕银河系核心转动的速度
一定会是非常大的,这就如水星的公转速度比天王星的公转速度要大。因此物体的运动在整个加工场中是没有标准值的。况且又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整个加工场到底有多大,所以速度始终是以相对值存在的。
孙子:爷爷,你是不是认为我们人类未来某天能够做出超光速的宇宙飞船?
爷爷:是的。我认为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能够创造出超光速运动的宇宙飞船。
孙子:真的吗?那你认为超光速的宇宙飞船会是什么形状的?
奇了。生物链的存在只是地球 爷爷:应该是像飞碟形状一样的。
孙子:为什么会像飞碟一样呢?
爷爷:因为飞碟是圆形的,倘若在某一空间飞碟能够像吊扇一样的转动,并通过某种技术在直接将圆周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这样就能达到超光速的效果。因为飞碟在做直线运动的同时,又可以不断的做圆周转,并将圆周运动又转换成直线运动,因此这样继续下去运动速度就能超过光速。这种现象就如同在一艘高速运动的飞行器上发射一个飞行器B,然后在飞行器B上在发射飞行器C,这样继续下去,因此就能实现超光速运动。这就是飞碟实现超光速的基本原理。它在减速的时候就是反过来将直线运动转换成圆周运动。比方说存在两个飞碟A和B,它们向同一个方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参照物R运动,这时如果飞碟B由直线运动转换成了圆周运动(并不一定就完全转换成圆周运动,这是随心所欲的,因为这是在减速),所以如果以飞碟
A为参照物,那么飞碟B就是在以反方向远离飞碟A,但是如果还是以R为参照物,飞碟B的速度只是比以前慢了,飞碟A的速度没有什么变化,它们还是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然后再通过某种技术将圆周运动消除掉,使它不被转换成直线运动,也不在作圆周运动。
孙子:爷爷,你亲自测量过光的传播速度吗?
爷爷:爷爷至今还没有做过,不过我设计了一种方案,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光的传播速度值是多少。
孙子:真的吗爷爷?你快对我说一说。
爷爷:是真的,你不要慌我这就告诉你。首先你要知道光波是电磁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的统称。因此我就以电磁波作为实验的对象,先在一个地点建设一座信号源A,然后在另一个地点建设一座信号源B,信号源具有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功能,在信号源A上安装一个精确度非常高的时刻表,当表开始工作的同时,信号源A就会自动发射信号‘0’,当信号源B接收到信号‘0’时,就自动发射信号‘1’,信号源A接收到信号‘1’时,在自动发射信号‘2’,信号源B接收到信号‘2’在自动发射信号‘3’,这样依次下去,就像接力赛跑一样,直到信号源A接收到信号‘9’时,时刻表就会自动停止不动,这样有了精确的时间,在测出两个信号源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值是多少。这种方法不仅在地球上可以用,在
其它的星球上也可以用,而且我认为有必要在月球上做一次验证,对照在地球上测出的速度值是否相等。或许会大于在地球上测出的速度值。倘若如此,这就说明光速每秒30万千米只是在地球上测得的数值,而在其它的星球上就不一定会是每秒30万千米,或许会小于这个数值,也有可能会大于这个数值。
孙子:爷爷,你认为我们人类的未来社会会美好到什么程度?
爷爷:如果一切自然条件允许我们人类有长久的未来,我们将会进入“太空移民时代”。